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時間一個人獨處會得抑鬱症嗎?怎樣避免?


瀉妖,作為一個有長期獨處經驗的人,我覺得我還是可以分享一下心得的。

先說說我們的經驗,也許對你有啟發:

非大都市的時差黨很多都有我的體驗:不想過分強迫自己融入當地人的圈子,畢竟文化根基和思維方式差太多。別說交朋友,就連想交流,都方圓百里木有同胞,上網和朋友聊天時差又不對。

並且,更慘的是,我的專業課很少,大部分時間是自己研究,這就導致,絕大多數情況,都是獨往獨來的。如果得知我的獨往獨來,是論年計算的,你看我如此【健康開朗活蹦亂跳正能量爆棚】,題主,可否給你心裡帶來一絲安慰?

那麼,留學生面對的壓力有:孤獨,語言,學業,合法身份,情感,文化,歧視,甚至同胞自相殘殺等,這些眾所周知,我就不贅述了。這些壓力中,哪個都比「寢室人際關係複雜」來的複雜的多。

那麼,留學生中,大家是怎麼處理這樣的負面情緒的呢?如果都不適合你,你權當故事看吧。

1,戀愛

這是大部分人的首選。

我個人並不主張因為排解寂寞的基礎上而建立的情感關係,這只是相互慰籍,相互利用,而非出於愛。很多人,甚至因為敵不過寂寞,隨便找個人就在一起,甚至連對方在國內是否已經有另一半都不在乎。

他們得到所需了么?也許吧…兩個人的孤單好過一個人的寂寞么?也許吧…

肉體真的不會寂寞了,可靈魂怕是只會更空虛……

2,交友

這個手段很多,學校同學,社團,甚至租房子的室友,都可以成為朋友。

效果如何呢?有為了錢翻臉的,有為了情反睦的,也有為了爭廁所,打掃衛生,洗髮水被偷大打出手的。

有人群的地方,必然有是非。是的,也許你每晚回家,都能看到人影,但是,可能看到比沒看到,心情更糟糕。

3,忙碌

忙學業,忙打工,忙旅遊,忙興趣…如果你願意,可以找到一萬種忙碌起來的方式。

我曾經用1周,認真的做了一個小傢具,那一周時間過的飛快。

在我看來,這個是最行之有效,並且副作用小的排解孤獨抗抑鬱手段了。

4,放棄

人不少,有的從來第一年開始,有的是來了幾年後開始,內容就是:吃飯睡覺無所事事。有的是因為申請學校受挫;有的是考試掛科,無法畢業;有的是因為歧視而自己太玻璃心;有的是情感;有的是因為生活艱難;有的什麼原因都沒有,就是沒有積極認真生活的動力。

其中有一個小女孩,我對她印象非常深刻,她因為無法控制負面情緒,已經嚴重到了疑神疑鬼,歇斯底里,思覺失調的程度了。每天到處抱怨別人怎麼欺負她,別人怎麼歧視她。大家開始還聽,幫她出謀劃策,勸她回國,甚至給她聯繫了心理醫生,但是,到了最後,看到她就繞開。

在一個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的環境里,大家的不多的正能量都很寶貴,無暇拿來浪費在一個根本拒絕接受幫助的人身上。因為無能為力之餘,還因為她導致自己的情緒也很低落。

你不要看著覺得絕望,其實最終,他們大部分都很健康,無論是心態還是身體。

得抑鬱症的幾率,必然要看個人,是個人心態調節能力的問題。環境,狀態,頂多就是個導火索或者催化劑,絕對不是成因。

你要做什麼?

(一)
停止無意義的自我心理測試,這隻會加重你的心裡負擔,起不到任何幫助。

迅速就醫。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一定要告知家人,積極配合治療。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出門大吃一頓,並且牢記這次教訓,告訴自己,胡思亂想才是病!

(二)

如果是肯定的,你先前已經意識到你的心理問題,這已經是最好的開始。

這比不肯承認不肯面對現實要好太多。

那麼要做的,是不要恐懼,鎮定下來。

要堅信,這無非就是思維經歷了一次感冒,雖難過程難受,但是必然是會痊癒的。

(三)
接下來,要學會,不要把問題歸結在別人和環境上。

這點很重要。為什麼呢?

你越是排斥某個點,越會可以把矛盾放大化,然後進入一個惡性循環。把錯誤推到別人身上,其實我們並不會輕鬆。

如果你把原因歸結在自己,歸結在客觀,就是肯面對自己的心理問題,那麼你總不能埋怨自己吧,誰會自願生病呢?

這樣,你就會覺得,這就是一場人生的考驗,能全身挺過,就會得到一次自我的升華。這麼思考,就會容易面對許多。

(四)
不要太執著於小我。

就是大家通俗的說的,別太拿自己的感受當一回事。太在乎自己的每一絲感受,往往會陷入自己給自己編織的不可脫身的大網,越掙扎,纏的越緊。

嘗試靈魂出竅去看看自己,看看自己和周圍的千絲萬縷的聯繫;嘗試換位思考,去看看那些你覺得對不起自己的人的心態。

(五)
轉換思維方式,打破自己的傳統邏輯,學會多角度思考問題。

如果有半杯水,不要思考「哎,只剩半杯水了…」,而換成「竟然還剩下半杯呢!」

如果你被人背叛,不要思考叛徒對你的傷害,而要感激他讓你學會提防的同時,認清誰是敵,誰是友。

如果有挫折,不要怨天尤人,而是認真的去思考解決方案,積極解決,然後覺得自己的生活閱歷因此又添上很屌的一筆談資。


PS:如果還有什麼不明白和需要傾訴的,你可以私信我。


既然想交朋友,那就去交。認識一個人,只要不期待眼光要有準到看一個就得和別人做什麼一輩子知根知底的好朋友,老老實實承認自己需要幾個酒肉朋友,聊一點毫無營養的話,做一點不足為外人道也的事,吵吵架,八個卦,每周有那麼一兩次放鬆時間,也不會耽誤自己成熟,反而會讓自己在獨處的時候更沉靜。

怕的是把人際關係看的太重,不肯承認是膚淺的酒肉關係,一定要是好朋友,好知根知底,要刎頸之交,不離不棄,互相完全欣賞,心事掏心掏肺,沒事借個幾十萬不用打借條的才行……其實人的思想里,有多少事值得沉重嚴肅,或者有趣厲害到這個地步的?就哪怕是一個暢銷書作家,把他的作品讀一便,才多少時間啊?而要共同經歷過多大的利益共享,才能漸漸互相信任到信仰的地步?這都不是你一開始可以計劃的。

但因為期待太大,所以不敢開始,就如同樓主你說的,寢室里關係複雜……有多複雜,共同守護把某人肢解了藏在柜子里的秘密?無非就是互相看不慣嗎,那又怎麼樣,今天這個看不慣那個,明天沒準有了共同的吐槽對象喝喝酒,後天為了某個異性又互相貶低,只要你別把所有的時間放在人際關係上耽誤了學習打工找男人,無聊了隨便喊幾個還算順眼的身邊人吃一頓,說幾句沒有下限的話,放個輕鬆,第二天自己再去圖書館學習或者去打工,不耽誤。

