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催眠能夠替代麻醉嗎?

相關新聞:催眠真的能夠代替麻醉嗎?
從上面的這個新聞中可以看到,在比利時的一些醫院已經開始用催眠代替麻醉。

然而,斯潘諾等人在1982年的實驗就已經對「催眠可以使人們對疼痛變得不敏感」(痛覺缺失效應)提出了反駁,並提出證據證明,在催眠時被試疼痛感的降低是他們的動機和期望作用的結果。這些人「非常投入,希望自己在催眠實驗中成為一個好的被試」,因為知道主試正在把清醒狀態與催眠狀態進行比較,故而想證明催眠有效。至於實在的疼痛感是否有減弱,即便出現了對疼痛不敏感的催眠辛未,也可能是由於被試需要對情境需要做出反應,而不是自動產生的一種意識分離的狀態。

而這種源於主試誤差的狀態,能否真的讓人免受手術時的「切膚之痛」?如果能,原理是什麼?


反對最高票催眠師的答案。


作為麻醉醫生解答一下,答案當然是:不能。


麻醉不僅僅是失去意識那麼簡單,還要對創傷無反應,有良好的肌松,各種應激反應被有效抑制(如:嗆咳反射、吞咽反射被有效抑制才能行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呼吸。迷走神經反射被抑制防止其過於敏感手術操作牽拉導致心跳驟停,即咽後壁反射、眼心反射、膽心反射等被有效抑制)。


全身麻醉的患者用麻醉深度監測設備監測麻醉深度,以BIS監測(腦電雙頻譜指數為例):病人無意識、無術中知曉、可以手術操作的深度為40~60。

以下為BIS的標準解釋:
以數值為100代表清醒狀態,0代表完全無腦電活動狀態(大腦皮層抑制),一般認為BIS值為85-100為正常狀態,65-85為鎮靜狀態,40-65為麻醉狀態,低於40可能呈現爆發抑制。

結論:鎮靜催眠狀態下的BIS值65~85根本無法滿足麻醉手術的需要。


我們醫學院附屬醫院的麻醉科主任和我們講過一個軼事:
他年輕時在上海某醫學院讀書,那時還是文@革後期,就親眼目睹了一場催眠麻醉手術的鬧劇……當著外國人的面就無麻醉催眠手術,等外國人一走病人憋不住了,痛的哇哇叫,趕緊上麻藥。
外國人回國前總結了一句「我們不佩服你們的醫生,只佩服你們的病人。」

這麼多年過去了,可能催眠技術進化了?還是欺騙技術進化了?


縱覽各位「催眠濕」的回答之後,我明白了,

他們以為麻醉就只是讓人睡著,

但按照他們說的方法基本都只是能睡著,醫生能不能做手術,醒不醒得過來,能不能活著,我就只能持保留態度了。


我翻了一下答案,目測知乎載流子二世會在「催眠師」中產生。


催眠濕們怎麼就不明白,麻醉最大的關鍵不是睡著,是在遭受重大刺激後,神經系統不會做出反應。。。而且整個過程要完全的量化可控。當然你們可以不信,下次你們催眠一個壯漢,然後用刀往他腿上捅一刀。

要是你還能回你乎回答問題,我管你全家一輩子吃喝用度。。。


我服。

我第一次聽說麻醉醫生只負責把人麻倒。

那我也能當麻醉醫生了,兩瓶二鍋頭灌下去就行了。


首先,我不能把話說死。
但催眠很難很難代替臨床麻醉。

我不是學心理催眠方面的,但以我對催眠相關知識的粗淺了解,通常催眠師對被催眠人員實施催眠,需要一個很長很長的心理建設過程。
而很多急診手術甚至擇期手術都等不了那麼久。

再者,很多麻醉同行也說了,臨床麻醉的工作遠不是僅僅讓患者在手術過程中達到鎮痛肌松的效果就足夠的。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假如術中突發意外,患者生命體征出現強烈波動,催眠師是否有足夠的手段和能力來處理?

