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嗎?

一直有一些育兒專家和心理諮詢師(以王人平,李雪為代表),在積極倡導一種以無條件的愛為核心的育兒理念。他們似乎非常不主張為孩子樹立規則,還會大力批判那些用各種條條框框去約束孩子的做法(對於批評和懲罰更是零容忍)。但我的問題是:這樣和溺愛有什麼區別?完全隨心所欲,沒有規則的狀態,對孩子的成長是否真的有利?另外,最近有一檔節目叫《超級育兒師》,育兒師總是會藉助一把「淘氣椅」樹立規則,違反規則的孩子要接受罰坐的懲罰,不管他們如何大哭大鬧,家長必須要求他們在椅子上坐滿規定的時間——效果嘛,至少看上去很好。孩子迅速地學會了更適應的行為方式。那麼我想討論的是,「無條件的愛」和這種「有規則的愛」,對年輕父母來說,到底哪一種才更可取?


謝邀。。。

曾經看過一部言情小說,名叫《愛莫能棄》,作者是個北大中文系的才女。其中有一段寫女主角對她的父母告訴她「為什麼不需要孝順他們」的回憶,令我印象十分深刻——

【我的父母從小就告訴我,他們不要什麼孝敬,總說不要回報給他們,要回報孩子,這樣才能把愛傳下去。我怎麼喜愛他們對我,就怎麼對我日後的孩子。我想念他們,但我不覺得欠了他們什麼。我還沒有孩子,就已經擔心欠了孩子。萬一,我的孩子沒有我當初那麼快樂,我就欠了債,沒有把我接受的美好,完全留下來。

我爹說話風趣,我娘做一手好菜,我的那些同窗好友都喜歡到我們家去聚會聊天,最後吃一頓我娘做的晚飯。有一次,我們十幾個人,正談到孝順這個話題,一位仁兄,當著我爹的面說,要求孩子孝順的父母都是不愛孩子的父母。此言一出,大家都不敢接話,怕我爹生氣,可我爹高興地說:『對呀!因為愛孩子的父母從孩子身上得到了無數的快樂,早心滿意足了,還需要什麼孝順?】

我理想中父母對子女的愛,大體就是這樣的,不需要回報,但希望傳承。


問題的描述其實挺誤導人的,因為「無條件的愛」和「有規則的愛」根本不矛盾。應該給予孩子無條件而有規則的愛。

無條件的愛,是無論你是否滿足我的要求,我都一樣愛你,而不是我什麼都不要求你。題主是心理學工作者,想必聽說過科胡特的名言 —— 「不含敵意的堅決,不帶誘惑的深情」。所謂無條件的愛,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題目描述中說育兒師「總是會藉助一把「淘氣椅」樹立規則,違反規則的孩子要接受罰坐的懲罰,不管他們如何大哭大鬧,家長必須要求他們在椅子上坐滿規定的時間」,只說明了規則是什麼,卻沒有告訴我們,育兒師和家長是怎麼闡述和執行規則的。在向孩子講述規則的時候,是只給規則了事,還是解釋了制定規則的原因?當孩子坐在椅子上時,若孩子哭鬧,家長的反應是以下哪一種?

(1)沉默不語,冷眼看他鬧
(2)聲色俱厲的說「不準哭,再哭就揍你」
(3)哄孩子「聽話,好好表現的話,回家給你買那個你很喜歡的變型金剛」
(4)柔聲安慰他「爸爸知道你坐在椅子上不能動很不舒服,你不喜歡這樣。不過你是個大孩子了,說過的話要算數,堅持一下,爸爸愛你」

1是忽略,2是帶著敵意的堅決,3是用深情來誘惑孩子,而4則是無條件的愛。無論是1,2,還是3,家長的愛都是有條件的,要求孩子必須坐在椅子上不動,才會給予愛。而4中的家長的愛則是無條件的,與對孩子的要求是相互獨立的,家長帶著「不帶誘惑的深情」,表達「不含敵意的堅決」。

可能有人要問,無條件的愛聽起來不錯,可是相比其它方式,它是否能造就更好的孩子?請容我引用發展心理學的研究成果。

鮑姆林德(Baumrind)按教養方式將父母延兩個維度(要求,反應性)分為四種類型,權威型、獨裁型、溺愛型、忽視型。以下內容摘自你是個「權威型」家長嗎?

