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美國人不愛存錢?

他們的錢用於投資和消費的比重是多少?凸顯了什麼樣的財富觀念?


Nearly 7 in 10 Americans Have Less Than $1,000 in Savings, New Study Shows

就算一個人愛怎麼花錢,也不可能把自己逼得這麼極限,連1000美元也不剩下的。顯然就是存不了。這是去年的文章,距離經濟危機帶來的衰退的終結,也就三四年的時間。所以說美國人喜歡負債、喜歡超前消費可以。你說他們因此而選擇不存錢,這當然是錯誤的。他們並沒有選擇。

我覺得從我自己身上就可以明顯看出來。在北京和西雅圖我保持的生活習慣其實是差不多的:

  • 都是距離繁華的市中心十幾公里,北京住130平方的房子,美帝住適用面積100平方的房子,他們其實是差不多的。北京一個月&<5000人民幣,美帝一個月15000人民幣。
  • 在公司附近胡吃海喝。算上老婆,北京一個月5000-6000人民幣,美帝一個月20000人民幣。
  • 買保險。在國內生活只要肯撕逼,不買保險也可以。美帝不行,不買保險連房子都不租給你,怕你出了事沒錢賠。這些都是自費的,公司一年給我買的保險&>10萬人民幣,這個就不算進去了,不然你們肯定說不公平。
  • 醫療費用。在國內的時候我身體出了事(導致我下決心離開北京的霧霾,所以也不是什麼小事),淡定地跑進醫院裡自費醫療,費用少到我覺得學習一下如何使用當時公司給的保險都覺得虧。美帝哪裡敢這樣,做一次「血常規」都保後沒了2000人民幣,要是真的出了點事要輸液,你就爽爆了。公司給的保險$4000一年的牙醫保險,我蛀牙做個牙冠,maximum只保$2000,都不知道錢拿去幹嘛了。
  • 很多美國人有房子,要交房產稅。我國人民暫時還不用,多爽。

我覺得這四樣就是開銷最大的了,其他的消費都是娛樂消費,不能算。美帝的消費大約是北京的5倍,翻牆後,我的稅後工資有5倍那麼多嗎?顯然沒有。而且國內還有公積金,美帝只有屁。我的家庭收入在美帝的排位已經相當靠前了,不知道那些窮一點的人日子是怎麼過的。

P.S.

在美帝不是說你不買保險,就可以自願承擔風險不花錢了。奧巴馬說了,你不買醫保,那就罰你的錢,跟醫保同一個數量級,最終你還沒有保險。

P.S.2

這就是為什麼在美帝賺錢的時候,不能簡單的乘以匯率,然後跟中國的工資比較。根據一些統計,美帝1美元購買本土商品的購買力,只有我國2-3塊錢購買的本土商品那麼多。進口商品情況複雜,略去不表(逃


來源:http://databank.worldbank.org/
美國的低儲蓄率是一個謎,就像東亞地區的高儲蓄率一樣。從1980年開始,美國的儲蓄率就低於20%,在2010年甚至只有10%,而同時期中國超過50%。
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收入?雖然人均GDP都很高,但美國的儲蓄率卻顯著低於法德瑞等國家,更遠低於日本、新加坡等國家。社保?美國的社保系統不一定好於日本和新加坡,而且幾乎肯定差於歐洲。所以,不能完全歸於這兩種原因。
我總結了一下美國儲蓄率的經驗研究,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美國人借錢很容易,碰不到流動性約束,因此也沒有對較短期的未來進行預防性儲蓄的動機。
2,美國人沒有為老年時期存錢的動機。一方面是因為高額遺產稅讓他們沒必要留錢給子女;另一方面,隨著美國年輕人的政治參與率下降,政客更加傾向於討好老年人,因此整個社會的財富總體在通過醫保、養老保險等方式從年輕人向老年人轉移,於是老年人的消費傾向近來也節節升高。那麼,年輕的工作人口就更加沒必要存錢了,既然年老後政府會從更年輕的一代那裡收稅交給自己花,自己又何必存錢呢?
參考文獻:
http://www.nber.org/papers/w5571.pdf
http://www.nber.org/chapters/c8871.pdf
http://www.econ2.jhu.edu/people/ccarroll/NatSavSoLow.pdf


