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接納」抑鬱症?

既然抑鬱症會干擾人的生活,讓人們沉浸在低落的情緒里,會讓人帶著低自我評價又缺失快感,那麼,我們為什麼要「接納」它?我們又如何能夠在接納「低落情緒」、「低自我評價」和「缺失快感」的同時,獲得安寧幸福的生活?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這裡的葉子就是抑鬱症,當我們被抑鬱症帶著走的時候,我們就發現泰山不見了,泰山可以指你自己的健康的狀態。
當我們被所困擾的問題給刷屏的時候,你就忽略了其他資源和你自身的恢復能力。
當我們接納抑鬱的時候,就如同樓上 @李星穎 所說,你會放下 而不是放任,當我們放下手上這片障目的葉子時,不妨問問自己,你的雙手是不是騰空了?是不是可以轉身看看近處和遠處都有些什麼,除了泰山,你還能看見鬱鬱蔥蔥的樹木(外部資源),奮力前行的爬山行者。那這個時候,你可以伸手拉住旁人聊一聊如何登泰山,有什麼路線可以指點。
接納確實特別不容易,因為接納的前面有第一步,叫做承認,承認我們的脆弱,生病了,生了心理上的感冒疾病,即抑鬱。我們在生理生病的時候多數會體諒自己,因為免疫力差了所以感冒了,因為最近病毒多了,所以感冒了,因為同事感冒了傳染了等等。 然而對於心理上的疾病大家似乎對自己特別不寬容,一可能是長久以來,我們都把心理疾病當作怪獸一樣來打,孰不知小怪獸內心也有想說的話,想告訴你這個時候的自己需要調整需要改變了。
當我們承認自己患病之後,不是讓自己放棄治療,而是更好地做好準備去接受生病都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如果不加理會,不去診治,有些病毒性感冒會引發其他併發症也會糟糕,有些人的感冒不治而愈,都是有的。那麼抑鬱症也如此,當你發現自己無力去幫助自己的時候,不妨放下這片葉子,伸出你的手,去尋求幫助,讓自己更好地面對,理解了解自己的病症,對症下藥。
現在快節奏的生活,讓我們大部分人期望所有的事情有個定論,有個快速高效的解決辦法,傾向於結果而不是過程,那其實生病的時候大家也是理解的吧,我們感冒恢復的時候,也是需要1-2周的恢復期,那更何況我們的心靈受傷之後的恢復期呢?!

接納這個狀態的自己,不是放任自己,停止對自己的苛責,多一份對自己的寬容,告訴自己,這只是人生中的某一刻某一時段,這不代表全部的自己,不代表全部的人生!


接納抑鬱癥狀的意思,就是接納自己現在情緒低落,缺乏活力,缺失快感的狀態。
換句話說,就是承認這個事實的存在,因為現實是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
我喜歡把抑鬱發作比喻成發燒。你做SDS自測發現已經五六十分,就好比你拿個體溫表測出自己已經38.5℃,毫無疑問,你發燒了。
這種時候如果堅持說我不要發燒,發燒是不健康的,所以我不發燒……我覺得是個人都知道這是沒用的吧。真正有用的做法是,承認自己已經發燒了,去醫院檢查清楚發燒的原因,然後根據個人的病因接受相應的治療。
對抑鬱而言,也是同理。你通過自測量表發現自己已經處於抑鬱狀態,而且情緒嚴重低落,缺乏活力,自我評價很低……那就是抑鬱了。對自己說「抑鬱不好,要開心起來,要快樂起來」,是沒有用的,因為你這樣做的結果仍然是在自我否定,是把自己的一部分隔離出去,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就是你摸到自己的胳膊很燙,但你不是考慮降溫而是把摸到的很燙的胳膊砍了,這對你自己的病情而言沒有半點好處,反而雪上加霜增加了更嚴重的問題。

所以接納的意思不是放任這種狀態繼續下去,而是承認自己現在處於這樣的狀態,並允許自己暫時先呆在這樣的狀態中,同時積極求助,不諱疾忌醫。


簡單心理平台的 趙晨陽 諮詢師關於這個問題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分享給大家~

抑鬱是否有積極意義呢?

