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毅力+拖延怎麼辦?


經常有人問我,「做什麼事兒都沒長性,堅持不下來怎麼辦?」

感覺這輩子唯一每天堅持做的事兒就是睡覺和給手機充電。

很多人都說,自己做事總是三分鐘熱度,沒毅力,自制力還特別薄弱,也不知道是懶還是怎麼,總是堅持不下來。從小到大都是幹什麼事兒剛開始還行,干一陣子就放棄了,一開始心潮澎湃的給自己制定各種目標,然後都是不了了之。

羨慕人家馬甲線,咬牙去健身房辦了幾千塊錢的卡,結果年初就去了一個月就再也沒去過。

學人家晨跑沒堅持兩天就起不來了,那就改夜跑吧,但晚上總有聚會飯局,也是三天打魚兩天晒網。

想看書寫東西,也總是看看就睡著了,寫兩天就堅持不下去,你說我連發朋友圈發微博都堅持不了每天呢,寫日記寫文章寫總結就更不可能了。

經常看到別人推薦很多有益身心的興趣愛好,一開始都覺得很好,可是越到後來越動力不足,然後又回到自己的舒適區。

幾年下來,你發現,周圍的人要麼變成身材很棒的健康達人,要麼成了自由撰稿人,要麼已經開起了自己的公司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長賺錢,要麼就已經練就了一向拿得出手的愛好。

而你,還和幾年前一樣原地踏步毫無長進。你說,不行,從現在開始必須堅持,下定決心,結果,沒過一周,決心又擱淺了。你說,實在是沒動力啊,堅持一件事兒好難啊。

我想,你可能對堅持有一個誤區。以下或許可以給你提供一種堅持的方法。

讓你堅持的是習慣而不是動力

我們都希望自己能建立一個好習慣,健康的,有益身心的,對自己有幫助的,然後長期的堅持下去。

斯蒂芬蓋斯在《微習慣》這本書中提到過一個觀點,就是依靠動力來堅持做事兒的缺陷和弊端,我深以為然。

動力是一種能帶來很多好處的重要感覺,但是當它出現時,請把它看做一個額外的獎勵而不是決定性的東西。

很多人喜歡依賴動力做事,但其實動力並不可靠。因為它以人的感受為基礎,而人類的感受容易改變且無法預測,這是幾百年來公認的事實。

「很多東西都能改變你的感受:一次事件,血糖水平,抑鬱,化學物質紊亂,荷爾蒙,健康,外界刺激,信仰甚至貓的嘔吐物。換句話說,任何東西都能改變你的感受,你真的願意把希望放在如此不穩定的東西上嗎?」

有種說法叫做熱情遞減法則,這也是動力讓我們失敗的原因。打個比方,當你吃第五塊皮薩時的愉悅感會略低於你吃第四塊的,吃第四塊的又略低於你吃第三塊的。我們在做重複性的行為時候也存在同樣的現象。為什麼有那麼多人一月份剛過就中斷了健身計劃,這種可預見的熱情遞減就是原因之一。

你偶爾能激發出動力來鍛煉身體或寫2000字,可是下一次,你可能會睡一會兒,或者看會兒電視,喝杯咖啡。再下一次你可能要出去聚餐,優先看電視,漸漸的,其他事情的吸引力就大於你之前的動力。如果你靠動力來激勵自己,你可能永遠無法建立起一個好的習慣。

但人們在進行習慣性的行為時不摻雜情緒的。

你說習慣難以養成,那就從最微小的開始。

別逼迫自己非要每天健身,如果你每天都能穿上健身服就不錯了。

每天堅持做一個仰卧起坐就是成功。如果把目標定成這個是不是就覺得不可能完成不了?這就是微習慣的力量,也是所謂的簡單到不可能失敗的自我管理法則。

很多人號稱一件事堅持21天就會變成習慣,其實這個論點挺扯淡的。你試試給自己規定堅持21天背單詞,我保證一個月以後你還是會倦怠會厭煩然後把之前的努力全忘了。

事實上,習慣並不是一個很容易養成的事。很多習慣是我們多年以來形成的,可能從30天到300天不等。

你十多年二十多年都一直懶散,想一個月就變成勤快人,這並不現實啊,你做不到是特別正常的事兒。所以,學會把目標拆分,把習慣縮小才是王道。

像我前面說的,把對自己的要求變得越微小越好,也許你覺得這毫無意義,可是只要嘗試你就會明白我說的話。

總有人問二十多年來你走得最正確的一步是哪一步?我說,是第一步。只要開始,不用在意步伐多麼小,它一定有作用。

斯蒂芬蓋斯在《微習慣》這本書中,詳細的講述了到底什麼是微習慣以及它的原理。

一天讀一頁書,一天寫50個字,這都是很容易沒有什麼負擔的習慣養成法。

同時也告訴了我們堅持微習慣策略的八大規則。如果你發現自己用微習慣很難取得進步,很可能是因為你違背了其中一條規則。

1、絕不要自欺欺人

比如你給自己定了一個微習慣是每天做一個俯卧撐,結果卻再內心偷偷要求自己完成不止一個。千萬避免這樣,因為你每對自己提高一點要求,就需要更多意志力才能達到要求。不要調高期待值。

2、滿意每一個進步

李小龍有一句名言,「要滿意,但別滿足」。微習慣策略的核心是一個很簡單的大腦錯覺,但同時也是一種重視開始的生活哲理,一種認為行動優於動力的生活哲理,一種相信每一小步積累起來便能讓量變轉為質變的生活哲理。

3、經常回報自己,尤其在完成微習慣之後

不管是一餐美食,一個紅包,還是出去痛快的玩一夜,或者就是對著鏡子告訴自己你有多了不起,這種回報會激勵你再次執行微習慣,最終你會建立一個正反饋循環。

4、保持頭腦清醒

冷靜的頭腦是建立微習慣的最佳模式,因為它穩定而且可以預見。在不斷取得進步時你可能會興奮起來,但別讓這種興奮變成依賴或者情緒動力,那樣反而容易失敗。

5、感到強烈抵觸時,後退並縮小目標

比如你正打算鍛煉,但是內心的抵觸情緒很強,這種情況下建議把任務逐漸變得越來越小,直到你的抵觸情緒最小為止。比如把去健身房鍛煉,縮小成開車或坐車到達健身房。如果還不行,那你能做的就是打開衣櫥拿出健身的衣服穿好,做到這點就可以了。你可能會覺得很傻,但是真的有用。

6、提醒自己這件事很輕鬆

不斷自我提醒,做到這件事其實很小很容易完成,然後讓自己的潛意識發生變化,再從潛意識思維出發改變行為會更輕鬆。不斷跟自己說,動動身體有什麼難呢?安靜讀一會書很簡單啊,打字沒什麼挑戰性啊,提醒的多了就習慣了。

7、絕不要小看微步驟

你也許覺得一步太渺小,課時每一個大工程都是由無數小步驟組成的,就像每一個有機體都是由微小的細胞組成的一樣。如果你意志力薄弱,微步驟有時是你前進的唯一途徑。

8、用多餘精力超額完成任務,而不是制定更大的目標

大目標看起來很漂亮,但只有行動了做到了才有價值。目標渺小,結果豐碩的狀態,要比目標遠大,結果微弱好太多了。

用這幾條來檢測自己,相信你會成功。方法已經交給你了,嘗試與否取決於你。

別再抱怨讀了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關鍵在於,你連最最微小的一步都不願意邁出去的話,就別怪別人成為人生贏家,而你變成loser了。

希望對你有用,更多內容歡迎關注我的微信:星言說 謝謝


我是一個正能量的人,我喜歡給自己樹立目標,制定每日計劃,

但是我總是因為各種原因,養成了拖延的壞習慣。


我經常會給自己制定計劃,但是我總是不去不執行,一直拖延,最終我沒有實現自己原先制定的計劃。

我就是這樣今天推到明天,明天又推到了明天,就這樣惡性循環下去。


如果按照正常的法定工作時間一天8個小時計算,我發現大部分的時間都被我白白浪費掉了,

我可能有7個小時都在干一些沒有意義的事情,只有最後1個小時乾的才做最重要的事情,

正是因為我的低效率,導致我經常加班,為此我的生活變的一團糟糕。


我意識到,如果我再這樣一直下去,我永遠無法實現我的目標。

如果,我能提高自己的效率,做最重要的事情,專註的做事情,

其實,我每天只需要工作4小時,甚至2個小時,我的產出也會超過我平常8小時的努力。


我相信這不是我一個人的難題,我相信非常多的人都有這種困擾,

為此我花了大量的時間去研究,去實踐,終於我找到了一種簡單的方法。

我為什麼會拖延?