在美國生活幾年後的切身體會是根本存不下錢。
首先,美國的稅收很高,州稅,聯邦稅,社會安全費,消費稅,至少工資的40%沒有了。美國家庭中位收入5萬吧,交了稅也就3萬多吧。當然,富豪們稅率低很多。
其次,生活必需品消費很貴,比如電費,按照老美的生活習慣,冬天一個月七八百很普遍。有網路的手機套餐70左右吧,兩人就是140。還有水費,網費,垃圾費,電視費。對了,還有大頭,地稅,如果是公寓的話還有管理費。美國沒有車就沒有腿,兩輛車保險至少300,還有油及修車費用。中午吃個快餐10塊左右,一月20個工作日,也要200吧,兩個人就400。這些零零總總加起來一個月總要2000塊。這還沒算上菜錢。如果有孩子,daycare只要1000。好不容易上了小學,下午2點放學,雙職工沒法去接,只能afterschool,至少600。暑假沒人看孩子怎麼辦,summer camp至少2k。上學每學期要給老師gift card,要給學校捐錢。還有醫保,一家1k是普遍情況,政府工除外,每次看病還有copay,還要付藥費。
最後美國是標準的消費社會,經過幾十上百年的洗腦,普通人都身在其中難以自拔。小朋友生日都要辦party,請小朋友來,走的時候每人都要送禮物。還要再買個蛋糕送到學校分。聖誕節要給小朋友買堆成山的禮物。諸如種種,消費社會的精髓伴隨著每個人長大,成為大家的傳統。
以我周圍老外朋友來說,他們也想攢錢,實在是攢不下來啊。當然去了google facebook的土豪不算。進入公司的bonus就很可觀了。美國還有許許多多的old money,不靠薪水生活。但是對於普通的中產階級,存錢真的是impossible。所以退休後要賣掉房子到便宜的地方生活呀。


接觸過美國人花錢之大手大腳:一個單身女子,一個人買了一個三層樓的大房子,住了一年不想還房貸了,賣了又買了一輛好車(3W刀),又過一年手頭緊,賣了換一輛破車開……。和印度、韓國朋友交流過,存錢也不是中國人專利,東方人都有儲蓄的傳統。
個人感覺有如下原因:
1、社會穩定。美國社會從經濟、社會結構、政治體制上幾十年沒有大的變動了,都說美國人找不到歷史,中國人找不到未來,美國人對未來的預期相當有把握,因為過去一百年兩百年就是這麼過來的,不像中國近百年改朝換代翻天覆地。
2、工作穩定。整個社會的人才供需達到了相對平衡,一個蘿蔔一個坑,能創造出100個就業崗位的算是企業家、開拓者了。所以沒有特殊意外情況,老老實實工作不會有太大失去工作的危險(部分高風險行業除外,比如金融)。
3、保險體系。美國人收入的近一半都交了各種保險,車被偷了,房子被樹砸了,得了癌症等等都有保險覆蓋,人所能遇到的絕大部分意外都會有保險公司罩著,也就像拴著安全繩,敢於放手冒險。
4、文化傳統。西方人重視個體,喜歡冒險,相對來說東方人重視集體(家族、單位、幫會、郭嘉),所以西方人的人生觀是嘗試不同的可能,活出自己的價值,這樣也就會傾向於花掉大部分積蓄去做一件喜歡的事。
5、經濟發達。不存錢的另一個原因是,滿足溫飽實在是太容易的事情,不會輕易讓生活陷入困境,甚至還可以保證不錯的生活質量。就像是美國窮人(黑人居多)才會整天吃麥當勞肯德基,把自己吃成大胖子,不管怎麼折騰至少不會餓肚子。


最近正好在做此類研究,下面圖中的數據來自美國勞動局,還是比較權威詳細和直觀的:

可見,收入高於平均線的人群(60%級以上),還是有一定結餘存款的。這些結餘是付掉房貸/房租以及繳納了養老金以後的結餘。主要問題來源於中下以及低收入人群 - 他們入不敷出。真的分析一下他們那一部分人的消費,較大比例還是花在了房子和交通上。但房子和交通很大程度上也是剛性支出,除非他們願意與人合租或者搬到物價很低的地方,否則降低這一部分消費有一定難度。對於這些人,很大程度可能只能靠救濟了,或者多打一份工。

我在美國了不短的時間,對中產到上流階層的人民生活都有一定了解,並不覺得他們的消費比國人誇張多少。。。這幾年來醫療支出,學費和油價都有大幅上升,對不少中產也帶來了一定的經濟壓力。

*******廣告分割線~~~歡迎參加我的Live :D *******

知乎 Live - 全新的實時問答


美國人不存錢是有其歷史原因和現實原因的。

簡單的來說,資本主義就是既生產人們需要的東西,也生產人們想要的東西,他們鼓勵消費,拉動內需,所以大多數地發達國家都面臨著儲蓄不足的情況,他們的經濟學家相信技術的更新變化是決定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實際上美國曾經多次出台有利於促進儲蓄增長的政策,但是很難起到實際作用,這與人民的生活習慣和歷史傳承有關。
而有的古典經濟學家,如亞當斯密,強調的是來自儲蓄的資本積累,很多東亞國家,都在認真地執行亞當斯密的這一原則,利用儲蓄的複利戰略來擺脫貧困,像中國,像新加坡,他們的儲蓄總額都佔有很大一部分的GDP總額,如果年齡稍微大一點的人認真回憶一下,肯定對一張海報特別熟悉:雷鋒懷抱著一個儲蓄罐,然後下面書寫著儲蓄光榮4個字。千萬不要小看正面形象的力量,如果你看過《兵臨城下》,你就會明白,是瓦西里幫助蘇聯打贏了斯大林格勒戰役。而在中國,也是靠著雷鋒才成為了高儲蓄增長地經濟,這讓美國怎麼也羨慕不過來。
愛不愛存錢,看似簡單的生活習慣後面,也有著兩個國家在實現財富增長上不同的抉擇。

還有一個方面,也是美國人不愛存錢的原因,就是他們豐厚的福利保障,美國有很多失業的黑人,完全只靠政府救濟生活,這已經成為了美國政府長期飽受爭議的詬病。然後再回顧一下美國次貸危機的導火線,在當時看似一片繁榮地房產經紀背後,有多少貸款是借給了一些牛鬼蛇神的,這些人可能明天就會失業,但是今天依然敢貸款買房,等到他們沒錢了可以很瀟洒的說「爺沒錢了,房子你收回去就是,以後我就吃政府啦~。」這在中國可能嗎?不過歸根到底,也如周曉農老師說的,經濟實力決定著一個國家的消費習慣,美國作為世界第一經濟體,又是美元本位制,沒錢了,開啟印鈔機就可以滿世界搶錢了。


更正:我剛看了我上周工資單,稅率是36.24%,不是40%,不過也沒差多少啊。

我25歲,男,未婚,在美國工作,坐標Washington DC,年薪$110,000,36.24%的稅,稅後$70,000,每個月$5,800,扣掉401K還有其他亂七八糟我不記得名字的,一個月可支配收入$5,500。以下是每個月支出明細:

  • 房租$1,000,水電氣網$150+,電話費$40(這還是和別人合租的House,去年一個人住公寓$2,000起步)。扣掉之後還剩$4,300。
  • 我有一輛賓士SUV,車貸$950保險$250油費$200。扣掉之後還剩$2,900。
  • 公司沒有免費飯,基本每天中午($15左右)和晚上($20左右)都出去吃,周末還要和女朋友/朋友等出去下館子(女朋友是吃貨,這兩年DC附近的館子有名字的基本都吃了一個遍),雖然我們都是AA,但是每個月我吃飯至少也得$1,500吧。扣掉之後剩下$1,400
  • 平時買點衣服,健身房一個月$100,加上其他亂七八糟的日常用品零食吃喝等。扣掉之後能剩$800就不錯了。
  • 兩個月出去小游一次$500+,四個月出去大游一次$2,000+。
  • 還好老子這兩年沒生過病,不然有保險也扛不住。

基本上我一直停留在負資產邊緣,幸虧有多張信用卡可以來回調用。還好女朋友自己是土豪,包包衣服化妝品之類的都不需要我買(我也買不起)。要不然我得負資產成什麼樣?