每個人都有可能在人生的某一階段被嚴重的低落情緒「攪亂」。所謂「攪亂」也正是我們一般所說的抑鬱症表現出來的特徵:崩潰,機能出現缺陷,必須做出調整和改變。


為什麼崩潰會造成被稱作「抑鬱」的反應?一些心理學家認為這個設計的作用是為了將我們從日常中解放出來,轉而可以去理解和解決觸發抑鬱的潛在問題——比如說,一段失敗的關係。如果生活中遇到這類破裂,你得全力承擔並試著去修復關係。有鑒於此,那些伴隨抑鬱而來的雜亂、極端的思緒,包括使你感覺價值全無或者誇大自己的糟糕境況之類的,都需要你將注意力集中到自身問題上來。


今天相當一部分抑鬱症都屬於創傷事件引起的暫時性功能紊亂,那些抑鬱癥狀只是扮演了一通神秘來電,提醒你是時候關注什麼了。而隨著發作次數增加,可能會越來越難以發現那個抑鬱的觸發點,但這個點始終是存在的,因為哪怕記憶也會成為類似觸發點的東西,仍然可以在過往的某個經歷中(可能是某次在操場上被人取笑)尋得一些造成潛在精神後果的東西。

然而,還有大約20%的抑鬱症發作時並沒有明顯的觸發事件。也許可以說,這是因為一些不那麼明顯的原因,衝突是暗藏在患者的心中或者潛伏在家庭生活里的,比如來自基因、養育環境等。這類抑鬱將指向源頭的憤怒和攻擊轉而指向自己,正如:高山雪崩造成的山洪爆發在流向大海的途中遭遇攔截大壩,行不通又無法自行消失,只能轉而去淹沒良田和村莊。


這股憤怒本質上是一種受阻的能量,是在某個最需要愛的成長關鍵期沒有得到愛,更糟糕的是很可能根本沒人注意到你的需要。這可能讓你從小就產生「我不夠好,不值得被媽媽(這裡指主要養育者)愛」的錯覺。指向自己的憤怒這時候,甚至更早就開始生根發芽。與之矛盾的是,它同時也一直在渴望被人動搖,而這一點往往被你視而不見。


不妨嘗試把抑鬱癥狀理解為一種進化,而成功與否取決於是否有人看見、看懂,是否知道怎樣疏導。

想要告訴大家的是,抑鬱和你任何一個有缺點的朋友一樣,都能帶給你寶藏。接納抑鬱,其實也是接納我們自己。

我們有公眾號喔~

簡單心理(janelee1231)

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戳:簡單心理


生活里的痛苦就像你在房間里發現了一隻蜘蛛,它在你眼前爬來爬去,看不見它的時候你知道它一定在房間的某處,你夜不能寐,害怕它隨時都會空降到你身上,看得見的時候你簡直渾身難受,無助地祈禱它趕緊爬開,免得你還要動手處理它,除了尖叫請求支援對它進行地對空導彈打擊之外,你還有一個選項,就是恐懼到麻木,隨便它爬到哪裡,你都要睡覺,繼續在這個有蜘蛛的房間里生活下去,直到死亡。


一個抑鬱症患者,首先他是一個人。我無限熱愛和讚美一個人。一個人肯定不是片面化和扁平化的,他是一個具體的,立體的人。如果抑鬱症不是一種病,而是一種寄生蟲,是可以從人體內通過一些手段「剝離」出來的,那麼沒有人會贊同【接納】抑鬱症。所以我認為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就像影子,你沒有辦法把它擺脫,只能接受人在光下會有影子這一事實。(不要拿無影燈來反駁我,人艱不拆。)
至於題目中說到的「低落情緒」、「低自我評價」和「缺失快感」,我認為並不能說抑鬱症患者一直都是保持著這種狀態;或者說如果患者一直保持這種狀態,我擔心就已經是病情很嚴重了。這種時候應該是會很嚴格的控制用藥,以及病人身邊時刻都需要有人陪護。我認為當病情初發或者說沒到特別嚴重情況下,抑鬱症患者看起來是沒有特別明顯的癥狀的。就像健康的時候一樣,有開心的時候,也有不開心的時候,只不過不開心的時候可能程度會特別深,心理上承受的痛苦更嚴重一些。至於說到安寧幸福,我想沒有任何一個成年人可以說他的生活時時刻刻都是安寧幸福的吧。我認為最讓人擔心的是,你對一個抑鬱症患者說要追求生活的安寧幸福,而他回答你,生活的安寧幸福與否,甚至生活本身,對他沒有任何意義。這種狀態才是最可怕的。
我個人的觀點是,我們應該了解抑鬱症。但是不要隨意地貼標籤。最重要的是,身體不舒服了就要看醫生,及時就醫。
我祝福你們。


