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管理者對行業的遠見是如何修鍊的?


其實CEO對行業的遠見並不是與生俱來,而是在摸爬滾打中積累出來的。從產品的研發階段起,到生產、銷售、客服,都要了解客戶的需求、使用習慣,確定產品的市場的定位,了解競爭對手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客戶和市場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檢驗你對市場的見解是否正確的試金石。

CEO相比較於其他員工來說,其所站的高度不同、所能利用的資源不同、所接觸的人不同、所經歷的成敗事例也不同,所以相對其他員工來說會看得遠一些。

比如,每個開發人員,或許對自己的專業技術領域了解比較深入,但由於沒有機會接觸客戶和市場,所以對市場上客戶的需求、他們的痛點和癢點就不可能洞悉,所以他們對行業的見解往往比較局限和片面。而CEO在了解技術的同時,會更多地參,與市場營銷,所以對客戶的真正需求了解的就自然比較透徹。

但並不是每個CEO都有真正的遠見。要有遠見還是需要用心去思考、用心去體驗,並要有敏銳的洞察力,要能綜合判斷技術層面、市場層面、政策層面、甚至是國內外政治等各種因素,判斷出可能的技術變化和需求變化。

我們公司每年會讓全體員工提出研發提案,每年都有幾十項,但要在這麼多提案中確定哪些是公司應該投入研發的項目、哪些應該是在現時期該開發的,這並不容易。除了技術本身的先進性之外,還要考慮該項目的經濟性、市場的接受度、是否有競爭力、是否有未來性等。比如機器人項目,雖然這個題材很熱門,但我們的切入點在哪裡?是做整機還是做其中的核心部件的開發?這個行業未來幾年的市場容量會多大?中國的人力成本會有怎樣的變化?國家的扶持政策對這個行業來說會有怎樣的利弊?基於這些因素才能決定我們是否要進入這個行業、該從哪裡進入、我們能建立怎樣的技術優勢。

這就要求CEO不僅要有紮實的技術基礎,還要求做好足夠的市場調研,對國家的發展方向和未來幾年的社會變化等都要了解,要有足夠的信息資源,這樣才有可能作出比較正確的判斷。


這個問題對任何創始人來講都很難,但卻是實實在在需要面對的。我認為「對行業的遠見」要分情況來講:行業領導者和行業追隨者的訴求不同,發展策略也不同,決策時需要考慮的側重信息也不同。

行業領導者的核心訴求是「發展壯大」、「保持領先」,行業追隨者的核心訴求是「彎道超車」,後者會把前者的動態當做重要參考指標來分析決策,前者可能已經在考慮引領整個行業邁向更高的層次。

由於我們所做的日事清無論是在企業服務還是整個SaaS行業而言都不是行業領導者,只能從行業追隨者的角度來談論這個問題。「選方向」是我階段性最重要的工作,也是令我最焦慮的工作。
從最開始做日事清到現在已過a輪,最能讓我感到恐懼的一項工作就是制定發展方向。

同行業一個朋友在做考勤軟體,公司也過了a輪,團隊都有三十多人,可在參加過釘釘的發布後卻哭著回公司!釘釘做的考勤功能已經可以結合硬體設備來實現,比現有的考勤解決方案領先太多,朋友只能含淚帶著整個團隊轉方向。

一個創業多年的男人在會場當眾落淚,這是多麼讓人恐懼的畫面。我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感覺非常難受,同時也慶幸自己所選的方向,頗有種大難餘生的感覺。

我說這個事並不是僅僅表達「選方向」的重要性,其實我們常人在預測未來時通常看法都是不靠譜的。尤其是在互聯網這個創新性特彆強的行業,當初朋友做考勤軟體的時候根本沒有預料到移動互聯網發展這麼迅速,更不會想到釘釘在兩年內迅速風靡並順帶手做了考勤功能。他在考慮的時候沒有這些能決定其生死的信息作為參考,做什麼預測、遠見都是錯。

既然常人做的遠見多數都是不靠譜的,那我便可以稍減負擔的說些自己的方法:

1、觀察行業領導者
前面也說過行業領導者由於所站位置不同,它們的視角相對於追隨者而言會更加開闊、富有遠見,同時行業領導者往往也是整個行業的規則制定者。始終保持對行業領導者的觀察、研究,收集信息並思考背後的決策脈絡是我研究整個行業的一個重要參考維度;

2、觀察同層次的競爭者
由於行業領導者和我們所處層次不同,導致他們的信息多數都無法轉化成具體的決策來執行。從實際執行角度考慮,觀察同層次的競爭者就是性價比更高的選擇,從他們的改變中察覺、收集信息,一方面可以了解競爭動態,另一方面也可以作為決策因素;

