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可聽二流的立體聲,也不聽所謂大師的單聲道」有沒有道理?

可能題目的描述有些誇張了。準確的說,我想問的是,大家如何抉擇錄音質量和指揮水平/風格的問題?
比如貝交,你會不會因為錄音質量的原因,更傾向於選擇卡拉揚、伯姆和瓦爾特等人的版本而不是富特文格勒的。

比如說,在某些論壇,一些初入門者在前輩們的推薦下入手了富特文格勒的碟,聽了之後大多後悔了。


扯淡!
聽立體聲為的是聽音效,以及當下的藝術;
聽單聲道是為了找尋已經不存在的藝術、歷史的藝術、時間的藝術。

交響尚且不說,畢竟音效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否則 Chailly 那幾張 SACD 的馬勒根本就無法和歷史上茫茫多的優秀 Mahler 指揮家所抗衡。
但也要想清楚,藝術到底是否存在於多的那個聲道、多的那些動態和細節 --答案通常是否定的。
既然題主說 Furtwangler,那就舉個他的例子:他指揮 Beethoven Coriolanus Overture (我說的就是1943年7月27號的那場錄音),進入副部主題中間過度的那個橋段,定音鼓的漸強伴隨著圓號音階爬升到最高點,這種處理方式簡直就是鬼斧神工!您在立體聲時代聽得到這種藝術嗎?誰敢學他嗎?沒有!為了欣賞到這樣的東西,有什麽理由不去聽單聲道?
Furtwangler 的貝交,對於演奏者和指揮家都是典範級別;這是一座高山,誰都繞不過去。難道幾個對藝術還沒有多深理解的聽眾就可以把偉大的演奏說的一文不值?徒增笑料罷了。

鋼琴、小提琴等獨奏樂器,不聽這些東西的單聲道錄音更是根本就沒有理解這種樂器演奏藝術的機會!鋼琴不聽 Cortot,您敢說肖邦偉大的演奏者您都聽過?難道要去聽二流李雲迪的立體聲?類似這樣的大師未免太多了吧,Schnabel、Szigeti、Landowska ……

細說鋼琴,曾幾何時,不同鋼琴學派之間的都有自己鮮明的特點,這些特點和風格在當下這個罐頭錄音+全球一體化的時代已經被消磨的差不多了。那些存在在單聲道錄音中特別不同的、有趣的處理方式,更是每個喜愛音樂的人自然會去追尋的。很簡單的例子,隨便找幾個人,比如 Pachmann、Godowsky、Sofronitsky 他們的 Chopin Etudes,輕易的就可以聽到不同的藝術風格;再對比一下 Horowitz 和他的師兄 Barere 的演奏,又可以聽到很多同樣的對於內旋律的處理方式。於此同時,您再去聽聽最近 DG 在推的那個新人叫做 Jan Lisiecki 的 Chopin Etudes,會覺得聽完之後比喝了白開水還沒味道。

我無意評論到底單聲道時代好還是立體聲時代好,但我願意去聽單聲道時代的藝術。立體聲時代的自然也不可或缺,畢竟這不是一個非此即彼的選擇。
有人不願意去聽單聲道錄音,totally fine! 但若是說「寧可聽二流的立體聲,也不聽所謂大師的單聲道」,那就是在扯淡了。

附圖:


這問題和「寧可看如今高清直播的 NBA,也不看錄像帶里的飛人喬丹」是一個意思。非要扯喬丹多麼多麼偉大——其實和你看的是高清還是錄像帶半毛錢也沒有,但是為了不看錄像帶而非要覺得喬丹多麼多麼傻逼,只能說提出這個觀點的人腦子確實被門擠了。


頂樓上的匿名同志!!!!他已經基本說得很清楚了,我也來補充幾句:

