我国有哪些关于谥号的趣闻或故事?

最近看书经常看到关于谥号的种种,故有此一问。


1、楚成王先立了太子商臣,后来又打算改立公子职,结果商臣隐约听说了这回事,就去和他老师潘崇商量,潘崇对他说:“去请楚王的妹妹江芈吃饭,但不要尊重她,看看怎么样。”商臣依计行事,江芈果然怒了,骂他:“你个王八羔子,怪不得你爹要废你改立公子职呢。”商臣一听,知道这事情已经确定了,就去问潘崇怎么办。潘崇说:“你能侍奉公子职吗?”回答“不能。”“你能逃亡吗?”“不能。”“你敢干大事吗?”“敢!”

于是商臣就纠集党徒,冲进了王宫,抓住了楚成王,要杀他。楚成王请求“让我吃一顿熊掌再死吧。”结果被拒绝。最后商臣就逼他爹上吊了。(楚成王为什么要吃熊掌呢?因为熊掌难熟,要做一顿熊掌是很费时间的。楚成王是想拖延时间,看事情能不能起变化,结果被商臣看穿了。)

楚成王死后,商臣即位,是为楚穆王。然后要给他爹上谥号,先上了一个“灵”字,《谥法解》云:“不勤成名曰灵”。结果楚成王的尸体听了这个谥号,居然死不瞑目。商臣害怕了,于是又改成“成”字,这才闭了眼。

2、贾充是西晋开国元勋,坏事做绝。当年高贵 乡公曹髦之死,就是这货干的。当时曹髦坐车冲出皇宫,贾充和成济带兵拦截,成济面对曹髦有所畏惧,贾充说:“司马公养你,不就为了今天吗?”于是成济就上前把曹髦刺死了。事后,司马昭假惺惺问陈泰这事情怎么善后?陈泰回答:“诛贾充以谢天下。”

史书记载贾充“为人巧谄,朝野恶之”,全党全军全国人民都非常憎恶他,但司马炎喜欢他啊,两人还结了儿女亲家,把贾充的女儿贾南风嫁给了自己的儿子司马衷。史称贾南风“短形青黑色,眉后有疵”,简直丑到极点了,而司马衷则是众所周知的弱智傻子,两人倒也般配,只是却由此酿成了八王之乱的大祸,以至于五胡乱华,倾覆天下。——这是题外话咱暂且不提。

贾充坏事做绝,到老年却开始忧虑起自己的谥号来了,看来他也是有自知之明的,知道自己不是啥好鸟。对此,他侄子贾模说“历史是人民书写的,是非好坏终究会显露出来,你想掩盖也掩盖不了啊。”(“是非久自见,不可掩也”)。

贾充的妻子叫郭槐,极其嫉妒,乳母抱着儿子,贾充去逗孩子玩,结果郭槐就怀疑贾充和乳母有染,先后杀了两个乳母,结果贾充前后生了两个儿子,都因为乳母被杀而思慕而死,贾充于是绝后。郭槐就把自己的外孙子韩谧收养为孙子。

贾充死后,大臣们给他议论谥号,博士秦秀说,贾充收养外孙为自己的孙子,这是违背人伦,“悖礼溺情,以乱大伦”,谥法云:“昏乱纪度曰荒”,干脆给他谥个“荒公”得了。——这虽然是拿收养外孙来说事,其实指的还是贾充弑杀高贵乡公的事情。最后司马炎说扯淡,这看是我的好基友,你们怎么能这么挤兑?另一个博士段畅拍司马炎的马屁,说应该谥“武”,于是最后就决定谥为“武”。

3、还是西晋。八王之乱中,赵王伦作乱,逼惠帝司马衷退位,自己当了皇帝。然后他要收买人心,就封宗室中一个无德无能、啥事不会的梁王肜为宰相(阿衡),这当然是个摆设了。到后来,齐王囧、成都王颖、河间王颙三人起兵反对赵王伦,司马伦被杀,可是这位梁王司马肜不但没有事情,反而继续担任太宰,领司徒。可谓是不倒翁。

等到这位不倒翁司马肜死后,大臣们议论谥号,博士蔡克说:“这TM算个神马玩意,在危机时刻,既不能舍身取义,又不能坚持节操,贼人篡逆,他居然没事人一样继续在伪朝中当大官,一点羞愧都没。谥法说’不勤成名曰灵‘,给他谥个‘灵’算了。”

结果司马肜的党羽不服,上书朝廷喊冤枉,于是朝廷下旨,说这事啊,真不怪司马肜,当时赵王伦太厉害了,谁敢不听就砍谁,这怎么能算是司马肜的错呢。下令重新议论。蔡克更加不服,说:“扯蛋,纣王无道,微子就逃亡了。吕后专权,丞相王陵就杜门不出了。赵王再厉害,能有纣王和吕后厉害?自己是软蛋就别扯别的。”

朝廷一看,蔡克这理由充分啊,于是就下旨,梁王司马肜谥号为“灵”,是为梁灵王。

结果司马肜党羽继续不服,继续上诉,反复上诉,最后闹得朝廷受不了,说算了算了,不就一个谥号嘛,至于嘛。我改还不成?最后把司马肜的谥号改成了“孝”,成了梁孝王,这才了事。