3、資本流動
1)中國互聯網有個特性是參照美國,在融資過程中,互聯網創業者也通常需要拿出國外的例子來證明自己項目的可行性和發展前景。所以時刻關注美國企業服務、SaaS行業的資本動態是我日常必看的信息之一,這在側面上可以推測出國內資本對於整個行業的親密度;
2)互聯網創業者肯定要直接和VC溝通,由於VC做的是促使「錢」流動的生意,所以他們對錢的敏感度會超過普通創業者。所以我會經常和投資方溝通行業前景、節奏的看法,也會通過參加路演、交流會等和其他投資機構接觸,查看他們對於整個行業的態度變化。
總結而言我會把「錢」在整個行業的流動情況作為重要參考因素,當然資本也並不完全理性;

4、人才流動
重點看行業人才流入、流出情況,人才不僅僅指具體的執行者,也包括整個行業創業者、創業公司的新增和投資、營銷等機構的相關配套人才。任何行業或者領域都有相應門檻,當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這個行業,也能側面證明前景,當然重點要考慮高精尖人才的流入流出情況;

5、市場
市場包括人力成本、營銷推廣成本等等,每個上市公司都有財務報表,拿出財務報表把每項花費的市場情況調查一遍就會發現非常多的規律和問題。比如技術人才的工資變化、流量成本的變化,這些具體的花費都可以看出整個行業的競爭力,當成本過高就會導致創新減少、競爭門檻增高,從而導致市場格局穩定;

6、商業模式變遷
這條不是常規項,因為釘釘的創新性收費,我又重新考慮的問題。傳統OA廠商按套收費,SaaS服務按年收費,現在釘釘作為平台直接向寄生於其平台的企業收費甚至有的SaaS服務靠廣告盈利,這多少顛覆了這個行業的俗定的商業模式。釘釘能在商業模式上創新,可能我們行業還有創新餘地;

7、政策變動
這條也不是常規項,但是必須考慮。由於中國的獨特氛圍,導致做公司的必須考慮政策因素。不過對我們目前所做方向影響不大,約車、直播等行業政策風險就比較大了;

8、社會變遷
上面七條範圍並不大,預測還有規律可循,但是「社會變遷」就相對複雜許多,其變數因素太多,導致得出結論的環境相對複雜。我的方法是參照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發展歷程和現今的人力成本浮動、經濟發展情況,推測出未來企業肯定會從粗獷式發展逐步過渡到精細化運營,人力成本的上升和整個經濟大背景的下行,都迫使企業通過優化團隊、成本來提升社會競爭力,從而進一步由人力過渡到效率時代。
從美國整個社會的變遷來講,我們所做的「日事清——效率的直升機」有機會獲得進一步發展,當然具體的時間節點還有待商榷。

總結一下來講,實踐經驗、信息、思考維度都是我能比同事看的更遠的原因。


我認為管理者對行業的遠見來自對「勢」的判斷。


俗話說:天下大勢,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古人早就認識了可以通過「勢」,來建立遠見認知。而現在,在很多企業家都喜歡用一個簡單的模型來指導自己的工作,即:取勢、明道、優術,其中:


「取勢」代表企業的戰略決策能力,也就是企業家需要修鍊的行業遠見。

「明道」是指內部管理和協作的方法,目標是將員工的個人能力發展為企業的競爭力。比如很多互聯網行業推崇這種「明道」的管理和協作方法:扁平化協作、建立任務型導向組織、提倡開放透明的溝通。

「優術」代表企業和員工的專業能力,比如開發能力、營銷能力、產品能力,越強越好。


(順便提一下,我們「明道」的品牌名就是取自於此,有關「明道」的部分,可以參閱我們團隊出的一本書: 《高績效團隊的三個秘密》.pdf試讀版)


關於如何通過「取勢」建立對行業的遠見,我個人比較推崇通過PEST分析法。


其中,P是政治(politics),E是經濟(economy),S是社會(society),T是技術(technology)。每個企業家都可以通過這四個因素來進行分析行業所面臨的狀況,具體來說:


政治:

政治主要包括政治制度與體制,政局,政府的態度等;法律環境主要包括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規,比如:

1.政治環境是否穩定?

2.國家政策是否會改變法律從而增強對企業的監管並收取更多的賦稅?

3.政府所持的市場道德標準是什麼?

4.政府的經濟政策是什麼?


經濟:

經濟環境的關鍵戰略要素:GDP、利率水平、財政貨幣政策、通貨膨脹、失業率水平、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匯率、能源供給成本、市場機制、市場需求等。

社會:

影響最大的是人口環境和文化背景。人口環境主要包括人口規模、年齡結構、人口分布、種族結構以及收入分布等因素。

1. 信奉人數最多的宗教是什麼?
2. 這個國家的人對於外國產品和服務的態度如何?
3. 語言障礙是否會影響產品的市場推廣?
4. 這個國家的男人和女人的角色分別是什麼?
5. 這個國家的人長壽嗎?老年階層富裕嗎?
6. 這個國家的人對於環保問題是如何看待的?