要求,指的是家長是否對孩子的行為建立適當的標準,並堅持要求孩子去達到這些標準。反應性,指的是對孩子接受的程度及對孩子需求的敏感程度。

  「權威型」--「高要求、高反應」:這類家長不但對孩子能有合理的要求,對孩子的行為也總是做出適當的限制,會為孩子設立一定的行為目標,並堅持要求孩子服從並達到這些目標;同時,他們也對孩子的成長有著足夠的關愛,能夠耐心地傾聽孩子,而且懂得恰如其分地激勵孩子自我成長。簡而言之,這類家長對孩子是「理性、嚴格、民主、耐心和關愛」。


  「專制型」--「高要求、低反應」:這類家長就是典型的「暴君」,只一味對孩子提出高要求,卻不理會孩子的感受。如果孩子有什麼不順他們的意,他們就可能非常粗暴,是絕對「成人中心」的養育方法。


  「溺愛型」--「低要求、高反應」:這類家長總是儘可能地去滿足孩子,而不對孩子提出任何的行為要求。即使有些家長會對孩子提出要求,但一看孩子的「臉色」,這些家長也會放棄或者改變要求。


  「冷漠型」(忽視型)--「低要求、低反應」:這類家長對孩子的成長表現出漠不關心的態度,他們既不會對孩子提出什麼要求和行為標準,也不會表現出對孩子的關心。

(另外請參考羅伯特·費爾德曼《發展心理學 —— 人的畢生發展》第4版,P304)

可以看到,權威型的父母,會教育出人格最健全,也最有成就的孩子。而權威型父母給予的,就是有規則而無條件的愛


愛是無條件的,愛的方式是策略的。


松蔚老師提的問題很好,結合我做了兩年老師的經驗來看 。首先,給予孩子愛是必須的,不管形式如何,在我看來,孩子終歸是渴望愛,渴望被關注,渴望被呵護的。而現在的年輕父母,自己離婚還沒鬧明白,連基本的愛無法足夠給予孩子,更不要說在愛的形式上去思考琢磨。

關於「無條件的愛」和這種「有規則的愛」,對年輕父母來說,到底哪一種更可取?這個問題,我主張,因人而異。

講講在我以前的班上有這麼兩個學生
一個小男孩,調皮搗蛋目無尊長完全不聽老師的話范起混來六親不認
還有一個小男孩,溫柔內向尊師愛友聽老師的話笑起來臉上有酒窩的非常可愛

第一個男孩子,老師給予他無限多的條條框框,規則,紀律甚至是懲罰都無法做到「像老師希望」那樣的學生。
而第二個小男孩,老師寵他好東西留給他足夠關注他,范了錯誤都不忍心多說他,足夠溺愛他,他也做到了「像老師希望」那樣的學生。

事實上,作為老師的我,是很喜歡這兩個孩子的。我對他們給予了同樣多的愛,甚至第一個孩子更多一點。而在孩子看來,第一個孩子會認為我嚴厲冷酷不講人情對他很兇總是在教訓他也許他會討厭我但若干年後回憶起少年某些時光我的面孔沒準會出現吧,而第二個孩子覺得老師可愛善良好說話也許習慣了之後也沒那麼喜歡我了時間荏苒可能就慢慢忘記我了。當然,作為老師,我並不計較這些。

如果我對第一個孩子寵溺無條件的去放縱他,天知道這個孩子會成為什麼的學生?

而反過來,我對第二個孩子永遠附加一個調調框框,去約束他的行為,不斷反覆強化或者懲罰孩子的行為模式,最後,這個孩子笑起來還會不會有酒窩?

因材施教,是去觀察孩子,理解孩子,感受孩子內心深處。
如果他有足夠的耐心足夠的自控力,懂事兒知道自己要做什麼,那就去寵他愛她無條件的去關注他,不要怕,因為他們總知道自己需要什麼。

而很多孩子,缺乏耐心缺乏自控力,不懂事兒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那就去給他制定規則,剋制自己的寵她愛她無條件的關注他,適當強化或者懲罰孩子的行為模式。再去引導,讓他們知道自己需要什麼,要做什麼。

去愛孩子吧,不論什麼形式的愛,愛總是愛

希望馬政委的那句話,LOVE IS LOVE


有一本書,叫《無條件養育》。

無條件的愛等於無條件養育,就是說,無論孩子是否達到父母理想的標準(健康,乖巧,聽話,成績好,會賺錢等等),無論孩子是健康的普通人,還是方仲永一樣的天才,還是天生的低能兒,無論他出生後是一帆風順,還是給父母不停製造麻煩,父母都應該不帶偏頗地愛他,就像愛最早的那顆受精卵。

但這是一個抽象的概念,100個人有100種對愛的理解和執行方式,即理解是一回事,執行又是另外一回事。就像沒有邊界的自由也就無所謂自由,沒有被規則管束的平民完全可以變成暴民,無條件的愛並不是把孩子當皇帝一樣供著,而是在宏大的愛的包容下,運用「規則」對孩子進行正面管教。

絕大部分的育兒專家提倡無條件的愛是沒有問題的,但是都太虛太虛,這個以王人平為典型。這裡吐嘈一下專家,專家們最擅長給出一個瞬時秒殺眾人的哲學性公理,而不告訴你如何執行這個公理,即使告訴你,也是大公理下面的另一個小公理。因為他們一方面太忙,忙於四處傳授公理根本沒有空與孩子相處,所以知道的具體執行方法並不多。另一方面,沒有兩個孩子完全相同,他們不能說得太詳細,不然很容易被人攻擊。如果你把專家的話聽進去而不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找到執行方法,那專家的話就有什麼意義。沒有父母不知道要愛孩子,但是太多父母愛的方式是錯誤的,他們需要被詳細告知如何表達愛,而不是反覆強調無條件的愛啊無條件的愛。無條件放在這裡是很容易讓人產生歧義的。

