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畫幅單反配常用的定焦,是選擇 35mm,50mm 還是 85mm 呢?

雖然50mm叫做標頭,但是為何還有35mm和85mm的市場呢?3者的定位有很大的不同嗎?


首先說句,什麼35人文85人像之類的說法都是流傳八百年的陳腔濫調,這幾個焦段都是最主流的焦段,哪個不能掃街?哪個不能人像?

這個圓桌里還有幾個關於定焦的問題,都涉及到定焦的最重要問題:鏡頭感。鏡頭感就是用鏡頭做感官,身體性的敏感程度。鏡頭感好,就是攝影基本語言的純熟度高,范兒就正,拍起片來就像油老外說漢語,味道像。
鏡頭感說起來其實就是焦段的兩個屬性:透視和景深。
35、50、85,涉及到廣角、標頭和中焦。我對於人像攝影相對熟悉,這個討論我覺得我已經在一個構圖問題(如何欣賞一張照片的構圖?有哪些構圖強大的攝影作品?)中回答得很深入了。

具體對購物選擇而言,我覺得首先考慮35、85比較好,因為需要了解不同焦段帶來的風格變化,風格強烈的更容易建立身體感上的坐標。50頭在這一點上不夠明晰。
最近和一位一直很尊重的攝影師朋友聊天,他說他近來愛用微廣(嗯,解釋一下,他得微廣大概是指40-50,我們常說的標頭其實仍然是廣角的範疇),想法頗為警醒。
他的感受是:廣角和長焦形式都太明顯了,太讓人想起某某攝影大師的風格了。微廣整體上是內斂的,但仍然有一些基本的變形和透視,對於他來說足夠了。
這個人我很了解,他向來喜歡把技術特徵藏起來,他喜歡讓人關注他的攝影更深的美,比如人物感。我覺得這個焦段很對他的性情。


我認為被標準變焦鏡頭覆蓋焦段的定焦鏡頭都是常用鏡頭,從24mm, 35mm, 50mm, 到85mm甚至100mm都是挺常用的。你可能覺得我在唬你,但當你隨意買了任何一支拍了幾千張以後,你就會開始想念第二支、第三支……
而且也許你入了85後看到200L的照片覺得「卧槽我用85拍人像真是弱爆了」,然後就開始入長焦,結果偶然一次發現人家竟然用35在給妹子拍私房!然後你一拍大腿,想這TMD一定是我科技樹點錯了,風吹日晒雨淋地拎著個長焦吭哧吭哧拍外景,還不如人家輕輕的塑料35L在溫暖舒適的賓館裡拍私房,弄不好妹子一開心還有大福利……

吶,我想你一定懂了,要不然為啥叫單反窮三代呢……


想寫的,但是又非常懶,不過還是寫點吧 。 大家說的都很好, 下面談談我的理解。

鏡頭選擇主要是看「用途」也就是被拍攝對象,「場景」在什麼地方拍,兩個重點來決定的,下面從不同的焦段說一說:

35/24/28mm: 在廣角區,這三個鏡頭最常用,尤其是35mm,35的視角很平衡,與人眼的可識別範圍相似,但是我個人覺得拍人像並不是非常合適,人像更突出的是人,而非環境,35出來的人像更偏環境一些,相對50和85來說比較不好把握,因為畫面包含的東西多了嘛,對構圖和取景的要求就高很多。 35比較適合拍室內大半身或者全身環境,或者近景私房之類,在室外的環境人物更多的是體現環境,人物只是點綴,適合乾淨的場景,場景亂了基本環境人像也就費了。 我非常不喜歡35拍直立的半身和大頭,拉伸感太強,變形嚴重,很難看,也不是太喜歡35的焦外,廣角的焦外一般表現都不太好,35還是小虛或者寫實比較好。 24和28就更突出環境了,更難把握,慎用。

50mm:標準區,50的視角和人眼的透視範圍相似,非常突出主題,又能帶環境,比較好把握,室內基本是特寫和半身了,屋子大點也可以全身,85室內很難施展開全身。室外的全身小景照我感覺最合適,既不變形,又不會有太多環境,主題還是比較突出的,非常喜歡。日常掛機坦白講有點長,比較適合小品,但室內想拍全個東西或者室外想在街道,馬路拍全一個建築都是非常困難的。我看一般寫真集這個焦段最多,確實全能人像。

85mm:中焦區,更突出主題和人物了,如果不是超過遠點拍攝,幾乎不會包含什麼環境,室內基本就只有帶肩的人像和特寫了,使用範圍非常有限,室內基本可以用50代替,大頭和證件照到時可以考慮, 室外是85的強項,特寫,大頭,半身,全身,都可以,而且拍攝者不會和模特挨的太遠,比較好溝通,拍攝比較輕鬆,另外買135和200的大多是感覺85的全身虛化不行,這個倒也沒錯,85的全身虛化確實不行,但是我就是喜歡這種不行,85的全身可以識別焦外的景物,我感覺挺好的,而200的全身背景那就是一團啊,什麼都看不出來,我不喜歡這種感覺。

