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哥哥張國榮在內地並沒有很高的知名度?

我是個99年榮迷。對哥哥的感情簡直可以用痴迷來形容。我知道哥哥無論在香港還是在國際都有崇高的地位,可為什麼在內地的知名度並不高?他去世之後,才在內地漸漸有名,卻有很多90到95(我這裡指的是趕上那個時代的尾巴,發哥華仔星爺在內地正火的時候的人)這個年齡段的人說他是死後才被捧起來的,對他很有偏見。反而是98,99,00這些年齡段的人對他更了解。為什麼會這樣?僅僅是因為他沒有著力在內地發展,以及他因為性取向被大陸封殺的原因嗎?對於我這個後榮迷來說真的很傷人,哥哥居然沒受到本國的讚譽。。。。 PS.我去了哥哥論壇上看了,然後我發現這些論壇除了用來撕逼一點用處都沒。。。望知友回答,而且,不真正了解香港的人靠邊站好嗎,只因為喜歡四大天王就來貶低他嗎?→_→

———————————————————————

【特彆強調】
希望真正了解1980~2000年香港娛樂圈由盛轉衰過程的【港粉】們回答,客觀公正,不偏激不撕逼不攻擊各位藝人。


1.他從來沒有因為任何事,在大陸【被封殺】過。

2.他在大陸不紅么?
哪次來演唱會不是爆滿?
只能說【紅】的概念是相對的,相對於在香港,內地肯定會弱一些。
榮迷這個群體,略特殊。
說實話,本身就比較小資 (尤其是老榮迷) 。
每多一些文青、學者、富商什麼的。
(不是說榮迷出了名有錢、有才、有閑么)
再加上,張國榮在內地一直被塑造一個文藝、憂鬱、高深的形象
(他自己也比較收斂,並不像香港那個橫著走、豎著飛的太上皇樣)
所以榮迷學他,比較低調是有的。


3.他的作品

哥哥的音樂概念,十分前衛。
而中國大陸,人們相對保守。
就他80年代那一票小黃歌,當時全面進軍內地,估計能當反面教材。

又比如像【偷情】這一類的,我們今天聽,可以說是道盡寂寞人的心聲了。

隔90年代,放到農村,不就是搞破鞋么?這還值得唱了?!!

所以,怎麼說呢,他當年在內地大紅的,除了國語歌。就多是一些又紅又專的作品,像【沉默是金】什麼的。

而他的很多作品,正是因為一些思想、欣賞能力上的局限性,當初沒有大紅,反而保留了很多上升空間。

………………………………………………

我相信,隨著國人【自我意識】的覺醒、對性向的多元化了解增強,張國榮,必定會越來越紅。
因為他的歌,
有愛情中保留自愛、
有自由卻不放逐、
他的人,有生命的尊嚴。


作為一個80後港迷和榮迷,親歷過90年代,但當時年齡不大,所以我覺得我可以站在普羅大眾的角度試著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1。樓下好多人說張國榮明明很紅,這個問題不成立。其實是你沒看懂提問者的意思。我理解題主是感覺哥哥之前在大陸沒有現在這麼鋪天蓋地地全民熱衷,兩廣地區和一線城市可能好些,但對於其它地方就不是了,這一點據我了解是沒錯的。

2。但是沒有全民喜聞樂見就代表他不紅默默無聞嗎?答案無疑是否定的。
張先生當年因為電影被內地所熟知,本人就是90年代看了《霸王別姬》才成為榮迷的。正如一個高票回答中所寫,張國榮在內地一直被理解成一個文藝、文靜、憂鬱、高深的形象。這也勢必造成榮迷這個群體比較小資,大多是一些文青、學者、富商什麼的。群體的特殊性勢必造成他們比較低調。