1:我太想做好了這件事情了。

我的內心非常想做好這件事情,正是因為非常想把它做好,反而把事情做砸。

我發現有一個規律,我越是想做好一件事情,我越在乎一件事情,我就越做不好這件事情。

在愛情中也是,我發現我越在乎一個女人,我就越得不到這個女人的愛,這是一件非常顛覆常識的理論。

就好一條繩子套住我,我越在乎,這條繩子就越捆住我,把我勒的緊,那麼我不在乎,我不怕犯錯,這條繩子就處於鬆弛的狀態。


2:我喜歡瀏覽微博,微信等娛樂信息,我的注意力,時間被這些娛樂信息吸引了。

我原本是想放鬆自己的心情,有了好心情再開始一天的工作,

但是當我看了一些娛樂八卦和新聞頭條後,我總是被這些信息吸引著,

讓我看完一條後又被下一條娛樂八卦吸引著就這樣不停的一條看一條,

甚至我會加入這些話題去評論,去爭吵,我的所有寶貴時間也慢慢消耗掉了。


3:我試圖找到最完美的標準答案,我內心想節省時間,想花費最少的精力完成任務。

我每次做事情的時候,我總是想先尋找標準答案,看看有沒有前輩或者高手,做過這件事情,

看看有沒有人在網路上分享這些心得和經驗,為此,我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尋找這些標準答案。

事後我仔細想想,我花了那麼多時間去尋找答案,

如果我能把這些時間用來自己解決答案,那麼我早就靠自己解決了,

這代表了我2種心理,

第1,我太懶了,我希望別人直接給出答案,然後最短的時間完成,

第2,我的內心不夠自信,我認為別人比自己優秀,別人的方法比自己的方法好,我不夠自信。


4:我內心完全不想做這件事情,這件事情和我的價值觀,道德觀有嚴重抵觸。

有時候,我遇到一些事情,是我內心非常抵觸,

和我的價值觀或者道德觀抵觸,我就非常不情願的做這件事情,

比如,我做這件事情會傷害到別人利益的事情,

或者讓我撕破臉皮去求別人的事情,我就特別不愛去做。

我是如何克服拖延。

1:我按照番茄鍾,專註,一次做一件事。

番茄鍾是一個非常有效的工作方法。

使用番茄鍾規則非常簡單,拿出一個計時器,開始計時,

讓自己專註做一件事,做完25分鐘就算完成一個番茄,

做完一個番茄讓自己短休息5分鐘,連續做完4個番茄長休息15分鐘。

做番茄鐘的時候必須保持專註,排除一切干擾,一次做一件事,

如果中途被打斷了,那麼這個番茄鍾只能作廢,重新開始一個番茄鍾。


番茄鍾這種方法非常適合大腦的節奏,當我們的大腦高度專註時,只能維持大約25分鐘,

所以完成每個番茄鍾後是一定要休息5分鐘。


有些人,心裡太著急了,他們可能完成了25分鐘番茄鍾後,感覺不累,繼續接著做下一個番茄鍾,

但是這樣的話,會影響了下一個番茄鍾時,大腦的專註度。

同時5分鐘的休息時間,你可以讓自己舒展筋骨,看一看遠處的風景,這對身體非常有益。


你可以通過下載一些番茄鍾計時器軟體來配合使用,

或者購買一些番茄鐘的計時器,非常便宜,淘寶可能就是5-10元左右,

當然如果你的廚房有計時器也行,這一個很強大又簡單的方法。


2:我告訴自己完成勝過完美。

傳統的觀念,教育一個人做事情要做好,要做的完美一些。

非常多的人養成了完美主義傾向,特別是處女座的人,非常苛求完美,

但是,完美就好像一種山一樣,意味著你要攀爬這座山,需要付出的代價非常大,這種恐懼讓人產生了逃避的情緒。


我發現做事情,常識很重要,完成肯定勝過完美的。

最差的是什麼都不做,

然後,是做,但是做的非常糟糕,

最後,是做,但是做的非常完美。


如果,你有過購房裝修經驗你就會明白,

一個毛坯房變成精裝修不是一步到位的,是一點點優化,慢慢變好的。


而你做事情的時,你也應該抱著這個態度,先完成,然後再逐步進行優化,變成完美,

千萬不要有那種做第一次就企圖完美的想法。


3:我每次做事情前,我都會先熱身,熱身是我的起點。

奧運會的運動員,特彆強調熱身,

一個運動員在靜止的狀態下,突然進行劇烈運動,很容易拉傷肌肉,

所以需要預先熱身,通過熱身後,運動員才能達到最佳的運動成績。


做事情的時候也應該有熱身,

做一件事情,如果一開始就讓你進入奔跑狀態,你會感覺很彆扭,不自然,並且你也非常難發揮你最好的狀態。

這個時候,你可以通過適當的熱身,讓自己找感覺,你可以粗放的做事情,如果做的不好,可以事後再刪除,

而熱身的過程也能讓你告別拖延,當你熱身後,你自然會慣性過渡到你的制定計劃中。

4:我先做最不喜歡做的事,最後再做喜歡的事。

這是最後一條法則,也是我認為最重要的法則。

從心理學來說,最不喜歡做的事情,說明這是最能提高你的事,也是最重要的事情,

正是因為你的不喜歡,所以你的本能會讓他拖延。

而你要想進步,只能克服你的本能,每天把最旺盛的精力,做最不喜歡的事,把這個作為你的第一件任務。

你願意接受我的邀請,從今天就開始嘗試這些方法么?

著作權聲明:
吳草包發布的所有文字,圖片,視頻都是本人原創,首發在本人的微信公眾號,本人自願放棄一切著作權和稿酬
許可任何人,以電子、網路或紙張等載體自由複製和自由傳播。
傳播人可以免費傳播,也可以用於商業贏利,傳播人也可不署我的名字,
傳播人無需以任何方式徵求我的同意,因為我只想讓更多人看到,能幫助更多的人。


呵呵
你想過幸福/悲慘的人生
你想與女神/鳳姐共處
你想活的自由/畏縮
你能/不能保護愛的人嗎
你TMD是想跟狗一樣,趴在別人屁股後面!跟乞丐一樣一無所有!還是想和朋友一起喝杯咖啡,與女神一起幸福的不知所以。
如果你還是沒有感覺,你現在就到大街上,找個乞丐,看著他,問你自己想和他一樣嗎!想成為垃圾嗎!
這個世界是沒有什麼公平的,而你又有如此嚴重的毛病,如果你不改變,你與別人的差距會越來越大,最終,當死亡來臨之前,你會滿足嗎,你會認為自己活的幸福嗎,會死而無憾嗎!
噢,對了,你對得起起你父母嗎?


ps:去看看@漆小洛的一些問題吧


-----------------分割線---------------------------
其實,我也有非常嚴重的拖延症,我用了一種方法,雖然不知道別人認為怎麼樣,但我,感覺還不錯。
方法如下:1、把自己的目標寫在一個行程本上
2、每天記錄下自己拖延的事
3、每隔一陣子把自己的記錄看一遍,比較自己的進步(千萬不要不好意思看以前的記錄)

願題主告別拖延


問主的狀態反應了兩件事。
第一,問主一直以來日子過得還不錯。應該沒有一個少考一分就練鐵砂掌的老爸和一個把別人家孩子掛在嘴邊,天天挑刺的老媽。
第二,問主在多年求學中沒有學霸經歷。

前者讓問主缺少了危機意識,後者讓問主缺失了成功體驗。
趨利避害是天性的話,無害無利自然沒動力。

我倒覺得問主不如索性放輕鬆。畢業後交完房租,可能一夜之間所有毛病就都沒了。誰年輕的時候沒弔兒郎當過。只是改不了還糾結就是你的不對了!


