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麼書當年讚不絕口如今悔不當初?

當年你覺得相見恨晚讚不絕口的書,有沒有幾年後再看覺得自己當年傻了?

舉個例子,李航的《道紀》。當年的中二高中生看了大半本《時間簡史》再看這本書,覺得好厲害。結果最近和《道德經》以及《中國風尚史(先秦卷)》結合一看,這都什麼鬼?

期待好答案和好故事!!!

要不要給各位曾經的中二少女提名一下《小時代》??


高中的時候有天坐在學校禮堂里聽領導們訓話,無聊得緊。旁邊的同學看完《幻城》,向我大力推薦。我拿來讀完覺得還不錯,喜歡上了這種矯情風,跟外校的同學寫信時也說自己最近「淡淡的憂傷」。
不堪回首,無法直視。不過也說不上後悔,當時就是好這一口,不看郭敬明的書,一樣會被《意林》中的「老來多健忘」之類故事勾起矯情情懷。來,一起感受一下:

老來多健忘
葉傾城

在我的印象中,祖父不過是一個喜歡打麻將、練太極、澆花釣魚、愛提當年勇的普通老人。而我也沒有想過,會在十八歲的一個夏夜,與祖父的少年時光劈面相遇。

那晚,是一位親戚來通知,祖父的一位表妹去世了。在所有人還沒有來得及反應之前,祖父已經霍然站起:「死了?怎麼會?怎麼會!」驀然覺得自己的失態,旋身回房,家人盡皆偷笑。於是那夜我才知道,祖父與表妹青梅竹馬的童年,情竇初開的年少,他倆私奔六個月的石破天驚。到最後,他們還是被找回來了。表妹遠嫁,祖父仍然不得不接受指腹的姻緣。而這些,都已經是六十年前的事了。來人是請祖父參加葬禮的。

第二天早上,父親想和祖父商量的時候,祖父卻已經練太極去了。祖父的房門洞開,桌上薄薄一張紙,上面墨色淡淡的五個字:「老來多健忘」。

既然祖父已經健忘,那又何必幫他想起?父親便回絕了來人,從此家中不提此事。祖父過世的時候我已上大學,主修中文,大二時在圖書館裡看白居易全集正看得興味盎然,突然,彷佛驚雷般的一瞬,我看到了祖父當年寫下的那句詩,而那句詩的全貌竟是:「老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我僵在當場,沒想到竟然會是如此。

原來祖父一直記得,六十歲的煙塵歲月,抵不過初戀女子的一抹笑容。而愛情究竟是什麼?竟讓八十歲的老人仍然在剎那間動容,忘了時光的遠走,只以為是紅顏彈指老!

當祖父寫下那句詩的時候,他是多麼希望他的兒孫們能夠讀懂。今日,我終於懂得,可是一切都已經過去了。我只能在心中一遍遍念著:「老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好像是念給天上的祖父聽。

現在又看一遍,還是隱隱有些感動。

下面是原詩:

偶作寄朗之
白居易
歷想為官日,無如刺史時。歡娛接賓客,飽暖及妻兒。
自到東都後,安閑更得宜。分司勝刺史,致仕勝分司。
何況園林下,欣然得朗之。仰名同舊識,為樂即新知。
有雪先相訪,無花不作期。斗醲干釀酒,誇妙細吟詩。
里巷千來往,都門五別離。岐分兩回首,書到一開眉。
葉落槐亭院,冰生竹閣池。雀羅誰問訊,鶴氅罷追隨。
身與心俱病,容將力共衰。老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感謝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借我一生》,把我從憂傷的大坑裡撈了出來。也是受他影響,漸漸萌生出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的念頭。