許多人際交往,就和你去洗個澡蒸個桑拿一樣,只需要輕輕鬆鬆就可以了,你不能說,蒸桑拿又不治病,所以就是浪費時間。人不停地追求智力和美感上的趣味,順便還要尋找社會上安身立命的規律,這的確是一件孤獨艱苦的事情,所以人也需要休息,時間如果要他每一分鐘都物超所值,那估計就早衰累死了,反而不划算。人和人的酒肉膚淺交往就是休息的一種,每個人都需要休息,在交朋友的時候,不用先去判斷他到底有多好,能與自己聊到什麼程度,會不會背叛自己……這種想法,就好像在兩堆乾草前把自己餓死的驢子,在複雜的人性面前,我們剛看見一個人,就要判斷出他肯定對自己有利?這判斷能力真不會比那驢子高多少,何必想那麼多呢,先隨便跨前一步說,今沒什麼事干,你有空晚上一起去哪裡搓一頓吧,我請客。


你的問題不在於你要不要去交朋友,而在於害怕孤獨。你看到別人都是成群結隊的在一起,唯獨你是一個人,因為自己和大多數人的行為不一樣,因此開始懷疑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實非明智之舉,看問題應該看到本質,而非表象。我的答案有點長,希望你能看完,字字珠璣:

能夠自得其樂,感覺到萬物皆備於我,並可以說出這樣的話:我的擁有就在我身——這才是構成幸福的最重要的內容。

獲取幸福的錯誤方法莫過於追求花天酒地的生活,原因就在於我們企圖把悲慘的人生變成接連不斷的快感、歡樂和享受。這樣,幻滅感就會接踵而至;與這種生活必然伴隨而至的還有人與人的相互撒謊和哄騙。
首先,生活在社交人群當中必然要求人們相互遷就和忍讓;因此,人們聚會的場面越大,就越容易變得枯燥乏味。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可以完全成為自己。誰要是不熱愛獨處,那他也就是不熱愛自由,因為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是自由的。拘謹、掣肘不可避免地伴隨著社交聚會。
社交聚會要求人們做出犧牲,而一個人越具備獨特的個性,那他就越難做出這樣的犧牲。因此,一個人逃避、忍受抑或喜愛獨處是和這一個人自身具備的價值恰成比例。因為在獨處的時候,一個可憐蟲就會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憐之處,而一個具有豐富思想的人只會感覺到自己豐富的思想。
一言以蔽之:一個人只會感覺到自己的自身。進一步而言,一個人在大自然的級別中所處的位置越高,那他就越孤獨,這是根本的,同時也是必然的。如果一個人身體的孤獨和精神的孤獨互相對應,那反倒對他大有好處。否則,跟與己不同的人進行頻繁的交往會擾亂心神,並被奪走自我,而對此損失他並不會得到任何補償。
大自然在人與人之間的道德和智力方面定下了巨大差別,但社會對這些差別視而不見,對每個人都一視同仁。更有甚者,社會地位和等級所造成的人為的差別取代了大自然定下的差別,前者通常和後者背道而馳。受到大自然薄待的人受益於社會生活的這種安排而獲得了良好的位置,而為數不多得到了大自然青睞的人,位置卻被貶低了。
因此,後一種人總是逃避社交聚會。而每個社交聚會一旦變得人多勢眾,平庸就會把持統治的地位。社交聚會之所以會對才智卓越之士造成傷害,就是因為每一個人都獲得了平等的權利,而這又導致人們對任何事情都提出了同等的權利和要求,儘管他們的才具參差不一。
接下來的結果就是:人們都要求別人承認他們對社會作出了同等的成績和貢獻。所謂的上流社會承認一個人在其他方面的優勢,卻唯獨不肯承認一個人在精神思想方面的優勢;他們甚至抵制這方面的優勢。社會約束我們對愚蠢、呆笨和反常表現出沒完沒了的耐性,但具有優越個性的人卻必須請求別人對自己的原諒;或者,他必須把自己的優越之處掩藏起來,因為優越突出的精神思想的存在,本身就構成了對他人的損害,儘管它完全無意這樣做。
因此,所謂「上流」的社交聚會,其劣處不僅在於它把那些我們不可能稱道和喜愛的人提供給我們,同時,還不允許我們以自己的天性方式呈現本色;相反,它強迫我們為了迎合別人而扭曲、萎縮自己。具有深度的交談和充滿思想的話語只能屬於由思想豐富的人所組成的聚會。在泛泛和平庸的社交聚會中,人們對充滿思想見識的談話絕對深惡痛絕。
所以,在這種社交場合要取悅他人,就絕對有必要把自己變得平庸和狹窄。因此,我們為達到與他人相像、投契的目的就只能拒絕大部分的自我。當然,為此代價,我們獲得了他人的好感。但一個人越有價值,那他就越會發現自己這樣做實在是得不償失,這根本就是一樁賠本的買賣。
人們通常都是無力還債的;他們把無聊、煩惱、不快和否定自我強加給我們,但對此卻無法作出補償。絕大部分的社交聚會都是這樣的實質。放棄這種社交聚會以換回獨處,那我們就是做成了一樁精明的生意。另外,由於真正的、精神思想的優勢不會見容於社交聚會,並且也著實難得一見,為了代替它,人們就採用了一種虛假的、世俗常規的、建立在相當隨意的原則之上的東西作為某種優越的表現——它在高級的社交圈子裡傳統般地傳遞著,就像暗語一樣地可以隨時更改。這也就是人們名之為時尚或時髦的東西。但是,當這種優勢一旦和人的真正優勢互相碰撞,它就馬上顯示其弱點。並且,「當時髦進入時,常識也就引退了。」
除此之外,一個人的自身擁有越多,那麼,別人能夠給予他的也就越少。正是這一自身充足的感覺使具有內在豐富價值的人不願為了與他人的交往而作出必需的、顯而易見的犧牲;他們更不可能會主動尋求這些交往而否定自我。相比之下,由於欠缺自身內在,平庸的人喜好與人交往,喜歡遷就別人。這是因為他們忍受別人要比忍受他們自己來得更加容易。此外,在這世上,真正具備價值的東西並不會受到人們的注意,受人注意的東西卻往往缺乏價值。每一個有價值的、出類拔萃的人都寧願引退歸隱——這就是上述事實的證明和結果。據此,對於一個具備自身價值的人來說,如果他懂得盡量減少自己的需求以保存或者擴大自己的自由,盡量少與他的同類接觸——因為這世上人是無法避免與其同類打交道[的,那麼,這個人也就具備了真正的人生智慧。
