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喬任梁死亡事件網友發表的言論?

死者為大。不了解事實胡亂揣測是否太過惡毒?


他死前想逃避這個社會,死後發生的事件卻無限次作證了他選擇的正確性。

如果你是一個警察,那麼你應該履行職責,按照規章解決好案件。
如果你是經紀公司,那麼你應該妥善處理喬任梁遺留的工作。
如果你是他的朋友,那麼你應該好好安撫他的親人。

如果你只是一個路人甲,心裡點上一支蠟燭,默念一句走好,就是最大的功德。
看待?
輪不到你看待。
你可知不分時宜的吃瓜群眾,是最大的惡。


娛樂圈,從誕生之日起,就是一個供人消費的事物,只不過消費品同樣是人。

踏入娛樂圈,就意味著渾身上下內外生活都可能會擺出來供人消費。

消費者要的是發泄自己的崇拜欲,以及窺探欲。他們的慾望造就了娛樂圈。如果沒有這些慾望,就只有歌唱家、舞蹈家、表演家、人民藝術家,不會有小鮮肉萌妹紙冷酷歐巴性感御姐。如果去掉了源源不斷地對偶像的崇拜與窺探的產品供應,娛樂圈這所流水廠房,什麼都不是。

買方賣方,你情我願,周瑜黃蓋……

你說這裡面誰錯了?要說有錯,大家都錯了,造星公司錯了,吃年輕飯搞噱頭的明星錯了,粉絲們錯了,這個社會錯了……

但是,所有人都錯了就是所有人都沒錯。

所以,這條供應鏈繼續運轉著。

所以,產品的最後一部分也被理所應當地消費掉了。


前天晚上喬任梁死於自殺,用塑料袋把自己給憋死了。

很多網友在猜測這是不是SM等等之類的。

不過後來被啪啪打臉了。


其實對一個死者的嘲弄是對痛苦的最大不敬。


不得不得說,中國廣大人民的娛樂精神已經快趕上美國了。

美國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書叫《娛樂至死》。

就是描述美國這樣的一個國家越來越娛樂化,任何事都變得娛樂化。

每個人都活在這種不自知的快感中。

如果社會一直這麼發展下去,很可能就會變成赫胥黎筆下的《美麗新世界》。

只要想快樂,吃點精神葯就可以很HIGH而且不像毒品有副作用,然後又各種滿足性的渠道,有各種享樂的工具。


我經常還和其他貓交流,說娛樂化本質是一種變相的愚民。

過去的愚民是不給你看書但你還想看書,現在的愚民是讓你變得喜歡追求各種低級趣味,然後讓你自己主動不看書。

發明各種各樣的東西來引誘你,商業發明各種廣告來誘惑你。

也許你沉浸在電視、網路、色情、遊戲、韓劇、美劇、網文、約炮、酒、總之各種吃喝玩樂不能自拔。


我不是說追求低級趣味就不好。

只是很多時候我們不是主動追求,而是被這個社會推著走的而不自知。

所謂的人娛樂化之後,就變成了應激反應的動物。

外界給你製造點刺激,你就立馬做出一個反射行為,然後被大腦里的那個神經中樞給控制著,這不是你,這是那個神經在控制著你。

而這個神經迴路就是社會誘惑的不斷強化讓你形成的。


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色情業的普及已經改變了很多宅男的神經迴路了。

就是從小看A片長大年輕男性,他們的大腦迴路多多少少都被各種色情片改變了。

比如閥值變低、對異性的性慾過旺、總是幻想不雅場景、手淫難以控制、和異性相處猥瑣(主要是腦子裡被性充斥著)等等。

這都是長期看A片對大腦造成影響。


現在的一些年輕人,不讀書就愛玩,就愛沉浸在這樣的娛樂中,然後只要有什麼事件對事情沒有獨立思考,沒有判斷,全憑藉情緒來控制行為缺乏理性思考。

也是由於這樣的生態影響造成的。

我也是個年輕人,好像我這樣去批判年輕人就如同過去的老年人批判我們一樣。

事實的真相不是這樣的。

雖然我批判,但我也理解。


任何社會都一樣,一定是有階級劃分的。

以前的階級劃分靠血統,現在的階級劃分靠教育、靠知識。

如果上層人民的教育資源都被底層給搶佔了,那他們就無法形成階級固化了。

階級之所以可以固化就是因為更高的階級可以佔有更好的教育。

這無形當中就拉開了距離。

而對下層給他們一些快樂,讓他們沉浸,而上層們就去佔有有利的資源,從而進一步完成固化。


美國社會目前大致如此。

階級固化很嚴重。

底層人民活在各種體育、娛樂、影視作品中。

而上層的人在各種社會名利資源當中攛掇。


眼看中國慢慢也會變成這樣了。

所以我們批判的年輕人大多數屬於底層。

哈哈,這是不是有點何不食肉糜。

本身條件就不好,父母沒有好的引導,社會還要去批判,其實更容易造成上進心不足,缺乏改變自身的動力。


但不管怎樣,無論是底層,還是上層也好。

要改變現狀,從讀書學習思考開始吧。

這個時代表面上看是個娛樂的時代,但骨子裡還是個知識的時代。

有了知識可以脫離這些趣味轉而追求更高級的享受,也可以創造財富,脫離物質和精神對自己束縛。

只是由於階層不同,而導致對追求的不同的現象會越來越嚴重。

而下層的年輕人多看看書,多學習學習不太被這個浮躁的社會所控制,這就是自我提升的第一步。

但確實難。


畢竟社會在塑造人,人是環境的產物,更是社會的產物。

我們和社會在共同依存著,所以被影響是很正常的。

只不過想要活的不那麼沒有自主性,就需要時時刻刻的去覺察這些事情給自己帶來的影響。


喬任梁這個事,本質上也是有人蓄意炒作。

因為畢竟抑鬱症死的人真的太多太多了。

抑鬱症死亡率已經僅此於癌症了。

多說兩句抑鬱症的事。

抑鬱症是一種生理加心理疾病。

我自己得過,而且是重度的。(有機會我和大家好好談談這個話題)