高中時讀的第一部修真小說是《縹緲之旅》,被稱為修仙小說的鼻祖。故事情節一般,勝在題材新穎,初讀頓覺耳目一新,非常著迷。其中關於修真階段的分類,被許多小說借鑒。後來發現「修真」二字出自《道德經》:「修之於身,其德乃真」。小說里常見的金丹、聖胎、元嬰、陽神,也不是憑空捏造,取自道教修行的典籍。
很遺憾小說捨本逐末,只取修行中的各種名詞,卻忽視了修真的根本是清靜無為、見素抱樸、少私寡慾,怎麼可能一語不和就動刀動槍打來打去?
不過也不後悔,看小說的目的只是消遣,打發時間,不用太較真。

還有步非煙的武俠小說,當年被炒上天去了,新生代武俠女作家,北大中文系畢業,才貌雙全,孔慶東、溫瑞安等名人鼎力推薦……當時也著迷過一陣子,還給連載其小說的雜誌社寫信,指出某期的錯別字,順便寫了一些關於小說劇情的意見,希望代為轉交。後來收到雜誌社以主編名義寄來的明信片,對我指出錯字表示感謝。也不知道信有沒有被轉交給步非煙。
從《武林客棧》(跟同名電視無關)到《華音流韶》,劇情慢慢變成了玄幻。連戚繼光都一直解決不了的海賊,十幾艘船,幾十門大炮,遇到一個白衣人揮揮手,所有海賊人頭落地,所有船隻碎裂沉入海中。我看的是武俠小說啊,說好的「新武俠經典」呢,怎麼連妖術都出現了?天吶居然有印度神!一怒之下就不看了。
對了,還有這主角的名字也沒新意,卓王孫,這不是卓文君的老爹、司馬相如的岳父嗎?每次看書都想到這位大土豪,嚴重影響閱讀體驗。
後來步非煙喊出口號要革金庸的命。金庸回應說步非煙寫的是科幻,不是武俠。又指出唐朝有歌妓也叫步非煙,勸她改名。這場鬧劇過後,再也沒看到過她的新聞了。


我看過很多雜書,尤其是中學時期,各種網路小說、郭敬明、韓寒、余秋雨、安意如的詩詞系列什麼都看,也包括貨幣戰爭、黃仁宇系列等暢銷書,甚至我還記得我初中時候無聊看完了厚厚的一本《人性的弱點》,現在完全不記得講什麼了。當然好的書也看了,全球通史、龍應台的一些書等就還不錯。

很多書放到我現在,我肯定不會看,也不會推薦別人看,甚至覺得有些書可能名不副實,但,並沒有什麼後悔的。我很慶幸讀過那些雜書,不管好的壞的。學生時代揮最不值錢的彷彿就是時間,揮霍著時間,消磨著文字。
囫圇吞棗的網路小說帶我進入了許多奇幻的世界,天馬行空的想像力,龐大的仙俠體系,神秘的魔法世界。我第一次聽說准提和接引是看網路小說,我第一次聽說傳說的七大天使是看《惡魔法則》,我第一次認識托爾金設定是看了奇幻魔法小說,我第一次知道大圈等黑道傳奇是看《邪氣凜然》。我是個喜歡看完小說回去搜一下他的背景設定的真實來源的人,因此這些小說彷彿帶我走進了新世界。
小四與他那幾個小夥伴(落落等)的書是帶我認識了另一個文字世界,當時的我發現,原來文字還可以這麼玩,看上去好美。余秋雨則是一種大氣的文字,安意如則是一種基於詩詞拼湊的一種憂愁基調的文字,我們幾個受到影響的小夥伴開始有意識地將這些文字用到自己的寫作中,高一的作文連連高分讓我熱愛上了寫作和語文,以及詩詞。
還有貨幣戰爭,不管此書再怎麼陰謀論,我相信此書還是勾起了當時很多人學習經濟學的興趣。

所以如果曾經某一本書讓你讚不絕口,說明那時它對你造成了你認為積極的影響。而今天的你,必定是許多次影響的結果,即使現今的你看不起它,又何必對當年推你一把的它如此苛刻呢?


