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知乎用戶會在一句話介紹里寫 MBTI 的數據?

1.MBTI科學嗎? (眾說紛紜,求專業科普)
2.為什麼知乎上 IN「XX」 型 的特別多?


in xx型
都在上知乎
en xx型
都出去玩了


自己的人格類型是一種對自己的定位,人們都有一種想要認清自己的傾向,很多時候都想搞清楚:「我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看星座,觀面相似乎都不靠譜, MBTI 作為一個應用極廣的量表,在這裡只是作為一個工具來幫助人們認識自己,普通大眾未必真的相信這樣的人格劃分,只是找到了一種被大眾廣泛接受,而又簡單快捷的方式來幫助自己更好接近這個過程,這跟 MBTI 真的科學與否沒有關係,只是對於普通人來說,這個要比星座、面相顯得更專業了一點。

如果只是為了搞清楚自我,那麼並沒有必要公開展示自己的人格類型,自己知道就好了嘛!這樣把對自己貼的標籤公開化,其實是面向別人的一種展示,這種主動對展露給別人的信息控制,叫做「印象管理」。相信很多人都曾經陷入過別人不理解自己的苦惱,而這樣對自己信息的一個公開展示可以幫助別人更好的理解自己,避免一些誤會,比如有些諮詢公司就是讓同事之間也熟悉彼此的類型,便於相處和合作。也有一些邪惡的目的,比如說麻煩事情可以推卸責任給自己的人格。

此外,因為自利歸因,人們更願意相信自己的人格是優秀的,會從更為積極的角度解讀結果,自己所屬的人格類型也會成為向別人展示自己的「優秀」或者「潛力」的一種途徑,展示自己的星座也是一樣,展示自己的星座並與某名人搭上關係,是為了維護一份良好的自我感覺。

————————————————
補充:

MBTI 科學不科學?

因為我個人不喜歡過多的被打擾,我不說結論,只提醒大家注意幾點:

1.心理量表的局限性必然是有的,self-reported式的測量本來就值得懷疑,還有很多bias的影響,這樣的測量必然不可能完全準確。

2.MBTI 只能測出個體的偏好,而不是決定性的認知和行為,大家從量表中就能體會到這一點。

3.MBTI 的理論基礎非常深厚,在國內深受HR喜愛,但是國內的可能稍微落後些,具體情況我也不太清楚。

4.無論是什麼心理量表,在網上測量廉價簡單,準確度很低,實際的好的測量需要考慮巨多的因素,信息的呈現方式,normative data的質量等等,用網上的測試來否定整個體系是不合理的。

5.其實還可以把 MBTI 和 The Big Five都做,參考著看嘛!


  • 【為什麼很多知乎用戶會在一句話介紹里寫 MBTI 的數據?】
  1. 最初這麼做的人可能是覺得新鮮好玩吧。
  2. 現在很多人這麼做更大的可能性在於流行趨勢。(?)

另外,多說一句MBTI的「好處」——便於了解(其他任何類似測試都符合):
MBTI測試一共有16種可能的結果(按照人群分布,每種類型所佔比例不同)。
通過一個測試和四個字母的描述給自己貼一個標籤(此處「貼標籤」為中性表述,不褒不貶),能夠籠統概括自己的一些基本特點,便於他人(快捷粗略地)了解。
沒錯,這可以被認為是幫助他人形成「刻板印象」。
雖然「刻板印象偏見」可能造成某些不公平,但是,更多的時候,這可以幫助我們簡化認知過程節約時間精力

  • 【MBTI科學嗎?】——這是答案的重點,但是我今天肯定寫不完

這一部分強烈反對惡魔的奶爸的答案(不然我也不會現在就來答這麼大的一道題)。

星座都有人反映準確無比,怎麼就不能允許MBTI科學正確了?

【星座】是歸類完全按照日期,簡單粗暴,沒有邏輯(如果未來生理學研究能夠表明人類某些生理活動以月份為周期變化,那麼星座可以具有邏輯)。
它的「準確」大抵兩個原因:
①巴納姆效應,大家都認為自己符合某些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
②基於「對星座的相信」,受到暗示,而表現出描述的行為特點。
【MBTI】結果得出之前首先要求被試對自己的行為風格進行判斷,從而得到結果,最後再歸類。
同時,所有的心理學量表都需要較大的樣本量(就連本科生的作業都得幾百甚至上千的數據),並且進行反覆檢驗(有時候稍微改掉一兩個條目的描述,就又得找幾百甚至上千的數據)。它的準確性是在不斷受到檢驗的,並且會不斷修正以追求更高的準確程度。

好吧這玩意可能確實是科學,但是去網上填填免費卷子自動生成個結果?

