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電影講好一個故事的標準是什麼?

很多人在批判《小時代》的時候,總是會提到這部電影沒情節,是很多部MV串在一起的。而且很多國內的電影也都類似,都不能講好一個故事。所以我想問怎樣的電影才是講好一個故事的


----------------------------------------------關於好故事的標準----------------------------------------------

沒有標準。
故事創作是探索型工作,不是推算型工作。
你無法通過研究馬雲而成為馬雲,足球比賽也永遠不會有射門公式。
探索型工作的苦與樂都在於此。

無論是好萊塢的工業化故事創作,還是市面上所有的編劇理論教材,都試圖通過制度、經驗等多方面的建設及積累,努力降低故事創作這個探索型工作的風險,並試圖讓它變成一個推算型工作。

但你要知道,所有這些建設、積累本身,是為了規避風險。這些努力確實創造出了一種類型的好故事,但千萬不要覺得好故事就只有這一類。

汽車人和人類聯手對付霸天虎的時候確實讓人很High,但桃姐一步步走向自己的死亡也同樣讓人震撼。
變形金剛是個好故事,許鞍華也有很多好故事,兩者的故事只有兩個共同點——首先都是電影,其次都能打中你。僅此而已。

所以,好故事沒有標準,但確實有很多技巧可以讓一個故事更精彩。
關於這些技巧,沒啥多討論的。每個能講好故事的人都有自己的絕活。這些絕活,只有自己琢磨過,才有交流和溝通的基礎。


----------------------------------------------關於小時代們----------------------------------------------

國產電影這幾年票房的高歌猛進,說明電影在中國成為了一種真正的大眾娛樂,這既是生活水平提高的象徵,也是全球生活方式趨同的寫照,是電影產業這種帶有藝術特質的商業行為的成功。

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可以你說你的我說我的,但電影作為一種商業行為,要評判其成功與否,確實只有票房這一個判斷標準。

從票房來看,小時代贏了,後會無期也贏了。

後會無期還沒看,不發表評論。
小時代,我很早就看過小說,於是就去看了電影,看了一部就有第二部,看完第三部想想,都看了三部了,那就等著看第四部吧。
我不粉小四,但小時代的電影從第一部做到第三部,確實是有進步的。刺金時代已經很像一部電影了。
小時代的電影雖然絕對算不上是個好故事,但它有一個基礎設定做得很好,那就是四個女生的人物關係。可惜這組很有時代感的人物關係,被不停的花樣撕逼極大的弱化了。

有一部比小時代大概好看五十萬倍的韓國電影,叫陽光姐妹淘,豆瓣逼近九分。如果你看過,如果你心平氣和,你應該會承認這兩部影片是有神似之處的。

林蕭顧里這幾個姑娘的分分合合,其實就是一群小朋友的日常生活:你有事不告訴我,所以我討厭你,但討厭一陣之後,就又莫名其妙的和好了。
對於小朋友來說,世界就是這麼小,每天就只有這些事情,就算配上7000套華麗的衣服,無數美麗的場景,在旁人看來依然只是一個小到乏味的時代。

但是,我們哪個不是從小朋友一路走過來的呢?

以小時代為代表的一批國產電影,確實有故事性先天薄弱、敘事乏味的問題。出現這種問題,有很多原因,諸如小說改編、行業浮躁、資本推動……這類影片的存在沒有問題,但票房爆炸就有問題。

但我認為這種問題是階段性的,時間會改變一切。隨著價值觀重塑、觀眾欣賞水平提高、資本盲目樂觀結束,潮水終將退去。所以不要被小時代等等這些電影的票房成功迷惑,也不要把小時代這樣的影片作為成功的標準。它們取得的是商業成功,並非藝術成功。講故事永遠是一個探索型工作,關鍵還是要去找到打動自己、打動觀眾聽眾的閃光點。

海子說幸福有三種,詩歌、王位、太陽。
要講出一個好故事,除了多看多聽多想多寫,最重要的,永遠不要忘記你內心的王座。


從十九世紀末電影被發明至二十世紀初電影開始專註於長片,一百多年來,電影始終致力於一件事:講故事。無論是格里菲斯的剪輯革新還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體驗,都是在用不同手段完善、豐富、創新電影講故事的手段。所以,這是一個宏大的問題,羅伯特麥基用一本書的篇幅闡述了什麼是電影故事,如何用電影講故事。可能大部分觀眾不知道什麼是好的電影故事,但相信每個人都會對一部電影的故事有自己的認識,簡單到「好」或者「不好」。那麼,簡單一點,專註於電影「講好故事」的標準和答案是什麼?