4、唐玄宗时,宰相张说死了,太常议论谥号,最后说谥“文贞”吧。——这个谥号可了不得,一般人都知道宋明时文臣最好的谥号是“文正”,其实所谓“文正”,就是“文贞”,是后来避宋仁宗赵祯的讳,才改成文正的。

所以,朝廷中有人一看张说要谥“文贞”,这还了得?他也配?于是左司郎中杨伯诚等人上书,说不行,张说配不上这两个字。可是工部侍郎张九龄等人却上书支持,说张说绝对配得上。双方就打起了嘴仗,打到最后谁也说服不了谁,就僵持在了那里。

最后唐玄宗烦了,说什么事情嘛,于是自己亲自动笔给张说撰写神道碑,在神道碑中,御赐张说谥号“文贞”,这才算是一锤定音。

5、唐肃宗时,宰相杨绾死了,唐肃宗非常悲痛,说“老天爷这是不想让我致太平啊,为什么这么快就夺走了我的杨绾啊。”议谥时,太常又给谥了文贞。这下,朝廷又炸锅了,一派说:“呸,他也配。”另一派说:“他就配就配就配。”比部郎中苏端说:“谥号是文贞的都是什么人?是魏征啊,是苏環啊(苏環是唐中宗时的宰相,以正直守节著称),你杨绾凭什么和魏征、苏環相比?”

礼官回应说:“这人啊,不能求全责备,要是人没有一点缺点,那就是圣人了。如果一定要圣人才能给好的谥号,那这谥号还不如不要。”可是还是辩论不过苏端。

唐肃宗见言辞上没办法压服苏端,气坏了,干脆把苏端贬为广州员外司马,但杨绾的谥号却没办法谥“文贞”了,最后不得已退而求其次,改成了“文简”。

6、宋徽宗时,宰相赵挺之死了。——这个赵挺之,就是李清照的老公公,赵明诚的爹。死了以后,宋徽宗亲自到赵家去吊唁,问家属有什么要求没有。赵挺之的夫人郭氏提了三项要求,其中一项就是希望谥号里有个“正”字。

咱们前面说过,文贞这个谥号,到宋朝时,因为避宋仁宗赵祯的讳,改成了“文正”,司马光还加以阐发,说“道德博文曰文,靖共其位曰正”,是“谥职至美,无以复加”。

赵挺之是进士出身,又是宰相,谥号里估计会有个“文”字的,现在他夫人又要求有个“正”字,这就是要“文正”啊。宋徽宗说:“这事咱们再研究研究(原文曰“待理会”)”。——自古打官腔都是一样的,所谓“研究研究”,就是不同意的意思。文正如此无以复加的美谥,不可轻授。

最后赵挺之谥号为“清宪”,不但没“正”,连“文”都没有。

7、明朝正德年间,退休的大学士李东阳快要不行了。现任大学士、他的好朋友杨一清去看望他,两人聊天,李东阳表示自己挺操心自己谥号的。杨一清就说:“咱大明开国150年了,还没有人被谥为文正。您老过世后,我就给您上个文正的谥号,你看怎么样?”

结果李东阳一听,激动得不能自已,不顾病体,爬起来在病床上就给杨一清磕头。

后来在杨一清的操作下,李东阳果然被谥为“文正”。

杨一清这么帮李东阳,是因为李东阳对他有恩,当年刘瑾陷害过杨一清,是李东阳解救了他。虽然李东阳得谥“文正”算是名至实归,但因为两人这种关系,却引起了社会舆论的讥讽,有人就说这是“蔽于党与私”。也有人写诗嘲弄道:

文正从来谥范王,如今文正却难当。
大风吹倒梧桐树,自有旁人说短长。”

一笑~~~


1.大家称呼岳爷爷都说岳武穆,实际上这说不准确,武穆是平反后淳熙五年(1178)初谥,后来宝庆元年(1225)改谥忠武。忠武一般就认为是武官最高谥号了,此前著名的获封者包括诸葛亮(以军功受封)、郭子仪、尉迟敬德、杨业,后来朝鲜王朝名将李舜臣也谥忠武。不过比较憋屈的是在岳爷爷的同时代,韩世忠也是谥忠武的,这么一比这谥号之于岳爷爷似乎略有点跌份。

2. 跑个题说说外国,刚刚说到李舜臣,韩国有一级忠武公李舜臣级驱逐舰,这个大家都知道了。但其实还有一位朝鲜王朝武将也享受了类似待遇,就是整个壬辰战争中朝鲜陆军最优秀的将领(也有很多人认为是唯一优秀的将领……)权栗。权栗谥忠庄,而韩军的第1乡土师团代号就是“忠庄”(根据 @达瓦利希熊 说法,乡土师团在韩军中的地位近似于我军所谓卫戍部队)。
(再跑题,中文维基百科权栗条目说李舜臣级的后继型世宗大王级的第三舰DDG993是权栗号,这是错的。不过用于命名DDG993的历史人物也是权栗和李舜臣的老熟人,没错,保荐他二位的朝廷大佬,李舜臣的老朋友——柳成龙(我一个文官怎么就被用来命名军舰了呢?),但是DDG993舰名没用谥号,全名西厓柳成龙号,西厓是柳成龙的号,柳成龙谥文忠,文官谥号第二名)