這一年,我想攢點錢買個好點的電腦吃雞都特么攢不起來,你說我怎麼存錢?手裡的手機還是iPhone SE也換不起新的。女朋友有時候各種明示我結婚生子,可是我連自己都養不活,怎麼養孩子?


見過報道,說美國人年人均收入4萬美元,不知是對所有人口的平攤還是職業人的平攤,如按四萬計,算成人民幣是25萬元。我想,應該是沒那麼多後顧之憂,不必存那麼多錢,以備後用。

而最新的數字表明,中國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1810元,有6成人還達不到這個數字。節衣縮食,存錢防老,備用急需,乃至購房安家等等。錢越少,對未來越沒把握,就越要存錢。

所謂夏蟲不可語冰。錢少的人,有時會很難理解錢比較富足的人的心理和行為。

想像一下,假定中國城鎮居民的年人均收入達到25萬元,即增長11.6倍,那麼當前的生活、子女未來的生活所需基本無憂。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集聚資金,去經商辦企業承擔風險的。有了這樣的收入,大多數可能會選擇一份工作之餘的自在,就不需要選擇存錢來解決後顧之憂了。


大家好,我叫陳特, 是美國人也是密西西比大學三年的學生 - 我的專業是中文和IMC,但我的中文不太好所以如果我寫錯了請你們告訴我。從我住在美國的經驗來說,不是存錢的問題-我們已有政府計劃來幫老百姓存錢。無論是不是好的計劃是別的話題。在我看來,美國從1930時年到當年特別把注意力放在物料產品,我們的文化也已經變得太商業化了,所以也比較容易持「現在,現在,現在」的感覺。世紀之交之後美國也逐漸發明技術,採取更方便的辦法來讓人口的生活更輕鬆的。因為這類的事兒發生了,所以我覺得很容易忘了最重要的事比如買房子,買車,等等。我們在美國有這麼多的「存錢」 電視節目,但人們還覺得我們不存錢。在我看來,人們覺得大部分的美國人不存錢的見解源自於我們政府計劃不太強也需要改進,還有我們消費者的文化。但並不是每一個美國人,如果我必須推薦美國人如何村更多錢我要回答孔子的一句話: 」不逾矩。「我認為如果美國人真的想存錢 - 別很快買東西,考慮你每一個購買的物品。


我覺得美國人和美國人差別還是很大的。

我們公司有個新晉高管,最近的收入大概是一年180萬美元(這個收入是最近才有的,以前沒這麼高),可是他仍然開一輛25年舊的已經有30萬英里(約50萬公里)的破車。每當組裡面有抱怨買不起房卻買了豪車的小年輕,他都會帶他們參觀一下他的破車,然後說他開這個破車開了十多年才攢夠的買房錢,然後給小朋友們算一筆帳。我至少目睹了三次他拿親身經歷教育小朋友們怎麼節約攢錢買房。對了,這個高管買房前就有3個娃了。

被他教育的小年輕(其實比我年紀大),花錢水平大家也看在眼裡。拿一個人舉例吧。他收入也不低,稅前大概25-30萬美元吧,太太全職在家。負債大概20萬美元的學生貸款,開的瑪莎拉蒂,月租金4000美刀兩室的,倆個娃,一個幼兒園每個月1500美刀。還經常和太太一起帶娃出國旅遊。連我都覺得他少旅遊兩次,不買這麼貴的車,首付早就出來了,月供4000刀也夠買他們現在租的房子了,可是,他們就是天天抱怨一輩子都攢不出首付啊~


