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美國女作家卡羅琳·帕克絲特的《巴別塔之犬》?它給你帶來了哪些思考?

看完以後,很震驚,想聽聽大家的想法。


剛好看完,有些感慨,隨便寫了點讀後感。

保羅的妻子從樹上掉下來身亡了,唯一知道真相的只有狗狗羅麗。身為語言學家的保羅悲痛欲絕,他發誓要讓狗狗羅麗說話,告訴他事情的來龍去脈。

保羅沉浸在過去的回憶里,妻子露西是那麼年輕、美麗、善良、才華橫溢,他們的相遇那麼美好,婚姻生活又是那麼甜蜜,他無法接受妻子的死亡,也無法接受對妻子死亡的無知。

這種無知多麼可悲可怕,連朝夕相處的、最深愛的人的死亡都無法察覺,更不知曉原因。
於是保羅把過往從回憶里取出,抽絲剝繭。回憶像電影一樣在腦海里放映,回憶每翻一幀、每清晰一分,他就越覺得茫然和悲傷。昔日與戀人的甜蜜化作一把利刃插進他的胸膛,讓他痛楚、執著和疑惑。

他隱約感覺,真相曾在平日瑣碎冗長的生活里明示過。
露西曾經做了兩個面具,一個是自己,一個是保羅。
保羅給自己,自己給保羅。
這是內心深處具體化的一種暗示。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我們互相了解契合,心意相連、靈魂相通。
那又有什麼用呢?

我們看到愛的人難過受苦,會真心恨不得以身相替,但這世界上又哪有什麼真正的感同身受。

每個人都有兩個我,我們不說哲學上的自我和本我,我們講好的那個「我」,和「壞」的那個我。
我們總是在愛的人的面前展示出最好的那個我,溫柔、善良、樂觀......所有積極的、正面的那個我都呈奉在別人的面前,讓人傾慕愛護。

另一個壞的我,總是躲在人後,痛苦、糾結、恐懼.....所有消極的、負面的、不為人所喜的情緒都偷偷掩藏、獨自消化。
但總有控制不住的時候,所以我們焦躁、爆發,做出一些旁人眼中不可理喻的事情。他們不理解,臉上寫滿困惑,「你怎麼會變成這樣子?」

這句話看似平淡,但是殺傷力巨大,所有心防在這瞬間都會一潰千里。我們一直都是這樣子,好的、壞的,那都是「我」啊,現在,你竟然問出這種話?
我們是有多麼陌生,多麼自私,多麼不體貼才會問出這種厚顏無恥的話?
最讓人悲哀的一點是,我們自己都無法接納「壞」的自己。

連最愛的人都無法接受、不能理解的自己,怎麼可以存在在這個世界?
我開始自我懷疑,開始患得患失,開始胡思亂想。

我開始擔心,終有一天,壞的那個我,會傷害我的愛人、我的孩子乃至我所在意的一切人。這種憂懼不斷放大,時刻籠罩全身,幾乎令人窒息。這種壓抑與焦慮無論做什麼事情都無法將之排解,我實在是無法接受命運會對我有這樣的設定,我迷失了。
於是,露西選擇了另一條道路,自殺。

有一個抑鬱症患者曾經說過,對於他來說,不是去想讓自己怎麼去死,而是努力去想自己要怎麼活。
所以他們會去做一切可以佔據心思的事情,電視也好,遊戲也罷,只要能不讓自己面對自己難以面對的事情就好。

但做事情總有停下來的時候,一停下來,內心就開始產生巨大的空洞。
我又虛度了一天。
食物、性愛、美麗的風景....所有的這些帶給自己的那絲慰藉是如此微不足道,在我的思緒下潛伏著的、洶湧流淌不休的還是憂傷、怨恨和絕望,這世界上能讓自己感覺到快樂的東西似乎一樣也不存在,活著又有什麼意義呢。
只是我們愛的人和愛我們的人,會因為我們的離去變得痛苦,但他總會撐過去的對不對?
畢竟他是我最好的騎士。

《坦林》里仙女皇后讓坦林回到人間的時候說,要是昨天我早知道今天的事,我絕對會挖出你的兩個灰眼睛,放進泥土做的眼睛;要是昨天我早知道你不會屬於我,我絕對會無情的挖出你的心臟,放入一個石頭製作的心。
惡毒,也不會再有傷痛。
畢竟眼睛再不會流淚,心也不會再悲傷。
哪怕,當你憶起她那穿著白紗的樣子,憶起她熟睡時的呼吸聲,憶起雙手抱住她的感覺。
哪怕,當你憶起她在婚禮上款款走來,憶起那一束鮮紅色的花,憶起她努力構建的形象。
......
你只需要,記住她最好的樣子,就是你們給彼此最佳的禮物。

那時,天下人的口音、言語,都是一樣。

他們往東邊遷移的時候,在示拿地遇見一片平原,就住在那裡。
他們彼此商量說:「來吧!我們要作磚,把磚燒透了。」他們就拿磚當石頭,又拿石漆當灰泥。 
他們說:「來吧!我們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為要傳揚我們的名,免得我們分散在全地上。」 
耶和華降臨,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
耶和華說:「看哪!他們成為一樣的人民,都是一樣的言語,如今既作起這事來,以後他們所要作的事,就沒有不成就的了。 
我們下去,在那裡變亂他們的口音,使他們的言語彼此不通。」 
於是,耶和華使他們從那裡分散在全地上;他們就停工不造那城了。
因為耶和華在那裡變亂天下人的言語,使眾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別。

我們都是變亂的人,各有各的心意軌跡,我們也無法徹底的去理解一個人,甚至是自己。我們都生活在巴別城裡,紅男綠女滾滾紅塵,好不多彩妖嬈的一番景象,但這巴別城的底色,始終都是一片空白的、觸目驚心而又無邊無際的孤獨。


人與人之間要相互理解真的太困難了,再相愛的人也一樣。


我每次體會保羅的心境,就覺得這個男人最後該有多麼心痛:他對露西是一見鍾情,從戀愛到結婚,再到幸福的婚後生活,都那麼美滿。雖然有爭吵,露西也有一些他不能理解的執著,但保羅只是覺得都是小事,以後會解決的,她以後會改變的。任何一個男人,看到清晨陽光從妻子特地塗裝的玻璃照射進廚房,在「我愛你」這些字散發的光輝之下,那些小小的不愉快真的太可以被忽視了。然後,露西死了,愛人的突然逝世已經足夠讓他心碎,但真正痛苦還在後面——他漸漸發現,他竟然從來沒有理解過露西,對她的本質一無所知,他的愛人是怎樣一個人?這件事直到她的死亡,他都不知道……

