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索尼剛出的FE 50 1.8?

索大法E口一直沒有廉價全幅定焦標頭算是一個遺憾吧,對於普通用戶來說,轉接太麻煩。如今這個頭來了,FE50 1.8。5組6片,一片非球面鏡,186g,防塵防滴濺,售價1600左右,加上A7 售價已經降到5000+的了,會給新用戶對相機的選擇帶來怎樣的影響?


α的偉大復興——E卡口相機發展史


1.早已決勝的戰場
2006年,索尼向在相機產業已經窮途末路的柯尼卡美能達拋出了繡球,一舉進入了單反的戰場。然而戰場早已三分天下。佳能和尼康分別劃分了大量區域,只留下不足以喘息的區域讓其他廠商去廝殺。代表了領袖的α諷刺的被他人踏在腳下。

不要以為索尼沒有作為。索尼已經很努力了。為了滿足「專業人士」的需求,在α900全畫幅推出之後接連著就公布了「所有專業攝影師都會擁有「的大三元。而300mm,500mm超長焦鏡頭以及70-400/70-300這種長焦可變鏡頭也一個不少。但是如同我說的那樣,天下已三分。想要從早已扎穩根基的佳能和尼康口裡奪肉簡直早已難於登天。接下來出的二代鏡頭,以及a77/99系機身更多的是為了安慰還在堅守索尼陣營的單反用戶,然而索尼自己早已心猿意馬。

2.無反反擊戰
2008年,曾經霸主的奧林巴斯和松下聯手推出了新的格式,M4/3,企圖另闢戰場。M4/3格式繼承了他的先輩4/3格式的鏡頭,以及感測器尺寸。但是去掉的反光板和五稜鏡讓本已小巧的43相機體積進一步小型化。小巧的機身,多樣的鏡頭,以及不輸給截副的畫質讓M43一時間成為了愛好者和非職業攝影師中的寵愛。拋棄了光學和機械的結構,而將相機進一步的拉入了電子元器件的戰略,引起了兩外三家電子巨頭的注意力,其中一家就是索尼。

索尼一直努力將單反相機電子化,用不可動的半透鏡來替代需要升起的反光鏡就是其嘗試之一。只是這種設計最後只會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本來優秀的索尼感測器在自殘半檔之後,和他家的感測器相比毫無特色,相反到喂足了尼康,使得其成為了畫質優秀的代言詞。

3.歪打正著的金礦

NEX-5推出的時候不能說集結了索尼的科技結晶,但也足夠讓人嘆為觀止。比手掌還要小的本體、一反相機柔軟的線條而加入了硬朗的邊緣,以及一個沒有絲毫偷工減料的APSC感測器。標誌了新一代的相機王者的誕生。實際上,當拿nex5和M43相機作比較時,你會發現他甚至比用了更小感測器的M43還要小巧。

可能正是因為設計NEX相機時沒有α的歷史的負擔,索尼才有膽量將相機設計的如此另類。

隨後的NEX-5N,NEX-C3,NEX-5R都是在一步一個腳印的更新和強化相機。但是只是停留在這種階段的話,無反相機最後也不過是一個可以換鏡頭的高畫質橋機而已。如果要讓他繼續進化下去,那麼就要想著更高品味和需求的群眾進發:發燒友/業餘攝影師。

4,革命的號角
單反和無反之間,除去外觀和造型這種對攝影剛需無關緊要的東西之外,最大的區別只有兩個:取景器、和對焦。
取景器是一個很好解決的問題。小型高密度的lcd屏和led屏在無反問世的時候已進入成熟發展期,接下來就只有在提高一些解析度,或者降低些成本。
真正握住無反相機向專業市場發展的,是對焦能力。

對焦感測器並不是什麼高深的科學。實際上,他只是相機中另一塊小小的cmos而已。但就是這塊cmos,決定了單反相機在對焦時決定性的速度和準確度。也正是這塊晶元,是無反相機一開始心頭的痛。每當提起無反相機的時候,人們口頭最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他的對焦速度不夠快」。

面對這個問題,松下和奧林巴斯作出的對策是增加相機cmos的刷新頻率,以及鏡頭的反應能力來增加對焦的靈敏度。而索尼的決定則是:正面對抗,直接在感測器cmos上加入對焦功能!