3. 大臣说完说说王。朝鲜王朝国王谥号字数不一,有10个字的(如世宗大王、文宗、明宗),有14个字的(如定宗、正祖),比较拍马的有22个字的(太宗最终版、大韩帝国成立前的太祖最终版、世祖),更加拍马的有24字(这个荣誉反而给了硬架上位的哲宗……)和26字(宪宗)。
但强中更有强中手,有一位朝鲜国王,谥号长度居然远远超出了这些数字,达到了空前绝后第一长的整整34个字,甚至大大超过了中国明(17或21)清(21或25)皇帝标准。朝鲜王朝几个最著名的明君都在上面常规字数里了,那么究竟是谁能超越世宗、成祖、英正这些猛人,荣登最长谥号榜首呢?
答案是——1、2两条中李舜臣、权栗、柳成龙三位的老板,以大事不糊涂小事自作聪明著称的宣祖……此公全谥“正伦立极盛德洪烈至诚大义格天熙运景命神历弘功隆业显文毅武圣睿达孝昭敬大王”。
话说有这闲工夫多给李舜臣啊权栗啊各种义兵将啊加点尊号不好么……
上面的太祖太宗世宗世祖英祖正祖纷纷表示我们有一句MMP一定要讲。

4. 回到宋朝,陷害岳爷爷的秦桧原谥“忠献”,但死后还是得到了报应,在开禧二年(1206)改谥“缪丑”(此处缪同谬)。这还不算完,后来到了宝祐二年(1254)竟然改了个更难听的“缪狠”。恶谥恶到“丑”、“狠”这种字样都用上了,油炸桧也算破了中国历史的纪录。

5. 明天启朝因弹劾魏忠贤遭魏党毒手终不屈于狱中的杨涟,于崇祯朝获封谥号“忠烈”,可谓简单直接的典型。不过这个谥号很显然不是绝无仅有,以明朝本朝而论,正德朝劾刘瑾遇害的蒋钦、拒投朱宸濠谋反而死的孙燧、崇祯朝抗清战死的卢象升、镇压农民军战死的陆梦龙都获封了这个谥号。
实际上,杨涟的亲密战友左光斗应该也配得上忠烈之称,不过他的谥号是忠毅。今安徽省桐城中学校内(没错就这么玄幻,这学校校园里甚至还有个渡江指挥部旧址)存左忠毅公祠。
死事与杨涟类似的嘉靖朝杨继盛,所获谥号倒不是忠烈,而是忠愍。不过他老人家有个特殊待遇——获封北京城城隍,也算扯平了。

6. 由杨继盛说开,谥忠愍的城隍还有一位,恰巧也在现代中国的直辖市——上海城隍、鸦片战争抗英战死的提督陈化成。

7. 明清两朝几乎所有皇后(可能除了被废后追谥的少数几个)谥号都带孝字,不知是何讲究。

8. 由7说开,乾隆特别宠爱自己的首任皇后富察氏,他文学素养众所周知地差,唯独给皇后写的悼亡辞《述悲赋》被公认为佳作,感情可见一斑。富察氏死后,他不经文臣草拟,自己下旨给富察氏定了个“孝贤”的美谥,据说是清朝开国以来首例。

9. 明清亲王谥号一字,宗室亲王封号也是一字。因此二月河《雍正皇帝》说雍正把废太子允礽放出来之后给了个“理密亲王”的封号是错的。允礽爵号就是“理亲王”,“密”是谥号,“理密亲王”是死后才用的合称,拿封谥全称称活人跟把三彩摆卧室性质差不多的……

10. 清朝倒也有封号两字的亲王,不是宗室系统就是了。比如有位蒙古猛人,喀尔喀台吉、康熙帝和硕纯悫公主额附策棱,雍正十年因军功封了一个极为霸气的爵号“超勇亲王”,不过此公的谥号就远远没有这么威武霸气吊炸天了,就是一字谥号“襄”,按谥法解是“辟地”之意,虽属美谥,实在配不上爵号……

11. 东汉桓灵二帝被认为是古代昏君的典范,干过公开卖官这种事。不过此二公的谥号中,“灵”确属恶谥,谥法解为“不勤成名曰灵;死而志成曰灵;死见神能曰灵;乱而不损曰灵;好祭鬼神曰灵;极知鬼神曰灵;不遵上命曰灵”,但“桓”居然是个美谥,谥法解为“辟土服远曰桓;克敬勤民曰桓;辟土兼国曰桓;武定四方曰桓;克亟成功曰桓;克敌服远曰桓;能成武志曰桓;壮以有力曰桓”。同类人物,谥号取向却相反,这与当时的社会风气和政治制度有何关系,还待方家指教。

12. @三种不同的红色 提到楚穆王本来打算给老爹成王谥灵王,结果因尸体不瞑目作罢,而楚国历史上后来还有个楚灵王,是穆王曾孙熊虔,也就是《晏子使楚》中那个倒霉催的楚王,以及“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主角。此公政变登位,倒行逆施,最后因为灭了陈、蔡二国,被两国旧臣说动王族大臣造反,逃亡到芋尹申亥的家里自缢而死。就这么个连谥号都钦定为乐色的货,芋尹申亥居然用自己两个女儿活殉了,简直无话可说。


