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作家和詩人自殺的比較多呢?

如題,發現很多喜歡的作家和詩人都是以自殺來結束自己的生命,是因為在寫作或者創作的過程中洞察了生命的本質?


以前語文老師說過:敏感。
敏感才是才華源頭,也導致了細節方面不肯「苟且」。


這些人,往往會活在自己想像和創造的世界裡,如果再也不能這樣想像和創造了,或者想像和創造給他們是絕望的感覺,他們中孤僻偏執中的那部分,即像@白宇說的這種類型,缺乏交往,或者雖有交往,但不足以干預他們的心理,此時,他們有可能選擇自殺。


躁鬱症。


錯錯錯錯錯,了解一下文學史的話,作家和詩人的自殺比例其實不算太高。我認為和普通人的比例差不多。之所以你覺得高,完全是因為明星效應,放大了整個群體。普通人的自殺往往得不到整個社會的關注,明星就不一樣。當某個行業的明星自殺累積到兩三個以上,因為放大效應,人們會自覺不自覺地把他們自殺和所在的行業聯繫起來,得出誇大而錯誤的結論。論自殺,農民工自殺要多得多,但除了稍微有名一點的公司比如富士康員工的自殺得到社會的短暫關注又隨即忘記外,有多少人把這和整個製造業聯繫起來?我說從事製造業的自殺率高,別人會認為我說笑話。中外絕大多數作家和詩人都活得好好的,大多數自然死亡,少數遇橫禍而亡,只有極少極少數才是自殺而亡。論怪胎,作家和詩人里的並不太多,只不過一些名人軼事之類的報道喜歡誇大這種情況。所以問這個問題然後引得某些別有用心的人來黑詩人和作家是很無聊的。倒不如落實到個體,比如問「顧城為什麼自殺」、「海子為什麼自殺」,雖然也難以真正討論出個結果,但起碼有個真正、具體討論的東西。


不光是作家和詩人。藝術家,更廣泛的說,所有比較大程度上依靠想像力和創造力的職業人群都會有自殺傾向。


這是由本身職業特性所決定的,藝術家類職業的特點就是極大的依賴自身的想像和創造,因此缺乏和周圍人群及社會的交流。而且他們也沒有時間來這樣做。孤僻則易偏執,而他們本身又感受性較高,一個多愁善感而又偏激的人很容易走上自我了結的道路。


藝術家類職業自殺和自殺未遂的人實在太多不一一列舉,不僅如此,這些人之中也有各種怪癖的持有者,記得某鋼琴家對米田共有特殊的愛好……所以說藝術都是藝術家們燃燒生命的結晶,並不過分。