有錢人是有存款的,沒有存款的是因為賺的不多,生活要體面標準下不來開銷下不來,所以存不下錢,而不是社保好之類的。人都是一樣的,誰都不願意吃光花光,都想手裡有點儲蓄。我在美國兩年多,發現他們很少亂花錢,而且也不講究面子,及時行樂什麼都沒有。美國的生活方式是高能耗高標準的,廣大中產階級的工資也就5萬到15萬這個區間。中國的中產工資區間大多了,上面一部分人是有儲蓄或者投資的。再加上中國普通老百姓省吃儉用,可以過比美國標準低很多的生活,也過得去,錢都存下來了,而這種生活和開銷水平在美國是找不到的,客觀條件決定它起點高,下不來。


美國人為什麼不存款?

http://Bankrate.com日前公布調查,76%美國人需要依賴月薪過日子,是名副其實的「月光族」,約22%美國人儲蓄不足100美元,無法應付任何緊急需要用錢的情況。更有46%的人儲蓄不到800美元。在接受關於儲蓄賬戶有多少錢的調查時,大部分美國居民也都一臉困惑地回答「沒有……」或者「幾百美元……」。而http://CreditDonkey.com的調查更是發現在美國54%被調查者沒有儲蓄計畫,45%的人擔心永遠沒有能力儲蓄。

那麼美國人不存款嗎?美國人不擔心沒有儲蓄的未來嗎?

在查閱資料後,我發現美國人幾乎不存款與他們的文化習慣、國家政策等有莫大的關係

文化習慣

儲蓄觀念

美國人的儲蓄習慣和儒家文化的東亞國家移民絕對不同,他們有錢就花,沒有「積穀防饑」概念。今年CareerBuilder在全美國範圍內對4,400多名工人所做的調查顯示,有61%的員工報告說他們總是或者經常把每個月的工資都花光才能剛剛維持收支平衡。這著實讓我們吃了一驚!畢竟和我們國家月工資不同,在美國不少單位是兩個星期發一次工資。可是就是這樣也有不少美國人覺得太慢了,他們等著工資付賬單過日子甚至會要求老闆按星期發工資,或是在更短的時間發工資,這樣才能勉強維持生活。他們的上一代經歷美國最輝煌的黃金鼎盛期,揮霍和享受生活已成生命的目標,耳濡目染下,這一代人根本沒有儲蓄觀念。有錢就盡情花錢,沒錢也要借錢來花,整個社會形成龐大但並踏實的「消費鏈」,是帶動美國經濟發展的動力之一。

消費觀念

相比中國人美國人消費觀念更為大膽,開放,人們對未來的收入和生活比較有信心。「預支型消費」成為了社會常態。

首先,美國人喜歡透支消費。美國人的信用卡里其實是沒有一分錢在裡面的,銀行也鼓勵他們先用未來錢,給消費者提供至少45天的透支免息期,就算收取利息,利息也少的可憐。美國人拿到工資後,才按照透支的金額把錢轉入信用卡,還款給銀行。然後又開始繼續下一個透支消費的周期。沒有人先把錢存進信用卡再消費的。

其次,美國喜歡分期付款。美國人喜歡用有限的金錢去儘可能地買更多的東西。除了房子、車子之外,絕大部分電器、傢具等,也都是分期付款買回來的。美國人喜歡儘快地享受到一切可能享受到的生活,決不會等到存到足夠的錢才去買自己想買的東西。所以,當你看到普通的美國人住著別墅,開著汽車,家裡各種設施齊全,實際上那些很多都是還沒有付完所有款項的。

所以,很多美國人想存款也存不下來,因為日常薪水已被事先安排的消費「瓜分」。美國人還沒賺錢就開始消費。房屋貸款、汽車貸款、保險、各種生活開銷,早把未賺進的薪水瓜分光。

國家政策

社會福利

發生什麼意外,有社會安全保障,

生了什麼病,有聯邦醫療保險

找不到工作,事業、下崗,就有失業保險

二戰後美國政府建立了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提供大量的社會福利,如失業金、糧食券和慈善捐款等,讓很多人不怕「萬一」意外情況,自然沒有存款。

