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美國真的出現不少想參軍結果體檢沒過最後自殺的事情嗎,如果是真的,為什麼?


沒錯,舉個例子:

1941年12月,我和當時大多數年輕人一樣,迫不及待地想入伍保衛祖國。非常有趣的是,幾乎致我死亡的病可能也救了我的性命。我的體格被評為戊等緩役,使我不能參加空軍。雖然我身體狀況甚佳,但陸軍也不要有過風濕熱病的人。我並不覺得自己有病,一兩年後我為了買人壽保險做首次身體檢查,醫生對我說:「你這個健康的年輕人為什麼沒有到海外作戰?

我的大部分同學都被徵召入伍,許多人戰死了。我們這批十七八歲的1942年畢業班同學入伍受完訓後,就橫渡大西洋赴歐作戰,在那裡德國人正痛擊我們。現在我有時翻閱高中畢業紀念冊,也不禁悲傷地搖頭嘆息,實在很難置信那些阿倫敦高中畢業生為了保衛民主而戰死沙場。

第二次世界大戰和越南戰爭不同,年輕的讀者可能無法完全了解那種國家最需要你而你卻無法儘力的內疚感。那時大家的愛國心高到極點,我最想當飛行員,駕駛轟炸機到德國對希特勒和德軍轟炸報仇。

在戰時被緩役是件不光彩的事,我開始覺得自己是個二等公民。我的大部分好友和親戚都去和德國人打仗去了,我覺得彷彿自己是美國唯一沒有參戰的年輕人,所以我只能做一件事,就是埋首苦讀。

——艾柯卡自傳

之所以大家踴躍參戰,首先是因為美國人對"Great war"沒有概念。

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動員了480萬軍人,只派到歐洲戰場200萬。雖然一戰的塹壕戰非常殘酷,但美國人總共死了不到12萬,戰爭就結束了,陣亡率1/40,這在年輕人看來,幾乎是可以忽略的威脅。並不比街頭鬥毆和野外探險更令人恐懼。相比之下,90年代北方工礦區下崗職工的子弟,15-25歲的死亡率也差不多是這個數。(我親身經歷)

二戰實際上的數據也沒有比一戰更恐怖。1250萬美軍,陣亡加事故死了40萬,掛掉的概率不到1/30。尤其是1944年之前硬仗寥寥無幾,第一波回來的老兵嘴裡必然是英雄故事多,在島上(紐西蘭 英國)浪漫回憶多,屍橫遍野的慘烈少,再加上每月至少50美元的報酬,剛經過大蕭條的年輕人幾乎把大戰看成了一次狂歡節式的狩獵。直到1944年底,美國大兵才開始真正懷念家鄉的舒適生活。

其次,雖然陣亡不多,美國招兵可不少。當時美國只有1.3億人,4000多萬壯年男子。累計1250萬軍人意味著健康的年輕人大多參軍(未必去前線)。反過來說,年輕人不當兵,不是太瘦弱就是有暗疾,走在街上自己就矮人三分。見到女孩,雖然明知道人家男友在一萬公里之外,還是沒有勇氣去勾搭。再加上滿街的徵兵廣告、每晚的戰爭宣傳電影,都在不斷灌輸一個理想化的強壯軍人形象,讓未入選的年輕人自慚形穢,自我否定,在想像中放大了同齡人的鄙視,最終自殺也不稀奇。

順便舉個未必合適的例子:

廣東一985大學生酒吧挑戰喝酒,致酒精中毒身亡!

深夜的重頭戲突然登場了。唱完歌,歌手宣布開始今晚的挑戰——3分鐘內喝下6杯特調的雞尾酒。

「如果你真的把這6杯酒喝完,以後我在珠海別的地方看到你,我就喊你酒神。」調酒師不忘跟一邊的王耀棟補上一句。

活動很快開始,同伴們目送王耀棟登上酒館中心的舞台,紛紛掏出了手機。

6月17日22時16分,這個在甘肅平涼長大的年輕人孤零零地站在凳子一邊,他喝下了第5杯酒。然後,乾嘔了幾下,走下台階,擺了擺手。

監控視頻里,這個廣東某985高校大一學生的身體開始不聽使喚,他的腳莫名晃動,然後頭一歪,重重地倒了下去。

他再也沒有醒來。

在同學的注視下,在手機攝像頭面前,一個大學生敢於冒死挑戰6大杯高度酒,顯然是覺得在朋友面前認慫更可怕。

相比之下,40年代的美國年輕人被徵兵淘汰,沒有機會去歐洲體會幾十分之一的戰死風險,回家的路上可能會覺得整個國家——至少是整個小鎮都在嘲笑自己,個性軟弱的(在體質差的青年中常見)自殺幾個,並不難以理解。《美國隊長》的全部電影情節,都可以理解為一個40年代自殺青年的臨終幻想。

相關回答:

馬前卒:除軍事外,二戰中有哪些鮮為人知的事情?