我認為好的電影故事就是:用電影語言講述一個故事的開頭、經過和結尾,讓觀眾移情於故事人物、沉浸於故事節奏、專註於故事發展、滿足於故事結局


用電影語言:包括敘事推進、鏡頭剪輯、人物台詞、攝影布光等所有電影元素。這是電影講故事的手段和途徑,就像色綵線條之於繪畫、光影構圖之於攝影、文字之於小說。在這方面做的好的電影比如《唐人街》的環環相扣的敘事結構、《戰艦波將金號》極富情緒感染力的鏡頭剪輯、《安妮霍爾》精彩幽默睿智的人物對話、《黑客帝國》的「子彈時間」攝影。


講述一個故事開頭、經過和結尾:一個合格的電影故事,必然經歷開頭、經過和結尾。用電影術語來說是:建置、衝突和解決。


建置階段:陳述故事的人物、背景,告訴觀眾你要將關於誰、關於什麼的故事,並引出整個故事的衝突。

比如姜文的《讓子彈飛》,電影故事開始的建置階段,交代了故事人物身份,劫匪、貪官、惡霸等,給了主要人物戲劇需求:劫匪要錢財、貪官要活命、惡霸要趕走劫匪等,並通過劫火車這一事件引出了全片的電影故事最大的衝突:劫匪與惡霸的鬥爭。


衝突階段:是整個故事情節的變化、發展、推進過程。對於建置階段引出的故事衝突,電影人物怎麼應對了?結果是正向的還是負向的?故事的衝突是加劇了還是緩和了?等等這些問題就是電影需要在這個階段呈現給觀眾的。

《讓子彈飛》在故事的衝突階段,通過小六慘死、勇敢赴宴、暗殺夫人、分發錢財、綁架黃四郎等事件不斷加強主要電影人物的戲劇衝突,改變其力量對比,推動故事的發展,直至最後導致劫匪VS惡霸你死我活的決鬥。


解決階段:這是整個故事最關鍵的一環,簡單來說就是解決了整個故事情節,經過電影故事漫長的講述把導致的最後結果呈現給觀眾。這點之於電影故事,簡直不能重要更多,相當一部分所謂「講不好故事的電影」敗筆就在於此,如結尾設置突兀不夠合理、人物戲劇性需求沒有結果、之前伏筆沒有呼應、某些電影人物無故消失等。好的電影故事,是將故事矛盾結果呈現給觀眾、將電影人物戲劇化需求予以解決、將故事的情緒情感最終釋放,讓觀眾有「心滿意足」的觀影體驗。

《讓子彈飛》的故事解決階段:通過之前故事對人物性格、行為方式的塑造,在故事主要矛盾「劫匪VS惡霸」中,最終以劫匪勝利解決了故事矛盾,然後所有人物結局都得以合理化解決,讓觀眾產生了一種「這是《讓子彈飛》完整故事」的滿意觀影體驗。


如果這些還不夠直觀,那麼舉一個極端的例子:《萬萬沒想到》(算不上嚴格意義的電影,但也有借鑒價值),在開頭「我叫王大鎚,是。。。。。」開始介紹人物、背景及主要矛盾,過程中通過王大鎚與其他力量之間的互動推動故事發展,最後「我叫王大鎚,萬萬沒想到。。。。。。」來結束整個故事。這就是一個鮮明的故事開頭、經過和結尾。


移情於故事人物:一個好的電影故事中,故事人物是真實可信、動機明確、訴求清晰、行為合理的,因此可以讓觀眾相信這個故事人物的真實存在性,進而對其產生情感共鳴,傾向於站在電影人物的視角去經歷這個電影故事。

比如希區柯克的《後窗》,導演不留痕迹地刻畫了一個偏執、冒險、好奇心旺盛、思維縝密的攝影師作為偷窺的人物,同時用受傷來給其偷窺的動機和時間,用職業為其提供偷窺道具。這樣就能讓觀眾相信人物所有動作都是合理且自然的,於是才會為電影人物的喜怒哀樂或嬉笑怒罵或緊張壓抑。反觀《小時代1》,宮洺錄取林蕭的情節就不會讓觀眾移情,因為在沒有背景鋪墊和人物刻畫的前提下,觀眾們會本能認為宮洺的錄取行為根本不合常理,因為以現實經驗來說,沒有面試者會因為笨和不修邊幅被老闆錄用。


沉浸於故事節奏:電影故事是需要節奏的,比如經典化電影敘事會分配電影情節高潮的布局、主副情節的時間分配。對於故事帶來的情感,也是會隨著情節的發展而逐漸變化。電影會設置若干或大或小的「情節點」藉以改變故事走向、情感轉化、力量對比、價值反轉等,此時觀眾會跟隨節奏產生相應的情緒變化。

比如大衛芬奇的《七宗罪》在我看來就是堪稱經典的故事節奏。前六宗罪案一件殘忍過一件,在兩名警探求索過程中,兇手逐漸浮出水面,從開始的罪犯作案佔優到警探發現處於劣勢,再到結局警探被罪犯心理完成佈道。而次要情節方面,也隨著故事發展呈現了年輕警探的成長和老警探的回歸,故事節奏緊張明快,不拖泥帶水。


專註於故事發展:觀眾不會喜歡看一些沒有因果關係的片段組成的影片,他們對於電影最大的需求是故事,就像剛才說的,故事是需要一個開頭、經過、結尾的過程。而所謂的專註,就是故事要緊密聯繫環環相扣,按情節安排逐步推進講述,觀眾對故事進行就會集中注意力。

