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欧丽娟的《红楼梦》课程?

不知不觉,我看欧丽娟老师的红楼梦课程快两年了,现在已经是呈追剧状态了。我看过的研究红学的著作不多,高中时期的刘心武算一点,蒋勋的也听过大半,另外偶尔翻过一些,粗看内容不甚喜,事实上,听过欧丽娟老师的课之后,觉得蒋勋刘心武的也不怎么样,欧丽娟老师的分析感觉头头是道,知乎多大神,不知道有没有同听的,评价下,也免得我只听一家之言。


欧丽娟几大典型错误。
第一,完全不考虑曹雪芹生平。离开作者生平能不能讨论作品,当然可以。但离开作者生平能不能讨论“作者意图”?我想万万不能。也是听了欧丽娟,我才知道,大陆学者为什么坚持“曹学”的路子。因为面对既没有完成,又写得“烟云模糊”的文本,什么奇谈怪论都能出得来。何以正本清源,去弗洛伊德那里找理论?得出来的不仍旧是对于人物的主观判断之后的理论分析吗?分析一个人物的性格,在他的故事没有写完的情况下,不从作者的心态和审美偏好上去入手,反而由自己对儒家的理解入手,到底哪个是正路子,其实不言自明。欧丽娟这样的错误俯仰皆是。比如说贾府是“王府”的规模,是“王府”作派,欧丽娟既不去翻清史稿,也不去读清人笔记(或者读了也不录用),而去找一个流落台湾的末代亲王之后的回忆录。其实这个问题拿“曹学”一讲就透,曹寅家是旗人,内务府包衣,接触了很多当时的贵族,也有女儿嫁入郡王家。更重要的是康熙南巡四次住在他家,他家人得以接触大量真正的皇族与贵族。曹雪芹把这些经历,改头换面,写进书里,为了许多原因“烟云模糊”,所以故意把朝代、爵名、官名、府宅规制等架空写来,为全书提供一个大背景。所以《红楼梦》里的“贵族”到底是哪个等级,并不重要,只需要知道是“开国功臣”和“皇亲国戚”就好。用得着像欧丽娟这样翻来覆去跟学生讲清朝宗室和皇室的区别吗?何况也讲错。还说《红楼梦》里的人如果要姓,就得姓“爱新觉罗”,稍微对清代贵族封号有些了解的人都会喷饭吧,简直滑稽了。

再比如人物论,她简直对妙玉讨厌透顶,说妙玉是“践踏他人尊严”,对林黛玉也是动不动就举例说明她如何“自我中心”,如何“病态”,如何“自己想怎样就怎样”,而且说,作者并不认为这样的人格“有价值”。都不要提她对文本的故意曲解(比如漠视十二钗排名妙玉很高),稍微知道曹雪芹生平的人就知道曹雪芹本人就是个一等一的狂傲之人,这样一个狂人,写另一个狂人,居然是为了说明这样的人格“没有价值”而肯定“藏愚守拙”的人更具有“君子风范”?我只能说,她也只好骗骗台湾的大学生(并且可能根本没骗到)。当然,如果认为《红楼梦》和曹雪芹没有关系,可以这样分析,但欧丽娟又不敢否认这个胡适的成果。

第二,故意隐藏文本。比如她认为探春不在乎嫡庶,当时社会上也不大在乎,“因为都姓贾”。她就故意不念王熙凤和平儿议论嫡庶的一大段,也不念探春自己说的“谁不知道我是姨娘养的,必要过两三个月寻出由头来,彻底来翻腾一阵,生怕人不知道,故意的表白表白。也不知谁给谁没脸。”这一段她略过,可为了证明探春的理性,仅接着的一句话她就念了出来,“幸亏我还明白,但凡糊涂不知理的,早急了。”断章取义,把探春的“明白”分析为知道“礼法”,其实上下文一看,就知道,探春的“明白”,是知道她生母赵姨娘的臭毛病,也更明白自己是“庶出”。再比如她说,《红楼梦》里讲脏话的啐人的:凤姐,黛玉,晴雯。别逗了,贾母啐人吗?王夫人骂不骂脏话?平儿鸳鸯哪个不骂人?探春骂起王善保家的,说起贾赦和鸳鸯之事,用词也不文雅啊。就连薛宝钗滴翠亭偷听小红,也不是“非礼勿听”啊,何况薛姑娘心理活动还有“狗急跳墙”这样的描写,这又是大家千金的风范了?薛宝钗的丫头莺儿,也是个嘴没把门什么话都敢往外说的。论没分寸,一个客人把主人家的小爷招哭了,也不比晴雯好到哪里去。她说晴雯假传圣旨,那平儿没有请示王熙凤就平事的时候多了,司棋还闹厨房,怎么就见得晴雯一个人任性妄为得了不起了呢。诸如此类,都懒得去一一给她找出来。

第三,牵强附会。什么刘姥姥也是大母神了,蘅芜苑五间房子就说明宝钗地位高啦。什么稻香村和栊翠庵是故意对比描写的啦。多的是。举一个例子吧,她说稻香村只有一种颜色,唯独有红杏,所以李纨是“黄泥红杏”;而妙玉就是春心荡漾的小尼姑(其实她经常说妙玉是道姑),所以“白雪红梅”。我劝她去读下黛玉咏“杏帘在望”的诗,好好数数稻香村有几种颜色。妙玉的问题不怪她,反正就和说宝钗伪君子一样,说妙玉爱宝玉,拿自己杯子和宝玉间接接吻,都是小女生视角。

然后她还大言不惭地说,论理梅花一般是白色的吧,可是妙玉就是还有欲望,所以她的梅花是红的。中华民国和梅花的关系我就不多说了,看看南京冬天开的梅花到底什么颜色可能做不到,谷歌你总会吧?实在不行,你一个研究唐诗的学者,去看看唐诗里的梅花什么颜色的多?

再举一个例子,探春房间里放着“法帖”,她就说,你看,“法”,说明探春知礼法守礼法,是个理性的人。探春一个写书法的,不放“法帖”,难道要放“非法帖”?

第四,文化常识错误。为了证明她的观点或者随口证明她读得细,欧丽娟简直错得让人不忍揭穿。比如她既然知道“拜帖”的重要性,为何不知拜寿帖需要红色?反而讲妙玉给宝玉生日的拜帖是粉红色说明“少女心事”,到底谁在少女心事?妙玉拜寿帖用粉色,恰好说明她最看不上“俗成”,偏要另辟蹊径。古人又不是芭比娃娃的厂家,以为粉色就能刺激少女心。

又比如她提到《西游记》,说观音用甘露救了蟠桃树?她还跟学生说,看《金瓶梅》会觉得“被冒犯”。她还以一个“万物平等论者”的眼光说,西方神话都是人变物,中国神话都是物变人?那敢情神仙都变猪了不是中国文化里的?一个搞中国古典文化的学者,居然有这样的见识,让我很吃惊,不过我听了下面的话之后,就不吃惊了。

元妃将“蘅芷清芬”赐名“蘅芜苑”,欧丽娟说,看到没,元春果然改得比较好?改?匾额和苑名的关系搞清楚再讲大观园是基础的基础吧,不会查资料还不会去大陆旅游旅游?估计“乾清宫”和“正大光明”在她心中不是你改了我就是我改了你吧。

所以,她会以为《飞燕外传》是可信的,赵飞燕就是淫荡到什么男人都不挑,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印象中她在说探春是凤凰的时候,还引了“拣尽寒枝不肯栖”,可是这首词说的是孤鸿吧?良禽都择木而栖啊。

还有西方学者,不要以为她就不乱说了。她自创的《红楼梦》的“少女崇拜”,据她说来自凯特米里特,实际上,凯特米里特的《性政治》是在讲“性”与地位和权力的关系。被欧丽娟摘取的那句,也是说男人更希望女人的思想是婴儿般的,和“少女崇拜”有一毛钱关系吗?

还有她大讲特讲的“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她也吃得不透,居然连尤氏都算做“圆形人物”,曹雪芹写尤氏从来就一面,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这样的人物也叫“圆形人物”,恐怕张飞也会因为“粗中有细”脱离扁平化了。

最后,实在是受不了欧丽娟在课堂上反复推荐96华视版《红楼梦》。为了怕我错怪她,我忍着又看了好几集,看完我觉得李少红可以少挨些骂了。你台湾人不推荐大陆连续剧我理解(其实她反复推荐了《雍正王朝》,估计她不知道二月河其实原来是搞红学的),但一个50岁的大学教授让学生看这样的电视剧,我实在理解不了。

(我放的图是我认为华视版里面比较好的场景)

我有一个博士后朋友,也是从小精读《红楼梦》,现在在大学做老师。她对欧丽娟的评价是“台湾的于丹”。我问她,这个是不是过分了?她说,你以为于丹没水平?
———————————————————————
以下是我对欧丽娟的一点臆测。

首先,看过《饮食男女》的人应该会发现,欧丽娟和朱家大姐——朱家珍,非常像。朱家珍是基督徒。欧丽娟自己说过她小时候经常去参加合唱,极有可能是唱诗班。她还能非常流利且多次背出圣经中的“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比背判词还遛)。那么多哲学理论,她讲人物论的时候,单挑了“唯名论”出来说。唯名论是深度介入神学的哲学理论。

