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富翁要想保證自己的財富不縮水,其利息收入應該和 CPI 持平還是和 GDP 增長持平?

我看了下新聞,
2014年中國CPI為2.0%,GDP增長為7.4%
請問,一個富翁要想讓自己的財富2014年不貶值,他的年投資收益應該是2.0%,還是7.4%?
或者換個說法,假設往後一萬年中國的CPI增長每年都是2.0%,GDP增長都是7.4%,而富翁的投資收益是5%,比CPI大,但比GDP增長小,那麼富翁一萬年以後是富翁還是屌絲,或者是更大的富翁?假設他一直不死。


這題挺有意思的,新年第一發^^

壕的世界是另一個世界,是我不曾到過的世界。我們每天斤斤計較的烤串兒、七匹狼、燕京啤酒甚至捷達車價格漲跌,在他們眼中根本沒有區別。CPI統計的就是那些與我們這些普通人生活相關的東西,壕也在用,但他們用的更高級。所以,如果想知道壕的財富增長有沒有跑贏他購買力漲價的幅度,胡潤研究院弄了一個叫做富豪CPI的指標。這個壕CPI包括了湯臣高爾夫417平別墅、施坦威鋼琴、勞斯萊斯幻影、82年拉菲、長江商學院EMBA等奢華門類。成為了壕,即使收入降低了生活質量也不能下降,那麼收益跑贏壕CPI就是他們的目標。

可見,自07年胡潤研究院發布這個壕CPI以來,波動是要大於CPI波動的,上漲更迅猛,下跌也不含糊。但是,壕們跑贏壕CPI就足夠了么?下面才是真想說的內容。

近些年資本/資產回報率大大高於勞動回報率的現象引起了很經濟學家的討論,Thomas Piketty寫了火遍全球的21世紀資本論,向松祚也寫了新資本論,探討的內容之一就是為何資本/資產回報率及增幅大大高於收入回報率和增幅。如果把GDP進行拆解,GDP(國內生產總值/國內總收入)-資產折舊=NDP(國內生產凈值),NDP+本國人民在國外的收入=NI(國民收入)。而NI可以分為兩塊,資本收入和勞動收入。這個資本可以包括土地、房屋、機器等非金融資產,也可以包括錢、股票、債券等金融資產。顯然,壕們靠的不是勞動收入,而是資本收入。

如何定義資本/資產直接決定了資本/資產的收益率,不同的定義難有統一的數字。縱觀中國近十年的經濟發展,無論是土地價格、房價,還是市場實際借貸利率,都遠高於GDP和NI的增長率,作為NI組成的另外一部分,勞動收入增長率就更低了。壕們如果要穩固自己的地位,不僅要跑贏NI和GDP,更要跑贏資產/資本收益率。

但如果把壕們看做一個整體,他們無疑是跑贏了的,所以收入不均會加速,財富會向富人積聚,坐擁一套房產升值的收益即可抵得上工薪階層半生辛勞。這種現象隨著金融的加速發展而加速,壕們可以通過投資趕上房地產盛宴、股市盛宴、互聯網盛宴,而一般人只能算計著今年工資會不會跟CPI掛鉤漲個2%。


感謝大家閱讀與收藏,2.26再次更新,精簡併完善了答案,且僅限於討論,並無任何絕對性。
————————————————————————————————————————

這個問題問得挺好的,因為讓我想了好一會。

如果有人問你,你馬上要做一項投資,你的最低投資預期回報率是多少?很多人答案會是跑贏CPI。但我知道他們的真正答案並不是CPI,而是貨幣購買力;因為絕大部分人會認為CPI就等同於貨幣購買力,那請問為什麼衡量貨幣購買力只用CPI,而不用PPI呢?因為貨幣購買力只是相對的,你可以用來衡量黃金、小麥、房價、美元,從某種角度來說,他們可能是此消彼長的,而對於絕大部分老百姓的來說,20年前一根油條多少錢,今天多少錢,才是他們眼中的貨幣購買力,也可以說是狹義上的貨幣購買力。