《谥法》:荒。凶年无谷曰荒。昏乱纪度曰荒。纵乐无厌曰荒。内外从乱曰荒。好乐怠政曰荒。从禽无厌曰荒。从乐不反曰荒。

终唐近三百年间,只有一个人得到了“荒”这个谥号。

唐太宗把他赠给了右卫大将军归义郡王阿史那咄苾。

就是颉利可汗。

许敬宗,唐代著名奸相。

咸亨三年,许敬宗卒。照流程,改议谥号了,太常迫不及待的给了一个“缪”字。

《谥法》:“名与实爽曰缪”。之前封德彝就被评了个缪,所以这个字眼他就有点硌眼喽。

太常博士袁思古是这样解释的:“许敬宗位高权重,却为色情弃儿子于边荒,为钱财卖闺女于蛮夷。明白事理,却干一些断子绝孙的事儿;婚娶大事,搞得跟贩卖货物一般。按照谥法,名与实爽(表里不一)曰缪。所以请请谥为缪。”

许敬宗孙子许彦伯不干了,也不管场合,抡起拳头就要打,袁思古倒是不慌不忙的打趣:“我这是给你爹报仇呢,你怒啥?”(吾与贤家君报仇,缘何反怒?)

真是怕啥来啥,许彦伯顿时蔫了,尴尬的收手再也不吭声了。

为啥呢?因为袁思古说的“为色情弃儿子于边荒”中的儿子,就是他爹。

许敬宗老婆死得早,其婢女裴氏有姿色,许敬宗就娶了裴氏,没想到的是儿子许昂也喜欢裴氏,素与私通,不可描述,结果东窗事发,许敬宗大为震怒,一把奏章就将儿子流放岭南了。

对许彦伯来说,自己爷爷可不就是自己父亲的仇人吗o(╯□╰)o这就尴尬了。

打又打不得,骂又骂不过,但许家的声威就靠我了,逼得没办法,只能投诉了

于是找宰相一通乱喷,终于说动再次议谥,

这次礼官们给谥“恭”字。《谥法》: 既过能改曰恭。

许彦伯:定了,就它了,总比劳什子缪强o(╯□╰)o。


补充个三国的吧, 21/2/2017。
五虎上将:

关羽——壮缪侯,名与实爽曰缪,恶谥。壮字不见于谥法,武而不遂那是谣传,是庄不是壮。对比同期的好几个壮,许褚、文聘、徐晃、曹休、张郃、庞德、邓艾,武力值都很高,个人意见就按字面意思解释吧,强壮。算平谥。
张飞——“桓侯” 辟屠服远曰桓,克敬勤民曰桓,辟土兼国曰桓。 (对老丈人评价很高)
赵云——“顺平侯” 慈和遍服曰顺。治而无眚曰平,执事有制曰平,布纲治纪曰平。(老好人)
马超——“威侯” 猛以刚果曰威,猛以强果曰威,强毅信正曰威。(猛男)
黄忠——“刚侯” 强毅果敢曰刚,追补前过曰刚。(补过的意思就是投奔我家后表现不错)

这五个人谥号都是刘禅给的,看来阿斗(丞相笑而不语)对关二叔意见很大,跟赵叔叔最亲热,但是赵叔叔的战功不大多。

亮亮的谥号是忠武侯,这个牛逼了,危身奉上曰忠。刚强理直曰武,威彊叡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 应该算武将第一谥了。(这里划重点,亮哥是武将,武将,武将)

再插一句,楼上这几个哥们死了才封侯,李广难封现在看来也不冤。

底下是原答案,3/10/2015。
死谥文正是文官最大哀荣,明朝名臣那个擅长谋的李东阳,熬倒刘谨,多年阁老,劳苦功高,依然放不下这个心事,在病床上躺着都动不了了只能哼哼,后辈杨一清说,您放心您死后保你谥文正,老头噌的翻了个身起来给杨磕了个头表示感谢。可见谥号在臣子心中的地位。


这题。。。要答么


1.张之洞与李鸿章

张之洞与李鸿章都是清末重臣,一南洋一北洋,在洋务运动和后来的清末事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李鸿章死前本来认为自己谥号谥个文襄就不错了,没想到最后却给了文忠;张之洞一心以为自己要谥文忠,却只给了个文襄。

一般来说,文正>文忠>文襄,李鸿章老师曾国藩荣获文正之谥。


2.所谓“五虎”

关羽谥号“壮缪”,张飞谥号“桓”,赵云谥号“顺平”,马超谥号“威”,黄忠谥号“刚”。

关羽的谥号属于恶谥,这个后面说。

张飞:辟土服远曰桓,克敬勤民曰桓

赵云:慈仁和民 和比于理曰顺,执事有制 克定祸乱曰平

马超:猛以疆果 以责服远曰威,强甚于刚

黄忠:强毅果敢曰刚

关羽:

壮:
苏洵解释的为:胜敌克乱 共围克服 死于原野 武而不遂 屡征杀伐

缪:名与实爽,名美而实伤

就是说关羽此人,有很大的名气,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不幸死掉了,功劳也没有建立。
虽然听起来是批评苛责,但是还是有惋惜痛心之意的。