比如奉俊昊的《殺人回憶》,電影用兇殺案開局,講述了警察調查、兇案不斷,呈現一個經典的「破案」故事,電影故事講述過程中,對於兇殺案的不斷深入,警察和兇手都在不斷變化和較量,整個過程在邏輯上嚴絲合縫。而就像問題里說的那樣,《小時代》對於故事發展處理相對薄弱和混亂,沒有嚴格的邏輯和合理的動機,讓觀眾產生情節與情節之間沒有關聯的感覺,也就會有「MV拼湊」的評價。


滿足於故事結局:好的電影故事通過前期講述,其所呈現的結尾無論是何種價值觀,都應該讓觀眾相信其合理性,而不是讓觀眾區質疑:某某(電影人物)應該如何就會如何。所謂的滿足,就是觀眾相信這是必然的故事結尾、情緒得到解釋、情感得以釋放、價值得以傳遞。

比如朴政勛的《新世界》,李子成人身、家庭、未來受到威脅,毫無退路,最終殺掉上司姜科長,幹掉所有競爭對手,坐上黑幫一把交椅。這個結局之所以讓觀眾相信,是因為故事講述過程中我們已經看到了他被姜科長、競爭對手和手足兄弟逐漸逼到不得不做這種選擇的境界。雖然其結尾價值觀是邪惡戰勝了正義,但同樣給觀眾帶來了滿足的觀影體驗。那麼反觀一下《小時代》,其最後的結局雖一定程度上合理,但電影故事的失敗難免讓觀眾覺得電影人物悲慘的結局是「作」出來的咎由自取,幸福結局是湊巧出來的幸運。

綜上只是對好的電影故事的模式化總結,我一直相信:一個好的故事不一定成就一部精彩的電影,但一個精彩的電影必然有一個好的故事。具體說到《小時代》,郭導演完全沒有達到可以玩弄電影故事敘事技巧的水平,但又無法做到上述「好的電影故事」中規中矩講述,這個大致放在中國電影都是一個通病,其癥結在於電影工業體系的不完備,所以才會讓觀眾覺得「都不能講好一個故事」。


「好故事」和「講好一個故事」不是一回事。

講好一個故事的標準:
情節安排合理,觀眾看得懂
節奏控制得好,觀眾不嫌悶
沒有能讓觀眾立即察覺到的邏輯漏洞以及偏離生活經驗太遠的情節(這本來是電影的基本要求,但是國產片做得很差)

不過國產片最主要的問題是故事沒意思。


這篇答案本來是為了反駁「從十九世紀末電影被發明至二十世紀初電影開始專註於長片,一百多年來,電影始終致力於一件事:講故事。」這句話的。
當然也回答了電影怎麼講好故事,當然好像絕大多數人都沒看到,我決定不改了,只是把那些地方標黑。希望給你們的視力還可以。
其實我對電影講好故事的標準很簡單,關上畫面,單憑聽聲音和台詞,獲得的信息和打開畫面是不是一樣多?如果是,說明「電影」沒有「講好」一個故事。
注意,這不代表沒有講好一個故事,因為可能是台詞講好的,這是編劇和演員的功勞,但是換成舞台劇也一樣成立;
同樣注意,這也不代表這不是一個好故事,歷史上被講瞎的好故事還少嘛。
以下是原答案:

首先,電影並不是為了「講故事」。
排名第一的答案認為,電影從被發明到現在,就是為了講故事。其實是錯的。電影被發明是一個科學事件,有一系列的脈絡,其目的是為了將運動記錄下來,就像照相發明出來是為了將靜止的影像記錄下來,而留聲機是為了將聲音記錄下來一樣。假如電影、電話等從來沒有被發明,人們的娛樂是聽錄音機里的廣播劇,估計又會有人說,留聲機被發明就是為了講故事。

當然,後來人們發現,用電影來講故事,大家都很喜歡,也能賺錢。所以電影用來講故事,但這絕不意味著電影的全部就是講故事,更不意味著講故事是衡量電影好壞的唯一標準,尤其是大家通常所謂的「故事」。
大家通常所謂的故事,其實是好萊塢模式的故事,講究戲劇衝突啊、人的成長啊之類的,最好有一個完善的三幕劇的結構,人物要有個「光弧」,反派要自以為自己做好事 ,等等等等。再精確的細分下去,第幾分鐘有一個小高潮,第幾分鐘有一個大高潮,笑話怎麼寫,衝突怎麼營造,等等等等。總之是一種控制你的情感,讓你覺得爽的方式。

這樣的電影好看,我也喜歡看。但這遠遠不是電影的全部,即使是現在,有很多電影不這麼講故事(例如《天水圍的日與夜》),有許多電影根本不講故事(例如《生命之樹》)。
這些電影,被受好萊塢的熏陶而形成的偏好的人們所不齒,認為這不是好電影,沒有故事。他們沒有欣賞這種電影的能力。而一旦你教育他們如何真正的欣賞電影,他們會說,講那麼多幹嘛,電影就是講故事,沒有故事還什麼電影。