而喜聞樂見的東西,通常都是比較大眾的。當年最紅的莫過兩周一成,他們代表的是喜劇片,黑幫片,功夫片。比起文藝片,這些電影門檻較低,也不費力,受眾肯定廣,也是很自然的事情。而與哥哥同屬於更擅長文藝人物的梁朝偉,當年也絕對不算大紅,在我印象中,梁朝偉在內地大紅是因為《花樣年華》。原因我認為有二:一方面是因為網路時代開啟了;一方面梁朝偉的文藝形象是內斂沉穩的,而哥哥的文藝形象是浪漫不羈的。這對於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大眾來說,更能接受梁朝偉我也覺得很正常。
在90年代我十幾歲的光景里,我一直覺得香港最紅的是成龍周星馳,然後是周潤發張國榮。身邊一大群非榮迷也是這樣認為的,他們都知道張國榮,但卻不去看他的電影,為什麼?累啊~
但這並不代表他不紅啊~


3。再說說音樂上的,這可就比電影更難讓普羅大眾接受了。為什麼?太前衛了啊!這都快過去二十年了,還有人覺得前衛得不可接受,更何況當時!你要考慮中國地大物博,三四線城市城鄉結合部還有更多的鄉野,不愛聽他的歌不是很正常么?即便放到現在也是。大城市情況肯定不同,但受眾也以年輕人居多,反正我是不能想像大媽大叔唱《偷情》,但唱《忘情水》就沒問題。
你們可以看看我之前寫的一個答案,為什麼喜歡張國榮,寫了我這麼多年的心路歷程。當年我輕而易舉成為他的影迷,成為歌迷的路卻很坎坷。80年代我還很小,但我印象中當時最紅的三首分別是:沉默是金,倩女幽魂,當年情。不是正能量十足,就是因為電影紅透半邊天。反正當年我只會唱這三首。


在我印象中,96年之前,喜歡哥哥的基本還是內斂的文青。但這之後,一部分人變了,因接受不了不再喜歡,一部分人沒變,可能有哥哥的音樂沒向大陸發展的原因,另外,又增加了很多死忠歌迷,比起之前只喜歡他電影的人來說,這部分人明顯更忠於內心,忠於自我。

03年前,我的同學中有兩位資深死忠歌迷,一位後來是浙大的博士,目前高校老師;一位目前在上海當律師。他們的共同點都是終於自我,思想前衛。我喜歡上張先生的歌,受了他們很大的影響。但他們都不會出去叫囂說自己喜歡張國榮,因為他們內心篤定。而且當時公開說自己那麼喜歡張國榮,在同齡人中還是會有點壓力的(靠,該死的無良媒體)。但他們全部去看了熱情演唱會,我沒去…(捶胸頓足後悔一輩子啊!!!)

4。還有其它造成他表面上看起來沒紅得那麼鋪天蓋地的原因還有很多,大家也提到了,如不宣傳,無廣告,粵語歌的沒落(90年代末新世紀初台灣歌手當道),華語電影興起粵語片沒落等等都是原因。


5。另外,我個人認為造成他在大陸不太紅的錯覺,也和他電影音樂雙發展,又都發展得很好有關係。人的精力總是有限的,喜歡他的人會覺得他好厲害,不太了解的人會覺得他電影又沒周星馳多,歌又沒張學友多。而他又不是某天王,只重量不講質,廣告宣傳一個不少,溜須拍馬八面玲瓏。(我是表揚他,不可否認他取得了普世價值上的極大成功)


6。寫不動了,想想以後再寫。

————————


1 張國榮最精華的幾部電影其實是最難推廣的那一類影片。像春光乍泄,東邪西毒,霸王別姬,阿飛正傳,槍王這些。 2 張國榮最精華的音樂流傳性也不太好,像紅,偷情,夢到內河,潔身自愛,陪你倒數,諾亞方舟,紅蝴蝶等等。
3 他國語歌很少過於本土化,歌曲也不好唱,難以流行。他本人也低調,不太宣傳自己的歌。 4 張國榮最精華的應當是他的舞台理念,像1997年 2000年熱情的舞台設計等等。尤其是2000年的演唱會堪稱中國演唱會的範本。但是目前我接觸的很多人都不能接受。 總而言之,作為藝人這一角度,從全面性與專業性上說張國榮可以說做到了極致。可以說是華語娛樂圈有史以來第一人。 但作為明星來說他的優勢就變成了不足之處。流傳性確實不高。我北方人,周圍聽他歌的人真的比較少。 可以說,最能代表他成就的作品都不容易被大多數人接受。 其實劉德華與張國榮這兩個明星是兩種互相對立的模式。 前者可以說不管在唱歌演戲都不是頂尖。但是他的作品是最最親民的,像男人哭吧哭吧不是淚這些作品,簡單易唱,歌詞貼近生活。所以他的作品甚至比張學友的作品還要流傳的廣 。其實大眾娛樂也需要老劉這樣的勞模。 我個人認為,張國榮最大的價值,就是他的價值觀,為自己而活,能做好演員就不做偶像。我把自己認為好的東西給賞識我的人看。性取向光明正大,這樣一種以人為本的精神是我們這種集體主義思維下的人最缺少的。