這種不理解最大的原因,也是因為愛。她答應了他約會的邀請,整個旅程都那麼俏皮可愛,誰會在乎她用餐時的小固執,那只是古靈精怪的她的小任性吧,誰會在乎遊樂園中突然的情緒失控,說不定只是她特別有正義感,誰又能在當時的情景下體會出那個故事對露西來說有著怎樣的深意,她就是再講一遍《白雪公主》,保羅也一樣笑眯眯地耐心聽完……婚後也一樣,因為保羅是那麼愛她,所以在每一次爭吵過後,都是他選擇讓步,他心甘情願,他覺得來日方長,不需要弄清原因和責任分析,他包容他,等時間來解決問題。對於露西的小愛好小偏執,他也是同樣的態度——所以,他從不堅持問露西為什麼?一旦追問引起了爭吵,保羅一定會讓步,他以為這是愛,其實是他失去的機會。

露西死後,在震驚、悲痛以及疑問之下,保羅才開始體會到那些被視為細瑣的日常的片段里,表達出了怎麼樣的訊息,他一次也沒有重視,更沒有抓住;體會到露西又是以什麼樣的心情,說出那些話,做出那些事的,她明明糾結過,發出過微弱的求救信息,想和自己的人格缺陷鬥爭,做出改變,但他聾了,只能看到愛人傷心的樣子,於是機械地道著歉,只想讓她開心起來,不去追究傷心之後的真意。很難過很難過,切膚之痛,如果再有一次機會,絕對不會再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安於表面的溫馨和幸福,哪怕打碎一些東西,也要去追問,人們都會在對方的人生里遲到,錯過的東西只能靠語言去彌補,不完全,但比沒有好,好得多了,要去問,去問為什麼這麼堅持,去問她是不是經歷過什麼不愉快的事讓她害怕一些東西,去問是不是有些無法改變的事情阻礙了她的人生,至少自己可以和她一起面對……去問啊。

小說的敘事結構是非常常見的雙線推進,最後在「現在」匯合。亮點在於語言,真的是情真意切,保羅的麻木、深情以及回憶中有些憨態的迷戀,透過文字深切地感受到了。對保羅的代入感特彆強(我差點就信了羅麗真的可以通過訓練說出話),印象很深的一個情節:保羅在電視上聽到了露西的聲音,在全世界都放空的震驚中把音量調到最大,抱著羅麗哭嚎「你聽見了嗎?是露西!……」可能要把心都嘔出來的痛苦感,躍然紙上。以及書的結尾,保羅終於理解了露西的所思所想,於是想像著在露西的最後一日,她的行動與心理。一整章的文字渲染力美到詞窮,眼睛看著字,就想用保羅可能的語調念出聲來,心裡滿是沉重。

「憶起我穿白紗的妻子。」——這大概是露西留給保羅的一切。

PS:以下廢話
和這本書關係不大,應該算《少女不十分》的讀後感了。高一的時候看了《巴別塔之犬》這本書,喜歡的不行,兩個人相愛不相知的惋惜,保羅的深情,還有露西說自己這類人或早或晚都總有一天要走上這條路的宿命感,足夠令一個高中生著迷了。推薦給母上,她說挺好看,但遠沒有我那麼感動,我完完全全不能接受,覺得這故事都不感動太不科學了;母上說她覺得女主太極端了,她不一定要死的;我覺得母上too young,不懂人生,這是人格缺陷啊!命中注定的啊!沒辦法的呀!這樣……然後在幾個月前看完了《少女不十分》,又是感動的不行,安利給母上(除了母上沒有人願意吃我安利系列),母上看完後特別喜歡這本,打電話來說寫的真好;我說對啊對啊,直面人格缺陷活下去,真的太棒了;母上說,對吧,所以我一直對《巴別塔之犬》沒那麼感動,我覺得女主有人格缺陷也不代表她一定要死的。我當時就震驚了,說的好有道理啊,那是我第一次覺得,露西不是必須死的,保羅不是無能為力的,他是可以參與和改變露西的命運的。當然,這減少了一個感慨的點——就是當保羅終於明白露西當本質的時候,卻發現死亡就是她本質的一部分,無論他怎麼做,最後都只能看著她走上這條路。
但仍然是部非常棒的小說,很能打動人,沒有因為過於一般的豆瓣評分而錯過它,我覺得很幸運。


當事情發生而無從彌補之時,有時候,需要的只是諒解。教狗說話想知道妻子是怎麼死的,這當然從一開始就不可能,保羅只是沒辦法也不願意去相信自己的妻子是自殺的,選擇了這樣一種方式去逃避


我是剛剛讀完這本書,有點想抽煙的衝動,已經很多年不碰了。我也屬於偏執、任性、不合群、猜疑、追求完美、毫無安全感、時時覺得委屈,為了不讓別人受累而時時掩蓋自己的情緒等等....但總會爆發的,尤其是自己在乎的人不能明白和體會自己的心情就會特別受傷....其實這都是自己的性格缺陷,和先天沒什麼關係,仔細想想都是自己在成長過程中慢慢積下的心結。
我時常做夢,情節跌宕起伏、人物複雜、時常會夢見外星人、還有各種歷險的夢,但基本都是暗黑系的基調,很多時候前一晚上的夢會決定第二天我的心情。我結婚後,在意自己的老公,會時常夢到他,關於他的好的壞的、出軌的....呵呵,自己一直走在神經質的邊緣,到現在還是這樣。
看完這本書,太多情緒梳理不過來,抱歉,寫了一堆這樣的話