至於你所說的【在寫作或者創作的過程中看透了一切】應該不至於吧,那樣的話在宗教方面卓有成就的人應該都會去自殺了。像太宰治的自殺倒不如說是對一切都失望了。


這有很多原因,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大多數人活著的意義是一種動態推進的,經歷使人懂得道理,不管是別人教的還是看書看電視看的,或者是在此基礎上個人思考得來的,以後的生活中人再根據已有的道理處理日常生活的各種事,並且繼續懂得道理。這種動態推進式的模式可以讓人活在當下,但存在極大的局限性,因為大多數人沒興趣也沒必要讀書,接受消息的途徑只有電視報紙,所以他們懂的道理差不多是一個主要文化氛圍下的東西,比如中國的傳統道德。藝術家的特點是感知力強,感知力是個很玄乎的詞,通俗點講就是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基礎就是不能滿足於日常生活的信息接收渠道,要博覽群書,哲學,經濟,政治,文化,科學,宗教等各種書籍。這時候就存在一個矛盾,藝術家源自現實,接受的各種道理也是來自現實,各種人際關係也基於現實,但書籍跟現實的衝突是巨大的,因為書籍使藝術家的眼光超出現實界限,比如國界。甚至是人類的界限,這就使作家的思想產生了內在的衝突。平常人也會自殺,比如情感破裂後自殺,那是因為接受的道理無法支撐他繼續往前走,一直接受的思想是感情至高無上,感情地久天長,感受到的也是如此,對感情的態度就像最虔誠的宗教徒對神的態度,突然有一天發現並不是這樣,如果沒有一個緩衝期讓他想通,也就是讓所懂得的道理在腦子裡相互聯繫,銜接上,他就會結束自己生命。藝術家自殺也是類似,藝術家腦海里不只是一套準則,強大的感知力來自於博聞多識,但很多時候兩種人生觀是嚴重衝突的,何況更多藝術家接受的是更多種人生觀,這時候他們日常生活遵循的是什麼觀念就很難預料了,更多時候不是哪一種,而是多種融合產生的四不像,所以藝術家很多時候看起來很神經質,即便像中國的傳統道德很多時候也是自我內部相互衝突的,只不過它的龐大結構使它很多時候又可以自圓其說,藝術家的觀念就很難了,如果幾種觀念衝突過於嚴重,沒有現成的東西可以指導他們,再加上現實生活的打擊,很容易就沒法支撐他繼續走下去,然後選擇自殺,很多對常人來說值得留戀的美好,對藝術家來說也就是平平凡凡。人類文明發展了幾千年也並不完善,並不能對所有東西都自圓其說,所以憑藉作家偏執的穿透力很可能就穿透了所有觀念的界限,當然一個人一輩子精力有限,再加上各種限制,很難接觸到人類所有的思想精華,這種局限性也更加提高了藝術家死亡的概率。如果再有把死亡當作美的文化氛圍,這種文化是可能存在的。因為一種文化的產生可能是因為人為需要,但產生之後它可能的演變,就沒法受人控制了。比如日本的武士道精神,這可能是日本封建貴族為自己利益而創造出的一種文化,在二戰時確實為日本提供了巨大的能量,但是在社會上自然形成一種死亡的美,導致人更容易自殺也是沒法控制的。


追逐太陽的人往往被灼傷


前些日子,隔壁人民大學大二在讀的一位年輕詩人自殺了。Cennet vatana gitti!為什麼諸如此等的藝術創作者,尤其是詩人、作家,總如此熱衷於自取滅亡呢?陽光燦爛日子裡的我當然不解,而當瓢潑大雨和陰霾同樣籠罩我的雙目時,透骨的蒼涼也澆息了我生的焰火。

我,當然算不上哪般詩人。然而我的心境卻也總是極富感傷的。敏感和想像豐富不是任何人都能犯的生理過錯,更多的是後天性格養成過程中的創傷經歷所致。我的父母,我的家庭,在外人看來都是最最普通的,只有居身其中才能了解那最細密的、人與人之間無法諒解的、抽絲剝繭的痛苦。我的童年,我的青春也曾有過最絢麗的輝煌,爾後不可逆轉的滑入沉寂黑洞。即使現在,在過去看似美好的未來,我的瞳孔也無法在放入更多的光線進來——我已無可救藥地臣服於那過往的黑暗魔君。

我寫過一部基於宣洩的小說,我寫過幾首用來抒發的小詩,我彈琴唱歌,我吟詩作對,我談情說愛,我也孤獨寂寞。時下,我仍堅定不移地相信:沒有相信,只有猜忌;沒有理解,只有懷疑;沒有救贖,只有日復一日的壓迫。

明天,若我將奔赴黃泉,而你會不會對我的所作所為百思不得其解——看!你們仍不明白,仍舊無法切身體會到我的神經末梢的燒灼。

如果你不能理解卡夫卡的死,又做何去理解他的生?


詩人和作家本身就是從事藝術性工作的人員,提到藝術家,自負、孤僻、冷漠這些條件都符合一個自殺者的必備要素。藝術的最高成就是死亡,電影里《黑天鵝》就闡述了這個道理,生活裡面沒有能夠理解自己不斷飛速上升的覺悟,孤獨,認為死亡是燃燒自己貢獻藝術的輝煌。
死亡在日本人的眼裡並沒那麼可怕,死亡是一種極具美感的藝術形式。


一些調查顯示,富有創造力的人更容易遭受精神病的折磨。DECODE基因公司宣稱他們的調查結果顯示,像畫家、音樂家、舞蹈家、作家詩人等這類富有創造力的人得精神病的概率比創造力低的那些人高25%!