什麼叫紅?拍廣告,上綜藝,每天出現在娛樂版頭條?工作室每天發新聞給各大媒體,生怕淡出公眾的視線?很多很多人認為這就是紅,但是有些人是完全不需要做這些的,你見過鞏俐上綜藝嗎?你見過梁朝偉每天出現在娛樂版頭條嗎?你見過張曼玉的經紀人成日發新聞給媒體嗎?因為他們完全不需要。張國榮也一樣,他就是標杆,他就是旗幟,他的地位在那裡,他什麼都不用做,他在那裡就好了。
另外,在九十年代,八零後懂得追星和接觸互聯網的時候,張國榮已經退出歌壇了,雖然他在電影市道十分低迷的階段依然貢獻了許多精彩的演出和票房,但是,對當時社會最主要的追星族群來說,聽一首流行歌是分分鐘的事,跑去電影院看電影就艱難得多。


我查過2003年的數據,香港當時佔全國GDP的十分之一。1997年是六分之一。在這一階段,香港雖然經濟地位相對下降,但是作為總人口只有六七百萬的彈丸之地,仍然是非常強勢的。而那幾年,即便香港電影陷入低潮,娛樂圈的主要明星仍然是港台居多,香港的流行文化仍然處於絕對強勢地位。

回想起來,作為九零後,香港在我眼裡金光閃閃的印象也是直到前幾年才褪色的。

所以大陸市場當時沒有現在的分量。當時的大陸不是張國榮的最主要市場。他的市場是亞洲級的。

音樂方面,說實話他在取捨中放棄了一部分大陸市場,因為大陸市場需要降低歌曲藝術性來遷就。而且精益求精的態度又導致產量較少。這就導致後期的歌更難流傳了。

電影方面,國人似乎是近些年才培養起進影院的習慣。而且明星與粉絲互動造勢之類的活動似乎也是近些年愈演愈烈。他不宣傳,甚至除了工作需要都不怎麼出現在大陸,不關注流行文化的人印象淺一些也正常。

他的作品年齡稍大一些會懂得欣賞,多是老粉和青年。所以八零後九零對他沒印象很正常,他去世的時候你一二十歲,可能不是他的觀眾群。

榮少其實是很追求格調很傲嬌的人。未成名前當然多有妥協,但也基本不失風度。等到成名之後就掩蓋不住追求藝術之心了……但也不是說不注重商業價值,他一直在藝術性和商業性之間找平衡。退出前他已經試圖增加音樂的藝術性,甚至換唱片公司增加話語權。出了《summer romance》之後,馬上出了《virgin snow》結果後者並未像前者那般暢銷,陳少寶表示步子邁得太大,榮少也做出反思。
退出後恰巧憑文藝片蜚聲國際,這一下子身價又有不同。榮少曾經跟記者說過:「做我們這行就像海鮮,我說五百,你說太貴,四百,我說不行,必須五百,好,成交。等海鮮不新鮮賣五十的時候誰還要買呢?」看,矜貴的很。這一時期之後張國榮的定位不再是大眾偶像,他也希望大家看他是個演員。我想這一時期也是他逼格大漲,吸引大量所謂文青,小資群體的時期。