巴別塔之犬,是先生介紹我讀的一本書,諷刺的是,他從來也沒有讀懂書裡面講的是什麼。他從書中感受到的,是男主人公的無限深情,也僅此而已。

上帝不喜人類通過建造巴別塔通曉天意,而使人類使用不同的語言。所以巴別塔自始至終都只是人類的一個幻想,代表人類欲求真相的願望,而不同的語言則是人類溝通的障礙,最終巴別塔無法建成。
本書中,正是以此隱喻男女之間彼此不能理解的障礙,男人和女人即便講著同樣的語言,確仍然無法了解對方心中真實的渴求。
本書的男主人公,試圖教會目擊妻子死亡的狗說話,來揭開妻子死亡的真相。在斷斷續續的回憶他們過往生活的瑣碎細節中,一個傷心抑鬱的妻子的形象慢慢浮現。妻子與男主人公的爭吵,喊叫,還是歇斯底里,恰如一個困於言語不通的監獄中的囚徒。男人永遠知道女人在說什麼,卻永遠不知道女人在想什麼!!無論兩人之間如何相愛,也無法跨越上帝設置的性別屬性!!
本書的作者是女性,而作為一個女性讀者,幾乎自然的就能讀懂,妻子在婚姻生活中的寂寞,抑鬱和試圖與丈夫溝通過程中的挫敗,而這在男性眼中,則是歇斯底里,不可理喻。
本書精彩之處,是在充滿懸疑的描述中,慢慢引入主題線索,在真相大破之時,男主人公才恍然大悟。而這個從一開始就沒有出現的女主角,正是本書的核心。

我對於這本書的評價是四個字:
精彩 深刻

以上


「憶起我穿白紗的妻子」。

在妻子死了以後,丈夫用盡所有的方法,包括教目睹這一切犬說話,想知道為什麼妻子選擇自殺,縱身一躍從蘋果樹上跳下來。通過回憶起各種各樣的細節,丈夫發現其實自己並不了解自己的妻子,甚至於妻子懷孕了也並不知道,默默的裝著美滿的樣子,繼續著鄰居看起來的美滿的日子。

不能說他們缺乏理解,丈夫知道妻子想法,也做過很多的讓步和挽救的方法,比如特意繞開孩子的話題和去迪斯尼來一次小旅遊,他們是真正的愛著對方的。特別是丈夫在妻子自殺後的種種的表現,甚至覺得他有一種近乎執著的愛著對方。

但可能就是因為這種執著,害死了也在各方各面的想遷就丈夫的妻子。妻子想滿足丈夫的所有的要求,但很多東西不是有愛就能改變的,自己的人生,自己的興趣愛好,自己的想法,這些東西都是沒有辦法說改變,就可以改變的,或者就應該去改變的。

於是這種沒有辦法協調的感覺越演越烈,最終爆發成吵架,爆發成冷戰。
也許大吵一場可以讓雙方更進一步的了解,但累積了多年的感情,不是一朝一夕,不是靠一場坦誠相對的吵架就能完全解決的,於是,妻子走上更極端的一次做法,選擇了在吵架後的一天,從蘋果樹上,閉上了自己的雙眼。

「人人都以為和自己最親近的人共有一座巴別塔, 以為自己最了解那個親近的人--- 然而,這座巴別塔真的存在嗎?』
《聖經?舊約?創世記》中上帝通過混淆語言來製造人與人之間的隔閡 使得人妄圖登上瞻仰天國的通天塔永遠只存在於想像中」

我們都缺少一種感情,叫感同身受。

不能理解,那就包容吧。不是要我們冷暴力,把應該要解決的事情放在一邊,讓他自己涼快去。而是在我們意識到目前的這種情況沒有辦法協調的話,我更願意我的行動換空間,對著吵的不可開交的對方,笑一笑,走上去,輕輕的在她的耳邊說上安慰的咒語,抱起她,靜靜地聽著她所說的一切。


最初,看了懸疑推理的書薦,一直以為本書會是《消失的愛人》的那一掛的:所以我是一直以為就是男主搞死了女主還偽裝深情的樣子!
事實卻是男主真是一往情深,先來複習一下人物形象啊!男主保羅:語言學家,大學教授,溫文爾雅的型男(要不怎麼一見鍾情)性格屬於善解人意的吧
女主露西:面具設計者,個體戶,活潑熱情的辣妹(明眼人可見)同時也是精神障礙者(具體表現就是敏感脆弱,控制不住情緒)
小夥伴羅麗:露西的愛犬,屬於小說承上啟下的核心,高潮基本靠他了

都知道的小說情節就不多說了。從保羅的回憶可知,他們曾經充滿浪漫的愛情、婚姻!從初次相識就可以約會一星期似的相見恨晚,到你醒來就能看到我忙了一個晚上的廚房表白(超喜歡這段,簡直就是言情的節奏),再到我們第一次吵架,我的控制不住和你的憐愛。。。好多很細膩真實的描寫真的是抓住了精髓,尤其是最後保羅知道了露西自殺的真相,獨自想像當初露西孤立無援的自殺前夜。那段震撼的我好怕保羅也隨露西去了,也真的體會到悲觀情緒的感染!!(ps:讓人始終不願意相信~喬任梁的去世,這幾天鋪天蓋地的報道人前一個樂觀積極的暖男,人後卻深受抑鬱症的折磨自殺!我不禁害怕,情緒佔領理智的時刻怎麼這麼恐怖,他讓你難以把持,難以形容!以前總覺得這是一種想不開,現在真是分分鐘要你的命!)

正如雙面論:痛苦往往伴隨著美好!最大的欣慰就是羅麗的存在,不同時間段安撫了倆個受傷的心靈!讓我不禁也憧憬起了以後有了金毛的生活,它大隻的躺在沙發上,我靠在它的背上,聽它肚子里奇奇怪怪的聲音,叫囂著以後不讓它吃這麼飽了。。。

很多人都說讀到了一種諷刺:保羅作為溝通學家卻依然讀不懂露西,依然到達不了所謂的巴別塔,他愛她,不代表了解她!我想說,作為不同的生命體,誰能足夠了解誰?甚至有時候我們自己都弄不懂自己,還怎麼指望別人拿你當閱讀理解呢?!那誰又是命題人?!如果做不到相斥的磁場,那就等著做相吸的彼此吧,不管痛苦還是喜悅,對得起曾經就可以了!