確實得抑鬱症會生不如死,自殺衝動會頻發。

這個需要去醫院看,去找正規三甲醫院,精神專科去看。

當然即使在成都這個地方最好的醫院都可能不靠譜,但總有一兩個醫院是靠譜的。

這個就需要找病友什麼的打聽打聽。


該吃藥的就吃藥如果實在無法調節。

心理諮詢往往都是輔助了。

因為抑鬱症患者的大腦激素分泌和不同很不同。

等於是有一種激素分泌太少了,讓人徹底喪失了愉悅感幸福感。

這不是靠心理調節能做到的,尤其是比較嚴重的。

心理衛生在中國任重而道遠,年青一代至少要科學對待。

不要那麼去嘲諷。

這是一種神經類的病,理性客觀對待就好。

不懂不要亂說,這樣會對病患造成很大影響。


而且抑鬱症也是全球化加重趨勢。

這是後工業化時代推演而成的,可以說是壓力給人們造成的各種社會無形有形的壓力。

不是說好的科技給人們帶來幸福么,可為什麼越活越累啊。

物質豐富有豐富的好,但太豐富了導致選擇太多了,人們就會迷失。

如果選擇少點,誘惑少點,其實還不那麼容易讓人浮躁和焦慮。

喬任梁這個事。

民眾做八卦娛樂一個死者,確實不太人道了。

只是就事論事,抑鬱症死亡的,那就談談抑鬱症就好了。

去意淫YY別人的私生活確實太沒勁了。


當然知乎上面會理性一些,但畢竟知乎的群體還是相對精英的多。

其他的網路圈子就未必了,可能都是在拿著開玩笑。


接著說蓄意炒作的事。

不管在學術圈、教育圈、商界、政界、醫生、白領等等。

哪個圈子都有小有名氣得抑鬱症自殺的。

我一朋友的大學老師就抑鬱症自殺,自己用絲襪把自己弔死在宿舍。

才30多歲。

其實仔細打聽一下,你身邊總有一個兩個得抑鬱症的,沒有可能是因為他們不說罷了。


喬任梁死前也不是一二線明星,至少他不死,我連他是誰都不知道。

當然有可能是我老了,反正我也不看電視劇啥的,也不太關注娛樂圈新聞,不知道這些新明星也正常。

不過我的觀點從來都是,任何流行的東西我都很警惕,但經過時間歲月沉澱的東西我能了解的都盡量了解。

但他死後,新聞迅速遍及各個角落。


為什麼其他的圈子有名氣得抑鬱症的人自殺不報道,偏偏就報道他呢。

其實我以為,還是為了迎合現在的需求。

一個教授自殺,我覺得大家可能不太那麼關注。

明星自殺大家的八卦情緒可能會比較被調動,娛樂情緒自然更是。


不管怎樣,娛樂圈的新聞總是最能抓住眼球的。

娛樂圈配合傳媒界。

傳媒需要曝光量這樣廣告什麼的才好進,娛樂圈又是一個炒作聖地自然是好夥伴。

人們對於娛樂的追求是飢不擇食的,只要有好玩,爆炸性的新聞出來。

馬上掏出手機朋友圈轉,轉,轉。

然後就開始沉浸在討論的盛宴中。

雖然這樣的流行性會迅速消失,但過不了多久又會有新的新聞出來來吸引眼球。


我們是活在一個人為製造娛樂的時代。

以後更加是這樣。

隨著科技的進步,中國的農民人口肯定會大大減少。

美國農民也就占其人口1%,中國還有5億。

加上人工智慧的到來。

工業人口也會慢慢減少。

剩下的人,全部都會去服務行業。


如果社會已經到了這個地步了。

那麼人們對物質的需求已經不高了,轉而會追求精神享受。

而最便捷快速的精神享受就是遊戲和娛樂。

可以預見的是,以後的人,從事為他人帶來歡樂的行業或者職業會越來越多。

而且各種娛樂產品會被發明。


只要你有錢有閑你可以享受任何肉體和精神上的刺激。

這真的就是一個美麗新世界啊。

可惜赫胥黎下的美麗新世界並不美麗。


美麗之下充斥著人性的墮落,充斥著民眾的愚昧,充斥著歷史的遮掩,充斥著冰涼的情感,有的只是人類動物的慾望,人類的高級需求慢慢被這些動物慾望所掩蓋和腐蝕。


我們活下去只是為了娛樂而存在。


來自公眾號「孤獨的人不睡覺


」晚上在江邊跑步的時候,手機上的各種新聞APP接連推送著一條消息:「演員喬任梁意外去世」;然後,朋友圈裡也都刷起了關於喬任梁的消息。


講真,」喬任梁「這個名字我只是聽說過幾次,在腦子裡併線不起他所扮演過的角色,也想不起他的樣子,貌似他曾經是《加油好男兒》的亞軍,而去年則在《我們相愛吧》中也有些人氣。但總而言之,他不算大紅大紫的明星,我甚至把他和另一個喬姓的男明星搞混了。


出於圍觀的天性,我打開關於喬任梁意外死亡的報道,所有的來自正規媒體的報道里都沒有寫明喬任梁死亡的原因,基本都是用於陳述事件本身的通告。又出於八卦的天性,我開始看各種新聞APP的評論區,並在微博上搜索著相關信息,結果讓我大吃一驚:無數的網友們都在說一個詞——「SM」,鍵盤黨們紛紛在不懷好意地揣測著喬任梁的死亡是因為某些不可告人的原因,而進一步發展成指責喬的人品,甚至說這只是喬的一次惡意的策劃而已——陰謀論已經成為輿論的中心。