長時間過度的沉思會讓大腦在條件反射的影響下習慣並適應於此,在此之下的大腦又會青睞或傾向於沉思,再結合在由沉思帶來的反省之後的生活中獲得問題的有效解決方案的成就感,就更加確定了沉思的必要性和使用率,這在一定程度是都是加大沉思的影響因素!

沉思會讓情緒趨於平穩甚至低迷,這有這樣才可以讓大腦更專註的運行,你永遠都不會見到一個正在亢奮中沉思的人,每一位沉思的人都是嚴肅與深沉的,那種表情的傳遞更接近抑鬱、焦慮……

難道只是表情接近嗎?其實那已經是在抑鬱了,不過那種抑鬱只是還不具備精神類病症所診斷的標準,抑鬱本身是不可查的病,抑鬱帶來的持久沉思與深沉趕走了興奮後所帶來的意志失常才是確定病因的條件!

過度沉思就是一種病,它的使用深度決定了走進抑鬱的程度,它也是抑鬱的前世,更是一種看起來沒病的病……


原因似乎很簡單,用體力為生的人身體會受傷,如運動員,武大演員。用感情,靈感為生的藝術家,演員會因感情和靈感的缺失或者負面感情而受到心理傷害。簡單說,人的心情必然有好有壞,靈感必然有缺失的時候,一個藝術家說過死前的唯一想法是,感到靈感缺失,於是覺得自己活著也沒有了意義,我認為這具有普遍意義。藝術家經常玩弄自己的感情,感情就不斷的波動這是可以理解的,身體受傷對於運動員的打擊十分巨大,我想靈感缺失或者感情失意對於藝術家的打擊也是可以想像的。我,認為,這是藝術家,長期進行大量的感情,靈感工作導致的心理失衡,一時無法接受,於是下意識的做出了自殺的覺得


嗯,我覺得,作家和詩人,他們的世界和我們不一樣。
一類是,他們是以上帝視角來看世界運行的規則,這個人怎麼樣,這類群體怎麼樣,就像是一個人在觀察水晶球,我們的世界就在水晶球里,而他們的不是,久而久之,這些人厭倦了。我和你們都不在一個世界裡,要怎麼活?於是他們就去另一個世界了。
另一類是,我們的世界和他們的世界,是兩個並列的水晶球,我們在這邊鬧騰騰地生活,而他們也在自己的水晶球里安安靜靜地生活。肉體雖然在現實中,靈魂卻不知飄向了何處,久而久之,不行,我不是這個世界的人,我要去追尋我的靈魂,於是,自殺了。