主要是來說說我愛老mono錄音的原因吧。個人觀點哈...
1。當時最早的錄音是一批捲筒錄音,由愛迪生錄製,而且首錄的人鋼琴家霍夫曼,好像馮彪羅也錄過,不過都沒保留下來,我覺得如果保留下來,現在的歷史錄音愛好者們和單聲道錄音愛好者絕對會爭相購買的,這也說明了mono錄音的巨大魅力——與歷史的聯結的魅力,熱愛mono的朋友一般認為,炒豆聲和這種滋啦啦的聲音絕對是最為美妙的藝術,是我們無法觸及的遠古時代發出的聲音。後來聲學錄音出現後,拉赫,斯特拉,埃爾加等人的錄音都成為珍貴的歷史遺產。再後來的電聲錄音的LP,78轉,磁帶,也就慢慢走進立體聲時代了。不過,追溯歷史,我最感興趣的當然還是早期的錄音。

2。不過要先說一下,mono和歷史錄音不是一樣的,要知道很多人認為歷史錄音和單聲道是相同的,但不完全是這樣。如果不嚴格討論應該是可以的,現在一般認為,歷史錄音應該以二次大戰為劃分線,戰時及戰前的錄音被稱為歷史錄音。不過從廣義上一般還是認可這兩種通用的。(插一句,現在還有一些從mono處理成stereo的錄音,其實,富特去世的時間正好是在立體剛剛盛行之時,另一位同時代人馬塔契奇卻更多的留下了立體錄音,他如此長壽,才使得他的眾多錄音都是立體典範。後來進入立體聲時代所有指揮都更樂意錄立體聲,富特現在已經有SACD化的唱片,不過未曾聽過,不知如何...)。萊納在55年指揮的R施的查拉是第一個正式商業立體聲唱片。所有RCA那一套Stereo基本大部分都是萊納指揮的作品。這套和富特的mono錄音比起來當然也很賤賣,即使歷史錄音收藏者也會購買,所以說,立體和單聲的欣賞是無鴻溝界限的。歷史錄音僅代表那個屬於大師的時代。他們的離去,代表著那個偉大時代的終結。因此,這些錄音不聽,說什麼寧可聽"二流立體"的說法可見是多麼可笑和無趣了。不過,優秀的立體錄音當然識貨的也絕對不會不聽的...

最後,推薦幾個老錄音出色的公司:MA,Pearl,Naxos,Testament,Tahra,Dutton,Audite,Archipel,Biddulph,Doremi,Dal Segno(那一套大師自彈錄音很棒),Symposium,Adimbus,GreenDoor,以及Emi的reference等等公司...太多,列舉不過來了...


聽音樂的人大體有兩種:
一種是聽著價值不菲的音響,感受著纖毫畢現的效果(不可否認,在長期的經驗積累下,很多人有這樣的聽覺辨別能力),然後陶醉於錄音及器材牛逼而獲得滿足。總的來說,這些人是主要聽器材而不是聽音樂的。
另外一種更關注音樂本身音樂本身,當然有好的錄音,好的器材更好,但是就像傳統的美食家一樣,吃飯的環境很優雅,裝食物的碟子很精緻,食物擺放得很漂亮,固然很好,但關鍵最重要的還是食物本身味道好。

前者喜歡牛逼的狗叫的錄音,什麼森林水滴的錄音,甚至會超過一場交響樂,只要音響和錄音好。他們聽《悲愴》能夠聽到身心愉悅,聽《田園》能聽到熱血澎湃,皆因錄音版本好,音響效果好。
他們一般不會聽勃拉姆斯,私底下會覺得馬勒千人交響NB之處要遠超貝9,他們甚至會覺得貝多芬最出色的作品演繹會是TELARC的電子貝多芬。
事實上,這部分人基本上不會分辨到卡拉揚的四次貝多芬交響樂全集錄製的指揮上的差異,但是會對錄音效果的差異津津樂道。

後者會更關注與音樂本身,他們會沉浸於作曲者,演奏者所帶來的情緒體驗中,他們會關注和共鳴於音樂所帶來的情緒體驗。他們能夠體會到不同演奏者,指揮家所演繹的不同張力。
而所有的錄音效果也好,器材也好,對於他們只不過是為了達成上述體驗的工具和通道而已。