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搭車去柏林》


我寫過一篇有關拖延的專欄文章,如下:(鏈接是:知乎專欄)

1.

這是一篇關於拖延的文章,也是一篇以乾貨為主的長文,仔細而完整的閱讀下來至少要20分鐘,閱讀過程中或有有不適,請做好心理準備。

如果您有拖延症,以本文的長度和閱讀耗費的時間所帶來的壓力,我相信您現在沒有時間、也沒有耐心閱讀全文,那麼不妨先轉發朋友圈,再收藏本文,待以後有時間、有耐心、更有心情的時候再去閱讀——這是拖延症患者的典型處理方式。

既然是拖延症患者,那就按照拖延症患者的方式去處理事情,不然你就不是一個合格的拖延症患者,你應該都不好意思跟人到處講你是拖延症重患。

當然,既然你已經閱讀到這裡了,不妨繼續的閱讀下去,拖延一下再關掉本文,這點拖延也無妨。

2.

最近做了一件近兩年來很少做的事情,那就是專註而快速讀書——花了兩三個小時讀完了《拖拉一點也無妨》這本書。

為何會讀這本書?因為我自己就是一個拖延症患者,甚至是拖延癌症患者。我努力的在尋找方法治療我的拖延症。

我糾結於徹底改變自己的拖延癥狀,能讓自己變成想到就做、說到就做的這類雷厲風行的人。我卻始終做不到這種「極好」狀態,做一些事情的時候,總是不想做這件事情,搞七搞八的做一堆無關的事情,拖到一定程度上,迫不得已才去做自己該做的事情。

有意思的情況出現了。我自認為自己的拖延症還是挺嚴重,但很多朋友卻認為我其實蠻高效的,總是能做很多的事情。我有些哭笑不得,自己眼中的自己和別人眼中的自己是如此的不同。一方面自己自知在各種拖延,另一方面在別人眼裡自己是一類高效人士,這是一種什麼狀態呢?

這種相矛盾狀態,讓我感覺非常不好,所以我謀求改變,至少要變得表裡一致。找了很多的文章閱讀,也跟一些戰拖牛人交流,更買了不少關於拖延主題的紙質書和電子書去研究。這本《拖拉一點也無妨》就是在微信讀書上找到的,是我第一本在微信讀書上花錢買的書。

我這幾年讀書其實是處於很散、很慢的狀態,這也是一種拖延的表現,比如上一本書,我是2015年9月份開始閱讀的,直到今年3月份才讀完,前後拖沓了半年多。可是,這本關於拖延的電子書,我一口氣花了兩三個小時就讀下來了,可謂是這幾年少有的事情。

為啥讀這本書我沒有拖延呢?這本書中作者的自我狀態的描述,簡直就跟我一模一樣,完全就是對我的狀態的描寫,而作者給出的狀態解釋和改善拖延的方法,也完全適用於我自己身上,甚至說我也早就用過的。

3.

我們讀書,一般有兩種模式。

一種模式是驗證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讀書的感覺一般是這樣:讀完一段文字,仰天長嘆——就是這樣,跟我經歷的幾乎一模一樣。

另外一種模式是學習新的知識和經驗,讀書的感覺則是:讀完一段文字,不太理解,反覆讀幾遍,拍案叫絕——我明白了,長見識了。

我讀這本《拖拉一點也無妨》,屬於第一種模式,就是驗證了自己已有的、對拖延的認知和理解,也讓我明白為何我自己覺得自己拖延的厲害而其他人覺得我高產高效,我在自覺不自覺當中運用了這本書作者在書中提到的方法。

說到這本書本身,說實話,我並不認為是一本很好的書,至少不是整本書都是。

這本書前三分之一,作者是一個睿智的拖延症患者,找到了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去改善自己的拖延癥狀;而書的後面三分之二,作者就變成了一個看似睿智的哲學家,講了一堆的或哲學或不哲學的道理和建議,但對別人借鑒的意義並不大。

所以,如果您要讀這本書的話,我建議您只要看這本書的第一章的序言、第二章的結構化拖延,這兩章基本上就夠了,夠掌握這本書的核心內容和方法。後面的內容,加了很多後續補充上去的文章,以及做的一些例證或者其他細節方法的思考,實在有那麼一點點狗尾續貂的感覺。

當然,你也可以不去讀這本書,只要繼續閱讀我接下來的分享即可。

4.

還是說回拖延症這個話題,這是那本書的主題,也是這篇文章的主題。

我搜索了下對於拖延症的定義,百度百科上給出的定義是:「拖延症是指自我調節失敗,在能夠預料後果有害的情況下,仍然把計劃要做的事情往後推遲的一種行為。」

從這個定義出發,我們先不管什麼拖延症是不是「自我調節失敗」造成的,但是拖延症的前提是「能夠預料後果有害」。也就說,基本上不會有什麼人覺得拖延是一件好事情,不會認為拖延會帶來好結果的。多數人的認知中,拖延是一種負面的、消極的行為,嚴重時可以看成一種病症,就是所謂的拖延症——這是我們討論拖延症的最為基礎的認識之一。

在工作生活中,我們能看到的拖延症往往會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拖延著不願意開始一件事情;二是拖延著不願意結束一件事情。這其中又以第一方面為主,就是不願意開會一件事情。對於多數開始的事情,我們總有各種辦法和緣由讓它以各種可能的結果來結束,哪怕是不結束,也是一種結束。

一件事情安排給了自己,有明確的結束日期;一看時間,還有很長時間呢,不著急做這件事情,先雜七雜八的做一些其他的事情吧;時間過了一半,依舊不著急,還有一半的時間,依舊充裕著呢。

還剩下一天的時間,心中有些著急了,開始要去做這件事情了,先好好的做準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嘛;磨磨蹭蹭的耗了好幾個小時,準備工作也只進展了一半多些,再看時間,發現只剩了三五個小時,再不開始就交不了差了,於是各種神經緊繃、感官啟動,全負荷的投入到了事情當中,居然效率不錯,趕在截止日期之前還是草草的把事情都完結了,結果質量如何且不說,起碼是可以交差了。

以上的這種情境的描述,如果在你的工作生活中經常遇到,那麼恭喜你,你有很強的拖延症。拖延真是病,拖起來真要命!不過,也不要太有心理負擔,因為這個世界上你絕對不孤單,你有一大幫的拖延症的病友們,也包括我。他們跟你一樣,也天天在這樣拖延的輪迴中痛苦的掙扎。

現在網路上有各種各樣的戰拖的協會、社群之類的組織,裡面聚集了許多癥狀輕重不一、數量龐大的拖延症患者,比如在豆瓣上就有戰拖群組,是豆瓣上很大的一個群組。市面上也有各種各樣的戰拖書籍、戰拖的文章,教你如何去戰勝拖延的各種方法和經驗,成就一個高效、高產的自己。

只是,這些戰拖群組、戰拖書籍和文章帶來的效果如何呢?看到那些群組依舊規模龐大、人員活躍,還有那些戰拖的書籍和文章依然火熱,就可以知道其效果怎樣了。

5.