復出歌壇之後,張國榮必然不可能再自降身價去唱太過通俗的歌,一方面是自我的藝術追求,另一方面是以往的形象塑造問題。他後期最通俗的專輯是《春天》吧,業內認為太台灣范兒,很不張國榮。所以他已經成為一個前衛優質的品牌。但又絕對不是商業化不足的,很多歌拿到銷量大獎,或者點播冠軍。但是確實在大陸流傳不廣,不過求仁得仁,張國榮的要求是作品藝術性和商業性之間的平衡,這一點他做的很好。

其實我覺得榮少對大陸市場是有規劃的。他是最早到大陸拍片的藝人之一。而且走的是高端路線。第一部就是將自己送上神壇的霸王別姬,這部戲應該打通了他和當時大陸頂尖導演之間的人際關係。第二部是風月,電影雷聲大雨點小,但榮少獲得戛納最佳男主提名,也算小有收穫。第三部是葉大鷹的紅色戀人,葉大鷹是葉挺將軍的孫子……這對於改變之前反串角色對自己的限制是大有裨益的
榮少說過,很感謝國內的導演給他機會,也因為他們,自己將來會有很多電影拍。而且之後計劃導演的第一部長片也是大陸投資,大陸演員。

他退出前就不喜歡做偶像了,沒有自主權,時間連軸轉,越來越不像自己。復出後自比楚留香,姿態瀟洒很多,地位超然。寫真集也只願意在書店的藝術區限量出售,絕不能忍受放在報攤上買的榮少,姿態其實一直很高。其實,誰不願意這樣呢?端看有沒有資本,傲不傲得起罷了。

大陸知名度不普及,一方面求仁得仁,另一方面未來得及,出師未捷……


因為他不拍廣告,不宣傳,不上綜藝,你以為他不紅,但他的江湖地位和影響力是杠杠的。順便說下,1989年,浙江一個五線的小鎮,一家廣告公司門前是4米寬2米高的張先生畫像,為了看他,我阿姨天天走那條路。93年,她讀大學,那時電影院放縱橫四海,她們女生寢室天天爭論周潤發帥還是張國榮帥。


哥哥的藝人生涯簡單的分為2段。
89前和89後 89前就是人氣偶像 生在那個年代的人
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得 大街上都在放monica,暴風一族 ,拒絕再玩
以及英雄本色 倩女幽魂紅遍亞洲
後來在最巔峰的時候退出歌壇
開始進入影壇巔峰期 代表作全是文藝片 霸王別姬 阿飛正傳 東邪西毒 春光乍泄 ....
雖然這都不是小眾文藝片 但是跟票房大賣的商業片還是有一定距離
雖然哥哥也拍賀歲片 並且也很成功 但是都處於中上位置 不拔尖
在這段時期哥哥知名度應該沒有89前能打 但粉絲質量絕對只增不減
不過感謝網路時代的到來 哥哥能夠持續火熱不是去世加分 是趕上了網路時代的尾巴
我們在今天這個年代 終於能靜下心欣賞一個天才藝術家給我們帶來的表演盛宴
而最大的媒介就是網路 真正的藝術才不會消失於歷史的長河裡

我想說 一天到晚糾結哥哥哪個年代紅不紅的人 真的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么
他該得到的讚譽總會得到 只是時間的問題 他現在還不夠紅么
都走了10多年了還有這麼大的關注度 真正的美是永恆的 不是一時的
他要一直做人氣偶像 取悅觀眾他也能 所有滋味他都體會過 大眾過 小眾過
不過最終 他是永恆的傳奇


題主有了解過哥哥00年上海演唱會的盛況嗎?在上海八萬人體育館連開兩場,場場爆滿。
記得我看過一個視頻,好像是林青霞在內地新開了一家服裝店(什麼品牌忘了),請哥哥去剪綵,哥哥剛一出來,店外的內地榮迷就拉著橫幅,冒雨唱月亮代表我的心。
再往前追溯,題主有沒有聽說過哥哥在大光明影院參加霸王別姬首映禮時,玻璃門被粉絲擠破,哥哥的衣服扣子還被粉絲扒掉的事?
由此看來,哥哥在內地的知名度絕對不小。題主感覺哥哥在內地沒有那麼大的知名度,可能是因為他沒有像忘情水這種傳遍大街小巷的歌,又或許是他的風格太前衛,不被內地一些思想較傳統的人接受。無論如何,現在哥哥的新粉越來越多,榮迷年齡越來越年輕,這是我們最願意看到的樣子。