《文化苦旅》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
【第一個在中學時讀過,第二個在大學時讀過。當年讚不絕口,如今也談不上悔不當初,借用冰火里小惡魔的念
一句話,「I was young and stupid」,一笑而過。】

------------------------------------------------------------
把評論區的貼出來,看著方便:
首先既然曾經讚不絕口,在我看來這兩本書還是頗具可讀性的,在人生的一個階段作為拓展視野和思維的讀物。譬如《文》可做中高考作文參考書,《天》可做飯後開腦洞談資。
再者之所以今天再看覺得這些書「泯然眾人矣」,是因為書里一些價值觀人生觀我並不太認可,甚至具體到文筆文風也不再是自己喜歡的路數。
如果進一步分析這背後的原因,可能還是個人的成長變化吧,畢竟十幾歲到二十幾歲是我三觀初立、思想見識日新的年齡段,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閱人無數與名師指路,不是說我都能做到,而是參考這四項法則來看,我的閱歷與閱讀量的改變使我不再能從當年的那些書獲取新價值。
答案里的兩本書只算是參照和代表吧,其實自然不止這兩本,但寫得多了難免有口舌之爭,彼此無益。
最後,我也看了你的答案,所以多說幾句:
我也看過郭敬明,也看過韓寒、余傑、孔慶東等等爭議性人物的作品。我覺得比較好的態度大概就是「擇善而從,見不賢而內自省」吧。
共勉。
------------------------------------------------------------
看到其他答案有提到網路小說的,我看的都是比較老的,《悟空傳》《第一次親密接觸》之類的,稍微靠後一點的也看過幾個,《鬼吹燈》《藏地密碼》《人性禁島》《羅布泊之咒》......
說句偏頗的話,網路文學大浪淘沙之下的作品留到現在的,可能比傳統印刷品更具可讀性,某種意義上講。
以上。


大學的時候特別喜歡看易中天的百家講壇,還有他的《品三國》。但是上了研究生之後,特別是進了歷史系學習,他的書就再也拿不起來了。當初覺得書中的歷史也可以如此解讀啊,我這也不知那也不知。現在覺得就是科普級的閒書。
我覺得這應該歸結於本人智商飛躍導致看書逼格的提升。


于丹的《論語心得》
丫就一外行,充什麼大尾巴狼!

宋鴻兵《貨幣戰爭》
我都不好意思和人說,我喜歡政治經濟學是受了這本書的啟發。

高天流雲《如果這是宋史》
丟人啊,被人罵來罵去的。我居然還給人推薦過。


不匿了。開始怕挨罵,現在想想年少輕狂誰都有過。Mein Kamph,《我的奮鬥》。

當時讀高中,讀罷倍感元首說的都是真理的啊!生存空間理論、國家戰爭理論、社會達爾文主義、雅利安人優勝論。這不就是指導德意志全民族奔小康的寶典嗎?元首簡直是偉大的腓特烈+俾斯麥啊!德意志的英雄啊!後來因我熱愛元首,我被全班開班會批鬥。我當時真勇(er)敢(leng) 啊(zi),為了元首我在班會上一個人和全班吵架,第二天全年級都知道我了。

以至於別的班同學下課趴著窗戶偷看我!我那陣子簡直比班花都受人關注…不是長得帥,而是被人罵法西斯,真TM慘…

後來知道了,the Third Reich貪污腐敗,踐踏憲法,戰時男性陣亡1/3,戰敗後男性又自殺1/3,德國快沒男人了;戰前猶太科學家就跑光了…從此,世界科學中心由德意志轉到美利堅,世界科學語言不是德語了。

希特勒坑了德國,坑大了。儘管他的理論有很多合理因素,但無限戰爭和種族仇視毀了德國。


當年讚不絕口,如今也並不會悔不當初啊,只是因為當年太年輕,而現在自己更成熟了,眼界、思想、價值觀等等可能有較大的提高,所以很多以前自己看來很好看的書,如今再看覺著不過如此。