補充說明裡《超級育兒師》管教淘氣孩子的方法,也是很多國外育兒專家認可的。在《0-3歲》這本書里,作者就說過,如果一個孩子確實做了錯事,父母可以通過把他關在一個房間里幾分鐘,或者握住他的雙臂幾分鐘讓他不能亂動,以示懲罰。這只是一種管教孩子的方法而已,無所謂好壞,只針對不同的孩子,如果你不認同,也可以採取別的溫和點的懲罰方式,只要不破壞孩子對愛的感知,能從懲罰中認識自己的錯誤就行。


實名反對這種自問自答的方式。

1、你已經在自己的答案里說清楚了,「無條件積極關注不等於必須同意當事人的不良行為」,所以無條件的愛與有規則的愛並不矛盾,無條件的愛是愛的態度,有規則的愛是愛的方法。這本來就是需要結合在一起實施的,你在自己的問題里故意把這兩者混淆並且對立,是為了引起大家討論的興趣嗎?

2、無條件的愛和淘氣椅衝突嗎?
對於王、李兩人的教育理念,我之前從未接觸過。看到問題以後去百度了一下。從百度結果來看,二人並非認同「遷就孩子的一切舉動」,比如王人平就要求家長本身要自律,在孩子做了不恰當的事情的時候,家長要身體力行的示範正確的做法,而不是一味的批評孩子「不該怎樣做」。

這種做法其實是與《超級保姆》或《超級育兒師》中淘氣椅的用法是一致的。兩個《超》節目里,育兒師都是幫助「問題家庭」解決育兒問題,而「問題家庭」最大的問題是家長本身有諸多缺點,孩子在自身的有意模仿和家長的無意忽略中形成了更加嚴重的育兒問題。所以使用淘氣椅的第一步是給家庭所有成員制定規矩,爸爸媽媽是首先被規矩約束的人,爸爸媽媽守規則,進而孩子也要守規則,這才是淘氣椅能起作用的關鍵。而爸爸媽媽們以身作則,這正是「無條件的愛」的基本理念。

對於淘氣椅來說,「懲罰」也不是全部,懲罰過後要有擁抱,告訴孩子父母對他的愛。

以微博上的部分家長反饋來看,「無條件的愛」要求父母以身作則言傳身教,使孩子逐漸形成良好的習慣。但以高大全指標來要求父母,上手困難。而淘氣椅針對的是已經形成不良習慣的孩子的矯正,目的性強,短期收效顯著。但長期來看,兩者對於家長以及孩子的教育效果應當近似。

3、自問自答為什麼不發專欄?

看到問題時候我以為真的有人混淆了這些概念,於是我和這問題里大多數熱心答題者一樣開始思索如何能闡釋明白這個問題。但隨後便發現,這其實是我們想多了,李老師你比誰都明白,只是裝著糊塗來提問而已。

其實李老師你和你的專欄關注者甚眾,完全不用擔心這樣一篇文章無人問津。你說擔心專欄里的文章無人討論,那你注重的到底是討論還是結論本身?在我打字的時候本問題已經有20多個答案,這些答案大都是重複概念,與你的答案並無本質區別,都認為愛孩子不應無原則的愛。這其實是一種思維浪費。而且因為你在問題里的誤導,還有不少人都開始片面的批評字面上的「無條件的愛」,這真的是對的嗎?

專欄里的文章確實會應者寥寥,但這主要是建立在專欄文章觀點正確的基礎上——既然對了還有什麼可說的?收藏便是。如果文章是錯的,或者值得商榷的,不管你放在專欄里還是問題里,都會引發大量的討論。

所以,下次有觀點要表達,直接發到專欄就是了。這也正是知乎設立專欄的目的:
無需提問,也能回答 - 知乎專欄


無條件的愛不是指這個世界上還有有條件的愛,而是指愛是無條件的,一旦需要條件的就不是愛了。
而給孩子規則的建立,和無條件的愛是不衝突的,即使孩子不遵守規則,我也是愛你理解你接納你的。
據我所知,李雪並沒有說過要無條件縱容孩子,而是說要接納孩子的感受,看到孩子的真實存在。我認為她在這方面的理念是先進的,王人平的悟性較之略低,但是有實戰經驗。
家長的存在,是幫助孩子成為他想成為的人,制定規則的目的是幫助孩子成長,而不是訓練孩子成為遵守規則的人。批評和懲罰我認為是較差的手段,告訴他正確的做法,告訴他做了壞事別人的感受,讓他體會到別人的感受,自己身體力行做好才是正確的手段。
題主(也就是自問自答的李松蔚本人)學心理學,到了一定的階段,必須要上升一個層次,光想著變著法子挖苦別的心理學工作者,還歪曲別人的意思是幼稚的。


有的人在看到某地受災後慷慨解囊不是因為他善心大發,而是他希望自己將來遇到同樣的事的時候別人可以像現在的他一樣幫到自己。你看,不論是怎樣的情感都很難擺脫人心裡對收益的計算,這是人之本性。