關於戰拖這件事情,我先給出一些經過我自己驗證而證明有效的策略和方法,隨後再討論戰拖這件事情是否靠譜。

一、2分鐘原則

一件事情到來,你稍作評估,認為這件事情2分鐘之內就可以搞定,那麼你就花兩分鐘的時間把這件事搞定,不要拖延到以後去做。

這個策略是能帶來非常明顯的效果的。帶來效果,並不意味著這個策略是有效的,因為這種2分鐘能搞定的簡單事情,往往是你用來拖延其他更困難、更重要事情的拖延理由。

你更願意做這種2分鐘就能搞定的事情,可以獲得即時成就感,以替代那些更重要、更困難、需要更多時間才能見到成效的事情。

二、5分鐘策略

前面說,拖延有兩種情況,其一是拖延不去開始某件事情;其二是拖延不願結束某件事情。這個5分鐘原則,適用於第一種的拖延不去開始某件事情。

一件事情到來,一番評估後,覺得這件事情比較困難、比較耗時,自己也不知道該怎麼做,這個時候,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先開始去做它個5分鐘。這裡的5分鐘是虛數,泛指做個幾分鐘,表示開始去做一件事情了。事情一旦開始了,就會有莫名的情緒動力或者其他的推動力,推動你繼續的往前去做,做著做著就會發現事情不像事前自己想像的那樣困難,不知不覺間就可能把事情做完。

有個段子說,螞蟻啃大象,最難啃的是哪一口?答曰:第一口。只要啃了第一口,突破了心理的恐懼,啟動了慣性,那麼接著的第二口、第三口……都跟隨而來,啃掉一頭大象只是時間長短的問題而已。

5分鐘原則需要掌握一些技巧,比如把一些看起來難以啟動的事情轉變成很容易做的事情。舉個栗子,你要讀一本書,這件事情看起來很難,一想到厚厚的一本書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讀完,你就沒有行動的慾望;你把這件事情稍微轉變一下,變成你要把書打開,再進一步你要讀完第一段文章……僅此而已,要讓事情啟動時所需要的能量最小,啟動受到的阻礙最小,那麼你行動的可能性最大。

這個策略針對的是拖延不去開始做某件事情的狀況,是有些效果的。當然,也有它的問題,那就是不管是5分鐘,還是一秒鐘,對有些人來說是沒有區別的,他們面臨的問題是他們有「完美」情結,或者稱之為「完美」借口,不管是5分鐘,還是一秒鐘,他們覺得做不完美,那麼乾脆就不做,也就沒辦法開始。

這個策略,要跟下面講的另外一個策略一起去用可能會效果更大一些。

三、別無選擇策略

這個策略,既可以針對拖延不去開始做一件事情,也可以針對拖延著不願意結束一件事情,甚至於用於後者的情況更多。

我們拖延症犯病時,常見的表現是找個其他雜七雜八的事情去做,而不是去做當前的事情,尤其是在我們做一件稍顯困難的事情過程中,我們很容易跳出當前的事情,去上網、聊天、娛樂等,這些事情更容易去做。

我原來在諮詢公司的時候,參與一些項目的競標,在這個項目的競標團隊里負責一塊內容,這些內容我並不熟悉,需要好好的研究資料,請教專家,然後梳理相關的內容。你知道我經常做什麼事情么?先確定自己研究的細分內容,找了一些資料開始研究,研究來研究去,發現總是弄的不是很清楚,心理壓力比較大,就會想去網路上搜索一下相關的內容。打開瀏覽器,打開搜索引擎,剛開始確實在認真的搜索內容,隨後就想著稍微看看新聞,再看看郵箱什麼的……就這麼看來看去的看下去,意識回到要研究的內容,半天已經過去了。

別無選擇的策略,針對類似的這種情形,要求自己在特定的時間裡,只去做自己既定的要做的事情;如果不想做這件事情,也不能做其他的事情,哪怕是打電話、看新聞之類,只可以冥想或者發獃,保持一種類似事情空白、無事可做的狀態。

這種策略也是真實有效的,人們無論是拖延也好,還是拒絕做某件事情,不是因為他什麼都不想做,只是不願做當前這件事情。事實上,當一個人無所事事,處於一種空白狀態時,他的壓力是更大的,他一定要找些事情太擺脫這種無所事事、閑的發慌的狀態。

當然,這個策略也有問題,問題在於你真的能讓自己在做一件事情的特定時間裡,不願做這件事情的時候,能做到一種什麼都不做的而別無選擇的狀態么?如果你有拖延症,你往往有一個很強的特質,就是你大腦中自我欺騙、自我找借口的能力是相當強的。所以在別無選擇的狀態下,你往往會給自己一些選擇的。

四、差不多就好策略

有些人會有些「完美」情結,認為這件事情沒有準備完美、不能做到完美,寧肯不去做。你看,這是多麼冠冕堂皇而又完美的理由啊?

問題在於你真的是在追求完美么?還是以完美作為借口,去拖延不去做這件事情呢?如果是真的在追求完美,問題又來了,你真的能把這件事情做完美么?且不說哲學上講的完美,就是實際做事上的完美,在這個事情上,你是否達到了世界頂尖水平?是否有能力做到現實意義上的完美?

我相信,對於多數人來講,你根本沒有達到跟人拼完美的境界,你也沒有能力去做到完美。那麼,講什麼追求完美,都是一種自欺欺人的借口。

你也許會講,我要去做到我自己能做到的最完美的狀態,這是我要追求的完美!你事情都拖延著不知道能否做成,何談什麼自我追求的完美?你在截止時間最後的幾個小時搞出來一個東西,難道還比你充分運用時間細心打磨的東西更完美?

不要再扯什麼完美的幌子了,一件事情要做,就馬上去做吧。開始做的時候,心裡要清楚做到差不多就好了。事情有開始、有結束,就已經算是成功了。在結束的基礎上,能做的更好點,那就更好了,沒有必要追求什麼完美。

事情,首先是去做,然後是做完,接著是做好,而後做的蠻好,最後才是完美。之前的步驟都做不到,後面的完美就是扯淡的事情。即使前面的做到了,對後面完美的追求,還要看二八原則、看性價比、看投入產出比,這才是有意義的完美。

這就是我說的差不多原則,在多數的情況下,對多數的人而言,事情做到差不多就足夠好了。

6.

上一部分提到的一些策略和方法,都是我以前使用過的,也都是在我身上起到效果的。但是,這麼多年下來,我還自認為是一個嚴重的拖延症患者,那些策略並沒有讓我戰勝我的拖延病魔。

幾年後,看網上的各種戰拖群組、社群依舊火熱,各種戰拖的書籍還是十分暢銷,可想而知,對多數的拖延症患者,戰拖的各種策略和方法,也許減輕了病症,但並沒有徹底治癒拖延症。為什麼會這樣呢?我認為,拖延症是不可戰勝的,也是不可治癒的。所有那些說可以徹底治癒拖延症的戰拖的靈丹妙藥,都是騙人的。

拖延症,它不是一種生理上的疾病。生理上的疾病,只要能找到其病發的機理,就可以對症下藥,治癒這個病症。拖延症,是一種心理上的病症、性格上的病症,是一種很複雜的心理行為。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戰拖就跟要改變自己的性格一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所有涉及到人類心理行為的改變,都不是簡單的某一方面的改變。人,所有的性格和品質都不是像積木一樣一個模塊一個模塊獨立存在的,而是互相糾結成一張很複雜的關係網路,動一發而牽全身。

我們以「堅持」這個事情為例。要做到堅持,需要背後一系列複雜相關的其他品質或心理做支撐。我們想要堅持一件事情,需要怎麼去做呢?首先是把堅持的事情,例如跑步,要做一個合理的安排,讓自己能輕鬆的啟動起來,這裡需要你做事情要「有規劃」、「有條理」;事情啟動了以後,在剛開始的時間裡,你需要不斷的重複重複,要逐步的形成一種習慣,而要不斷的重複,你需要「意志力」或「毅力」的支撐;重複是一件很苦的事情,人性天生喜新厭舊,你得能「吃苦耐勞」並有一定的「堅韌性」,從而不會「輕易放棄」;重複到一定的程度後,重複成習慣,習慣成自然,才可能比較輕鬆的堅持下去。

這裡說的算是簡單的過程了,只是這麼簡單的過程,你就至少需要「有規劃」、「有條理」、「意志力」、「毅力」、「吃苦耐勞」、「堅韌性」等各種其他的好的品性做支撐了,這些品性的每一種也都不是簡單得來的,也是需求其他更多的品性支撐的,甚至於他們之間相互支撐,螺旋提升的。任何簡單的一方面的改善,都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可不是隨便一劑靈丹妙藥就可以搞定的。

戰拖所面對的就是這麼一種情況,是一種複雜的心理網路的改善,可不是一種簡單的策略就能徹底的解決的。把拖延當成一種性格的缺陷,參考類似性格改善的方法,先承認拖延、直面拖延,而後去逐步的改善拖延的癥狀,降低拖延帶來的壞結果,甚至合理利用拖延的癥狀,帶來一些好的結果。這樣拖延症不治也治了。

戰拖,意味著跟拖延症站到對立面,跟拖延症死磕,正如上面所說,我認為這是不靠譜的。相反,合理利用拖延,讓其產生好的結果,這是我所認可的。而這一點,正是《拖拉一點也無妨》這本書中表達的核心觀點。

7.

