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創業公司最常見的失敗原因有哪些?


無論是互聯網創業失敗還是成功的原因,有時候都和「運氣」多少有些相關。這個並不是迷信,而是創業中人多多少少心照不宣的一個話題。這就跟用同一個導演也有可能拍出不同水平的片子,甚至同一套製片流程、標準之下產出的作品也會有良莠之分一樣。


當然,放到現實的創業環境中,我們還是會以一個專業做融資,以及接觸過眾多創業項目也同樣身處創業公司的視角,給創業者們一些真誠的剖析與建議;把該準備好的準備好,你創業成功的「運氣」會增大;反之,也是一樣。


一、 團隊因素


團隊因素是內因,是架起一個公司的基礎,「人」的能量就是一切。


(1) 配置不合理

創業和打工很明顯的一個區別就在於人員配備和其技能要求不同。打工只需要專人專項技能,但是創業則要熟稔技術、產品、營銷、市場等方方面面,這對於團隊的配置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有些以先進科技產品為主打的創業團隊,幾乎所有的成員都是清一色的技術背景出身;但是因為團隊成分過於單一,僅僅擁有技術優勢,但是對市場缺乏有效的了解,營銷方面也是短板,必然無法長遠發展。


此外,在團隊配置「全面」的情況下,還需要關注團隊的構造和項目本身是否合理,即「契合」的問題。這個需要結合具體項目進行分析,並且是一項「含金量」更高的要求。


拿互助保險領域為例。很多人看見「保險」兩個字,就理所應當的想到需要在團隊中大量配置有過保險行業從業經歷的人,實則不然。因為互助保險比較關鍵的一點是,如果獲取10萬人,並一直存在10萬人,這對流量(拉新)和社區運營(粘性、復投)要求很大,所以邏輯不同的保險從業者基本沒有多少用武之地,反而是流量和社區運營大牛對項目的價值更高。由此可見,團隊的配置是考驗CEO對行業認知的重要方式,自然也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創業項目的初創命途。


配置不科學,即使再好的項目也很難推出去。


(2) 經驗不足


在95後、00後創業聲量上漲的當下,很多創業團隊由於各種因素,導致團隊整體的年齡構成都很年輕,這也一定程度意味著他們在行業當中的經驗很少。其中大部分因為在領域中「浸淫」的還不夠,不僅對行業的發展歷程、生命周期一知半解;甚至沒有足夠的積累,不知道最新的行業動態和發展的程度。技能上沒有得到全面、系統、深刻的磨練,自然也就無法輸出有價值的行業觀點。


曾經聊過一個電競的項目,公司CEO既無創業經歷,也沒賽事經驗,有的也是業內一家大公司短短兩年的背書。整個團隊都是90後,而且平均只有兩三年的相關經歷,資質的確過於「普通」。直接的導致的後果無疑是切入點薄,策略不夠差異化,也沒有能力爭取到更多的資源,加之行業本身的燒錢屬性,導致項目很快被市場淘汰。


後來創始人選擇回到行業內繼續磨練,反而開拓了眼界,對行業的理解也更加深刻。比起需要點「天分」的洞察力,有時候穩紮穩打的積累反而更為基礎和迫切。


(3) 執行力差

這也是大部分普通的創業項目的「葬身之地」,概括出來無疑是「眼高手低」。


有時候CEO的想法是好的,但是戰略上的優秀依然不能彌補戰術上的懶惰。


有時候是核心的東西沒有做好。比如,產品驅動型的項目偏偏產品做得很爛,不能讓自己的理念和創意。曾經接觸過一個做英語單詞APP的創業者,產品本身跟領域內的玩家沒有差別,也沒有更強大的功能,可以將效率提升至一個實質性的程度以顛覆行業;而且bug很多,其中竟然還有無法過到下一關這種明顯的問題,結局也必然是不能出頭。


有時候原因在於產品開發的速度慢。比如,在市場行情一片大好的前提下,必然有眾多玩家都會在領域內進行布局和開發。此時,誰動作夠快夠大,攻城略地的效率越高,就越有可能能迅速佔有市場,淘汰對手,這其中,無非就是比誰更「麻利」。執行力強的團隊會有一套科學高效的時間表,在最短時間內完成開發並上線推廣,而一旦你的動作慢了一步,就頃刻之間失去了市場先機。


(4) 團隊迭代與公司發展不匹配。


團隊迭代的前提是要理性判斷公司的發展程度,其中分為2個方面。


一方面,是跟不上公司的發展的情況。當公司的規模在迅速擴張,而招人的速度卻明顯遲緩、或者是找不到能力更強大的合適的人才,以至於跟不上公司的成長能力,都將導致公司不能繼續發展,或者因為內部隱患迅速陷入危機。而在此過程中,團隊的由小變大,也相應的涉及到管理方式的變化和管理能力的考驗。


另一方面則恰好相反,是快速盲目的擴張團隊。攤子太大,但是公司的基礎還沒有打好,或者是以為迷信權威大牛,沒有根據實際情況考慮發展思路和業務操作上的磨合程度;這時候付出高額的人力支出成本,則會產生巨額內耗,最終拖垮公司。


二、 商業模式


這是從項目本身的方向和模式出發,涉及對行業市場、投資市場和競爭對手的客觀認識,主要有以下問題。

(1) 競爭激烈,方向紅海


有些項目所在的領域已經有巨頭坐鎮。比如熟人社交領域的微信,如果繼續在熟人領域當中挖掘,無異於以卵擊石。再或者,領域內已經有眾多模式相似的玩家,即使模式還須經歷市場的驗證,對於新晉玩家,可分的羹也少之又少。還有一種情況是,領域已經變成後期玩家的戰場,比如,整車製造更加適合實力雄厚的後期項目,對於資源相對單薄的初創公司而言,不建議入局。


總之,行業內競爭激烈且至少一段時間內的資本布局基本結束,除非有更「性感」的入口和更「高能」的玩法,基本就沒有太多發展餘地。


(2) 偽需求


選擇的創業方向和模式,一般都應該源自於現實社會中的某些需求並不能被很好的服務和滿足的情況;但是很多人創業,選擇的方向乍一看好像是有需求的,往深處追究卻有可能是偽需求,或者滿足需求的模式從一個商業模型上來看是一個不成立的商業模式,怎麼算都賺不到錢,自然不會有好的結果,例如這兩年死掉的大批 O2O 公司。


(3) 和大公司撞方向


這個原因和巨頭佔據的紅海方向略有相似。


比如,有的創業公司想要做支付行業,即使支付行業仍有很大的市場規模存在,但是因為阿里有做支付的傳統,「底子」比較好,結局則很有可能是阿里憑藉雄厚的資源對初創公司形成碾壓之勢。