有條件的愛——因為我有利可圖,所以我才對你好。因為你按我說的做,所以我才喜愛你。
好像某種癌哦——因為你給我生了孩子,你才能值回票價。(當然下面主要談親子。)

無條件的愛,這個理論的來源主要就是人本主義了,就是羅傑斯那個傢伙,即使是寫著自我實現、高級需求、無條件的愛的傢伙也是在寫書、研究、觀察中慢慢成長起來並且有意地引導和培養自己的,所以無條件的愛不是不可能,雖然存在的不多,但是是可以儘力學習的。

在我的原生家庭,我從小最怕父母對自己說:
-如果不是你,我早就離婚嫁給有錢人了;
-如果不是供你,我早就去環遊世界了;
-我們不離婚就是為了你。

儘管想說很多次要離趕緊離不要再這麼牽牽扯扯了好嗎,但是雙方老人那關他們就過不了,只不過以我為借口以逃避離婚的代價和麻煩罷了。

我很小的時候,就對我母親說: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我母親哼了一聲:你以為我願意生你。

中學的時候,我只有學習好,我母親才不會給我擺臉色。
不過不管我取得了怎樣的成績,她都只會說,我朋友誰誰誰的孩子怎麼怎麼樣了。
嗯,我永遠達不到她的標準。
可惜我並不在意。

我們的家庭關係現在看起來比較和睦了,但是早年的傷疤無法揭掉,我也變得淡漠。哦別人看起來是瀟洒,其實我只是不在意。
如果不是大部分的時候和身為大學教授的外公生活,我的外公外婆扮演了父母的角色,如果我沒有選擇心理學的道路,如果我沒有跳出原本的環境以旁觀者的態度審視我們的關係和我自己,恐怕我早已被毀了。
當然,跟知乎很多經歷比,我一點也不慘,簡直就是再正常不過的家庭挫折。所以可想而知在那些家庭里,孩子又有多痛苦。

你可曾看過很多父母炫耀:我的孩子多乖啊,多聽話啊,多。。。。
這些成就感是否是建立在條件兌換之下,孩子到底是乖巧還是不敢生氣不敢違背父母的話?

明明每個人都曾是孩子,為什麼幼年時自己想要的東西和感情卻不願意給自己的孩子。
不否認有人有我都沒獲得我的孩子憑什麼獲得這對我不公平的幼稚心理,這也是人為了保護自己的心理防禦之一,但是當更清醒地了解自己在做什麼,為什麼會這麼做之後,就可以成長。

雖然我不希望要孩子(從剛上小學就堅定的想法),但我一直在內省,我有沒有恰當地對待我的朋友們,我是否是為了某種利益而對她好。
當然工作中這種利益計算有時候是必要的,最後的結果也有好有壞。
乍一看還是利益這兩個字。但工作是養孩子嗎?

固然教育需要規則,但它不應該成為馴化。
無條件的積極關注,這並不是指無條件的溺愛。
分不清這二者的人大多都是讀了一點東西就淺嘗輒止的,少年們,人生四處可裝逼嘛。

題目里不是提到了《超級育兒師》嗎,看上去很有效對吧?行為訓練對吧?這東西確實很有效,和你給狗建立條件反射的原理一樣,只要是生物都可以。但是節目有過追蹤嗎?你知道長期效果怎麼樣嗎?預後是否良好?(有興趣的童鞋可以科普下我就懶得查有么有預後了)

行為訓練具有短期見效的特點,一方面也是節目需要。除了施予適當的懲罰,育兒師還帶著家人開展了許多有趣的活動,最令參與節目的許多家長訝異的就是,育兒師來了不只是管孩子,還幫助他們改變了自己的態度和認知。

所以,育兒師走了以後,作為家長你是否能不怕麻煩每周都安排一些小活動小驚喜和孩子一起成長?是否能夠就事論事絕不濫用懲罰(比如孩子一哭鬧嫌心煩就扔牆角不問緣由)?是否能讓孩子真的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注意:當你能做到的時候你會發現其中不存在利益交換,第二點如果做不好就是在告訴孩子你只有不哭才不會受懲罰不管什麼原因hh),所以根本不矛盾啊,還是看方法。

我就有幼兒時期被扔黑屋子不知道為什麼的時候,但我發現只要我說對不起我就能出去。其實我到現在都不知道那時候犯了什麼錯。所以把握不好的話後果一點也不輕哦,心理素質好點的能把挫折經驗升華了,但是大部分人還是不行的嘛。

無條件的積極關注是必要的。爭議主要還是來源於方法對不對,所以要及時內省!!!!這點太重要了,及時內省,不帶過多情感色彩的把自己抽離到旁觀者角度去內省!!!!

無條件的尊重、接納和愛,孩子長大迴避錯誤和困難的可能性就會相對較低。
即使是已經扭曲了的大人,這樣對他也可以適當地改變他(雖然很難對扭曲的人發揚愛的光輝能遇到那真是貴人)。
但不是縱容誒,這能不能把握好真的沒法教。。。

會講道理會講故事會舉例子幹嘛要批評?會以身作則幹嘛要懲罰?