所以,就這個角度來說,只要算出狹義的貨幣購買力,基本上就可以得出需要保持的資本增值率了。

先從無風險利率角度看。無風險利率事實上是比較難定義的,因為對於不同資產配置需求、不同流動性需求的人來說,是不一樣的。通常書本定義是國債利率,國債利率一般比同期定期存款要高10%左右,但國債的容量有限,那麼絕大部分人會以定期存款作為無風險利率,但從理論來說,定期存款並不是絕對無風險的,可實際上可以認為是無差別的;大資金可以去做協議存款,還可以在二級市場流通;小資金可以去買貨幣基金代替,流動性也非常高,這些都可以當做無風險利率的標準;此外,優質地段的不動產租金回報率,也是可以作為無風險利率的;所以就目前的情況來說,可以粗略估計2014年的無風險利率在3%左右。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2014年CPI是2%,無風險利率是3%,那麼投資者完全可以不用去冒投資的風險了,直接參与無風險市場的品種就好了呀。

我做了一張表,除了CPI同比增長率,還添加了固定資產的的同比增長率,數據來自中國人民銀行。存款利率一年調整多次的按最後一次計算。可以發現三條線基本上是同步的。

此外計算1988-2012年的100元複利增長率,1988年的100元按每年定存到2012年大約是315元,1988年的100元按CPI增速到2012年大約是325元,也就是說,無風險利率基本可以覆蓋CPI。如果CPI就等於貨幣購買力的話,為什麼存銀行的錢會貶值呢?所以CPI只是一個作為無風險利率的標杆;無論CPI也好,PPI也好,都只是結果,最終都是圍繞無風險利率走的。

我們再來看GDP,就是我們所創造的財富。注意,我們通常所說的GDP增長率統計,比如2014年GDP增長7.4%,是剔除了CPI之後的統計,也就是實際增長率。顯然這是不能拿來直接計算的。(因為我看到有答案拿實際GDP去減CPI,還有好多人贊,簡直是定義都不看啊)

名義增長率非常好算,今年減去去年再除以去年就行了。所以,如果用GDP的名義增長率去算,1988年的100元,相當於2012年的3449元,24年複利增長率大約15.9%;咦,拍腦袋想一下,這個計算的結果對應貨幣購買力大概是比較靠譜的。

再從貨幣供應量的角度來看,這裡用的數據是M1,沒用M2一是M2的數據資料不夠早,二是用M1更能反映現實購買力而非潛在購買力。1988年的100元,相當於2010年的4856元,22年複利增長率大約19.3%;這個計算的貨幣購買力似乎更加靠譜。

為什麼貨幣供應量的增長率會超過GDP的增長率呢?這個問題以前很多人就討論過,這裡不做討論,我們只談定義。

2012年末時,這個比值達到1.88,也就是說,撬動1元的GDP,需要1.88元的貨幣供應;而同期美國,只需要0.64元;也就是說,成熟經濟體的M2/GDP通常都要低於新興經濟體。如果我們試著自創一個公式,M2/GDP的比值定義為貨幣效率E,GDP名義增長率為G,實際增長率為g,CPI為r,E=g÷M2=(G-r)÷M2,那麼真正的投資回報率,既不是CPI也不是GDP實際增長率,應該是G×(G-r)÷M2,即G×E,用文字表達就是考慮了貨幣效率的GDP名義增長率(當然這裡的E應該是一個合理估值區間,並非簡單去除)。

所以就過去20多年來說,這個投資目標回報率的數值應該在剛才計算的15%-19%之間。目前來看,二級市場估計達不到(上證指數太短),不動產或許能達到(沒有具體數據),居民收入增長應該是達到了,實業投資就不說了,這裡可以等同於GDP。

——————————————————————————————————
有人覺得,你把簡單的問題想複雜了。事實上這個問題一點也不簡單,而且我撇除了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匯率。因為以上的演算法前提是三個,一是不存在惡性通脹;二是不存在經濟大幅波動的情況;三是法幣具有穩定性。

首先惡性通脹不一定是瘋狂印鈔,例如我國88年的物價闖關,就造成了連續幾年的惡性通脹;再比如朝鮮若干年前的幣制改革。

其次經濟大幅波動的情況,包括戰爭和經濟危機;如果周期拉得足夠長,比如50-60年,這個影響是可以忽略的。

第三個法幣的問題,就比較複雜了。最典型的就是資源型國家,法幣與大宗商品嚴重掛鉤的,這家國家可能沒有印鈔卻造成了購買力大幅下降。比如盧比和原油,澳元和鐵礦,當然還有像委內瑞拉這種小國的國債違約率與原油。當需求或者其他原因造成大宗商品大幅下跌的同時,這些國家的法幣相對於美元大幅下跌,如果這些國家不能將法幣兌換成其他資產或加息阻止外幣外流來對衝風險,那麼惡性通脹以及GDP大幅下滑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我們討論的狹義上的貨幣購買力,僅僅是法幣的購買力;任何一種貨幣的價值都是相對的,以上三個前提產生的問題,其實根本原因都是物資匱乏造成的,GDP才是衡量創造價值的唯一標準。

