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年輕人更容易焦慮?

雖然焦慮不分年齡,且在這個信息化時代更是普遍存在,但作為一個80後,每當自己產生焦慮情緒的時候都很無助。也看過很多文章講導致焦慮的緣由,但仍很難擺脫。


應該說是年輕人隨著年紀的增長而愈發焦慮。二十齣頭,哪怕學校不好,專業沒前景,平台垃圾,年輕人也會對自己的未來感到樂觀,受到打擊了會用馬雲,劉強東,柳傳志,任正非當年如何如何來鼓勵自己。說白了,他的年輕給了他足夠的空間去幻想,去期待。但是隨著年紀的增長,在社會折騰幾年後,你已不再年輕,幻想漸漸破滅,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別人對你的要求越來越嚴苛,而你無法滿足,無力去改變,甚至不知道如何改變,去讓自己過得更好,於是,焦慮就產生了。


信息泛濫讓我們更容易看到別人的光鮮,而焦慮總是來源於對比。我們看到越多就期望的越多,但是很少有人教會我們接受如今的自己。
我們總是太相信努力有所回報,其實我們都希望的是努力過都能立刻回報。
我們總是徘徊在等不起與得不到之間,而我們嚮往的往往都需要時間去交付。
我們單一的慾望價值體系(最多的就是成功)直接承載了父輩們那一代自由的缺失,當整個社會形成了一個洪流,我們每個人都深處其中,無法自拔。


因為年輕人選擇太多了,如果把路都堵死就留一條,一門心思走到黑估計就不會胡思亂想了。


因為小孩子還沒發現自己住在屎堆里,年輕時思維也明晰了,意識到自己其實一直在懸崖旁的處境。

然後就是幾千開工資,房價卻百萬,而且結婚差不多必須有房子。城市小孩可以啃老,農村孩子讓爸媽拿出一百萬?你殺了他們也沒有這麼多啊。

別扯淡自己對牛逼,自己周圍的人工資多高,你那個小圈子才多少人。你那種工資的崗位全國可能也就幾千萬個,可是全國有十多億人,他們是註定沒法在城市買房的,只能在城市貢獻才華,得到稍許工資,他們的下場如何呢,要麼被高房價逼回家,要麼在城市苟延殘喘。很不幸的是,這類人是絕大多數,二十年後,中國步入初步發達階段,這類人和他們的子女就成了農村無田,城市只有一套房的無產階級困境了。

是的,如果我們假設歐美城市發展現狀是我們的未來,城市男女租房是正常事,但中國城市發展太快,農村婚嫁思想的慣性隨著進入城市。

所以現在青年男女都現狀是,城市婚嫁文化還是以前的農村思想(不是說農村思想是低級的,只是不適合城市,就像歐美城市那套婚嫁思想不適合農村一樣),百萬的婚房需求使大多速年輕人望而生畏,除了少數自己工資就能很容易買到房子的(這只是比例,別扯努力之類的,那些賺錢多的,或許你努力,但主要原因是生活環境),大部分都處於一種矛盾狀態。

高房價低工資導致年輕人只能租房,而城市化里滯後的農村婚嫁觀念不太允許租房娶親(父母都不會同意),這就沒路子可走了。


假設買到房子,往後就是房奴了。自己拼死拼活,不敢吃好吃的,不敢購置傢具,每月工資精打細算就買了幾個水泥房間?我本人是不願買房交智商稅的。那麼需要有點產業,現在全國有產業的有多少呢。想想都抑鬱了。


即使努力也無法在短時間內改變現狀,很難看到希望;主要原因還是在於分配到的社會資源不多(要靠時間積累),還沒找到破局的點。


因為迷茫彷徨,但並不是不知道自己要什麼,而是容易在繁雜的世界迷失自我,忘記初心,因此大多數的人整天無所事事,沉迷手機,焦慮油然而生,把空虛當做孤獨,把三秒熱度當做努力,始終無法認清現實,等到青春消耗大半時才後悔遺憾。


因為明知道未來可能很多卻無動於衷,放任自己墮落卻又不甘於平凡,似乎努力很多,其實缺乏具體目標。


網路發達,現在每天接收的碎片化信息太多

這些碎片化信息接收完當時可能會讓我們哈哈一笑或難過流淚,但這種不成系統的碎片化信息往往消耗了我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最終能留在腦海里的,對自身有提高的東西幾乎為零。

每天大量的時間都被這種最終無所得的碎片信息佔滿,每天看似安排滿滿卻毫無充實感與成就感

自己覺得這樣下去不行,卻一直在不斷的一次次放縱自己繼續淪陷

焦慮的是什麼,是那個原地踏步不求上進的自己啊。


受社會、父母和身邊人的影響,覺得必須得多少歲前結婚、生育。否則的話,只要在18歲到35歲之間保證身體狀況差不多,一個單身沒有私生子的人的生活狀態能有多大變化?


眼高手低
行動跟不上想法
——同處於焦慮中的我


年輕人焦慮,不過就是為了改變現狀。


推薦閱讀:

一線城市二本法學大四在讀,剛剛通過司考,很迷茫,如何規劃未來?
你身邊有焦慮症患者嗎?
如何緩解焦慮情緒?

TAG:心理學 | 心理諮詢 | 心理調節 | 焦慮 | 年輕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