讓人動情的是,相愛的彼此卻不能相守,總有可悲的事情在世界不同的角落發生。。。


「你帶走的是我騎士團中的最好的武士」

忘了是什麼原因在逛知乎的時候,偶然看到有人在推薦這本書,甚至推為了他書單的第一,我則是沖著那句「你帶走的是我騎士團中的最好的武士。」而決心要看這本書的。隔著各種事,斷斷續續的用了一天的時間看完了它,結書的那一刻,整顆心和保羅一塊解脫。

一開始看簡介時以為是一本類似《消失的愛人》的小說,同樣以女主離奇死亡為開頭,以男主尋找死亡原因為故事過程。但書不是電影,沒有要宣揚什麼權,只是冷靜的以一對夫妻的生活經歷來揭露大空間環境下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問題。

男主人公保羅在某一平靜無常的早晨收到了妻子在自家樹上摔到死亡的通知,警察們對真相的探索束手無策,唯一了解事實真相的便是那隻目睹了全過程卻無法表達的狗——羅麗。保羅因此辭去工作無視朋友的反對,潛心研究狗狗的表達方式,但在這一過程中,保羅發現的不是妻子露西死亡的真實原因,而是他自己對妻子,對這段婚姻關係的重新認識。

————「那時,天下人的口音,言語,都是一樣。他們往東邊遷移的時候,在示拿地遇見一片平原,就住在那裡。他們彼此商量說,來吧,我們要作磚,把磚燒透了。他們就拿磚當石頭,又拿石漆當灰泥。他們說,來吧,我們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為要傳揚我們的名,免得我們分散在全地上。耶和華降臨,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耶和華說,看哪,他們成為一樣的人民,都是一樣的言語,如今既作起這事來,以後他們所要作的事就沒有不成就的了。我們下去,在那裡變亂他們的口音,使他們的言語彼此不通。於是,耶和華使他們從那裡分散在全地上。他們就停工,不造那城了。因為耶和華在那裡變亂天下人的言語,使眾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別(就是變亂的意思)。」
——《聖經·創世紀》

一看到書名《巴別塔之犬》,就讓我想起一部電影,墨西哥導演亞利桑德羅 岡薩雷斯 伊納里多的《通天塔》。電影一共由四個小故事相環組成,其中最觸動我心的還是日本聾啞女的故事,這種先天性的殘疾和與父親的溝通障礙,嚴重影響了少女的正常生活,形成了少女既有強烈的自卑感又渴望得到關注的內心訴求,令她看起來那麼的桀驁不馴又孤獨無助。在東京這個大城市裡,女孩只落得利用脫內褲的形式來博取那一點關注,這不免讓觀者落淚。我有時覺得自己很像她,像到近乎可以在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這種相似也存在於露西身上。


露西內向,敏感,憂鬱,像極了一個青春期的少女。她嚮往一切浪漫的事,第一次和保羅約會便持續了一周不吃主食用來當作約會並未結束的證明;她追求古靈精怪的事物,捨棄給正經劇場做舞檯面具而跑去給死人做面具;她還敏感的得小心翼翼的生活,因為保羅一句無心之話而直接摔爛整副完好的面具。這樣一看,露西最多也不過二十歲嘛。無論是日本女孩亦是露西,他們都全副武裝的面對這世界,帶齊了兩幅面具,一副給這世界,一副留給地下室的自己。

相對露西的浪漫,丈夫保羅則顯得有點無趣,一個獃獃的循規蹈矩的老實人。每日三點一線的生活,朋友也少得可憐,儘管是一名語言學家,但卻有著大舌頭和內心的交流障礙。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在妻子死後,捂住耳朵專心研究的舉動使我非常感動,就像一個一輩子按時上課的書獃子,在某一天清晨,為喜歡的女孩曠課買早餐一樣觸動人心。但這畢竟都是在露西死後的事,回到事故之前,上天早就安排好了這結果,兩人的性格如此不一,生活在同一屋檐下,這日子註定不好過。保羅給露西的愛是直接無力的,他的愛太宏大又太簡單了。

————「這個夢讓我陷入了沉思,但並不是因為它是最後一個夢。這的確是事實,不是嗎?我們每個人不是都有兩顆心臟嗎?私密的那顆心就蜷伏在那顆眾所周知、我們日常使用的那顆心臟背後,乾癟而瑟縮地活著。我記得一年前或更早的某個夜裡,我躺在露西身邊一直無法入睡。不知道為什麼,我想起大學時代認識的一個女生,那時我們大概交往了六七個星期。嚴格說來,我們之間還算不上男女朋友關係,至少對她而言並不是,但我確實是深愛過她的。說來有點丟臉,這麼多年過去後,一想起當時的她並沒有以同等的愛情回報我,仍會讓我感到心痛。怎麼會這樣呢?我納悶不已。我們怎麼可以躺在我們最心愛的人身邊、躺在愛她勝過自己的女人身邊,心裡卻痛楚地想著那麼多年前對我們造成傷害的女人?毫無疑問,這當然是第二顆心臟的背叛。它的肌肉被緊緊捆綁,有如被細繩緊密纏繞住的指尖,因缺乏血液而變成了藍色。那種遺憾的感覺便是由此擠壓出來的。在那個躺在露西身邊無法成眠的晚上,我驚訝地發現自己的位置,驚訝自己一輩子都活在過去的那段時光里。現在,我坐在這裡,膝上放的是露西的所有夢境,此刻才知道她有太多我永遠也不會明白的事。讓我們的第二顆心臟變色的並非夢境,而是那些在無法入睡的夜裡奔騰過我們腦海里的思緒。這些思緒,我們是絕對不會告訴任何人的。」
———《巴別塔之犬》

有沒有過這樣的時刻,一個相熟很深的朋友突然做了一件出人意料事。記得之前班上有個同學,平日看起來有些弔兒郎當,對許多事情都挺無所謂也玩得開的人,在最近的一周里,突然很想家,是很想很想的那種,想到會常常跟父母視頻完後沉默不語;聚會吃飯時,看到周桌父輩的人會莫名的兩眼泛光,大家都挺驚訝的,這種驚訝源自他的第二顆心臟就這麼小心脆弱的暴露在了我們面前。

原來大家都一樣,都仍熱血的保持著第二顆心臟的跳動,並謹慎的躲在各種熱鬧身後。保羅很悲哀,在露西死後才發現她的另一顆心臟,儘管兩人相枕共眠那麼多個夜晚,兩個人的靈魂卻相隔一個世界的距離,保羅不曾認識面具後的露西,自以為那幅美好面具便是他妻子的全部,笨拙的他給出了他全部的愛,這愛是露西難以承受的,也成為了壓死露西的稻草之一。