加繆說過: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自殺。死亡是每個哲學詩人無可避免的形而上學的追問命題。海德格爾說過:死亡是個體自我覺醒經驗「存在與時間」。海子是哲學詩人。對精神有著無限的追求,然而一經追求,對精神家園的無比訴求,終會導致虛無的烏托邦。「疼痛至極」。也就陷入了薩特的虛無,與加繆的荒誕。海子想逾越「存在主義」,而死亡就是途徑。於是海子作為一名哲學詩人,尋找「答案」,尋找永恆,對人類宿命的反抗。也就勇敢地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在我看來是悲壯的。是康德式」崇高」的。他的詩歌有著獨特的魅力。有些人說看不懂,這就對了。因為那是屬於詩人的精神家園。只屬於海子一人。你可以理解,卻永遠無法走進。
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人說海子之後,再無詩歌的原因。
~~~~~~~~~分割線~~~~~~
尋找永恆,追問人生,是每個偉大的詩人或者是作家的孤獨使命。並不是精神分裂,當拷問哲學的終極三問,精神要承受茫茫無邊的痛苦。那是一種擺脫不了的「存在」!那是薩特的虛無與加繆的荒誕!他們的自殺一定程度上是最本真的展現對於「存在主義」的拷問!


以前看過一篇染色體和基因的解釋,幫lz轉帖一份,類似的解釋還有不少,總之就是有某種基因的人,容易成為藝術家,也容易患精神方面的疾病

  英國兩位心理學者日前在英國《衛報》上公布了最新的研究結果。該結果的調查報告用精神分析法,比較了精神分裂症患者、藝術家、普通人的日常行為,發現藝術家與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基因上的相似之處。
  紐卡斯特爾大學心理分析學家丹尼爾·奈特爾(DanielNettle)博士聯合海倫·克雷格(HelenClegg)共同得出結論:精神分裂症讓人困擾不已,導致社交困難,維持一般人際關係和再生能力比常人要低;而且,精神分裂的基因在人群中的擁有率非常高,差不多有1%的人帶有這樣的基因。
  心理學家發現,藝術家和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某些方面都具有「不尋常的認識」,最明顯的一點,就是容易模糊現實和夢幻間的界限,或在自己的思想中「沒頂」。但是藝術家和精神分裂症患者區別最大的在於,精神分裂症患者缺乏情緒起伏與情感的表達能力,沒有活力,缺少衝動;而與此相異,根據奈特爾博士的論斷,藝術家的某些精神分裂基因被轉而用於激發創造力,精神分裂的藝術家的癥狀就跟一般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同,能把創造力發揮到藝術項目中去。
  此結果一出,立刻有人提出質疑,英國當代藝術代表人物查普曼首先質疑這一研究過程的科學性:「那些所謂的心理學家只是做了425個人的典例分析,簡單地用進化論分析了藝術家所攜帶的基因。」他稱這個研究結果是「基於極端的自負和短視,不具有任何說服力。事實上藝術家並不是那麼奇特的,所有的特別只是出於人們的想像。」


知道的太多了。達不到自己心中的世界。


誰知道有沒有"生命的本質"這種東西?

不過可能因為看到的比別人更多,而他們眼中的現實、他們所相信的「真相」令人痛苦。對社會、人生失望,甚至絕望,以至於無法忍受了。而要寫出好的作品需要對各種人類體驗有所體悟,這就包含了痛苦,而他們通常也更敏感,痛苦感受的廣度和深度都更大。內心體驗就很苦逼了

我瞎猜的..


劉小楓有一本書叫《拯救與逍遙》,在緒論中探討了一個問題:「詩人自殺的意義」。這裡的詩人沿用西方的概念,泛指哲人。他給出的原因是信念的破碎,他們發現了自己的信念的不可靠,所以選擇了自殺。
首先,這裡說的詩人包括哲人,在我們的觀念中(事實上也是)對世界的意義思考得更深的存在。探討這個世界存在的意義的群體,在探索到一定的層面之後選擇了對這個世界的全盤否定,他們的自殺相當於否定了人活在世上的意義。
其次,不僅是直接結束生命的「自殺」,還包括對自己寫作(或言思想)的自殺。很多作家在創作後期焚燒了自己的書稿,比如卡夫卡(未果)。還有的作家讓他筆下的人物走向了這種自殺,比如歌德筆下的維特,比如毛姆筆下的畫家高更。這樣的「自殺」也是一種對意義的否定。還有《沉重的肉身》中講到的法國革命派丹東後來選擇了「墮落」,丹東的行為不僅選擇了自己走向死亡,還導致了後來研究這一樁公案的畢希納的死亡。這都是詩人自殺的另一種方式。
此外還值得注意一點:西方很多自殺的詩人都是虔誠的基督徒。而基督教是禁止教徒自殺的。他們不僅否定了自己,也否定了神的救贖。所以尼采說:「上帝死了!」死掉的不是上帝,而是他們發現了自己信念的不可靠。

距離看這本書的時間太久遠了,可能記憶有些模糊,說得不太清楚。《詩話哲學》中也有探討這個問題,《沉重的肉身》在「丹東之死」一節時用細緻的事例講述了信念破碎對一個哲人的影響。這些書都寫得極妙,值得一覽。


理想主義者的悲傷


自殺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對活著的恐懼,一個是對死亡美好的嚮往,也就是必須改變現在的狀態!


因為無助,所有的人,都不是你的


推薦閱讀:

老公出軌,小三懷孕,看著冷漠的老公,哭泣著的可憐的一歲多女兒,我真的好想死。 ?
被疾病折磨,想自殺又沒有勇氣,每天都很痛苦,活著遭罪。?
為什麼有人選擇在微博上直播自殺?
如何面對父親自殺的事實?
為什麼有很多人選擇在三十歲自殺?

TAG:生活 | 心理學 | 作家 | 自殺 | 詩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