卷子確實是「免費」的,但是「卷子」里的題可不是瞎編的!為了這些題目表述的準確性,幾萬甚至幾十萬人當過「小白鼠」。
你的銀行賬單也是系統「自動生成」的——可是只要錢是你自己花的,賬單照樣「科學」!

有點小學生拼出四驅賽車覺得比F1還酷炫和真實的感覺

MBTI的修訂者從來沒說過它在科學準確方面完美無缺(如果完美無缺就不需要改來改去了),但是既然在改,就說明有一些人致力於把它變得更加準確。
「比F1炫酷真實」只是某些用戶盲目相信,誇大了量表的功能。

回到MBTI,先看看它的四個維度
——是維度不是分類!也就是說,測出來的是傾向和程度,而不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類型」,最終的十六種類型只是精簡表述!

  1. 「外向」與「內向」
    ——發泄及獲得心靈能量的方向。
    外向型(E, Extroverts)偏向專註於外在的人和事, 傾向將能量往外釋放。
    內向型(I, Introverts)則專註於自己的思想、想法及印象, 傾向將能量流往內。
  2. 「直覺」與「感覺」
    ——是人們認識世界的非理性方法,即外界知覺,所說的是人們如何處理接收到的資料。
    感覺型(S, Sensing)喜歡著眼於當前事物, 慣於先使用五官來感受世界。
    直覺型(N, Intuition)則著眼未來, 著重可能性及預感, 從潛意識及事物間的關聯來理解世界。
  3. 「情感」與「思考」
    ——情感及思考是下決定時內心掙扎所側重的方向, 並配合以上的能量走向。
    情感型(F, Feeling)偏好使用價值觀及自我中心的主觀評價來作決定。可以說成思考型使用頭腦來作決定, 而情感型則用內心來作決定。
    思考型(T, Thinking)則偏好用「是-非」及「如果...就」的邏輯來作分析結果及影響, 或者作決定。
  4. 「判斷」與「理解」
    ——處世態度及生活模式
    判斷型(J, Judging)傾向於井然有序及有組織的生活, 而且喜歡安頓一切事物。
    理解型(P, Perceiving)則傾向於自然發生及彈性的生活, 對任何意見都抱開放態度。

這四個維度的描述來自維基百科,邁爾斯,也許有不準確的表述,發現了再修改。

再上一張圖,算是MBTI量表的「成長史」:

——具體的我也沒來得及搞明白,但是這些玩意兒真的不是像星座一樣隨便說說自動生成的。

等我放假了來補充心理測量相關內容,重點是學界對MBTI的評價以及MBTI的應用

  • 【為什麼知乎上 IN「XX」 型 的特別多?】

這我真的說不準為什麼。
唯一想到也許靠譜的解釋是——
知乎是個中文網站,某個老師曾經提起過,亞洲人比歐美人內傾型更多,所以不管是知乎還是人人微博,I類型就是比E多。


為什麼很多知乎用戶會在一句話介紹里寫 MBTI 的數據?

這個問題和MBTI本身的有效性沒有關係,MBTI粉或者黑都不用激動。

讓我們來看看下面這些材料:

普通版自我介紹:大家好,我叫小明,來自河北,是個外向的漢子,熱情好客,喜歡打籃球……

文藝版自我介紹:大家好,我叫小紅,是雙子座,AB血型,水bla土星bla,紅色bla黃色bla,混亂守序中立邪惡bla……

二逼版自我介紹:大家好,我叫小強,我的MBTI是INTJ,大五人格測量的結果是:blablablabla,韋氏智力測量成人版的分數是110+-5,MMPI測量報告是blablabla,對了,這是我的體檢報告,身高XX體重XX無傳染病……

以上材料都叫做自我介紹,文藝和二逼都被我當成貶義詞在用,歡迎對號入座。

我們再分解一下這個問題,「為什麼很多知乎用戶會在一句話介紹里寫 MBTI 的數據?」

分解成:1.知乎用戶是不是人類? 2.人類為什麼要做自我介紹?3.為什麼有些人要用MBTI做自我介紹?