麻醉學誕生百餘年,最近幾十年才勉強琢磨出幾種安全有效可以推廣使用的麻醉方法和手術管理模式,然後才推動了外科學的突飛猛進。
即便如此,很多很多麻醉藥物還處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狀態——知道它有何效果卻不知道為何會產生這種效果。

而心理學面對的未知,恐怕比我們要多得多得多……


催眠可以使人體產生麻醉的感覺,完全沒有疼痛。可以運用在手術、無痛分娩、骨折康復、減輕癌症痛苦等各個方面。而且催眠的麻醉效果可以到達人體不容易接受醫療麻醉的部位,例如直腸。所以,在很多情況下,催眠在大部分場景下是可以替代麻醉藥的。


做手術除了要麻醉之外,還要用肌肉鬆弛葯的,否則肚子很難扒開——即使用了肌肉鬆弛葯,還得倆人用拉鉤拉著,病人的肚子才能不彈回去。但是用了肌肉鬆弛葯的結果是,如果病人在手術過程中醒了,哪怕感到疼得快死了想要拚命掙扎,他也一動也不能動,根本不能表達自己的感受——這就是恐怖的「術中知曉」。用麻藥的話咱們可以精確地控制劑量,從而保證病人一直處於麻醉狀態。但是催眠這種東西的穩定性根本無法保證(因為沒法量化)——誰都不知道病人什麼時候會醒,這完全是失控的,萬一病人中途蘇醒,醫生是不會知道的——那麼恐怖的「術中知曉」就會發生——會給病人留下一輩子的身心創傷。所以,我不認為用催眠可以代替麻醉。


醫學層面的考量當然不止是止痛,還包括很多層面。我剛好參與過一些催眠下手術的經歷,都是停留在實驗層面的,未涉及到臨床。

但我真的要說一句:催眠,不是睡眠。

不是睡眠!

不是睡眠!

--------------------------

早上一起來,沒想到推到知乎日報了,質疑和否定佔了大多數,看來需要做些補充和修改。

首先,我承認下面的回答充滿了隨意和經驗主義,沒有引用任何論文和實際案例來說明,也充滿了主觀的意見,但是,下面的內容絕對沒有臆斷、誇大和虛構。

我本人是個實證主義者,對於催眠這個較難實證的方法或者學科一直以來也比較糾結,如果是對於大部分精神分析學派的心理諮詢師——現在稱為心理動力學——如果看到下面的評論恐怕要開罵了。
我研究生是臨床心理學專業的,實際主攻方向就是催眠,後來參與了七個月的臨床應用,這段就說來話長了,總之我曾經是國內少有的專註於催眠研究和臨床實踐的工作者,對於催眠的理論和實際應用具有相對豐富的經驗,實施的催眠應用也有一定的統計學價值。至於現在不從事這個了,這就是後話了。
1,我認為,絕大部分手術的麻醉過程都可以採用催眠來代替藥物麻醉來實施。除了腦(顱內)外科、神經外科這種可能對患者反射系統產生異變影響的手術外(即便這類手術,也不是說不可以,只是面對臨床實踐需要非常非常謹慎)。
舉幾個我曾經參與過的催眠止痛( 合併肌肉鬆弛化)實踐應用到手術的案例:
自然分娩術;
應用胎頭吸引術的自然分娩術;
剖腹產分娩術;
左肱骨骨折複位固定術;
髕骨骨折切開複位內固定術;
二尖瓣脫垂置換術;
當然以上案例都是實驗治療,患者都是我們長期跟蹤的曾經經歷過三次以上催眠應用的患者。


2,我認為,絕大部分人得手術麻醉過程都可以採用催眠術來代替藥物麻醉來實施。事實上不能使用催眠術代替的情況也大多都是主觀因素而不是客觀因素。

——————————————————————————————————————————
答案是可以
首先說說催眠,催眠技術按照深度可以分個層次:首先是小肌群的命令操縱,然後是大肌群的命令操縱,再然後是肌肉與神經系統的引導,後面還有記憶、覺察系統和高級處理系統。
一般來說,催眠使人失去痛感只需要做到肌肉與神經系統的命令操作就可以了,也就是說處在催眠過程的中間深度。

說的通俗一些,人們通常在清醒狀態下,可以明確的知道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肌肉行為,包括肢體的運動,表情,眼球轉動,呼吸等都是肌肉作用。但是清醒狀態下能控制自己心跳這種肌肉作用則不太可能發生。
至於過敏反應、應激反應、神經反射這些神經系統的自發反應,則更不可能由人自己進行控制。
但是在催眠狀態下,人們卻可以有效的被引導著控制自己的心跳——玩自由式潛水的人可能知道,他們經常把心跳降到每分鐘五次以下。也可以控制自己的神經系統,甚至可以控制淋巴系統和細胞反應——這就有些難以置信了。
有確鑿的實驗證明過:給被催眠者皮膚予以常溫水的浸泡,再告知他水是高溫水、沸水的情況下,相應部位的皮膚能發生血液流動加速、毛孔擴張。乃至紅腫、起泡等直觀反映。