雖然我並不讓熟識喬任梁,更別說是他的粉絲,但這些不懷好意的鍵盤當和那些跟風的「吃瓜群眾」的惡意揣測和陰謀論,則著實讓我看不下去了。


「死者為大」是一個現代人的基本素養,無論他是誰,無論他做過了什麼,當他的生命小時的時候,我們可以無限悲情,可以淚水盈眶,可以默默哀悼,可以懷念,可以沉默,可以事不關己,但絕不可以不負責任地揣測、八卦、指責甚至謾罵。


這個世界上,最彌足珍貴,最值得尊重的,不是權力、不是財富、不是其他的一切,就是生命本身而已。


不僅是我們自己的生命,我們的親人朋友們的生命,而是生存於這個世界上的所有的生命,都值得尊敬。


我有一個醫生朋友,平時膽子特別小,看到蟑螂會一下子蹦到幾米之外;也特別怕看鬼片,從頭到尾全都閉著眼睛不敢看畫面。


有一次遇見,我便問她:你這膽子那麼小,你們以前學人體解剖的時候,你下得去手?


她說:真的上解剖課的時候其實一點都怕。


我問:為什麼?


她說:因為我面對的都是人而已,只是已經沒有了生命的人,他們又不是鬼,也不是蟑螂。


我更好奇:那都是屍體啊!這麼血腥的你都不怕?


她說:真的不怕。我們在每次解剖課之前,都要先向他們鞠躬三分鐘,我們的老師會讓我們一起說「感謝大體老師」。時間久了,這些屍體在我們的心中就是老師,我們眼中只有敬意。哪怕他們生前就是死刑犯,但在此刻,我們所要做的只是尊敬而已。


後來,她還參與了一次急救,而那個被救治的人,則是2014年7月15日杭州縱火案的嫌疑犯:他當時全身90%燒傷,奄奄一息。我的這位朋友和她的醫生同事們整整通宵了兩個晚上,才把這個嫌疑犯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


當時就有很多輿論指責說:為什麼醫院要花那麼多的人力物力去救一個罪大惡極的殺人犯?簡直是浪費納稅人的錢,簡直就是縱容犯罪!


後來我問她:你是怎麼想的?


她不假思索地回答:他還沒有被法庭宣判有罪之前,他就是一個普通人,一個普通人受了重傷,醫生當然要全力以赴。即使他已經是一個罪大惡極的人,他也應該擁有生命的權力。這就是希波克拉宣言。


希波克拉宣言,不僅是醫生行業者所應該熟知,我覺得任何一個人,都應該記住它的最核心的意義:尊重每一個人的生命。


而對死亡充滿敬意,則是尊重生命的最直接的體現。


有一張圖我想很多人都記憶尤深:在08年的汶川地震中,一支來自日本的救援隊,向一位遇難者的遺體深深鞠躬——這就是對死亡的敬意,哪怕你根本不認識這個人,你也不知道他生前是做過什麼,但這個人現在去世了,他的生命已經結束了,他就值得我們尊敬——因為,總有一天,我們也將成為這樣。


國人對於死亡一直有一種十分複雜和矛盾的情感。無論是兩千年的儒家思想(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還是在近百年來的唯物主義,都在盡量地迴避「死亡」這件事情,而迴避的結果,則是讓很多人對「死亡」毫不在意,對於死者毫無尊敬可言;而另一方面,「迴避死亡」又導致國人認為」死亡「這件事情充滿了晦氣,認為死亡所代表的只是「恐懼」、「悲傷」而已。


正是對他人的「死亡」的毫不在意,和對自己的「死亡」的充滿恐懼,讓國人產生出了非常畸形的「死亡觀念」——我們似乎特別喜歡消費他人的死亡,畢竟他人的死亡和我「毫無關係」,而我們又很害怕直接談論、面對自己的死亡,所以導致每一天都活在了焦慮和對未知的恐懼之中。


這就是可悲所在:我們的傳統文化告訴我們,」死亡是一種晦氣「,從而讓我們認為「死者」也是一種「晦氣」而已,既然是「晦氣」,又何談「尊重可言。


尤其是任何的公眾人物的去世,都成了很多人發泄自己內心焦慮、恐懼的目標——他們通過不懷好意地評論公眾人物的死,從而轉移了自己對於死亡的恐懼,就是這如此。


前不久年前的演員徐婷去世,網上就對她的死亡有著鋪天蓋地的負面評論:稱她的死,都是因為她自己是個神棍,不信西醫,非要信中醫。這種評論,在我們敲下鍵盤的時候,也許並沒有覺察到什麼,但這卻已然是對死者的不尊重——我們根本不認識她,我們所對於她的消息全都來自媒體而已,我們又有什麼資格去指責一個不認識的人的死呢?


我們為何要生活?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就是等死而已。無論我們有多少錢,成功抑或失敗,我們都將會在有一天突然死去。死去的過程非常短暫,短暫到根本無法察覺。當你死去之後,你的意識或許消散或許還存在,但如若你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在以調侃你的死亡為了,你又該如何去想?