兩者的本末的追求不同,前者更像是追求和享受新聞聯播的播音,要求字正腔圓,口誤極少,言語流利,悅耳動聽,但是講的是什麼內容並不重要。後者更像去聽大師的公開課及演講,坐在富麗堂皇,舒適明亮的大會場固然好,但是去摩肩擦踵的小禮堂也一樣可以,關鍵是去聽大師講了什麼。

既然問題談到了富特文格勒的貝多芬交響樂的錄音,我就多說幾句。聽了覺得後悔的,我只能說,他並不是真正喜歡貝多芬交響樂的,並不是真正享受貝多芬交響樂的。他花了幾萬幾十萬,買了那麼NB的音響,聽這「破玩意」,根本體現不出他音響的NB,當然是要後悔的,否則光聽這些個,花了那麼多銀子購置的NB器材不都成了擺設。同理,他更會覺得穆特遠超海菲茲。

這也很正常。我沒有任何歧視任何一方的意思,這事本身就是個求仁得仁,求義得義的事情。自己聽著高興就好,哪怕都在干「聽音樂」這麼同樣一件事情,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愉悅自己,滿足自己的途徑和角度,只是別把
「寧可聽二流的立體聲,也不聽所謂大師的單聲道」
當作真理到處來講就好。


沒道理,說反了。


1080p的鳳姐和rmvb的蒼老師你選哪個?


問題是單聲道的錄音通常並不差!單聲道時代都是模擬錄音,往往比80,90年代的DDD還要更動聽。


Bach: Sonatas Partitas (豆瓣)


一個時代的產物代表著一個時代
你不能說現在的塑料碗比明清的瓷器好 因為瓷器是帶有那個時代文化信息的
聲道好壞的對比是要有先決條件的 同時代同作品肯定聽多聲道 因為我們有選擇
但如果媒體或這設備受當時的時代影響只能單聲道的作品
他自身存在並且蘊含了那個時代的信息 就代表著價值 無論大家小家
至於大家小家誰好誰壞的問題我覺得沒有對比就沒有卓越
小家也是依託大家的參照物 是多樣化的象徵
有幾個大家和一群小家的行業 在那個時代就意味著他的如日中天
光有大家沒有小家這個行業未免顯得太壯烈了就


又來了。要知道非得評判一個優劣,比個高下,這本身就是個惡習。

小弟淡出所謂的HIfi 或者其它的什麼圈也好,已經很多年了。畢竟這是年少時的愛好,還會回來看看的。

作為一個興趣愛好來說,我個人以為沒有什麼高低貴賤之分。興趣志向不同就別往一個圈子裡混就好了。

有人喜歡的士高,有人喜歡交響樂,成啊,那就去找自己的同好交流吧。別人不喜歡就大度的笑笑過去吧。結果現在一派非得說大師單聲道才是高尚的品位,另一派聽完之後大呼上帝不喜歡,何必呢?


聲樂黨不聽單聲道時期大師還是別叫聲樂黨了。


沒必要一邊倒的踩這個說法,吹毛求疵的骨灰愛樂者畢竟也還是少數。

二元論害死人,古典樂受眾不是只有器材黨和版本控兩種人群的。

對於演繹版本要求沒有那麼高的普通樂迷和一般大眾而言,一些作品聽二流立體聲未必就是個壞選擇。大多數受眾是否有必要和有能力感受到某個版本某處的定音鼓是多麼的精妙?