联系到基督教对个性的态度,欧丽娟对个性张狂的人的批判,其实不是仅仅建立在儒家道德上的——因为拿儒家道德不能完全讲通她的理论——而是有很多基督教的影响。所以她言必称西方汉学家,动不动就说大观园的绣春囊是伊甸园的毒蛇,对情欲持几乎否定的态度,对个性张狂的人百般苛责,这一切是基于她对基督教教义的贯彻。

如果这个推测真的成立,那么,欧丽娟以基督教的虔诚去理解曹雪芹的“色空”,不南辕北辙才怪。
———————————————————————
1月21日更
终于听到了著名的《林黛玉立体论》,我只能说,很精彩。但是,欧丽娟的人物论,大都脱离了“青春少女”这个基本前提。她虽然知道红楼梦中人的年纪都不大,但在批评其人格时,却忘了青春期的人格,是不稳定的。这也是她过于看重宝钗和探春,而轻视黛玉青春期叛逆的原因。青春的叛逆对于一个人来说,有没有价值,见仁见智吧。但至少不能说曹雪芹认为那是没有价值的。

然后欧丽娟终于肯考虑曹雪芹生平了。不过也还是那一条,只用有利于自己观点的。他说曹雪芹的朋友根本没觉得他写书有什么了不起。可是连袁枚那样没看过书的人,都听过他的名号,至少不能说明当时人都不看重他的书。此外,曹雪芹知近亲友提到他著书的,至少有敦诚和明义两位,不能说对曹雪芹著书的事,没有一个人提。此外,红楼梦的书在乾隆年间就卖得很贵了,不看重谁花那么多钱去买?

包衣真的不是贵族啊,欧老师。
———————————————————————
薛林两人的分析已经听完,很精彩。作为一家之言来说,已经很不错了。我虽然还是有些不同看法,和她的角度也略有不同,但至少薛林二人的性格论,可以三星以上推荐。我甚至认为欧丽娟应该先讲人物,把薛林二人的基调定了,再讲其他。她现在这样的讲课顺序,用流行的话来说,叫“钓鱼”讲课法。非得把那些傻黛晴粉逼出来再逼走。何必呢?其实傻黛晴粉也是孺子可教的。
———————————————————————
讲到元春,欧丽娟终于去查了清史,知道《红楼梦》里的人不该姓爱新觉罗了。

我就说嘛,搞《红楼梦》最后不搞到曹学上,那是不可能的。欧丽娟也开始搞“曹贾互证”了,说薛宝钗入宫不可能当娘娘,因为内三旗制度的关系。可是,虽然书里也写了充当“才人、赞善”之职,但曹雪芹对于整个历史背景是不肯坐实的。所以与其颠来倒去,不如不提。


欧丽娟是学院派的代表,有两大优点:

1
充分运用已有的文学理论(尤其是西方文学理论),同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研究。而文学理论中是包含许多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研究成果的,所以这种讲解方式可以使听众不必大量读书,便拥有更高的鉴赏高度。

举个例子:为什么大多数读者拥黛、晴而贬钗、袭?因为前者的心理是透明的,而后者的心理对读者而言基本上是黑箱子。现实生活中,人心隔肚皮,我们并不明确他人的所思所想;而阅读小说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我们基本上了解每个人物的心理活动。根据文学理论,这便是阅读小说的快感来源之一。可是薛宝钗几乎完全是真实人物,我们并不十分了解她到底在想什么,这会导致读者本能的反感。

2
欧丽娟下了很大的功夫整理文本(她说自己有好几年,每天10小时以上阅读和思考红楼梦),确实发掘出不少信息。比如座位伦理学:炕-椅子-小杌-脚踏-站立的尊卑顺序。比如清代选秀制度,让听众明白元春成为贵妃完全是意外之喜,宝钗即使选上秀女也基本不可能成为妃嫔。又如林黛玉的成长历程,欧丽娟用表格进行了详尽列举,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黛玉从尖酸刻薄的孩子脾气,渐渐变得宽厚平和务实的转变过程。像这些基础性知识,对理解红楼有很大的帮助。

当然欧丽娟也有缺点。

1
最大的问题在于她本人太过学院派(就是书呆子的意思),缺乏生活阅历,对人性的理解浅薄而偏颇。受到理论束缚的女性,会丧失女性的宝贵天赋——直觉和判断力。她生搬硬套了许多西方文艺理论,给主要人物的人格下各种“主义”的断语,都似是而非。她极度推崇探春,明显的扬钗抑黛,都只是她自己人格的反映,越缺什么越吆喝什么,就像板腐的班固偏偏极度推崇天马行空的艺术天才司马迁——这境界是比较low的。

2
她翻过来绕过去的车轱辘废话比较多,听众要有耐心从她的长篇大论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总得来说,深入理解红楼梦,需要尽可能多地把握文本细节。欧丽娟作为学者下了很大功夫,做了许多老老实实的基础性工作,听一听是非常有必要的。相比之下,蒋勋并非红学研究者,有不少低级错误;但蒋勋阅历丰富,对人心的理解很深,阐发了不少幽微之处,是学院派红学家所不及的。比如蒋勋对贾瑞的分析,堪称前无古人,令人拜服。

如欧丽娟自己所说:“……冀圖從根本處廓清文本依據、推導方式的糾繞罅隙,為日後更高層次的人物論述奠定較穩固的基礎。”(《薛宝钗论——对红楼梦人物论述中几个核心问题的省思》,成大中文学报,2005.12)学院派的研究,提供基础事实,其实是为进一步、更高层次的鉴赏服务的;就像指月亮的手指,而不是月亮本身。我们读者,吸收她那些足够硬(robust)、足够客观的研究成果就好了。


PS:建议直接去国立台湾大学NTU的网站上看,第一学期还有配套PPT可以下载。


1. 她自称公正,却是个黛黑。贬低黛玉用词恶毒充满讥讽。黛粉听了要骂人。路人听了变黛粉。曹雪芹听了恐怕想揍她,这样解读他的林妹妹!


2. 她自认红学家,却不能欣赏黛玉,不为宝黛爱情所感动,不传达钗黛合一。我认为她目前的造诣还不配做红学家的代表,不该讲红楼梦,不尊重原作者。瞎为曹雪芹开口。以讹传讹,误人子弟。当一家之言无可厚非。

3. 她很博学。涉猎广泛,很适合钻研文学的人。也很认真,总结全面刻苦。

4. 她很偏执。为了学院派,观点树立后举例支撑。但很多时候自相矛盾,任意解读,甚至荒谬幼稚。不适合没有读过红楼,不准备自己详细读红楼,只想了解红楼,和缺乏主见的朋友。

5. 她的主张极端。在我看来,她是不具备辩证思维,不具备大文学家的包容力。当然,也许她只是为了标新立异,也许她只是矫枉过正。

最后,举两个例子,请自己感受,也是我对她评价的主因:
一,针对很多人都说红楼梦是一部反封建礼教的书。
她认为这是错误的。原因如下:1. 书中文本证明作者对封建礼教的推崇描写,透露出的作者身为贵族的优越感。2. 作者根本就是封建礼教下最标准的代言人,贵公子,他就不可能反对封建礼教。3. 红楼梦是“忏悔录”,作者开宗明义,说为不能继承好家业而忏悔,所以他根本就是封建礼教的推崇拥护者。4. 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去解读红楼梦。我们现代人,在现在的自由平等精神下,解读红楼梦为反封建礼教是错误。因为当时的人不认为那是封建礼教。5.。。。。
(针对各项,我来反驳。
1. 作者把封建礼教描写的到位,表现出贵族的优越感的同时,也写尽了次等阶级丫鬟小厮的善良才华,写进了农民阶级的朴实憨厚;交织在一起,封建礼教下,发生了悲欢离合,高低起伏,有好有坏。解读成为作者推崇拥护封建礼教是一厢情愿。
2. 因为受了最好的封建礼教教育,就不可能反对封建礼教的逻辑我根本不能理解。相反,只有了解一个事的人,才能讲好一个事。类似于当今的现身说法,比如戒过毒的人才配聊戒毒。身在封建礼教下,真的就不知道封建礼教的不好吗?这未免把人类想的太无能了吧。相反的,男权社会下滋生女权意识,应试教育下倡导素质教育,这根本是进步的动力啊。所以欧的思维是很幼稚荒诞的,缺乏常识的。
3. 红楼梦的确可以理解为忏悔录。作者开篇明说懊悔自己为何不能承担家业,自叹败类。可我们不能流于表面。这就像全家都盼望你继承家族企业,你却痴迷文学成为了作家,最后企业破产,亲人抱憾离世,你无比怀念,感叹我要是为了家人承担责任,或许一切可以挽回。可感叹归感叹,你的价值观并没有变。让你再走一次,恐怕你还会选择成为作家!结合作者对宝玉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塑造,不难推出作者的内心。遗憾归遗憾,自我认同的价值观是永恒的。同理,不认同的价值观就是不认同的,哪怕妥协,也是委屈的。
4. 一部作品,一部伟大的作品,为什么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解读呢?相反的,必须用现代人的眼光解读啊!从中得到启发。你能变成红楼梦时代的人去理解,不失为一件乐事。但一部伟大的作品,不该被时间所限制。我们的时代进步了,自由平等下,新的价值观下,我们完全可以把红楼梦理解为反封建礼教。我认为作者没有反对封建礼教,但绝对也不推崇。欧作为文学研究者,观念其实蛮可怕的。