網上有句話叫「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產品經理界的專業人士站出來說,這話說的其實不靠譜。那麼在拖延界,我想說:人人都有拖延症,只是嚴重不嚴重而已。

關於拖延,有以下幾個事實:

第一、人會拖延,並不是想無所事事,無所事事更會讓人覺得不安或者有壓力;

第二、人們拖延,一般是借用做其他的事情,來避免做當下的這件看起來更重要、更有意義、更緊迫、更有壓力的事情;

第三、人們多數情況下知道自己會拖延,或在拖延;

還有,「江山易改、稟性難移」,這事兒大家也基本認同。

基於這些大家普遍認可的事實,《拖拉一點也無妨》這本書里,就提出了一種利用拖延這種消極行為而產生積極結果的方法,稱之為「結構化拖延」。

結構化拖延的方法,就是當你知道自己會拖延或在拖延的時候,設定一個自己不願意去做、會拖延的一個當下目標,然後去找一些看起來不那麼重要、不那麼緊急、不那麼有壓力的替代的事情,當然這些事情也是蠻重要的、蠻有意義的,甚至也蠻緊急的。你的拖延,讓你不願意去做當下那個既定目標,就會讓你選擇備選的其他事情去做,這樣你其實就做了很多其他的事情,而不是什麼都沒做。

利用這樣一種拖延心理結構,就可以跟自己玩一些心理遊戲。設定一座大山,自己害怕翻不過去;那麼自己就會去翻一些小丘陵。這些小丘陵,應當是你安排好的、更需要去完成的一些事情。

例如,讓你一個星期之內,要寫完一部10多萬字的書稿,這是一座大山,你覺得自己可能完成不了,或者完成起來壓力太大,你就會想去做一些其他相對更輕鬆的事情,你可以給你自己安排寫幾篇篇幅在一兩千字的文案。後者做起來輕鬆愜意,很容易就搞定了,也許後者對你的工作更重要一些。這樣,雖然看似對你來講,最為重要的事情你沒有做,但是你做了很多其他的事情,其效率和產能也還是蠻高的。

這就是跟自己玩的一個心理遊戲,那些必須要做的、優先順序高的事情,其實是沒那麼重要,也未必必須的,而重要必須做的,不妨做成可做可不做的級別。這樣,在不想做優先順序高、必須做的任務時,選擇可做可不做的事情,實際上也許就推動了那些真正重要事情的進展。通過這麼一種方式,讓自己對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做到:戰略上藐視,戰術上重視。

採用這樣的策略,也有些訣竅。訣竅就在於,要為優先順序最高的位置選對任務。最理想的備選任務有兩個特點:第一,它看似有明確的截止期限,但實際上並沒有;第二,它看似重要得不得了,但實際上並不是。幸運的是,這種事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採用這樣的策略,你還需要一種很強的能力,多數的拖延症患者會具備的一種能力,那就是「自我欺騙」的能力。這裡所謂的「自我欺騙」不是真的欺騙,而是跟自己玩的一個心理遊戲,是真的安排一個「看起來重要」的事情,來促使「看起來不那麼重要」的事情的執行。否則,自己認為這是欺騙的話,自己是不會接受這種欺騙的。

這個策略還可以做另外一種變形,變形成推動當前想要做事情的進展的策略。這個變形策略很簡單。當一件事情,你不得不做的時候,你弄清楚其最後期限,你知道自己會拖延,你需要做的只有在最後期限之前找一件其他你更不願意去做的事情,這就是大山。當大山出現時,你就會願意做原來既定的不得不做的事情了。

所謂的「結構化拖延」,就是利用拖延這種原本消極負面的東西,帶來積極正面的效果。如此的話,拖延一點也無妨。

「有些時候,缺點也有額外的福利!」很多負面的東西,只要去合理利用,也可以產生一些正面的效果。這種理念可以嘗試借鑒到其他的地方,如何利用一件事情或行為的消極方面,轉變為有利的、積極的結果?轉換觀念,多數事情上都可以做到類似的效果。

8.

前面說,我在讀《拖拉一點也無妨》這本書的過程中,驗證了很多自己過去的經歷和知識,事實確實如此,舉一個例子。

書中提到了一個人,叫羅伯特·本奇利(Robert Benchley)。他在1930年為《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撰寫了一篇題為《成事要訣》的專欄文章,在文中他寫道:「只要某件工作不是某人當時本該做的事,不管工作量多大,他都能夠完成。」

對這句話,我深有感觸。

原來我使用日程表去規劃和管理我的事務,每件事務都安排在某天的具體的時間裡。結果發現,基本上在自己安排的那個時間裡,自己是不會做這件事情的,總是有其他的事情打斷,或者自己就是想先做其他的事情,回頭在做既定安排的事情。

從去年開始就不再怎麼用日程表規劃自己的時間,除了與人約談或者會議,這些不得不參與的,而且某種程度上是被動參與的事情上。因為我已經知道所有我當時應該做的事情,我都不能按照計划去做的。

從那時起,對於一天的任務安排,我只用todo list來管理,列出一堆的選擇,比如9個,允許自己只做到6個即可。剩下的就是自己在一天的工作生活中,選擇合適時間,找到恰當的心情和狀態,做到todo里9個任務的6個即可。這樣,對自己沒有什麼壓力,多數情況下,是可以做到的。

當然,除了這6個任務之外,會發現額外做了很多雜七雜八不在todo list的9個任務範疇里的事情。就是這裡說的,除了該做的沒做到之外,不該做的都做了。

這種方式對我而言是非常有效的,就是用這種方法做了很多的事情,被人稱之為高效、高產。

說的機械一些,我這是在摸索自己的使用方法,摸索我自己的使用說明書。我們每個人都沒有說明書,有說明書的都作古了或者即將報廢了。說的人性一點,我這是在自己跟自己死磕,自己跟自己玩各種心理遊戲,讓自己走向理性的自己想要的成果和未來。而感性的自己,從來都是一個長不大的小孩子。面對TA,你不能強硬,否則,TA的反噬更厲害;你也不能放棄,放棄的話,TA會任意生長,最後自己害死了自己。

從某個角度上講,這就是人性,這就是人生。

9.