馬前卒:貝當和戴高樂是不是法國有默契的兩邊下注呢?

馬前卒:為什麼這麼多漢奸卻沒有日奸?


我從另一個角度來講一下吧。。當時美國的參軍檢查不僅僅是體檢一項,其實還包括認知能力測試,歷史上最大規模集中應用的跨文化心理測量就是一二戰的入伍測驗,此外還有最初的美國移民資格測試,基本都是在篩選認知能力合格者。。所以參軍檢查不過有時候不僅僅是身體素質不達標的問題,還意味著你智商堪憂。。心理測量學史上對一二戰時期的入伍測驗以及早期的移民資格測試批評甚多,其中一條就是認為這種心理測量對被測者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整個入伍測試和職業資格評定之類的心理測量已經完全不一樣了,最後成了一個全民貼標籤的儀式,年輕人都要去做這個測試,看看自己合不合格,成了一種制度性的人為劃分階層的方式,甚至出現了社會隔離的極端結果,因為測試內容包含語言理解和空間認知能力,故而落選的多數都是英語掌握不熟練且沒接受過基本數學教育的少數族裔和低階層人士,一個中產階級白人青年若是落選,哪怕不是因為智商問題,其承受的社會歧視也是很大的,這是導致當時入伍落選的青年自殺和抑鬱的主要因素之一。。後來學界逐漸對測量的保密工作、事後干預以及制度化的水平都做了足夠多的界定,才真正建立起了相對人道的心理測量倫理規範,遏制了類似事件的發生。。所以說,這個問題其實也可以看成是技術手段在不健全的制度約束下失控造成社會危害的例子。。


不但是美國,英國也有這樣的事情發生過。而且從一戰到二戰都有這種事,英國發生這種事的原因就是「白羽毛運動」

女權人士基本上都談論過婦女選舉權運動,也就是所謂第一波女權運動。被女權者談到的基本上都是「婦女參政論者(seffragette)」,而不是「婦女參政擴大論者(seffragists)」。我們以前的文章講過,婦女參政論者是一小撮暴力團伙成員,人數僅為婦女參政擴大論者的1/25,而且在英國正史上也不承認她們是爭取到女性選舉權的功臣(被承認的是婦女參政擴大論者)。但是由於其暴力屬性,婦女參政論者是最被現在的女權者津津樂道的「女權前輩」(請分別參考我的長微博文章「被女權政治篡改的男女選舉權演變簡史真相」http://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000526583896104mod=zwenzhang 和「是可忍孰不可忍:電影《女權之聲》欺世盜名」http://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3947235653094752mod=zwenzhang)
婦女參政論者原班人馬,在一戰爆發之際,搖身一變,變成了「白羽毛運動者」。這個運動的主要活動之一,就是羞辱那些沒有上前線的、看似健全的男性,逼迫他們上前線送死。方式就是寫信或者當面羞辱,當面送上白羽毛或者在信里夾帶白羽毛,意思是「膽小鬼」。為什麼用白羽毛來象徵膽小鬼呢?這裡可能的一種意思是,英語里chicken out的意思是膽小退縮,而雞是有羽毛的,可能是罵「膽小」的白人男性是「白毛雞」。不管怎樣,當時男人收到白羽毛,是極大的羞辱。婦女參政論者就是靠這種羞辱效應來逼死男人不用償命。

幾個女人在街上攔住男人,往他衣服里塞白羽毛
一戰期間,好幾百個男人被白羽毛羞辱而自殺。還有更多的男人因為忍受不了羞辱而去參軍戰死。白羽毛運動者們羞辱男人之前,是不做體檢的,即便面前的男人是個因受傷而被送回來養傷的退伍兵,只要她們從表面上沒有看出他的傷殘在哪裡,照羞辱不誤。以至於,很多男兵決定,寧可戰死疆場,也不能中途回家來給家人帶來恥辱。男人被白羽毛羞辱自殺的現象如此嚴重,以至於英國政府專門搞了一款銀別針(見下圖),發給受傷下火線的士兵,證明他們已經是打過仗的了,希望白羽毛女士們放他們一馬。