當然,這幫人一般還會說,電影嘛,就是個人的愛好,沒有統一的標準。所以樓主假如你把電影看做一個樂呵,沒有統一的標準,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偏好,好故事的標準根本不重要,別人的評價也根本不重要,你只要在你自己的世界裡就夠了。

對於另外一批人,認為藝術是有好壞之分的人,那麼這些問題真的應該好好想想。
注意呀,小說都不講故事了!電影卻成了為了講故事的了。。。
現代文學不講故事,這個是顧彬經常用來批評中國現代文學落後的論調,在純文學領域,大概已經是定論了,但是在通俗文學上,對於大眾,這卻是驚世駭俗,離經叛道的了。現代小說更像詩歌,而不是傳統的注重情節和人物的「故事」,那種玩意有專門的雜誌在寫,就是故事會嘛。

看著名的《百年孤獨》的開頭。人們說這個開頭好,是因為它很「講故事」嗎?當然不是,按照傳統對故事的要求,它莫名其妙,但是就憑這句話,從文學上它就已經是無價的了。但是大眾對小說的要求不這樣,他們想要看老瘋子,吃土的女人,還有長了豬尾巴的孩子,這是他們想要的,叫「故事」,

所以說通俗小說和純文學,可以看做兩種完全不同的東西。
同樣的道理,電影和電影也可以看做完全不同的東西。一種就是所謂的講故事的電影,一種則是真正的藝術電影。

電影當然不是為了講故事,電影是時間,是運動,是影像,是幻覺,它從來不是故事,當然也不是為了講故事。除非你把「故事」的概念無限放大,認為一切能激發人情感的都是故事,一首純音樂是講故事,一道數學題也是講故事,那算我沒說,你贏了,這世間的一切都是講故事的。。。

假如你想知道如何講一個好萊塢意義上的故事,有大量的書可以讓你找到答案,例如有一本書自己就叫《故事》。假如你對好萊塢套路已經看得想吐了,想真正「看電影」,那麼歡迎你,歡迎第一次真正踏入電影的世界,去找幾本電影史的書或者幾本電影語言的書,然後按圖索驥從影史的源頭一直看過來吧。


之前在看關於朴贊郁的電影分析的時候看到這樣一句話,說:「怎麼才算一個好故事?如評論界所說:情節之上是情緒,情緒之上是情感,情感之上是情懷。」電影早已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別人的故事裡忽有所感悟,這,也許就是電影的魔力所在。


這也許是每一個看電影的人都會問的問題,到底什麼是好電影。或者什麼因素決定了一個好電影。也許,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有很多人已經想好了另一些問題:「電影怎麼會有有這麼多條條框框,有這麼多明確的成功的因素?如果是這樣,我按照格式來創作豈不是一定會成功?」這些問題來說,應該在本文結束會有一個解答。


首先,首先有幾個很概念化的問題,那也是我之前從未想過並覺得理所當然,但想過之後卻覺得不可思議的事。那就是,電影不等於故事。沒錯,電影可以是一種敘事形式(narrative form),小說,詩歌,話劇,歌劇,漫畫也可以是敘事形式。當然,他們也可以不是。電影可以不敘事,比如紀錄片。很多的實驗片,其實也並沒有在敘事。


了解這一點,就能明白其實,好電影未必就是好故事。但反過來說,好故事卻百分之百的是好電影。這也就是為什麼羅伯特麥基這麼重視編劇的地位。這個老頭不為很多諾蘭的粉絲喜歡,因為他公開說:「星際穿越並不是一個好故事,阿凡達是一個好故事。」這其實是一件顯而易見的事情,但是羅伯特麥基沒有把話說完整。星際穿越在故事上確實如他所說,有很大缺陷,但是他並沒有說星際穿越不是一個好電影。現代歷史上很多非常成功的電影,都不是靠「好故事」取勝的(但是湊巧的是他們的確是好故事,只是很多比較平庸)。從迪斯尼的白雪公主,盧卡斯的星球大戰,阿凡達,大白鯊。這些都不能說是靠故事取勝的。很多人對於現代視覺特效的反感讓我覺得不解,人們在以前可以欣賞一幅畫精美的構圖色彩光線,卻對現代精雕細琢規模宏大的電腦特效不屑一顧,僅僅是因為他湊巧也賺了很多錢,彷彿不是一個人單槍匹馬做出來的東西就不能稱之為藝術。在電影中,art direction跟故事地位是一樣重要的。art direction包括布景,顏色,道具,服裝跟特效。了解這一點並不困難,困難的是實際沒有多少人願意談論除了故事意外的東西。有一個絕妙的例子表現出了相同的故事,用完全不一樣的art direction呈現的效果。分別是Douglas Sirk導演的 All That Heaven Allows(1955)與德國導演法斯賓德的Fear Eats the Soul(1974).我相信看了這兩部電影,所有的人應該理解,故事並不是電影的全部。


但是正如我所說,一個電影如果呈現一個好故事,那他肯定是一個好電影。而寫故事又是最不需要成本的。因此,我們還是要討論,究竟什麼才是羅伯特麥基口中的「好故事」?