————「這段話出自《坦林》,是仙女皇后在讓坦林回到凡人世界、在知道自己就要失去他時,對他說的話。那時露西告訴我這個故事,而我認為這段話是狠毒的,充滿惡意與怨恨。也許,對仙女皇后而言確是如此,但現在當我重讀這段話,我卻感到一股悲哀。我發現這段話也能被解釋為仁慈,解釋為保護。這是一種咒語,一個避免造成傷痛的心愿。自從露西死後,我有多少次希望眼睛別再流淚、心也別再悲傷呢?  
然而,我現在才明了,她對我的希望只實現了一半。我這陣子都是用泥土做的眼睛觀看事物。而現在,我那顆無用的心,那顆屢屢出錯的心,那顆血肉組成的心,似乎已裂成兩半了。 」
——《巴別塔之犬》

書中有一則小故事說的是珍妮愛上一個叫做坦林的武士,但這個人被仙女皇后帶走,因此珍妮要去救他,把他帶回凡人世界。在萬聖節的午夜,珍妮守候在樹林里,當所有仙子和精靈都騎著馬從樹林穿過時,他一把將坦林從馬上拉下來,緊緊抱住他,無論仙后把坦林變成什麼可怕的東西她都不能鬆手,直到他變成赤裸的男人,到那時他就永遠屬於她了。 當珍妮救出坦林,一切塵埃落定後,那位仙女皇后氣急敗壞的說「你帶走的是我騎士團中最好的武士。」「要是昨天我早知道今日的事,我絕對會挖出你的兩個灰眼睛,放進泥土做的眼睛;要是昨天我早知道你不屬於我,我絕對會無情的挖出你心臟,放入一個石頭制的心。」

露西心疼仙女皇后,因為她了解,她知道仙女皇后氣急敗壞模樣的背後,是皇后獨自一人在城堡里小聲抽泣;他看到仙女皇后表面上大喊大罵,內心卻瀕臨崩潰的狼狽模樣。

露西就是仙女皇后,保羅就是坦林,而在他們之間不存在什麼珍妮,存在的是一個世界的鴻溝。塵世將保羅越推越遠,露西卻始終堅守的原地。直到那一晚,露西對著聽筒說:「我迷失了,不知道該怎麼辦。」時,她大概是真明白了,她與保羅是真的回不去的了。現實生活中,仙女皇后的詛咒沒法實現,她帶著對保羅的愛和對自己內心的堅守,爬上了那棵樹。要說樹上有什麼吸引著她,不過是掛著的那第二顆心臟在怦怦跳動。

————「有部分原因是為了暫時逃避這磨人的思緒,我決定爬到樹上去。我只是想知道從樹頂上觀看的世界是什麼樣子,我想知道露西究竟在那裡看到了什麼。
  我把羅麗關在廚房,走進後院。今天是個熱天,但我已換上了長褲和長袖襯衫。上一次爬樹對我而言已是年代久遠的事,我這個中年男人可禁不起膝蓋和手肘的擦傷。」
——《巴別塔之犬》

爬樹——這是保羅最後的掙扎,他知道,他看到的樹上的風景與露西看到的絕對不是一樣的,但他還是爬上去,他還是想努力靠近露西多一點,哪怕一點也好。

————「但我醒來時,發現自己臉上竟帶著微笑。
  我記得我的妻子身穿白紗的樣子。
  我記得她在婚禮上走向我,雙手抱著一束鮮紅色的花。
  我記得她生氣不理我的時候,身體僵硬得有如一塊石頭。
  我記得她睡覺時的呼吸聲。
  我記得雙手抱住她的感覺。
  我記得,我永遠記得,她為我的生命帶來了慰藉,帶來了悲傷。
  我記得兩人共享的每一個陰暗時刻,至於那些光明的日子,我幾乎無法直接正面凝視。  
我努力記住她原本的樣子,而不是那個為了安撫我的悲傷而被我建構出來的形象。  
我發現,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當寬怒的慰藉漸漸沖刷掉我心上的裂痕和焦躁後,我越來越有這樣的體會,記住她原本的樣子,就是我能送給我們彼此的最佳禮物。」
——《巴別塔之犬》

在大街上,我們可以看到形色各異的路人,手拿公文包趕車的人;帶著孩子逛廣場的父母;裝扮精緻的姑娘,但我們看到的任何人都不是他們自己,都是被裝扮過成他們希望被人看到的樣子,就像在加油站時,女孩母親說的那樣「不要隨便和陌生人揮手」,這社會的沒有建立過任何規則,卻時刻的利用一點一點的言傳身教來樹立社會希望的世界觀價值觀。而最初最初的那個自己就在這樣一輪番的教育中,逐漸消失,直至我們最後只剩一張對待世界的面具。

我們會不會變成露西那樣?我們會不會就是保羅?我們對於這世界來說算什麼?

我希望我不是仙女皇后,不用掌握整個仙界,不用有神奇的魔力,不要各種小仙的擁簇,我只要我的坦林。

騎士團里最好的那個武士。


看完的時候我正躺在我老公身邊準備要睡。我合上書,抱住他說,我愛你。他習慣地回我,我也愛你。然後,心裡的那層被故事帶動的悲傷、無奈像水底的怪獸,從一圈圈的漣漪開始,直到爆發出來吞噬了我。我抱著他,哭了,泣不成聲。他並沒有問我原因,他知道我看了一個悲傷的故事。我只能一直叨念「怎麼哭了啊」「怎麼這麼難過啊」伴隨著抽泣。
我並不知道這種眼淚究竟的為何。只知道我理解保羅和露西這樣發展的生活,又或許是因為羅麗與我家小妹兒性格相似讓我更加感同身受。總之,就是如同保羅一樣,正在經歷著這瞬息萬變的生活而不能自知。
人們總是會對自己和身邊的人和事抱以過高的自信。自以為了解身邊人,又自以為掌握了事情變化的規律。如果有一天,生活發生了一場突如其來的變動,才會去思考是不是錯過了什麼。是的,我們活得不認真。
我們追逐著各種各樣的標籤,我們在意別人如何評價自己,而忘記了去思考一些事情發展的方向。記得在嘉年華之夜露西看到的藍瑪麗嗎?如果在那時說,我覺得是假的,但我願意相信是真的。那麼露西在後來遇到那位女士並知道真相後並不會一言不發。她心裡想著什麼?彼時的保羅並未在意,只當她是氣惱,又同時因自己的明智而沾沾自喜著忘乎所以。常常,我們生活的時候,不也是如此?你是否能回憶起某一次戀人莫名的爆發,之前是否自己忽略了ta的感受。又或者那一次工作報表出了差錯被別人在會上指出來,之前是否有善意的同事建議你再核查一下某項指標?當我們以為一切是偶然,回頭細思極恐。原來上帝早已看透了一切。然而他並不會插手,由你自食其果(並非只有惡果)。
我們看到,保羅的回憶里,露西是快樂而思想自由的。我們也能看到,在他們初識之時,她活潑、可愛、充滿了生命力,她熱愛舊物說明她對生活並不厭倦,甚至加上從她總是喜歡跟客戶聊天之後再設計面具的細節能夠看出她對生活中的細節總能解讀出美好。是的,她積極樂觀。然而到後來看到她因為一次「小吵小鬧」便離家出走甚至打算「再也不回來了」,似乎她偏執又自私。但如果我們聯繫她的性格來看,對生活如此充滿希望的精靈,如果發現自己最愛的人跟自己是貌合神離,而且根本不能理解自己的思想,那麼這真的只是一次簡單的吵架嗎?於是我想起那句俗語「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又想起曾有人說過「如果你沒有看到全部,就不應該去唾棄」。
你會為保羅感到遺憾嗎?你會怨恨露西嗎?你會把這出悲劇歸於誰的傑作?生活並沒有正確的答案。當他開始把她變成真正的仙女皇后的時候,一切都開始崩壞了。