促使人們投身於社會交往的,是人們欠缺忍受孤獨的能力——在孤獨中人們無法忍受自己。他們內心的厭煩和空虛驅使他們熱衷於與人交往和到外地旅行、觀光。他們的精神思想欠缺一種彈力,無法自己活動起來;因此,他們就試圖通過喝酒提升精神,不少人就是由此途徑變成了酒鬼。出於同樣的原因,這些人需要得到來自外在的、持續不斷的刺激——或者,更準確地說,通過與其同一類的人的接觸,他們才能獲取最強烈的刺激。一旦缺少了這種刺激,他們的精神思想就會在重負之下沉淪,最終陷進一種悲慘的渾噩之中。
我們也可以說:這類人都只各自擁有人性的理念之中的一小部分內容。因此,他們需要得到他人的許多補充。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在某種程度上獲得人的完整意識。相比之下,一個完整、典型的人就是一個獨立的統一體,而不是人的統一體其中的一小部分。
因此,這個人的自身也就是充足完備的。在這種意義上,我們可以把平庸之輩比之於那些俄羅斯獸角樂器。每隻獸角只能發出一個單音,把所需的獸角恰當地湊在一起才能吹奏音樂。大眾的精神和氣質單調、乏味,恰似那些只能發出單音的獸角樂器。
確實,不少人似乎畢生只有某種一成不變的見解,除此之外,就再也沒有能力產生其他的念頭和思想了。由此不但解釋清楚為什麼這些人是那樣的無聊,同時也說明了他們何以如此熱衷於與人交往,尤其喜歡成群結隊地活動。這就是人類的群居特性。人們單調的個性使他們無法忍受自己,「愚蠢的人飽受其愚蠢所帶來的疲累之苦」。人們只有在湊到一塊、聯合起來的時候,才能有所作為。
這種情形與把俄羅斯獸角樂器集合起來才能演奏出音樂是一樣的道理。但是,一個有豐富思想頭腦的人,卻可以跟一個能單獨演奏音樂的樂手相比;或者,我們可以把他比喻為一架鋼琴。鋼琴本身就是一個小型樂隊。同樣,這樣一個人就是一個微型世界。其他人需要得到相互補充,但這種人的單個的頭腦意識本身就已經是一個統一體。
就像鋼琴一樣,他並不是一個交響樂隊中的一分子,他更適合獨自一人演奏。如果他真的需要跟別人合作演奏,那他就只能作為得到別的樂器伴奏的主音,就像樂隊中的鋼琴一樣。或者,他就像鋼琴那樣定下聲樂的調子。那些喜愛社會交往的人盡可以從我的這一比喻裡面得出一條規律:交往人群所欠缺的質量只能在某種程度上通過人群的數量得到彌補。有一個有思想頭腦的同伴就足夠了。但如果除了平庸之輩就再難尋覓他人,那麼,把這些人湊足一定的數量倒不失為一個好的辦法,因為通過這些人的各自差異和相互補充——沿用獸角樂器的比喻——我們還是會有所收穫的。
同樣,由於人們內心的貧乏和空虛,當那些更加優秀的人們為了某些高貴的理想目標而組成一個團體時,最後幾乎無一例外都遭遇這樣的結果:在那龐大的人群當中——他們就像覆蓋一切、無孔不鑽的細菌,隨時準備著抓住任何能夠驅趕無聊的機會——總有那麼一些人混進或者強行闖進這一團體。用不了多長時間,這個團體要麼遭到了破壞,要麼就被篡改了本來面目,與組成這一團體的初衷背道而馳。
除此之外,人的群居生活可被視為人與人相互之間的精神取暖,,這類似於人們在寒冷的天氣擁擠在一起以身體取暖。不過,自身具有非凡的思想熱力的人是不需要與別人擁擠在一塊的。在《附錄和補遺》的第二卷最後一章里,讀者會讀到我寫的一則表達這層意思的寓言。一個人對社會交往的熱衷程度大致上與他的精神思想的價值成反比。這一句話,「他不喜好與人交往」,就幾乎等於說「他是一個具有偉大素質的人」了。
孤獨為一個精神稟賦優異的人帶來雙重的好處:第一,他可以與自己為伴;第二,他用不著和別人在一起。
第二點彌足珍貴,尤其我們還記得社會交往所意味著的束縛、煩擾甚至危險,拉布葉說過:「我們承受所有不幸皆因我們無法獨處」。熱衷於與人交往其實是一種相當危險的傾向,因為我們與之打交道的大部分人道德欠缺、智力獃滯或者反常。不喜交際其實就是不稀罕這些人。一個人如果自身具備足夠的內涵,以致根本沒有與別人交往的需要,那確實是一大幸事;因為幾乎所有的痛苦都來自於與人交往,我們平靜的心境——它對我們的幸福的重要性僅次於健康——會隨時因為與人交往而受到破壞。沒有足夠的獨處生活,我們也就不可能獲得平靜的心境。
犬儒學派哲學家放棄所擁有的財產、物品,其目的就是為了能夠享受心境平和所帶來的喜悅。誰要是為了同樣的目的而放棄與人交往,那他也就做出了一個最明智的選擇。柏那登·德·聖比埃的話一語中的,並且說得很美妙:「節制與人交往會使我們心靈平靜。」
因此,誰要是在早年就能適應獨處,並且喜歡獨處,那他就不啻獲得了一個金礦。當然,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這樣做。正如人們從一開始就受到匱乏的驅趕而聚集在一起,一旦解決了匱乏,無聊同樣會把人們驅趕到一塊。如果沒有受到匱乏和無聊的驅趕,人們或許就會孤身獨處,雖然其中的原因只是每個人都自認為很重要,甚至認為自己是獨一無二的,而獨自生活恰好適合如此評價自己的人;因為生活在擁擠、繁雜的世人當中,就會變得步履艱難,左右掣肘,心目中自己的重要性和獨特性就會被大打折扣。在這種意義上說,獨處甚至是一種自然的、適合每一個人的生活狀態:它使每一個人都像亞當那樣重新享受原初的、與自己本性相符的幸福快樂。
黑色字以下非我所答,源自於叔本華的——《論獨處》
希望你在年輕的時候就學會獨處,能自得其樂並圓融於自我,這才是你要學習的。
最後回答下樓主的問題,獨處不僅不會使人得抑鬱症,反而是人生的必修課,你應該和真正有思想的好好地聊一聊,而非讓自己將就在人群中,這樣只會讓你更難受,不用避免。


看了第一位的答案回答的是交朋友的問題,但題主問的是一個人獨處的情況。其實這個情況我比較熟悉而且我過去有段時間比題主的情況嚴重的多。我覺得你開始擔心關注這個問題是好事,但你完全不用害怕。