」在你成長的過程中,有很多你曾今喜歡、崇拜,給你帶來過很大的衝擊和啟發的人和事,或者曾經在一段時間安慰過你的東西。隨著你的成長你會超越他們。但是你沒必要唾罵他們,或者說,你沒必要為此害羞。「(摘自《我從來沒有羞於承認過,無論是汪國真還是余秋雨》)

很多經過大浪淘沙,文化積澱下的有趣的、深刻的、經典的好書,其實是百看不厭的,每次看,都會有新的體會和感受。


貨幣戰爭


饒雪漫的書……比如之前上映的電影《左耳》原著,年幼的時候總有段時間喜歡什麼不良少男少女的,覺得他們好酷好酷的…大了以後看:都什麼渣男啊!真實生活中哪有這麼浮誇的青春啊!

曾經真的很喜歡饒雪漫…但現在…對不起!


絕壁是
《故事會》啊!
這沒啥不好意思的,我小時候還特喜歡天線寶寶呢,
不許笑,不許笑!誰還在笑?誰笑打誰!
其實現在我也喜歡23333天線寶寶的表情包最有愛了23333

每個逗逼,小時候都一定經歷過看任何雜誌先看笑話的階段
我也不例外。
這個階段的我簡直把《故事會》奉為寶典。
每個雜誌都有笑話
問題是,
俺們故事會笑話不用查目錄啊!
就在最前面!
還tm特別多啊!
這簡直就是段子手遨遊的天堂啊!
帶著連文章也都會看,畢竟笑話看完了還無聊也就帶著看看故事
總之發現了故事會那段時間我就把讀者意林關進小黑屋了。

當然後來慢慢也就不看這些玩意了。


高中的時候,偶然看到小時候買的故事會

我只想說

這tm寫的都是啥?

當然我沒有黑故事會的意思,畢竟受眾不一樣,本來就是給小孩兒和村頭無聊的大爺大嬸兒解悶兒的,這一點故事會真的做得很好
但是那些故事實在是。。。
實在是。。。
太tm鄉村非主流了。。
我現在看故事會就跟看這個圖片是一樣一樣的。。。。。


《盜墓筆記》和《華胥引》。
前者在精細度和盜墓情節上都差了《鬼吹燈》,再加上眾腐女的各種YY(雖然原著里沒有表現,這就是粉絲的力量!)讓我對它嗤之以鼻。
後者想想也就那樣吧為虐而虐,情節也沒辦法記起來,主線真是弱到爆,唐七抄襲事件再一出……呵呵噠。


《知乎》

其實不管看過什麼,都不至於悔不當初


《愛與痛的邊緣》,《幻城》,《左右倒影,右手年華》,《夢裡花落知多少》,一直在推薦給朋友看,而且寫日記什麼的,也是各種四娘的風格,中二的不要不要的。
直到我和女票逃課去了一場四娘的簽售會……見到了四娘本人……嚇屎了……
丫的,原來一直是在吹NB……
多年以後想想,我當年怎麼那麼傻,那麼天真……