內心中的這個小孩子,大概就是我們的天性。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越來越認識到順應天性的重要性。

年輕一些的時候,我自以為有能力做很多事情,比如改變習慣和性格。最終各種嘗試下來,都沒有做到,或者沒有做到很好。

比如在時間管理方面,有段時間我很想要早起,做晨型的人,原因是看到好多文章說一些牛人都是早起的,並且早起有很多好處,比如有不間斷時間,自己可以完全掌控等等。堅持一段時間後,發現每天要早起真的是太痛苦了,還會讓自己的其他時間並沒有什麼效率,例如下午的時候,很容易睏乏,一整個下午都沒啥效率。

後來放棄了早起,嘗試針對自己的生物鐘狀態去安排事情。

例如睡醒後,我的狀態其實不是很好的,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比較清醒;我的狀態,上午的時候會很差,下午會比較好,傍晚前後最好,到晚上十點前後開始變差了。

根據這個規律,我嘗試在醒後還沒有完全清醒的時候,寫日記和其他的創作型的事情,睡眼朦朧,介於半夢半醒之間,頭腦沒什麼理性的禁錮,就可以天馬行空、信馬由韁的亂寫一通,往往會有些創意。

上午思維狀態不好,做一些常規事物性的安排、跟進,與人做各種溝通,必須要太多精密而費心的思考。

下午到傍晚,精神狀態好,就集中精力做一些需要較多時間投入和需要專註的事情上。

晚上十點以後,做些休閑或者讀讀書,或者做第二天任務的梳理,而後就準備睡覺了。

這樣順應自己的生理狀態,順應自己的天性,事情做起來就容易的多,也容易堅持下去,也就更容易取得成效。也可以嘗試改變,改的話,也只能是細小的微調,自己感覺不到,習慣後再調,慢慢的就會有很大的改變了。

10.

我不知道人有幾個自己,內在的、外在的?自我、本我?

不管有幾個自己,自己和自己都不是敵人,所謂的戰勝、克服、馴服……這些字眼都無法用到自己的身上。

我們只能接受我們自己的真實樣子,與自己妥協、與自己和解,與自己談心,與自己做朋友,順應自己的天性。

自己和自己是合伙人,是唯一伴隨自己一輩子生死的夥伴。


Notice:如有幫助,金額隨意,support支付寶微信

支付寶:https://qr.alipay.com/apx04449qhxkwxng3rfdt62 (二維碼自動識別)

微信:

---

讓我做個猜測,你並不只在「學習」上沒有毅力,你可能在生活的其他領域也缺乏毅力。

  • 堅持

比如「娛樂」。
你看了會兒電影后,又刷了下網站。兩個小時的電影,你硬是拖了一個下午。

  • 拖延

把時間都花在下載電影上了,看電影的時間實際少得可憐。
屯了許多影片,但有些電影你現在不看,你一輩子都不會看了。

  • 恐懼(選擇)

這麼多的影片,我該看哪部好呢?
這麼多的學習方法,我該用哪個呢?

  • 懷疑

看了這麼多的電影,影響了學業和生活健康怎麼辦?好自責啊~
做了這些事,到底有沒有意義?
---
改變的切入點不需從「學習」開始,從內核下手吧。

(「為了心中的美好,不妥協直到變老。」歌詞送給你。)


我來罵醒你。

我們在很多方面如此相似,比如年齡,比如畢業後的去向,比如上課都不聽課和考試前一天複習,比如我也不想看書甚至想輟學,反正我確定不會靠這專業吃飯,但是家裡希望我正常的拿到一個的證書,所以我繼續留著了。

同大二。。。考試前一天看書,平時去上課全看課外書做自己的事情,一節沒聽過。
我也準備畢業去日本,明年不出意外還有一個去洛杉磯的小學期,日語我沒怎麼落下,托福下學期準備去學。雖然水平不高,但是英文廣播和日文廣播都是可以搞定一部分的。

複習前一天是新書,沒有翻過,而且目前沒掛科好么,雖然我只有六十多分。(這證明我不是學霸,而是人渣)難道你們掛科多了給畢業證和學位證?
從一般大學生的標準來看,我就是個混混,任何班級校團組織的活動都沒參加過,絕大多數事情都沒幹勁兒去做。和班級大多數同學也不來往,但是我每學期都至少在學校範圍內增加四五名關係良好的朋友,是可以聊很久,而不是見個面揮手說句你好的路人關係。也沒隨便瞧不起學霸學渣和自己。大家都是普通人。。
我不聽課但是也不翹課,上課帶自己的課外書,一學期下來看個幾十本沒問題,你確定你是真對經濟歷史感興趣,感興趣還不讀那是扯淡。
我去打工,去干力氣活,搬貨,收拾後廚,每天半夜像sb一樣餓的吃剩飯,我不差那幾千的工錢,但是這麼去做是因為要好的老師告訴我去了解最底階層人的生活,你知道作為一個學生,我的兩個經理站在旁邊抽煙聊天看著我卸了兩車廂的貨時我有多不爽么,但是我知道那個時候我就是狗一樣的人。如果你能隨意接受六位數和七位數的消費,當然可以荒廢時間,但是有一點你要明白,比你家資產多八位數的仍然努力的人滿天下哪都有。
學習是很辛苦,我沒學學校里的課程去看自己的東西都覺得很辛苦,更不要說去學自己不愛學的了,但是你得學啊,如果隨意輟學了,放任自流了,愉悅的度過吃飯喝酒遊戲打炮的四年的話,家裡真無所謂,那就可著性子來吧。人生得意須盡歡
作為一名理工科學生,成績是我這水平的可真不合格,我也在某種程度宣稱著志不在此的想法,聽起來像借口,不過,就是借口,本質就是不想學。但是我沒因為這些在我看來無聊之極的課程耽誤自己什麼事情。作為一名本科生我已經結識了關係很好的導師,我甚至可以無所顧忌的加入碩士生和博士生的課題研究,老師這次新編著的書籍里,是我來寫序。你當然可以說我水平不高,老師有些偏愛我,但是我無愧的做到了很多學生都沒做到的事情,這是我的驕傲與小小的成功。

我只是自己的交際圈中很不起眼的渣渣,比我努力,比我有錢,比我有成績的朋友多了去了。有同學在研究抗生素,出了成果直接有了闖蕩的本錢;在美國讀書的同學門門A+,明明才大二,大三的課程KO掉一半了,準備提前畢業轉戰場;還有朋友準備著某知名動畫公司(不告訴你們)的應聘等等等等。。
逆襲尚未成功。。。我這個臭sb還需努力。。。

其實樓主。我接下來要說的才是關鍵。
如果你錢多到一定程度,以上的話都是放屁,M我下,我就偷偷把他們刪掉。
如果你真的如我認識的考了駕照就開的起賓利的孩子們那種生活水平一般,就盡情的過日子吧。