「要是昨天我早知道今天的事,我絕對會挖出你的兩個灰眼睛,放進泥土做的眼睛;
要是昨天我早知道你不會屬於我,我絕對會無情的挖出你的心臟,放入一個石頭製作的心。」

因為這句話去看的這本書,看完後才明白這句話格外沉重。
書的梗概也有人講,不再贅述。

我一直相信愛的存在,就像相信書里男主與其妻子之間也存在愛一樣。他們相遇相識相知相守,沒有背叛沒有怨恨。我從前看過一句話:我們在世上行走,每個人手裡都捧著一顆心,然後將它放在另一個人的胸腔,然後我們彼此融合,合為一體。

當時覺得這句話十分浪漫,現在來看卻有不同感受。

我愛你,比世上任何人都愛,你也愛我,比其他人都愛,但不代表你就是我,而我也不是你。


「如果我說我愛你又會怎樣?」 「就像在明亮的房間里點燃了燭光。」 來自電影《雲上的日子》。

人與人之間可以多麼親密,又多麼疏離?
不可思議。


看完之後覺得不夠,想找一些糧來填,在豆瓣看了一些書評知乎看了一些,覺得還是想說一點自己的看法。

在看小說的前半部分時,我深深的動情於男女主甜蜜的生活。相愛,沒有矯情的戲份,有的只是發自心底的真誠的愛的吐露。可以說,他們很會生活,是懂得如何去生活的人,那些溫馨的情節常常讓我無意識地彎起嘴角。看前半部分時我想,我想要的婚姻應該就是這樣。

看到後來時,漸漸感受到露西並不只是率性,她的性格里有抑鬱的東西在。我愛她的才華橫溢,喜歡她古靈精怪,可我害怕她的易碎。巴別塔喻指狗不能和人用語言交流,更是指「你愛我,卻不一定了解我」。

露西多次暗示保羅,最後依然掉進了自我的漩渦,選擇了墜落。同時,反觀一個問題,保羅沒有理解過露西,那露西又是否理解保羅?露西自殺留給了保羅線索以勸他不要太過傷心,卻沒想到對於保羅來說她的死會讓他想著去教一條狗說話,讓他在那麼長的時間裡蓬頭垢面,無法接受。

如果露西能體會到保羅的內心,她是不是就不會那樣沒有安全感?結局會不會好一點。還是說這世上永遠會有一座巴別塔,相愛的人永遠沒有可能絕對的懂得對方,是不是真的像那句話說的那樣「年少時會想找一個心靈相通的人,後來覺得性格合得來就好了,在後來,覺得找到一個能湊活著過的人就很不容易了」。看完《巴別塔之犬》在被悶悶的東西塞滿的時候,我想,可能它的意義就是當你發現那個深愛的人原來離你那麼遠的時候,不至那麼失望,不至放棄,因為你知道儘管彼此原來是那麼地不了解,卻也是極珍貴極珍貴的人了。

願愛著的人們,別讓那個人孤單。


個人主觀想法,請勿轉載。

再讀這本書讓我想起身邊一朋友和書中女主人公頗有相似之處。妻子露西的自殺並非偶然,陰晴不定的性格註定走向極端,而非丈夫的平日的疏忽或爭吵,更不應該是因為一句「你怎麼變成了這樣」的話語造成心理重創。如履薄冰根本不是生活的本質,更不是目的。自殺的露西並沒有解決任何問題,唯一因她受害的不只是她的丈夫,更是他們生活的另一部分——愛犬羅莉,被凄慘的割去了喉嚨。這樣的結局也是由露西那壓抑和自卑性情導致。歷史沒有偶然,女主活的如此疲憊,著實可悲,最後連自己的「信仰」也因為自己的自私慘遭毒手。


不會再看第二遍 這種書可能不適合所有人吧 最起碼不適合我……


大學的時候看過,細節已經忘記了,但是直到現在,每當與親密的人出現隔閡,總會想起這本書,想起人與人之間那無法逾越的鴻溝。
曾經在沮喪時寫過一句話,我和你之間有一座島嶼,那就是我想去的地方,並不是你的身邊。
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覺得,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感同身受,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年齡,成長環境,世界觀,每一絲一毫的不同都能讓兩個面對面的人處在完全不同的時區。當我們盯著一個字盯得太久好像不認識這個字了,看一個人太久,同樣如此。
我在看著你,在和你交談,我的嘴巴沒有停,但是我的腦海里惦念著二十幾年來隱秘的喜怒哀樂,我不可能全部向你吐露,同樣,你說的話,也許有一些觸及到了我的敏感地帶,但我用收斂的表情抑制住了,一來一往,溝通的有效性越來越低。
很正常,我聽到一首歌覺得天啊這簡直是神作,然後滿懷期望地分享給你,你說,什麼鬼?我看到一篇文章覺得真好,你看到一半就放下了,諸如此類。
於是我覺得刻意的經營都是白費,你不得不一開始就找到那個天作之合的靈魂。


很久以前看的,我一直覺得妻子有點抑鬱,表面依舊愛生活愛丈夫可是內心卻已經不可抑制地腐敗。我看書的時候心裡描繪妻子的內心 是無盡的吶喊,求求你聽到我的聲音??這種悲戚感我忘不掉,所以以後我都可以理解為什麼別人很難與我感同身受。


剛讀完 一直有一個疑問 一個女作家 可以以男性的視角去寫男性的心理活動嘛?