回答:1.知乎用戶是人類。2.人類都是社會性動物,自我介紹是為了方便他人了解自己,與自己進行社會交流。

第三個問題我重點說一下,3.為什麼有些人要用MBTI做自我介紹?

因為這些人認為這是一個優質的自我介紹方式。

為什麼他們認為MBTI是一個優質的自我介紹方式?

因為他們覺得用MBTI可以簡單高效地介紹自己,用四個字母的排列就把自己的人格特質介紹出來。還可以和文藝青年和普通青年區隔開來,(區隔這個概念,見為什麼現在很多人都愛去看小眾的電影、書之類的? - Andy Lee 的回答),還可以迅速找到同類,有共同話題。

下面這個問題可能是大家真正關心的問題,雖然有些離題,MBTI究竟是不是一個優質的自我介紹方式?

不是,你看我把它排在二逼版自我介紹里就能看出了。MBTI在學術圈子裡不受待見,但在文藝圈以及商業圈裡頭挺火的。學術圈和商業圈的品味不一樣,前者要求嚴謹、合理,後者要求實用。我個人覺得,MBTI用一用也是可以的,只要別太當真就行了。

有沒有一種情景,MBTI能成為一個優質的自我介紹方式?

有的,大家都在聊星座,你跟著聊星座就有話題。就像大家都在聊韓劇或者美劇,你也要跟著一起聊。


我只是覺得方便而已...節約時間成本
寫一大串告訴你我習慣思考習慣理性的看待一切習慣獨立並以此舉無數個栗子
倒不如直接告訴你,我是INTJ.
我是我,但同時我確實也是INTJ,在你完全不了解我之前,你可以通過這個數據大概地感受出我基本是一個怎樣的人。
在你了解我之後,這種東西就完全沒用啦。你心裡有一個我:)

說白了,是為了排除那些完全相反的人。


原來心理課的老師介紹過MBTI。
其實…
MBTI那只是個不準確的人格模型啦,不夠嚴謹,不夠清晰,連理論根基都站不穩。但是還挺好用的呀~

但我們為什麼用它呢?因為流行(知道的人多),簡單(但又不至於沒用)。
用它可以讓別人快速大致對自己有個印象呀~如果你用科學嚴謹的詞語來精確定義自己,有百分之幾的人聽得懂?


1.科學。



①由於人們對「科學」的概念認定不同,所以它在我這是科學,在別人那就未必。
②測試過程要由經驗豐富的專業施測師引導,才能過程科學。
③被測者要有正常的智商,嗯,被測者也得科學。

不過,大部分人是在網上自測的,所以科學性難保證。
可是!這並不影響我們科學地使用它……其實對我們來說,科不科學沒多大意義,施測師給你測出的結果,並不比你自測的結果價值高多少。在我看來,MBTI最高的價值在於它能提供給你很多可能性,幫助你審視、質疑、了解自己甚至提高自己。

比如你自測結果是INTP,百科裡列出優點5條、缺點5條,那你要問自己:
符合嗎?哪裡符合?為什麼符合?從我的哪些經歷看出來的?
我是這樣的嗎?我為什麼是這樣的?也許我並不是這樣的?可能我還可以是那樣的!
滿意嗎?哪裡滿意?不滿嗎?可以改正嗎?

由於測試有偏差,所以你還應該去看看其他類型是什麼樣的,是否也有屬於自己的特質描述,然後繼續反思。
可一共有16種,難道一個個挨著看?NO,去看邁爾斯布里格斯類型指標的四個維度所屬偏好,自己就能分辨個大概了。說到這我發現,其實大家都不用去做那些測試題了,直接去看這四個偏好自己判斷吧,應該比做題靠譜點。

我就是這麼過來的,一開始INFP,然後INTP、INTJ……到現在啥都不是了,因為我已經夠了解自己了,該質疑的也都質的差不多了,就不在意到底是T還是F、P還是J了。
說到底那些都只是個大數模板,不可能自己就完全符合哪一類的,完全就給自己貼個INTP啥的標籤,這種行為也是不科學的。但是呢,一句話介紹什麼的,擺MBTI出來還是比較科學靠譜的,比隨便什麼「我善良~我天真~我腹黑~我勤勞~」靠譜多了。