只不過,

種種環境限制的當下,我其實是悲觀主義者,我覺得這玩意兒是必要的,可以學習的,但是是大部分家庭確實做不到的。

不過還是希望有志於建立和諧關係的人們,不斷內省,不斷學習,不斷成長,不管以怎樣的方法。


無條件的愛不是那種毫無限制、全然縱然的溺愛。而是指父母對於孩子的接納、關愛不是以孩子對父母潛在的期待、自戀的配合、適應為前提。多少孩子在得到父母的「疼愛」這個事情上不過是因為孩子的表現、自我表達符合了父母心中的某個投射為原因呢???這個時候父母的對於孩子的愛與其說是給了孩子真實的本人,真實的自我,倒不如說是給了孩子無形之中迎合了父母的那些期待、認定的那些部分(也即由於父母潛在的自戀投射出去的形象)。

這個時候的這個愛才是相比於現今價值所推崇的「無條件的愛」的區分,這個愛的「有條件性」常常也是迫使孩子發展出自己的「假自我」的重要因素,並造成孩子在今後可能的那些特定命運的潛在腳本與力量。也即使得孩子在長大之後會不自覺地感到自己只有「做成怎樣」、「表現得怎樣」(也即父母早年的那些期待要求的潛在延續和變種)才會得到接納的心理的根源。我們多少人其實都是這樣無形之中感覺的呢? 多!這些潛在的「條件性」常常也是後來我們某些理想化自我的投影的依據,時常也會使得我們會在發展之中不自覺地靠近這樣的一個人設。

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說起來好像是一個做法、方式的問題。但是其實質遠遠深刻於此,因為無條件的愛並不是想說給,願意給就能夠給予的,他需要父母是健康成長,父母自早年間開始他們的真實自我就得到尊重的氛圍之中長大的。如果不是父母本身在內心之中就留有著某些情感缺憾,這些情感缺憾無形之中就要轉嫁給孩子、要求孩子去對其進行補償配合。也即父母的在作為嬰兒時候的那些原始自戀曾經得到過回應、尊重,這些滿足使得他們在後來不至於在外界索求相應的映照,也即那面他們早年缺失了的鏡子。作為嬰兒,常常是父母這樣潛在缺憾、期待、需求的替代物,因為他們是柔弱無助以及必須要依賴父母而生存的緣故。講這麼些也是為了想要將注意、目光引導到親子關係、互動之中的這個潛在的層面上,這個過程的發現其實更加依賴於體驗與覺察,而非是文字。

這更加取決於父母的成長當中的身心健康水平,取決於父母對於自身真實情感、真實自我的了解,取決於他們對於人性的尊重。這些層面的內容並非是理論知識能夠簡單描述的,更依賴我們的某種「感覺」才能去發現的東西。如果我們內心的這些活生生地自我、情感是隔離著的,或者是壓抑著的,那麼我們對於給予孩子的「無條件的愛」則會不自覺地投射出某種擔憂、潛在的恐懼。無條件?完全依照滿足他們?不給予他絲毫的規矩?個人感覺這樣的潛在擔心是由於我們自小就缺失了相應的那些全然地尊重,父母下意識地就認為只有給予規範、讓其處在框架之中才是「不失控的」局面。如果父母基於自身的原因而對孩子自發性的活力產生擔憂(投射),認為會不會有危險?會不會失控時?所加給的約束常常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制約孩子自發性,真實自我的自然成長的作用。。而如果父母能夠認清自己、也認清現實時(也即不帶有自己無意識之中遺留的對現實的投射時),他們才可以自然地給予孩子規範、約束,避免孩子遭遇危險和不必要的麻煩。而這個過程才能更加地尊重人性而非是局限人性的。但是個中的不同也許更多依靠體會,觀察。

如果我們擁有比較充沛的感受上的能力,情感層面的洞察,那麼就不至於對於許多知識有著教條般、刻板地理解。故而,「無條件的愛」的說法並非是依據有無規則、限制為標準劃分,而是依據父母是否將給孩子的疼愛主要以孩子無形之中配合了其潛在的期待、要求、自戀為條件區分的。事實上如果我們能夠在感覺上看到這個潛在的過程,就不至於產生這樣的擔心了。


這又是一個自問自答的問題,起因是想要簡評在微博上關於哭聲免疫法的一個爭論(新浪微博),對此我已經發表了一條微博稱:「心理醫生」對愛與自由的強調,就算存在一些積極意義,也已經到了嚴重矯枉過正的地步。再加上這類詞天然地帶有道德優勢,很易於被推向極端化,難以自我糾偏,所以危害尤其的大。——顯然,是旗幟鮮明地站在「無條件的愛」的對立面了。
但這並不是說,我願意當一個冷漠粗暴,挑剔刻薄,不愛孩子的家長。
我很愛我的孩子,不希望看到她痛苦,我對這一點毫不懷疑。但同時,我非常理解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多半是很痛苦地)接受越來越多的規則和制約。——而這兩句話,並不衝突。
重點就在這裡:在育兒專家們對「愛」的推廣過程中(雖然也許只是受眾們的誤解),這兩句話被放到了水火不容的對立面。其中最關鍵的偷換在於,把「不希望看到孩子痛苦」變成了「不能看到孩子痛苦」,這一來,「愛」就明明白白地等同於:「在行為上遷就孩子的願望」。