首先,把所有你認為好的電影都看一遍,你會發現,每一個你覺得很好的故事,很好的電影,都有一模一樣的講述方法。不管他用了多少條線來敘述,不管他的剪輯看起來多麼跳躍。這聽上去很不可思議。我們都會驚恐於電影故事這樣的藝術創作背後居然有理論規律在支配這樣的事實。藝術並沒有絕對,但是故事確實有。這是個不得不接受的事實。


因此,我也是不太願意把這件事講出來,因為我害怕有人我這篇文章,知道了故事的秘密,會寫出一個出色的劇本。但回頭一想,我也就是個看了點書胡思亂想一通,自己也沒寫齣劇本的鍵盤俠而已。我可以列出一些,我認為所有擁有好故事的電影的全部三個因素,但是不一樣的地方,是什麼導致了這個進行方式。正如一段和弦可以配出無數旋律一樣。


1.世界

在先進行了一下背景的set-up之後,主角一定會有一個「進入另外一個世界的」的推進方式。這另外一個世界可以真的是一個世界,比如穿越到過去,穿越到未來,到另外一個星球等等。也可以僅僅是一個象徵,比如踏上一段旅途,復仇,找人等等。主角可以是湊巧進入這個世界,也可以是帶著動機刻意進入這個世界。這個聽起來是一段廢話,因為,任何事情都可以成為這個「另外世界」。你去上大學,你離婚了,結婚了,生孩子了,失去工作了,就可以作為進入另外一個世界。甚至對於有些傳記片,人物的一生都是這個世界。這個世界本質上是給你一個挑戰,誰你的人生不是一場挑戰呢?

很多時候我們選擇一部電影之前,這一步恰恰是最關鍵的。看了開頭就看不下去的很多電影都是這裡沒有把握好。些故事你看一眼故事概要就會很想看,就是因為在最開頭的「進入另外一個世界中」這裡下了一些功夫。在喜劇中,經典的「out of bottle」類型 故事,就是一個典型的使用這種諷刺的開頭。一個平凡的人到了一個極端的環境,比如一個平凡主婦,偶然捲入一場黑社會的交易之中。辛德勒名單也屬於是這個類型片,一個普通人發現自己的猶太朋友要被屠殺。最最最最典型的,就是屌絲突然獲得了超能力,巨額財富,白馬王子跟公主等等。平凡少女被霸道總裁愛上之所以是這麼寬泛被運用,就是因為被霸道總裁愛上,意味平凡少女要進入一個不屬於他的世界。你可以用一個這樣諷刺意味的開頭來吸引觀眾,但是對於很多劇而言,開頭並不具備這種諷刺。但是,很多看了開頭看不下去的電影,但只要看下去就會發現是好電影。


用幾個電影做例子。泰囧,徐崢因為找人而踏上去泰國的旅行,這是一個主動進入另外一個世界的過程。肖生克的救贖,肖生克因為被誤會而進入監獄這個世界,是被動的進入這個世界。阿凡達,湊巧的進入阿凡達的世界。泰坦尼克,湊巧的進入輪船這個小世界。像公民凱恩,阿甘正傳這種傳記片,看起來就沒有這個過程。但正如我之前所說,人的一生本來就是一個世界,所以看傳奇人物的一生,也算是進入另一個世界。


觀眾其實同時也跟著主角進入那個世界的。當你看到普通姑娘被霸道總裁愛上,你可能想的是你如果被霸道總裁愛上了會怎樣。一個好的世界不僅僅是要帶給主角挑戰,也會把觀眾帶進去。


2.人物

電影是講人的。人的動機是電影中的第一步,故事的展開也是依賴於人的選擇。因此我在人物這裡篇幅最多。這就是為何羅伯特麥基說,星際穿越並不是一部好電影,因為最後的高潮不是人的選擇驅動的,而是巧合推動的。很多人質疑這一點,難道不是人推動高潮就不行么?就我而言,我在看星際穿越的時候,在最後他掉入黑洞的時候我在想,是不是我前面漏過什麼了,他為什麼會掉入黑洞,我直到最後才確信他是「湊巧」掉入黑洞的時候才觸發了後來的劇情,我還是有點不敢相信。我認為這是一部好電影,但不是一個好故事。


這裡有一點很迷惑,其實電影中很多轉折,劇情確實是巧合來推動的。但是最關鍵的人的選擇導致後來的高潮,一定不是巧合來導致的。巧合可以導致最後你擊敗敵人,如美國狙擊手中,一槍打中1500米外敵人的頭,這有些巧合。但是巧合一定不是他做出轉身回頭決定去擊敗敵人的決定。肖申克最後挖地道出去,但如果不是像原電影一樣,他的計劃有誤,但是依然「湊巧」挖了了出去,依然不影響這部電影。因為但他越獄的動機是推動這一切的原因,而不是巧合。星際穿越中cooper並沒有主觀的想法想要進入黑洞,他甚至不知道進入黑洞後會發生什麼。因為這樣一個巧合推動了高潮,就會讓觀眾覺得有點古怪。


