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的評價一部電影的好壞,應該從哪幾個方面入手?

故事的好壞,拍攝手法,表達方式,演員表演,還有什麼方面呢?


我在觀影中很在乎一種沉浸感
即你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沉浸在這部電影為觀眾營造的電影世界中
即 入戲


以下部分為《看電影的藝術》部分摘抄,一方面供題主參考,一方面我個人也做總結用。

首先得看主題:一部電影的主題作為統攝整部影片的中心內容或特殊關注點,值得我們首先關注。

一般來說電影的主題可以大致分為以下5種:1.以情節為關注中心;2.以人物為關注中心;3.以情感或情緒為關注中心;4.以風格、質感或結構為關注中心;5.以思想為關注中心。

1.以情節為中心:電影製作者關注情節——即發生了什麼。。人物、思想和情感效果都從屬於事件,最後的結局極為重要。然而,事件和最終結局,只是所在講述故事的特定背景下才會那麼重要,他們沒有什麼真正的意義。

2.以情感效果或情緒為中心:這類電影中,完全可以用某種貫穿全片的情緒和情感來判斷一部電影,或者將電影的各個部分視為實現特定情感效果或情緒的片段。雖然情節可能在這樣的電影里非常重要,但是事件要從屬於它們要實現的情感效果。以情感或情緒效果作為它們的首要關注點和統攝性要素。闡述這類電影主題的最好方法是指出創作者營造的統攝性情緒和情感效果。

3.以人物為中心:通過動作和對話以實現對某個人物的清晰刻畫。雖然情節在這類影片中非常重要,但其重要性主要基於它有助於我們理解人物的發展。影片中人物的主要吸引力在於她區別於其他普通人的品質,因此這類影片的主題在於對中心人物的塑造,強調不同尋常的個性。

4.以風格、質感或結構為中心:導演用相當不同的方式講述故事,使電影的風格、結構、質感成為它首要的和最讓人難忘的特徵,對我們的思想和感覺的衝擊比其他主題元素更強。這樣的電影具有一種能將自身與其他電影區分開的特質——其獨特的外觀、感覺、節奏、氣氛、調子或結構在我們腦海里回蕩。這種獨特的風格、質感或結構滲透進整個影片之中(不僅是單獨的某個部分),使得所有電影元素交織在一起。

5.以思想為中心:在許多嚴肅的電影中,動作和人物具有超越電影自身語境的意義,能有助於觀眾理解生命、經歷或者人類處境的某個方面。思想的呈現經常較為隱晦微妙,觀眾需要努力尋找適合全片的最佳解釋。這種間接的方式增加了對影片主題進行多樣化闡釋的可能性,但是多樣化的闡釋並非必然相互矛盾。這些闡釋以不同的語言和方式,從不同的角度闡釋主題的實質,相互構成補充,也會同等的有效。

在確定上述各自主題後,我們需要關注這個主題實現得是否完整?電影各個部分是否都是圍繞著展現和完整主題而存在?主題是否具有一定的普適性?也就是說即使主題的吸引力被具體的時代和地域所限制,它也能和我們的生活經歷有相關之處,也能引起我們的興趣、感受或挑戰我們的思考能力。

而後我們可以根據不同主題來進一步探究,比如以情節為中心的電影應該有一個好的故事

1.好的故事要有完整的故事情節,構成主題的故事情節和事件、衝突、角色必須經過精心的挑選和安排,與影片主題構成明確的關係。

一個完整的情節著重強調串聯情節的這一線索,其中一個事件自然而合理的引發另一個事件。通常這些事件之間存在著較強的因果關係,而事件發展的結局即使不是不可避免的,至少也是很可能發生的。在緊密統一的情節中,任何東西的改變或刪除,都會對整體產生顯著的影響或改變。因此,每個事件都隨著劇情的發展自然產生,衝突也只能通過劇情中出現的要素或人物來解決。一個完整的情節中不會憑空出現一種意外的、偶然的或出乎意料的事件,或某強大的超人類力量衝天而降,從而轉敗為勝。(反例天地英雄。也有影片整體以突然的轉折為目標,故意問為之,而不是黔驢技窮了用突然的介入或新加入的來圓這個故事)