你的死亡,也許只有你的家人和最最親密的朋友會感到傷心。但


希望能有一天,我們每個人對於任何人的死亡都能保持敬意:無論你認識不認識他,無論他曾做過什麼,無論你喜愛或是討厭他,都會保持敬意——你可以悲傷,可以懷念,也可以默默點一支蠟燭,但不會去惡語中傷活著不懷好意地揣測。


當我們尊重死亡的時候,我們才能更客觀、全面、理想地去審視「死亡」這件事情,我們才會漸漸擺脫對死亡的恐懼,才會真正開始明白:死亡只是生命中的一個必然過程而已。尊重死亡,才能真正尊重依舊生活著的自己,進而尊重每一個生活著的其他人。


PS:剛才刷微博,看到@全名星探 居然還派出了狗仔隊,去喬任梁家中直播拍攝。我只能說,這已然是超出了「對死者大不敬」的極限了,這樣的媒體,即使吸引了眼球,也只是吸引了一大批low逼的眼球而已。


關於sm的罵戰我覺得很荒唐,sm沒有錯,但是他不是,不是就是不是,不是就不能說是,和sm有沒有錯沒關係。趕緊停止"sm又怎麼了?"這種清奇言論。要尊重真相,這點事還有人想不清楚嗎。
,,,,,,,,,,,,,,,,,,,,
缺乏對生命基本的敬畏和尊重,也缺乏作為人類基本的道德及素質。
帶有消遣目的談論本身就是不尊重,並且我並沒有看到幾個人在真正嚴肅的看待這件事,事關一個真正存在過的人的生死,變成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只因為他是個公眾人物就該被這麼侮辱?接受這麼大的惡意調侃?滿屏自以為幽默的言論都惡毒到讓人以為他犯了什麼滔天大罪,荒唐到極點。
有人可以無視這些道德當中的細枝末節,同樣就有人可以說無視這些的人是沒有素質的敗類,你可以要求我們不要把自己的標準強加給你,那麼我也請你不要強求我們不把自己的標準強加給你。你理直氣壯的不覺得自己調侃嘲弄已故的人是錯的,我也不認為我罵你這種行為是敗類是人渣是錯的,而且我比你更加理直氣壯。
請放尊重一點,並且管好你自己的私生活就行了。都是至少接受過一兩年義務教育的人,要一點臉。


1

臨睡前看到了喬任梁死亡的新聞。從不斷刷微博求闢謠到確定死亡,內心從對造謠者的不屑到僅存的一點點希望,希望這不是真的,一直刷到淚流不止。

我不是喬任梁的粉,甚至不喜歡那個會畫眼線的男生,看起來樂觀邪魅,笑起來還壞壞的樣子。

認識他是綜藝節目《我們相愛吧》第一季,和徐璐組成的cp,伸手就來的浪漫和隨口而出的甜言蜜語,讓我覺得這個男生在節目里作秀的成分很大。

但是我們沒有理由討厭一個不了解的人不是嗎?所以我希望他好,希望每一個善良的生命都好。

很多吃瓜群眾好像親臨現場的解剖官,面對的不再是一具遺體,而是一份茶餘飯後的談資,每個人都有資格評頭品足,留下不負責任的話語之後,搖頭晃腦的離開,好似看透了一切,留下現場的一地雞毛,在我看來實在是醜態百出。

2

關係好的朋友會開玩笑說我沒腦子,我願意理解為這是在說我大大咧咧。可是真正的沒腦子是怎樣的狀態呢?

在沒有確定事實的時候,我們唯一能做的,是屏蔽謠言,不謠傳,做一個智者。這是對喬任梁的尊重,也是對生命的尊重吧。

說這些並不是想說逝者為大,是不想看到群里或者周圍的吃瓜群眾因為看到網上的死亡原因妄加揣測,或當成茶餘飯後的笑料來講。

不要隨便去評價或者詆毀任何人,你不是他,不知道他經歷了什麼,而事實又是什麼。

網路暴力的可怕之處不在於網路本身,在於看到網路上的消息不加證實就開始謠傳的人。

古斯塔夫在《烏合之眾》中這樣說,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倍感安全的歸屬感。

敬畏生命有多重要呢,就像無論在哪裡聽到國歌都會肅然起敬一樣。

貓貓狗狗和人一樣,看到貓狗因為意外身亡還有那麼多人站出來惋惜,為什麼要對一個和我們同樣種類的生命那麼苛刻呢。

因為懂得敬畏所以更加珍惜,一個連死亡都不怕的人,你不怕嗎?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意思是,人若不修為自己,連天地都要誅殺他。

如果有得選,做一個好人吧,天道輪迴。

3

今天去看了《追兇者也》,偏血腥,有很多需要捂著眼睛岔開縫來看的場面。

關於好人壞人的問題我們會專門留一篇文章來討論。今天單說生命的部分。

從小就看不了打架的場面,打到身上的任何一處傷都是實實在在的疼。

暴力並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激化矛盾甚至喪失生命。

這部電影是在雲南取景拍攝的,看到每個人都試圖用暴力解決問題的時候,我心裡一驚。如果當時在雲南的時候看到這部電影,我可能嚇得馬上就跑回來了吧。

想起來還有點後怕。

想起那句「因你之唯一,故需格外珍惜,因他人只唯一,故需格外懂得寬容。」

一個生命,無論耀眼或是平凡,都只願安生,

最後啊,

你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想做的事情要抓緊做,沒說出口的話要記得說,無論如何,我都希望我喜歡的你們能夠平平安安的過完這一生。


希望我們能進步到一個即使是SM意外過世,也能安全地發布死因而不被批判的社會
希望家人好友安好。


用 死者為大 來掩飾謀殺,也不是沒有可能。案發現場究竟是不是喬任梁本人的物業,這才是關鍵。
都是渣,都讓開,我來。
有三個疑點:1.搶救;2.報警;3.殯儀館;
1.正常死亡,通常都會找醫生過來搶救或者送到醫院搶救,而這次沒有搶救。也就是說,死亡時間和家屬發現時間之間有時間差。
2.消息提到了女友報警。如果是正常死亡,基本不會報警的。
3.送去殯儀館也太著急了。人死都是要做一些儀式的,靈堂法式,家屬哭泣,這都沒有,當天送去殯儀館很可能是屍檢。
以上表明,絕不是正常死亡。而且很有可能死亡地點不是喬某的房子,而且死亡時間和報警時間之間有很大差距。
接下來判斷是自殺還是他殺。
這個其實和常識有關,因為,自殺的方法實在是太少了。無非就是跳樓,割脈,吃藥,手槍打腦袋,上吊。你覺得,喬某用哪種方式自殺的?
因此,我覺得,是謀殺。
說死者為大,說詆毀喬某的,難道不是在為兇手爭取時間么?