群居有群居的好處,獨處有獨處活法,正如蟻群和狼族是兩種根本不同的類別。而能夠獨處的生物一般比群居生物具備更強大的能力。

首先一個人獨處容易得抑鬱症。但是其實抑鬱症和獨處是沒有因果關係的。抑鬱的根源是因為人的空虛寂寞冷。那麼試圖使自己充實就是避免方法了。

充實有很多種方式。我這裡談我認為最有用的方式。就是把自己變成一個觀察者。這是非常有意義的。這個世界大到你不可想像,豐富到你覺得一生根本不夠體驗。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每一個生活的細節放大都是一門學問。如果你獨處,你比別人有更多的時間資源去觀察他們,學習,思考,感受,體驗,創作。因為人類雖然是群居動物,其實大部分時間還是一個人,大部分事情還是你一個人的事,只有獨立才能學會成長。
看書看報看新聞,音樂繪本電影,運動健身養生,泡論壇上知乎混豆瓣,上課考證刷題,學語言學技能學知識,做飯洗衣服買菜逛超市旅遊拍照寫日記做義工做支教,把自己生活的點滴掛出來分享,這些事情其實都是一個人的事情。你所謂的一群人的事情往往只佔很小的一部分。
我現在就是一個人生活,就這樣全部時間都是我的了天天還忙得沒有時間看我沒來得及看的一大堆片兒,我是多麼希望能有足夠時間來逛知乎啊。一個人真的有很多事情需要做。這還只是一個很普通的人。

你如果要做一個牛逼的人,你更要一個人了,你得花大量的時間積累知識儲備,闊寬眼界闊大視野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那個時候別人來和你群居你都感到不適,你看珠穆朗瑪峰有同伴嗎,鯊魚也不會聚餐吧,連別墅也是獨棟的呀。你會發現就算是太陽系的行星雖然都在一個系統里,各自也是按照自己的軌道在運行,沒有粘在一起離不開的情況啊。那是橡皮泥,軟軟的那種。所以努力使自己強大起來吧。當你強大了你根本不會再有恐懼。那個時候你再跟別人交往,也會更有底氣,更容易有主動權。

當然朋友也很重要,但這個不著急,朋友遲早會有的,也許不適合現在的你,因為你現在可能認為朋友就是依賴。其實朋友還有很多種功能,這個不必我多講,哲學書心靈雞湯里都頻頻介紹。我講下我覺得他最大的作用吧,那就是一面鏡子。照出你與其他人的共性與差異,反饋你發出的信息,然後讓你更理性客觀的思考。朋友不一定要在身邊,朋友不一定是別人。名人大師也是你的朋友,他們的話能幫助你一聲,陌生的人也是你的朋友,他們的言行給你提供判斷的參考,你自己也是你的朋友,善待自己然後發現你自己的不足,慢慢把它改掉。和過去的錯誤做朋友,和真理做朋友,和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做朋友,和遠方的「它」做朋友,和時間做朋友,和未來做朋友,和孤獨做朋友。

我提供幾個具體的路子供你參考吧。

找到你最感興趣的事情,不要顧慮那麼多,做。比如你喜歡音樂,那你玩啊,你搞個樂器來學,弄個電子音樂生成器來編曲,音樂交友網站上去混。你喜歡美食,那你做啊,你下一堆食譜每個菜做到完美請別人吃,你找個師傅教你找個平台放你的攻略心得。你喜歡旅遊,那你去啊,你游遍大江南北看遍世間風雲,你拍了一堆照片最後做成了冊子寫了一堆回憶髮網上變成你的主頁最後成了故事。你把一件事情做的無限牛逼,你的自信心自然就泄露出來了。

找到你最感興趣的作品,不要顧慮那麼多,看。你喜歡某部電影你看個100遍直到看吐,你喜歡幾本書你輪流著翻換著順序讀,你喜歡一堆漫畫你網上追著看書店站著看床上躺著看,做這些事情並不是無意義,你喜歡它證明它是你的夢想,你把你夢想深深埋進腦海里你肌肉記憶平時做事都會有個目標有個追求。自然不再迷茫。

找到你最感興趣的偶像,不要顧慮那麼多,想。你天天想他的臉想他的行為想他的話,他是你偶像證明他比你優秀,把比你優秀的人記在腦子裡。放心大膽的在網上尾行他,尋找他的蛛絲馬跡,挑他各種小毛病,看他各種八卦。至少你的心中大概知道你要的是什麼你不喜歡的是什麼你能對你自己的言行有一個判斷。你還能從他那裡獲得正能量,這玩意兒比心靈雞湯實際多了。

找到你最感興趣的技術,不要顧慮那麼多,練。你喜歡畫畫你每天畫換著花樣畫水彩水粉油畫工筆素描速寫你紙上畫膩電腦上畫,板子不喜歡拿滑鼠畫,電腦畫膩牆上畫書上畫衛生紙上畫。你畫了插畫畫塗鴉,畫了塗鴉畫繪本,畫了繪本畫遊戲,畫了遊戲畫簡筆畫。

如果你找到了真愛一樣的某種事物並且一心堅持,幾年之後你再也不會問這種問題了。


和題主一樣,我也是一個獨來獨往的人,也曾經抑鬱過,尤其是每年開學的時候,總有種即將從人間步入地獄的感覺。我總是害怕一個人,害怕沒有朋友,經常也是一個人吃飯,一個人上自習,走在人群中就莫名地恐慌。

後來,實在耐不住了,索性搬出宿舍,一個人在校外租了個小單間,一個人生活。我生活狀態的改觀也就是從這裡開始,抑鬱也因此慢慢消除。

一句話,最重要的事情,莫過於學會和自己相處。有沒有朋友不能強求。

一個人住之後,不必再擔心各種複雜的人際關係,煩惱也少了很多。以前總擔心別人會嘲諷我做的每一件事,所以在校內時什麼都不敢去做。有了自己的空間,便大膽去做很多事情,因為,幾乎沒有人會關注陌生人的事情,所有人關注得最多的都是自己,我也就不必再擔心別人的種種看法了。下面就大致說說我的做法吧,希望對題主有幫助。

1.早睡早起。
在宿舍住的時候,睡覺的時間總是受到室友們的限制,根本就沒辦法早睡。一個人住,想什麼時候睡就什麼時候睡,睡眠質量大大地提高。

2.跑步。
受到知乎大神們的影響,現如今,只要不下雨,每天晚上我都會沿著離我們學校最近的那條江跑步,每天大概跑個50分鐘吧。感覺自己的身體變好了,基本上也沒再像以前那樣感冒頻發。另外,每次跑完步,都感覺心情舒暢極了。買雙好的運動鞋會讓自己愛上跑步。

3.靜坐。
買個瑜伽墊,每天抽出些盤腿靜坐,什麼也不想,煩躁的心情很快就一掃而光了,也能夠靜心看書了。不像以前,總是盼著今天趕緊結束。

4.讀書。
這個沒必要多說吧,知乎有很多好的問答。看漫畫也是不錯的。

5.飲食
自己做飯真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我通常把食材切好,和大米拌在一起,用電飯鍋燜熟。簡單省事,很很好吃呢。當然,飲食還是清淡為主。