135/200/300mm:長焦區,200適合大頭特寫,全身虛化,舞台和T台, 這個也沒啥好解釋的,自己都好理解,用途比較單一,而且體力和金錢的負擔會很大,一般不建議。

400+mm: 室外體育,野生動物,鳥:略


總結下來的話,我的建議就是:
1.室內人像:35和50
2.室外人像:50和85,根據情況帶35
3.掛機:35更多吧,有的時候50,根據個人情況
4.旅遊:35肯定得帶吧,50和85帶一個最多,業旅遊可以帶16-35,70-200再加個50mm。
5.購買順序和價值:錢少就50&>35&>85,原因是50還是比35便宜不少,錢多就35&>85&>50,也許你不需要50,但時間長了你會發現50還是要有的,根據個人愛好吧。 剩下什麼16-35(自駕游吧,爬山爬樓吧)啊70-200(自駕游吧,掃街吧)啊100微距(玩蟲,玩花啊)啊,都針對特定的人群, 開始不建議先買,既然是個人攝影或者藝術創作,就要思考要質量,對吧。


另外再談談器材:
1.鏡頭,個人還是建議cn的原廠定焦大光圈,sigma的35和50也非常不錯,不是很建議蔡司的手動,當然喜歡的可以買,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該買什麼,就別買,或者買個入門套機3000多塊錢,剩下的以後再說。
2.機身,還是全副吧,
3.架子,沒錢隨便買一個就行,還有快門線,
4.重要的:起碼買個IPS 24 1080p的顯示器吧,不然你看照片會很失望的。
5.最最重要的:你有時間高興最重要


按照倍數來吧。這些鏡頭的視角不同,因而透視不同。

所以35對應63度左右,50對應45度左右,仔細辨別的話,這裡區別和價格差得很大。

至於買買買的話,有一句話叫做:「一機數鏡的玩法是折騰自己,最好的配置就是一機一鏡。」無忌軍規44/77

有些選擇是配16-35和70-200(100-400)。

我認為上手嘗試才是最正道,不然總有一兩個鏡頭會放在家裡吃灰。

自己的RF系統是12、24、50和90,希望幫得到你。


我覺得如果要選一支的話,50吧,最起碼是夠便宜,質量也好。

35適合豎拍少女全身、橫拍環境人像,也能勝任半身特寫,透視很舒服。定焦的大光圈能帶來些許虛化效果,有助於突出主體,室內也耍的來。缺點是對於構圖和審美的要求比較高,攝入環境過多帶來畫面雜亂,難以兼顧特寫的需求。

50可長可短,全靠腿走,適合十步左右的豎拍少女全身、半身特寫、頭部特寫。同時虛化效果更強烈,很容易營造出糖水效果,突出主體。缺點是除去特寫,畫面衝擊力不夠,透視平庸,拍大長腿的時候比較難表現。

85的話基本只能十五步以上的半身特寫,或者更遠一點的全身,這時候如果背景選對,可以開始營造出很舒服的焦外,配合前景可以有窺視的感覺。但我個人覺得這種拍攝有影樓套模板的感覺,因為距離較遠,攝影師也很難和模特有比較好的交流。但是棚拍倒是很多攝影師會用85,因為這個距離下沖光問題會好解決一些。


其實只要看用途的,如果主要拍人像的話選擇85mm會比較好一點。如果目的不明確的話,那35mm和50mm都可以,事實上很多人把這兩隻頭都當標頭用,50mm透視效果更舒服一點,35mm適用範圍更光一點,比如大部分手機攝影都是等效35mm的焦距,起碼在室內比50mm更耍得開一點。如果在35mm和50mm之間選擇困難的話,看預算,多數廠家都會生產一些價格便宜但是光學素質過硬的50mm鏡頭,錢多35,錢少50。


這是很私人的問題,
完全看自己喜歡用哪個焦段記錄。 以前用太多24了,現在我就喜歡35或者50.
不是絕對的。 所以糾結焦段的人,大多並不會拍照。


85mm主要是人像頭,優點是面部幾乎沒有畸變,中距離拍物體,除非每天以拍女友為固定消遣,否則個人感覺並不算「常用」。

50mm在視覺上的成像和人眼比較接近,裸眼看到的物體大小和在畫框里看到的物體大小基本一致,所以拍攝起來比較自然,適合日常使用,拍個菜呀,樹呀,雲朵呀,斜四十五度仰望天空呀,都不錯。