啊對了,性格這種東西平均25歲才定型,之前都是不穩定狀態,所以如果一個人22歲去科學測試了一把,得出的結果也只能說對當時的他是科學的,回去還是會變的…當然也有例外比如像我這樣22歲就已經定型了的,不過這種例外也只限於悟性超高超有慧根的人了吧啊哈哈?讓我表達一下對自己的愛簡稱自戀。。。

2.因為比起ES__,IN性格的人更關注MBTI,這跟IN代表的偏好有關。


I-內向:喜歡深度而不是廣度、獨處時精力充沛→喜歡更深地了解自己,而喜歡獨處也使他們有時間精力研究MBTI性格這種個人性很強的問題。

N-直覺:相信靈感或推理、對概念和理論感興趣、重視可能性、留意事物的變化趨勢→會對MBTI這個測試本身蘊含的邏輯感興趣、重視對結果與自身的可能性、同時能留意自身的變化,更好地使用MBTI(預想和現實相互印證什麼的)

所以不只是知乎上IN型多,網路總體測試結果中,IN型也是較多的,他們天然就比ES更在乎這個。比如我自己已經測了好幾遍了,而且還曾鼓勵身邊的人去測,但據我觀察ES型的人根本不怎麼願意去測,測了也是馬馬虎虎測完就丟…

所以類似的問題:為什麼說INTP的人佔比少?但我發現豆瓣小組中INTP...就不奇怪了…

最後,為什麼很多知乎用戶會在一句話介紹里寫 MBTI 的數據?這要看具體寫的什麼了。
寫INTJ的可能是因為微妙的自豪和高冷感
寫INTP的可能是因為他懶得想別的了,就這個最簡潔有力?
我瞎說的,其實是因為他們覺得MBTI性格最適合寫在一句話介紹里同時也沒啥別的想寫的。
還是瞎說的,其實我根本就不知道人家每個人都怎麼想的,也許超人知道?


用來貼標籤。有一段時間我也挺迷MBTI的,因為能給自己貼標籤。

MBTI里有那麼幾個傾向是比較讓人感覺特別的。
I傾向:讓人感覺可能比較能沉靜思考。
N傾向:比較宏觀,比較帷幄,高大上。
T傾向:比較理智客觀,從事實出發,等。
擁有上面幾個傾向的人會自我感覺更好一點,尤其在知乎更服水土。而INFP很多人常常感到自己 LOW B 是不爭的事實,E和S更容易被人認為是「大路貨」。越是小眾越是NB啊。

前幾年我做MBTI結果大致都是INFJ,當時看了評價也覺得高大上啊。雖然是偏情感的類型,但我總有種感覺,覺得最終掌握真理的非我這運用直覺的類型莫屬啊。

然而有一點讓我懷疑自己的判斷,就是我去了INFJ的小組和貼吧,怎麼撲面而來一股無病呻吟的味道,我開始懷疑這型有沒有我想的那麼神。

一年前我又做測試,因為常用的測試站掛掉了,就換了個,結果變成了IN--了,後兩個傾向沒有了,可能和我這幾年接觸了克里希那穆提一類的思想有關係?我又換了幾個測試,包括英文的,測試結果五花八門……我徹底崩潰了,一切都是幻覺?我看題目,覺得前兩個傾向的判斷還是穩定的,在決定後兩個傾向的題目里,越來越讓人感覺變數很多。

自從貼標籤的想法破滅後,我基本拋棄MBTI了。正版題目?也沒有興趣了。


可能靠譜吧,不過我覺得只能反映某個人在參加測試那一段時間的情緒和理智狀況而已。
有時候會被個人經歷輕易改變。
人吶,是很複雜的東西,尤其是你想研究的細緻的時候。


MBTI是科學的,大家對結果的理解不是科學的而已。

MBTI是職業人格測試,理論基礎來源於心理學家榮格。它之所以把人分成十六種,只是因為它是從四個維度入手的。一個維度有兩極,十六種沒什麼問題吧。

四個維度分別是:

面對世界:內向(靜)與外向(動)——I、E
信息收集:感覺(穩)與直覺(浪)——S、N
決策方式:思考(理)與情感(情)——T、F
做出決定:判斷(定)與感知(活)——J、P

以上括弧里的東西是我自己概括的,方便大家理解。

當然僅僅是這樣還不能講它是科學的,因為星座學都能說:自己的理論基礎來源於占星學,通過月份和日期兩個維度區分出十二個星座的呢。

這個測試之所以科學,是因為它測什麼,結果就解釋什麼。比如:

ISTJ(內向、感覺、思考、判斷)
1.嚴肅、安靜、藉由集中心志與全力投入、及可被信賴獲致成功。(內向)

2.行事務實、有序、實際 、邏輯、真實及可信賴。(感覺)

3.十分留意且樂於任何事,工作、居家、生活均有良好組織及有序。(判斷)

4.負責任。(感覺)

5.照設定成效來作出決策且不畏阻撓與閑言會堅定為之。(判斷)

6.重視傳統與忠誠。(思考)

7.傳統性的思考者或經理。(結論)

以上概括可能有誤,但解釋基本都是按維度來的,而且相對偏向職業方面,這也符合它的身份。

第二,是它得出的結論是「偏向性」而不是「絕對性」的。每個維度都會計算個人在兩極上的得分,哪個高選哪個。所以有時候兩者相差不多,也會選成其中一個。所以有的人自己感覺和測試結果不符,也是正常的。說不准你哪天心情好,感覺自己更外向了,結果就出外向的了唄。

第二個問題:為什麼知乎上INXX的特別多?

在搞清楚這一點之前,首先需要弄明白,到底是這樣的人多,還是別的人沒有寫出來,而這些人寫出來了?

我不敢說就是性格導致這樣子,不過性格與這個狀況之間有相關倒是肯定的。

也許,是因為既靜(悶)又浪(騷)的人喜歡做一些悶騷的事,其中恰好包括把自己的屬性寫出來吧。

再強調一遍:MBTI是職業人格測試,不是用來測一個人是不是處女座、桃花運旺不旺一類的事情的……


反對惡魔的奶爸的答案,有誤導。

屬相,星座,與MBTI沒有可比性。

屬相,星座僅跟據日期,無邏輯推測。

MBTI是一種四維的描述人性格的方法。類似的有,
樂光頭的性格色彩---二維;
九重人格----三維;

人的性格是多維的,可能是無限維度。一般心理學上認為,準確定義超過十個維度,描述人的性格,可以做到相對準確。

從這個概念上說,MBTI的研究方法是科學的。從描述性格的準確程度上說,四維是很難做到準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為什麼IN多?
I,更傾向於從思考中獲得樂趣
N,更重理論,推理,概念,更好奇

所以,簡單來看IN的人,可能更容易在知乎上找到樂趣。


做為一個infp,從初識MBTI到現在也有幾年,MBTI算是一個對陌生人簡略人格名片吧。非常不贊同惡魔的奶爸那樣的答案!如果說MBTI靠譜率不高,那星座完全按照月份的分類完全就是娛樂!MBTI第一次做的時候,確實答案肯定有些誤差,因為你對自己不是完全的了解,那些選題又會讓你有一種怎麼選都很符合自己。最後說一句,其實除了網上的M量表測試,可以去才儲購買MBTI第二步的測試序列號,一共有大概320多道題。而且才儲網站有關於MBTI量表更加詳細的介紹!


其一,簡易的認識自己的手段:每個人都想認識或了解他人,但是這個過程本身是很困難的,需要閱歷與自我反思。但是MBTI,以及類似的星座、生肖等分類,為大家提供了一種簡單粗暴的方法。在其中,每個人往往都能看到部分的準確度。既然是簡單粗暴,總會有偏頗。而作為一個能思考的人,應當能甄別其說辭;同時,更多的是長期的自我反省與改善提高。


我也測試過這個,結果是INTJ型,個人認為主體是符合自我認識的。身邊的人也有做過,發現測試題目的多少(好像有兩種)會出現差異。


其二,所謂的歸屬感:在現代人的集體生活當中,很多人缺乏歸屬感,也很難與人交流。此時,如MBTI的分類,讓大家可以積極抱團,聊天海侃的時候可以找到話題切入點。星座什麼的也是。