大家都只對自己以為的真相深信不疑。


很多時候 人性就是那麼蠻不講理
我們不是他 我們無法感同身受 他的每一個選擇 都是他所做的 無謂對錯 或者是否 違心 。他所做的時候 就應該要承擔後果。作為旁觀者的我們,沒有權利去評說太多事情,因為都太過片面。
想想 如果他還活著 被爆出死亡,又有多少人會說他是炒作,或謾罵他,網路賦予了太多人口無遮攔的權利, 這或許就是這個信息時代的悲哀!!
不論他因何而亡,但死亡已成定局。我們應該尊敬生命,我們應該虔心祝福,而不是討論著那些所謂的死法,不管真相是什麼 死者為大!!
我們不應該在警方還說在調查中的時候,就隨意按照自己本心所認為的發表言論,真相永遠是真相,我們應該正視真相。
其實 我也很慚愧 在事件爆出後才關注了他,或許人心就是如此,我也免不了落俗,很多人都嘲諷他死了的時候才真正紅了,雖然會很難聽,但是事實似乎就是如此,這也反應了我們的人性 就像汪曾祺老先生中的《衚衕文化》「各人自掃門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我們活在封閉的文化圈中,我們冷漠地看著他人的生死,然後看到新聞時,或真心或假意的評說著,站在道德制高點,指責他人,以為自己是道德的指示牌,其實,我們什麼都不是,我們發表評論或許是為名為利或許只是單純的發泄自己內心的不愉,隔著屏幕我們肆意的的打著那些字眼。我們從在現實生活中默默無聞的人變成了在依靠網路平台打壓那些自己看的不爽的人,或許兩個人都沒有矛盾,只是因為嫉妒。
看到有人能發出新聞未來的走向∶發表致死原因,然後各種分析帖…… 似乎這就是很常規的流程,想到這裡,內心不由得悲涼。
或許近期的茶餘飯後的談資就是「嗨,你知道么,Xxx死了……」,其實談論的人也沒有錯,只是 把別人的生死看的輕如鴻毛,還是為人性悲哀。
再過幾個月,人們就有恢復正常的生活軌跡,這條新聞就過時了,然後被時間掩埋,或許在每年的這個時候,又會想起,去悼念。這或許就是生而為人的幸或者不幸。一生活在他人的言論中,如果死因非自然,還會遭到種種惡意揣測。
打了很多字,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表達什麼,只是從早上看到新聞和評論有所想法。不喜歡,請不要看。不要肆意評論,不爽,就憋著。


1、首先,我們應該哀悼喬先生的死。一個年青的生命溘然長逝,這是應該被同情、惋惜、哀悼的事情,不管他是死於抑鬱症,還是死於SM。即使他真死於SM,他也不該被冷嘲熱諷。

2、網路輿論的話語走向卻顯示出一種人為的道德天平、奇特的道德邏輯,「抑鬱症自殺」為善,「SM而死」 為惡。
換個角度講,難道他真SM而死,他就不該被哀悼嗎?
如果他是混合體呢?他有強烈的抑鬱症傾向,被迫借SM來宣洩情緒,不幸身亡,那道德俠們的道德天平應該放在哪裡?

「SM」為惡,隱藏著同類別的邏輯(GAY為惡)。甚至隱藏著更深層次的邏輯是——性交為惡。所以廣電總局的存在,不是一個部門,而是人心。每個人深處都有一個廣電總局。

中國社會的基本矛盾之一是日益現代化的經濟生活與群體中世紀化的知識、文化、觀念與思想的矛盾了(我似乎侮辱了中世紀)。當然我說的是群體。群體中的個體,他們是按聖人不食人間煙火沒有性慾的標準去要求別人(尤其是公眾人物),用罪犯吃喝嫖賭的標準要求自己。

3、每個輿論事件中,我們都看得到,網路輿論會產生道德天平,沒有天平也要製造出道德天平。

各路道德登山運動員競逐道德制高點,他們追求兩個東西:一、從眾。能緊跟輿論主流,不被甩脫;二、引領群眾。在從眾過程中,他們能出類拔萃,在洪流中引領,他的道德慾望和道德快感就得到最大滿足。

在攀登過程中,有幾種事情是要重點打擊的:
一、異見或不同見。輿論要求共名,不允許你有獨立意見(異見更是罪該萬死),不然口誅筆伐。
二、無知。如果攀登過程中發現你對事情毫不知曉,同樣口誅筆伐。
三、沉默。你得適時向輿論效忠,不說話就是異見。
四、旁鶩。你要心無旁騖,群體什麼情緒就要追隨之, 不能與主流無關。


4、公眾人物在網路社會要求更高,你要隨時追隨網路主流輿論,不能異見,不能無知,不能沉默,不能旁騖。
但公眾人物畢竟是人啊,你也有自己的生活。在某些大事件面前,你要爆私人照,如何和公眾實現和解?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前置詞。建議各微博應該增加前置詞,以滿足某些人的道德快感和道德慾望。
例如喬任梁去世,應該這樣:
甲:「沉痛哀悼喬任梁。你吃飯了嗎?」
乙:「死者安息。吃了。」
甲:「願天堂美好。吃的啥?」
乙:「生者節哀順便。吃的火鍋


如何評價陳喬恩微博淪陷? - 范西迪的回答


真是帖子亂風啊!