三、 資金因素


資金看起來或許是其中最「不主觀」的因素,但是有時候恰恰是決定性的,這就是傳說中的「資本的力量」(實際上這並不是傳說。)

總結下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 沒有資金啟動


(2) 資金和發展節奏不對

這是指受到其他公司的融資節奏影響。

比如,在打車軟體方興未艾之時,滴滴快的迅速雄起,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資本的催化。而有些初創公司或許沒有犯任何錯誤,卻只是因為其他項目拿了很多資本,而得以迅速的佔據市場。


(3) 盲目拉高估值,導致的融資失敗


(4) 創始人因為沒有融資經驗和融資能力,錯過了融資和融資成功的最佳時間點。


關於融資所導致的創業風險,以及融資的技巧,我們曾做過深入的分析,具體可見:

知乎專欄《資本寒冬融資成功,全靠這些秘訣!》


用以太資本CEO @周子敬 的話說就是,創業失敗的根本原因無非兩個,一個是創始人自己不想幹了,另一個就是沒錢了。至於模式、團隊,nothing is impossible。

只要你還在,只要你還有資金,你就總有選擇。


*感謝以太資本高級投資經理王珏提供觀點。


導致創業失敗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見的原因包括:產品問題、資金短缺、團隊矛盾。產品的定價、技術、模式等問題統一歸為產品問題。

2014年,市場研究機構CB Insights收集了100多家創業公司的失敗案例,總結出創業失敗最常見的20條原因。「市場沒有需求」是創始失敗的首要原因,資金、團隊、市場競爭也是導致創業失敗的常見原因。

兩年之後,另一家數據機構Fractl分析了193家創業公司CEO失敗後發布的博客,提煉出更多原因。但對比CB Insight的數據,可以發現還是常見幾項原因造成人們創業失敗。

Fractl還對不同類型公司進行了細分統計,發現時裝行業經常將失敗原因歸為資金問題,社交媒體類公司常將失敗原因歸為缺乏增長驅動力和可行的商業模式,軟體公司的失敗原因常被歸為產品的技術問題和忽略用戶的真正需求

在數據榜單開頭,CB Insight寫道,多數創業公司在融資結束20個月後死掉,融資規模為130萬美元左右的創業公司同樣容易失敗。Fractl則發現,融資額高(1億美元及以上)的創業公司更多因為「競爭出局」而失敗。在Fractl統計的77家高融資額創業公司中,近五分之一將失敗原因歸為「競爭出局」。

總的來說,創業是九死一生的過程。但仍有無數創業者前仆後繼,吸引他們的,應該就是創業的獨特魅力吧。


『CEO身上有問題』

CEO對行業的認知和理解,沒有遠高於該行業的一般從業者

CEO自身存在問題,卻推卸責任到團隊和外部環境的

CEO不參與產品評審會的

在一款產品沒有做好的情況下,同時做了不同領域的多款產品

自己家的產品,自己都不會每天打開用的

創業初期每天奔走於參加各種創業大會的

忙於細節,缺少對戰略的思考

傾向於投機取巧,而不是在努力滿足需求

需要深耕的領域卻缺乏耐心,如教育行業

學習意識弱,學習能力差

不懂得如何激勵團隊

意志力薄弱,容易輕言放棄

自認為有政府資源,就可以搞定用戶

業務還沒驗證成功,團隊就擴展了不少

心太軟,招到不合適的人又不忍心開掉

只關注加班,卻不注重成果產出

沒有努力創造現金流和用戶數基礎,失去融資機會

什麼事都親力親為,授權太少

沒有原則、怕得罪人的老好人

錢快花完了,才開始準備融資

不斷讓員工加班,卻從沒給員工在精神、期權、工資中任何一點激勵

產品有問題,數據不好,卻想僥倖拿融資後再去改善的

搞不定90後員工的

離譜地製造假數據

有對員工進行性騷擾

前同事對其評價普遍不好的

『產品運營的問題』

不打磨核心功能和服務,卻想做一個爆點

產品的核心功能是個偽需求

在流程不夠清晰的情況下,花很多時間去摳產品的像素細節

一開始就想做一個大而全的產品

產品推出後反應平平的第一反應,是「我要加一個能夠拉動活躍的功能」

產品迭代周期長,新功能上線慢

「我就是這個產品的用戶,我肯定需要這個功能」

不明確自己的核心用戶是誰,認為自己的用戶就是所有人群

把調研的用戶反饋就認為是用戶需求開始做產品的

做的事情有道德風險

只懂加功能,不會做減法

用自己的需求替代用戶的需求

錯把在朋友圈的點贊,當成用戶的認可

有惡意騙用戶的情況出現

不計算成本的推廣

不數據分析的運營

產品留存率不高的情況下,強行大量推廣

『公司其他問題』
創始人和聯合創始人股權平分

創始人和聯合創始人是夫妻的

傳統行業的信息部門準備做一個顛覆行業的APP

To VC型的企業,做產品只是滿足資本的風口熱點

傳統行業老闆投資,號稱明年要上新三板的

最後一點,

對自己家人都不好的老闆,

不管現在對你好不好,

遠離他!!!

原作:飛魚船長

原文:什麼樣的創業公司不靠譜?-姑婆那些事兒官網
姑婆那些事兒(www.gupowang.com)是互聯網推廣運營知識分享平台,關注移動推廣(android,ios)運營,網站推廣運營、校園推廣及互聯網領域最新動態 。歡迎關注我們的微信(gupo520),新浪微博(姑婆那些事兒)。

http://weixin.qq.com/r/e0lNVQvEi1b0rU829xxp (二維碼自動識別)


這個是一個好問題。從我自己的經歷出發,我覺得主要有幾點:

  1. 產品不恰當。這個事情很重要,很多人一拍腦袋覺得自己想到一個非常牛x得不行的產品出來,但是真實去做的時候,會發現有很多困難無法克服,或者說用戶根本就和你的想法不一樣。

    這點其實挺有借鑒的是以前自己做的http://anziji.com,最早是一個電子雜誌的分享社區,希望用戶upload雜誌,也download。這個是我大二的時候的一個idea,但是電子雜誌這個事情,1沒有閱讀平台,電腦上用戶沒有閱讀習慣。2製作成本太高,需要非常專業化的團隊來做。這件事情後來就這樣死掉了。

    所以真正的一個好的idea應該是一個很了解整個行業上下游關係的人想出來的,或者說是一個有互聯網產品經驗的人想出來的。因此很多技術人員創業都失敗了,我覺得跟產品思維和上下游的資源理解都有關係的。