至於題目表述里說的,我可以明確的說催眠狀態下的引導,並不是催眠者給予的命令,而是催眠者給予引導,讓被催眠者產生相應的需求和願望。也就是說所有被試都是自己對情景做出反應的——只是有些反應清醒狀態下你想做也未必做的出來。至於題目說什麼意識分離狀態,我不明白指的是什麼。

另外,催眠止痛現在已經有一些應用了,其中助產催眠是應用最多的,催眠可以有效的降低孕婦生產過程中的痛感。

在一些小手術的止痛也有一部分應用了,這一點王淵說的不對。

只是目前催眠在實際手術過程中的應用還是太少了,原因很多
主要兩條:一是催眠師太少,夠不上手術的需求量;二是時間和金錢成本代價大;當然還有很多原因,涉及的比較多了,例如患者本身的心理差異會比生理差異大,為了消除差異花費的成本就更高,例如麻醉主要是看藥物本身的作用,失效後的補救及時快速;而催眠則需要完全由催眠師負責任,這對到哪都是香餑餑的高級催眠師來說效率不夠高。

說到核心上,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藥物應用時間經過了很長時間的論證與實踐,已經形成了一套系統的學科理論,形成了比較高效的方式,催眠應用本身還沒發展出一套足夠支撐為一套理論的學科,自然應用就要少很多。話說回來,就算催眠哪天為人們熟知了,先入為主的觀念也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打破的。

@劉柯 提到了一個問題
我看到那篇新聞里寫著「出血少、恢復快」之類的優點,不知這個說法靠不靠譜?有沒有哪些病例,必須用催眠來麻醉的呢?這個方法在某些情境下有沒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於是我做了一些補充:
出血少恢復快應該沒什麼根據的,如果兩種止痛方式下手術方式、創口一樣的話,出血量應該也不會有什麼差異,至於恢復速度,還是要看創口本身大小,而不太看用什麼方式止痛。當然,催眠確實也在研究關於一些外傷和技能損傷的恢復和加速恢復問題,但這是另外一個課題了,與止痛是不同的。

至於比麻醉的優勢,可以說就是催眠對人體的神經系統和大腦是無副作用的,而麻醉的藥劑則或多或少有相應的副作用,這一點在藥物的高速發展下副作用已經很小,這點優勢也就不大了。
至於麻醉藥過敏等原因也算不得什麼優勢。
所以基本可以說,沒什麼不可替代的。

推薦一下我的個人公眾號:ivesluuey


如果你真的催眠夠足夠多的人.
如果站在臨床角度看.
你會發現"催眠替代麻醉"簡直就是在扯淡.

麻醉是可以量化的醫療手段.比如在一個手術排滿的忙碌科室.
醫生規定下午14:00準時為患者A做手術,那好,麻醉患者A後就可以立即上手術台.

如果換成催眠呢?
首先要引導A進入催眠狀態,這個時間可能會是幾個小時,而且前提必須是A是易被催眠的人群.
有很大一部分是難以進入催眠狀態的.
如果用催眠代替麻醉,手術的時間效率無法保證.

當A進入深度催眠狀態後,OK理論上A已經可以接受手術,但是請注意:
此時A的催眠師必須一直在A身邊,進一步控制催眠狀態.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當A的催眠師停止控制時,A即使在深度催眠,也會轉為睡眠狀態(這可以說是一個常識).

麻醉和睡眠是本質上不同的兩個概念。睡眠是一組特殊的意識狀態,
而廣義的麻醉是指可以使人失去對痛覺或其他不良刺激的反應,主要用於各種外科手術和其他醫學手段

而且有很大一部分被催眠者,儘管能被催眠到及深的程度.但是當外力遠遠超過肉體承受能力的情況下,會瞬間清醒.

由此可見,催眠較麻醉相比,缺乏穩定性,和普適性.
你可以問一問當下國內的催眠師,包括大師,誰敢這麼做?誰敢保證患者在催眠狀態下能夠持續,不會突然清醒?

如果用催眠代替麻醉,那麼患者要承擔的是生命危險.

作用於精神層面的催眠,無法替代作用於物理層面的麻醉.

如果贊多的話,會發一個催眠代替麻醉的測試案例.

最後強烈建議閱讀 @周娥皇 的答案.