對這種家長,我經常半開玩笑地問他們:「你們家孩子要摘星星怎麼辦?」
這世上有太多我們想做的事情做不到,或不願意的事情卻非做不可。歸根結底這是世界的規則。
你看大冬天的,誰tm願意每天天不亮就從被窩裡鑽出來?
但是你最後還是鑽出來了……又冷又困,瑟瑟發抖。可這並不等於說你不愛自己。
你一邊穿褲子一邊矯情:「冷死了,老子真命苦……真命苦啊真命苦。」——那,這就是愛了。
怎樣是不愛呢?不愛就是你邊起床,邊在心裡暴吼:「靠!冷個毛!你tm出息點啊混蛋!」
或者你蒙頭大睡,同時也在心裡暴吼:「靠!又睡過!你tm出息點啊混蛋!」
(這從反向證明了:遷就不等於愛。你看大部分拖延族:他們一邊遷就自己,一邊痛恨自己。)
所以愛不愛跟你在行為上怎麼表現,是否遷就了原始慾望,其實是相互獨立的兩個東西。
同樣的道理,父母都不忍心聽到孩子在幼兒園門口嚎啕大哭「我要回家粑粑麻麻不要走」,但還是硬著頭皮,揮手說寶貝拜拜,轉過頭默默流淚……父母也不忍心奪下孩子手裡的IPAD,也不忍心硬把孩子塞回床上睡覺,也不忍心逼著孩子打針吃藥,也不忍心懲罰孩子的錯誤,可是這些破事兒我們都不得不幹。幹了,當然也不等於不愛孩子。進一步說,事事都順著孩子心意的家長,也未必就真有辣么多愛。這個你們自己想吧,再說下去也許會得罪一些人,就不再展開了。
愛是一種情感,而規則是一種行為。愛是無條件的,但規則是有條件的。有條件的規則,可以疊加無條件的愛。@動機在杭州 曾經概括為:帶著愛的堅決(大意如此),我覺得很對。

之所以要說這個題,也是因為這是我覺得這一點不澄清,只會讓誤會越來越深。
大量的聖母們正在教養出大量的熊孩子,他們以愛為名,最終把孩子驕縱得無法融入社會。
在諮詢室里,這種例子我已經見過不少。有一些父母我覺得是有自己過去的傷痛:「當初我那禍害父母們就是愛我愛得不夠,靠,現在我絕不要讓這種事發生在寶貝身上!」可是他們沒得到過足夠的愛,當然也就不熟悉這種情感。按照他們的理解,愛,那就是不讓寶貝哭吧?
事實上,關於無條件的愛,也許最接近的心理學概念來自於羅傑斯對「無條件積極關注」的論述,我剛剛百度百科了一下這個詞條,看到這樣一段描述,雖然算不上是足夠準確的定義,但也足以給那些「無條件」愛孩子的父母們作為一個指導,同時,也有一點警醒的作用:

無條件積極關注是指無條件地關懷,尊重與接納。
無條件積極關注包括身體的關注與心理的關注兩方面。
無條件積極關注並不決定於當事人的行為。
無條件積極關注不等於必須同意當事人的不良行為。

要始終記得,第一句話和最後一句話,是同時並存的。


本來想寫一寫人本主義無條件積極關注什麼的,一看題主ID……我還是不班門弄斧了……
題主想要的應該是為人父母或為人子女的實踐經驗。這方面倒是可以談一談。

我自己從小受到的,「有條件的愛」都不太算,大多數情況下是條件不明的愛。
我不知道為什麼別的小夥伴能玩的賽車我不能買,不知道為什麼不能用自己的零花錢買一個四元的小玩偶,不知道為什麼整個大院就我能隨便看家裡的電視,不知道為什麼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十萬個為什麼》……似乎我能做什麼,是由某個上帝手裡的骰子決定的。
這樣的不確定因素使得我對人總持有保留的懷疑,時刻準備獨自面對任何事情。當然這不能完全歸咎於什麼,但是不能不說家教作用不小。

及至別人生兒育女時,我向他推薦當時頗為流行的育兒經。大概是以行為主義為指導方針,與子女講條件,在滿足孩子要求之前指示他做某事,以期強化孩子的行為。小朋友性格刁鑽,脾氣古怪,在我看來若不施以條件反射之利器,將來必成大災。
別人愛子心切,沒聽我的。
幾年過去,小朋友長成美少年,舉手投足溫良儉讓風度翩翩,絲毫不見幼時戾氣。似乎不講條件,也有辦法。

某次看電視節目,主講人舉到一個例子。
講朋友與自家孩子商議好,零花錢與家務掛鉤,做多少活,拿多少錢。某天晚上朋友回到家裡,發現鍋還沒有洗,便招呼孩子出來做事。孩子答曰:今天不想掙錢,就不洗鍋了。
本來就是一家人,相互關心扶持,共同維護這個家,是大家的義務。弄幾個零花錢像招工一樣指揮孩子,豈不是變味了?