不好意思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是 挺坑爹
當年前半部分在網上看 覺得好好看 可惜只限制看前兩三章 於是我急忙去書店買了書 可是後面的部分真的出乎意料的牽強 其實作者的初衷是好的 立意也明確 開頭很有創意 題材也新 可是他的想像和腦洞沒能撐住整部作品


最近每天花了些時間,看完了《巴別塔之犬》,很有意思,給大家寫寫書評。

故事脈絡很清晰,語言學家保羅深愛的妻子露西,在自家的蘋果樹上墜落而死,腹中還有他們的孩子。保羅不相信這是一場自殺,卻因為當時無人在場,從而無法知曉真相。在場的,只有一條狗,他們的愛犬羅麗。從而故事就分成了兩條線:

第一條線,保羅決定教羅麗說話,他收集各種資料證據,靠著自己的專業知識,對羅麗進行各種實驗和教學,以指望這條狗,可以通過人語告訴他當日的情況。可是當實驗越深入,搜集的實驗材料越多,他發現,哪怕狗能通過模仿和形成發音,發出的辭彙,並不存在任何意義。就像鸚鵡學舌,說得再惟妙惟肖,事實卻是它們並不知道自己說了什麼。至此,他放棄了。

第二條線,保羅開始認真回憶自己和愛妻的過往,他在看到快樂點滴時,卻也發現了妻子企圖自殺的蛛絲馬跡。原來露西的內在一直非常憤怒,然而為了維持一個美好的妻子形象,她一直在壓抑。她曾經給保羅和自己做了兩個面具,她通過面具向他咆哮,表達的,卻是內在真實的自己。可是對這一切,保羅視而不見了。而真相,一直就在眼前。

巴別塔的寓意,是通往天堂之塔。可是上帝不願它建成,便讓原本語言統一的人們持用不同的語言,因為無法溝通,從而無法建立真正關係,天堂入口便永不能建成。對比兩條線,我們發現,如果我們永遠從自己出發,不願看到本真,那他人的言語,就像一條狗發出的無意義辭彙一樣,它形成意義,完全因為我們自以為的賦予,並不存在真實。愛情的悖論,或者就在此。

一.不同語言的「我愛你」

曾經以自己出發,以為每個人所理解的「愛」大都大相徑形。直到若干年前的某日,我遇到一位朋友帶來的小姑娘。她和我們表示,她要分手,理由是,男友沒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她,不給她買名牌禮物。「這樣就要分?」我問。「是啊,他根本不愛我啊,」她毫不猶豫,「愛我自然會付出很多的時間或者錢,不然算什麼愛?」我猛然發現,由於每個人的成長環境不同,習得的愛,天壤地別。

可是她錯了嗎?不僅沒有,而且很合理。

作為家裡的珍珠,她在成長過程中被過度溺寵,幾乎是有求必應。與父母的互動,讓她成為了關係里的「剝奪者」,父母又默認了這種剝奪,且沒有給她更好的引導。從而,對她來說,這種感受,就是愛。愛,就是會被給予很多很多的東西,她倔強的嘴角表示。

不過,與之相反的,還有許多人認定「愛就是全部付出」。聽起來很偉大,然而,我經常看到這樣的人,為愛奔得日漸憔悴,愛得沒有了自我。對他們來說,雖然痛,但他們已經習慣愛是一種「耗損」。所謂彼之砒霜,吾之甘醴,大約如此。今天把沙漠里的仙人掌放入綠洲,它從不覺得是優待,沙漠再乾涸,如她來說,很舒服。

除此外,還有人認為「愛是戲劇」,不惹出幾場驚心動魄的好戲,絕不收手;斯得哥爾摩患者,定義「被虐」是愛;《天龍八部》里的康敏,最喜歡求而不得引起的「恨」,因為恨和愛的能力等級太像了,才足以滿足她那顆空蕩蕩的心。

可是這種愛,是錯的嗎?

在「小我之愛」角度去思考,它們也都是從他們身上長出來的,最合理的「愛的定義」。愛是什麼?普通的愛沒什麼偉大,它只是一種從慣性中習得,從而形成的,截然不同的「我愛你」。

所以,當我們帶著覺知去聽,這三個字的含義從字面上脫落,我們會聽到以下的話語:

「我要你為我誠服。」

「我這麼付出,求你不要離開我。」

「你的崇拜,讓我很開心。」

「謝謝你給我的自由感。」

「你帶給我更美的世界。」

「親愛的,我真的恨你。」

世界萬物之別,不僅在於形,而在於思維,對於同一個辭彙,會有延伸出截然不同且豐富繁雜的理解。

二.面具之愛

有人說,北野武的《羅生門》,說的是人性的惡和謊言,可我經常想,其實羅生門深度的戲劇性,在於每個人因為自己的立場,遭遇,價值觀,他們必須相信自己所說的是事實。而記憶是可以扭曲的,只要是符合自己的思維邏輯和習性。因為比起改變萬千念形成的思維,改變記憶,顯得輕而易舉。

所以,真相不重要,他人不重要,重要的,永遠是自己。

我們每個人基本都自戀,這裡的「自戀」,並不是「覺得自己多好」,而是自我控制感的迷戀,我們要做自己世界的主導者。再弱的人,都有「王者思維」,或者說,越「弱」內心越「王者」。因為無法在其它事實上實現控制感,便集中性地用來塑造親密關係里的所愛之人。所以,哪怕是不斷付出,看起來非常卑微的愛,其內在心理,卻也是希望用這種「犧牲」的軟手段,去向對方索求關注,把對方扭轉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努力把這份愛,變成自己習慣的土壤。

那,我們愛的到底還是不是對方真實的樣子?不,對我們來說,事實不重要,符合自己的「王者邏輯」最重要。

那一方如此,另一方也一般都是如此。

所謂的「愛」,就像兩個人同時帶了面具,我們愛的,是我們親自給對方細緻描繪和改造的面具,是我們投射出的幻象。

就像保羅,他喜歡的,一直是跳蚤市場初識的露西,他把對女人最美好的期待投射在她身上。他前妻憤怒聒噪,他就希望露西是一個安靜且平和的女人。當他感知到她面具下的憤怒時,他選擇無視。因為對他來說,看到就代表破碎,幻想破滅,也代表愛的破碎。