二黛黑。
论点:1. 黛玉根本就是贾家的宠儿,所以她根本是骄纵出来的刻薄。(黛玉确实很刻薄,表现她目无下尘。但作者塑造的黛玉本来就是才高,宝钗是德高。我们不是为了让人人当圣母,更不能用道德标准评出一二三四。)
2. 比黛玉可怜的人多了去了,就黛玉自怜,自我为中心。(首先众女儿中,黛玉确实属于最可怜之一。黛玉10岁左右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痴情宝玉,私定终身,却无父母主张,元春赐婚金玉良缘。黛玉敏感聪慧,一开始就看到了未来,听到金玉良缘就有了不安的预感,一病不愈。明知是无果,却也只好带着希望走着。这是红楼梦浓墨重彩的主要内容。其次,痛苦没有比较的意义。黛玉受宠,锦衣玉食,就不该痛苦,是强盗逻辑。物质和精神也不能比。一个父母双亡的孤儿,被富豪姥姥宠爱,她就不能为自己父母双亡而痛苦?痛苦了就是不知满足,不知好歹?难道一个人车祸死了,但得到保险理赔100万,家人就不会为这个人难过了吗?第三,黛玉是主角,笔墨多的多。红楼梦开篇明义,万艳同悲,千红一哭。每个女子都悲情。因为黛玉是主角,我们有机会读到很多黛玉的内心独白。但在其他女儿的眼里,黛玉或许是高傲坚强,幽默机敏的存在。每个女儿背后的泪只是没有写出来。我们应该能推出每个女儿都有悲情,很多在人前不显示出来而已。黛玉的性子也都是使给了宝玉而已。)
3. 黛玉的刻薄挑理,逞强卖弄才华是因为自卑。(一家之言就不要信誓旦旦。自卑可以是一种解读,也可以是很多别的可能。性格的形成啥时候成这么单一的了。。。)
4. 欧认为黛玉前期骄纵,后来成熟了。(好吧,一家之言。但我觉得离题稍远。曹雪芹不是写黛玉成长记,而是写宝黛爱情故事。我觉得宝玉两块旧帕子定情之前,两人试探期,作得要命。定情后,黛玉心自安定,交由命运。红楼梦不是成长的烦恼,不是教小朋友做人的!)

我的结论是:
欧对红楼梦的解读受到自身水平的限制严重。一家之言,还是偏激派。对细节的解读不乏精彩之处,总体把握却南辕北辙,有不尊重作品作者之为,有标新立异强说辞之嫌。
如果把曹雪芹和红楼梦看做老师的话,欧看做学生的话,欧颇有一种呆香菱苦苦学诗的感觉。虔诚刻苦痴迷,可没有悟性,读书千万难以内化,认识都在浅浅的层次;读书千万不能展胸怀,埋着头拿着放大镜读着每个字,


推崇欧丽娟。虽然并不是认同她说的每一个观点,但是很喜欢她的思维模式。欧丽娟大概就是那种可以告诉理科生文科也是需要训练的人。她的思维体系区别于绝大多数“读红”的学者、爱好者。研究红楼梦很多人都喜欢用“文本细读法”,打引号是因为已经不是新批评的原味了。他们只是专注于抠细节,然后无限开脑洞。这是个很有商业价值的做法,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会吸引大批粉丝。(请见一个叫沈雅涵的解读甄嬛传,完美继承了“文本细读法”的思路)但是这种解读基本已经偏离了红楼梦的文本,是同人小说的再创作了。不过红楼梦和其它作品不同,因为80回后的遗失,各种脑洞作者都可以把自己的猜想说成“作者愿意”,于是就有了这个争论不完的红楼梦。


欧丽娟当然也会谈细节,她在课上一再强调细节的重要性。但是她基本上是先打下总体的脉络,再引用细节填补。是由面到点的解读方式,比较宏观。具体来说,欧丽娟定位一个人物是先收集了包括作者评价,人物言行,旁人关系等所有资料,再对其进行定论的。且以尊重作者叙述为首要。她的“一字定评”那几节课就体现了她的这种思维模式。而当下见到很多读红的人,是先设定好了一个结论,再引用能跟结论扯上关系的细节进行补证,而扯不上关系的他们就忽视,跟结论相反的,就说是作者曲笔。以尊重并服务于自己预设观点为首要。


作为一个跟欧丽娟思维模式非常相近的人,我第一次听她的课就get到了这个点。但是网易后边很多评论都在骂欧丽娟。他们还是在关心一个问题,欧丽娟你到底是黛粉还是钗粉?其实欧谁的粉都不能算,只是思维模式跟他们不同罢了。但是好像很多人都意识不到这种差异。还在一个劲的把她套进自己的模式里,认为她是钗袭粉。这种,讲不清楚。我自己跟人辩论的过程中也发现,思维模式和着眼点不同,基本无法沟通。所以我现在拒绝在知乎上回答红楼梦的任何问题,会给我自己带来很多麻烦。我也很感谢欧丽娟用了那么多年时间,给我们阐述了她一套完整的读书理念和红楼观点。我有个朋友在她们院里读研。有天晚上私她问欧丽娟的事情。她跟我说在台大,欧的课程是最受欢迎的。虽然还有几个名气比她大很多的人也在讲红楼梦,但是大多学生经过比较会更喜欢欧老师的。很欣慰。陆生缺的理性精神,在另一块中国人的地方还是能被培养和继承下来的。

--------------------------------------------------------------------------------------------------------------------------------

2016.1.30更新

来来,让我告诉你们,和欧丽娟的思维模式差异在哪里。

国人小时候都学过一套叫作辩证法的东西,我们答题的标准模式是,一个事情它必须是分两方面的,A面XXXXXX,然而B面XXXXX。这样的答题套路才能给满分,因为它是客观的,全面的。于是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养成了一个思维模式,就是判断一个事物的时候必须要给它分两方面才能显得你的论述客观科学。至于XXXX部分填充的内容是什么,合理与否,就很少有人去分辨了。所以为什么欧丽娟说话让很多人感到不爽了?因为她只说一面,而不是“客观的,全面的”兜着说。

我从大学的时候开始意识到这种思维模式在国人脑海中的根深蒂固,并且是极其有害的。一次是我的外教(英语写作课)对我们班写的作文的一致性表示惊讶,因为我和她私交甚好,她私下问过我为什么你们的英语作文都是on the side…on the other side…这样的文章有什么意义吗?它什么也没说明啊。我当时也是惊呆了,因为这是我们高中过来的一贯思路啊,很对,很全面,很客观啊。但是外教坚定的跟我说,我需要看到你们的opinion,哪怕是我不赞同的。第二次是一位老教授在第一堂课就要求我们看一篇文章,樊弓的《辩证法与放屁》,他说不看懂这个不要跟我谈学术研究。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我概括一下:作者认为国内洗脑的辩证法其实是淘浆糊,如果按照这个法则来,所有的科学实验都是形而上的,都是不科学的。但是不进行这种形而上的实验社会就没法进步。如果你做的判断是错的,没关系,你经过思考和实验做了结论对社会就是有意义的,不够全面,很正常,后人会在你的基础上进步。但是如果你遵循辩证法那套,就完全没有了执行力,只剩下畏缩和打酱油了。

我们再回到欧丽娟的思维模式上来。她很肯定的说林黛玉、晴雯有哪些哪些地方不好。比如她说晴雯完全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不顾及他人感受随便开炮。如果你要反对她,正确的逻辑应该是举出晴雯并没有这样做的文本。错误的逻辑是:1.用情绪代替逻辑,晴雯是这样但这样我就喜欢。2.用辩证法狡辩:难道晴雯没有好的地方吗?欧丽娟指出晴雯勇而无礼,她认为这样不好,孔子认为这样不好。但第一,她并没有剥夺你喜好不同的权力,第二,她并没有说晴雯一无是处,她没在课上着重讲她的优点是她排讲稿的逻辑,不代表她认为没有。所以说上述两种反驳是无效的。

我因为以前经常混迹贴吧、天涯和许多红楼BBS,对这种无效反驳见怪不怪了。而大多数人无休止的争辩都是停留在这种被情绪左右的为反驳而反驳的斗争里。这也就是我为什么说:你们只看见站队。

往抽象一点说,这是国民思维的一个缺陷。只要一个人说事情的时候没分AB面,他就认为他不客观,分了AB面就是客观。至于最重要的XXXXX里填充的内容,不计较了。

从人性角度深挖,大众不喜欢有观点的人。因为害怕他们跟我们观点不同。而且敢说出观点的人那么勇敢、坚定,让人觉得害怕。当然,并不是所有有观点的人都是客观的,也有很多是投机的,或者偏执的,所以我们应该关注他们XXXXX里说的内容到底合理不合理,而不是去关注那个AB面。

欧丽娟在我看来是一个有观点,有知识,有逻辑的学者。她敢坚定的反对成见,不圆滑、怕事,我真是欣赏这样的人。

-------------------------------------------------------------------------------------------------------------------------------
2016.7.7更新

谢谢越来越多的人点赞。

我是在台大开放式课程这个平台上看欧丽娟老师的课程的。给大家PO一个地址。紅樓夢 - 臺大開放式課程 (NTU OpenCourseWare)

现在已经更新到人物论的丫鬟篇了,袭人论。这边说到,很多人捧晴雯踩袭人是因为受到极端的个人主义的影响。认为只要完全暴露本我的就是好的,受到约束的就是不好的。欧丽娟反对这种说法。这里让我想到了最近比较火的《欢乐颂》里的曲筱绡,曲筱绡跟晴雯有点像,非常个人主义,区别在她是小姐身子小姐命。

一直想在自己的博客上做一系列和大家分享课堂笔记的文章。暂定简书。有没有更好的平台推荐?