我理解樓主的意思,從張國榮的江湖地位來看,四大天王都是他的後輩,而且哥哥在國際上的地位至今沒有哪個亞洲的雙棲港星可以企及,可是為何生前在內地的知名度不及其他港星。(我感覺當時周潤發和劉德華更大眾一些)


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點,我覺得是因為他沒有一本電影或者一首歌在內地家喻戶曉。


首先來說說電視劇。


我們先看周潤發,他之所以出名,就是因為《上海灘》在內地風靡一時。即便後來發哥沒有哪本電視劇能再度掀起收視狂潮,但對於娛樂視野相對閉塞的內地來說(當時互聯網還未盛行,大部分觀眾只能通過電視機了解明星),只要有一部戲風靡,就能奠定一個明星不可撼動的地位。而反觀張國榮,早年演的電視劇《儂本多情》並沒有在內地推廣,因此無法憑藉電視劇征服內地觀眾。內地當年還比較流行瓊瑤的電視連續劇(因為瓊瑤和內地電視台合作,在內地得以大力推廣),很多媽媽輩的人就是因為電視里經常播瓊瑤的劇,才因此認識了林青霞(台灣)、劉雪華(香港)、秦漢(台灣)等明星。由此可見,在那個年代,電視機才是捧紅明星的唯一平台,可惜哥哥並沒有出現在那個年代的電視機里,更何況1985年以後,他乾脆就不拍電視劇了。


接著說說唱歌。

先來看劉德華,劉天王打開內地市場,主要靠的是國語歌,比如《忘情水》《練習》《謝謝你的愛》《笨小孩》《男人哭吧不是罪》《冰雨》《中國人》等等,這些歌曲內地人聽得懂、學得會,自然容易流行。而劉德華的粵語歌《再會了》(獲90香港十大勁歌金曲獎)、《不可不信緣》(獲91香港十大勁歌金曲獎)、《長夜多浪漫》(獲92香港十大勁歌金曲獎)等等,因為是粵語歌的關係,在內地傳唱度也並不高。再來看張國榮,他的歌曲非常香港本土,基本都是粵語歌,所以內地很少能接觸到。即便是這樣,哥哥的粵語歌在內地還是有一定的知名度,比如《沉默是金》:我記得當時電視台有很多點歌欄目,一邊放MV,一邊在下方滾動字幕送祝福,《沉默是金》是每晚的必點歌曲。後來《倩女幽魂》播出後,哥哥演唱的同名主題曲也成為經典。直到2000年,哥哥終於有一首國語代表作《我》(我就是我,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哥哥憑藉此歌俘獲一批內地歌迷。


最後說說電影。


港台的那些家喻戶曉的電影明星,如成龍、周星馳等,都是靠商業片(功夫片、搞笑片、賀歲片)征服內地觀眾,而張國榮大部分是文藝片,因此影迷相對小眾。但梁朝偉也喜歡演文藝片,為什麼梁朝偉就那麼有名呢?


首先,梁朝偉一開始被內地觀眾熟知,是因為早年他出演的電視劇《鹿鼎記》《絕代雙驕》《俠客行》等,關於這點之前說過,哥哥沒有能夠靠電視劇打開內地市場。


其次,因為梁朝偉有影帝的桂冠,他曾獲過5次香港金像獎影帝、3次台灣金馬獎影帝、1次戛納國際影帝,光環在身,實力印證,知名導演片約不斷(有更多機會接到好的劇本),觀眾慕名追捧也是情理之中;而張國榮的獲獎運氣非常差,連代表作《霸王別姬》都沒能為他爭得任何影帝頭銜,唯有《阿飛正傳》贏得過1次香港金像獎影帝。與他的演技相比,頒獎評委對他實在有失公允,最終只能成為「無冕之王」。在看重「名氣」的內地人看來,顯然張國榮的「名氣」不夠響。