  2. 沒有技術,沒有團隊。更多的人有一個牛b(自己認為)的想法以後,第一件事情是搭建團隊,但是團隊是非常困難的。1.技術要牛b,2.認同這件事情,3.認可你這個人。因此最初的團隊在沒有強大的資金面前,只能是從你的朋友關係中找尋,而且這個人(甚至是一群人)的技術要達到你的要求。這個就讓很多創業者放棄了。
  3. 錢燒完了,或者說燒得不對。這個事情可以舉例得事情是高燃當年做得mysee。其實mysee這個事情很有市場,非常類似今天的pps。但是高燃當年燒錢的路線明顯是錯誤的,從一開始就花費巨額資金去裝修辦公室,這個從現在看起來是不太恰當的,對於pps這樣的產品,最重要的錢應該花在推廣,獲取用戶上,這件事情很重要,沒有用戶一切白搭,有了用戶,我甚至可以花2-3倍的錢去砸辦公室,比如今天的facebook和twitter辦公室。
  4. 不重視某些關鍵點。這個從自己做http://fanqieshu.com,後來總結這個事情的經驗教訓就容易看出,當時思維完全放在互聯網上,但是賣鞋這個事情是一個傳統生意,重要的是供應渠道,推廣渠道,這2件事情我們做得不好。因此最後死掉以後,我發現fanqieshu更像是搞藝術的網站,而不是賣東西的。這是我人生學到的非常重要的一課。

基本就是這些了:)


【看不到】

【看不起】

【看不透】

【做不來】

【追不上】
by Caoz


前幾天回了趟學校,給在校大學生分享了一些創業的心得,分享結束之後萌生出寫寫創業失敗的種種大坑,回京之後就開始查閱資料並結合自己的例子,寫下這篇文章。

從去年炒的特別火的B輪死、C輪死到現在A輪死,現在創投圈的正在面臨最真實的現狀。估值過高、泡沫過大,這基本上都是目前早期投資的現狀。2015年上半年,隨便一個idea估值都會過千萬,有些連demo都還沒有就直接投資,當然這一年也無疑是早期投資的高峰期,但毋庸置疑其中魚龍混雜。由於缺乏有效的早期股權流通通道,加之早期估值過高,90%的早期投資項目將因無法拿到後續融資死去,而這一數字將不會低於85%(已經拿到A輪融資的80%企業)。更有數據顯示,90%甚至更高比例的創業公司都會失敗,就算拿到了投資,51%創業公司在5年內也會銷聲匿跡。

我認為創業成功時小概率事件,創業的風險很大,人們看到的只是成功的典型,過來人應該都明白,創業是九死一生的事情。沒有獨到的眼光、紮實的專業知識,豐富的社會經驗,包括創業的時機、選擇的方向、團隊的組建、營銷的手法、融資的節奏等,只有所有環節都『對』了,創業才具備成功的可能。

失敗不一定是壞事,也沒有什麼可恥的,如果創業者和後來者能從創業失敗案例中總結教訓、獲得啟發,創業成功的概率就會大很多。王石看到褚時健時講了一句話:「人的高下,不是失敗和成功,而是看失敗以後的反彈力。」不要害怕失敗。人不是生來就成功的,人是為著成功、勝利來面對失敗的。從這個角度看,我門需要對創業失敗的原因進行一些總結和分析。


通過調查、訪談及研究100多家失敗的創業公司案例以及自己切身的經歷,總結了20條創業失敗的原因。其實創業最關鍵和核心的真的不在於資金,而在於很多我們都忽略的方面上。


創業失敗原因1:沒有真正的市場需求;

創業公司存在的意義或者成功的一大前提是是否能解決用戶真實存在的痛點和需求,但確實不少創業公司掉入到了偽需求陷阱。其實判斷這個需求是否真的存在的方法有很多,第一個方法就是對比一下你想要做的產品和沒有這個產品的時候對大家的影響有多大,比如減肥午餐,在沒有減肥午餐的時候大家每天也是吃的開開心心的,減肥午餐只是對白領對了一種選擇,而不是說你的產品出來之後,所有人都必須選擇這個套餐的動力。但是對於ERP企業管理軟體就不一樣了,他確實能夠實實在在帶來辦公和管理上的效率大幅度提升,所以他的出現解決了企業管理的痛點。


創業失敗原因2:最後沒錢繼續往裡投了;

其實這個問題很關鍵,沒有錢就相當於這個公司沒有彈藥和補給,沒法打仗。創業一開始的種子資金團隊自己會出一部分,但是如果想做大,這點錢肯定是遠遠不夠的,就要藉助資本的力量。創業公司一開始拿不到錢會死,拿了一部分錢後沒拿到下一輪也會死,拿了投資卻不能科學規劃、精打細算地用,也會讓自己很快缺錢而死,很多項目都會至少給自己的項目預留1年以上的資金,用於尋找下一輪。這裡面一定要區別核心創始團隊和員工,當公司財務出現危機的時候,員工不會和老闆一樣去思考問題。

創業失敗原因3:核心管理團隊出問題;

其實這個是比較核心的問題,創業團隊的組建上本來就很不容易,有一個「415」原則,創業團隊的最初的人,不要超過四個,最好是三個。因為超過四個以後一定會形成幫派。「1」是指必須1股獨大,一個人說了算。四個人平均分布話語權,公司就像一個汽車的四個引擎,分別朝4個方向走,車還能走動嗎?這個大一定是超過50%,另外三個人不超過50%。「5」代表的是凝聚力,團隊彼此之間誰都離不開誰,離開了以後,自己的價值都會減少。比如五個人在一起,是一個成熟效應,是5乘5而不是5加5。

創業團隊不光要團結,還需要有足夠的動力、專業技能和共同的願景,每一個地方出現了短板都會成為項目的短板。


創業失敗原因4:被競爭對手趕超幹掉;

有很多人說,要用99%的時間研究自己,1%的時間來研究競爭對手,但是其實這個結論是不成立的。戰場中有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古語,商場如戰場,同樣也適用。產品或服務的用戶體驗、專業性能以及相應資金支持等一系列細節,都可能導致創業公司輸給競爭對手。舉個例子,滴滴程維通過阻止百度投資大黃蜂給自己爭取寶貴的時間,才有了目前的格局,雖然不是決定性的原因,但是也是不容小覷的一點。跑贏所有的競爭對手,才是第一,第一才會有成功的可能性,否則只有失敗或者被收購、整合的命運。


創業失敗原因5:成本控制不住,不賺錢!