至于五子,张辽谥号“刚”,乐进谥号“威”,张郃和徐晃都是“壮”,于禁是“厉”。

厉,杀戮无辜 暴虐无亲曰厉,这个怎么说也跟于禁搭不上边吧……


3.
忠武:忠武一般情况下是文武兼备,出将入相的人才能拥有的谥号。像诸葛亮,温峤,王猛,郭子仪等人,这个谥号是武人的最高荣誉之一

文正:文正和宋仁宗之前的文贞,是文臣谥号的鼎峰。得到这个谥号的有魏征,范仲淹,耶律楚材,李东阳曾国藩等人。


杨广给陈后主叔宝的谥号是“炀”。

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


以前看到有人说关羽的壮缪侯是后世误传,应为壮穆侯


来说一个和大多数人直观印象相反的事情吧:在谥法的最早期,关于谥号究竟是生称还是死谥是个很有争议的问题。实际上,直到今天,这个问题依然没有完全定论。

而“生称谥”的例子其实着实不少:

  1. 周文王、武王:这俩是生称还是死谥这个问题就争了几千年了。相关文献一大把。比较流行的说法包括:武王生称文王死谥(顺便一说,商主成汤当年也是生称武王);都是生称;都是死谥;文王以生前尊号为死谥这几种——注意最后一条,如果文王是以生前尊号直接作为谥号,也就意味着,谥法早期,谥号可能并不是一个盖棺论定死后评价的东西。
  2. 同理周成王、康王、昭王、穆王等,也都有生称的记载。如后世出土遹敦,铸于穆王年间,即曾直接提到“穆王”。(见王国维《遹敦跋》,但王公认为穆王既为生称,则不能称为“谥”,只能称为“号”)另:利簋生称武王,献侯鼎生称成王也是类似证据。
  3. “卫侯赐北宫喜谥曰贞子,赐析朱锄谥曰成子,而以齐氏之墓予之”(《左传·昭公二十年’》)。注意当时这俩人都还没死。
  4. “无骇卒,羽父请谥与族。公问族于众仲。众仲对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公命以字为展氏。”(《左传·隐公八年》)。(另注:但有部分文献认为此处“谥”为“氏”字误记,尚存争议。但此处提到“以字为谥”再次说明谥乃生前美名,死后续用。)
  5. 孔子,谥尼父。原因同样是“因其字以为之谥”。
  6. “报汝平王,欲国不灭,释吾父兄”(《吴越春秋》)——显然楚平王还没有死。
  7. “春秋妇人有谥。晋之声子,敬嬴之哀声,穆诸姜,宋齐两共姬,此国君夫人之得谥者。穆伯之妻敬姜,此大夫之妻得谥者”(《随隐漫录·卷四》)。但“声子”的谥号“声”解为“不生其国曰声”,这怎么看都不应该是个死后评价。。
  8. “尤有不可解者,王子带而谥曰昭,召伯奂暨其子盈而谥曰庄,曰简,鲁之公子庆父暨其子敖而谥曰共,曰穆,公子牙暨其孙侨如而谥曰僖,曰宣……然犹可曰诸臣虽以罪或死或奔,而业为之置后,故徇其后人之请,得良谥焉,亦已谬矣。晋之狐鞠居而谥曰简……则其爵已剪,其族已绝,谁为赐之,岂其遗臣故吏妄为立议当时,因而传之,而《左氏》亦遂从而载之?则是出于乱贼之徒之口,而竟以登于史乎?……吾以是时诸侯之例考之,唐成公、陈怀公皆弱小亡国之君,顾皆有谥,是其出于遗臣之私谥无疑,诸人殆亦其类乎?”(清,王祖望)
  9. “庚申,诏追赠高祖考侍中、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封义兴郡公,谥曰恭。”(《太平御览·偏霸部十七·陈陈霸先》)——同样的当时陈霸先还没死。但需要说明的是,陈霸先最终并没有用这个谥号,他受禅称帝后最终定的谥号是“武皇帝”。
  10. 南越武王赵佗。“武王/武帝”是生称,同时也是赵佗的死谥。
  11. 楚义帝熊心(楚后怀王)。这是个超级倒霉鬼。项梁拥立怀王时“求楚怀王孙心民间,为人牧羊,立以为楚怀王,从民所望也”,生时就给义帝用了其祖父楚怀王的谥号。而实际上,谥法上“怀”乃“慈仁短折”之意。义帝后来也果然不幸应了这个谥号,被项羽所杀。(注:怀王死后没有追谥,实际上“怀”也并不是他本人的谥号,他没有谥号……但后世习惯上也就这么叫了)

注:再重复一遍,生称死谥这个问题实在是争议已久,即使在争议较大的周代,依然有许多文献认为以上记载属于误记,或根本不是谥号等。本人无意参与这个争论。只是觉得这个现象比较好玩,所以写在这里了。


嗯再补几个好玩的:

  1. 很多人都在说三国蜀国的谥号。一般后世都说争议最大的是项羽的“壮缪侯”(一说谬通穆),但其实这里最奇葩的是赵云的谥号“顺平侯”。后主在给赵云定谥的时候对这个谥号是有明确注解的——“大将军姜维等议……按谥法,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应谥云曰顺平侯。”(《三国志·蜀书六·赵云传,云别传》(裴松之注))问题是人家谥法原文写的是“克定祸乱曰武”,大将军你莫不是在逗我??
  2. 关于顶级谥号之争:这是个挺好玩的问题。因为明清关于谥号有着明确的等级制度,哪个第一哪个第二几乎都是订好了的,所以往上推,很多人以为,唐宋甚至两汉的谥法也有等级之分。嗯,这是扯淡。。。实际上与很多人理解恰恰相反,并不是因为等级制度有先后影响了历史人物的评价,更多时候,恰恰是因为历史人物的功过评价影响了谥号的高低等级。

北宋的顶级谥号是什么呢?和大多数人印象中的“文X”“武X”不同,实际上顶级谥号没什么太大争议,是“忠献”(听上去仿佛很普通?)纪录保持者:开国第一相,配享太祖庙庭的赵普;三朝首相,拥立二帝,配享英宗庙庭的韩琦;三代为相,权倾朝野的史弥远(注:史弥远死后倒台,没有配享帝王庙庭的待遇,但史弥远之父史浩却是因子而配享孝宗庙庭);还有被清算之前只手遮天的秦侩。“忠献”为什么成为顶级谥号秦侩都想要呢?因为宋人推崇赵普、韩琦,与韩赵比肩的荣耀,谁不想要?(但是赵普定谥的时候可没有什么忠献是顶级谥号的说法)为什么明清之后疯狂推崇“文正”而“忠献”彻底无人问津了呢?……你觉得秦侩史弥远用过的谥号还有谁会想用吗(虽然秦侩后来改谥了)。

而北宋谥“文正”的都有谁呢?范仲淹、司马光、王旦、王曾……他们在当年权势上是比不过前面那几位的,范仲淹至死最高官职不过“参知政事”(别说首相了,正相都没混上),司马光一直身陷党争绝对无法做到只手遮天,王旦王曾皆有贤相之名,但贤相,不是权相——但也正是因为赵宋覆灭后,当年的权势富贵都成了过眼云烟,身后留下的名望才被后人推崇,范公司马光的声誉在后世之高,间接就影响了“文正”谥号的评价(司马光的功过不予评价,但客观事实是,在封建历史上,尤其明清,官方主流认可推崇的是司马光而不是王安石)。另外,司马光本人生前就极其推崇“文正”这个谥号,可能也是原因之一。(注:司马光是注定用不了“忠献”的,宋代以忠开头的谥号——除了特例忠武是武谥——要求兼具文治武功,赵普等人都有军功在身,韩琦、文彦博(谥“忠烈”)曾以抗西夏的军功晋身,辛弃疾(谥忠敏)更是本身就是文臣武将集于一身。司马光没这个本事也没这个机缘)。

至于武将的顶级谥号,同样存在争议。有说法说北宋武将顶级谥号是“忠武”——毫无疑问这个诸葛武侯的个人魅力有很大的关系,但到底是不是,至少我个人十分怀疑。配享宋太祖庙庭的曹彬,配享太宗庙庭的潘美皆谥武惠,配享真宗庙庭的李继隆谥忠武(这已经第三顺位了。前面那俩才是开国名将……另外要说黑点,潘李半斤八两,陈家谷君子馆没啥本质区别),配享仁宗庙庭的曹玮谥武穆——换句话说,所谓昭勋阁二十四功臣北宋唯四的武将两个武惠一个忠武一个武穆。哪个最高?你能分出来吗?

那后来为啥“忠武”这个谥号被捧得这么高呢?因为杨业和岳飞谥忠武啊!!当然,还有诸葛武侯。——杨业的谥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死得惨,朝廷进行安抚,而实际上在北宋的官方功臣排位里杨业根本就挤不进去。(北宋武将排座次的话,上面那四位排完了第五位不出意外是狄青(武襄),再往下我怀疑可能就是种师道了(忠宪))。但是北宋以后,真正为历代推崇的是杨家将岳家军(种家真是默默哭晕在厕所,曹家表示无话可说……),所以“忠武”这个谥号代表的意义水涨船高,当然无可厚非。

真正盖棺论定,定得了吗?我看未必。

再补充几个北宋名臣的谥号:配享太宗庙庭的石熙载——元懿;配享英宗庙庭的曾公亮——宣靖;配享哲宗庙庭的蔡确——忠怀;还有后世被广为推崇的包拯——孝肃;总被拉出来给包大人陪练的仁宗朝名相庞籍——庄敏;寇准——忠愍;传说中的八贤王——懿(赵德昭)或者恭肃(赵元俨)。。。都不是以“文/武”开头的,没有什么特别的规律。所以说你想给北宋甚至更往前的朝代谥号排个好坏序列出来?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好么。。。