刺激消費的政策

首先,美國政府採取赤字財政政策,通過大幅度減稅來提高人們的收入。減稅措施使美國人每年無形中增加了數以千億美元的收入,從而有力地刺激了消費。

其次,採取刺激性的貨幣政策,通過降低利率來刺激消費。比如,2001年是美國經濟多災多難的一年。此時經濟經過長期高速增長之後陷入衰退,又遭受了「9·11」恐怖襲擊的打擊。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當年連續11次降低利率,一年內將短期利率從6.5%降至1.75%。去年和前年也曾小幅度降息,使利率降至1%這一46年來的最低水平。這一貨幣政策大大刺激了消費,導致美國人不願到銀行存錢,儲蓄率降至目前的0.6%,同時也使抵押貸款利率持續下降推動房地產市場興旺。因此,即使在美國經濟遭受衰退和恐怖襲擊的雙重打擊後,個人消費開支和住房市場仍持續旺盛,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經濟衰退程度,從而有利於美國經濟較快走向復甦。

再者,美國大量印鈔,導致美元貶值,其它貨幣有所升值,進而美元購買力增強,刺激了美國消費,也有利於美國出口。

發達的零售金融服務

 一個國家的零售金融服務越是發達,這個國家的儲蓄也就越少。在八國集團(G8)富裕國家中,美國(隨後是英國)的儲蓄者和投資者能獲得種類最完善的金融產品。在這方面,歐洲大陸大型經濟體——法國、德國和義大利略微落後,再往後是日本和俄羅斯。這個排名也是國家儲蓄率的排名,美國和英國排在底部,日本和俄羅斯則位於頂端。(英美的儲蓄率最低)

 自由金融市場提供了廣泛的儲蓄和借貸機會,但它們帶來的借貸機會遠超儲蓄機會。英國和美國有最具競爭力的按揭市場,在股本釋放計劃方面也一直是先鋒,這些計劃讓人們花掉住宅的增值。美英還是首先採用信用卡的國家,並仍然是最大限度利用信用卡的國家。有這麼方便的金融服務,花錢沒有節制也可以理解了。

最後

「家庭如果沒有積蓄就無法在經濟上打造更安全的未來。」接受美國《哈芬頓郵報》採訪時,企業發展公司國家和地方政策部主任詹妮弗?布魯克斯說。

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後,奧巴馬也宣布美國不會做全世界最後的消費國和出口國,美國將從消費型經濟專項出口導向型經濟,從依賴金融活動轉向發展實業。美國人還會繼續不存款嗎?也只有時間才能告訴我們結果了……


看了好多都是年輕人吧,計算些水電房費保險什麼的。

其實你們要知道,美國那種地方,小孩教育是無底洞,如果你想要一路都私立下來,最後把小孩供完大學,好多家長就是一窮二白。這時候家長已經五十多歲了,從頭開始攢錢也挺難了。

我們認識一個導師就是,都是教授了,家裡沒有存款,因為他們剛剛花大力氣把兩個孩子在優質的教育體系下供出去。而美帝也沒有養老的概念,所以小孩獨立了也不會反哺說給爹媽錢什麼的。當然他們也不會要。

其實中國也一樣,但買學區房的好歹還能變現,如果全上私立,那一年幾十萬就花掉啦。只不過中國,昂貴的私立學校不是很常態。但現在一般家庭小孩教育支出也沒那麼輕鬆。

當然變態的醫療費也是,如果保險不到位,有個病有個災的,欠了醫院錢,你的信譽體系就完全完全崩塌,嚴重影響貸款啊房屋交易啊什麼的,基本就翻不了身了,這種例子也有。


美國是個失敗國家,其主要人口是由黑人,流浪漢,毒蟲,藥販,槍販等組成。

他們每個月的工資(如果有的話)基本交掉房子,吃飯,買手機,就沒錢了。

主要的儲蓄大戶都是程序員,工程師,華爾街交易員,教授等佔全國人口不到1%的高級中產。

和國內不同的是,美國除了矽谷和紐約以及東南西北數個大城市(群)以外,人口密度稀少,極不適宜普通人做個體生意養家糊口。

什麼開米粉店,開uber,知乎開live,網紅搞直播,momo約炮賺錢,在美國中部,都是不存在的。

中部地區人口的主要工作都是麥當勞和walmart的收銀員。而這些工作難以維持你的存款。


拋開歷史和傳統的因素……

如果有一天,咱們國人可以不用為養老、不用為子女教育、不用為疾病醫療等等而發愁的時候,我們的居民存款總量也一定會低下去的
當然,說到養老、子女教育以及疾病醫療的話題,絕對不是單方面的只屬於國家或者政府的活!