這個其實在我幾個創業項目中都出現了,創業公司希望把產品和服務都做的非常好,給用戶最後的體驗和感受,但往往這些服務都是需要很高的成本來支撐的,比如我們之前給每一個陪練師傅提供一套定製的箱子、工服、有一天培訓和服務的流程,但是真正發現其實成本確實較高,並且師傅每天都要工作10多個小時,還有時間顧及這些么。舉另外一個例子,我們為外賣的小龍蝦設計了圓形的包裝盒子,並且還有4件套(圍嘴兒、牙籤、手套、濕巾)等等,但是成本同時也上去了,所以前期做的很多推廣活動基本上是在賠錢。當一個創業公司產品和服務質量都非常好的時候,儘管他有極強市場需求,但是一定要控制成本,不然回報率太低,不賺錢的創業我認為就是耍流氓。


創業失敗原因6:產品品質控制跟不上;

有一句話說的特別對:如果一個創業公司已開始就不把產品和服務品質當回事,結果必定是用戶不把它當回事。我和好幾個創業公司的創始人聊天,得出了幾個結論:產品線上線,產品不行運營頂,或者是我們業務發展太快了,品質控制跟不上節奏等等。其實做產品一定先維護好自己的種子客戶,也就是最初使用你產品的那些人,他們會給你最直接的產品感受。另外,目前產品層出不窮,你的產品質量不行,我相信用戶第一次買了絕對不會有第二次,他身邊的人估計也不會成為付費用戶,所以一定要跟上產品品控。


創業失敗原因7:一直找不到商業模式;

這是一件特別可怕的事情,在我看來沒有商業模式,也就是沒有盈利模式,如果一個項目大家都覺得不錯,但是一直找不到盈利點,這個確實不是一般人敢玩的。創業光有很好的創意還遠遠不夠,創業者應該從開始就設想和規劃相應的商業模式。即使現在沒有很好的商業模式,也必須儘快找到,不然這個公司一定會失敗。


創業失敗原因8:專註產品,市場營銷短板;

因為這個原因失敗的項目,其實就是對於自己的產品過於自信了,或者說是團隊中就缺少市場營銷的人才,用戶的需求分析、用戶人群定位、針對目標用戶群進行精準、科學營銷,都是創業者必須學習的一項課程。針對這塊,我們之前也是也犯過一些錯誤,目前的用戶群體的定位可大可小,陪練產品如何才能精準的找到目標用戶,並能讓他們快速的購買,我們一開始把他定義為可以銷售的產品,最後發現他其實是一個用戶主動型產品,只有通過引導和教育才能讓他在合適的時間點購買。所以營銷的側重點一定是教育和品牌。


創業失敗原因9:用戶需求沒有聚焦;

針對一款產品,用戶的需求其實有很多,並且有顯性的需求和隱性的需求,有剛性的需求也有非剛性需求,隨著團隊大了,公司病也出來了,創業過程中的分心和紛爭也多了起來,基本上很難像一開始創業那會在聚焦用戶的需求。隨著無法聚焦真正的用戶需求,使用產品的用戶就會一點點流失。當產品失去了他存在的意義和價值的時候,他背後的團隊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性了。


創業失敗原因10:產品推出時機不對;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諾基亞,層級的手機巨頭,因為沒有趕上市場環境的潮流,最後被遺棄在歷史的長河中。其實對於每一家創業公司來說,每一個新發布的產品都會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市場環境不斷變化,過早或太遲推出一款新的產品/服務,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尤其是創業公司本來資金和資源都不多的情況下,對市場誤判的一個小小的舉動,都會導致公司陷入僵局,最後失敗。比如在5年前推視頻直播肯定是不合適的,為什麼,因為當時寬頻、流量各個方面都不允許這個產品的普及,但是現在在線直播應用都已經風生水起了,這就是時勢造英雄。


創業失敗原因11:做企業不聚焦;

產品其實是一個企業最核心的東西,如果最後做出來的產品都是自己臆想出來的或著杜撰出來的,不斷改變創業願景的構想,今天想做團購、明天想做外賣,後天想做互聯網金融。我相信雖然這個企業的業務多處散花了,但是卻是失去了他們最核心的業務,對於大公司還能試一試,對於小的創業公司想都不要想,資金和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做好一件事就已經很了不起了,這山望了那山高,基本上不會成功。


創業失敗原因12:內部出現問題;

創業團隊起鬨、內訌或者是出走,創始團隊和投資人鬧成僵局基本上這個公司沒有很大的操盤手助推,基本上算是廢了。核心團隊一定要團結,就如上面提到的「415」原則一樣,一開始找核心成員一定是興趣相投、志向一致,並且有統一的願景。對於投資人來說,這塊的關係的維護、投資的種種問題,都是一個創始人需要解決的必修課。如果這些問題都解決不了,我會認為這是創始人的問題,同樣也是這個創業公司的致命傷。


創業失敗原因13:業務重心不明確;

如果創業公司在某一個節點上的重心,沒有自信審視安排又沒有足夠的數據支撐,創業公司會被帶到陰溝里。我想起了自己之前創業的一個例子,當公司需要盈利的時候,錯誤的將陪練定義為可以快速銷售的套餐,而之前沒有將陪練當成銷售產品來賣過,一開始在安排上需要先明白這個產品的屬性,並且需要用什麼方式來銷售,數據支撐很重要,沒有數據其實就沒有最真實的用戶反饋。


創業失敗原因14:見利忘義,理想激情沒了;

當創業者創業的目的就是為了融資賺錢的時候,這個公司基本上存活不了。當創業者將一開始解決用戶的需求改為只是利潤的時候,而不考慮產品或者服務的初衷,就會失去創業必須的激情和動力。其實身邊的例子很多,一開始想做好一件偉大的事,最後變成了一個銷售公司,除了業績壓力外,不會再思考用戶的感受,最後基本上公司失去了核心競爭力。


創業失敗原因15:天時、地利、人和缺失;

創業如果成功:天時、地利、人和一個都不能少。除了天時之外,創業公司還需要的就是地利,一些創業地點方便於聚集通道人才,有助於迸發出新的創意,還能捕獲早期精準細分的用戶。其實很多創業團隊為了省錢,將公司放在偏遠地區,最後發現想招一個合適的人都招不到。不管是美國的矽谷還是中國的中關村,最後能成為創業的聚集地確實有存在的原因,聚才才能聚財!