元顺帝……


谥号是死了之后别人封的咯,当年看电视剧,斯琴高娃怒戳一拐杖:“我孝庄@#*+%。。。”然后我爹就笑了


先提一个:
夏竦夏子乔,北宋名臣,忠烈子弟,驻守西北多年。《宋史》记载性格有点阴沉,做事比较阴损。
----------以上不是重点,下面说谥号---------
寻以病归,卒。赠太师、中书令。赐谥文正,刘敞言:“世谓竦奸邪,而谥为正,不可。”改谥文庄。-----------《宋史·夏竦传》
夏竦薨,仁宗赐谥曰文正。刘原父判考功,上疏言:“谥者,有司之事,且竦行不应法,今百司各得守其职,而陛下奈何侵之乎”疏三上。是时,司马温公知礼院,上书曰:“谥之美者,极于文正,竦何人,可当”光书再上。遂改谥文献。知制诰王原叔曰:“此僖祖皇帝谥也。”封还其目,不为草诏。于是太常更谥竦文庄。-----------------《渑水燕谈录》
“谥法本意:道德博闻曰文,靖共其位曰正。而夏竦奢侈无度,聚敛无厌,内则不能制义于闺门,外则不能立效于边鄙,言不副行,貌不应心。语其道德,则贪淫矣;语其正直,则回邪矣,此皆天下所共识,夏竦得‘文正’之号,不知以何谥待天下之正人良士?”-------------司马光

在夏竦之前,北宋只有李昉,王旦,王曾三人谥号文正(一说三人原为文贞,后避仁宗讳,都改为文正)。而在夏竦死后一年,又一名臣去世,即是大名鼎鼎的范文正公。

话归原题,夏竦出世后,太常寺要给他定谥号,按照《逸周书》“经纬天地曰文。成其道。道德博闻曰文。无不知。学勤好问曰文。不耻下问。慈惠爱民曰文。惠以成政。愍民惠礼曰文。惠而有礼。赐民爵位曰文。与同升。内外宾服曰正。言以正服之。清白守节曰贞,大虑克就曰贞,不隐无屈曰贞。”按照避仁宗讳,文贞文正合一,以夏竦的出将入相之才,当得起文正二字(参见次年的范文正公),但是刘敞和司马文正认为他品行存疑,变成了文庄。文庄的庄又是什么,《逸周书》中“兵甲亟作曰庄,澼圉克服曰庄,胜敌志强曰庄,死于原野曰庄,屡征杀伐曰庄,武而不 遂曰庄”

PS:居然某篇文章说:从宋立国至夏竦去世的近百年中,只有宰相王旦、王曾和范仲淹三人得到过“文正”之谥,由此可见“文正”二字的分量,难怪臣民不服。。。。该作者一不认识李昉,二不知道范文正和夏文庄谁先去世!(夏文庄死于皇祐三年,范文正死于皇祐四年)

------------------------------------------------------------------
再说一个

据传李东阳在弥留之际,内阁大臣杨一清去看望他,说要给他谥号文正,李东阳激动得跳起来要为之叩头。因为李杨二人私交甚厚,有人作诗讽刺说:“文正从来谥范王,如今文正却难当。大风吹到梧桐树,自有旁人说短长。”

---------------------------------------------------------
唐以后帝王的谥号也有意思,举例说明:
(唐高宗)(弘道元年)十二月丁巳,改元,大赦。是夕,皇帝崩于贞观殿,年五十六。谥曰天皇大帝。天宝八载,天皇大圣皇帝;十三载,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唐睿宗)开元四年六月,崩于百福殿,年五十五,谥曰大圣真皇帝。天宝十三载,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宋太祖)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谥曰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太平兴国二年四月乙卯,葬永昌陵。大中祥符元年,加上尊谥曰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明太祖)谥曰高皇帝,庙号太祖。永乐元年,谥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嘉靖十七年,增谥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光绪皇帝的庙号“德宗”,谥号“景皇帝”,粗看非常好,细想可谓恶毒之极!
其庙号影射的是唐德宗,对于这位改革皇帝,《新唐书》是这么评价的:“德宗猜忌刻薄,以强明自任,耻见屈于正论,而忘受欺于奸谀。故其疑萧复之轻己,谓姜公辅为卖直,而不能容;用卢杞、赵赞,则至于败乱,而终不悔。及奉天之难,深自惩艾,遂行姑息之政。由是朝廷益弱,而方镇愈强,至于唐亡,其患以此。
以唐德宗的改革影射百日维新,把亡国的帽子扣在光绪皇帝头上(此时大清国还没完呐),何其恶毒,其心思又何其缜密!
至于谥号“景”,可不是汉景帝的“景”,而是西洋景的“景”,西洋景者,玩物也,摆设也!