科普一下抑鬱症的恐怖,這已經普遍存在於我們生活中,可有些人還聖母婊似的說不管怎樣,不能傷害自己的身體。

什麼都不懂就別瞎扯好嘛?

以下是心理學專家劍聖喵的話,大家認真看吧!

「最讓心理諮詢師頭疼的心理疾病就是抑鬱症了。

抑鬱症病人不僅非常難治,你花費了大量精力幫他們排解負面情緒後,要不了一兩天他們就會複發,即便吃大量抗抑鬱的葯也沒有用。

最重要的是,抑鬱是會傳染的,意志不堅定的心理諮詢師如果遇到中度以上的抑鬱症患者,自己比患者先崩潰。

對於抑鬱症患者我是非常害怕的,我剛入行時並不敢接這類病人,我拜了一個雲南省的精神分析洛老師為師,他不僅有大量的抑鬱症案例成功經驗,而且內心開朗積極完全不受抑鬱症影響。

他告訴我:抑鬱是人最低效的一種內心防禦手段,同時也是某些人的自我救贖。大部分的人抑鬱之所以難醫,全是因為他們潛意識裡選擇了抑鬱。

患者的內心意識是這樣的:因為我已經很難過了,那麼這個無力的顯示就沒法讓我更難過了不是嗎?

但現實真是無情的,他不會因為你抑鬱就迫害你,反倒會逼著你躲進內心的更深處。

在跟隨這位洛老師的過程中,我還深刻發現一點。那些因為抑鬱自殺的人,往往都不是內心弱小的,反倒內心強大的人更容易在抑鬱症中更容易自殺。正因為強大,所以他們不想苟且,自殺對於他們是一種異樣的勇氣甚至是一種解脫。


4、

洛老師的治療原理就是:使用淺催眠和一些深度對話,引導患者解放自我,並解除他們對家人或者其他人的內疚,把內心的枷鎖打開。

這招一開始很管用,但遇到了M女士就不一樣了。M女士在洛老師的一次心理治療過程中當場跳樓自殺,洛老師因此吃上官司,最終離開了心理諮詢界。

那天,我因為有點事遲到了,結果沒趕上M女士的諮詢。我清楚地記得,樓下現場的慘不忍睹,洛老師再被警察帶走時,他跟我說了一句話。

「漁,你記住,有些人的抑鬱症是不該被治好的!」洛老師此刻的表情我永遠都不會忘記,「因為他們是拼了命地在維持原狀啊!」

我倒今天都很難理解他的話,洛老師雖然沒有蹲監獄,但M女士家人不斷地威脅再加上他內心的自責,他此後生活落魄,再也不談起心理諮詢。

後來我漸漸明白,抑鬱症是一把刀,它插在我們胸口,但如果我們輕易把它拔出,我們也會流血而亡。

不是所有事情,都是一句內心強大就可以解決的,不是誰都有勇氣頂著一切傷痛前進的,我們必須保留孩童時期教我們的坐地哭泣和難過的能力。

只不過越是像喬任梁這樣的名人,越會忘記自己其實可以蹲下來痛哭的。

人不是一個容器,我們可以簡單地放下抑鬱,裝滿快樂。人是一個導管,每天有悲傷流過,有快樂奔騰。一直到死才會停止,一旦這個導管淤塞或是破裂,人便會瘋狂繼而死亡。」


屏幕後的年輕人跟市井大媽並沒區別,他們最大的興奮點是別人突如其來的倉惶和不體面。只是這種八卦最大化、常態化的駐足地不再是街道、巷口,而是深扎在內心。


這件事情讓我非常難過。

不是因為我粉喬任梁,喬任梁這三個字對於我來說只是一個明星的名字。我難過的是公眾的態度。

死訊剛一確認,我的朋友圈就炸鍋了。有說「珍愛生命遠離XX」的,有研究死因的,有分析人品的,有慶幸自己偶像平安的,更有甚者,發表了「導演是男是女」這種不負責言論。

我的朋友圈只是一個小圈子,在更大的圈子裡,人們用怎樣的語言去討論這件事,用怎樣的態度去看待這件事,我連想都不敢想,更不用說這些言論會對喬的親友與粉絲造成多大的二次傷害。

在死因尚未確定之時(目前流傳的版本主要為XX與抑鬱症),且不說貿然公布死因是否侵犯了他人隱私,某些看客的這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一般看熱鬧的、以消遣死者的心態進行武斷討論甚至攻擊死者的行為,讓我覺得特別噁心。

太多太多的時候,我們對他人缺少了最基本的尊重。但是大家別忘了,今天你惡意揣度、中傷他人,明天你就也可能成為砧板上的魚肉,任人刀俎任人宰割。

多一點善意,不是一件很難的事。

斯人已乘黃鶴去。望逝者安息。

以上。


社交網路上最近有一部關於喪屍的韓國電影很火,電影的名字叫《釜山行》。電影內容大概是,病毒污染產生喪屍,喪屍咬人人變喪屍繼續咬人。喪屍在黑暗裡無法正常行動,卻對聲音敏感,見到人就撲上去咬,卻不知道怎麼開門。

昨天晚上和朋友微信電話聊了兩個多小時,掛了電話之後已經快凌晨。收到了好幾條微信,都是關於某男藝人去世的消息。當時的微博伺服器好像已經爆了,很卡很慢。

關於該事件的諸多代表性名詞一條一條擠進我的眼睛,很辣。這個新聞太大了,我平復不了。不知道是因為新聞的內容衝擊力太大,還是因為我下午喝了太多杯奶茶,總之我失眠了。不停地刷微博,很想獲取關於這件事最準確和最新的消息,不想睡也睡不著。