老师是拥钗派,也因此有贬黛的倾向。

每个读者都有自己的喜好,这本无可厚非,如果注明这一点,而不是以中立的姿态去讲,会更利于对《红楼梦》不太熟悉的读者/学生/观众的接受。


她提倡不以好恶看红楼众人,但她自己也囿于自己的好恶
比如钗黛,说不要一只言片语判断一个人,所以林黛玉说薛宝钗“胶柱鼓瑟,矫揉造作”是开玩笑,但是在一个姑嫂开玩笑现场别人说林黛玉“林姑娘这嘴,像刀子一样”就配以呵呵的笑声,说你们看林黛玉多刻薄。批判其他研究者读者双重标准,她自己何尝不是
然后黛玉什么都是不好的:没教养、多疑、爱哭得让人受不了(不太接受还泪的设定)、难相处、无必要地悲观、刻薄人
宝钗什么都是好的:“一问摇头三不知”是明哲、滴翠亭嫁祸林黛玉一点心机都没有、“时宝钗”的“时”全是褒义

最受不了的是,她以自己的好恶,评判薛宝钗是最完美最好的一个人,林黛玉比起来根本普通人。
人家林姑娘才是正牌女主角,是曹雪芹开了金手指的神仙草,为还泪而来泪尽而逝,芸芸众生与之何干,为何苛责她不似众人皆喜的薛宝钗?

说好的分析,就不要放那么多个人好恶


6/3更新

本来这个答案我是一时兴致随手写的,前段时间受托为林奕含事件写点东西,看了林奕含的书和她的采访,了解了很多岛内的社会问题,触发我很多反思,其中就有“为什么欧老师会这么评价红楼梦”。所以重写这个答案。

顺便说一下,我第一次听是五六年前,那时候只有网络公开课,一百多课,一集在一个小时左右,全部听下来工程量巨大。最近发现喜马拉雅上有了全集,可以放二倍速听,嫌课程长语速慢的同学不妨试试,欧老师口齿清晰,即使放二倍速也不影响。

正文

首先,欧老师所认为的正确阅读红楼梦的方法,是有问题的。大方向有问题,导致了她的讲座错误频出。

归纳欧老师的阅读观点:

1、 立足于文本,在分析作品本身的意义时,必须完全放在文本框架中来看待。

2、 读者要站在历史中看问题,不应该用我们现代人的价值观去嘲笑古人。不要以为现代人的价值观只是唯一真理,也许几百年后的人也会像我们嘲笑古人一样嘲笑我们。

3、 曹雪芹作为贵族出生,他不会去批判他的阶级,不会超越他的时代去取悦今人。引述米兰昆德拉的话:“一个小说家不应该迎合未来,若然,对于未来是很低劣的因循媚俗,是对最强者做出的懦弱奉承。”

老师的观点有对的地方,我认为有问题的地方在于:

1、 立足于文本很正确,但欧老师没有做到。

2、 “我们不应该用现代人的价值观去嘲笑古人”这句话的重点是“嘲笑”。我们可以用我们的价值观去看古人,但不应该嘲笑他们。

3、 我们现代人的价值观不一定是唯一真理,也许几百年后的人也会像我们嘲笑古人一样嘲笑我们。是的,这没错,但就因为这样,我们就不能用现代人的价值观去看红楼?几百年后的古人怎么看我们评价红楼梦是他们的事,米兰昆德拉说一个小说家不应该迎合未来,难道我们读者就应该为了迎合未来而不用我们现有的观点去看古人?

4、 曹雪芹是贵族出生,贾府这种贵族世家是他成长的地方,他不会去批判他的阶级,不会超越他的时代。这里说的太绝对了。我们现代人也会批判我们的时代,以曹雪芹的思想深度,他有批判是正常的,但同时他也有温情与敬意,不会像五四的知识分子一样激进,甚至要和家族断绝关系。曹雪芹当然也会有超越他时代的思想。思想超越时代非常常见,明清已经有寡妇要不要守洁的争论了,持不该守洁的观点的人,是不是超越了他们的时代?

欧老师所著《大观红楼》的介绍下有这么一段话:

理解《红楼梦》,必须先理解满清贵族世家及其思想、信仰、价值观、心理感受;读者必须回到传统之中,才能理解这部在传统中诞生的经典。

我认为,读者回到传统中很重要,但跳回现代同样重要。因为,我们不该只用一个角度看问题。传统的眼光加上现代的眼光,可以得到一个比较全面的看法。欧老师完全陷在传统里了

“满清贵族世家及其思想、信仰、价值观、心理感受”是我们理解红楼梦的工具,而欧老师把他当成了准绳。用贵族的信仰和价值观去看红楼只能得到符合贵族利益的观点,用贵族角度去理解晴雯、袭人这些人不可能客观。

举实例。欧老师在评价晴雯之死的时候,非常非常地不客观。

先说对的地方,前几期评价晴雯的性格,说

晴雯不会控制情绪,勇而无礼,所谓的率真只是欠缺足够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所产生出来的一个没有被优雅地修饰过的粗鄙。

话虽重,但没错。但欧老师说很多读者都非常喜欢晴雯,我存疑。第二十回脂砚斋有批语:

但观者凡见晴雯诸人则恶之,何愚也!

愚不愚先不论,这条批语至少肯定一点,很多读者是不喜欢晴雯的。

欧老师把晴雯之死完全归结为晴雯的性格原因。这是她非常非常不客观的地方。不客观的重点是“完全”。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在《晴雯论》的《晴雯受逐而死》这一章里,欧老师一一反驳了现代读者对晴雯之死的归因。

1、 袭人、麝月等的排挤。

欧的反驳:袭人如果想排挤晴雯,早在晴雯和宝玉为扇子吵架的时候,宝玉一怒之下要回了老太太撵走晴雯,袭人当时撒手不管,晴雯早走了。但袭人当时跪下求情。那么好的挤走晴雯的机会都放过了,后来又何必再去王夫人那儿告状呢。至于王夫人为什么知道许多怡红院里丫鬟们私下的话,这是因为怡红院仆妇众多,完全没有隐私。

我:我同意欧老师的观点。但有一点想要指出,在“撕扇子作千金一笑”那一章里,晴雯和袭人两个吵架说出了袭人和宝玉的私情:

晴雯听他说“我们”两字,自然是他和宝玉了,不觉又添了醋意,冷笑几声道:“我倒不知道你们是谁,别叫我替你们害臊了!便是你们鬼鬼祟祟干的那些事儿,也瞒不过我去,那里就称起“我们”来了。明公正道,连个姑娘还没挣上去呢,也不过和我似的,那里就称上‘我们’了!”

后面又写:

碧痕、秋纹、麝月等众丫鬟见吵闹的利害,都鸦雀无闻的在外头听消息,这会子听见袭人跪下央求,便一齐进来,都跪下了。

怡红院里无隐私,他们吵得这么大声,宝玉和袭人的那些事一定传扬出去了。为什么王夫人没有责问袭人。 这是我的一点疑问。

2、 高等仆妇们的谗害。

欧的反驳:王善保家的虽然有意陷害晴雯,但她对王夫人说的晴雯的种种表现,句句属实,没有构陷、罗织、栽赃、陷害。

别的倒还还罢了,太太不知,头一个宝玉屋里的晴雯,那丫头仗着他生的模样儿比别人标致些,又生了一张巧嘴,天天打扮的象个西施的样子,在人跟前能说惯道,抓尖要强。一句话不投机,他就立起两个骚眼睛来骂人。妖妖趫趫,大不成个体统。

这里没有一句是假话。并且晴雯先给王夫人留下坏印象,证明王善保家的所言不虚。

我对欧的反驳:只从王善保对王夫人说的那些话来看,王善保家的确实没有冤枉晴雯。但问题的关键是,她说这些话的时机。在王善保家的进言之前,先写了她的心理活动:

王善保家的正因素日进园去,那些丫鬟们不大趋奉他,他心里不自在,要寻他们的故事又寻不着,恰好生出这件事来,以为得了把柄……

王善保家的寻他们的故事寻不着,“他们”里包括晴雯,等于说王善保家的寻晴雯的故事寻不着,直到恰好生出“这件事”来。“这件事”指绣春囊事件。在绣春囊事件发生前,晴雯的性格没有成为王善保家的口中的“故事”,为什么绣春囊事件之后,王善保家的就自以为得了把柄?绣春囊让王夫人怀疑园内有人有私情,正苦于找不到“罪犯”,王善保家的这个时候跳出来状告晴雯,说她长得漂亮,不成体统,不正是暗示王夫人去怀疑晴雯吗?这就是在污蔑晴雯啊。曹雪芹就差给王善保家的明写一句:王夫人哪,这晴雯一定勾引了宝玉。 欧老师只看王善保家的引号里面的话,不考虑上下文,认为王善保家的没有谗害晴雯,这种阅读方式太僵化刻板。