根據一個受害人外孫子的自述,他的外祖父在一戰開始報名參軍,結果因為近視被刷下來,後來收到了白羽毛侮辱,再次試圖去參軍。那個時候,部隊已經不在乎近視問題了,有個能擋子彈的血肉之軀就可以,於是他外祖父成功的參了軍,一去就沒回來,戰死了。他的媽媽當時才9歲。後來媽媽老了痴呆了,連自己兒女都不認識了,但是仍舊記得父親戰死的噩耗。
白羽毛運動始創於一戰前,但這場運動在二戰時繼續冒出來,繼續流毒殺人。1943年,18歲的男孩Cyril R Wray報名參軍但是沒被叫去前線,他收到了含有白羽毛的信件,不堪受辱,開煤氣自殺了。當時的報紙報道如下。

同年,Bernard Sills只有17歲,他也報名參軍,但是因為年齡被刷下來。他後來在信件里收到兩根白羽毛,拼成問號形狀,還有膽小鬼字樣。於是這個孩子用槍打爆了自己的頭。當時的新聞報道如下:

但白羽毛運動者們還覺得不過癮,不久又把羞辱信函寄給了以上死者的朋友,一個15歲的男孩。好在,這個男孩沒有自殺。當時的報紙字樣如下:

白羽毛給男性帶來的自殺率引起了政府的緊張,但他們又不好意思把白羽毛運動者們怎麼樣,於是想要再新加一種勳章給男人當護身符,希望白羽毛退避。以下是當時政府這個決定的通告:
下圖是文件中說的king』s badge
我們可能無法想像,男人怎麼會被白羽毛羞辱逼死。我們需要感謝時代的進步,以前那個男人和女人都容易被一點點所謂「醜聞」逼得自殺的時代過去了,現在的人更難被羞辱逼自殺了。但是羞辱這個必殺技,女權從來都沒有放棄對男人使用過(當然,她們的理由是,因為世界上存在羞辱女人的男人,所以女權羞辱男人有理)。西方女權對待男人自殺的態度也是,希望男人自殺的問題永遠得不到解決,方式包括阻止研究自殺問題的男教授講課,阻止男學生成立應對男性自殺問題的學生組織。2015年成立的韓國的女權組織大麗婭(Megalia)也是希望男人在戰爭中死得越多越好(見「女孩不需要王子」T恤衫背後的女權邪教組織真相』」http://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010609728442636)。

原文出處

「白羽毛運動」--英國女權組織殺人見血的軟刀子_彭曉輝_新浪博客


我上到初三的時候學校才組織籃球賽,我們班有四十多個男生,會打球的接近一半,只選十個人進球隊,選拔方式是單挑,為了能打贏,我每天上學都不騎自行車了,跑步三公里上學放學,中午也跑-……

現在別說三公里,四百米我也不跑

男生之間競爭的氛圍真的能讓人分泌荷爾蒙-……


這我相信是真的。

但也有逃兵役一直躲到死的人,新概念英語第二冊還是第三冊有個課文就講了這麼一個人。大致情節是某農場鬧鬼,總是有鬼魂半夜把農場收拾的整整齊齊,鄉親們都不敢走近農場。直到某天農場主通知鄉親們去參加葬禮,死者是「失蹤」幾十年的弟弟,他為了逃兵役而過了幾十年晝伏夜出的鬼魂生活。


看兄弟連和太平洋戰爭,美國大兵,清一色良家子,高中畢業,能閱讀能寫作。還有相當一部分有機械電氣維修經驗。
這特么的要是給我土八路領導指揮,兩年下來華盛頓都解放了,你看看被資本家折騰成啥樣了。
我軍現在的應徵人員素質,估計也比不上一戰二戰的美帝大兵。


我想到了美隊誒,千辛萬苦要為國效力。。。


反對這些不管怎麼樣都要黑自己國家一把的人!國民黨如果不是把自己的信用丟光,用得著拉壯丁么?