第一款用上了OSPDAF(On Sensor Phase Detect Auto Focus)的索尼相機是NEX-5R。雖然他的性能並不如意,甚至比一些高端的M43相機的對焦速度還要慢一些。但是這只是個開端,幾部相機之後,一部真正能撼動單反地位的相繼出現了。

5,向上,向上!

α6000並不是一款完美的相機,你要仔細看的話會發現他全身都是妥協:採用工程塑料而不是合金打造的機身。比他的先輩NEX-6還要差的EVF,只有一個撥輪(和一個轉輪)。就連搭配的套頭和之前的18-55相比畫質還要下降一層。但是和他出彩的地方一比,這些事情簡直都微不足道。比如說他最大的特點:

179個覆蓋整個畫面的相位對焦點。

幾經磨難,索尼總算成熟到可以開發出一塊能夠在整個cmos上都覆蓋滿對焦點的感測器,無論是數量還是覆蓋面積,都將單反置於身後。而索尼自己的cmos質量從來不用懷疑,而當a6000的價格公布之後,人們發現,這些妥協的地方都是為了給那塊cmos提供利潤的空間。

α6000不僅是第一款全方面性能都可以和單反相機進行較量的無反相機,而且也是索尼第一款拋棄掉NEX前綴,而加入α家庭的相機。因為NEX已經成熟了。他不再是那款以噱頭吸引人眼球的相機,而是要成為α標誌和意志的接班人。

實際上,當α6000公布的時候,我想起了一款無論是名字上,還是和意義上都十分相近的相機,那就是美能達的α7000:

α7000當年就以他高效,準確的對焦系統一度成為無數攝影師的寵兒。而今天,α6000憑藉著他的對焦能力,再一次屹立於眾人之前。

可能是我自作多情,但無論是硬朗的機身,不和機身融合在一起的握柄,還是右側那斜切的邊框,我都能從α6000身上看見向α7000致敬的地方。

但為什麼不直接給他取名叫α7000呢?可能是因為索尼覺得α6000能力還是不足,無以擔當α7000的大名。所以就算後續機體也只起名為α6300,而不是一代神機的編號。

6,大智若愚
索尼α7以及α7R的問世既出人意料,也讓人覺得合情合理。出乎意料是因為索尼自己還經營著美能達遺留下來的A卡口,合情合理則是因為E卡口要繼續發展,就只有去搶奪全畫幅的地位。有人覺得在E卡口裡放全畫幅是索尼屁股決定腦袋的決策,但我並不覺得。隨便一查就知道,比E卡口還要小的全畫幅卡口並不是少數,像是萊卡的M卡口,尼康的F卡口,或者像無數人轉接到單反相機機身上的42螺紋卡口,都比E口要小。如果你還不信的話,就再去看一眼NEX-5系列。如果只是為apsc畫幅設計的話,為什麼要把卡口設計的這麼大?

索尼公布α7的時候,可供α7使用的鏡頭可以說是少得可憐:一個35 2.8,一個55 1.8,一個28-70浮動光圈,以及小三元中的中焦和長焦。如果要找兩個字來形容的話,那麼這兩個字肯定是:乏味。

和當年收購了美能達之後一舉推出大三元的猛勁相反,索尼這次伴隨著α7推出的鏡頭說是中規中矩都有些誇獎他:和全畫幅搭配的標準鏡頭是一個用塑料做的浮動光圈,而且廣角端還是老掉牙的28,而不是24。適合掃街的35定焦卻是一個幾乎已經沒有定焦會採用的F2.8「小」光圈。而光圈中規中矩的55mm「痰盂」價格卻是令人乍舌的5000塊錢。看到最後似乎只有24-70和70-200這兩個鏡頭是明智的人才會推出的鏡頭。有人直接宣稱「索尼根本就不會給相機搭配鏡頭」。

然而呢?