這也就是為什麼用CPI不行,用M2也不行,只能用考慮了貨幣效率的名義GDP的根本原因。

——————————————————————————————————
補充一下CPI和GDP之間的關係。
舉一個例子,通俗易懂,但不一定恰當。你準備做點生意,需要一個房子,CPI相當於你每年支付的租金,也就是你的成本,而無風險利率相當於你自有房產租出去的租金收入;也就是說,如果你遇到了一個傻房東,1000元/月租進來之後1200元/租出去(無風險利率覆蓋CPI),那麼是不是說你可以躺著數錢了?當然不是,因為200元/月的收入顯然不夠你過,你必須得去經營和生產!而GDP就是一個擴大再生產的過程,你依靠生產經營掙了10000元/月,去掉租金1000元,凈賺的9000元才是你真正的收入(即GDP實際增長)。

——————————————————————————————————
有人可能覺得一年15%-19%的複利簡單了。為什麼呢?因為你基數小。你現在有10萬塊錢存款,年薪5萬,去掉吃喝拉撒3萬,存2萬不難,那就資產增值20%;你現在有100萬存款,年薪20萬,去掉吃喝拉撒10萬,也只能完成10%,剩下的只能靠資產投資了;你現在1000萬,年薪100萬,去掉吃喝拉撒,20萬,只有8%,剩下靠投資也完不成15%-19%,那麼只有加槓桿了;你現在有1個億,十足的富翁,可能根本沒有精力去考慮工作了(因為工資回報率太低),只能全部靠資本運作以及足夠的槓桿了,才能保證財富的不縮水。所以知乎上經常有問題年薪10萬怎麼投資理財,很多不錯的答案都有說,好好工作努力事業,就是最好的投資了。

還有人覺得15%-19%太高了,這種平均資本回報率都快趕上巴菲特了。根本原因還是剛才說的,過去20年我國GDP增速太快了。試想一個1985年身上只有1萬元白手起家的人,到了2005年有了億元身家,20年增長1萬倍,複利增長率是44.54%;事實上很多富人造富的起點更低,資產更高。如果光從結論上,拍腦袋說的話,我認為把周期拉到50-60年,經濟平穩發展,不發生戰爭,也不發生重大科技變革,那麼中國的平均資本回報率應該是接近於成熟二級市場的回報率的,例如1965-2009年標普的平均回報率是9.4%。

還是那句話,不要去考慮富翁怎麼玩轉資本市場,我相信認真工作努力事業的人,即便不會理財,到了退休年齡日子過得也不會比一般人差。真不是雞湯,因為創造價值才是最根本的。


利息收入把自己一年所有開銷全部扣除後,剩下所得還能超過cpi,或者等於cpi,資產就不縮水了


這裡面有一個定義需要被明確
什麼叫做「財富不縮水」。既有財富的購買力不下降么?還是可以長時間依託利息所得維持現有生活水準?
第一種情況只需要考慮既有財富對應的產品購買力
第二種情況還要考慮全年開銷,而在生活水準不變的情況下開銷是跟著CPI上升的,那麼要麼預期利息每年也上升(注意上升速度要遠快於CPI上升速度,因為CPI是複利,而如果開銷每年被花掉的話只能計算單利),要麼就要有一套新的算式來處理


只要財富增長率能超過通貨膨脹的速度就可以保值


既不是cpi也不是gpi,而是m2.
不知道什麼是M2么,你就理解成央行印錢的速度好了

上屆政府大約年m2是15上下,本屆政府大概11上下吧,看這架勢是要向上屆政府看齊了


不要扯什麼cpi,gdp準不準的,跟問題毛關係都沒有。
簡單說,跟上cpi,絕對財富不縮水,就是說購買力不下降。
跟上gdp,相對財富不縮水,就是說你原來在財富榜的排行位置能保持原位(前提是財富集中程度不變)

——————
把評論中的例子編輯一下貼過來。

cpi衡量一個茶葉蛋的價格,你跟上cpi意味著你現在買得起一個茶葉蛋的錢將來還能買得起一個茶葉蛋,你的生活品質沒有降低。
gdp衡量全社會茶葉蛋的數量。跟上gdp意味著全社會能買2倍茶葉蛋的時候,你現在能買一個茶葉蛋的錢將來能買得起2個茶葉蛋,這樣你的社會地位才不會變。
如果將來依然只能買一個茶葉蛋,雖然生活品質沒變,但比你生活品質高的人顯然變多了,那就是你相對變窮了。