創業失敗原因16:投資人都不感興趣;

談到這個問題,感觸很深,很多創業者的想法確實都很天馬行空,覺得自己的產品一定有多好多好,就是沒有人投錢給他們。其實現在只要是好的項目拿錢一般不會太難。創業公司缺乏融資渠道,沒有投資人感興趣,表明這個市場需求嚴重不足,或者商業模式在投資人眼裡根本行不通,不管是哪一條,這個項目確實缺少成功的條件,投資人應該會比創業者更懂這個項目未來的前景,不然不會現在給你投錢,來換取未來的投資價值回報。


創業失敗原因17:繞不過去的法律困擾;

其實每個公司在成長到一個大公司過程中,一定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各種法律糾紛和官司需要處理,尤其是科技公司,更是如此。我見過一個官司把一個幾百人的公司拖垮的例子,也見過因為法律問題導致公司最後只能轉行的例子。突如其來的法律問題,會讓創業公司陷入各種困境,導致商業模式突變甚至終結。滴滴算是一個很成功的例子,倒逼國家政策上進行改革,但是有多少死在了政策沒放開的問題上。


創業失敗原因18:不善於運用人脈;

人脈就是錢脈,不管是誰認識的人都會成為你所需要的人脈。有一個5級法則,如果你想認識一個人,最多5個人你就能和這個人建立聯繫。投資人的人脈、創業者的人脈,都是創業時可以利用的資源,如果沒有學會利用人脈的能力,這個企業會出現很大的短板,如果用好了,可以讓創業事半功倍。


創業失敗原因19:拚命工作後遺症;

加班加點的幹活、廢寢忘食的幹活,最後創業者常常無法平衡工作和生活,如果不能調節好,到某一時刻就會進入倦怠期。這個我深有體會,去年9月份開始,我基本上吃住都在公司,每天休息時間也特別少,同時確實沒有平衡好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感覺進入到一個工作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工作的狀態,最後我離開的時候,身體和身心狀態都不是特別好,花了將近兩個月的時間來重新進行調整。對於一個創業公司來說,這種問題是特別可怕的,對於核心團隊、員工都是一種透支,遲早會出問題。


創業失敗原因20:不願意麵對失誤;

一些創業者個性倔強,讓他們主動承認失誤是一件非常苦難的事情,導致公司、員工和用戶都會失望。這個問題需要分角色來看待,對於核心團隊來說,這種個性不適合主導全局的重任,對於員工來說,這種員工不適合創業團隊。創業團隊最怕的就是心不齊,人數本來就不多,最後還讓其他人不爽,這本身就有問題,所以創始人一定要保持初創公司的心態、企業文化等等。

這20個創業失敗原因算是根據已經有的前人創業者的總結和自己的心得體會整理出來的,我只想結合自己的感悟和切人體會重新梳理下。其實創業這個事情,就和我上篇文章《用拚命三郎精神換來的創業心得》所說的一樣,它不是「創」的事,也不是「業」的事,而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我們不要看到每天融資項目的新聞,而應該看到他們背後所付出的心血。一篇PR稿,確實只是真實現場的冰山一角,創業背後的總結才是最容自己深思和感悟的!


這是我在商界招商網看到天使投資人曾李青(原騰訊公司五位創始人之一)對早期創業公司的看法 ,覺得對你蠻有幫助的,你可以參考下!
曾李青:早期創業公司九種死法
第一,跨行業創業
比如原來做遊戲的人要做電商,原來做互聯網社區的要做遊戲。現在的互聯網環境下,這種跨行業創業失敗概率都會比較高。
在演講中,他談到:可能有人會有問題說「曾總這個不對了,當年你們騰訊創業的時候也跨行業了。」
「對,我們創業的時候互聯網行業剛剛開始,不要忘記騰訊最早也是參與深圳電信互聯網建設的,馬化騰在潤迅是做尋呼台,CALL機和IM都很相近的,我們都是搞通訊出身的」。
在這個行業比較成熟的時候,如果你進行跨行業創業往往專業經驗不夠,所以很容易導致失敗。
第二,核心能力不足,團隊綜合素質不高
例如,資遊戲公司,你的核心研發能力,有一項就不行,這種項目基本上成功的概率就不高。
還有一類是綜合素質不高,有人問他:「你們為什麼會投綜合素質不高的項目?」
「有時候在泡沫的情況下,我們腦袋一發熱就投了。我們會發現投完3個月,就後悔了,當時怎麼會投這個項目呢」?
去年在投資環境泡沫的情況下德迅投了若干項目,導致今年上半年關公司的數量比去年多了很多。
第三,創業內部搞分裂
有一個比較重要的經驗教訓失敗往往在與團隊開到一半就分裂了,2、3個人合作,產品還沒有出來團隊就鬧矛盾了。曾經有一句話「創業的夥伴關係比婚姻關係更難維持的關係」,因為婚姻關係里只需要晚上12點之前回到家。
第四,大學生創業
李開復說:成功的CEO應該結過婚生過小孩,會結婚,會談戀愛,會和別人溝通,有小孩他學會具有責任。
大學生沒有被人管過,也就很難去管人。德迅投過一兩個大學生的創業,特別是天才級的大學生創業都比較糟糕。他們費了很多功夫和他溝通,卻發現他很難去管理人,而且有這樣的創始人下面會很難招到好的、有經驗的人。別人會覺得這個老闆剛畢業,與人溝通情商都有問題,憑什麼為他服務?
德迅大概有一個項目已經投了四年多,公司現在的現況和德迅投資四年前基本一樣。雖然沒有死,但是基本上就是那麼回事了。
第五,創業時同時做幾個產品,不專註
曾李青表示,創業的時候只能專心致志做好一件事。什麼叫「一件事」?只能開發一個遊戲,只能做一個產品。
有幾個項目,在第一款遊戲不成功的時候做了兩個、三個,本來他的成本並不大,但是同時做了兩個遊戲,成本就大了,現金消耗非常快,導致公司容易關門。
在電商行業,B2B和B2C的生意不能混合在一起做。德迅投資的一個很有名的失敗案例是拉特蘭定製襯衣項目。這個項目後來曾李青送給了員工,現在還活著,一年賺幾十萬。當時在公司中有兩派意見,一是直接面向企業,二是直接面向個人,所以後來B2B和B2C混合在一起做,失敗了。
創業者就應該學習周鴻禕,只做好一件事情,靠這個先把用戶做起來。騰訊早年就只做好了一件事情——QQ。
第六,股東利益不均衡,沒有空間容納其他更優秀的人才
有很多項目在創業初期股東安排就不合適,利益不均衡,沒有空間容納其他更好的人才。當德迅投資的時候,他的股東結構已經是這樣了,弄得投資人很痛苦,想讓他再發點期權也就是一點點,很難吸收到很好的人才。
第七,創業者盲目樂觀
有一個創業者,規划了他做的遊戲大概什麼時候能夠做完,然後他就認為這個肯定是沒問題,自己又不太願意和投資人溝通。過了一段時間再來看他的時候,這個項目的現金流已經快用完了。
還有一個更搞笑的項目,投資人投過才過了四個月,投的200萬已經花掉了一半,他同時啟動了四個iOS遊戲團隊,本來他只做一件事情,慢慢做是有機會的。然後他自己又很有信心的說:「我肯定第一款遊戲能成賺錢」,後來失敗了,到第二款還是這麼說,最後一個都沒做起來。所以說創業的第一步就是要把自己的現金流保護好,不要盲目地樂觀。
第八,籌劃時間過長,錯過最好時機
之前,有一個做端游的公司,德迅在兩年前投了它,本來計劃9個月遊戲做要出來,那個時候頁游還沒有那麼火,端游還有可能成功。可是他拖延了時間,一直等到一年後,產品才出來。整個市場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端游基本上沒機會了。這裡所指的端游是投資率比較低的2D端游,現在只有騰訊這樣的有錢人敢花5千萬到1億做的3D端游才有機會,小公司已經沒有機會了。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如果你籌劃的時間很長,市場環境在不斷變化,和你當初進入市場時候的設想是完全不一樣的。
第九,創始人過於高調
有一些公司,特別是創始人非常喜歡在媒體上高調曝光,導致引來了新的競爭者和巨頭進入,這種公司往往會很慘的失敗。舉一個案例,當年淘米創業的時候,只有王海濱在靜悄悄地做。做了一年多,直到推向市場才陸續有其他的公司知道,競爭對手後來才在追趕已經來不及了。
如果你還沒有開始做就已經張揚,比如說「唱吧」,往往是不能成功的。大家可能一下子就湧進來,騰訊把QQ音樂一改就把你打倒了。創業一定要非常低調的進入市場,還沒有獲得市場成功時,千萬不要太高調。做投資者可以很高調,因為要吸引創業者來找投錢,但是創業者不能太高調,必須扎紮實實做你的業務,直到被迫地曝光。
成功與失敗案例都有借鑒意義,但是成功的法則就算我們去遵循了也不見得能取得成功,而失敗的案例我們看過之後,如果能繞道而行,不再犯同類錯誤,我們就可以完全避免這類失敗。
來源: &<曾李青:早期創業公司九種死法(2)_商界雜誌_商界招商網&>