35mm比50mm稍寬,能容納的東西多一些,適合拍街景,生活照什麼的。

不過呢,我最常用的定焦是28mm f2.8,所以還是看自己的喜好啦。


不知道你拍什麼,如果拍妹紙,三個可以都買了,35 50 85經典組合。


* 回答問題者使用的是佳能的 5D2,所以推薦的鏡頭也是佳能的。以下答案對於非全畫幅相機用戶並不適用。

除了鏡頭收藏者,大部分人買鏡頭的主要考量應該還是「性價比」。對於定焦頭來說,我覺得簡化之後的公式應該是:( 成像效果 x 用途數量 ) / 價格 = 性價比。

這裡所謂的「成像效果」,我這裡指的並非「色彩還原品質」(以「鏡頭MTF曲線」為基礎的科學標準),而是說「用這支鏡頭拍出來的東西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取悅眼球」。50mm 的「標頭」(或說「人像頭」)可以帶來淺景深,28mm 以下的「廣角頭」可以營造誇張的場面,這都是取悅眼球的方法。

至於「用途數量」,就是你在多少場合可以用這支鏡頭。50mm 可以拍人像、動物、靜物、街道、城市,而 28mm 幾乎只能拍攝城市,而 85mm 幾乎只能拍攝人像。(這裡所說的是正常用途,你如果用 28mm 拍人像也可以,但是會攝入過多不必要的信息,景深又太大,大部分情況下並不好看。)

如果這是你的第一支廣角頭,我的推薦程度: 50mm &> 35mm &> 28mm &> 85mm 。

50mm 被說成「成像和人眼接近」是不準確的,它應該是「和人類一隻眼球的成像角度接近」。但是人類眼球是沒有明顯邊框的,所以這只是「接近」。你可以在很多場合用上,小到人像(http://www.flickr.com/photos/flypig/5415324247/in/set-72157625962851810/)大到建築(http://www.flickr.com/photos/flypig/5482275046/in/set-72157626155320340/)你都可以用 50mm 找到很好的構圖。如果你是佳能用戶,推薦購買 50/1.4 的那支原廠鏡頭,它的色彩還原已經達到了紅圈(或說「L頭」)的水平。

35mm 才是「接近雙眼視角」的鏡頭,但是比 50mm 難於掌控。如果你喜歡一些日本攝影師——比如荒木經惟或者森山大道,你可以購入這支鏡頭。35mm 最明顯的定位就是「掃街」,你可以將焦距打到 5m 左右,光圈開到 F5.6 左右,然後相機平放在胸前,狂按快門,基本就「所見既所得」了——這是一種很取巧的「掃街」方式,不推薦,這裡只是解釋這支鏡頭的效果。

28mm 在廣角鏡頭裡面是比較好掌握的。如果你購買了 50mm 的定焦,想購買第二支定焦,可以考慮這個焦段。但是 28/1.8 這支佳能原廠頭,我用了一段時間,感覺色彩還原很成問題,特別是在畫面邊緣,解析度下降非常厲害,後期很難救回來。所以從價格的角度看,這個焦段會比較燒錢。

85mm 的鏡頭用途非常受限,幾乎只能用來拍攝「從鎖骨到頭頂」的人像。雖然是全畫幅,但是在室內幾乎也沒有什麼用處,在戶外也需要保持很遠的距離。除非你需要拍攝海報、唱片封面那樣即使在面部範圍之內景深都非常淺的相片,否則不建議採購。

最後,關於定焦頭的一個問題:不要「光圈全開」。打到最大光圈的話,對焦難甚至跑焦都是很常見的問題,不管你使用多好的機身。我用 50/1.4 的時候通常打到 F1.8,而 28/1.8 通常打到 F2.0 (http://www.flickr.com/photos/flypig/5481693771/in/set-72157626155320340/)。


先上套頭玩一段時間,然後把自己拍過的相片拿出來統計一下,哪個焦段拍得多就入那個焦段的定焦


看你怎麼用,如果是純掛機,個人推薦35mm,比較廣,但是個人喜歡50mm,拍人像好看,拍人文也行,而85就真的只能是人像頭了


真正平時常用當做掛機頭的話,全幅上還是最推薦50mm,雖然不夠廣,但拍大部分風景也以勝任,拍靜物也沒問題,只要別太小,拍人像也可以,全身半身都行,光圈大,景深淺,技術成熟,成像好,價格便宜,性價比高,唯一一個小遺憾就是都不帶防抖,雖然不大用得到,但真遇到特別暗的時候還是有點用的。