熱門微博排行榜,微博熱搜榜,微博首頁,刷來刷去都是同一件事。一條一條點開熱門微博里的熱門評論,眼睛更辣了。

有冠冕堂皇造謠的微信界面截圖,有幸災樂禍傳播謠言的微博界面截圖,有義正嚴辭闢謠的營銷號,有正義凜然批判造謠者的網友,也有像我這種不敢相信只求是假消息的吃瓜群眾。

夜那麼深,剛下過暴雨的北京在電閃雷鳴之後愈發顯得安靜。而我的卻被吵得睡不著。閉上眼睛以為過了好久,翻來覆去再睜開的時候,原來不過幾分鐘。

一時間太多的聲音鑽進我的耳朵,四面八方湧進來的信息量彷彿讓我看到前赴後繼的喪屍們。太亂了,世界處處釜山行。口口相傳的輿論熱點個個都是喪屍,七嘴八舌爭先恐後,好吵,好難抗爭。想跑,不想被喪屍咬,更不想變成喪屍咬別人。

黑暗讓人恐懼,但卻可以通過黑暗躲過智商低下只會咬人的輿論喪屍。光明世界裡的正義和批判,黑暗角落裡被隱藏的真相,哪個更苟且,哪個更磊落?

在這個事件里被廣為流傳的兩個名詞,一個是SM性窒息,另一個是抑鬱症。大眾對前者是唏噓鄙夷,對後者是同情嘆息。
請問,有什麼好鄙夷的?又有什麼好同情的?收起你帶色的眼鏡好嗎。

覺得自己是個沒有特殊癖好和特殊疾病的健全身心,所以對深陷在這兩個名詞里的人發出刺耳的聲音嗎?真想變成開門的奶奶讓世界安靜下來啊。

我們的世界裡,太多喪屍,似病毒迅速傳播的喪屍,光鮮外表下內心腐爛的喪屍。避之不及,惟有躲進暗無天日的黑暗裡,卻更光明。

最後,願逝者安息。
你再也不用聽到這世界的嘈雜,挺好。


首先對死者表示哀悼。 ?

昨晚這件事剛剛傳出來的時候,好奇心驅使,跟朋友在微信群里進行了各種猜測和討論,從懷疑到確認,只短短的幾十分鐘,廣大網友已經把微博刷得伺服器癱瘓了。


有表示震驚的,有散播謠言的,有事不關己的,有冷嘲熱諷的,有蹭著熱度打廣告的......朋友圈有個人分享了Rihana的《SM》,配文「應個景」,我激動地評論「你有病吧,別人的死在你眼裡是件好玩的事?」然後他刪了這條動態。我知道這樣的人不止他一個,即便是不認識他是誰的人,也趕著潮流般地發一條「xxx是誰?他死了?」
我告訴朋友朋友圈被刷屏了,什麼人都有我心情很複雜,想把一些智障拉黑,他說你還去評論他也挺無聊的。然後他說他喜歡的態度是——「關你屁事」。
我只想說,去你媽的。


人越長大越恐懼死亡,就在死亡真切發生的時候,我會猜測會懷疑,會害怕會祈禱,但我沒辦法做到心如止水。我想知道真相,討論每一種可能,我想弄明白啊,因為我怕。這樣的死亡,會不會有一天就在我身邊發生,會不會發生在我在乎的人身上,所以我希望我身邊的人可以了解,而不是事不關己 高高掛起。
我還怕,如果一開始傳出的SM致死的消息一旦被證實,社會各界對性少數人群的偏見必然會越來越大,我們的路會更加難走,可悲的是,我認識的他們之中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這件事情,還幸災樂禍地開著玩笑。
現在官方證實是抑鬱自殺,真相怎樣已經不重要了,但是不管哪一種死亡,都應該被尊重。


說回網友的言論,關注不代表一定要插一嘴,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言行負責的,所以你也許只是說說而已,但難保別人看到你這麼說覺得有道理就信了。人言可畏,人心更是可畏啊。

再次對死者表示哀悼。 ?


想起一句話韓寒的一句話,虛驚一場是世界上最美妙的詞,比什麼興高采烈,五彩繽紛都來得有意義,你可知道什麼叫失去。


14年男神(鄭元暢)演了一部台劇
《你照亮我星球》
男主角是炙手可熱的大明星
但是患上了人格分裂、憂鬱症,精神出現問題
「你們希望太陽永遠發光發熱。你們希望每一天都是陽光普照,但是遇上了陰天或是下雨,你們就會說 『這是什麽爛天氣?!太陽凴什麽躲起來?』但是你們有沒有想過?你們有想過太陽的心情嗎?你們有體諒過太陽的感受嗎?太陽是會累,會煩。—— 劉城偉」
看了那部劇很怕他拍戲拍到自己受影響
但是也只能自己干著急

上個學期他來南京錄《非凡搭檔》
一大早坐地鐵就到了祿口機場
等了好幾個小時守在出口
守著的那段時間都不知道想什麼好
超級緊張
什麼都沒準備 從同行的人那邊要了兩張明信片寫

可能是行李多航班降落之後又很久才出來
看到他都說不出話,也不敢喊他名字
真的差一點點眼淚就掉下來了
喜歡了好多年好多年的人啊
然後就跟著他走 拍照片錄視頻
中間在他身後悄悄拍他把明信片遞給他
他拿過去了還開始看 當時超開心的
那天最近的距離幾厘米就可以碰到他的手
但是不敢

記得最清楚的是他那天狀態不好
雖然還是朝著我們笑
一路叫我們要小心注意安全
又是只能幹著急
所幸第二天看他錄製的時候他狀態好多了

不求他大紅大紫
只求他平安喜樂
萬望喜歡的人被保護
網路暴力遠離他

那天的事造謠的人太垃圾了
之後悼念還要帶話題的人蹭的一手好熱度

「尊重」是個好家教,希望垃圾網友們能被教一點


「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然而我還不料,也不信會下劣兇殘到這地步。」


R.I.P


改一下自己在豆瓣上的回答。
---------------------------------------------
突然冒出很多為喬任梁說話的人,他們虛偽嗎?