看到題主的思考,我想起不知道從哪聽來的例子:
母親帶小孩逛街,小孩哭鬧著要買新款玩具,母親不給買。
小孩吵著:「你要是不給我買,我就不乖了!」
母親依然慈祥地看著他:「你不乖了,媽媽依然愛你啊!」
也許無條件的愛和規則、批評與懲罰不矛盾。無條件愛孩子,同時只針對行為樹立規則、進行批評和懲罰。無條件關愛對於孩子樹立「我是值得被愛、是有價值的,即使做錯事,我本身也是沒問題的」這樣的信念有著莫大的助益。而只有在這樣的心理基礎上,規則和懲罰才能變得有意義。


不建議無條件關愛,那樣的話孩子會覺得一切都理所應當,你承受的起他們小時候的過錯,但是長大後的影響是孩子和父母都很難接受的


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愛——

母愛是一種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贏得它,也不用為此付出努力。
無條件的母愛有其缺陷的一面。這種愛不僅不需要用努力去換取,而且也根本無法贏得。如果有母愛,就有祝福;沒有母愛,生活就會變得空虛-而我卻沒有能力去喚起這種母愛。

父愛的本質是:順從是最大的道德,不順從是最大的罪孽,不順從者將會受到失去父愛的懲罰。
父愛的積極一面也同樣十分重要。因為父愛是有條件的,所以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贏得這種愛。與母愛不同,父愛可以受我的控制和努力的支配。

一個成熟的人最終能達到他既是自己的母親,又是自己的父親的高度。
他發展了一個母親的良知,又發展了一個父親的良知。母親的良知對他說:"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惡都不會使你失去我的愛和我對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父親的良知卻說:"你做錯了,你就不得不承擔後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須改變自己,這樣你才能得到我的愛。"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親和父親的外部形象脫離,卻在內心建立起這兩個形象。

節選自[美]艾·弗洛姆 《愛的藝術》,非常好的一本書,大概三四年前讀過,現在仍然印象深刻。我贊同大師的觀點,一個人對自己既要無條件又要有條件,那麼,一個健康積極的家庭就應該是既有無條件的「母愛」,又有條件限制的「父愛」,角色可以互換對調,但是種類絕不能少。


竊以為,給孩子的愛是無條件的,但要注意給予的方式。


應該,但是不是無目的的付出。
這裡的目的是:引導孩子樹立真確的價值觀。孩子對父母全意付出的正確認識。
多少小盆有從小就會說「孝順父母」這幾個字?基本所有人;有多少小朋友被問到最大的願望時,機械的吐出「全家人身體健康」 ?基本所有人。
可他們知道自己說的是什麼嗎?他們明白他們所承諾的話語意味著什麼嘛?他們會在成堆的玩具面前顧慮父母的荷包嘛?他們會在砸錢進網吧的一瞬間顧慮父母的憂慮嘛。

到現在我都不敢說我是否真的做好了孝敬父母的覺悟。

如果不是我選擇出國,才接觸到家裡各種大小文件,我根本不會從內心深處意識到我的父母居然為我付出了這麼多。

錢太俗,但卻最實際,最露骨。

我的家庭觀念是從兩部美劇改變的《傲骨賢妻》(The good wife). 《摩登家庭》 (Modern family).
多諷刺啊,一個中國人竟要外族文化來點醒傳承千年的,民族意識。

---------

多數父母予孩子,還是有些期許的,只是他們太容易原諒他們的孩子,所以看起來像毫無保留一樣。
前一陣我還猶豫了好一陣我到底要不要出去,因為我擔心我的父母會遇到突如其來的變故。


著實很裝,但是那時這個念頭一冒出來,
我自己都感到很欣慰。


對孩子的愛當然是無條件的。
但是不能被孩子發現啊。

在保證孩子最基礎的心理安全感的前提下,刻意的營造實際中通行的社會規則和交換法則,令孩子感覺與父母之間彼此的付出是相互的,一個不斷循環的正反饋過程。

正因為我對孩子無條件的愛,所以我在知道自己沒有足夠的長壽和能力來溺愛他一輩子之後,我決定讓孩子儘早學會適應這個社會的生存法則的前提下,擁有在這個社會快樂幸福的活下去的能力。

以下是吐槽時間:
媽蛋,現在的小孩子太壞了,柿子專揀軟的捏,仗著年紀小,不停狡猾的試探你的底線,揣摩你的軟肋,稍有不慎,父母就要被反控制了……


題主的無條件的愛我的理解是指」無規則的愛」吧?
我認為父母對孩子都應該無條件的愛。至於有關規則的,那是教育。
所以我覺得溺愛就是只有愛而教育缺失,不是愛的錯。
所以題主想討論的是教育和愛誰更重要。
而這個問題我覺得答案是:同等。


