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與唐伯虎?

王陽明與唐伯虎是同時代的人,他們有沒有過交集?他們的文章思想學說有沒有影響過對方??


?úD???′ó·??ü?ü???áí|£oí????÷ó?ì?2?

王陽明,明代最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哲學家,心學一代宗師,中國哲學史上位居第一隊列的聖賢級大牛。

唐伯虎,明代畫家、書法家、詩人。詩文位居「吳中四才子」,書畫位列「明四家」,民間人盡皆知的風流才子。

這兩個人有什麼關係?

唐伯虎生於1470年,王陽明則生於1472年,比唐伯虎小兩歲。王陽明是浙江餘姚人,唐伯虎是江蘇蘇州人,兩人家鄉相距不到200公里,都屬江南。1529年王陽明逝世,享年57歲;在此6年之前,53歲的唐伯虎也離開了人世。

也就是說,兩個人完全是同一時代的人,還算得上半個同鄉。

兩人有沒有交集,正史中沒有記載。但就算沒有直接的交集,兩人的淵源也是極深的。至少,他們彼此一定聽說過彼此的名字。

王陽明要先知道唐伯虎。那是1499年——兩人命運的分水嶺。這一年,兩人都去京城參加會試。唐伯虎因為牽連進鬧得沸沸揚揚的「泄題案」,從此絕緣仕途。事情鬧得這麼大,順利考中的28歲的王陽明,不可能不知道唐伯虎這個人。

可以確信唐伯虎知道王陽明,則是很久之後了。那一年,唐伯虎已經45歲。當時王陽明平定了寧王朱宸濠的叛亂,唐伯虎則很可能就在被押解的俘虜隊伍里。因為他參與了寧王的叛亂,儘管事先是不知情的,察覺寧王叛亂端倪後也裝瘋脫身了。但畢竟是有牽扯。

當時的王陽明是平定叛軍的首領,聲名正如日中天,唐伯虎也不可能不知道他。

除了淵源深,兩人的相似點也有很多。

兩人都出身書香門第,王陽明的父親還高中過狀元。兩人也都少有大志、飽讀詩書,從小就有才名,唐伯虎更被譽為「神童」。

他們年輕時還都遭遇了同樣的不幸:王陽明13歲時,母親去世。唐伯虎更是悲慘,20歲後,他連續遭遇父母、妻子、妹妹的相繼去世。

此後的人生旅途上,兩人也都是充滿坎坷。唐伯虎自不用說,仕籍被削,絕緣仕途,人生彷彿被判了死刑。這對唐伯虎的打擊有多沉重,我們作為時隔數百年的局外人,是很難體會到的。

我們只需要知道,唐伯虎是一個驕傲的人。他16歲就考中府試秀才第一名,轟動蘇州城。29歲到南京參加鄉試,再獲第一名,從此人稱「唐解元」。到會試的時候,卻遭遇了「泄題案」,人生就此斷懸式下墜。反差有多大,痛苦就有多大,何況是對一個驕傲的才子。

王陽明雖然順利考中,但在官場上遭遇的一次苦難,卻比唐伯虎更大。

他得罪了當時權傾一時的大太監劉瑾。劉瑾擅權,大肆逮捕反對自己的大臣,時任正六品刑部主事的王陽明看不下去,上疏要求釋放這些官員,但舉報信卻落到了劉瑾的手上。

劉瑾大怒,假傳聖旨,王陽明被杖四十,貶到當時偏遠的荒蠻之地貴州龍場,任從九品的驛丞——掌管驛站車馬迎送的卑微官職。想想「七品芝麻官」的說法,就知道這個官職有多可憐了。

而事情還不算完,拖著血肉模糊的身軀前往貴州的王陽明,在路上遭遇了劉瑾派來的殺手。王陽明最終靠假裝跳水自盡,才逃過一劫。

當王陽明從水裡濕漉漉地爬起來的時候,我們不難想像當時只有34歲的王陽明心中,有多麼痛苦。

就是這樣兩個淵源極深,出身、遭遇也極為相似的人,後來的人生道路卻截然不同。

唐伯虎從此放浪形骸,鬱郁終生,在窮困潦倒中離世。王陽明卻成為心學一代宗師,中國哲學史上第一梯隊的人物,「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賢。

我們要問的是,是什麼造成了這種天差地別?答案也許就在他們面對挫折的態度里。

唐伯虎有一顆驕傲的心——你羞辱我,我就跟你對著干,絕不合作。「泄題案」的判決,除了削去仕籍,還有發充到縣衙做小吏。他堅決不去浙江干那個小吏,從此開始玩世不恭,遊戲人生。

再看看王陽明是怎麼做的。

他不僅不驕傲,還在晚年特別告誡門人:「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在被貶貴州的路上,逃過刺客追殺後王陽明又在舟山遭遇颱風,差點命喪海上。

如此艱難險惡,他依舊義無反顧地上任了,做了那個蠻荒之地的卑微驛丞。

當時的貴州龍場,「萬山叢薄,苗僚雜居」,王陽明帶去的三個僕人,到了貴州就水土不服,都病倒了。

於是王陽明自己當起了僕人,為三位僕人做飯、洗衣、熬藥,直到他們的身體痊癒。

而且就算是個芝麻都不如的小官,王陽明也努力干好。本職工作之外,他還根據當地風俗教化當地土著,受到了人們的擁護和愛戴。

正是在這段時間,發生了中國哲學史上的一件大事。逆境和困頓中的王陽明,帶著心中的痛苦,結合自己歷年來的遭遇,日夜反省,終於在一天半夜豁然大悟,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史稱「龍場悟道」。