最後,哥哥一生演過將近60部電影,好的劇本卻不多,很多爛片都靠哥哥的演技在硬撐,所以哥哥去世後,好友吳宇森才說「此生最大的遺憾,未給張國榮寫個好劇本」,其實他們合作的《英雄本色》《縱橫四海》已經算是哥哥電影生涯中非常好的劇本了——或許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在有限的生命里,哥哥精湛的演技被太多爛片浪費了。所以哥哥與獎項無緣,除了運氣差,還有佳片比例少的硬傷。難得拿到一個好劇本,戲份又太少,比如《英雄本色》就是戲份多的發哥拿的獎、《春光乍泄》就是戲份多的梁朝偉拿的獎、《胭脂扣》就是戲份多的梅艷芳拿的獎、就連在內地花了大力氣宣傳的《紅色戀人》也是戲份多的梅婷拿的獎。爛片自然不可能在內地家喻戶曉,而家喻戶曉的好片觀眾和評委記住的又不是他,真是造化弄人。


哥哥在內地唯一知名度較高的作品就是《霸王別姬》,很多80後的內地影迷正是因為這部電影迷戀上了哥哥,有些人甚至後來才知道原來張國榮還唱歌。在一份調查中顯示,香港的榮粉是從歌迷到影迷居多,而內地的榮粉則是從影迷到歌迷居多。但《霸王別姬》畢竟是劇情片,評價再高,也不可能像星爺的搞笑片那樣廣泛流行如黃河泛濫一發不可收拾。


但即便是以上種種不利因素,張國榮在內地的知名度仍然是非常高的,特別是後期。這除了哥哥才華橫溢、風華絕代以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內地官方對他的肯定。


這得益於哥哥的政治立場非常正確。(他也不是刻意站隊,只是懷有一顆赤子之心無意為之)


早在香港回歸之前,好事的日本媒體在採訪中就問及哥哥對回歸的看法(因為當時香港很多人都害怕回歸,總覺得一朝回到封建社會的感覺),哥哥卻非常聰明地打了個太極:我是一個藝人,對政治沒什麼想法。

後來哥哥在國外作宣傳的時候,又被問及這個問題,這次他非常實在地說:香港是塊寶地,內地擁有它以後一定會好好發展的,怎麼可能自己把自己的寶貝糟蹋呢?!


再後來,97香港回歸時,張國榮攜手劉歡、鞏俐等,在北京參加文藝匯演,再次表達了回歸的喜悅和對香港美好未來的憧憬。


98年又攜手內地導演,拍攝了主旋律電影《紅色戀人》,飾演了一個堅貞不屈浪漫智慧的共產黨地下黨高層領導人,講述他如何為新中國的誕生而奮鬥犧牲的故事。


所以儘管哥哥非常前衛大膽甚至邊緣化,內地官方對他的評價是很高的。記得2000年熱情演唱會時,港媒為了博眼球惡意醜化張國榮,說他扮女人、噁心、走光,害的內地和馬來西亞信以為真,禁止哥哥在巡演時留長發、穿裙子。然而中央電視台音樂頻道2013年評價道:「張國榮的『熱·情』演唱會從表演形態,藝術理念,服裝道具,觀眾反響都代表著中國演唱會的最高水準,至今無人超越。」在港媒的反襯之下,尤顯得央視對張國榮作為藝術家的高度尊重。


也許行文至此,當初在內地紅不紅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時間才是考量藝術的唯一標準。特別是像張國榮這樣標新超前的、甚至領先於整個時代的藝術家來說,同時代的人理解他的藝術總是慢了一拍,這也是為什麼有那麼多後榮迷的原因。與其說他死後才在內地名氣大,不如說有些藝術本身就需要時間來等待知音。