在以人物刻畫為主體的影片中,其完整性體現在每一個事件都有助於我們增強對片中角色的理解,而不是在於事件相互的關係。

2.好的故事是可信的。
影片故事中最明顯和最常見的真實感源自與生活得近似性,借用亞里士多德的話來說,這些情節「根據可能性或必要性法則可能發生並能夠發生。」

再則要有內在人性的可信:某些情節看起來也是真實的,因為我們想要或需要相信它們是真實的。許多電影故事具有說服力,是由於它們符合內在的真相,滿足了人們信仰的需要。當然,這種真實對於那些不願意相信或不需要相信的人來說,似乎是不真實的。

第三就是藝術的真實性:通過藝術的、技術的技巧和特效,電影製作者可以製造一種特殊的真相,可以在銀幕上創造出一個虛構的世界。這類電影中,真實感有賴於從影片一開始就精心建立起某種令人信服的、奇特的或荒誕的的環境,不同的時間感覺或不同尋常的角色,這樣我們就如薩繆爾·泰勒·柯勒律治所說,同意中止我們的懷疑,把質疑和理智拋諸腦後,而進入電影虛構的世界。


3.好的故事應該是有趣的
好故事一個重要的條件是它能夠引起並保持好我們的興趣。我們期待電影製作者能消除不相干的、使人分心的細節,提高影片的真實感。當生活絕對免費供應沉悶、單調或平淡的細節時,我們為何還要花錢去觀看呢?

4.好的故事即簡單又複雜
一個故事應該足夠簡單,以便在規定時間內講完。在這些限制範圍內,一個好的故事情節必須有一定的複雜性,至少能保持我們的興趣。一個好的故事雖然對最終結局有所暗示,但它必須安排出乎意料的情節,或者至少設計得足夠巧妙,避免觀眾看了前半部就預知結局。

重要的是,應讓觀眾不覺得自己被一個意外結局所蒙蔽、愚弄或欺騙。結局應能深化觀眾對影片的理解。只有當該意外結局將故事此前的發展趨勢貫徹到底,才會形成這種理解。

5.好的故事應有節制的處理感情戲
幾乎在所有的故事中,都會有強烈的情感要說效果,而電影能夠操控我們的情況。但是這種操控必須是真誠的,與故事情節相稱的。

再則也可以看看影片的人物刻畫
一部電影若要吸引觀眾的興趣,它的角色必須看起來真實、可以理解並值得關注。片中人物要和故事情節一樣真實可信。他們都符合可能性和必要性法則(通過展現有關人性的、外在的、可見的真相),同時符合某些內心的真相(如我們期待的那樣),或者通過演員們令人信服的演技,使角色看起來真實可信。

還諸如看節奏,看剪輯,看錶演,看構圖,看攝影,看場面調度,這些都是很有看頭,也很值得。不過還是最初說的,這些都是為主題服務的,這些都是如何呈現和完整主題的手段,而不能喧賓奪主成為主題(當然那些實驗電影、先鋒電影不算在內),它們都是構成影片這個更宏大的美學整體的諸多重要元素之一。

——————————————————————————————————————————————
以上都是來源於《看電影的藝術》中的部分內容的摘抄或自我理解後的闡釋,個人而言最重要的判斷標準是這部電影有沒有那種「震」你一下的感覺,那種讓你嚷著「我靠,牛逼」到處找朋友安利的慾望,不管這一點來自於主題、還是情節、還是人物角色、甚至是攝影、表演、配樂等。不過這個標準的不靠譜處在於太依賴於你個人的觀影經驗和個人生活經驗,不具有太強的泛用性。就像你把《變形金剛4》拿回80年代的中國電影市場去放,肯定也可以震一片,被視為神作,但現在閱片無數的你肯定不會認為它是一部好電影。
所以還是多看片、多看相關專業書籍,才能提高評價電影好壞的能力。


主觀上 這部電影對你的影響

客觀上 這部電影的製作水平


主客觀佔分比例是4/6 部分人是5/5


謝邀。

評價一部電影好壞有許多因素,筱蕾總結得相當到位。我就只說一個最簡單最基礎的,掌握好它才有成為一部好電影的可能,如果它失控了,就已經要扣掉一半分,就是——節奏
通常情況下,節奏是我對國產電影的唯一要求。