3、 王夫人的撵逐。

欧的反驳:(1)、王夫人作为掌握生杀大权的女主人,有权处置她认为不合格的奴婢。好比现代的主管有人事聘免权利,解雇员工是正常行使职权,完全不是迫害。而且,在签了死契的情况下,不求偿的撵逐是开恩,王夫人不仅不求偿,也没有克扣晴雯所得的赏赐,晴雯死后,她的哥嫂整理遗物,剩的衣履簪环有三四百金。(2)、王夫人也不是因为晴雯长得漂亮才撵逐她,完全是因为晴雯性格不好。要不是晴雯性格不好先给王夫人留下坏印象,后面即使王善保家的说坏话也没用。再者晴雯在大观园里待了五年,要是容不下长得漂亮的,早就赶她走了,怎么会让她在宝玉身边待那么久。至于为什么五年里王夫人都不知道有晴雯这个人,这可以推敲,但欧老师认为是曹雪芹的一个故意的设定。(3)、另外,晴雯不是不想勾引宝玉,她没有做任何勾引的举止是因为她认为没有必要,她认为自己是被贾母定下将来给宝玉做姨娘的。(4)、再另外,现代的读者对王夫人有太多偏见。王夫人是个好人,是个宽厚仁慈的人。

我对欧的反驳:欧的错误太多了。(1)、首先王夫人撵逐晴雯根本不能类比现代解聘员工。照欧老师所说,王夫人撵晴雯完全是因为晴雯的性格原因,看不上她那个浪样儿。要是在现代,一个企业开除员工是因为看不上员工那个浪样儿,员工完全可以去告企业。现代在有合同法的保护下,辞退无过错员工是要给经济补偿的。欧老师说王夫人没有没收晴雯的赏赐算是一种经济补偿,然而,欧老师没有好好读文本,原文是:

晴雯四五日水米不曾沾牙,恹恹弱息,如今现从炕上拉了下来,蓬头垢面,两个女人搀架起来去了。王夫人分付道,只许把他贴身的衣服撂出去,余者好衣服留下,给好丫头们穿。

再有:

宝玉乃道:“……如今且说现在的,倒是把他的东西,瞒上不瞒下,悄悄的打发人送出去与了他。再或有咱们常日积攒下的钱,拿几吊出去,给他养病,也是你姐妹好了一场。”袭人听了,笑道:“你太把我看得又小器又没人心了。这话还等你说,我才已将素日所有的衣裳,以至各色各物总打点下了,都放在那里。如今白日里人多眼杂,又恐生事,且等到晚上,悄悄的叫宋妈给他拿去。我还有攒下的钱,也有几吊,也给他去罢。”

可见,王夫人是只许晴雯带走贴身衣服。衣履簪环是袭人瞒着王夫人偷偷送出去的。王夫人何来的宽宏大量啊。 (2)、欧说王夫人不是因为晴雯漂亮才讨厌她撵逐她,也是没有好好读文本。王夫人批评晴雯性格的话不少,批评晴雯长相的也很多。

好个美人!真像个病西施了。
谁准许你这样花红柳绿的装扮!
这样妖精似的东西,我竟没看见。

后文还有有一段写王夫人撵人的,第七十八回:

因(王熙凤)告诉撵晴雯等事。(王夫人)又说:“……我前儿顺路都查了一查。谁知兰小子的这一个新进来的奶子,也十分的妖娇,我也不喜欢他。我说给你大嫂子了,好不好叫他各自去罢……”

贾兰的奶妈一定是李纨选的,至少是李纨过了目的,得到了李纨认可的。李纨是个什么人。七十回有:

宝玉笑道:“你们那里人也不少,怎么不顽?”碧月道:“我们奶奶不顽,把两个姨娘和琴姑娘也都拘住了。如今琴姑娘又跟了老太太前头去了,更寂寞了。两个姨娘今年过了,到明年冬天都去了,又更寂寞呢……”

连小姐们都被李纨拘住了,何况一奶妈。这个奶妈的性格一定不像晴雯一样又狂又浪,但王夫人还是撵了,唯一原因只能是奶妈太漂亮,王夫人不喜欢。 综上所述,欧老师说王夫人赶走晴雯不是因为她漂亮完全不成立。 (3)、欧说晴雯在被撵这件事上不完全无辜,因为她并不是没有勾引宝玉的心思,只是她的“痴心傻意”,认为“大家横竖是在一处”,早知如此,“当日也另有个道理”。 对于晴雯到底有没有想要勾引宝玉,有一句脂批可以证清白,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撕扇子是以不知情之物,供娇嗔不知情事之人一笑,所谓“情不情”。

脂批说的很清楚,晴雯是“不知情事之人”,就算她临死前后悔了,在与宝玉相处的那五年里,她不但没有勾引宝玉,她连情为何物都不知道,这丫头还没开窍呢。以晴雯临死前的话作为她的罪证,典型的诛心之论。

号称一切立足于文本的欧老师在晴雯之死这件事上如此不顾文本,不理智,不客观,究竟是为什么?我想原因欧老师自己说的很清楚了:完全是因为晴雯的性格。

这种因为不喜欢某种性格而造成的不理智不客观的地方非常多。

再举一例。 欧老师评林黛玉(也包括宝玉、妙玉、晴雯,甚至龄官),说她前期性格是:

“自我中心的单边主义者”

“极端的个人主义者”

“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狭隘而偏执,对他人冷漠自私”……

(欧老师啊,你把这么多“好”词儿毫不吝啬地贴在林黛玉身上,那么当你评价贾珍、贾赦、赵姨娘等人的时候,你还能用什么词,还有什么词可用?)

欧老师为了证明林黛玉的极端和偏执,不惜把林黛玉所有行为都硬套进去。第二十六回,佳蕙得到林黛玉抓的两把钱非常高兴。我们通常理解为间接写出林黛玉和善。欧老师为了证明自我中心的林黛玉一定对别人冷漠自私,这里硬是曲解为林黛玉很少给下人赏赐,佳蕙不敢相信林黛玉这个小气鬼会给她两把钱,才会大叫“好造化”。 我也试着从欧老师的角度去理解过,和前文里王善保家谗害晴雯一样,只看引号里的话,勉强也能理解成林黛玉小气,但是接着看下文就完全不通了。 “好造化”事件全文如下:

正是犹豫不决、神魂不定之际,忽听窗外问道:“姐姐在屋里没有?”红玉闻听,在窗眼内望外一看,原来是本院的个小丫头叫佳蕙的,因答说:“在家里,你进来罢。” 佳蕙听了跑进来,就坐在床上,笑道:“我好造化!才刚在院子里洗东西,宝玉叫往林姑娘那里送茶叶,花大姐姐交给我送去。可巧老太太那里给林姑娘送钱来,正分给他们的丫头们呢,见我去了,林姑娘就抓了两把给我。也不知多少。你替我收着。”便把手帕子打开,把钱倒了出来。红玉替他一五一十的数了收起。 佳蕙道:“你这一程子心里到底觉怎么样?依我说,你竟家去住两日,请一个大夫来瞧瞧,吃两剂药就好了。”红玉道:“那里的话?好好儿的,家去做什么?”佳蕙道:“我想起来了,林姑娘生的弱,时常他吃药,你就和他要些来吃,也是一样。”红玉道:“胡说,药也是混吃的?”佳蕙道:“你这也不是个长法儿,又懒吃懒喝的,终久怎么样?”红玉道:“怕什么?还不如早些死了倒干净!”

只看这一段

我好造化!才刚在院子里洗东西,宝玉叫往林姑娘那里送茶叶,花大姐姐交给我送去。可巧老太太那里给林姑娘送钱来,正分给他们的丫头们呢,见我去了,林姑娘就抓了两把给我。也不知多少。你替我收着。

勉强可以理解成:好造化,林黛玉那小气鬼给我钱了。但看下文,红玉不舒服,佳蕙让红玉向黛玉要些药来吃,如果林黛玉是个小气鬼,从她那儿得赏钱都好造化了,还主动向她要东西?不是别的东西还是药,林黛玉日常吃的药都是名贵的,林黛玉怎么可能会给,想都不要想。而佳蕙不仅这么想了,还说了出来。如果佳蕙是一时高兴过了头,红玉这么聪明伶俐,加上当时心情也不好,八成会直接反驳佳蕙说:“她才不会给呢,要了也白要。”可红玉说的是:

胡说,药也是混吃的。

很明显,在红玉看来佳蕙的建议不可行的原因不是林黛玉小气,而是药不能乱吃,要了来也不能吃。 其实,这一段本文很显然是说林黛玉对下人大方,我分析这么多估计很多人都懒得看。然而欧老师硬是要理解成林黛玉待下人刻薄,“好造化”是对林黛玉的讽刺,不得不说这是带着偏见在分析文本。

把人物论总体听下来,发现欧老师有几个根深蒂固的偏见。她视“自我”这两个字如洪水猛兽,处处强调要放下自我,不要把自我看得太重要,认为一个人越是能够缩小自己,就越是伟大。 在欧老师这里,没有人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只有自我的人和不自我的人。而自我的人,是有心理问题的。所谓正邪两赋就是指心里不健康的一类人(《神话专题1-女娲补天神话》)。带玉字的都是畸人,畸人就是自以为有个性其实是狭隘的自我中心的单边主义者。林黛玉还好,还有个立体变化,有前期和后期之分,这一点很有建设性,然而,欧老师将前期的林黛玉简单说成是一个自我中心的人,将她的一言一行全部往里套,后期又说她被宝钗同化,成为一个没什么个性的俗人,这哪里是立体变化,这是从一个扁平走向另一个扁平。应该叫林黛玉扁平变化论。