我一直有抑鬱癥狀而不自知,精力無法正常集中,嚴重影響學習工作。因為很多時間我都用在譴責自己上,沒有取得符合我能力的成績。出國後第一次被懷疑抑鬱症仍然主觀否認。
直到出國讀研之後,漸漸了解抑鬱症的知識,不再逃避而是主動尋求學校心理諮詢幫助,這個時候才真正開始好轉,當我開始接納這是一種人生的必然之後,反而又可以集中精力了,學習工作的能力有時恢復到病前水平(社交活動中一般我表現都很正常,加上性格鎮定自若擅長隱藏情緒,沒有任何人察覺)。
我的看法是,如果承認它的存在,在它身上花的時間精力反而減少,也能去做另一些重要的事情。現在我變得意志堅強和考慮全面,大概都是學會接納之後帶來的。


除了接納你還有其他選擇?


最近的一些新聞,讓更多人開始關注抑鬱症,很多微信平台發布了抑鬱測試,不斷有人拿著SDS(抑鬱自評量表)的結果問我:『我是不是得了抑鬱症?我該怎麼辦?』其實,這樣的問題,從我執業那天起,就沒有消失過。坐在對面沙發上的人,會花很長時間描述自己的狀況,然後非常無助地問:『你說,我是不是抑鬱症/焦慮症/精神障礙?』 通常在這樣的時候,我會說,你只是XXX(名字),你是無可取代的。

我痛恨給人『貼標籤』,更不願去對一個人說:『你是XX症』。 彷彿『抑鬱症』三個字取代了他/她的名字,整個世界就剩一本厚厚的DSM,每個人臉上都是表現、描述和周期。醫學名稱的存在,是為了方便我們對相似類型的人進行更快更有效的治療。但,這並非一個人的全部。

尤其涉及心理層面的診斷,我們無法用一個名詞、一串描述去取代面前這個活生生的人。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每個人對於這世界的體驗也是千差萬別的。再精確的癥狀學描述,也無法講出一個人都經歷了什麼。他/她可能有著驕傲的童年,成績優異、順風順水,但某一刻,人生中一系列的『喪失』讓他/她再也無法擁有那些滿足和自信,生活就像褪了色一般,了無生氣。他/她也可能成長於自私的家庭,父母是淡漠的、爭執的,他/她常常要在父母吵架之後面臨選擇:『離婚了你跟爸還是跟媽』。他/她也可能一切都很好,有很好的事業和家庭,有足夠的資本和愛好,但是就是覺得一切都沒有意義。他/她甚至只是在一段時間裡,感覺特別特別孤獨,心裡有很多很多的話,卻沒有一個足夠安全的人可以講出來。以上所描述的他/她,都有可能患有抑鬱症,但抑鬱症,絕不可能代表他/她。

我們經常被歸類,小時候是『紅領巾』和『綠領巾』,長大些是『培優班』和『普通班』,找工作分『名校出身』和『普通院校』,當了員工被列為『重點培養』和『一般員工』,即便擇偶都有『績優股』和『經適男』。一路走來,連自己都學著用標籤來定義自己:『摩羯座』、『五行缺土』
『矮窮矬』 『單身汪』 『吃瓜群眾』。大概因為這個時代,我們的孤獨感更強烈,更加需要一種身份認同,所以我們在被定義了數年之後,急著去找更多的定義,貼在自己身上,然後就心滿意足地告訴自己,最近『水逆』,回家繼續『葛優癱』。

擁有這些名稱,就像是屬於了某個群體,但,這真的會讓我們不孤獨、有方向嗎?要知道,給自己找到一個定義,緊接著下一句就是「我該怎麼辦?」
過去那麼多年,我們被告知要這樣要那樣,突然有天,人生是自己的了,我們惶恐,我們驚措,我們不知道該過怎樣的人生,就像我們並不懂得自己一樣。與其說心理諮詢是在『治療』,不如說是在陪伴一個人認識自己。有時,同樣的路,因為有諮詢師的陪伴,變得安全,很多不敢觸碰的,可以去接觸,很多被『大石頭』堵死的情緒,開始一點一點搬開、記憶的泉水流出來,我們更真切的活在其中。這個過程中,你會感到:我疼痛、我暢快、我喜悅、我自由,有一天,終於向過去的自己告別,而自始至終,這都是關於『我』的。

