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那麼複雜,為什麼還是有很多人能夠恪守自己內心向善的準則?


我覺得我不是向善,而是遵守社會規則。

因為我很懶啊,懶到不願動腦筋去做些有可能造成煩人後果的事。

比如過馬路走斑馬線,看紅綠燈。社會規則是必須走斑馬線,綠燈才能穿行,那我就這麼做。也許這需要多走點冤枉路、浪費一點時間。但是如果碰到有車子蹭到我了,我可以理直氣壯地說是對方全部責任,不用花心思給自己辯解。

不能亂扔垃圾,隨地吐痰,我也這麼做。因為我原來認真想過,雖然納稅人天天都說自己的錢被貪了,但是社會公共維護這些費用還是從稅收里出的,即使80%被浪費了,還有20%是被拿來做實事的,我不能再浪費這20%的資源了,要不然不和那些貪官差不多算一類了么,就算是5步笑百步也做不到,我一己之力改變不了那80%,但是不給那20%添麻煩我還是做得到的。

騙人、給他人造成麻煩、損人利己等行為很容易造成我的不安,即使自己獲利,我也會吃不香,睡不穩,開心不起來,何必給自己找罪受呢。而且費那個腦細胞去和別人周旋,冤冤相報何時了,多浪費生命啊,還不如看本書,養盆花來的舒心。

所以我覺得我對他人善,完全是為了自己的安心,為了讓自己吃飯更香,睡覺更踏實,笑的更開心;不予他人惡,是為了讓自己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做壞事對別人不公平內心也會一直不安
估計作惡會信仰消失然後就會自暴自棄下去了
然後只要活著總會有好事情發生的


記得看過一篇文章,作者說起看到路上的老人有行動不便時,就會主動給予幫助。而他心中所想的是:自己幫助的老人,必是他人年邁的父母;而在自己的父母需要幫助時,也大概會被他人幫助吧。

所以,我內心有一個期許: 善良的對待他人,也同樣會被友善對待。
在看到惡意時,會心有不快,但還是會想:必然只有善意才能換來善意吧。


因為有一群值得珍惜的人在支持你鼓勵你~~


因為做壞事會不舒服


聖人之道,以萬物為芻狗.

各種所謂善的價值觀,都是人為的定義.對某個立場善,何嘗不是對叧一方的殘忍?

不同的階段的善,只是不同階段的我執而己.

還沒到真知到萬物一體的階段,視一切為自身之前,就沒有真善.

那些格守個人準則的人,是自我執著.換個形式罷了.


1. 「社會那麼複雜」這種說辭大部分情況下是 a. 沒什麼社會經驗的人自己嚇自己 b. 這人自己本身就是個很複雜的人

2. 無論社會複雜與否,你的生活圈子就那麼點,所以關心下你自己的圈子復不複雜就好了

3. 做好事和做壞事都能讓人快樂,但做好事和做壞事的不同之處在於,做好事不僅讓你自己快樂,他人也很快樂


因為有信仰, 有信仰 的人可以戰勝黑暗。


有原則是件幸福的事情


因為我發現恪守內心善良的準則,人活得才更輕鬆,做事才更有力更純粹,身體也更加健康


同情心,推己及人。
功利心態,希望自己的善良得到回報,那怕是來世的。
還有恐懼


就是因為社會太複雜 才要給自己心裡留一片凈土 別混到最後 什麼都沒了 連善良都沒了


人的快樂和幸福源於自我實現和滿足。堅持一定的行為準則,幫助別人走出困境,能夠更好實現自我。
社會是否複雜和自己的心態有關,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把問題簡單化,按照自己的心去做,就會坦蕩無比,自信自尊。


有時,有一樣信仰,並不是壞事,他可以讓你抵禦誘惑,世間煩惱無出:貪嗔痴.


人性善和人性惡這兩個命題在歷史上一直是爭論不休的,從我個人的經歷上來講我更願意相信性本無善無惡,只因為生活環境和自身修養有關,我小時接觸的環境是猜疑世俗的環境,因此自己雖然不是一個惡人但也不是個好人,至少對人猜疑心很重。但是後來去了一個比較純樸的地方讀書,純樸的地方旅遊身邊的同學,碰到的人讓我特別堅信自己做個善良的人,是主動善良,主動幫助別人主動發現別人需要幫助,其實社會不複雜,只要你願意用善意的眼光去看待


因為要讓人生變得有意義。


對這個世界溫柔點兒,
世界會記得。


1、如果時間跨度是很多年,準則可能變了,雖然我依然可以說自己恪守準則。
以我自己為例--
小時候:助人為樂,善良為本
長大後:活下去,不作惡

2、社會確實很複雜,每個人都在不斷認知它,或深或淺,我們內心及行為也在變化。推薦龍應台的「不相信」,每次聽著她親自念出這篇文章,我就不會再去糾結原則,不會去糾結對這個世界的認識。


因為做與不做,好壞就在那裡,為什麼不做好事?


年輕分不清善惡。生存是殘酷的事。


更換硬體,升級軟體。 一覽眾山小,何記一粒沙。


我們追求的無非是愛、喜悅與和平,內心向善,也是其中的一種。


只有心中充滿愛,我們才會變得可愛,誰不想成為一個可愛的人,活著就是修行,看你修得是善行還是惡行。


推薦閱讀:

這個世界上存在報應和下輩子嗎?
當付出得不到回報,你會怎麼做?
佛陀為什麼要教我們感恩?一切不是我們修來的嗎?我好苦惱。?
在圖書館佔座和在圖書館推開別人的書性質好壞有什麼區別?
「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句話是否有道理?

TAG:心理學 | 道德 | 內心世界 | 社會 | 社會責任 | 內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