美國人花錢大手大腳,我感覺主要美國勞動者尤其體力勞動者工資足夠高、工作足夠容易找到,比如做保姆、做家務、搞衛生、裝修、服務員等等,隨便做一做幾千美元到手了,根本餓不死,所以沒必要存太多錢,隨時去打打零工都能賺到生活開支了……沒有後顧之憂,所以沒有危機感,所以花錢大手大腳。

另外,窮人才喜歡存錢,因為窮人不懂投資理財,富人不喜歡存錢,富人投資擁有資產。類似的,發達國家老百姓也不愛存錢,而是把錢投資到股市或基金上了,所以發達國家儲蓄率低……


不是不愛存,是不需要存,因為人家不需要買房,防老,防生病,美國的體制不能說完美,但是在全球範圍內依舊還算是領先的,房子可以租,老了有很好的地方可去,生病了也不怕醫療費,這些都已經包括在納稅里了。
美國的制度是還富於民,你交的稅越多,將來等老了待遇就越好,所以美國人都很樂意交稅。
不能以中國人的眼光看待美國,人家的制度和我們完全是2個世界的,我國人民一輩子幹活,都是為了買房,養老,醫療三大件(至少絕大部分人)。稅是交了,但是你是看不到的,更別說用了。


實在沒覺得他們不愛存錢,是存不下來錢啊——樣樣要錢,有線電視網路最便宜一個月30塊,合同一簽三年,次年開始漲價,後年更貴,你不幹?那你搬家吧。一個地址一個人就一個合同這個價。電費有另一個問題回答了,實在不便宜。然後,醫療保險,每個月個人交80美金不是夢啊不是夢,就這樣看病看個專科還得等上15-20天。養車一年5K差不多。超市一個購物布口袋要十幾美金。一把螺絲起子8美金不開玩笑(當然2塊錢也買得到,就是得找那種便宜的店嘛)。學點啥,一節課25-35塊。房租看地區,要是不跟人合租,那大城市一個月1500是要準備滴。如果買房子,每個月各種名目的雜費海了去了。。。人均工資不要去看了,總之稅後到手每個月5K美金算是滿可以的收入了——對普通人而言。


這與美國的福利制度和人均生活水平有很大關係。


真的是沒錢!
真的是沒錢!
真的是沒錢!
重要的話說三遍。不要拿中國的物價來感受美國的工資,在美國花一美元和在中國花一人民幣的體驗是一樣的好么。
樓上說什麼社會保障的都是放屁!

你隨便找個downtown走一走,看看有多少homeless?
你打開媒體,看看有多少廣告賣是抑鬱症的葯?
你問問有幾家的父母供得起自己的孩子讀大學?
你問問有幾家人每年能出國度假?
你問問生病了三天之內能見到醫生的人有幾個?
你問問做手術是不是要至少等三個月?
多出去走走,眼見為實。

1美元在美國本土的購買力遠遠沒有7塊人民幣在中國的購買力強。你下樓買個包子2塊人民幣,老美買塊麵包要2刀。也就是俗話說的,人家1美元就和我們1元錢一樣。國外老吵中國操縱匯率,去過中國的人都說中國東西便宜。典型美國中產儘管有4萬刀的稅前收入,但是物價很貴,生活的基本開銷就花完了,實在是沒有餘錢能剩下。中產就是吃得飽住的暖有輛破車開,僅此而已。