其他的就不再贅述了。這即是我和自己獨處的方式。很多事情最重要的還是計劃和堅持。要有這樣的思維:「今天不想跑步,所以才去跑步。」

相信我,這麼做真的有效,因為我就是這麼擺脫抑鬱的。獨處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去選擇一個好的方式與自己相處。一個從容自然的人才是最有吸引力的。

順便說一句,每個學校不都有心理輔導辦公室嗎?有時間去找那裡的老師聊聊,畢竟那不是蓋的。多和別人聊天有好處的,可以從這裡開始啊。


「掌握獨處的藝術並不會讓我們更離群索居,恰恰相反,獨處能讓我們更好地聯接。通過密切關注我們的內心生活以獲得自由,從而在更高層次上與別人走向親密。」

所以即便是長時間一個人獨處,「如果你清醒地了解自己,知道自己與別人的聯絡是出於自主自願,而非困於自己極度的不安和對陪伴的乞求,你就是自由的。保留一些獨處的空間,實際上有利於營造更健康的關係,因為他們將會是更自由的個體。」

獨處,半是理解,半是輕蔑。

獨處對一些人而言是一種刻意選擇的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它也是我們過上豐盛生活不應或缺的一種能力。如果說找到靈魂伴侶的幾率悲觀得可憐,而維持長久親密關係的秘密也不過是彼此做出巨大讓步,那麼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獨身還有什麼好奇怪的?

然而我們的大眾文化對待這種選擇卻半是理解,半是輕蔑——特別在這個沉迷於連接的在線時代,自願選擇的孤獨常被認為是有害的。英國作家莎拉?梅特蘭在《如何獨處》一書中探討了這個悖論:

「我們同意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頭腦和創造力,然而當我們面對那些選擇獨處來發展自我力量的人,我們卻一概隱隱抱以懷疑的態度。」

梅特蘭繼續寫:「如果你清醒地了解自己,知道自己與別人的聯絡是出於自主自願,而非困於自己極度的不安和對陪伴的乞求,你就是自由的。保留一些獨處的空間,實際上有利於營造更健康的關係,因為他們將會是更自由的個體。」

掌握獨處的藝術並不會讓我們更離群索居,恰恰相反,獨處能讓我們更好地聯接。通過密切關注我們的內心生活以獲得自由,從而在更高層次上與別人走向親密。

談起獨處,就想起愛德華·霍普(Edward Hopper)的畫中的感覺:銳利的線調和大幅的塊面,平凡的主題場景和詭異的燈光,畫面上總有無車的街道、表情不明的人物……霍普似乎以此在提醒我們:孤獨並不可恥,它其實是生活之常態。

更多有趣內容歡迎

Lens-知乎、Lens-專欄

微信、微博「WeLens」

Lens是一個致力於發現創造與美、探求生活價值、傳遞人性溫暖的文化傳播品牌

來源:brainspicking

譯者:叮噹44

編輯:Freda


謝邀,這個問題, @菠菜 姐姐和 @王豕 妹子說的都很清楚了,我就補充一下。

長期獨處,一定是會有憂鬱症的,因為人是社會性的動物,需要與他人溝通,獲得資訊信息,獲得自己言行的反饋和認可。即使是非常簡單的言語交流,對人的心理都有很大的安慰作用。

但如果實在條件困難,像桑德拉布洛克一樣困在太空里,或者像湯姆漢克斯困在孤島上咋辦呢?我在北歐的時候,曾經聽一個白鬍子老大爺這麼和我說:你必須學會表達,沒錯,是表達(express),不僅僅是說話(talk)。你可以朗讀,寫作,繪畫,雕塑,做手工藝,因為你在認真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你的感情蘊含在其中,我們與他人交流,其實就是宣洩和獲知情感。這與直接的言語交流,差異不過在於獲得反饋的速度,但只要你選擇用這些方法,你就會感受好很多。要知道,也許你的作品,千百年後,或者在地球的另一邊,忽然被人看到,獲得很好的認同,你的心意終究還是被他人理解了。只要你想到這一點,你面前的事物就會變得生動起來。


在芬蘭的某個小鎮,有個彪形大漢,每天會到雪地上維護他的繪畫,是用腳印在雪上踩出來的,一個性感裸女,他說太空站上的宇航員都是男的,也沒法看AV,所以需要給他們一點樂子。每次看他一個人在雪地上小心翼翼跑來跑去,我覺得他很牛逼。

PS:除了以上的辦法,還有個重要的行為,是養小動物,也可以有效避免獨處帶來的憂鬱症。我看帶著一隊雪橇狗出門的村民們,其實很歡樂。所以如果可能,貓貓狗狗什麼的,獨處就養一隻吧。


以前就是一個人獨處的,每天宅屋裡工作4小時,剩餘時間隨心情安排,通常一個人爬山、遛狗、逗貓、看書、上網、睡覺,不會做飯,餓了就叫外賣或者自己煮麵吃,每周末出去逛下街,每年固定出去旅遊幾次,這狀態持續了快9年,並沒有抑鬱到,不過本身就屬於性格孤僻不喜社交的,手機通訊錄固定聯繫的就兩個人,所以不會有任何不適。說到底還是要看個人性格,有的人讓他出去和人頻繁社交,反而會把他逼瘋,反之亦然。不適合這種生活狀態就不要強求,自然不會出問題。


只要有目標就不會抑鬱!只要有強大的心就不會抑鬱!給你講一個以前我長時間被獨處的故事!
讀大學的時候,我家庭條件相比班裡同學稍微好些,卻處處遭到同學排擠.平時我不炫富,也不裝B,就因為大一開學時,班主任讓統計一下每個人家庭月收入,還要公示之後,我就一直處於這樣的窘境!因為我不知道大家都報多少(因為有人報的少好申請助學金),我就實話實說來的,結果發現我報的數是後面近十位同學家庭月收入的總和.......從此,我便開始被排擠!開始了被獨處的生活!
大一的時候我還學習,到了下半學期我和一些同學一樣也開始墮落,逃課、談戀愛、打遊戲!當然,所有的過程都是和其他專業、其他學校的朋友接觸!時間長了,我慢慢也發現,自己活著毫無目的,被同學排擠,又被女朋友甩,還被家人批評,被學霸師兄鄙視!每天面對的現實都像一套套組合拳打在我的臉上!
於是乎,我在大二的時候,翻開學院的保研規定,一條條篩選我與那些保研條件的差距!然後制定了長達兩年的計劃!包括我要找哪些老師做做課題,哪些課題好發文章,哪些課程我應該得高分,哪些學霸(除了鄙視我得那幾個以外)我應該多接觸!哪些社會實踐我應該參與!我每天都會告訴自己!我大學畢業就要保研!這就是我獨處時候得目標!也是解決獨處的方式!
那兩年我幾乎不和任何人提及我做的事、我的計劃,哪怕論文獲獎了我都藏起來不讓別人知道也不讓別人看到!哪怕我發了核心期刊我都不告訴任何人!在學習成績上,我也盡量不問別人成績,這樣他們就不會問我成績,我得了滿分他們也都不知道!
最終,那些洋洋得意本以為自己會保研的同學,被我這匹「黑馬」狠狠拍臉!我保研成功!他們只得考研!有的還有幾年沒考上!
所以,獨處不可怕,只要你有目標!有強大的心去完成目標!你就可以不覺得自己會抑鬱!題主要加油!