其三,未來可能的定位:大家想想,什麼時候接觸到MBTI的?我身邊的人是在找工作時或者面臨就業疑惑時測試MBTI的。一群對未來迷茫的年輕人,渴望找到自己的定位,知道自己未來的方向。比如,有人覺得自己適合走技術路線如專家型,有人適合協調團隊如領導型......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的人測試了一下子找到救命稻草,了解自己的人或許能鞏固自己的認識。


暫時想到這麼多


潛意識裡告訴大家我的知識豐富,連MBTI都不知道還能不能一起玩耍了?IN的意思是內向直覺類型。外向的都去跟真人交流去了。
--------------------------------我來更新啦--------------------------------------------------------------------------------------
我接觸MBTI大概有十年了,那個時候是一個叫北森的公司做職業測評,那個時候也不清楚,感覺非常准,我是一個INTP,寫的是如此的準確,讓我覺得比原來找過算命的瞎子厲害多了,這也基本上是我第一次接觸心理學,說實話,我過去非常推崇MBTI。後來因緣巧合,接觸過很多心理從業人士,沒有一個對MBTI表現出多大興趣,我很不解,這不科學啊,MBTI解釋人的性格、興趣、職業等等如此準確,你們不下力氣研究這個,研究什麼心理諮詢、弗洛伊德、榮格、人本主義啊,捨近求遠!

後來我才發現,MBTI也好、樂嘉的性格色彩學也好,都是一種「貼標籤」的方法,標籤最大的好處是能夠用最低的成本了解自己,但是最大的問題也是這樣,一個人僅僅通過一個測試就了解自己,了解了自己的一生,將自己未來的無限種可能都框定在一個小小的測試當中,那是不是有點太草率了?
當然對於從沒有給自己貼心理學標籤的人來,開始的時候貼一下MBTI、性格色彩也不錯,但是長時間抱著標籤不放,那就是限制自己了。

人生最大的美好就是有無限種可能!


話說同種類型的問題就不要變著花樣問吧?

還是那句話,mbti跟各種網路測試之間無非五十步笑百步,咱還是大哥別笑二哥的好。充其量,無非前者看起來更「科學」一些罷了。

同樣,什麼性格色彩學,抑鬱質膽汁質,也是一個路子。有一定參考價值,但不足為據。


方便呢,至少對於intp j們,infp們,這像是彼此之間的暗號。看到了便大概知道他大致是如何的,當然只是大致,我們依然可以根據各種條件再次細分,我不知道其他類型之間興趣性格思維方式差異有多大,就我所見,intp infp兩類內部各自成員 相似度很高。。。我們對彼此是不需交流的知己同類。是不是同類,很好分辨的,不貼上標籤,一樣可以分辨,貼上,某種程度上意味著 ""同類們,我在這裡""。


回答一下吧,要噴就噴不用嚴肅心態對待心理學的人,請不要噴MBTI以及在相關心理學領域中不斷努力探索的人。一概而論的抖機靈回答真讓人反感


因為人們心裡沒譜,不知道自己的具體情況。這種性格測試對於一般人來說,讀書少或者不讀書,或者不願意學習或改進自己,這種東西測量出來就反應了一個人一世的狀況。如果一個人讀書多,閱歷豐富,那麼他的性格就是難以準確預測的,他也未必相信這種測試結果。個人意見,板磚輕拍。


別的性格很少有玩知乎的,陌陌,微信,QQ上我是一個都沒碰到過,大多數人都不知道MBTI是什麼東西。只有內向的宅才會玩的吧,,,,,,我身邊的同事就我一個玩知乎的,因為真的是重視的東西不同,他們不能從文字中找到快了。。。
對了。順便說一下我是一個INTJ處女男


科學,測過,完全符合。知乎上都是懂科學的人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有的人總習慣於拒絕別人的好意?
突然喜歡上一個人,這是怎麼樣的一種體驗?
愛情與尊嚴如何平衡?
為什麼友情經得起平淡卻經不起風雨,愛情經得起風雨卻經不起平淡?
你相信愛情真的能」破鏡重圓「嗎?

TAG:心理學 | 邁爾斯-布里格斯類型指標MBTI | INFP | 心理測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