堅持做一件事需要毅力嗎?跟你講個故事吧。
我有個朋友,他的父親從小就向他灌輸一個觀念——成大事者須有超越常人的毅力。並且在成長的過程中以成大事的期望要求他,只要他一遇到失敗或者沒做好的事,父親就會不斷指責他缺乏毅力,給他施加壓力。他的父親我見過,你知道我肯定不會用「奇葩」這個詞來形容好朋友的父親的。實際上朋友是個非常聰明且悟性很高的人,一路走過來迎接的都是鮮花和掌聲。但是他一遇到挫折會感到力不從心,就開始懷疑自己。但是長期以來的誇獎又讓他內心對自己有很高的期待,現實與心理這種落差給他造成了巨大的困擾。大學期間他基本就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無法自拔,一度幾乎抑鬱。我試過很多種辦法想把他拉出泥潭,可是都失敗了。
畢業之後,我再見到他的時候,發現他已經完全變了一個人。整個人神采奕奕,之前的陰鬱一掃而光。我很好奇是什麼事情讓他轉變如此之大?他跟我分享了一件事,正是從這件事裡面的體會讓他重新煥發生機。
朋友身體一直不太好,直到畢業前夕,在各種壓力下終於扛不住大病一場。後來沒有辦法,只能回家養病。但是回家總得找些事情做吧,於是他便想到了鍛煉健身,醫生也建議他多鍛煉增強免疫力。但是家裡條件簡陋沒有設施,怎麼辦?那就只能從無器械運動里選擇了,於是他想到了俯卧撐。一開始他一次性只能做十個左右,他的目標是五十個。這如果是放在以前,估計他早就被目標嚇尿了——50個怎麼可能?對於一個長期不鍛煉的人確實不太可能。反正在家裡有的是時間,所以他也不著急,慢慢做。正好之前有人給他推薦了一款輔助做俯卧撐的app。它通過科學的計算來分配訓練量,隨著時間不斷增加強度,但是每次的任務量卻又在你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就這樣堅持了一個多月之後,朋友說他輕輕鬆鬆一次性完成50個俯卧撐,這件事給了他巨大的成就感。身體狀況也比以前好多了,力量也超過了此前的最高水平。也正是這件事讓他浮躁的心沉了下來:與父親說的不一樣,能否堅持做一件事根本與毅力無關,只需要為目標每天進步一點就夠了。
其實我們能否堅持做一件事,取決於兩個「基本前提」。
第一,對這件事的重要性是否有理性的認知。也就是說你的動機是否足夠清晰和明確。例如我那朋友被病痛折磨得死去活來,醫生也建議他多鍛煉。無奈加無聊之下,必須得鍛煉,因為身體健康對病痛中的他來說是極其重要的。除了迫不得已,我們非常喜歡的事情也根本不需要刻意堅持,因為喜歡本身就是最好的激勵。看看那些喜歡打遊戲的人,每天打遊戲打到飯都可以不吃,覺都不用睡,你會覺得他們會需要毅力來堅持打遊戲嗎?(不過那些不吃不睡的人確實挺有毅力的)
第二,是否有科學的方法來實現。我的朋友就是藉助app,按照分解過的目標一點一點地接近宏大的目標。讓每天需要付出的努力都在自己可承受的範圍之內,所以也不會感覺到這是件痛苦的事情。如果我說我的目標是十年之內娶到范冰冰,你肯定會覺得我是在說笑,就現在來說,我自己也覺得不可能。但是如果把這個目標分解一下:如果要娶范冰冰,我得要有錢要有名吧?如果要獲得金錢和名氣,我需要做什麼?我在十年要達到什麼樣的目標?五年呢?一年呢?如果要達到這些目標,我當下需要做些什麼?如果這樣進行分解,你會發現自己每天都在朝著目標前進,每天都會離目標更加近了一步。而這種正向激勵會不斷鼓勵你前行,你是自願的並且很喜悅的狀態,根本不需要外界所認為的毅力。也許十年後范冰冰已經嫁人了,你可能永遠也達不到自己的目標(當然她還可以改嫁,到前提是你要有足夠的資本),但是這時候它還重要嗎?
再讓我們來談談「毅力」這件事吧!事實上,我不太相信世界上有毅力這種東西。所謂「毅力」不過是大家對那些非常投入做一件事的那種狀態的一種描述。許多人認為自己缺乏毅力,其實出發點就是錯的。他們誤以為毅力是逼迫自己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以為有毅力就是要自我犧牲。這恰恰是旁觀者迷,據我觀察,真正有毅力的人從來都不刻意要求自己去堅持,他們自然而然就達到了別人眼中的「有毅力」的狀態。他們不是像一般人努力去做到符合有毅力的標準,而是覺得這樣做讓自己覺得很舒服。所以,「有毅力」實際上是一種思維習慣或者做事方式。如果不能從根本上改變自己的認知,所有模仿的行為都只能是欺騙自己。慣於美化自己的犧牲和付出,使自己的無用功崇高化,這是一種極其愚蠢的行為。回過頭想想,為什麼上學的時候許多人「看起來」非常用功,但是成績就是不好?而且成績不好,你還沒法怪他,因為他確實很努力啊!
毅力既不能習得,也不能增加。它是建立在人的理性基礎之上的,即對自身和世界的清醒認知。理性是指個人根據利益最大化原則進行決策。許多人真正的問題在於不能清晰地對自己的決策進行合理評估。利益有長期和短期之分,大多數人急功近利,只看眼前的成效,這是不能堅持的重要原因。
有時候,人身上的有些缺點看起來非常小,但是背後折射的是底層的心理認知問題。它就像沙漠植物一樣,看起來不起眼,但是地面以下的根系卻異常粗壯,盤根錯節,扎的非常之深。如果心理認知層面沒有發生改變,其他的一切努力一切方法都是徒勞。所以我可以下一個結論:每個人的選擇都是當下的他權衡之後所能夠作出的最好的決策。所以能否堅持做一件事,這根本不是一個關於毅力的問題。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素履之行

http://weixin.qq.com/r/yEhrcwvEOVZGrU8Q9x3a (二維碼自動識別)


沒看到題主最後一句,想回答缺人罵。
現在看來題主還是有很清醒的認識的,尋求父母的幫助吧。
面對父母你的無助和墮落都會讓你瞬間覺得自慚形穢。
不用再讓別人不痛不癢的做鍵盤俠了。


我記得我心理課本上說,如果有拖延症的話,不妨告訴自己,先做完自己手頭要乾的工作再去干自己想要的休閑娛樂活動。
個人的經驗是,交一個學霸朋友,慢慢的你會被對方學習的熱情感染一點點的。平時想想不學習的後果,不要把它的壞處縮小而是要放大。


你說你想要去日本留學,我說我還想要環遊世界呢。你想做這件事的原因是什麼,你感興趣什麼到底有沒有真的搞清楚呢?你真的想做什麼還需要別人罵醒你?
我問你你想餓了自己會找吃的不。
根本原因在你心裡,有些東西不是外表的控制就能改變的(就好像北京限號能真的改變霧霾?)。也不是你沒有毅力的問題,有些東西不是你做不到,是你內心根本不想這麼做。
我想說說什麼叫毅力。
一個人他不想做這件事情,你怎麼逼他罵他,或者他去強迫自己做,結果絕對是怎麼樣折騰他都沒有「毅力」。當他真正想做一件事情,毅力自己就來了。你不妨問問內心:我為什麼要早起?或者,我是否需要與外界要建立新的聯繫了?什麼才是我想要的?等等
專制主義是絕對退出這個自然界的,你看小貓小狗每天去找吃的,需要毅力去逼迫自己去這麼做嗎?你說它們每天去找吃的,是因為毅力嗎?
所以,要找到「沒有毅力」的原因,比什麼都重要。

我再說一下我自己的例子吧。我之前也有這樣的狀況,不想看書,不想早起。
所以呢?我並不是去逼迫自己去每天必須要幹什麼(因為教育的原因,導致我以前只會讀書很多東西都沒用心感受過,所以我沒必要要求自己一下子達到什麼狀態),我知道我現在是一名學生,要學習,但是同時我也清楚,學這門東西好像並不是我的最愛,而且它真就不是唯一的出路。我想說的一個聽起來與當今社會很違背的觀點「夢想是自己找上門來的」。這句話我是從中國好聲音的一位叫----- 聽來的。這句話聽起來好像很荒唐,怎麼,你什麼都不做然後等著天上掉餡餅啊?
當然不是這樣的。
你可以想想,當你不學習的時候,你做什麼最能讓你內心快樂?如果你能不斷追尋並且尊重你內心的感受的話,你自然會發現,你對什麼感興趣,什麼生活才是你想要的,這條屬於你的路自然會慢慢顯現出來。
你可能會擔心,那我不學習了嗎?
我是這樣做的,我當然不會去放棄學習,你想高中三年都逼自己過來了,大學只是小菜啦,你也可以去儘力學啊,但不是太過地去逼自己,其他時間你可以試著去嘗試多種生活,比如兼職、和朋友玩等等,你內心自然會根據你自身情況一個個PASS掉不適合你的生活狀態的。

會有這樣的狀況出現我才個大概是跟教化有關的。
像我就是從小父母就不給我自己有任何選擇權或者人身自由去感受生活,所以我後來抑鬱了,覺得人生特別渺茫,也同樣想死(真的很痛苦,但是我沒死哈哈)後來我才去試著探索我自己的內心,帶著疑問去生活感受。不論好的壞的,只要你去嘗試了,都會有新的發現------這個我雖然喜歡但是我做得太吃力了,這個人生活那麼簡單卻也能每天都很充實等等,所以我們的生活一樣也可以多姿多彩的!
其實每個人內心都會有自己很想做的事情,不要被現實的一些言語給混淆了,不管怎麼,去自己追尋看看。
有什麼疑問可以問問我。


沒關係!!!!
首先,請相信一句話:「不需要把毅力浪費在對抗拖延上」

只需要養成習慣,形成路徑依賴之後,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安慰你!!抱緊我!!!!