有次跟美國的老師討論診斷意義,他說,『與一個人工作久了,『診斷』消失了,你面前就只是那個活生生的人』。作為諮詢師,我們花費數年時間,學習這些艱澀的理論、技術,記住複雜的名稱、描述,經歷漫長的個人分析、督導,到最後,是為了『忘掉』。也只有這樣,坐在諮詢室那張椅子上,看到的人,才是一個完整的人。而每個人,都是如此不同。世間千萬種巧合碰撞才誕生的你,早一秒晚一秒都不是;過去點滴經歷匯聚成你的體驗,差一分一毫都不對,所以,你才是無可取代的。

我的一個朋友曾經重度抑鬱,後來一邊進行與諮詢師進行心理諮詢,一邊讀我推薦的很多書,有天她突然對我說:你知道嗎,我看這些書的時候,總感覺說的都是自己,但又都不是自己,因為沒有任何一本書,能寫出我的經歷,而我,也註定要摸索自己獨有的一套方式,讓自己真正好起來。今天下午的時候,我跟她打了一個電話,我問,如果要對正在遭受情緒困擾的人說一句話,你想說什麼?她說:告訴他們,人生這事兒沒有雷同,這也才是人生的好玩之處。

PS:1並不是需要確認XX症才可以開始心理諮詢,人在任何時候,都可以開始一段自我探索和成長,讓自己擁有更多愛和工作的能力,而這段路,有諮詢師的陪伴可以走得更好。

2 如果對自身狀況不太明晰,請到當地正規醫院,由醫生診斷後再根據建議選擇心理諮詢還是輔助藥物治療。

微信號:withsharon


每個東西的存在都有意義,抑鬱症也一樣。接受現實,才能更好地和現實相處,下一步,才能改變現實。抑鬱症不過是長得醜陋一點的朋友,不時會在陰沉的天打來一個電話。接受抑鬱症,是接受更完整的自己。它不會讓人自我評價變低,而是變得更客觀。假設我接受了自己是抑鬱症患者,那麼我就知道,別人不願和我在一起,不過是我得了抑鬱症,人很沉悶,讓人壓抑,然後我就不會想我是不是哪裡哪裡又做錯了,然後愈加苛責自己,越想越抑鬱。


接納,才能更好的超越。


不用你接受,我們會自己死。


抑鬱症患者的其中一個癥狀就是不會自我接納,嚴重的會開始有自我厭棄 自我批評的情緒,這也是抑鬱症患者自殺的原因之一,作為一個患有過抑鬱症的人,我可以很明確的說,和抑鬱症抗爭的前提就是去接納他,接納這個事實,意味著你在接納患有抑鬱症的自己,有了一個準確的,正確的自我接納心理後,抑鬱症的治療才會順利向下進行,另外,很多抑鬱症患者的家人無法接納患者也會使患者開始有一種被拋棄的無價值感,從而造成抑鬱症病情的加深,總的來說 抑鬱症最需要的就是自我接納,所以接納抑鬱症可以說是治療順利的重要條件之一


此情無計可消除,然而還得繼續活。


抑鬱症是不接納自己和他人,社會導致的所以要學會接納


你可以釋放你的不良情緒。但是如果你從心理上接納它喜歡它。那很倒霉。你已經沒法自救了。。。


接納他就接納了自己。接納痛苦,沉迷痛苦。有多苦,就有多甜。


我身邊同事有個抑鬱症患者,我特別想罵她,抑鬱症得病住院後又加入微商了,天天祝願發微信朋友圈,發產品,還有個購物群,因為晚上失眠,又白天天天用手機,又得了眼乾症,缺心眼不缺心眼啊,不說不一定能賺錢,就算能賺錢,你也不缺錢啊,有一類抑鬱症的人就非得想比別人過的成功,結果把自己玩死了為止,堵住自己生存的道路,還沒法勸,她會很恨你,還一意孤行。


事實上是你不想接受也只能接受啊


推薦閱讀:

如何幫助抑鬱症的人獲得繼續人生的力量?
一個一無所有的社恐和抑鬱症患者應該怎麼辦?
北京月入16000,買房後壓力大重度抑鬱,要不要調整生活方式?
抑鬱 ,焦慮,每天心慌手抖,影響工作,想換行當?
如何看待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博士生死亡及家屬反應?

TAG:心理學 | 抑鬱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