我舉幾個典型的例子,
在一個看上去像個大排檔一樣的參觀吃頓飯,人均20刀。好餐館人均40刀起。
自動販售機里的礦泉水2.5刀起。
一個留學生一個月用在吃飯上的錢,包括周末和朋友外出聚餐,節約情況下至少400刀。
房租,經濟中等地區的單身公寓800-1200. 三番這種變態的地方3000往上。
租的房子裡面一個傢具都沒有,都要自己買,一全套便宜的下來2000刀就沒了。
冬天的點電費,200刀,就這暖氣還開的不是特別暖和。夏天100刀。
手機費,40刀起
車,再窮也得買,日本車2萬刀起。
汽車保險,一年1000+刀,一個月差不多100.(沒車就別活了)
經濟落後地區郊區的房子,15-20w刀,經濟發達地區郊區的房子60-100萬刀。這個價格買到的一般是一個兩層的木板搭的平房,隔音效果差,2樓走路咯吱咯吱響。和鋼筋混凝土的建築不是一種東西。美國磚房少,沒製造業,磚貴。
醫療保險,很貴,還必須買。
華人超市裡的饅頭,1刀一個,湯圓4刀一包,水餃6刀一包。
等等等吧,所以生活開銷還是挺大的。

要注意,在美國,凡是富人玩的都便宜(地,豪宅,好車,遊艇,直升飛機,奢侈品),凡是老百姓日常用的都貴(蔬菜,餐具,廚具,傢具,毛巾,吃便飯,各種家用小工具,小裝飾品)。

算筆賬,一個年輕人,畢業之後差不多能拿4萬吧,去掉稅剩3萬。假設5年內物價不太變,工資也不漲(近幾年物價漲,工資幾乎不漲)。那麼5年一共能到手掙15萬。下面是最基本的開銷:
1. 車:3萬(包括修車,難免會撞,輕輕一撞幾千就沒了,人工費貴)
2. 房租,單身公寓1000一個月,一年1萬2,5年6萬。
3. 醫療保險和車險,一年1500,5年0.75萬。
4. 一個月的生活開銷,吃飯+外出吃飯500,手機費40,網費加電視費80,買衣服100,電費平均150,加油100,再加點亂七八糟的開銷差不多1000。一年1萬2, 5年就要6萬。

加在一起15.75萬

然後你就會發現,天哪,收入是15萬,基本生活的支出需要15萬+!要知道,剛畢業的學生都是一身的債,這還沒還貸款呢!如果結婚之後,要買房子,要交房產稅,要養小孩,負擔會更重。美國中產的經濟壓力非常大,抑鬱症很普遍,youtube上常有這類藥物的廣告。

我所見到的典型美國中產的生活並沒有那麼多豐富的元素,每天7點起床,8點出門,開一個小時車到公司,中午只有一小時吃一點飯盒裡帶的飯,工作到5點,開一小時車到家6點,休息一會,做飯,吃飯,洗完,然後就8點了。看會兒電視,10點就該睡了。周末一天時間買下個星期的食物,收拾屋子,做點生活的雜事,所以一周自己的時間只有一天了。往往他們會選擇利用這一天的時間去打份工。他們沒有奢侈品,沒有好車,沒有說走就走的旅行,沒有高級電子產品,去不起高級餐館。不能說凄慘,但也好不到哪裡去。畢竟是中產階級,總還是比發展中國家的中產好一點的。

這是我在美國的親眼所見所聞。我家一親戚是老移民,收入差不多就在平均線上,典型的美國中產階級。70歲了還在工作,很累很累。他們的女兒,上大學的時候不得不去餐館端盤子,才能掙一個筆記本電腦。老兩口一直生活在洛杉磯,女兒在芝加哥。女兒也拿不出錢贍養老人,一年能見一次面。老兩口退休之後每個月每人有800刀的退休金,好在不用付房租,勉強能過日子了。他們很後悔,過去在上海的同事到了這把年紀都在享受天倫之樂。

美國的GDP確實高,可是GDP給我們的信息太少了。或許你覺得難以置信,想想周圍的那些留學生吧,他們留學的話費很高,往往一半學費一半生活費。如果在美國生活幾年就能體會了。美國不是個養窮人的國家,只有好好努力才能擁有更好的生活。中國也一樣。


推薦閱讀:

怎麼勸阻老婆不合理的理財投資?
《富爸爸,窮爸爸》這本書有何價值?
「愛投資」是個什麼樣的網站?
如何更好的理解「錢是工具」這句話?
每天都拿出 10 元到 50 元投資什麼能起到聚沙成塔的效果?

TAG:存錢 | 理財 | 美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