α7+35mm憑藉著他的小巧輕便一瞬間成為了街拍人士最青睞的鏡頭組合,全畫幅領域裡就只有佳能的40餅可以與之一搏。

但是我們都知道,35之所以經典,就是因為它是35,而不是40。

而蔡司55mm F1.8這個鏡頭儘管光圈不受青睞,但是其光學素質和畫面銳度卻也受到不少人的喜愛和追捧,更有甚者去拿他和蔡司本家的55 1.4 Otus去比較。

當然去和萬元的Outs肯定無法同日而語,但也能看出來買了這款鏡頭的用戶對這款鏡頭的熱愛程度。

而28-70看似不起眼,但是這個鏡頭採用了塑料而不是金屬作為鏡身,而且相對較小的光圈有效地控制住了體積和重量,結果就是初代α7+28-70的總共重量不到800克,而相比之下,6D單機身就已經770克了……

和眾人猜測相反的是,作為小三元成員的24-70F4和70-200F4,收到的關注卻最少。因為他們無論是體積上還是質量上,都和單反並無太大區別。

而製造不出區別,便是索尼最害怕的。

7,特洛伊戰爭
單反時代的滑鐵盧讓索尼意識到了一件事情:從已經固定的人群中搶肉難之又難,更何況已經接近同質的單反行業已經沒有空間插手第三人了。那麼要想打開一片新天地,首先就需要關注一個沒有人關注的領域,而索尼第一批鏡頭明確表示了:這個領域就是便攜性。

作為全世界最大的感測器製造商之一的索尼從來不用擔心自家感測器的質量問題,α7系列相機的感測器就算拿不了世界第一,也從來不落後。而索尼本身的鏡頭策略似乎就在告訴大家:我的鏡頭是無可替代的,不要擔心買我的相機你們就需要重新買鏡頭。我們有的鏡頭你們都沒有,而你們有的鏡頭,在我們的相機上也可以使用。
如果α7和α7r的這種意圖還不夠明顯的話,那麼α7s的面世則是大張旗鼓的宣告了這一點。

α7s說實話並不是一款相機,他只是一款偽裝成了一款專業相機的錄像機。一千二百萬像素的CMOS放在今日連手機的解析度都比不過,但是他卻有可怕的四十萬ISO高感,以及全畫幅超採樣錄製4K視頻的能力。現在隨便參加一個婚禮,都可以在跟拍人群中看見使用α7s錄像的攝影師。儘管他們用的是佳能或者尼康的鏡頭。但是α7的種子已經埋下了,越來越多的攝影師開始認識到,接觸到α7系列。對於他們來說也許換門的時機還未成熟,滅門的時間還沒到,但是這個時候已經快了。藏在木馬中的無反相機已經進入了單反的城牆,接下來就要看他們如何打一個精彩的奇襲了。

8,誰說無反不如單
隨著α7的聲望和能力家喻戶曉之後,第二批公布的鏡頭明顯出現了兩個特別的鏡頭:35mm F1.4和90mm F2.8 Macro。
這兩個鏡頭如果需要一個詞來形容的話,那麼最合適的詞就是「巨獸「

甚至把這兩個鏡頭和單反的鏡頭放在一起的時候,都底氣十足:

如果說第一批的55 1.8,35 2.8是為了告訴大家「我有的,你們沒有」的話,那麼這兩個鏡頭想要表達的就是「你們有的,我們能做的更好」。(只可惜35 1.4趕上了佳能的35 1.4二代,用更巨大的體積和重量壓蓋過了其他的風頭)
更何況和他們兩個鏡頭搭配的,是全世界最好的相機(根據dxomark評分):α7R II

α7R II和α6000一樣,也是一款滿身小傷的相機。從他全畫幅4K視頻錄製過熱,到感測器長曝底噪會大幅度增加,要挑的話全身都是毛病。

然而這款相機,卻有著傲人的數值:四千兩百萬像素,10w ISO感光度,14EV的動態範圍(無損RAW之後)。而且還有著無數的實用小功能,比如眼部對焦,物體追蹤對焦。更不要說無反本身能夠實時預覽帶來的優勢。而且還支持機身內部錄製4K視頻,更有專業的S log2色彩檔案可以供後期調色使用。