而慈禧太后的谥号呢?“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二十二个字,跟皇帝一样。

……………………
《新唐书》谁编的?北宋欧阳修,欧阳修对王安石变法什么态度?所以黑体的那些字,不是写给唐德宗的,是写给宋神宗和王安石的。这就是春秋笔法。
所以谥号里面的学问,从来不是看看谥法就能解读的。


曾国藩死了,给的是文正,左宗棠就不高兴了,就和人说,他都谥了文正,那我们以后是不是要谥武邪啊
当然,左宗棠最后给的是文襄


翳维总统,武岭蒋公。巍巍荡荡,民无能名。“民无能名曰神”。


1、
刘备的谥号叫昭烈帝,觉得很普通吧,但中国历史就这么一个昭烈帝。
孙权的谥号叫吴大帝,我真寻思这是谁想出来的!印象当中是《谥法》中没有“大”这个谥号。
2、
民国初年,庆亲王奕劻病逝,满清遗老们寻思着要给老庆上个谥号,请求退位皇帝溥仪批准。溥仪大笔一挥,写了个“丑”,因为溥仪实在不喜欢这个为了贪图一时的荣华富贵,间接毁了大清朝的老不死的!
“不行啊,皇上!”摄政王载沣说道:“这个谥号太难听了!”
“那就换一个!”载沣是溥仪的爸爸,所以多少还得给点面子:“谬。”
“谬”和“丑”都是秦桧的谥号。
“皇上!”载沣说道:“庆亲王虽然不好,但是毕竟是我们爱新觉罗家的老人!”载沣说的对,毕竟“奕”字辈的家长在当时几乎是死绝了。
溥仪又改了几个,基本上是把《谥法》里所有的混蛋词都想了一遍,载沣还是说不行。最后载沣提议,将老庆的谥号为“密”吧,追悔前过曰密,就说老庆他知道了自己的错误了。
让我印象深刻的,原来谥号的传统,满清还保留着。


周公文正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是不是也可以认为是某种谥号


最近正好在看晚清史,看到某些答案的谬误,忍不住了,说一说书中关于晚清谥号的典故好张之洞谥号的由来.

摘自高阳《同光大老》

清朝对易名之典,极其慎重,因为这是盖棺论定,又是出于上意;换句话说,是皇帝对大臣的最后评价,亦是最权威的论定。这不仅关乎死者的荣辱,亦与子孙的前程有关。
依谥法,最难得的是“文正”,此为特谥,照例不准拟呈;其次则汉人重文忠,旗人重文靖。但最难得的是谥“文襄”,非有大武功不得谥“文襄”;咸丰朝更有特旨,有大武功而未竟成者,也不得谥“文襄”。
张之洞死后,恤典甚优,而出人意料的谥“文襄”。清朝宰辅謚文襄的人,由洪承畴开始,一共十三人;自富康安以后,勤保平川楚教匪,明亮平大小金川,左宗棠定西域,而中间杂以一张之洞,毋乃不伦?
“文襄”之谥,应该是张之洞自己在生前所安排。张之洞的名心极重,人所皆知;好名者必关心身后之名,事实上大臣关心“易名”,也是常见的事,张之洞何能漠然?其次,从张之洞的性情来说,对于文字最讲究。他居官时,有八个字的考语:“起居无节,号令不时”,公认为定评。又年谱记其临终之日的情事:

酉亥,忽起坐,下床更衣毕,就卧,汗出加沈,戌刻汗止,进诸子戒以勿负国恩,勿堕家学,必明君子小人义利之辨。勿争财产,勿入下流。人各二语。言訖,令一一覆诵,有误者改正之。又命读遗疏及邸抄数则。
诸子哽咽不能成声。公慰之。谓吾无甚痛苦也,又曰,吾生平学术、政术所行只十之四五。心术则大中至正。已复改政术二字为治术。

由此可知,张之洞在自知不起前,一定会想到将来该谥哪个字?文正不必想;文忠则李鸿章、荣禄皆得此谥,相形之下,他对慈禧个人的忠诚,殊有未及,亦难望谥忠。如果平情而论,他应该谥敏、谥勤;而此又非所愿。至于想到文襄,一方面有在两广总督任内,调兵遣将,供应粮草之功,援于敏中之例,可以说得过去;另一方面则左宗棠谥文襄,堪与李鸿章的文忠匹敌,则得文襄谥,也可显示其为与李鸿章同一层次的人物。
如果慈禧在世,张之洞谥文襄,很可能通不过。载沣当政,哪里会讲究这些名器?只看两个月后,孙家鼐去世,竟“赠太保予祭葬,谥文正,入祀贤良祠”,恤典与李鸿章、荣禄相似。
按:杜受田授咸丰读,有拥立之大功;李鸿藻援例得谥文正,已觉过分,但毕竟奖进人才,勤劳王事,主持一时风会,犹有可说;孙家鼐虽居首辅,毫无相业,《清史稿》本传仅得七百余字,除叙履历,谈其为人以外,生平事业,一共三四行。此伴食宰相亦得谥文正,可见宣统朝名器之滥,此亦末世之一征。


最经典的啊


我记得春秋战国时期,有个王在自己还没死,就给自己定谥号了,传为笑谈


不知道有没有人说这个,嘉靖皇帝谥号:太上大罗仙 紫极长生圣 智统三元证 应玉虚总掌 五雷大真人 玄都境 万寿帝君


推薦閱讀:

ISIS對中國的態度是什麼?中國(人)會成為他們襲擊的目標嗎?
在文昌衛星發射中心現場觀看長征五號首飛是什麼體驗?
為何各大網站或軟體界面幾乎不用中國元素?
南海人工輔助自然島生長行為(以及背後積攢的南海問題)在國際上到了何種程度,是否是重大國際焦點問題呢?
如何看待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近日的對華示好行為?是外交轉向的開端還是一種戰略欺騙?

TAG:明朝 | 历史 | 中国古代历史 | 中国 | 谥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