部分是的。畢竟現在很多為他說話的人當年有份嘲過他,現在為他說話大概也是一種心虛或者懊悔的表現?

不少人甚至就開始拿四月一日這種「年度假裝和Leslie很熟日」來對比這次的事件。意義不同吧?同為抑鬱症患者,張國榮當時去世的時候,地位在香港、甚至是亞洲,已經很高了。他至少是已經有一番大成就的人。大家惋惜,是惋惜世界上少了一個有藝術家精神的傳奇人物。而大家惋惜喬任梁,是因為他本可以不這樣,他本可以上升到更高的高度。人們惋惜一個有為青年突然不明不白地離去。

現在討論喬任梁去世的,大部分都是妹紙,這大部分妹紙又大部分都是90後,在那個網路不發達的時代對張國榮沒什麼太深的印象,可喬任梁不一樣啊。儘管咖位沒有哥哥那麼高,但他是這一代人的青春記憶啊。確確實實沒有一線小生那麼火,可人家至少特別特別火過啊。

就算這些妹紙們後來爬牆追其他愛豆了,但對喬任梁都還是會留有當年的印象吧?認識的好幾個日圈的朋友當年都對他很狂熱呢。初中同桌,當年在每一本筆記本都寫上了Kimi,就算她後來換了很多愛豆,沒有再關注喬任梁,她現在也很低落啊。這也是作嗎?

對於她們而言,我想逝去的不僅僅是喬任梁這個人,而是她們的整個青春,是一部份情懷吧。

有人在豆瓣小組發了個帖子說自己看了喬任梁的新聞睡不好了,然後有網友認為「我覺得這種人真虛偽」。

說不定人家感觸頗深啊,人家內心柔軟啊,人家惋惜一個大好青年啊,人家情緒化啊,人家依賴網路忍不住不看娛樂頭條呀,人家記性好啊看了的東西都徘徊在腦海揮之不去啊不行嗎?每個人性格不一樣,沒必要嘲吧?

還有人說喬任梁此前沒有被這些網友注意到,是因為存在感低,太絕對了吧?低嗎?不算低啊。他有幾部作品還是路人皆知的,只不過挑大樑的不是他罷了。但是大家都看過他參與的節目啊,選秀啊,戀愛節目啊,芒果言情劇啊。充其量是沒有清清楚楚記下人家到底叫什麼罷了。

說回張國榮,當年的新聞是這樣寫的:

「2003年的4月1日18時41分,絕望的張國榮因抑鬱症從中環文華東方酒店16樓的窗口縱身一躍,無奈地結束了自己46歲的綻放生命。」

有具體時間,有具體經過,有具體原因。一代巨星隕落,眾人嘆息。

喬任梁呢?

他的百度百科:
「喬任梁因抑鬱症在上海家中去世,年僅28歲。」

公安給的最初的新聞:
「據上海市公安局官方微博消息,9月16日晚18時21分,普陀公安接報警稱桃浦地區祁順路某住宅樓內有一男子死亡。接報後民警迅速趕赴現場調查處置。經查,死亡男子為喬某某(男,28歲,上海市人)經法醫初步鑒定,已排除他殺可能。」

官方的說法:
「我們摯愛的家人喬任梁於2016年9月16日晚與世長辭………………」

一個28歲的總是帶著笑的、熱愛音樂的、善良的男孩子,近年事業開始小有起色,不幸患了抑鬱症,在花好月圓合家團聚的節假日里,獨自一人在家,拿出個塑料袋套頭上,死了。

這很沒說服力吧?用港劇里的套路來說,這是一個什麼都講法律、講證據的年代。喬大小也是個公眾人物,一個大活人突然就這樣死在別墅,帶著一絲迷樣的感覺。當然不能避免成為網友討論的話題。就像當年MH370不知道飛哪裡去了現在也沒找著這件事一樣,太不可思議了,馬來西亞航空公司一舉成名,遺臭萬年。當時網路上各種猜測各種陰謀論,怎麼沒有人站出來制止大家、讓死者安安靜靜地走?

討論喬是怎麼死亡的,也是情理之中,但是懷著惡意揣測逝者的、看熱鬧不嫌事多的,確實是該天打雷劈。

至於為什麼一個二線藝人(就事論事沒有貶低之意)去世能掀起軒然大波,我想大概是因為喬生前給人的感覺比較外向開朗,大家從來不會把他和有悲劇色彩的事件聯繫在一起,這樣的反差正是大眾所不能接受的。

當然,最噁心的莫過於那些跑去主題帶有喬任梁三個字的樓里指手畫腳教育別人的道德婊,明明自己心裡很想看戲哦,卻指責別人吃人血饅頭哦,這種人才是吃人不吐骨頭啊,大家在生活中要遠離這些兩面三刀的小人。

然而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沒人知道。死者為大,希望喬任梁下一世安好。

可惜世上只有救護車,沒有江戶川。


推薦閱讀:

讀哲學會使人怎麼看待自殺,尤其是叔本華尼采哲學?而我又可以通過怎樣的方式癒合摯友因此離去的傷痕?
如何看待安徽安慶老人或為免火葬自殺,多村莊強收棺木這件事?有沒有更好的辦法處理這件事!?
重度抑鬱症患者會真的覺得快樂嗎?
怎樣克服跳樓的衝動?
被嫌棄的抑鬱症患者,前幾天自殺未遂,可以做什麼來自救?

TAG:自殺 | 抑鬱症 | 意外死亡 | 喬任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