首先,不論是有這個困惑的人 還是答題的人 都應該搞明白一點:

1、有的人抑鬱是因為太脆弱,而有的人是因為站得比周圍的人都高太多,但是卻還沒有足夠的力量去承受隨之而來的這份孤獨帶來的痛苦(對這個「足夠的力量"的要求隨著他/她的稀有程度提高而變高,也許高到了百萬分之一、千萬分之一、一億分之一的人可能都解決不了的程度);

2、有的人不抑鬱是因為強大,而絕大多數的人不抑鬱只是因為遲鈍麻木而已;

3、有的人的強大的實質為偽裝出來給自己看或是給別人看的刀槍不入,有的人的強大是看清了自己的強大之處也看清了自己的脆弱之處然後坦然的面對、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完全的承認自己的弱小但是仍然堅持與自己鬥爭。

然後需要知道的是:不論何種情況,問題歸根結底只能自己解決,別人把他們自己說的多牛逼都不能代替你自己解決問題。尤其是不要向那些占人群絕大多數的遲鈍麻木之人傾訴和求助,他們沒有對於你足夠的了解和足夠的sensibility去感受到同樣程度的痛苦,因此不會理解你,他們只會說:「無論怎麼樣都是你太弱造成的,你看看我如何如何,不是很容易就不痛苦了么?」或者說一些諸如「你看那些生活那麼簡單的做著ABCD等平凡的事情的人、處在社會下層的人都不抑鬱,你抑鬱什麼?就不能像他們那樣活的簡單且陽光么?就不能多主動找找朋友么?就不能去做點什麼事(比如倒騰某樣物品、睡一覺之類)么?」或者是他們在自己擁有著至少一個真正的朋友的情況下對你說「人就是孤獨的,你沒認識到這點、不接受這點就是因為你太笨」之類的話。他們不能幫你解決問題,反而會讓你因為「針沒扎在你身上你憑什麼說不疼」這樣的感受而感到更加痛苦,但是這不全是你的錯,也不能怪他們。

弄明白這幾個概念以後再來分析一下自己的問題究竟在什麼地方。不論能否解決問題,先分析清楚了,你就更容易認識自己,而認清自己是坦誠的接受自己的前提。一旦你能接受自己,不論是抑鬱或是不抑鬱、快樂不快樂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作為一個人存在的意義;你很清楚你存在的意義,並且為這個意義生活下去。

然後,我想問個問題,你不需要回答,只需要在頭腦里思考:你羨慕身邊那些有一大群朋友的人么?真的羨慕么?真的羨慕么?真的羨慕么?

另一個問題:你認為你選擇活著的理由究竟是什麼?你把它握在手中了么?如果沒有,你真的希望通過努力把它握在手中么?那麼你會具體怎麼去做?

再然後,與其刻意讓自己去往上夠得到「強大」,也許可以試試讓自己成為別人的依靠,幫助別人。這樣你會有更大的動力讓自己去解決自己的問題。因為一個解決不了自己的問題的人是無法幫助別人的。

最後,作為一個從記事起就從來沒有群居過、不需要八卦閑扯、不需要逛街購物、不需要酒肉朋友、不需要有人在身邊陪著的生物,也還是不能代替你去實際的幫到你,不過可以告訴你:你很正常,不論抑鬱或不抑鬱都很正常。只要你敢去剖析自己,超越自己,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義,並且敢活下去,總是可以堅持下去的。


歸根結底還是內心不夠強大,你的低迷消極來自於空虛,不要把自己的脆弱推給獨處,不少人自己也活得精彩。

給自己找些事做,並通過這些得到滿足,充實自己,比沉醉在自己所謂的獨立冷靜成熟要強多了。

下面這段話送你,別再孤芳自賞了,先審視一遍自己再自怨自艾吧。

我原諒你是因為你不是完人,你並非完美而我一樣,人無完人,即便是那些在門外亂扔雜物的人。
  我年輕時想變成除了自己以外的任何一個人,伯納德哈斯豪夫醫生說,如果我在一個孤島上,那麼我就要適應一個人生活,只有椰子和我。
  他說我必須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點和我的全部。
  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缺點,它們也是我們的一部分,我們必須適應它們,然而我們能選擇我們的朋友,我很高興選擇了你。

——《瑪麗與馬克思》


孤獨是自由的代價。


把42個回答看完了我好厲害!
跟題主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本人大四,工科狗,我在大二的時候跟題主一樣甚至更甚。有一句歌詞是:我一個人吃飯旅行到處走走停停;還有一句歌詞:我總是一個人,在練習一個人。

大三下學期我就變成了正式的工科實驗狗,從洗瓶子到跟儀器較勁,從分析各種數據到應付考試,每天過的很累。這時候我每天想的都是,媽蛋,我要怎麼設計實驗才比較嚴謹,我要怎麼設置參量才顯得有邏輯,我要怎麼小心操作能防止偏差過大,我要看多少文獻才能讓老闆滿意……
我每天早上7點半起床,8點左右到實驗室,隨隨便便擺弄一下儀器就到了下午6點,回寢室。
然後我會看部電影,或者看看綜藝,啊我還看看曉說(工科狗表示歷史知識匱乏)。然後我會畫會兒畫。然後我就洗洗。然後我就睡了。
閉眼的前一刻,我會對自己說,我覺得今天還算是有意義的一天啊!