因為,仔細回想,幾乎沒有任何一個好故事的高潮不是由人的選擇來推動的。仔細想一想你最喜歡的電影吧。這不是什麼規矩,自打人類出現,我們喜歡的故事本質享有很多相似之處。你可以說,為什麼我不能這樣寫?你可以說,我不相信我不那樣做觀眾就不會喜歡。只要你的寫出來的劇本跟電影能夠賺到錢,並且能在取得卓越的口碑。確實沒什麼不可以的。


其實按照這個角度來說,周星馳的「功夫」就不是一個好故事,有人說這是一部不錯的電影,但是不會有太多人認同這是一個好故事。仔細分析下來,這部故事的敘事確實有很多地方很特。功夫中的主角,整個故事中主角即沒有一個貫穿始終的動機,前後也沒有什麼成長或者變化。他獲得超能力後,整個人連性情都轉變非常突兀。重要的是,推動最後高潮的(他的受傷)也並不是他的選擇,雖然他幼時練習如來神掌有做伏筆。因此,功夫的故事並不好。其實周星馳的很多電影都並沒有好故事,少林足球,喜劇之王也有一樣的問題。喜劇之王這個問題更加嚴重。但是意外的是,周星馳的這些電影確實好電影。因為故事只是電影的一部分而已。很多人喜歡電影中的某個鏡頭,某個劇情而喜歡上某個電影,也是很正常的事。很多導演,像宮崎駿的電影也並不所有的都符合這一標準(但是他口碑最好的兩部電影,魔女宅急便跟千與千尋卻恰好最符合好故事的標準),這並不妨礙我喜歡他每一部片子。


在我以前並不了解故事的這些秘密的時候,我一樣覺得周星馳的一些電影有些突兀,奇怪的地方。在了解了之後,這只是解釋了我當年的困惑。其實照這個標準,我當時最喜歡的周星馳的電影是大話西遊,就是一個講的完整的好故事。但當時我並不知道這些關於故事的秘密。那些歷史上票房口碑俱佳的,你我都看過的經典電影如肖申克的救贖,美國麗人,搏擊聚樂部,教父,辛德勒名單,拯救大兵瑞恩,公民凱恩,他們的確符合每一個你能想到好故事的一切標準。


所以,綜合來說,好的故事到底是怎樣的?最精簡的一個答案是,好的故事是關於人的。一般是兩類,第一,關於人的改變和成長,千與千尋,綠野仙蹤,星球大戰大部分以少年作為主角的都是這種。很多美國喜劇,獲得超能力之後最終也是以失去超能力作為結束,重點在於這個過程讓主角得到了成長,或者改變

第二,單純展示一個人在故事展開時所展現出來的人性(基本上更多更深刻的都是這一類,比如肖申克,阿甘,辛德勒)。大凡是主角一開始訂了一個目標,然後開始做到最後實現他的目標都是這一類。

知道這兩類之後,你很快就明白為何「英雄」不是一個好故事了。如果他是第一類,那僅僅「天下」二字就造成了無名最後的轉變,這個恐怕誰也信服不了。如果是正常思路,肯定著重刻畫秦始皇對於亂世有多麼大的平復作用,而無名早早就看到了秦始皇能平復天下,所以最後做出的決定理所應當。可惜,如果是那樣,這部戲的打鬥恐怕要少一半。如果是第二類,那麼無名這個刺客身上顯然沒有肖申克,辛德勒那種光芒人性需要通過故事來展現。電影運用羅生門的方式敘述,卻完全沒有想要用他來表達關於的人的什麼東西。因此,好導演如果給了一個英雄這樣的劇本來說,他也是無法彌補,因為故事已經那樣了,你還能怎麼拍呢?而,大紅燈籠本身是那麼好的一故事,我很想像他會被拍爛。


從結構上看,英雄的故事還可以。他遵循了最後由人推動的規律。於是,這推出了另外一個問題,你完全按照規矩來寫劇本,寫出來的就是好故事么?當然也不是,英雄雖然是最後的選擇是人做的,但是這個選擇的理由不夠強,不震撼,不是意料之外而情理之中。


3.轉折

Twist對於劇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理論上,高潮也可以劇本中最重要的twist。而在twist中,可能最為所有人熟知的是, 「All is Lost Moment」,也可以叫做黎明前的黑暗。皮克斯的全部電影有用這個twist,就是在主角作出最後的選擇之前的最低谷。我並沒有說幾乎,皮克斯的電影百分之百都會用。其實,不僅僅是這裡,皮克斯的每一部電影都是完全符合好故事的一切標準,完完全全的規範模版。你隨便想一部動畫,比如最近的Inside out, 高興小人在發現主人的最後一座城堡也塌陷了。飛屋環球記中老頭子跟小男孩決裂。玩具總動員中胡迪因為陷害巴斯光年最後被所有人反目。這種失去一切的設定與最後獲得成功的高潮是一個經典的twist,反差越大,這種戲劇化的程度就越大。