一、產品沒有需求。搞IT的總是喜歡站在自己的角度、和自己身邊圈子的角度看問題,而不願意承認自己並不是國內主流消費者、主流用戶,總以為花費了大力氣解決了什麼技術難題,自己模式多麼牛逼,大量用戶就一定會來,而實際上用戶不關心你是什麼模式,也不關心你的技術,只關心這個東西對他有沒有用,好不好用,是不是幫他解決了一個什麼剛性的問題。

二、團隊不穩定。這是最主要的因素,只要有人在可以重頭再來東山再起,大多數團隊都不穩定,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小九九,價值觀迥異,彼此不夠坦誠,經常為一些很低級的問題長時間爭論,有些人更是心理柔弱,不夠開放,聽不進任何不同意見,不是客觀討論問題而是抬杠,分歧怨恨越積越深,最後一鬨而散。

三、投機心態嚴重。不把心思放在產品上,以融資為目的賺資本市場的錢,整天出席各種創業會議,在各種媒體頻繁露面,融資之後大筆燒錢,而不是用錢,這恐怕是北京創業圈子的通病

四、執行力差。互聯網是快魚吃慢魚(這一點有爭議,誰對誰錯且不說,我只知道所有大佬都認可這一點,並身踐力行),都說大公司效率低,而國內大多數創業公司,執行效率比大公司還低。大公司是一直高速勻速運轉,比大公司快還不一定贏,比大公司快的多的多才有希望。連大公司的效率都不如,還怎麼跟市場上的餓狼競爭?

五、輕視產品。特別是技術出身的創業者,國內大多數技術人員其實是沒有設計規劃產品的能力的。總以為錢可以搞定一切,資源可以搞定一切,自己用戶體驗做的一團糟,還罵大公司抄襲自己、壟斷,幻想著劣幣能夠驅逐良幣。不懂不要怕,誰都不可能一開始什麼都懂,怕的是自己明明不懂,而自認為自己很懂,不去學習,蒙蔽自己。

六、以卵擊石。創業公司自身弱不禁風,沒人沒錢沒資源,還去抄襲大公司,做大公司類似甚至相同的業務,用自己的短處去碰別人的長處。能舉出任何一個小公司依靠抄襲大公司成功的案例嗎?七、對市場狀況不了解。很多創業公司連競品分析做的都不到位,知己知彼尚不能勝,不知己又不知彼下場可想而知了。


產品,錢,員工的問題都不是問題。老闆是最大問題。


最常見的失敗原因是:對互聯網的理解和對用戶的理解,總是不match。


我現在也在創業,企業運行還比較正常,也不希望未來有失敗的經驗能夠和大家分享,哈哈,談一下以前干投行時我看到的創業企業或更準確的說是小企業的失敗原因吧。
1.死於業務
(1)並未形成市場化的獲取客戶的能力
不少企業在創業初期的經營依託熟人社會,靠友情客戶資源支持,但因為沒有形成真正的市場化獲客能力,無法切入陌生人社會,生意最終只能變成了熟人自娛自樂的遊戲,無法長久。
互聯網創業群體更多連熟人社會都不認同,全憑一腔熱情就項目上馬,最終必定會因缺乏獲客能力跌落馬下。
獲客能力有很多因素,產品的,銷售的,運營的等等,有很多很專業的回答,就不贅述了。
(2)沒有迭代產品
除了見光死的,其實大部分企業最初推出的產品雖然可能不夠精緻,但大方向上一般都是不錯的。不過市場的變化很快,競爭企業(尤其是行業中有巨頭的)模仿速度也很快。這時,你能否在競爭問題變成生存問題前順利進行產品迭代,延續生命力,變得非常重要。可能創業企業中最多的之一就是遊戲企業,我們可以默默回憶下,那些曾經在市場上嶄露頭角的,大部分都已經成為歷史,沒有幾家公司推出過第二款讓你覺得驚艷的產品的。
2.死於管理
大部分創業者在創業之初都是沒有做好創業的準備的,尤其在管理經驗上一般是缺乏的。管理上比較容易出現的問題是,一不能因崗定人,二不能讓團隊高效協作、有執行力。有的時候還挺佩服那些能找到對的人,還能讓員工主動幹活的公司的。
3. 死於運氣
好多時候運氣也很重要,該出太陽的時候不能偏偏下雨,寫了半天論文最起碼研究對象不能從地球上消失了。企業自身的努力當然是決定性的,但確實也有太多的企業,因為運氣的原因,從先驅變成了先烈。