節奏就相當於一個基調,通常好萊塢大片節奏快,就像舞曲一樣動詞打次,會直接刺激人的生理反應跟著走,文藝片節奏輕快有之、緩慢有之,通常是「夜深人靜一個人聽」的那種抒情歌曲,要慢慢推進。但是無論何種類型,節奏都要鬆弛有序,鋪墊要有,到高潮需要過渡,這樣結構才算完整,觀眾看著不累,情節推動也不顯得突兀。

舉栗時間:
《北京遇上西雅圖》就是節奏差 ,一開始就舞舞扎扎,前奏就沒有打好底,湯唯正在夜店裡 high 著呢突然就悲情了起來,從囂張跋扈到貼心居家兩種情況間缺乏過渡和緩衝,節奏沒掌握好,轉換的太快,一下子就齣戲了。
《致青春》整體節奏過趕,就是那種比伴奏唱快半拍的感覺,然後唱歌的人就必須放慢跟上伴奏,突然就優雅淡定大江大河了,又齣戲了。
《中國合伙人》的節奏感至少是有的。


唉,其實沒人邀我,我自己答著玩的。


從我自己的角度(較主觀)是從
節奏
情節
剪輯
三個方面來判斷

一、節奏:不拖拉,也不跳。鬆弛有度。
二、情節:出乎意料的衝突。(引人興趣)
三、剪輯:就是所謂的蒙太奇,剪輯能給觀眾的感受就是「第三種含義」,即沒有表達出來卻能讓你想到或者感受到的主題或情緒。

《海上鋼琴師》節奏會慢嗎?有人說會的,而我倒覺得它的剪輯恰到好處。==》☆藝術從來就沒有對錯,而即使是在判斷好與壞,也不是絕對而言的。


藝術作品應該就不存在客觀的評價,只看自己喜歡不。


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拿一位網友的回復開頭:

「消費者評價好評在80%以上,也就是說口碑非常不錯了。一部電影甭管你影評給多少分,觀眾說了好才算是好電影,賣座才是硬道理。有些高逼格電影,所謂的藝術品,大眾看了都說一頭霧水,看的也不舒服那種,我個人認為不能算的上好電影。其實看看美國現在賣座大片,漫威那堆,主要還是特效製作和看的舒服,畢竟科幻電影真不能較真他的嚴謹性」

一部電影出來了,拍的怎麼樣,每個人的評價標準是不同的。有些人可能喜歡帶有深度,藝術氣息,或批判性質的電影,如果這個電影沒有深度,就算情節節湊絢麗,也會被它打上「華而不實,空洞」的烙印。具有這種評價標準的人,除了跟風黑之外,也不乏一些文藝達人,可能由於他們看電影的數量很多,所以評價電影的本能標準已經不和其他人一樣,他們更多會從深層的角度去挖掘電影,再往上說,一些水平高的影評專業人士,他們可能本身的角度就是出於該電影的藝術價值,歷史價值,對社會價值觀等考量的反應等等。所以我們會看到他們打分一樣偏低。這種評價標準沒錯,出發點也是好的。

但是如果把這種評價標準直接體現在評分上,那就太唯一了。。。(起碼對於吃瓜群眾來說)

試想一下,有多少人看電影會帶著這種專業苦澀的想考緯度看電影,我認為90%的吃瓜群眾都不會。吃瓜群眾喜不喜歡看一個電影,肯定不是建立在上面說的那個評價標準,而是首先,我們喜不喜歡這個題材的電影。以恐怖電影舉例,恐怖電影大部分都是5分左右的電影,但是還是會有很多愛好者去看這個電影,看完這個電影也覺得過癮,甚至當他們面臨「片荒」時,3分,4分的電影,也會去看,看完之後也不會覺得很差,因為他們喜歡。對他們來說那些評分都是不恰當的。愛情電影等題材電影也是如此。所以才會出現很多人想看某一題材電影的時候,不再去豆瓣按評分高低找片,而是去哪個題材的貼吧(比如恐怖電影吧)去詢問,因為他們是同一類愛好者,評價指標類似。他們同類推薦的電影才真的事好電影。