不少回復,說的與題主差不多意思,說規則與無條件的愛不矛盾,是必須共存的,不然無條件的愛就成了溺愛
我總結一下,持有這樣的觀點,差不多都是從字面或者百度了下人本主義,才會產生如此看法。
也就是說,什麼是無條件的愛,你們並沒有get到point
你們看準無條件三個字,忽略了愛
所謂愛,必然關乎關係。於是,回到雙方是怎樣的關係上來說。
這一點,在我看來就只有真實與否的問題——雙方是否是以雙方的真實進行接觸。是否是「我與你」,抑或「我與它」。當然並不能說這是兩極的,真實純然真實,「我與它」則不可能存在真實成分。現實中的親子關係或說任何關係,都很難達到這兩極。或者說用兩極去界定關係是徒勞的,二者的界限是模糊的。
所以需要回過來看什麼是真實關係。
父母,是否能看到孩子的真實存在?
父母是去感受孩子,還是以自身的概念去界定孩子?
如果不能區分這兩者,談不上是不是無條件的愛。
無條件,即是沒有評判,沒有限制,沒有「你要成為我想要的樣子」這重含義——相對於價值條件。
也就是說,無條件的愛,已經包含了這二者的關係中,必然是以真實為基礎的。
孩子在未受價值條件束縛前是保持著真實的。
關鍵在於父母以什麼接觸孩子,是以自己的已然界定的概念,還是感受。
所以從這方面來說,無條件的愛與評判是毫不相容的
父母的評判,無關孩子,那就是「自己已然界定的概念」。

說回規則
規則是否是評判?——規則的存在是為了維持秩序
你要尊重其他人,你要講禮貌,你不能看電視到深夜,不能夜出不歸。

無條件的愛,並非在孩子違反了規則之後,父母表示依然愛你才顯露出來,而是一種包含在關係中無比確定和溫暖的事實
但是討論的問題中的無條件的愛,並非建立在從一開始就建立這樣穩定事實的基礎上的,而是『孩子在父母看來出了問題,或不願遵守規則,要用怎樣的方法教育』的角度。

首先要弄明白的——無條件的愛不是教育方法,不是應對孩子不遵守規則要怎樣矯正他的玩意
在這個最基本的含義上各位就已經誤解了。
或許是沒有體驗過而根本無法理解。概念,理性,唯獨沒能感受

再去看規則是否是維持秩序的必要
——如果孩子不能體會為什麼要維持秩序,那麼規則就是枷鎖,是控制的手段,是「有條件」,是「如果你不這麼做,我就不那麼愛你了」
恰恰,無條件的愛,就是教會孩子在以關係為基礎的社交中去感受規則存在的意義。如果父母能感受孩子,孩子也能感受其他人 。
——如果一個人能夠體會為什麼要遵守規則,那麼就不需要規則
我能感受到如果大聲吵鬧會給別人造成困擾和麻煩,我能感受到那樣的困擾和麻煩,我就不會大聲吵鬧。
擁有這樣的體會,你就沒有必要規定你不能大聲吵鬧。

規則是一個中間產物。本質上和法律是相同的。法律是以人會犯罪為前提而設立的。如果人不會去犯罪,法律就沒有存在的必要。說是中間的產物,在於人們既沒有無條件愛人的能力、也不能發展出自然而然維持秩序的能力,因而需要用規則去界定未成形的人,防止秩序被破壞,
這是我對規則的理解。

再多說一些討論中最關心的問題
我的孩子有問題了,我要怎樣教育他(來達到我的目的)?
無條件的愛是不是溺愛?
題主覺得是的,他還對無條件的父母苦笑說,要是孩子想摘星星呢
無條件的愛=無條件的滿足?
李雪寫過一篇關於區分無條件的愛和溺愛的區別的,不知與題主持相同觀點的各位有沒看過,附上鏈接規則從何而來_李雪愛與自由(寫完回頭找這篇博文發現它已經回答大部分問題了)
這二者的區別就是關係是「我和你」,還是『我和它「
愛,最核心的就是,是否,感受,
對我來說,這也是人本主義的核心。


不含誘惑的深情,沒有敵意的堅決。--忘記是誰說的,覺得這樣的父母也需要很大的力量和勇氣。


我想就此寫畢業論文,不知是否可行。大綱如下,請高人指教。

一、無條件的愛是相對什麼而言的?相對有條件的愛而不是有規則的愛。

二、溺愛是有條件的愛。

三、為什麼會有人認為無條件的愛等於溺愛?對嬰幼兒有求必應是溺愛嗎?

四、無條件的愛是有規則、有界限的愛。

五、無條件的愛和延遲滿足矛盾嗎?


推薦閱讀:

是否有錢家庭的孩子比較無欲無求?
如何忘記前任,走出來。?
我為何壓抑,不想跟任何人說話?
在愛情面前你能卑微到什麼程度?
告訴男朋友 QQ 密碼後,他總查我,怎麼辦?

TAG:心理學 | 情感 | 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