关于欧老师评林黛玉,还有几个让我哑然失笑的地方。 欧老师在评其他人的时候,总是冷不丁地捎带上林黛玉,冷不丁地要讽刺她一下。分析某个小姐给丫鬟取的名字,忽然提到林黛玉的雪雁,说:取个名字叫雪雁,雪里的大雁,好惨哦,哈哈哈。(并不觉得有什么好笑)。分析某个小姐的性格,说:爱是恒久忍耐,我们的宝玉对黛玉就是恒久忍耐。众人哈哈哈。

分析香菱,说人们通常认为林黛玉是最有性灵的人,是红楼的诗魂,然而欧老师说香菱才是红楼第一性灵之人,是真正的诗人(《香菱论6》)。开始听到这里,我还挺有兴趣,想听听欧老师的理由。结果她给出的理由是:林黛玉会作诗是因为她从小环境好,得到很好的教育和熏陶,和性灵没多大关系。而香菱从来没有受过教育,连认字都是学诗的同时学的。在逆境中,香菱仍能保有一颗诗心,换做林黛玉早就哭死了。所以比起林黛玉,香菱才是红楼第一性灵之人。 听到这里,我很没有涵养地骂了一句脏话。说香菱是第一性灵之人,哪怕说她是诗仙诗圣,都没问题,只要给出一个足以让人信服的理由,然而欧老师给出的理由简直荒唐。对一个人怀有偏见,连她的出身背景都是错。

欧老师一再强调,世界不是简单二元论,真理的背后不一定是谬论,真理的背后很可能还是真理。可是欧老师啊,你要纠正世人的偏见我明白,但偏见的背后不一定是洞见,偏见的背后依然是偏见哪。


最后说一下林奕含。

林奕含事件出来的时候,很多评论说林奕含很像林黛玉。恰好二者都姓林,都极聪慧,都热爱文学,都是美人,都有好的家庭背景,最大的不同是,林奕含是台南“精英主义”教育下出来的标准淑女,她连回嘴都不会。而林黛玉是见一个打趣一个,不肯让人,欧老师直接评价她是“缺乏教养”。 在林奕含的介绍里有这么一段话:

从政治大学休学前,她拿着诊断证明,向系主任解释为什么没办法参加期末考,他响应道:“精神病的学生我看多了,自残、自杀,我看你这样蛮好、蛮‘正常’的。”系主任接着拎起诊断书,说出林奕含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9个字:“你从哪里拿到这个的?”
“我很想问他,是用什么来诊断我?我的坐姿、洋装、唇膏,或是我的谈吐?这个社会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想象和期待是什么?是不是我今天衣衫褴褛、口齿不清、60天没有洗澡去找他,才会相信我真的有精神病,又或者他觉得精神病根本不是病呢?虽然当下我很懦弱地只答道,从医院拿的。”

看到林奕含回答“从医院拿的”,我在想,要是林奕含不这么有“教养”就好了,要是她有点林黛玉的牙尖嘴利,她短暂而痛苦的人生至少会少受些气。 从林奕含想到欧老师,是因为林奕含用她的亲身经历替我反驳了欧老师那套“放下自我,多宽容多忍耐”的宗教式教诲。

欧老师说:林黛玉是贾府的宠儿,她从不感谢认识到她宠儿的地位,而是偏执地认为自己很可怜。

林奕含在婚礼致辞上说:如果今天婚礼我可以成为一个“新人”,我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想要成为一个对他人痛苦有更多想象力的人。

欧老师说:爱是恒久忍耐。生气没有涵养。

林奕含说:忍耐不是美德,把忍耐当成美德是这个伪善的世界维持它扭曲的秩序的方式,生气才是美德。

欧老师对扬黛抑钗的评价是:

现代读者身处于个人主义盛行且独受尊崇的社会主流,使之更倾向于认同书中不受束缚的角色。

而林奕含的悲剧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她太不个人主义。她被老师强暴后问妈妈,如果学生和老师发生关系怎么办。妈妈说:哪个学生这么骚。从此她缄口不言。她精神出状况之后,亲戚们嘱咐她远上台北治疗,因为台南认识她们家的人太多,名声不好。她忍受一周一次的奔波煎熬照办。她到了年纪,家人希望她结婚,她妥协了,只要求不要举办盛大的婚礼,但是家人不同意,他们家有头有脸,婚礼当然要隆重。她又妥协了。 书写出来后,她接受采访谈到有一次一个报纸采访她,她说:

有一次我接受某周刊采访,哦,对不起,是我给某周刊采访,给,这样说没有错吧。

她那么小心翼翼,那么放低自我,那么顾及旁人感受,最后她自杀了。

如果欧老师有留意到林奕含的死,有深入地思考一下,她应该会发现她奉行的那套理念不适合林奕含这样的年轻的没有足够自保能力的女孩,不适合这个很善于得寸进尺的社会。

或许欧老师看得到的社会和我们普通人看到的不一样。在欧老师的象牙塔里,她看到的现代社会个人主义盛行,人们特别是年轻人都习惯只考虑自己,不懂得放下自我,自私狭隘,自我放纵,没有为人着想的心,没有平和宽容的性情。因此这些人才推崇黛玉,贬低宝钗。只要他们放下自我,世界就会变得好。而她作为文学系的教授,连《金瓶梅》都不肯读,不想读,觉得被冒犯,更别谈让她去看看这现实世界的污秽。不知道她有没有想过,不要说这个世界,只说在台湾,在台南,还有很多像林黛玉那么大的女孩子遭受着不公的对待不敢反抗。风刀霜剑一次次向她们砍去,她们敢叫声委屈就要承担“你太敏感”的罪名。被强暴都怪你穿裙子。被诬陷都怪你性格不好。什么逻辑?

“放下自我”这四个字,去讲给那些手握权力自我膨胀的人听吧。当社会还不完美,当女性还被歧视,当权力还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时,我们就不能放下自我,放弃生气的权力。

在台湾这种环境下,连读红楼梦都读出了一套倡导忍让、宽恕、克制的价值观,可见,林奕含的悲剧绝对不是偶然。

————————————————————————

网易公开课一集不落看过,又着重看了十二钗的点评。欧老师确实是在治学,不像某些红学家哗众取宠。但有一点实在忍不住要说:欧老师在评价前期的林黛玉的时候稍微有点被个人情绪带走了。

欧老师表白过,她小时候很不受宠,为此还掉过眼泪。所以她不理解为什么林黛玉明明有那么多宠爱,却还不知足,还要作,还要无病呻吟。不只是欧老师,就连一些黛粉(我不赞成钗粉、黛粉这种粗暴的站队,这里只为叙述方便)也觉得林黛玉有些作,只不过她是林黛玉,她作得可爱。又因为她带着还泪的任务,所以她的哭都是应该的,哪怕为了一件在别人看来完全没必要哭的事。

个人浅见:1、前期的黛玉是有些敏感尖锐,但她绝对不是作,她的不开心不是自找的,她的每一滴眼泪都是有理由的。2、说她无病呻吟更是大错特错,因为曹公给林黛玉的设定就是自幼怯弱多病,她是有病的,有病的,有病的!长期带病的人,就算生活在和谐的环境里,也难以像健康人一样阳光。何况她从和谐的环境掉进了贾府这个修罗场。

黛玉没进贾府之前的生活,书中交代得很清楚:夫妻无子,故爱女如珍。林黛玉是独女,家里所有的资源都是倾向她的。林如海教她读书请的是进士出生的贾雨村,身边还有两个伴读,宝玉都没有这样的待遇。加上没甚亲枝嫡派,所以人际关系也简单,不需要费神应承谁。可以说,黛玉是生活在真空环境里的,对比在贾府,她的家就是个清清静静的天堂。

到了贾府,被人有意无意地轻慢(送宫花),想要点什么东西还要看人脸色(熬燕窝粥),她不适应,感到委屈,说两句任性的话,哭个几回,我觉得很正常。这是一种落差感,并不是欧老师说的骄纵,以自我为中心。欧老师还不止一次地说林黛玉:“有什么好哭的。”打个比方,一个一直不及格的学生突然考了90分,他高兴得都快疯了。另一个考90分的同学却在哭,因为他一直是考100分的。能说后者有什么好哭的吗?境遇不同心境不同罢了。再说,林黛玉进了贾府,不是100分掉到90分,在我看来贾府连及格都不到。

贾家已经是末世,除了门口的两个石狮子没一处是干净的,堪比一个泥潭,根本不是个适合“水做的女儿们”生长的地方。贾家这一辈土生土长的三个小姐:迎春、探春、惜春,哪一个是全须全尾的。迎春是二木头、懦小姐,惜春一心想出家,探春心智坚一些,还几次被气哭。三个小姐,倒有两个心理状态是扭曲的。或许因为这三个小姐不受宠,但受宠的又如何呢。掌着权的凤姐,暗地里不知道有多少人咒她,众星捧月似的宝玉,还有贾环想烫瞎他的眼睛。初来乍到的林黛玉没见过这样的“世面”,没有练就强大的内心,她愁一愁,哭一哭,不能算作吧。 更何况,后来黛玉父亲没了。她无依无傍,彻底地寄人篱下,贾母再怎么疼,也管不住“那起子小人岂没有多谤的”。她唯一的指望是婚姻,也就是宝玉。可是宝玉前期没办法给她安全感。身世的不幸,病痛的煎熬,生存环境的复杂,再加上情敌的威胁,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并不是夸张。