第二,吃瓜群眾喜歡看,角度新穎,特效好,情節節湊的爆米花電影。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漫威系列的電影。這類電影有什麼深刻內涵嗎?很少,但是角度卻很新穎,特異功能,特效很棒,情節發展也能抓出觀眾的內心變化。這種電影就算有些人不喜歡,但是也不會特別的黑它,最多在他們看來中規中矩,俗套,流水線電影。

第三,搞笑開心煽情,時空穿越,回憶等電影,這類電影的典型就是《泰囧》,《夏洛特煩惱》,有風土人情,搞笑情節,搞笑明星,童年回憶,穿越,夢,這種電影很符合大家周末去電影院看電影的一個心態,所以很容易被接受。but...這種電影現在有點泛濫了,可能是因為相比第二種,這類電影題材更容易想,也不需要特別牛逼的拍攝特效。賣座的風險也不會很大。所以現在有種趨之若鶩的感覺,尤其對於新興的演員出身的導演來說,他們拍電影的技術經驗缺乏,所以他們更喜歡青春或者搞笑電影作為他們的處女作。

第四,ip電影,一個強大的ip至少可以保證破億,也就是上映前3天的票房保證。但是該電影內容並不突出的話,強大的ip可能會造成相反的效果,因為一旦3天過後,情懷黨將霸佔豆瓣,時光,貓眼等評論區,分數也會急轉而下,票房也會有個梯度式的下降。因為使用ip會是一個雙刃劍。

上面講的對於吃瓜群眾來說,什麼是一部好電影。所以問題就來了,到底需要多少個維度對電影進行評價,才能讓電影本身顯得更公平些。

我認為至少需要兩個維度,兩層過濾:
觀眾評分,評分標準主要是從情節,特效,場面,觀影完後的滿意程度等評價電影適不適合去觀看。
專業角度:情節硬傷,藝術價值等
第一層過濾需要過濾掉跟風黑,或者粉絲團的評分。可以通過關鍵字查詢過濾的方法,或其他方法。
第二層過濾就是過濾到以參演的某位演員的評價為電影的評分。因為一旦以某位演員的好壞來衡量電影本身,就已經帶著有色眼鏡了,那麼對於電影的評價也就不會客觀了。可以通過設置演員吐槽欄,來吐槽。吐槽完了,他們也就不會再花費精力在評論欄里再吐槽一遍了。

以上為個人觀點,歡迎討論。


比較認可的從兩方面,1是電影技術,參考奧斯卡各大獎項。2是電影內容,這個牽涉範圍很大,竊以為深刻表達精神活動面貌者為佳,還有就是類似「永劫回歸」,好的電影在某些特殊客觀條件下有不同的評價


其實最簡單的一個方法,就是自己最真實的感受。不被豆瓣、時光上的評價而對這部電影有了先入為主的印象。但這也是自己時常做不到的。
可能對於一個沒學過電影知識的人來講要從剪輯、情節設置、對白、細節、鏡頭等等各方面去深入評價一部電影比較困難(說實話雖然自己是這方面專業學了四年,講真覺得自己真的還是個小白),最重要的,還是自己觀影后最真實的感受,看完能有「哇這部電影這個地方驚艷到我了」的感覺,那麼久說明這部電影肯定有可取之處。一部電影再怎麼好肯定有其不好的地方,反之也是。所以也不能說一部電影絕對地好或者壞吧。


對我個人來說,一部好電影的要求是,敢於對觀眾的智商和情商發起挑戰。


對於我個人來說,能夠讓你感同身受,讓你有想法,讓你去思考,讓你感受到美好的電影就是好電影。
另一類是,輕鬆無壓力的爆米花電影(動作科幻)。

摺疊吧。


推薦閱讀:

電影低俗小說怎麼評價那麼高?
如何評價電影《海底總動員2:多莉去哪兒》(Finding Dory)?
為什麼《絕命毒師》最後一集收視可以破 1000 萬?
如何評價電影《超人:鋼鐵之軀》?

TAG:電影 | 影視評論 | 電影調查 | 如何客觀評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