如果國軍給的軍餉不拖欠,那也是踴躍參軍的,對比解放戰爭的解放軍,土地當軍餉,是最吼的


這屬於典型的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和平年代生活久了之後的表現

類似的,一戰的時候列強們已經有幾乎45年的和平時間,期間正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高潮,各國都由此激發出來狂熱的愛國主義熱情,1914年還沒有開始徵發義務兵的時候各國都已經爆發出志願參軍的熱潮了,結果就是塹壕戰中的絞肉機

同樣二戰前日本也好久沒有參戰了,上一次參戰是干涉俄國革命和攻佔德國殖民地,基本上就是打醬油,真正意義上的賭國運之戰還是三十年前的日俄戰爭

其實,在和平年代呆久了就會有一種覺得戰爭是一種exciting的東西,如果要是輕易戰勝敵人就好了,但一旦這種戰場無限期拖延並顯示出其殘酷的一面的話……

基本上之後整整一代人都會成為make love ,not to make war的狂熱分子

另外珍珠港事件的的確確刺痛了美國人,之後被FDR欽點為美國歷史上最恥辱的一天,類似的2001年911恐怖襲擊後美國本土第一次被重創,結果也是引發了青年參軍入伍熱潮


感謝 @馬前卒 回答,讓我有了個神奇的想法。

關於這個話題,在《美國隊長》這部作品裡(包括但不僅限於漫畫、電影等),主角就是這樣的存在。為了能參軍同時為了泡馬子(之後的卡特特工?)自願成為試驗品。扎不扎心,心不心累?

再提個內容,看看大家能不能理解。對於掉落進黑洞里的人來說,他自己還活著;對於站在黑洞外的人來說,掉落進黑洞的人已經死了。


台灣也有沒被日本人徵召入伍地就自殺明志以謝天皇的昭和青年(滑稽


我相信這種精神狀態是可能存在的。

原因麽,看看年份、看看國旗。

你以為納粹、昭和配跟英美比?人家從一戰前就在整這套了。

(英國?某位在世的反納粹先鋒女王,年輕時行舉手禮的照片前些年被流出,可是遭到王室追查的)

Bellamy salute, September 1915.

Children performing the Bellamy salute to the flag of the United States, 1941.

A group of U.S. schoolchildren performing the Bellamy salute, May 1942.

這個則是英美在二戰後的重點宣傳。


民族性格的原因。向美國,建國兩百多年本土幾乎未遭襲擊,但是偷襲珍珠港發生了,這是一方面。還有一方面就是美國人崇尚公平的決鬥而鄙視偷襲。最後一點,就是美國人的傳統。想想看,到現在為止所有的總統幾乎一半都來自軍隊。附:有以下幾位總統參加過二戰:艾森豪威爾(陸軍)、肯尼迪(海軍,PT109號魚雷艇艇長)、里根、尼克松、福特、老布希


傷亡率的問題,越戰後期美國人活明白了一樣反戰。


確實是有,我也能理解題主為什麼有此一問。
因為中國被蹂躪得太慘了,我們對戰爭有著無與倫比的恐懼。新老列強都做反戰宣傳,宣傳什麼呢?不要打仗,戰爭意味著仇恨,兇殺,朋友的喪生,有的還會告訴你,戰爭意味著貧窮和飢餓。


列強需要反戰,因為列強人民從一開始對戰爭的認知就是財富,榮譽,征服。他們不認為他們的士兵會全軍覆滅,他們認為士兵們只是去國外接受了一次任務,會帶回來錢,光榮,還有激動人心的故事。

而我們,我們別說士兵了,我們的婦孺都面臨著屠殺,我們不需要反戰,我們非常清楚戰爭到底意味著什麼,中國人所受的苦難深深地刻在每一代的骨頭裡,現在一說要打仗,可能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都是千萬別再輸了。


在美國,如果你不上戰場,你會被親朋瞧不起,在中國,如果你不上戰場,你就沒有親朋了。


為什麼經常向我推送這個話題啊!摔!

難道知乎知道我徵兵體檢沒過關!


二戰時期日軍在台灣徵兵的時候,「皇民」們爭先恐後的報名參軍。也曾出現過參軍不得而自殺的情況。
當狗尚且如此,何況是當人呢。


朋友你知道老崔嗎?


你要是看過龍應台的《大江大海1949》,就會發現還有因為當不上日偽軍而自殺的台灣人。


都在講道理,希望有人用數據證明一下自己的觀點
Data .Gov 裡面只有最晚88年的數據哪位知道哪裡找得到二戰時的數據么


簡單概括,忍受不了別人的眼光,不被理解包容。極度崇拜個人英雄主義,古往今來一樣如此。你是崇拜保家衛國的戰士?還是崇拜默默無聞在後方的打字員?


推薦閱讀:

為什麼知乎上有的用戶總覺得比非知乎用戶人群要有優越感?
有什麼讚揚讓你比較尷尬?
參加工作後的幾年,你的性格有什麼變化?對你的生活工作有什麼影響?
看心理醫生是什麼體驗?

TAG:美國 | 軍事 | 心理 | 戰爭 | 自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