还有一点不赞同的是,欧老师拿黛玉和湘云比惨。好像谁比惨比输了,谁就没有资格哭。哭了就是作。生活中经常听到这样的话:“和别人比,你算过得好的了,有什么资格哭。”这句话其实没有错,但只能用来劝慰自己,不能也不该用来评价别人。因为别人永远有资格回你一句:“站着说话不腰疼。”


从慈怀读书会转来的,读了以下文字,再与欧老师的长篇大论啰嗦相比,高下立判。


欧老师的偏向很明显(估计是受了华视连续剧的影响,笑~),她每次提到人物都要贬低林妹妹赞扬宝钗,说什么黛玉“在贾家过的非常好”,“是贾母心尖上的人”,还说她“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有什么好哭的,别人比她可哭的地方多着呢。”,讽刺之意昭然若揭。可是林妹妹父母双亡难道不是事实?林妹妹怀着一颗诗人的心有点敏感都不行了?写两句诗哀叹一下自己的身世就成了无病呻吟?第十三节,物谶中的联姻小物中讲宝琴时尤为明显,贾母给了她凫靥裘之后,宝钗吃醋说“我可不知道自己哪里比不上你”,欧老师说这酸溜溜的话一听就以为是林黛玉说的,其实宝钗并不是很在意,只是在开玩笑,不像林黛玉时常讲酸话云云。有没有太偏心了啊?

还说我们读者不要“以小门小户的思想来揣摩滴翠亭的事情,那并不是嫁祸啦”,翻来覆去说贾府有一千多号人,和我们现代社会三室两厅不能比,我们不能以现代人的思想来说宝钗就是嫁祸。我想说贾府有一千多个人和嫁不嫁祸有什么关系啊?薛宝钗当时确实是路过假装没听到,而且嫁祸给林黛玉啊,这有什么好洗白的?难道贾家的下人有很多、是一个高门大户,这个行为就是正常的啊,不然薛宝钗为什么不说别人经过,只说林姑娘呢?

甚至还顺带贬低了一下黛影晴雯,说什么晴雯说:“早知如此,我就另有打算了。”讽刺晴雯如果知道今后发生的事,就会做另外的打算,即爬上宝玉的床之类的。拜托啊,晴雯都要死了,讲一下后悔的话也是错吗?而且晴雯明明什么都没有做,欧老师还说她心有大志,并不单纯呢。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啊,晴雯的意思是如果知道今日承担虚名白白去死,还不如好好珍惜与宝玉在一起的时光,也许就有一线生机呢。欧老师这样讽刺她,实在是和讲袭人的赞扬之词简直不要太明显的对比。还说袭人并没有告密,宝玉在晴雯被赶出去后都说了,自己房中说的话,太太转眼就知道了,只有和袭人好的麝月秋纹无事,这难道不是很明显吗?说我偏激也罢,但欧老师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要从文本出发,怎么轮到她,就不从文本出发了呢?

还有就是讲物谶的时候,提到八个有关联姻的物谶,说宝玉宝钗、巧儿板儿、蒋玉菡袭人等都成功结婚,而只有柳湘莲和尤三姐的是以失败告终,且不论欧老师讲的所谓“如果步入婚姻就是爱情的最终成功终点”是否成立,她得到的结论是很荒谬的——曹雪芹是包办婚姻的支持者,用欧老师的话来说:这不是太可笑了吗?所有的证据摆在眼前,得到了一个错误的结论,结果前面的就是九十九步路都白走了,还有点哗众取宠的可能性。小红和贾芸的手帕姻缘,难道不正是一个完美的结局?欧老师就用一句:小红那个不能算啦,那是因为以后需要他们出现。我就orz了……以乐写哀正是曹公的手笔啊,以包办婚姻来写自由恋爱的悲剧,我觉得这才是他的原意吧,很不能接受欧老师的这种思考方式。

最不能理解的是欧老师说“曹雪芹其实是很眷恋很提倡等级制度,因为他的原生家庭就是这样,他怎么会去怨恨这个阶级制度呢?”,这一说法真是蛮小气的哦,在曹公的书里,那些美好的女孩子风流云散,美好的事物随风飘零,都是因为这从内里腐烂开来的高门大户的严苛封建等级制度啊,以乐写哀,前面的美好更衬托了现实的残酷,曹公岂会对此眷恋不舍?欧老师的这种说法真是有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也许岛内文人都是这样的想法?难怪不曾出现过巴金这样的人物。

之前还蛮喜欢这位老师的,但是后面的人物论越看觉得越离谱,推崇的华视连续剧也是很无语……不过,虽然觉得老师很明显尊钗贬林,有点觉得她很偏心,没达到自己号称的客观,但她前面那部分讲的还是蛮好,可以有选择性的观看。于是保存了讲义大家分享,我觉得读书有自己的思想还是有必要的。1-15课链接: http://pan.baidu.com/s/1sl12rFZ 密码: x6r9


我觉得欧丽娟与蒋勋和刘心武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她是真正的学者。蒋勋可能也有一些学术背景,但是他在讲的时候并不注重学术上的分析,而倾向于一些细节的比较简单的解读(事实上,还有不少硬伤)。刘心武就不说了,小说家看宫廷秘史的感觉,完全就是在扯。
欧丽娟教授学识渊博,态度温和,对中西方文艺评论与文学理论都有较好的掌握,可以说古今中外的很多研究都有所涉及。可以看得出她良好的学术素养与规范的学术态度。面对一个学者规范而认真的研究成果,你可以不同意,但是一般不会轻视。欧丽娟先生的观点就是这样,也许很多人并不一定能完全同意她所有的看法,却还是会承认,那是一个不错的角度。
而对于我自己而言,欧丽娟先生把我看红楼很多隐约而无法精确诉诸语言的感觉表达得非常精当。这种感觉是读书或者上课时候最大的幸福感。唯一的希望就是快点更新啊……我早就看完了……


一百多集下来,我坚定认为,欧追求的竟然是世事洞明皆学问,天哪,为什么非要来解说红楼梦?


几乎是同时追了她的《红楼梦》和《中国文学史》,对红楼,两个词简要评价:“丰富”和“狭隘”~

丰富说的是她讲课的内容,确实做了不少功课,旁征博引,至于是不是有牵强附会之处,我没读过她引用的作品,不敢说~

狭隘是说她做学问的态度~~在《红楼》课上她反复说要回到作品当时的写作年代和文化环境,不要带着偏见去看作品~~可实际上她对红楼有偏爱,而对《金瓶梅》有严重的偏见~

欧老师明确表示没看过《金瓶梅》这辈子也不打算看,所以她对《金》的所有评论都是建立在没有看过原著的基础上,这是文学研究者该有的态度~?其次,据矮大紧老师说,脂砚斋在评《石头记》时曾提到《金瓶梅》,大意是说曹公的《石头记》有几处精彩的地方颇得《金瓶梅》之精髓,言下之意《金》作为小说的水准是超越《石头记》的(详见晓说2017)~但是欧老师,一个红学研究者,以脂评本为研究基础的教授,面对这批注选择性失明~~而且还多次借《红楼梦》贬低《金瓶梅》~就像她在《文学史》课上讲汉赋“劝百讽一”,说这就是《金瓶梅》,而《红楼》则相反,是“劝一讽百”~~听到这里我都懵逼了~~《金瓶梅》从头到尾都在讽刺好吗~?满纸的荒唐罪恶,每一处奢靡都明明白白标注着危机,读的时候根本不享受,反而看的胆战心惊的~~而《红楼》呢~?欧老师自己都说大观园就是青春少女的伊甸园,贾府里从摆设到人,处处彰显贵族美学,极尽劝诱之能事~到最后才告诉你说梦都是会醒的,佳子弟躲在大观园不承担责任就注定会失去大观园~~这才是然并卵的劝百讽一吧~?当然,欧老师没看过《金瓶梅》,一般人说说也就算了,可欧老师是专业研究者啊~没看过可以不聊啊~~老拿《金瓶梅》垫高《红楼梦》算是个什么事儿~?

第二个让我觉得欧老师很狭隘的地方是她对钗黛二人的点评~包括袭人和晴雯的~对薛宝钗,之前的高票回复已经说的很清楚了,简而言之就是她做什么都对,都是大家闺秀坦荡知礼的做派~~而黛玉无论做什么都显示出其“作”的缺点~非但如此,欧老师对黛玉的偏见到了何种程度呢~?就是无论评哪个人物,是褒是贬,都要顺带贬一下黛玉~~听得我耳朵起茧~

还有袭人和晴雯也是~~我虽然不喜欢晴雯也不是红学研究者,但文本里关于袭人这个贱人(没错,老娘对袭人就是有偏见,说她是宝钗的重像简直玷污了宝钗~)的事白纸黑字写的简直不要太多~根本不用什么推理,只要不是文盲就都能看出来~可到了欧老师那儿,也是各种洗白~~

总之,个人认为欧老师是个认真且名副其实的学者,但不够客观,不够严谨~~偏偏这还是她最引以为傲的两个治学态度,你说打不打脸~?