最令人興奮的,則是α7R II對其他鏡頭的支持:去除機身內置的防抖可以對所有鏡頭進行防抖支持以外,只要轉接環支持,所有三方鏡頭都可以在α7R II上面實現相位對焦和連續對焦!而且得益於反差對焦和OSPDAF,α7R II可以做到遠比單反精準的對焦能力。

接下來推出的α7S II算是眾望所歸,除了在α7S的前提上提高了一檔畫質以外,也加入了α7二代共通的防抖能力。

如果說α7一代是潛入敵營的木馬的話,那麼α7二代就是攻破城牆的大炮。

接下來大炮需要的,就只有子彈了。

9,G The Master Race

索尼的戰略很清楚:如果一上來就發布大三元和對手硬碰硬的話,自然是用戶基數大的那一側會勝利,自己只會碰的頭破血流。於是索尼不這麼做。α7系列與其說是要直接當作獨當一面的相機來說,其實更像是一台供已有單反的攝影師群體進行把玩的備機,他的目的並不是要豎起大旗,而是要在那些人的心中留下痕迹。α7從2013年發售到現在已經過去了兩年半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憑藉著自身優勢已經吸引了大批的使用者和追隨者,其中不乏當作備機使用最後被相機自身優勢吸引過去的專業攝影師,以及從NEX一路玩到全畫幅的愛好者們。如果說α7剛毛遂自薦的時候,大家的疑問是:為什麼我需要換相機?到現在,α7已經充分的證明了自己的能力。於是問題就變成了:「α7實在是太棒了,但是鏡頭呢?」

24-70 2.8,70-200 2.8,以及85 1.4,這三款鏡頭的參數代表了α7已經從當年的靠差異競爭從單反市場中試圖搶肉的小相機,變成了能夠頂天立地的競爭者。新開發的G Master鏡頭也表示著,我們不光是美能達G的繼承者,我們還要成為一代霸者。

10,三個小痰盂
E卡口誕生的短短六年,索尼已經製造了三個小痰盂。有意思的是,三個小痰盂不僅各不相同,每個還能代表當時E卡口相機的地位。

隨著NEX-3和NEX-5公布時一起公布的的50 F1.8。像場只能覆蓋截副,自帶防抖。
他代表了E卡口相機剛登台亮相的時代。他長得很時髦,很另類(甚至還有銀色的版本),未來對他來說是未知的,但正是因為他們的存在,E卡口才得以繁榮,發展下去。

和α7同時公布的蔡司55mm F1.8。作為一個擁有蔡司血統的鏡頭,他的光圈似乎和他的價格不相匹配。但是伴隨著使用的人數越來越多,喜歡上他的人也越來越多。因為這個鏡頭的體驗無法是無法在其他機身上得到的。正如同剛發售的α7一樣,他們需要的不是證明自己有多好,而是要向世人證明,自己是獨一無二的。

時隔六年,索尼在E卡口上公布的第三個痰盂。經過了兩年半的洗禮E卡口亦然成長為了一個能夠頂天立地的卡口。α7也不需要一天到晚靠著和其他相機大相徑庭來吸引人氣了。接下來索尼要做的,就是補全鏡頭裡的短板,來讓E卡口成為一個沒有短板的系統。

The END

(或者佳能突然公布一個寬容度性能都能吊打索尼的無反,然後大家又都回去用佳能去了。)


因為買不起FE55
之前轉接古董標頭買了好幾個....
這下消停了

---

最後我還是買了FE55


其實我只是單純吐槽一下前面的答案那麼多卻沒人發現這個鏡頭其實是單反用的傳統6片5組雙高斯設計但將最後一片做成單面非球修正開放光圈下的邊沿成像然後接長屁股就賣個無反鏡頭的價格組嗎?

看看後組到卡口的距離,看得出分別了吧. HOLY SONY, YOU ARE MY LORD....