我為什麼要讓自己看起來過的有意義?
我覺得自己之前的生活,跟我的同學們沒有區別:上課,睡覺,吃飯,看劇。只不過他們是一起上課,一起吃飯,一起看劇,當然沒有一起睡覺哈= =。
大二的時候,我在準備托福,天天泡自習室,寢室的小夥伴都不跟我說話= =。我每次自己去食堂吃飯也會想,哎,好羨慕她們一起逛吃逛吃啊= =。
可是我真的跟她們一起逛吃逛吃的時候,我還是不開心= =,因為沒什麼好聊的。如果我跟我室友逛街,我要拚命找話題,要是我一停或者她一停,那種沉默的尷尬使我覺得非常致命。
我並不畏懼交流,我只是畏懼和不對盤的人交流。

題主,我相信你也有朋友,我相信你會在你朋友面前表現得像一個神經病一樣。既然是這樣,我覺得並沒有什麼好擔心的,在你需要的時候,你可以卸下防備,跟他們聊天談心。我覺得結交朋友的理想狀態是,想聊天的時候可以聊得很嗨,要做正事的時候,朋友一定知道不要來打擾。

最後我想說,我抑鬱的時候,覺得自己正在經歷一段極為suffer的時間,過去了就好了。題主你可能也是這樣。讓自己忙碌起來吧,君子有所為,不至於胡思亂想。

以上。


題主,你是不是也是很內向的一個人呢。。。看起來和我好像呀,雖然我不太懂抑鬱症,而且我現在還是不能很自然的一個人,不過還有可以分享一些東西的~

我現在也常常是一個人,一個人吃飯一個人去上課一個人跑很遠拿快遞一個人去超市一個人自習…起初我也覺得很不舒服,感覺自己走的時候都不知道該怎麼走路了,手也不知道放在哪裡。路上看到別人看我的時候總覺得是不是自己衣服沒穿好什麼的(其實這都是自作多情,人家才沒注意我呢=。=)後來慢慢習慣了也就好了,其實你可以看看周圍,有很多同學都是自己的。一個人的確可以成熟獨立,我以前嚴重依賴別人,和朋友在一起的時候什麼都是她們說。

其實交朋友不是很難的事情,雖然我以前也覺得這樣很難。例如我和同部門的其他同學其實並不熟,雖然是一個班的但是我們不怎麼接觸。今天中午開會的時候我倆去的比較早,就坐在一起了。=。=場面超尷尬有木有,我不太喜歡這種大家笑一笑然後冷場的感覺。於是想起出門的時候從桌上抓了一把糖(喜歡甜的沒辦法。。。)然後就問她你要吃糖么,她還一愣然後說好呀。然後我就開始摸糖(兜比較亂=-=好丟人)因為我喜歡吃喔喔奶糖,給她的時候還加了句童年的味道有木有!然後我們兩個開完會都一直友好的交流著。。。很簡單,對吧?臉皮厚點就行啦=w=
以前我也覺得主動和別人交流有些不好意思,後來覺得自己一直這樣小圈子也挺不好的,接觸下多種多樣的人也不錯~於是我就開始主動和別人招手、和別人微笑、和別人分享吃的。當然,肯定有人會不回應,我和很多人笑她們都只是看了眼我。不過沒關係,反正自己想笑而且笑了,這就夠了,別的就隨它吧~
一個人獨處會不會得抑鬱症我不清楚,但是我知道也可以很快樂。大四有一門選修課是早上,大家都不願意早起,第一堂課就很多人沒去。隨後開始,我一直一個人上這門課,真的,一個人上課。因為我怕沒人去的話老師失望,所以一直堅持去。另外一個同學會時不時的來。一個人上課本來就很難熬了,而且老師還提問,真的是問問題。。。我又不好意思冷場,就這麼一問一答的上了一學期的課。最後一堂課大家都來了,老師問有誰來上過課,全班只有我和另外一個時而來上課的同學舉手,當時都被自己的帥氣給感動了(自戀了O(∩_∩)O哈)

所以,我想說改變下自己的想法就不會抑鬱的!一個人可以變得很強大=w=!千萬不要鑽牛角尖!

=============
我再說說宿舍交往吧,我覺得複雜也是可以相處的!情況不了解,不過我講下我是怎麼相處的。我去吃飯、吃超市或者幹些別的其他的,我都會在宿舍問下有沒有人一起去。有的話大家一起去,就不是一個人了不是么~沒人回應的話也沒關係,我會說句那我自己去啦~一個人就一個人嘛,又不是沒有一個人過,不是么


孤獨是一種心境,你也可以認為是病。。。孤獨的人在人群中會感到孤獨,獨處時反而不會。有時候我甚至主動疏遠我的朋友,享受自己獨處的時間,我覺得這個時候我才是自由的。。。孤獨能讓你更冷靜地看這個世界,更清醒地思考,我從來不會因此感到困惑。


你的痛苦我理解,都是過來人,什麼沒經歷過,可能對於處在狀況中的你感覺比較難熬,但是我想說的是,隨著你越來越大,還有很多更難熬的事情等著你。

哈哈,提前劇透負能量了,表怪我,不過叔叔是個好心人,我還要告訴你的一點是,這些你感到難以接受的狀況,都有一天你會欣然接受的。而且你還能從中生存下來。


哎,如果當初在我最難熬的時候在我感覺撐不下去的時候在我抑鬱症最厲害的時候有人能夠告訴我這些話,我就不會失去那麼多的…算了,過去的就過去了,往事不要再提。

現在的我,不知道什麼叫做獨立,但是我的世界裡可以做到只有我自己,並且能夠與自己安然處之,都說熊是孤獨的動物,除了交配需要,它們的一生都是自己和自己玩兒。以前的我和你一樣,覺得那多孤獨啊,活著還有什麼勁,現在我不會這麼認為了,可以像熊一樣的活。因為我自覺我跨過了那條檻,那條未知的檻,那條沒人告訴我後面是什麼樣子的檻,那條無比孤獨可怕的檻。


當然跨過去也是有代價的,我也此付出了很多很多很多,什麼代價都有,大量的金錢,青春,以及對生活的希望。我以為我會順利的在某一天自殺,但是最後我沒有,因為我的父母。我當時甚至覺得我沒有為他們而自殺,父母因此欠我許多,因為他們,我要活在這個我一點都不感冒的世界。

現在的我,已經坦然接受命運的安排。哪怕我注孤生,哪怕我明天起只有我一個人,哪怕我成了三體裡面的雲天明,被一個人派往孤獨深邃的宇宙中去,我都確信我能夠堅強的活下去。我從中挺了過來,我擁有了對孤獨的免疫力。我已經記不清自己孤獨了多久,我也不知道多久沒考慮孤獨這個話題了,因為我已然活在孤獨中,與孤獨渾然一體,感受不到它了,沒有痛苦,沒有抗拒,只有當下的存在。

當然,這並不是說我有多孤僻,我還是正常的我,一樣的逗逼悶騷冷笑話高手的我。只要我想,交朋友分分鐘的事情。只是說我比普通人經歷過的精神煉獄多些,恰好又活了下來而已,比他們多了層免疫力,比他們能生存在多一個維度的世界。很多重症抑鬱症患者最後自殺前都是受不了無止境的孤獨和對生活的無比絕望,那是黎明前的最黑夜,熬過去了,就是永恆的平靜。

扯遠了點,回到問題,如果題主覺得難熬,不要像我當時一樣硬撐,像我一樣被人建議去就醫也不去,把抑鬱症拖到嚴重,你最好的話就是多看些抑鬱症方面的書籍,多運動。相信我,這對於緩解抑鬱有生理性的幫助。不信你看我頭像,當時為了擺脫抑鬱我把身材練成什麼樣了都,呵呵。