細心的人也許會發現,很多皮克斯的動畫all is lost moment都是主角與第二主角的決裂。因為很多皮克斯的動畫,本質上都是屬於 「Budy love」這一類型片(這種分類方法是Blake Snyder在他著名的劇本寫作書Save the cat中提到的,我覺得分特別好),這一類型片的主要就是兩個人的故事,性別不論。本質上其實是一個愛情片,一開始互相看的並不順眼的兩人,最後發現他們性格上互補,並發展出友誼的故事。很多時候,這種故事一開始都是作為一個副線。海底總動員中,馬琳跟多利,飛屋環球記中老頭子跟小男孩,玩具總動員中胡迪與巴斯光年。之所是副線,因為這些主角另有別的動機。馬琳是要去找他的孩子,小老頭是為了實現他跟她老婆的夢想,胡迪則是為了獲得小主人的寵愛。但是在故事的發展之中,副線逐漸變成了主線,並最終與主線完美契合。


運用這種方法,不太成功的例子,港囧。我們可以先看看泰囧為什麼成功。泰囧就是一個buddy love的故事,而且劇本是一個標準的好故事。徐崢一開始的動機就是找人並且拿到專利跟錢,那麼王寶強的出現本來是作為一條副線,他們的倆的友誼本來也是副線。但是這個片子到最後的all is lost moment,也是最打動觀眾的一點卻是徐崢與王寶強的決裂。最終徐崢做出了改變,並意識到王寶強是他生命中互補的一個人。標準的「buddy love」故事。而港囧中為什麼這麼不成功呢?為什麼最後徐崢用一模一樣的方法對包貝兒喊:「你走啊,滾啊!」的時候觀眾不會覺得一點感動,這甚至感覺不出是一個all is lost moment。因為這部片子的主線跟副線並沒有契合的很好。包貝爾的角色顯得多餘,因為他這個角色本來屬於趙薇的。但是如果由趙薇來伴隨徐崢找他初戀女友的話,這樣看起來會顯得更古怪,因此,由包貝爾這個角色來傳達趙薇的作用其實還不錯,只是說,最後那個all is lost就顯得有點多餘了。這部片子本來比較戲劇化的處理方式是讓趙薇看到徐崢跟杜鵑在一起,作為一個all is lost。我覺得這樣處理俗是俗了一點,但是至少不會讓人覺得那麼古怪。


世界,人物跟轉折就是故事最重要的三個元素了。當然,貌似洞悉一切的我,也沒寫齣劇本。


我覺得共鳴應該算一個。

很多好電影在看完後,我們都說不清這部電影到底好在哪裡,但最後卻總能不自覺地會心一笑,陷入深思又或是熱淚盈眶。
一個好的故事,可以讓我們看見世界的繁雜,人性的複雜,或者是人生的蕪雜,但最終都要將這些信息傳遞給觀眾。電影是思想的載體,觀影過程就是導演和觀眾對話的過程,如果導演孤芳自賞,自說自話,拋棄了生活,拋棄了觀眾,就算這部片子手法再高級,技巧再華麗,我也不敢稱之它為一部好電影。
基於這一觀點,我認為《小時代》系列均算不上好電影,它的確抓住了一部分的觀眾,但它為了抓住這些觀眾,卻嘩眾取寵地把真實的生活堂而皇之地給扔掉了。
好的導演應該有著超出常人的思想和見地,但他本人更應該是一個懂生活、懂大眾的普通人;好的電影總能拍出讓人眼前一亮的故事風景,但再高大的故事都應該把根埋在土地里。
所以,在我看來,一部拋棄生活、拋棄觀眾,讓人找不到共鳴的電影,不是在玩票就是在耍流氓,自然也不能稱之好電影了。而圍繞著這個電影展開的故事,也沒有資格稱之為好故事。
以上。


小時代講不好故事是正常的,如果能講好故事就不正常了。

好故事的背後是有內容,有真實生活體驗為依據的。首先是人物設置得合理,通過人物之間的交集和衝突推進情節發展,能把人物的行為邏輯和心理動機講清楚,這是奠定在對人性的深刻理解上的。大廈是不能在沙子上建起來的,再好看的沙子也是沙子。


做電影,不要總想傳遞什麼。越想傳遞什麼,你會發現適得其反!
所以,電影只是把故事講清楚,就這麼簡單。


能夠創造一個好的故事氛圍把觀眾吸引進去,甚至達到讓觀眾對電影人物情緒能近似切身體會的程度


就好比你問我一道好菜的標準是什麼?
我答,吃得下。
它可以賣相不好,聞著也不香,但是我嘗一下,會感覺,嗯,不錯。而不是,尼瑪這都什麼玩意?別跟我玩深沉的說我不懂欣賞,我就是一普羅大眾,首先它得能吃好吧?
所以,電影講好一個故事的標準是,你得讓我知道你在說什麼,內容是什麼?不亂。