欧丽娟老师讲得确实不错,对我也很有启发性,我听完了她部分讲课,以及也拜读了两篇学术论文,一篇发表在大陆的《红楼梦学刊》,一篇是论薛宝钗的,发表在台湾高校的学报。
我个人感觉,她属于学院派的文风,大量材料、文献梳理,以及对文本的细致分析,都是她的优点,也是我一直坚持在教学中的,所以我很欣赏她。
然而,她也有我很多不认同的方面。观点过于偏激,没能做到她所谓的客观。前面答友也提到,关于林黛玉的那段,我恰好也听了这部分,实际她分析林在贾家的宠儿地位对我也很有启发,我觉得确实说得过去,符合推测的逻辑。但欧老师花大篇幅只强调这一点,翻案的同时,也客观忽略传统大众过去极度重视的孤女寄居一面。这样的效果,我认为欧老师和她所批判的其实本质没差。
这种偏激造成的不客观,还体现在对汤显祖《牡丹亭》“至情论”的批判上。欧老师说,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至情,没有人可以做到,连汤显祖自己都不行。对比分析《红楼梦》的痴理,则阐释的华丽多了。踩《牡丹亭》以捧《红楼梦》,实在太不高明敞亮,且所用的这个理由我不敢苟同。既然“痴理”可以用文学的哲学的各种理论阐释,凭啥“至情论”只能用现实的可能性来衡量文艺性内涵?

并且,最大的问题,在于文本的过度阐释。这也是我不推荐我的学生去听的原因。对文本不熟悉,没有建立自己鉴别能力的受众,很容易就被带跑了。

另外,欧老师看似大量材料东方西方一起砸,但这样的架势,恰恰显得浮于表面吃不透。课堂跑得太远,有些材料根本没必要引。

大篇幅谈缺点,实在是我初遇欧老师的讲课,十分惊喜,比起大陆陈腐的课堂套路生动很多。红楼梦的爱情观那课,材料组织我也很喜欢,并大受启发。此外,喜欢那课的答友,我再推荐刘雪莲《红楼梦对才子佳人小说“一见钟情”叙事模式的承袭与应用》一文,发表在2011年的《红楼梦学刊》。


欧老师学贯中西,语言幽默,对红楼梦的分析有高度,有趣味,实属难得。


个人觉得欧教授的分析还是比较客观和深入的,包括结合了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分析起人物性格成因来也比较有可信度。前面有答案提到,欧丽娟老师是钗粉。我本人是黛粉,但也非常欣赏宝钗。我发现欧教授在讲其他人物的时候都非常客观和有逻辑,独独谈到宝钗就异常激动,除了赞不绝口外,甚至为了说明宝钗在一些事情上是无辜的出现了前后逻辑不符的现象。我不妄加评论宝姐姐在滴翠亭事件中的角色,我还是很欣赏宝钗。但是欧丽娟老师在这一节的讲解着实让我发笑。不是嘲笑。我觉得欧老师很是真性情啊,对于喜欢的人物,可以从一个学者变成一个这么可爱的女孩子,很可爱。作为一个妹子我很理解,谁还没当过迷妹呢。但讲真,她在宝钗这个人物上缺乏客观性。其他节课程还是可以听一听。


恕我直言,大陆的大学对红楼梦的讲课赏析,当真还不如百家讲坛的科普趣味。爬到山顶的人自然是厉害的,但是还去轻蔑哪些只到山腰就去给后面的人铺路的人,实在是太低级了,铺路的人的贡献很大,没有他们,世人可能连山在哪里都不知道。


欧丽娟在讲的《红楼梦》,我觉得这可能是非业内人士能看到最系统最完善最高明的红楼梦赏析讲解。她从中国古典神话的意向、中国古代的宗教礼法社会、中国诗词谶语小物、园林花鸟、人物性格论等等对红楼梦有了一个很系统的鉴赏。她还引用了许多古今中外经典典籍丰富课堂从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假说到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可承受之轻》,从莎拉布娃的《第二性》到黑泽明的《癞蛤蟆的油》,从孔子的“君子亦有恶乎”到屈原的《楚辞》。可以说满满的干货、满满的诚意、满满对红楼梦的爱。我当时就觉得台湾那一辈国学真的不是盖的,可惜按照台湾的今日来说恐怕却要后无来者了。


当然,大陆也有很多优秀的红学家或者红学爱好者,我觉得百家讲坛周思源先生讲过的红楼人物系列就是相当不错的红楼科普。(从正确性来说肯定胜过某个阴谋论过度的文化贩子啦)。


这堂课上的《红楼梦》是作为纯粹的文学作品存在的,是“中国文学史”这个大拼图的一部分,不是康乾盛世的政治史,也不是盛清的文化史,更不是《清史稿》的注脚,所以取决于个人取向,如果不是冲着作品纯粹的文学价值来的,那听起来会很单调无味,甚至觉得一文不值也不无可能。

首先值得一提的就是这堂课的切入点很新颖,灵活运用了很多其他学科的理论来拓展文艺批评的范围,比如立论的时候引用了弗雷泽和坎贝尔等人的观点,把人类学的理论引入到文学批评里,给人一个全新的视角,而且实际的课程里欧丽娟老师把这些理论运用的很巧妙,显然是花了很多时间潜心研究的成果。虽然有些部分还是显得有些牵强,但是也不能完全否认这种分析方式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在五四的影响日渐式微的如今,台大文学院异军突起领导未来几十年的中国文学史研究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至于《红楼梦》本身,欧丽娟本人说过她的研究方向是中国文学,不是红学,她的《红楼梦》肯定是要强调某些相关内容,同时弱化其他部分的。所以习惯了红学研究方式的人极有可能会失望。

同时,这堂课明显是设计给本科生的,作为选修课涉及的内容广而浅,可以看做是为必修的文学理论类课程准备的一个实践平台,考虑到了不大有人会一课不落的全都听完的现实,所以内容多有重复,有不少还是不断的重复,而且还时常的提到一些比如方法论,文学史,思想史,甚至训诂学这些对于红楼梦本身算是细枝末节的内容,这样显然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重点是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传达给学生,拿到陌生文本以后学生应该有能力自己分析,分析结果是不是跟老师一样并不重要。欧丽娟老师自己也强调过独立思考的能力,好像是在一个其他什么地方的演讲里。

课程前半段,人物分析之前,重点是大致勾勒一个完整文本分析和文学理论的方法论,讲的不是很具体,详细内容应该是在必修课里讲的。把理论支持大致构建一下以后就转入人物分析了。

人物分析是重点,这部分主要根据文本,分析的相当到位,人物形象还原的基本圆满,对于前半部分提到的方法论贯彻的也很彻底,内容有理有据。比较有印象的是黛玉,宝钗,王熙凤,李纨。可以看出欧丽娟老师对于五四史观是存有疑问的,她分析文本的时候基本不把人物抽离他们自身的时空条件单独分析,就连作者的时空条件都尽量回避,只尽量的贴近文本本身构建的时空条件,这样不仅从根本上避免了讲着讲着就变《清宫秘史》的状况,而且可以让学生更具体地理解红楼梦作为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重要意义。

目前的条件下这种分析方法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怎么跟五四史观共存的问题,欧丽娟老师并不赞同五四史观提出的观点,也很显然的并不想跟它公开的冲突,这个问题在分析林黛玉的时候暴露的比较明显。黛玉是整部《红楼梦》里跟五四史观契合的最好的几个人物形象之一,如果剥离了五四史观,再加上残本的文本限制,黛玉解释起来就会变的很困难。到头来她在跟黛玉有关的内容上花了最多的时间,结果大部分对课程的不满还是来自于她对黛玉的解释。

总的来说这是一堂非常优秀的课程。灵活性很好,不管是从头开始还是随机挑选,都可以听的进去。内容足够详细,信息量也够。需要注意的是,这不是一堂设计出来独立存在的课,能花些时间大致了解一下台大中文系其他的课程是最好的,或者至少听一下网上已经有的欧丽娟老师自己讲的中国文学史,而且最好也可以把提到的书稍微过一过。


欧教授绝对是一位十分难得的学者。
——
红楼梦博大精深,曹雪芹呕心沥血写出的血泪史,我不想说欧教授的论点如何如何,因为自认为层次不够。只想说如此伟大恢宏的巨著,如此错综复杂,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读上个几遍就轻易的对其下决断呢?太多人没读过清代知识,不了解古代文化,对真正的贵族生活更是一无所知,那你拿什么读懂红楼梦啊。。。欧教授这些功夫确实下足了,读几百遍,还要在实验室研究,自然和平庸直流有不一样的独到见解。
总有人说什么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林黛玉,这是没错,可是这是建立在你对红楼梦有正确且有一定深度的理解上啊!客观的说,除了曹雪芹和脂砚斋等人,谁能对红楼梦有透彻到极致的了解呢?借用欧教授的一句话:“批评别人真是太容易了。”一味刻板呆滞见到和自己的肤浅理解不同的观点就开口大骂的人,一辈子也就个层次。谁都没办法。


睡前听欧老师的课,闭着眼睛做眼保姆,一整夜心都是安安哒!


“听过欧丽娟老师的课之后,觉得蒋勋刘心武的也不怎么样”。
非常同意。
虽然欧丽娟老师有些观点我并不能接受,但这是一位学者的观点,而不是文化贩子的噱头。


推薦閱讀:

服食煉製的丹藥有什麼生理反應,為什麼古人知道有可能致命,還樂此不疲的服用?
如何取一個「民國風」的名字?
是否真的存在天才?
什麼是逆向民族主義?
如何用一句詩或詞來評價李煜??

TAG:文化 | 文学 | 红楼梦小说 | 红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