創業失敗的十八個原因——The 18 Mistakes that Kill Startups

通常來講,創業失敗的根本原因只有一個:沒人需要你的產品。但是為了指導創業者避免錯誤,增大成功的把握,Y Combinator的創業導師Paul Graham早在2006年就總結了18條導致創業公司失敗的原因。

1、單打獨鬥(Single Founder)。成功的創業公司基本都是多個創始人,如果你一個人想成功創業,幾乎不可能。因為投資人會認為你不容易相處或者缺少自信,連個一起創業的朋友都找不到。一個人創業沒有辦法頭腦風暴,很容易做出錯誤的決定,在公司遇到困境的時候缺少互相打氣、攜手作戰的力量。

2、選址不當(Bad Location)。並不是每一個地方每個城市都適合創業,矽谷成就了大量的互聯網公司不是其他地方可以模仿的。那些適合創業的地方通常聚集了大量優秀的人才,很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人。

3、非主流的領域(Marginal Niche)。有時候創業者為了避免過多的正面競爭,會選擇一些很小眾的市場做產品。這導致很難有什麼大的成就。要意識到你能做成功的市場即使現在競爭很小,將來也一定有很多競爭者,無法避免。不要在創業還沒開始就擔心騰訊的介入而轉去做一些你認為騰訊不會介入的小眾領域。

4、拾人牙慧(Derivative Idea)。一個好的創業者需要發現未解決的問題並提出完美的解決方案,而不是模仿已經成功的公司,炒別人的冷飯。發現創業點的最好方法就是看看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什麼樣的問題,有什麼需求。

5、冥頑不化(Obstinacy)。創業的過程跟運動員努力拿金牌不一樣,你要做出隨時調整的準備,成功的創業公司最終的產品與開始時往往發生質的變化。但是也不能朝令夕改。要做到循序改進螺旋上升,不能總是推倒重來。

6、招聘差勁的程序員(Hiring Bad Programmers)。通常那些穿西裝打領帶的商務人士在互聯網行業很難成功,他們以為招聘幾個IT民工將自己完美的商業方案寫寫代碼就可以大功告成了,其實他們招聘的程序員都是三流貨色,真正的程序高手根本不屑於聽從他們盲目的指揮。而要想找到真正的技術高手,首先需要你自己要精通技術,所以說技術創業者們,很適合創業。

7、選錯了平台(Choosing the Wrong Platform)。這裡的平台包含了操作系統、開發語言以及開發框架等。讓有才能的程序員幫你決定。還有個小竅門,看看頂級的計算機學院里用什麼技術。

8、發布速度慢(Slowness in Launching)。任何一家公司在軟體發布前都是慌亂的,只能完成預計功能的85%。創業公司發布產品遲緩,通常是不自信的表現,不敢面對用戶的點評,行動力缺乏,而這是創業公司的大忌,事實是你永遠不可能做到輕輕按一下按鈕就完美的發布出去然後收穫用戶的陣陣掌聲。

9、發布過早(Launching Too Early)。相比於上面一條,發布過早的危害相對小一些。但是也有一些產品因為發布的太早讓先期使用者失望,再也拽不回來了。而避免這一情況發生的唯一方法就是梳理你產品的核心功能,將核心功能模塊化發布,確保在產品發布時具有核心功能,可以滿足用戶的真實需要。

10、沒有明確的用戶群(Having No Specific User in Mind)。如果你不清楚誰將會使用你的產品,那創業基本就算失敗了。只有了解明確的用戶群,你才有可能跟他們交流,聽他們的需求和意見,改進你的產品。這也是為什麼通常我們建議創業者選取創業點時,解決的問題是自己面臨的問題,因為你自己就是這樣產品的用戶。

11、籌錢太少(Raising Too Little Money)。要保證你籌的錢能夠維持公司運轉,至少能夠運轉到他開始盈利或者下一輪投資進來。

12、花的太多(Spending Too Much)。花錢太多會讓你在盈利期就關張,而最費錢的事就是:招人。當你想招人的時候,想想人月神話。我們建議招人時遵循三個原則:能免責免;給股權而不是工資;只招寫代碼的或者拉客戶的。

13、籌錢太多(Raising Too Much Money)。拉到風投的多寡跟時間成正比,籌錢太多意味著你為投資耗費了太長時間,競爭對手可能已經超越你了。並且投資商給你那麼多錢可不是讓你在銀行存定期的,你需要擴大公司規模和產品市場,過快的膨脹是個負擔,船大不好調頭。

14、被投資者牽著鼻子(Poor Investor Management)。你需要掌控公司,聽取投資者的意見而不要被他們牽著鼻子走。更不要將公司交給他們管理,只有你最了解在做的產品。通常風險投資的數額決定了投資者的話語權,這也是前期不要拉太多風投的原因。投資者有時不是很精明,就連喬布斯都被董事會趕走過。

15、為了莫須有的利潤犧牲客戶(Sacrificing Users to (Supposed) Profit)。不要過早的考慮商業模式,將精力更多的放在用戶和產品上,因為打造用戶需要的產品比構建商業模式更難。先創造儘可能多的價值,之後再考慮將價值轉換為鈔票。

16、自命不凡(Not Wanting to Get Your Hands Dirty)。這是技術創業者經常遇到的問題,技術至上,認為只要將代碼、演算法做到足夠牛就夠了,而忽視了商業上的工作。就連Google的創始人在開始也只是想將那套系統賣掉。你的創始人團隊里至少有一個人放下技術人員的清高,去做一些商業上的工作。

17、內訌(Fights Between Founders)。創始人之間的分裂對創業公司的影響最壞,也是我們最不想看到的現象。而這種情況之所以發生多因為是人而不是因為事,也就是說遲早都要分裂。因此在最開始階段要選擇合適的夥伴,而不要因為怕疏遠了你的同屋拉他入伙,也不要因為一個人有某方面的技術而拉他入伙,而不管你喜歡不喜歡跟他共事。在創始人退出時,建議採取授讓股權方式,避免引起公司混亂。

18、三心二意(A Half-Hearted Effort)。大多數創業公司之所以失敗,是因為創始人沒有全部的投入。他們可能兩三個人,在工作之餘玩上一把,很難取得革命性的成功。如果你沒有辭職全身心的撲到創業工作中,一般表明你自己都不看好這個創業點。騎牆者很難下定決心全力去解決一個問題。創業跟做其他事情一樣,你可能犯的最大錯誤就是不夠努力,此外還有一個秘訣就是不要否認這一點。