這種氣勢洶洶的態度只怕會嚇走更多的潛在樂迷,加速古典樂市場的衰落(抱歉扯遠了)。

版本控到上綱上線,卻也就未必比器材黨高明多少了。


確實能從歷史錄音中聽到大師們的神來之筆,但是在音樂表現中,音色也是很重要的表現手段,每個傑出鋼琴家都有自己無與倫比的音色,大部分頂尖交響樂團都有自己招牌的音色,甚至作曲家在創作的時候就考慮到樂隊編製、鋼琴踏板、觸鍵等音色表現手段。如果是劣質的設備進行播放或者劣質的錄音都會有很大程度上的影響。
不論哪個時代,音樂創作者和演繹者在現場創造音樂的時候,聽到的都是完美的現場音效,他們所做的事情也是在這種音效環境的基礎上演繹的。所以歷史錄音並不能還原音樂發生時的樣子。所以當年魯賓斯坦年輕時候會因為錄音質量差而拒絕錄音、切利也會拒絕製造音樂罐頭。我們沒有能聽到大師現場的緣分,就只能從錄音中一窺大師的超凡演繹。
甚至有些鋼琴家在歷史錄音中發出的音色我們甚至不知道他們本身的銀色是不是這樣。例如吉澤金柔軟朦朧的音色我們根本不知道是錄音質量太差還是他本身的音樂個性。。。

當然當代錄音也不能還原現場,只是還原度會高很多。只不過當代錄音大部分年輕的藝術家在音樂處理上、藝術造詣上不如前輩那樣多的時代風骨和人文氣韻。
所以我的態度是聽歷史錄音的需要和當代錄音同時聽,不然有些作品,例如德彪西拉威爾,甚至梅西安等對音樂色彩感敏銳的作曲家,根本無法領會到作品的原樣。(我聽過錄音質量稍差的梅西安,對我來說完全是聽覺災難)當我們知道當代錄音演繹的音效之後再去聽歷史錄音,自然會將劣質的音效腦補,專註於前輩大師天神下凡一樣的演繹。


看你的屬性,對純器材發燒友來說當然是如此,對音樂愛好者來說這句話就是放屁


我覺得某個時代的錄音技術水平所限也成就了某時代的音樂風格,
是一種天然非人工的音樂效果器,
是藝術的一部分。
技術有先進和落後,藝術沒有,藝術只有創造。


那要看你是燒音響還是燒音樂啦


可是單聲道的唱片一般貴於立體聲唱片


還沒入門的,現在聽那些資深愛樂才喜歡的老錄音,實在是挺艱難,我試過,我也沒聽太明白。
不過,這裡有個區別:真正喜歡的是音樂,就會不斷去嘗試了解音樂,期待積累到一定程度後產生質的提升,從模糊到清晰,真正地吸收。這種體驗很微妙很美麗。
如果注意力放在比對器材上,走的就是另外的方向(好討厭題主用這個句式:)
STAR TREK voyager 裡面有一集,是講醫生的歌劇天分被發掘後,興沖沖做了上門女婿,結果,他老婆造了個能唱得比他音更高、音域更廣的替身。。。我的意思是說,什麼東西是核心的呢?這個,說不好,唯心主義,愛誰誰 :》
再想點更有趣的,比如說,音樂是靈魂,器材是軀殼,靈魂和軀殼,哪個更有價值?我覺得,要進化的話,可能靈魂離未來更近一些,但是在我們這些可憐的人類的層次:》靈魂無法脫離相形而存在,否則就是虛空。Q不是都需要一個形象,哈哈。
還是以ST為例,DS9裡面,那些家園故星已被摧毀的卡達西遺民,他們在聽藝人演奏故鄉的古老音樂時,靜寂無聲,而星艦,正攜帶著他們去往新的星系,新的家園。
抱歉跑題了。。最近在看三體~
1樓說的那個富特43年序曲里的有趣的東西...我沒聽到啊!求指點!


好版本的單聲道lp錄音音質非常不錯。聲音的密度,樂器的質感都很高。


看你打算玩器材還是聽音樂


沒聽過大師的單聲道鋼琴,倒是喜歡披頭士和貓王的單聲道


推薦閱讀:

巴洛克時期音樂家的社會地位是怎麼樣的?
有哪些巴洛克音樂值得推薦?
單簧管和雙簧管的聲音有什麼區別?
古典音樂如何入門?
為什麼Albinoni的Adagio和Pachelbel的Canon經常會編排在一起?

TAG:古典音樂 | 錄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