技術:

技術環境不僅包括發明,而且還包括與企業市場有關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的出現和發展趨勢以及應用背景。

1. 科技是否降低了產品和服務的成本,並提高了質量?
2. 科技是否為消費者和企業提供了更多的創新產品與服務,例如在線支付、VR虛擬現實等?
3. 科技是如何改變分銷渠道的,例如電商、機票、服務等?
4. 科技是否為企業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與消費者進行溝通的渠道,例如DSP廣告、CRM軟體等?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具備PEST分析的能力,因為這不僅要求你興趣多樣,知識面廣和豐富的信息來源,還要有一定的職場經驗和閱歷,而這就是另一個話題了。


思維境界

而我,正在訓練第121個人。


大的不知道,就說說自己的感受吧。
大路不亂,小路不斷 。別讓傻逼中層把下面的聲音屏蔽掉。
別搞狼性文化,很逗比的企業文化,搞洗腦,弄得表面一派和諧,實際上私底下有想法的人都被壓抑的自謀生出路了。
找個懂行的HR吧,見過太多HR空穴來風的優越感,導致有想法的人才無法施展。


有個簡單的方式:

1 搞清楚行業的現狀;
2 研究目前政府在這個行業的政策變化趨勢;
3 研究先進國家裡面相對成熟的行業歷史和情況;
4 根據國內行業現狀,分析未來幾年可能的行業走勢;


跳出行業看行業、才是遠見!


題主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我來發表一下個人淺見
所謂遠見,通俗的講就是思考問題面面俱到,對問題有更深入的看法並能看到問題本質,對公司發展有明確規劃,並能繞開很多彎路等等...
而要修鍊這種技術:
第一,你需要有淵博的知識,尤其是你公司所處行業的全方位知識,多思考,多總結,然後找到其中的規律,你就能夠找准方向。有一句話非常有道理:當你了解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信息、知識這個世界對你來說就沒有秘密。
第二,你要了解客戶在想什麼,了解一個客戶十個客戶那不叫了解,你要儘可能了解所有客戶在想什麼。然後統計分析,找到規律
第三,全方位了解你自己的公司,你對公司的了解甚至要超過你對自己的身體的了解。
做到以上三點,你的「遠見」這門技術已經遠超公司中其他人了,你要做的就是不斷地把這門技術做到極致,追求完美


在某個行業里什麼雜項都做過了最後越做越細,越做越細,細到最後什麼都不做了,看著別人做,並和很多相關人一起聊行業未來應該是什麼樣的
之前經歷+當下的頭腦風暴+做事情的想法=遠見


熟知公司業務,了解市場動態;

海量信息閱讀,培養宏觀格局;

業內業外交流,保持多元視角;

洞見問題本質,深諳發展規律;


我覺得看個人的位置,和思想觀念。基層人員站在中層想問題。中層人員站在高層想問題,格局決定結局。思路決定出路。。。。。。遠見!


個人的簡單總結,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修鍊,哈哈
1 市場,對市場需求分布和動態趨勢的判斷。 公司高層必須有意識地接觸市場一線,與重要客戶溝通,理解他們的訴求。
2 技術,結合對市場需求的前瞻和新技術的可行性, 判斷技術發展的趨勢。
3 對外部競爭形態和競爭點的動態感知
4 市場、技術和競爭形態需要什麼樣的組織結構和文化


在小型社會組織來說,有遠見代表著對市場走勢有迅速的跟進能力,通過認知規律提前調整方向,這是其組織存活下來的基礎。
在大型社會組織來說,除了對市場規律的認知,走向的預判,其往往還有部分推動市場潮頭的能力,有一定對誤判或觀望的風險抵禦能力。但同時,由於體量龐大,管理能力跟不上的話會造成自身調整適應性上的困難。
想學習小型社會組織怎麼以小博大么?
想學習世界上最龐大的社會組織如何轉身么?
敬請關注中共黨史。


戰略策劃,實施落地,技術技能


優秀的CEO一定是在人性上面有充分的修鍊。


有這種遠見的人不會來發帖講解


沒有天賦,也沒有奇蹟,對行業的了解,絕對是由基層工作踏踏實實的走過來的,並且能夠潛心的去看待友商、去分析行業,依託大量的信息,做出最合理的判斷


了解整個行業。

了解能對這個行業進行改變的技術。

比如10面前懂互聯網的百貨公司老總


經歷的多了,失敗和成功,慢慢總結出自己的一些經驗,每一步都是存亡,自然會為自己考慮發展前途


倖存者偏差 什麼的吧。
活下來的,就覺的自己有遠見了。。。


推薦閱讀:

一個人可不可以同時在兩家上市公司做 CEO?

TAG:CEO | 公司戰略 | 管理 | 企業管理 | 團隊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