35拍風景還不錯,人像基本上只能全身,景深不如50淺,構圖上難度較高,但可以拍出比較大氣的人像。

85幾乎不能拍風景,拍人像不錯,尤其是特寫,但全身的話要離8-10米,最近對焦1米,所以拍靜物也比較困難,拍桌子上的食物要站起來才行。


我剛開始拍照的時候,也是力求覆蓋每一個焦段。總覺得難得出去旅遊,要是沒有合適的焦段拍,那該有多遺憾啊。不過拍了幾萬張爛片後,我開始發現一件很神奇的事情,那些我反覆玩味的照片總是出於同一個焦段——24mm,等效全畫幅35mm。

更加神奇的是。這個焦段感覺什麼都能拍,經常會讓你懷疑,這些風格迥異照片真的是出自同一個焦段嗎?廣角風景、寫真人像、環境人像都能hold住。35mm跟人眼焦距差不多,所以出片總會有一種似曾相識的熟悉的感覺,那些捕捉到的風景,沒有超廣角那般震撼,但也顯得更加真實。我覺得這就夠了。如果只能用一個焦段,那麼必然是35mm,毫無疑問。


本人是使用5D2. 自己買的是50 1.4(原廠)
定焦一般有15、21、28、35、50、85、100、135、200等,各個焦段定焦使用的用途不同。除了15沒用過外,其他都用過,算是有發言權吧…
1. 15mm,光圈不大,適合拍超廣角適合拍大場景
2. 21mm,同樣是拍大場景,更適合拍建築,畸變沒15大
3. 28mm,經典廣角焦段,廣角來說最常用的焦距之一,大場景人文、建築皆可。
4. 35mm,人文經典焦段,小場景人文,不過我自己用不習慣35,對人文來說我更喜歡50.
5. 50mm,更偏向人眼的焦段,也是我最喜歡的焦段,新手用的話比較好控制。可以拍人文,人像(退可拍人文,進可拍人像)
6. 85mm,經典的人像頭,一般是拍攝半身到大頭照為主,要是拍全身的話得退個四五米。中長焦還是適合拍人像。
7. 100mm,佳能來說是個微距(其實還有個60微),拍拍昆蟲、花花草草比較多(兼顧人像)
8. 135mm,算比較長焦的鏡頭了,光圈2.0較大,勉強能拿去拍人像,但跑得比較遠,可以用來拍晚會。拍人物特寫之類的還是非常棒的,最實惠的L定焦頭
9. 200mm,小龍炮(好像最近出了218),我只用過220,(200F2.0),適合拍晚會,吊人物特寫

如果是買第一隻定焦頭,在無其他條件的約束下,最好的還是50,因為各家花在50mm焦段上研究的時間都是最多的,看回以前經典的膠捲機,配的第一個鏡頭若不是變焦的話都是50mm(120上是75~90)。例如YC 50mmF1.4,Zeiss 50mmF1.4(重點是性價比高),上述兩個頭的鏡間結構還沿用至今。(BTW,35頭我自己駕馭不了,但確實是個非常好的焦段;85不太推薦,因為不太常用)


只能配一個的話,我選35。要不就配齊,要不就配一隻2470


按理說用定焦的人會先買齊這些焦段喜不喜歡到時候再說。


人眼可視範圍雖然大,但是真正能夠清晰聚焦並且輸入大腦有效處理的只有兩隻眼球共同關注的視線正中一塊較小範圍,這就是50mm鏡頭的視角。兩隻眼球的有效視角並不會比一隻眼球大多少,這是因為人的兩個眼只能同時關注聚焦一個中心,兩隻眼只是加強了立體效果但是不會明顯增大有效視角範圍。當眼球靜止的時候,有效視角就接近50mm鏡頭的視角。
但是通常我們的眼球並不會靜止不動,而是會在眼眶範圍內轉動並掃描面前的畫面,然後在大腦中留下一個合成的圖像。這時候視角得到了擴大,範圍最接近35mm鏡頭的視角。
所以說50mm鏡頭適合呈現靜止而容易引人注意目不轉睛的畫面,35mm鏡頭適合呈現包含多樣元素可以引導觀眾移動視線進行掃描的畫面。


先買個50 1.8吧,幾百塊,買不了吃虧,買不了上當,等你用了一段時間就明白了,我覺得我這個答案還是挺靠譜的。

利益相關,用過50和35,85沒用過。


題主看來還沒掉進攝影的泥坑裡,趕緊爬上來,還來得及。鑒於這種情況,如果你已經有了全幅機身,那就買一個50mm先玩,因為……便宜!玩不出感覺或者覺得攝影都沒什麼勁,出手也不心疼。如果玩上了癮,再進一個35mm感覺一下,很可能你會扔下50mm。然後借個85mm偶爾拍拍姑娘。到這個時候呢,你就知道自己最喜歡哪個鏡頭了。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騰龍85mm f1.8 VC這款鏡頭?

TAG:攝影 | 單反相機 | 單反鏡頭 | 定焦鏡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