首先,我要讓你看見。


因為每個人眼裡的世界不一樣,每個人的價值觀也不一樣,所以對於一部電影好壞的判斷也不同。所以我只從我自己看電影的角度去回答這個問題。

我覺得一部好的電影,首先能讓我自己思考出來電影拍出來是為了什麼。其次是電影有牽動心弦的地方,讓我惦念於心久久不忘,以至於一次又一次地重複看那部電影都不會覺得膩。比如《練習曲》里阿明環島路上遇見的另一個環島的人,塗鴉者和拿著斷了一根弦的吉他在唱歌的青年。阿明看著阿公潸然淚下的時候。
比如《白兔糖》里凜對於生死的質問和兩個小孩在墓地里哭,一個喊著爸爸,一個喊著爺爺。
比如《那些年》里柯景騰說他的夢想就是讓這個世界因為有了他而有一點點的不一樣。我們都有過很多很多心血來潮的夢想,但盤根問底我們總有一個改變世界的夢想,不管那個世界是自我認可的世界還是全世界。
沈佳宜站在雨里罵柯景騰是個傻瓜,她何嘗又不是呢?她以為故事會像自己期待的那樣發展,可是世事變遷,她猜到了開始卻猜不到結局。
看過的電影不多,但為看過的很多電影哭過。每一部能讓我由故事思及自我,把很多小細節念念於心的電影我都覺得它成功講述了一個故事。


我理解的講好故事,就是能讓觀影者一直隨著故事的發展,不斷的跟著主角走,甚至可以身臨其境般,並且對待矛盾,有不同的理解。
其實大片都是一個很簡單的故事,但是放在不同的導演手裡,敘述的方式就大不相同,達到的效果也不同。
我是攝影師,也做後期剪輯,敘事手法很多,鏡頭語言也是各種花樣,後期剪輯手法也大不同,但是我一直遵循著一條原則,那就是能用畫面表達的,絕對不用對白或者旁白,So,講故事的「講」誤導了很多人。

這是我作為攝影師的愚見。


四個字:打動人心


《小時代》價值觀嚴重扭曲,「品相惡俗」。


我自己的感覺。電影結束,燈亮起來的時候,會讓我唏噓的站起來伸個懶腰。


頭30分鐘不退場,後30分鐘不笑場。


把讀者帶入故事裡,看著主角的經歷,反思著自己的經歷


其實這個問題可以劃分為三個問題:一,什麼樣的故事是好故事?二,什麼樣的電影是好電影?三,好電影怎麼講好故事?

對第一個問題,如果用傳統記敘文的要求來說,那就是要有時間、地點、人物、原因、經過、結果。套用到許多經典小說中去,就會發現無不如是。一個好故事首先必須是一個完整的故事,沒頭沒腦都會讓讀者困惑,其次要有邏輯性,這是因為所有的故事其實都是現實生活的投影,讀者會不自覺地代入,而一旦這種代入沒有邏輯,必然會遭受讀者的懷疑與不屑,這就是為什麼許多網路小說根本談不上好故事的原因,為了爽而爽,沒有鋪墊直接高潮,生造巧合的行為只會讓讀者莫名其妙,轉而感覺智商受到侮辱。舉一個喜聞樂見的例子,《水滸傳》中武松殺嫂的情節設定,從武大與潘金蓮的人物形態、性格開始,就已經預設了矛盾,而潘金蓮對武松誘惑的失敗是導致矛盾激化的誘因,所以後來西門慶出現時矛盾第一次爆發就顯得順理成章,也為後來武松歸來的二次情節爆發提供了理由,總體上節奏逐漸加快,可以說是一個好故事的典範。而反觀《小時代》這樣的作品,許多情節都顯得不合常理,感情都是脆弱不堪,沒有前後鋪墊就導致了故事缺乏深度。

二是什麼樣是好電影?好的電影不是小說的完全複製,它一定帶有導演和編劇本人的情感烙印,否則就成了畫片。私認為電影中最難的一部分就在於在有限的時長內把一個細緻的故事講完整,這依靠的是一個團隊的配合,小說中許多細緻入微的描寫在電影語言里需要靠布景、燈光乃至演員的表演來傳達,而這一切都要靠導演來協調。比如大衛芬奇的《十二宮》,通過不斷鋪墊來讓觀眾感受到那種悲觀絕望卻又不甘的情緒,直到最後的地下室拜訪情節,情緒達到高潮,可以說層層遞進,導演通過手法讓觀眾深入其中,而同樣再以《小時代》為例子,觀眾只是在看一群完全和自己無關的人物嬉笑怒罵,任你再有多少煽情卻也感受不到任何情緒,所以被稱為mv。

至於最後一個問題,那就需要導演本身的水平,如何理解故事,故事的內涵在哪裡?節奏感怎麼把握?所以大師總是少的,而許多自以為是的人玩跨界,最終只能是爛片不斷。

一個好電影首先要有一個好故事,而一個好故事不一定能成就一部好電影。


推薦閱讀:

你有哪些腦洞大開的童話?
有哪些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好故事?
你能根據這張圖寫一個有關環保的科幻故事嗎?
有哪些「還有這種操作?」的故事?
歷史上有哪些躺著也中槍的故事?

TAG:電影 | 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