其次呢,覺得還是受不了的話,那就做些你想去做的事情。什麼都可以除了犯罪。比如各種愛好,各種遊戲什麼的。這個雖然我不推薦,但是確實是非常非常管用,做你喜歡的事情,比如打遊戲什麼的能夠讓你產生大量的多巴胺,在做的過程中還能產生心流。這些都是提高人精神免疫力,忘記孤獨,提高生命感受質量的不二法寶。


對,簡單說就是找事情做,做你愛做的事情。

其他的也沒啥了,有人回答建議你去和室友搞好關係,但是我不贊成你此時這麼做。為什麼?現在的你,是處於劣勢的,是處於被救者的位置。你感覺很難熬,為了拜託難熬,你去和他們和好。那麼這種和好就免不了參雜乞求的姿態。他們成了你擺脫難熬抑鬱症的葯了,那樣的話,你就遲早會被他們玩弄於股掌之間。你會永無出頭之日的。


我要你做的,就是學會自己治好自己,不求任何人。如果你能和我一樣和別人一起也好自己一個人也能活的很好的話,你就不會為了擺脫孤獨而假裝混進你不適應的群體中,也不會為了怕人嘲笑你孤獨而假裝自己有很多所謂的朋友。


當然,這一步很難走,但是能夠走的通,一旦你跨過去了,你會感到真正的自由,你不再被社交壓力所鉗制住。你會真正的做到與人交往不卑不亢,再不會費力討好那些喂不熟的人。


這個時候,你才能真正的交到朋友,交到真正的朋友。才能真正的在人際互動中自如的掌控自己。

也是到那時你才會真正明白這句話的含義:

所有的關係都是建立在彼此獨立的基礎上。


不是因為長期一個人獨處才得抑鬱症,而是因為抑鬱症才長期一個人獨處。


孤獨—並不是人多少造成的,而是題主的個人情緒或是情感並沒有得到一個應該的疏通。
很多人都會感覺,在一個團體中,自己並未有過一種愜意的感覺。甚至在各個不同的團體中,也沒有遇到那個朋友能像久旱甘露那樣有驚喜珍惜的感覺。
人與人,都是合似一點,又差異一些。可能的合適,大致上也就是合了心情,合了一個看法,合了一個興趣,等等。而後來,文化背景思維語言等等,任何一個小芝麻的迥異都能讓彼此在很多時候天差地別的相背而去孤獨。那些購物啊聊天啊在知乎答題啊,哪個不是在力圖排遣孤獨。《哲學的慰藉》里講到過→我們所需要的精神的東西在物質世界被仿造了。同理,很多東西的需求都是並不是對事物本身的需求,而是我們自己內心的情緒情感沒有得到疏通。

題主不妨,讓自己忙一些,把精力和關注多放在『於自己現在生活有趣,和於未來生活有益的地方』。
看題主描述,猜想「見人交友搭訕」時會有一些膽怯的心態。其實,實在不必要,嘗試去主動「麻煩」別人,別人也有一種被需要的感覺,被看重的感覺,題主再投桃報李的讓別人也得好處,久而久之就親了。說些用心又不刻意的漂亮話,取悅別人也快樂自己嘛~

或是說,認識一些比較陽光的朋友,哪怕是「膚淺」一點的(膚淺在此無任何歧視),他們是那種戀個愛打個遊戲唱個歌吃了個好菜,都能樂呵一天的人,懂得微小的快樂才是真快樂。相比較雅思托業高分~offer 接到目不暇接等牛人的智力上的狂歡,這樣的小快樂給予的「正能量」更實在更喜感更親切!
最後,其實,孤獨感並不是人際造成的。早起貪黑的看書~全神貫注地戀愛~隔三差五的出差~等等哪個不是一個人在戰鬥,當自己有專註的時候,孤獨感就會得到緩解。


我來說一下自己獨處的經歷。
2010年的夏天,還在上研究生,暑假去了一家報社實習,大概一個月左右,自己住。每天起床吃飯上班,到下午五點多鐘左右回房間,一個人,一開始還覺得挺自在,後來就發現出了問題:回到房間不說話(也沒人可以說),有時候一整晚房間里一點聲音都沒有。
沒有網,電視信號極差也不想看,身邊就一台筆記本,當時北京也沒什麼朋友,就算有也不可能天天跑出去。
意識到問題很嚴重,在屋子裡沉悶到無法忍受。有時候在房間寫寫稿子,然後看看下載的電影,可這總會有厭煩的時候,我就突然找到一個排遣孤單的方法:做數獨。
當時為了能打發時間,我去了圖書大廈買了不少書回來。原本拋棄的閱讀習慣又撿了回來,真是人不孤單就不會想到讀書。在一堆書里,買了一本做數獨的書,就想著打發時間,沒想到竟然能夠做下去,晚上安靜時候就開始練習,從初級到中級再到高級,越來越難,但也越來越有意思,解出來的成就感難以言表,回家的時候一本書幾乎都要做完了。
現在很多益智類遊戲都可以在手機玩了,個人覺得數獨並不適合,複雜一些後心算根本看不過來(天才除外),旁邊放一張紙驗算,一個數一個數的推,找線索,在一個人的時候既能打發時間,又有鍛煉大腦,實在是孤單寂寞的死對頭。
不過數獨也沒可能讓你一直充實下去,時間一久還是會有空虛。如果實在沒有對象可以傾訴,一定要找方法排泄。我在那段不長的時間,有兩三次,在深夜裡沒來由、沒預兆的抱著被子失聲痛哭。雖然是個大老爺們,但我不覺得這丟人,真的是心中積壓了太多寂寞的負能量,只能通過眼淚排出來。柴靜不是說沒有深夜痛哭不足以談人生,我倒沒覺得有資格談人生,但是體驗了這樣的人生反而讓我在以後生活貌似多了一點點叫做堅強的東西。
現在工作之外,我還是一個人住(慚愧這麼多年都沒長進),不怎麼看電視,上上網看看電影之外,我每天都會去寫幾千字的東西,現在在寫一個故事。這些文字未必會有多大的出息,但有了目標,並去行動了,我竟然很少有孤單的感覺了——當然還是非常嚮往和相愛的人共同生活的未來。
自然地,我也沒有因為一人生活痛哭過,現在想起來有點心疼那時自己(雖然自己現在也不咋滴),初涉世,很青澀,自然也會脆弱很多。但我還是會懷念死那些哭過的晚上,盡情發泄,沒有人看到,說到底,這豈不也算是獨處的好處嗎?


獨處的話連什麼是抑鬱都不知道好嘛!!!!!!!
你這是盲人摸象的問題


推薦閱讀:

請問知乎的大神們,我現在在大學裡老是胡思亂想,而且全是悲觀的想法,怎麼辦?
抑鬱到想自殺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應該先接受自己還是先改變自己?
畢業後的焦慮,以及,抑鬱,該怎麼調整。?
明明有抑鬱症證明了,爸媽卻不相信,怎麼辦…?

TAG:抑鬱症 | 孤獨 | 冷漠 | 獨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