昨天晚上半夜,索尼靜悄悄的發布了新款全畫幅E口鏡頭FE 50mm F1.8和 FE 70-300 F4.5-5.6 G OSS。今天早上和朋友談起這其中一支新FE50的市場前景,為什麼索尼會在這個期間推出這FE50這支似乎定位稍「入門」的鏡頭,之前索尼的FE卡口鏡頭基本都是高價路線,當然素質也相當不錯,而這支鏡頭的發布來看,似乎更多體現的是一些市場意圖。

一、
FE55 1.8怎麼辦?

一看到FE50這支索尼「痰盂」的時候,大部分人腦子裡也許會想FE55 1.8這麼辦?這支看上去光圈參數相近的鏡頭,價格上卻要比新的FE50要貴3倍的鏡頭,如果讓用戶選,大家會怎麼選?

一開始,我也認為FE55 1.8有點「懸」了,甚至想索尼今後會不會停產該鏡頭,轉而生產更高級的GM系列50焦段,比如FE50 1.4甚至1.2?但轉念而想,似乎索尼目前並不會這麼做。這裡涉及到FE55 的定位:

關於FE55 1.8 ,從這支鏡頭上市以來,基本受到了大面積的用戶好評。焦內銳利如刀,焦外也相當奶油,再加上Zeiss小藍標加持,被很多攝影愛好者認為是標頭中的「標王」(如果你要說Outs這些,我們就不談了)。是很攝影發燒友的最佳選擇,卻也是所有索尼微單50mm焦段愛好者的唯一選擇!

二、為什麼需要另一支FE50

全畫幅微單上市之初,索尼需要一支像FE55一樣的強力標頭,來提供強大的品牌知名度,或者建立用戶的「好感度」。但今時不如往日,目前索尼在國內無反市場已經是無可爭議的老大,並且不斷衝擊的單反市場的份額,為了爭奪整個相機市場,它們A7的價格已經到了很多經濟不是很充足,甚至學生黨也可以購買的地步,你見過5000多元的全畫幅相機嗎?

可以說這支新FE50就是為這部分用戶而準備的,如果你是發燒友那你可以繼續選擇FE55,但如果你剛進入全幅微單領域,那FE55
1.8也不再是唯一的選擇,你也不用為配一個鏡頭+A7機身付出近1W元的價格,只需要1500元買一支新FE50就夠了!


FE50 1.8是目前索尼第一支全畫幅的標準50mm鏡頭,是以前從來沒有過的。背後的象徵意義在於,索尼微單開始真正成為市場主流,定位更加清晰,一支便宜的讓你,可以感受到專業性能的標頭


我覺得以後用FE55和FE50的人要互相鄙視了……用FE50的人覺得花3倍的價錢買一隻光圈一樣的55就為了打個蔡司標,是人傻錢多;另一邊用FE55的人覺得買個老掉牙的雙高斯結構50,大光圈根本不能用,被人坑了還幫著數錢……

我之前說過,對於想要認真學攝影「專業」或者是「技術」的人來說,再窮也要上全幅。所以如果你實在買不起別的器材,但又想認真學習攝影,那就買a7一代+這隻50 1.8吧。記得把機內風格調到黑白,實時取景打開,全手動模式。恭喜你,過去幾十年攝影科班生必須用手動單反+黑白膠片才能走完的起步過程,你現在可以用索尼微單學習了。而且因為可以實時取景黑白,你學習影調控制的過程會比你的前輩們順暢的多得多!

但是如果你不想自虐,只想買器材裝逼,或者是泡妹紙,那我還是不推薦這個頭的。因為我覺得器材還是一步到位最省錢省事,700美元買個FE55,從此不再想其他標頭,要比250美元買個小痰盂回來然後遲早會嫌棄划算的多……至於完全不懂攝影,只是想記錄生活的新用戶,還是買變焦套頭去吧……


簡直要哭了。。我是標頭愛好者,我不常拍人像,所以手動頭為主。主力標頭是徠卡r50 f/2和康泰時50 f/1.4。。
但是偶爾還是要拍一拍人像,一直困苦於沒有自動對焦,抓拍就比較吃力。其實有個便宜的銳度過得去大光圈標頭拿來拍人像足夠了,色彩全部後期調就是了。結果終於前幾天下定決心去入了個fe55。擦。。這時候出個小痰盂讓我情何以堪?你妹的!