我就一句話:病人要是催眠深度不夠,醒來了發現醫生把刀子插到你心臟上,甚至病人自己都能看到自己的心臟運動,你說病人會不會留下一輩子的心理陰影?


參考《檀香刑》中的檀香刑。扛是扛得住,就是反應太激烈,可能會死的。


催眠麻醉完全可以代替醫療麻醉,前提是那些患者進入到深度的催眠狀態中,並接受催眠暗示。在100多年前就已經有很多催眠師用催眠在手術中進行麻醉了,而且效果比當今的麻醉藥好使得多。麻醉藥的起效慢,而且無法到達某些病灶,而催眠麻醉的話就不受這種局限,因為可以隨意暗示那種催眠麻醉的感覺到達身體各處,我們很多催眠師醫生們現在在醫院中都經常使用催眠進行麻醉。


催眠用來麻醉的歷史還真比現代醫學麻醉久遠,但之所以如今還是醫學麻醉為主,催眠麻醉屬於非主流,甚至針灸麻醉都是小範圍的
催眠用來麻醉的成功案例不是沒有,我在電視里都看過一個老外因為要定期腦部手術,醫學麻醉成本和副作用都太大,學會了催眠麻醉,熟練後連引導詞都不用,直接自己冥想就睡過去了,做完手術醒來自己回家,比起全身麻醉的各做副作用來效果非常驚人
但是催眠的綜合門檻還是略高,首先對催眠的認知還很粗淺,這一點和針灸麻醉一樣,有實踐活動,但並沒有很好的實證性理論,使之和現代醫學相兼容,或者說人們對神經學的認識還不足以透徹解釋一些催眠現象的機制
這在實踐上導致的結果就是風險成本,人們並不能通過量產一定的催眠手段進行麻醉,這一點甚至還不如針灸麻醉更穩定,催眠效果因人而異,比起催眠師水平高低來,催眠受體的主觀體質和意願是更重要的差異根源
一個不容易量產的技術,其競爭力顯然就差一些了,不過未來或許在科技進一步發展後,我們能利用催眠的深層原理進行比藥物麻醉更安全有效的方式進行麻醉

另外,我不認為一些吹噓催眠神奇的法門徒眾能將催眠應用到為人們實際謀福利的地方,為了神奇而做的事,基本也只能止於表現神奇的秀的地步


手術需要比較穩定的環境。
小手術局部麻醉催眠處理不了
大手術幾個小時,催眠無法避免中途蘇醒,難道指望被開膛的人蘇醒剎那被催眠。

以上原答案
對劉一的答案在這裡貼下自己補充。

理論上可行與否這點我不懂。我也沒去反駁。對催眠應用不排斥。只是從其他角度分析可行性。

小手術,是要提高效率,穩定,以及可靠,經濟。難道每個醫院衛生室縫針配個催眠師?不現實。
至於大手術,是需要及其穩定的的長期靜止態。在手術過程中病人需要嚴格的可檢測可控的處於某個意識狀態。
這點催眠是一種人人控制。存在太多配合和有效性問題。
還是我前面說的問題,開顱,開膛,體外循環這些催眠顯然不切實際。
何況大醫院中會同時進行大量手術,如何操作?


至於某些特定場合,集中大量人力物力是否可以利用催眠,改善的效果,不是我們這個問題所問的內容。


這個問題突出體現了老百姓「憑藉日常認知誤解醫學知識」特性在麻醉學的一個重要表現:麻醉就是讓人睡著和/或不疼
順帶吐槽 好多醫學生醫生自己也不知道 呵呵


你去試試睡著的時候給你開個刀?
瞬間疼醒好嗎


全麻不僅僅是讓你睡著,有三個要素,強調鎮靜鎮痛肌松。我對催眠不了解,不知道在催眠的情況下,給強刺激(比如切皮),會不會有體動反應,而且血壓上天,進而引起一系列反應。麻醉醫生的不僅僅是為了讓人睡著,而更多的是保障術中安全,以及圍手術期突發事件的處理。就像飛行員,負責起飛降落,以及飛行過程的安全。


這個問題我不太清楚
我只知道《催眠》《麻醉》都是王菲的歌


推薦閱讀:

催眠師們能不能被催眠?
如何評價寧航一作品《1/14》最後的結局?
電視節目《挑戰不可能》里為什麼狐狸犬可以催眠人?
央視《挑戰不可能》9月26日 狐狸犬催眠現場觀眾的情節真實嗎?
(有償回復)如何催眠自己?讓自己加深一個想法

TAG:心理學 | 催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