1,產品戰略性失誤,這種錯誤導致的結果就是在實踐過程中創業團隊已經不能夠逐步修正產品定位上的偏差了。這種錯誤來源於團隊不理解所處的行業,不理解用戶需求。很多人都自以為點子很酷,而且越想越覺得絕妙,但用戶不會覺得這個很酷,於是鑽牛角尖的基因發揮作用最後做出一個很酷的廢物出來。

2,韌性差,一個韌性差的團隊在逆境中很容易放棄,很多產品都會有磨難,韌性差的團隊基本上沒有活過來的。
3,執行力差,大家在一起侃的時候情緒激動,說到要開始幹活兒了,各個都忙得沒時間,執行力差使得99.999999%的團隊歇菜,有些時候事情還沒開始就結束了。
0,關鍵職位缺乏專業人才,這個應該是很多有志青年的致命傷,放在最後但絕對是最難搞定的,因為前三項是主觀因素,這一項是客觀因素。沒有專業人才就不得不高薪聘請,成本就高,團隊的成功率就低。


我自己經歷過大公司,也經歷過創業公司,就說一下上家創業公司,失敗的原因大概有一下:
1.非互聯網人做互聯網公司十有八九都是死,為什麼?因為這樣的老闆控制欲很強,面面俱到,不給合伙人,員工過大的權利,因此,合伙人和員工只能屈服於老闆,進而團隊不穩定,合伙人之間撕逼扯皮,員工毫無成就感!
2.一個創業公司,老闆的眼光決定了公司未來發展的可能性,如果老闆只追求眼前利弊,必定成不了氣候!
3.業務上,產品的需求不是剛需,這個我認為是很多創業公司失敗得最大得原因吧,把一個低頻需求,自己認為是高頻意淫這是一個很大的市場,然而這並不是用戶的需求,這是老闆的需求,跟用戶毫無關係,我相信只要在創業公司待過,這個深有體會!
4.老闆的人品,創業就是跟著一個瘋子,忽悠一群瘋子去完成一個夢想,如果這個過程中老闆言而無信,把員工當做為了實現他夢想的打工者,或者苦力,必定失敗!老闆要把他的夢想變成一群人的夢想,才能把各個員工得潛力發揮到極致,員工才會不覺得來創業公司,不只是薪水給的高。

這是大的方面來講,還有一些細節我想和各位探討一下:
1.團隊管理,如果一個創業公司裡面有BAT等大公司出來的作為中層領導,很容易養成這樣一個毛病:創業公司搞的跟大公司一樣的管理風格。就是通常所說的小公司患上了大公司病,比如一開會就他媽幾個小時,而且一般是晚上,操蛋!開會如果能創業成功得話,A股市場估計都炸了!!!分分鐘都能搞出一個上市公司。還有什麼事兒都要做個ppt,不管大小,好像做ppt也能創業成功一樣?呵呵。
2.這第二點,我其實一直很忌諱,可能說出來會傷人,就是女性管理者。就說吧,不能以偏概全。我點背,兩家公司的經歷,都是女性領導,這是我特么最倒霉的事了,女性的心機太重,情緒波動太大,真的不合適創業公司,我的真心話。

--------------------------------------------------更新於9.29日---------------------------------------------
今天是9月29號,說來也是諷刺,我所在的公司項目黃了,我再來更新一下這個帖子,希望能對各位創業者和選擇創業的人一些借鑒。
至於公司名字我就不說了,免得出現一些不必要的麻煩事情。

這個項目做了一年,我是今年5月份加入的。這個項目的最後結局是投資人撤資,老闆融不到錢,資金鏈斷裂,團隊解散。後續還出現了一些很滑稽的事情,員工和老闆同坐會議室討薪。
我復盤了這個項目的死因除了上面提到的以外,還有一下幾點:
1.項目很難被市場認可
項目做的是美業卡的共享,也就是說把你平時辦的美髮卡、健身卡等共享出去,自己套現,讓資金回籠起來,借卡的人能在不辦卡的情況下享受會員待遇。看似很有需求,其實事實證明,這是個很難被接受的模式,用戶並不買賬。具體的數據我在這裡不便於公布,我只說結論。
2.產品體驗差
用戶使用產品,一個借卡的流程走不完,因為這裡面涉及資金,產品經理和老闆對交易流程毫無概念和不屑一顧,我曾極力建議產品先跑完流程,老闆不聽!只是讓用戶自己去聊。這顯然是滿足不了需求的。「我特么卡借出去了,人家給我霍霍怎麼辦?」這是我從用戶獲取到的最真實的擔憂。
3.項目推進時間太慢
項目從開始到目前的4.0版本,耗時一年多,更新迭代慢
4.不做新媒體
真的,沒有做公眾號和微博,很難形成二次和口碑傳播
4.團隊問題
團隊問題歸根結題是創始人的問題,這個大家有體驗的自然懂。創始人自己沒有信心、為人不講誠信、大忽悠、對員工差等等,
5.大環境差,融資寒冬
2016年還是融資寒冬,今年還將會死去一批融資失敗的創業公司

創業風險大,創業不僅是創業者,那些加入創業團隊的員工亦如此,我想說的是,即使最後失敗了,也別虧待了那些犧牲很多而加入創業你的團隊的員工(這些話是說給創業者聽的)。


以我自己的經歷來說,團隊團結是一個很大問題,特別是一把手能否獲得團隊內部認同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其他人的積極性,我原來有一個合作夥伴,公司初創,它是一把手,我是二把手,外加4,5個原始成員,後來發生的一系列矛盾,使得他與我們其他人都產生了隔閡,最後原始員工全部離開,新近員工沒有創業心態,產品開發停滯不前,最後我也離開了,另外,產品定位和用戶需求把握不足也是沒有成功一個很大原因之一,但是資金卻從來不是問題,執行力這個東西開始在我們團隊沒有問題,出創員工因為自身積極性高,執行效率都很高,但後來新進來的人就不行了


創始人弱,不懂如何做產品,不懂創業。
一將無能累死千軍。
我經歷了3家互聯網創業公司,都是這樣。


只有做 產品/技術/營收 的心態
一直都沒有做企業的心態
我見過的最多的失敗都可以歸結於此


1:沒有把用戶,真正的用戶當作公司最重要的目標與資產

2:在短暫成功的時候忘記自己成功的原因,追逐看上去更美的東西。

3:失去創業心態。


創業公司所有失敗的問題都是老闆。沒有其他。


點子太牛B, 缺個程序員


推薦閱讀:

健力寶是如何衰敗的?衰敗的幕後發生了什麼?
二八法則的成因是什麼?
為什麼說明朝資本主義萌芽為清朝所扼殺?
海底光纜是政府公益行為,還是商業行為?
能否從經濟學角度證明抵制某國商品是徒勞的?

TAG:互聯網 | 創業 | 學習 | 投資 | 商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