路徑依賴,是指一旦人們做了某種選擇,慣性的力量會使這一選擇不斷自我強化,並讓你輕易走不出去。
最簡單的例子,好學生其實並沒有我們以為的那麼有毅力,堅持不懈有恆心,他們更多是受益於路徑依賴,習慣了每天好好學習的狀態,而這就像你每天早上知道要刷牙洗臉一樣,而這並不需要消耗多少意志力額度對嗎。

所以如何養成習慣並可持續呢??往下看。


一、習慣的矯正及養成

1 信號

觸發你做出反應的信號。

通常是某個地點/事件/感受/反應。


2 路線

收到信號做出的反應。

eg.比如我發現,每次只要在晚上八點以後路過學校門口的美食城,我都會買一份雞蛋仔,每次!!!!


3 獎勵

任何一種習慣得以發展和延續都是因為它可以回報我們,它會立即給我們帶來些許愉悅感,拖延是極易產生的習慣,因為你將關注點轉向更令人愉悅的事情後,所帶來的獎勵更迅速而簡單,因此對於克服拖延症來說,想辦法獎勵好習慣非常重要。


4 信念

堅信習慣,習慣就會強大起來。

eg.比如我總覺得我熬夜的習慣好像永遠也改不了,但如果想要改變這一習慣就必須改變潛藏於其中的信念。


二、情景帶入

1.消極狀態時

首先要知道,「學習新東西總是會伴隨負面情緒,即使是喜歡的課程」,這沒有任何問題!!!

那麼對於不對於拖延的人,他們會把負面情緒放到一邊,並對自己說別讓費時間了,馬上動工,於是,一旦開始了,執行任務的成就感替代了遲遲不開始的焦慮感,一切都好起來了!


2.逃避不想做的任務時

注意力集中在過程而不是結果。

專註於過程而不是結果,你便不會總是去想還有多久才能做完了,從而使自己在工作過程中放鬆下來,而番茄工作法是最好的實踐方式。


eg.比如你不想做某一門課的作業 ,所以你就推遲完成這個作業的計劃,你認為只有5道題這沒什麼難的,但其實在內心深處你知道回答這5個問題是一個很繁瑣的任務,待在一個美妙的世界要容易得多。這個時候,你要面對的挑戰就是避免只關注結果,即問題的答案,相反,集中在過程上,這樣在短期內你可以平靜地盡到最大的努力。


3.當干擾不可避免地產生時

要鍛煉自己順其自然,創造好的環境。


三、克服習慣的方法


1.改變你對某個信號的反應。


2.重設路線

學會制定計劃。


你的計劃可能起初並不奏效不過請堅持下去在必要時修改計劃,並在計劃完成時細細品味勝利的喜悅,別試圖一下子就徹底改變。


3.設置獎勵

習慣的力量之所以強大是因為習慣製造了神經系統的慾望,加上一個新的獎勵可以幫助你克服原先的慾望, 只有當大腦開始期待那個獎勵,舊習慣才能得到重置 新習慣開始養成。


如果你發現自己在一開始無法做到得心應手不必感到難過有時我發現開始幾天會比較枯燥單調 經過幾輪的番茄工作法之後 流暢的狀態才逐漸展開。


4.堅定信念

改變拖延習慣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相信你能夠做到的這個信念,你可能會發現,當事情變得棘手時你就會渴望回到那個更舒適的舊習慣去,而相信新的習慣能夠奏效這一信念可以讓你堅持下去。


四、some tips

1. 寫下本周關鍵任務列表。

試著在前一晚寫下每日任務 在潛意識下設法解決任務 徵召殭屍幫助你完成第二天列表裡的項目 如果不把任務寫下來 它們就會潛伏在四個工作記憶插槽的邊緣 在寸土寸金的工作記憶區里尸位素餐 但將任務寫到紙上 工作記憶就可以用來想別的事情了。


2.計劃休息時間和計劃工作時間同樣重要。

*在努力學習之餘保持健康休閑時間的人,其表現往往勝過那些一味追求勤勉學習的人。


3.在早晨先完成困難的任務。

盡量先開始最重要且最討厭的工作,至少完成一個番茄時間,一醒來就這麼干,這極其有效。


最後如果你依然拖延,就制定備用計劃, 沒事的!!畢竟人無完人,每天先處理困難的工作,愉快地實踐吧~~

觀點來源:"learning how to learn"(強推!!受益頗深)

https://www.coursera.org/learn/ruhe-xuexi/home/info


你完了,早點退學回家找塊田,或者去外面找個工地,這樣過完平庸無能的一生對你這種人來說足夠了


第一,學習是必要的,或者說,學習一門能讓你生存下去的技能是必要的。就算要嫁豪門也得學怎麼勾引闊少爺吧。
第二,這種學習可以穿插在任何事情之中,如果你把學習放在一件能讓你快樂的事情中你會發現你壓根就不需要毅力。我上大學時玩了英文原版的輻射1和2,於是玩遊戲和英語在那之後對我來說都變得沒啥難度。
第三,沒有毅力,你很難取得巨大的成功,但是絲毫不妨礙你守著自己的小幸福活下去。所以有啥好罵醒的呢?自己找對自己的路線就好了。


把知乎刪了


好吧,我先說兩點。一,我大學時候的情況,比lz更加嚴重。二,我現在就在日本。下面開始談談我的感受。

首先,我想告訴你一個道理,這個道理一點都不正能量,但卻可能是真相 ---- 年少時的放縱,對未來有一點的影響,但不是絕對的。我大學四年中,至少有三年就如lz一樣混過去了,第四年也是弔兒郎當的。我一直覺得自己人生玩蛋了。然而,並沒有。我家境很一般(其實是比較差。。。),也不算多聰明,能到日本,完全靠自己,連所有費用都是自己解決的。所以,lz才大二,有的是機會。

事實是,任何時候開始努力,都來得及。先放下心裡對自己的逼迫。沒有什麼事,是一定要在什麼時間完成的。人生足夠長,只要努力,未來還是有機會的。最近,我才知道,前幾年日本的某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年少是個小混混。

其次,拖延是常態,需要留意,但不需要過分害怕。我建議lz,先想想為什麼會這樣?是擔心失敗,害怕不成功?還是反過來,擔心成功後,壓力更大,生活無法掌控?是追求完美?還是過分自卑?先想清楚這些,再想辦法解決。

第三,找個榜樣。學習榜樣解決問題的辦法和思路。如果榜樣是某位同學或學長,那就努力加入TA的生活,先做朋友,然後照葫蘆畫瓢去學。時間久了,TA隻言片語的建議,可能會對你有很大的幫助。

第四,容許自己放縱。每周一定要休息一天。這點很重要。日本人都是工作狂,但行業精英們,都會抽出時間休息,釣魚、看電影、喝酒。不懂得休息的話,光靠毅力的話,不僅難以達成目標,更會喪失很多樂趣。


把你每天必須【強迫做的事】換成【拖延症的事】。。沒錯!我是 強迫症+拖延症!

比如:每天必點完@認真看完各類喵星微信公眾號信息。。

--->我就把它換成順帶推廣。。。各種的方式。。。


考慮利用工具的輔助唄,Worktile 的用戶已經取得了相當的成效哇 逃離拖延症俱樂部 - 協同之道 - 知乎專欄


老子可以啟發你,他說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推薦閱讀:

輕度抑鬱的女生考慮能否出國留學?
你在國外遇到過什麼對於中國或者亞洲人的刻板印象?
南大學生重度抑鬱,休學或轉學或重考本科?
在屢次遭遇家庭暴力後仍然不選擇分手,在明知男友有性格缺陷的情況下仍然繼續交往是一種什麼樣的心理?
出國留學,生活工作過的人回國的理由有哪些?

TAG:心理學 | 拖延現象 | 生活習慣 | 留學 | 壞習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