看了《于丹品論語》之後就後悔了,起初是看到了《百家講壇》里于丹詼諧幽默式的風格,被其吸引,等書出版了之後便毫不猶豫的買了一本,而且還滿懷熱情的看完了全書,當然,結果是悲催的。是在看完書之後的一段時間後我才意識到了這個問題。
由於在電視上看于丹品《論語》,所接觸的是碎片化的信息,這在一定意義上是等同於我們看《動物世界》這樣的節目所帶來的效用,無關於知識,權作暇時的消遣,滿足人的好奇慾望而已,然而,當自己看完了一本書之後,而且還基於認真閱讀的基礎上,自己的意識就在不知不覺中被「寫入」,無論在這樣的結果後自己想如何去扭轉這個結局,才會發現有些東西已經根深蒂固在你的思維里。
讀完《于丹品論語之後》之後的一段時間內,每當接觸了和《論語》有關的問題,于丹的答案就變成了一種模式存入了自己的腦海,腦子裡的第一反應就是于丹對《論語》的解釋,似乎在自己的思維里這已經成為了標準答案,等到我再深入的去讀朱子的《四書》,清人的《十三經註疏後》才發現於丹對經典的詮釋是多麼的隨意和危險,換個角度想想,如果我沒有 繼續對《論語》有更深入的閱讀,那麼于丹的解釋在我就成了標準答案了,這套書曾經風靡全國,那麼其他購買這些書的讀者們是否有很多仍舊停留在「標準答案」這個層面呢?我想,這對於國學的發展,經典的詮釋,是相當危險的。
從小到大,但凡遇上讀書廣博之人,所受到的建議無一例外就是去研讀經典,我想也是這樣的道理吧,讀過那些經歷過歲月考驗的名著後,所謂的快餐閱讀也許你就不會去再多瞥一眼了。


黑貓警長大戰葫蘆娃
小時候趕大集跟姥姥要錢買的。
買回家一翻發現跟電視上演的不一樣。
好在有良心一本就大結局了。
經過激烈的打鬥。
黑貓警長勝。


c++ primer plus

core java


韓寒的書 高一看三重門感覺太牛叉了


大冰的書,如乖摸摸頭,阿彌佛陀


大部分只是為了裝逼和迎合潮流而違背自己喜好和階段看的書應該都會悔不當初吧。
很多人說郭小四,我並沒有覺得郭敬明有什麼不好,有人說他的《幻城》《夢裡花落知多少》、蛋疼的《小時代》,這些書流行的時候,我追過,看《幻城》,小郭剛成名,天才哪,輿論說,伴隨著激動的心,我去看了,然並卵,看不懂,沒感覺,不知道為什麼大家都說他天才,看不懂玄幻,看完就忘了;看《夢裡花落知多少》,小郭官司纏身,愛他的人說看郭敬明多骨氣,官司輸了,賠了錢,卻拒絕道歉;恨他的人說郭敬明多下流,敢抄不敢認。然並卵,看了,沒感覺,看完就忘了。後來碰到一本《夏至未至》,剛上高一,次次考試墊底,壓力大得要命,那個時候看立夏,簡直就是理想中的自己,心心念念,上課下課,書包裡帶著它,它給我力量。這本書我印象最深,管別人借的,還的時候,書皮都爛了;那時的日記里寫的都是「我要像立夏一樣」,回憶起那個夏天,只剩那本書和數學老師鷹隼的眼。
後來,學業忙,務正業了,再看郭小四,就是大學,《小時代》上映,觀眾罵聲一片,但粉絲喜歡,不懂,回去翻原著,文采很好,用詞很鮮活,駕馭文字的能力很強誒。
想說什麼呢,絮絮叨叨的,也許是我看的書不多吧,我只是覺得大部分人喜歡跟隨潮流說話,大家說郭敬明好,我也說郭敬明好,其實具體好在哪呢,並不知道,只是自己不說,好像很沒水平;大家都倒郭敬明,倒的一無是處,我也倒,但郭敬明具體不是在哪呢,模模糊糊好像知道,但也不是很清楚。
反正我就不清楚,我只覺得只要那本書喚起我的共鳴,讓我得到慰藉,它就是本好書,我也不評郭敬明,他賺他的錢,我看我的書,看了好就去買,看了不好就不買;有很多很經典的大頭目,我知道它們很好,但是功力沒到,看不懂也看不下,我也不覺得它對我有什麼好處,或者一定必須要去讀。


這類的問題和答案,其中大多數不是因為對書本身的失望,而是對於自身的否定。那個曾經年幼無知的自己難道真的那麼討厭嗎?那些書不過是映照自己的一面鏡子而已 。


推薦閱讀:

TAG:書籍推薦 | 書籍 | 讀書筆記 | 閱讀體驗 | 讀書總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