以前買A7,除了轉接,不知道要配什麼50mm大光圈標頭。FE55 1.8ZA抄底也就3500,還是太貴,不是所有人都買得起的。

50mm鏡頭永遠都是攝影者的初心,不管在哪一個135全畫幅系統上。

現在,有了一個原廠的選擇,5000塊果斷安利A7。雙高斯結構、一片非球面、7片光圈葉片、線性馬達,素質不會差,起碼也是能和尼康50 1.8G比的,基本上就是50 1.8G相仿的鏡頭。
價格,估計國行應該1499吧,最多也就這個價啦,太高的話就失去了廉價標頭的意義。這麼也很好理解為什麼不出1.4了——原來FE性價比最高的定焦28f2官方價才2399,50 1.4也得這個價,那樣也就沒有意思。

A7還能再戰有木有!

====================
不過我很快就被打臉了:


我不知道為啥這個鏡頭被黑得挺慘的,國外也是。Amazon和Bestbuy評分都只有三星多

黑點主要集中在這三點,對焦慢,畫質不高,拉風箱聲音大

我今天剛買,試了下,機身是a6000
對焦要比套頭慢,也沒有套頭果斷,但是並沒有慢多少,哪怕是光線不充足的情況下。至於全黑天的話有空試試。
畫質我看了,挺好的,完全能接受。當然我以前只有套頭可以用,突然用上定焦痰盂確實是感覺進入了新世界。
拉風箱有聲音,但是聲真不大

別人黑鏡頭的理由我個人是這麼理解的
因為a6000及更高端的機型擁有非常牛的對焦能力,所以很多人期待這個鏡頭能配上索法強大的對焦性能,但事實是這個鏡頭確實在拖後腿。怎麼說呢?這個鏡頭的存在基本把索法的對焦性能拉回到入門單反級別,以前的優勢蕩然無存。
畫質上,我發現Amazon上的負面評論都是把畫面百分之百放大然後挑刺。唉,怎麼說呢?好像也沒什麼錯。。。
至於拉風箱,你們都是在劇院里拍照嗎?要求不許有任何雜音嗎?要是戶外的話,周圍環境總是有點聲音的,完全能把拉風箱的聲音蓋過去。

總之,這是一款入門級別的全畫幅鏡頭。如果你是專業戶,工作環境要求高,或者你是土豪,錢多到沒出花,你根本不會去關注這個新鏡頭,更用不著去黑。如果你是新手,而且預算有限,這個鏡頭可以成為你攝影道路上的敲門磚。總之,懂的自然懂,只有不懂的才會去黑。

當然,如果你非要和佳能的小痰盂比性價比,我舉雙手投降。
什麼?你要轉接佳能的小痰盂?你有沒有考慮過轉接環多少錢?蛤?轉接環貴不在乎?那你幹嘛不上FE55?