所以,人與人之間穩定的「小愛」,需要運氣,互補一般穩定。雖然,這裡的穩定,不一定代表愉悅,但相對難分離。

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一個是聖母,一個是巨嬰;一個愛虐,一個受虐;一個狂大,一個自卑。投射越接近對方本身的需求,關係比較不容易斷裂。但一旦一方有所成長,又會造成落差和分別。動靜之間,此消彼長,平衡難有。所以作為私慾的「小我」之愛,本身就存在矛盾,本身就象徵一種失望。

三.輪迴遊戲

很多人覺得「輪迴」這詞很大。前世,今生,未來世,太遠,我不管。可是,真實的輪迴都已經在這一世顯現。

杜琪峰的《盲探》,講「我執」帶來的「心盲無明」,看的人唏噓不已。然而,我執帶來的「絕對惡」,是少數。「我執」於某種思維模式,從而不斷跳進輪迴,卻視而不見的情況,也很多。

所有的經歷,是否都帶來成長?對這句話持中立意見。事實上,一些人的人生痕迹是螺旋,在一個一個圈圈裡緩慢上升,一些人是走迷宮,在繁複的圈圈裡繞轉,還以為自己走了不同的路,也有一些人是越走越小,直到鑽到了一條死胡同。

當我們覺知我們的所遇,其實大多都有相似性。兒時被家暴的女兒,不斷遇見會家暴的男人,不願意遇到渣男的,一直遇到渣男,也有人一路開掛,遇見的都是懂愛的優質者。或者像柯林頓,他的模式是在某兩個極端搖擺,愛上傻白甜後,愛上女強人,傻白甜,女強人,就像鐘擺亮點。模式性境遇的出現,大多因為內在思維的願力,以為的不要,卻是潛意識真切的想要。

輪迴苦,但輪迴也在用這種重複性,希冀覺醒你。成長的節點,在某一個時刻,因為重複性的遭遇,你開始疑惑,認真地詢問自己,而不是他人一句「為什麼」,正視自己的真實的過往,是一個蘇醒的開始,答案永遠在自己這裡。

比如我,我的模式是,一旦遇見愛,就會覺得很辛苦,辛苦到最後,就想逃離。這種辛苦是什麼,是為了愛的人變得越來越好的信念。說來奇怪,我不享受這種積極,這種狀態很折磨我。直到我多次遇到這種情況,我開始面對自己。我才發現,我對於愛的理解,便是「我只有不斷變好,才值得被愛」的信念。

這種愛的習得,來自我與母親的互動。因為兒時有過和母親的異地分離,家人一直對我說「只要你乖,媽媽就會回來哦」。所以,當母親回國後,我就非常希望珍惜這段母愛。而我母親,又對我抱著絕對的期待,這種期待太重,我被壓得喘不過氣。可我渴望母愛,從而無法接受她對我的一點失望。這種「我要變得更好,才值得被愛」的觀念,其內在,卻是認同「我不值得無條件的愛」的不安全感。這種「變好」不是自發地愉悅,是一種自卑導致的「嗔怒」。太認同優秀,就是排斥真實的自己,慢慢就長出了面具。我在外在最優秀的初中,實際卻得了暴食症,大量地暴食,大量地催吐,沒人知道我有多痛苦。所以,當我看到了這些之後,我便開始理解了自己,也理解了我自己這種對「愛的定義」。隨著自我接納越來越多,這種思維就開始抖落解鎖,這種思維帶來輪迴模式慢慢消失了,卻又形成了另一種輪迴。但起碼這種輪迴,讓我愉悅和舒適了。

四.關係的巴別塔。

佛教里講「我執」,很多人都會覺得「執著」這個詞是貶義的。然而,任何辭彙在佛語里,都是中性的,執於「執著」是壞的,何嘗又不是「我執」。事實上,很多人的愛,都談不上「執著」,「執著」的,不過是自己對他人的「幻象」。一旦「幻象」不如人意,因為打破了自己的自戀,便生出無限苦,從而決定「放下」。輕言「放下」或者教別人放下,很可能讓自己或他人錯過一次升華的機會。

虛假的關係,消耗人,真正的關係,定能治癒人。

若建造巴別塔是關係,若你我以真實之面照見,並接納和愛上對方的真真實之面,那必然有瞬間天堂呈現。佛言,最好的緣,是一念相應即可。最好的緣,不是長相守,而是在一念之間,彼此以真實相見相愛。此刻之後,眼中世界定能瞬間遼闊。

痴到深處,三寶畢現,迷到終極,另有天地。說的是什麼?當你發現,你的 「小愛」,讓你覺得不舒服,你想抽離,然而你卻沒放下,選擇堅持愛下去。那你就會發現,愛「幻象」不成,便會努力接納對方的真實。接納真實很難,因為你在選擇不改變,不投射時,接納他人的前提,就得面對自己的真實。允許他人的自私,得面對自己兩倍的自私,允許他人的缺點,就得面對自己兩倍的缺點,自戀被打破了。可是不斷接納和打破之後,你會發現,他是我,我是他,我在全然接納他的同時,恰是全然接納了自己。我在真切祝福他的同時,恰是祝福了自己。

自性圓滿,不是說完美,允許當下和真實,便呈現了圓滿。這條管道打通了,當我們可以真正去愛的同時,也能感受和吸引來自天地的全然愛意。天地的愛一點都不虛空,菩薩慈悲,能於己慈悲,便是大愛。

寫一句之前讀到,很喜歡的話:每一個生命都太獨特,我無法一一言明。人之所以無助,是因為渺如塵埃,人之所以強大,是因為靈魂已經上千上萬年。願經歷總能豐盛你,也能照見你。

微博:_金霂_

一個愛寫字的生意人,一個討厭消費主義的時尚博主


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
每個人都被巴別塔所隔絕
每個人都有第二顆乾癟又隱秘的心臟

有些事明明出於愛,但隔絕了彼此的內心,一個害怕捧出真心卻不受理解不被歡迎,一個總在自我的角度要對方接受自己的好意,早知道你不屬於我,大概也不是這樣悲哀的結局。


推薦閱讀:

如何使用思維導圖做讀書筆記?更好的幫助對一本書的理解、記憶,從而達到不是看過一本書,而是真正讀過?
有什麼書當年讚不絕口如今悔不當初?

TAG:書籍 | 外國文學 | 讀書筆記 | 美國文學 | 巴別塔之犬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