忽略一切細節的話。。
增長率高於CPI,絕對財富增加
增長率高於GDP,相對財富增加,即比大多數人收入增長快


1.以上的答案都沒有考慮債務的因素啊。。。
衡量富翁的標準不僅是資產凈值,還有他能夠撬動槓桿的能力啊。
當然收益率未必要比借款利率要高,因為他也許債務率很低。
2.CPI是富翁不會考慮的一個標準。。。因為中國CPI籃子裡面食品比例相當高,而對於富翁來說,他的恩格爾係數一定是很低很低的。相反,如果房地產價格持續每年增長10%,而你的資產收益率只是CPI的話,可想而知你的實際資產凈值購買力可以下降有多快了。
3.其實我個人覺得可以用GDP deflator+無風險利率來衡量。而中國過去幾年的deflator走勢是:

但是也要注意中國gdp統計中存在很多疏漏和問題,因此這個的deflator的可信度不高。


要看富翁的資產分布情況。

CPI衡量的是貨幣購買力
比如今日你可以用1元換取1升大米,
隨後貨幣增發,
你只可以換取0.9升。

GDP衡量的是資產邊際價值
比如今日你有1升大米,全社會有100升,
隨後社會生產力提高,全社會有了110升大米,
你的一升大米就因社會生產總值增加帶來縮水了。

整理一下就是
富翁有1升米和1元錢
衡量一升米縮水情況的是GDP增長速度,衡量一元錢縮水的是CPI增長情況。


都不行 他得維持自己的財富排名百分比不變


富人主要靠資產收入(房地產和公司股票)

不靠工資,不靠工資,不靠工資,

富人不靠工資,富人不靠工資,富人不靠工資,

窮人只靠工資,窮人只靠工資,窮人只靠工資,

工資是勞動收入,勞動收入只是對勞務的報酬,


要保障不貶值,那超過CPI就行。但是由於CPI的統計口徑問題,CPI並不能代表整個社會所有資產的價格指數,所以最好是超過或持平M2的速度,這最能保證相對財富地位的穩定性。在過去十五年中,就是年資產凈值增速超過 16% per year。這也符合貨幣擴張在中期會全部轉變為價格現象的經濟學假定。但提醒,是資產凈值,並不是僅指現金。


作為一個非經濟或金融專業的人,我都知道至少要同步財富總量的增長速率才會避免通貨膨脹對財富的稀釋作用,所以應該是GDP


從來沒見過高財富人群投資還考慮CPI和GDP的,如果你現在手裡有超過500萬以上的存款,你很容易就找到年回報率8%以上的項目,如果你手裡有1000萬以上,你很容易就找到年回報率10%~12%以上的項目。如果你有很敏銳的判斷力,年回報率30%+的項目也能找到的。

當然如果你有億級以上的存款,會有很多存款中間人來找你,每月貼息的年化收益都有12%~15%,而且是存款性質,絕對無風險。

如果你既有資本又有自己運作項目的能力,那麼年回報率100%+都是正常的。

所以我認為富翁是不會跟CPI和GDP賽跑的。這個問題就好像是問慈禧吃的窩窩頭是什麼面的。


當年寫了一篇稿子 ,探討工資漲幅超過CPI還是GDP才算真的漲?專家說,都不是,是勞動生產率。稿子一出,各網站狂轉,下午一個宣傳通知,全網消失。至今不知原因。
有感而發,偏題了。


靠自己的腦子變成富翁的人,不會考慮CPI和GDP與自己收入持平的問題。
豬才會覺得自己吃不飽是因為食槽里沒食物。


就歷史數據而言,股票是最保值的…


參考皮凱蒂《21世紀資本論》,r&>g。


只簡單說一點吧,在上述答案里還沒有看到,貼現率,大家都知道即使購買力保持穩定今天有一百萬和一百年後有一百萬價值是不一樣的,也就是為了保持資產真正的購買力不變起碼高於現時資產的平均增值速度,也就是瞬時的貼現率


推薦閱讀:

中國的煤老闆富有到何種程度?
家裡突然富裕是種怎樣的體驗?
你見過最厲害的人是什麼樣的?
《哆啦 A 夢》里小夫家裡究竟有多少錢?大概相當於現在什麼樣子?

TAG:投資 | 經濟學 | 財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