買55 1.8不後悔


這是一次對荷包攻擊力不大的信仰充值


【2017更新——當時果然預期太高了,其實FE50好辣雞…馬達聲音巨大,做工廉價,畫質湊活,性價比被小痰盂吊打…強烈不推薦】


索尼終於有自己的廉價全幅50定焦了,跟NC兩家價格也基本保持了一個級別,800~1500內。
根據我才買的FE28驚人的素質表現來看,這隻FE50在光學表現上吊打小痰盂(50 1.8II,STM沒用過不評價)應該是沒問題的。
【至於FE55何去何從大家不用操心,FE55跟FE50目標人群完全不同,沒有銷量衝突。前者是為商業人像攝影和追求極致畫質表現用戶準備的。除去OTUS,市面上幾乎沒有50定焦能碾壓FE55的素質】
業餘攝影愛好者再也不用多花3倍的價錢買FE55了~根據官方樣張來看,在非商業用途和非極端使用條件下,表現跟FE55差距不算太大。
只在電腦屏幕上看(包括小幅列印)銳度完全夠用,色散個人估計會較為明顯。焦外表現應該不錯(使用同樣圓形光圈的FE28焦外非常柔順)。
以上均為無責任猜測~僅供參考
我覺得這個鏡頭的發布終結了一個時代,也開啟了一個時代
——從此,全幅被拉下神壇,價格不再是選擇全幅和截幅的理由(體積和需求成了唯一因素),全幅+頂級畫質的門檻從NC時代的2~3w降到了5~6k,想想都可怕
(佳能:玩NMB,GG)
作為索狗,你問我滋不滋持,我只能說
新50和70-300
Shut Up and TAKE MY MONEY!( ˉ??ˉ )


預算一萬以下,一定一變的最佳選擇


無論設計還是MTF都跟尼康50/1.8G相近,大光圈畫質一定不像另外兩隻窮人版50/1.8那麼不堪。
如果能1500~1600開賣,穩定後降到1300左右還是很有競爭力的。
然而國行首發價全球最貴,實力作死誰也擋不住→_→


索尼 NEX 5T,E50 1.8。心心念念的人像鏡頭,終於入手了。FE50 1.8 (16年)VS E 50 1.8(11年),全畫幅VS半畫幅。FE裝在我5T的我老機器上(裝在半畫幅機器上都是半畫幅),那個對焦啊,想哭有沒有,我已經把我相機的固件升級到最新了。兩款對焦速度什麼的,E50好很多。FE50一直來回對焦。作為一個其實對攝影要求不高,估計近2兩年內不會升級機身的人來說,我糾結了很久買了舊款的E50。官網價1999 VS 1800。京東E50比官網還貴。以及,據說漲價過一次。以及,很明顯,鏡頭外部質感,舊款的金屬感要好很多。以及,我call了客服,說是兩款都沒有防抖的,不知道為什麼總看到有人說E50有防抖,這點不確定。然後也有人說鏡頭的防抖沒什麼卵用,我不知道。還有什麼,哦,店員說,E50拉風箱的感覺不那麼明顯,和他來回對焦的那個鏡頭裡面也有點關係,以及如果你是新的機子,全畫幅,那肯定是FE50更合適,此條針對我這種,5T老設備,半畫幅的。我更喜歡E50


小白請問,用在A5100/6000這類上,選擇這款全副還是APS的E50呢?全副的這款現在還便宜200左右。


你知道什麼是窮人三寶嗎?


昨天剛買了個50 1.8的頭,原本糾結55 1.8和50 1.8,怎奈囊中羞澀啊,只能入50了


如果你能做到買了FE5018後不去摸5518的話 可以說5018還是個不錯的頭 除了價格


說多了沒用。。。被黑的原因只是因為佳能的50 1.8才幾百塊,然而沒人說尼康的其實也一千多。。。。因為佳能小痰盂太便宜了。。


昨天入手了FE50 1.8這個新的鏡頭。
先列一下缺點吧。
1、沒有防抖
2、對焦相對慢,習慣就好
3、對焦時候,馬達聲音有點大

我的是放在a6000上,忽略上面的缺點,整體上感覺還可以,可以接受。看圖,光圈都是F2.8。


全開可用 物有所值
1.8的光圈你也不能指望很戲劇化,非常適合不折騰的人好好拍照的一個日常自動掛機頭。


a6000 單機3000+
a7 單機5000
e50 f1.8 1300+
fe 50 f1.8 1600+
差價2000+
即使a7綠帽子 算上標變3000+的差價能上全畫幅


我想問的是索尼fe 50 1.8是不是玻璃鏡片,180g鐵定又是樹脂


推薦閱讀:

全畫幅單反配常用的定焦,是選擇 35mm,50mm 還是 85mm 呢?
如何評價騰龍85mm f1.8 VC這款鏡頭?

TAG:鏡頭 | 微單相機 | 索尼Sony | 定焦鏡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