這一大事件,標誌著千古心學的真正開端和正式誕生,是王陽明從此邁入聖人行列的關鍵一刻。

而就在同一時刻,唐伯虎卻在江南的溫柔鄉里過著狂放不羈的生活,酗酒、狎妓,賣畫為生。

他還寫了一首詩,表達他故作瀟洒的心境:

不煉金丹不坐禪,不為商賈不耕田。

閑來寫幅丹青賣,不使人間造孽錢。

而在前往貴州的路上,王陽明也寫過一首詩:

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

夜靜海濤三萬里,月明飛錫下天風。

順境或逆境,都如空中浮雲。三萬裏海上泛舟,猶如駕著錫杖乘著風,從高山之巔疾馳而下一樣的痛快。這就是這首詩表達的情懷。

兩人的格局與境界,高下立判。

逆境,對於唐伯虎是一把把烈火烹油的柴,對於王陽明則是一道道頓悟之前的淬火。最終,一個燒成灰燼,一個涅槃重生位列聖賢。

於是唐伯虎大半生糜爛落魄,王陽明則不但成為一代宗師,還建立了用35天平定寧王朱宸濠策劃準備30年的叛亂這樣的不世之功。

唐伯虎困頓潦倒中最後的絕筆詩是這樣的:

生在陽間有散場,死歸地府又何妨。

陽間地府俱相似,只當飄流在異鄉。

至死,他仍然是執迷不悟,仍然是靈魂流落他鄉,不得安頓。

六年之後,王陽明臨終時的最後遺言是: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路,每個人的人生也都有自己的苦衷。將作為藝術家的唐伯虎拿來和作為哲學家的王陽明對比,也許並不公平。

本文之意,也並不是想抬高誰、貶低誰,而只是想探究,造成兩個人天差地別的原因在哪裡,我們又能獲得什麼啟示。

這原因,也許就是「內心強大」四個字。龍場悟道之前,王陽明的遭遇並不比唐伯虎好,內心的痛苦也一點都不少。但是他頂住了,沒有放棄心中的價值追求。而唐伯虎沒有做到。

這反映的,就是內心的堅韌程度。內心有多強大,人生就會有多堅挺。

這是我們能向王陽明學的最好的東西,也是心學的精髓所在。

費盡一生心血寫就《王陽明大傳》的日本學者岡田武彥認為,在今天,王陽明心學仍有豐富內涵和無窮魅力,比如「關注內心」,無論身處何種時代、何種社會,沒有人能替你看顧你的內心。

在當下,人的慾望日漸膨脹,許多人竭盡全力攫取財富,卻不明白自己的生活何以越來越迷惘和糾結,日甚一日地充滿挫折與焦慮,越來越沒有安全感和存在感。

此時,你就需要學學王陽明,把灼灼目光收回來,投向自己那放逐已久的心靈。

像唐伯虎那樣放任自流,和像很多現代人那樣物慾橫流,是兩個極端,卻會造成同樣的精神危機。

而內心強大,正是共同的、唯一的解藥。


唐伯虎和王陽明同時參加過會試,不過唐伯虎過於高調,所以捲入了那期的考題泄密事件,由於證據不足這件事情不了了知,但是唐伯虎的仕途之路就此終結,非常可惜,寧王招過唐伯虎,不過唐伯虎發發覺寧王有造反的意思後,還是非常冷靜的做出了決斷,撤


我看到回答第一的答主的評論下面,有人說,現代人只知唐伯虎而不知王伯安,十分不服氣!
我們先不說現代人知娛樂明星而不知古來聖賢,這我們就不舉例了,我們就說唐伯虎吧。
我就想問,現代人或許是知道唐伯虎的更多,影視劇、電影,周星馳的《唐伯虎點秋香》等等,但我想問,現代人知道的那個唐伯虎,是【真正】的唐伯虎嗎!!!
不要說不少人看過《明朝那些事》,所以肯定知道【真正】的唐伯虎——如果那些人看過這本書,那麼更不可能沒有理由不知道王陽明!《明朝那些事》里難道寫王陽明的比寫唐伯虎的少嗎?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只知唐伯虎而不知王伯安,那麼這個人肯定沒看過《明朝那些事》以及包括明代的歷史書。
或者這麼說,這個人就根本不愛看書!也就看看影視劇打磨下時間——那些只知唐伯虎而不知王伯安的,他們所知道的唐伯虎,還不是桃色新聞繞身的那個唐伯虎?
說白了,就和現代人追求娛樂明星的八卦新聞、炒作等一個道理!
我真的不知道這樣的人有什麼資格跟王陽明比?這對唐伯虎也是一個侮辱!

如果唐伯虎知道自己在21世紀名氣比王陽明大的原因是一些子虛烏有的桃色新聞,並且被一些人當做優越感來嘲笑王伯安(你敢說那個評價【現代人只知唐伯虎而不知王伯安】不是一種優越感以及功利性的嘲笑嗎?不就是為了出名嗎),估計棺材板壓不住了!
快請英叔!唐寅的棺材壓不住了!


求仁得仁即可,王陽明是聖賢級別的,絕大多數人跟他比較,估計都是被秒的下場.


唐伯虎是娛樂圈的人,王陽明是學術界的人,大家基本上沒什麼交集。


唐伯虎和王陽明同參加過科舉考試,


一位儒家的聖賢和一個無用的小丑作比?題主你這是在侮辱你知道嗎?


推薦閱讀:

TAG:明朝 | 歷史 | 文學 | 王陽明王守仁 | 唐伯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