題目都不成立,還討論個啥子


他在大陸的知名度不低,這其中央視起的作用很明顯。
2003年4月1日他去世的時候,央視全方位的給其做報道(我印象中這是以前港台明星不曾享受過的待遇),對他的形象和事迹在大陸的傳播,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我以前對他的了解沒那麼多,就是那兩天看了央視的全方位報道之後,才了解了從他出生到跳樓之間的各階段的重要信息。
我當時還有些納悶,在那個非典肆虐的時期,央視集中媒體資源全方位報道(尤其CCTV6)張國榮的去世信息和生平,有什麼特殊的政治寓意嗎? 按說梅艷芳的娛樂江湖地位不比張國榮差吧,可是後來梅去世時,央視並沒有那麼大的力度去報道,梅艷芳都沒那待遇,更別說柯受良、午馬、肥姐沈殿霞、成奎安等人了。


是啊,如果張國榮先生活著的時候代言個電動車什麼的,比如比德文、艾瑪、新日,我估計知名度肯定要比現在高。


如果你單論知名度的話 你的問題不成立誒。我以前是張國榮的路人,我一點也不了解他,但是我知道這個名字,知道他是一位憾逝的明星,我知道他長什麼樣子。我後來喜歡他,我的手機屏保也換成他,我的許多朋友們看到我屏保會先好奇一下,說誒這是誰啊?然後第二眼都會看出來,哦,是張國榮啊。我用過的照片有縱橫四海中的阿占,阿飛正傳中的旭仔,春光乍泄中的何寶榮,不管用的哪一個,不管那張照片是側顏正面還是側背影,我朋友們都可以認出來。我小學就聽說過這個名字,上大學後我身邊雖然沒有他的迷,我也不是,但是大家都知道這個名字啊。。。我還從來沒有遇到過誰不知道張國榮是誰的,頂多是一點也不關注了解,但是完全不知道他的名字的人我沒見過。


其實哥哥在他那一代的香港明星中在大陸的知名度已經算很高,而且在大陸八零末和九零以後到千禧左右都很紅,並不是去世以後才有的名。香港那邊這段時間他應該也很火,從現在留下的演唱會和當年的新聞可窺一二。
至於90-95,其實這個年代的人並沒有趕上哥哥紅的時候,哥哥在八零末和九零以後到千禧左右很紅,之後由於抑鬱症的原因作品也不很多,而能喜歡明星大家基本都是10歲後了。他們大多成為榮迷都是哥哥去世以後的事,所以就覺得哥哥是逝世後才火的了。

我所在的不是大城市,也沒有刻意去找過組織,周圍也有幾個喜歡哥哥的人,至於在大城市上學時,去過每年紀念的日子的活動,人也不算少。

其實我覺得哥哥粉絲相較於其他同時期明星粉絲最大的特點就是有持續性,薪盡火傳,現在的一部分榮迷也很年輕,從來沒有因為逝世粉絲就不變不增。很多人從各個渠道繼續了解他然後成為榮迷。你覺得他知名度不高,主要是因為哥哥的逝世,新聞和報道的減少,除了4.1和9.12,榮迷相聚的時刻並不多,如果去問比你年齡大一點的人,你會發現很少有人不知道他。

還有可能是題主周圍人的反饋並不是特別全面,其實我們對哥哥沒有偏見的。。。我現在基本上是安靜的喜歡哥哥了,但高中喜歡哥哥比較瘋狂,周圍人並沒有對哥哥特別有偏見的,對我特別看不慣的。。題主這麼說真讓95年的我壓力好大~_~


很紅,這次百度沸點尖叫榜哥哥排名第六。前幾名是TF,楊洋,王凱。足以證明老哥雖然已經放了13年假了,但他的價值和光輝會永遠永恆!


我覺得張國榮在內地還是很受歡迎的:)


我覺得知名度也挺高的啊 那個時代香港電影處在繁榮的末期了吧

哥哥也很火 每次視頻里看到他的時候彈幕就刷屏出來了


我周圍的人全都知道張國榮,這叫知名度不高?


因為題主太年輕了


你說什麼?


推薦閱讀:

為什麼香港娛樂圈這麼多悲劇?
為什麼香港少有科幻片?
《無間道3》中為何設計楊錦榮被劉建明槍殺?
為什麼部分人認為喜劇港片的粵語原音比普通話配音好?
為何《大話西遊之仙履奇緣》片頭的一片蘆葦盪和音樂讓人印象深刻?是否有電影學上的解釋?

TAG:香港 | 張國榮 | 香港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