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代我們有了電影、電視,為什麼還要話劇?

現代電影和新媒體高速發展,我們很難找到一個理由繼續關注這個古老的藝術。事實也是如此,當電影票房驚人的時候,優秀的話劇往往門廳慘淡。為什麼我們還要堅持話劇。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那個。。那個我辯解一下。。爺爺不是我真爺爺,爺爺是我室友。。不過爺爺確實超棒超可愛噠~~

前天剛好和爺爺去看話劇,相比之下我和爺爺的區別很明顯,爺爺電影和美劇的閱片量估計是我的幾何倍數,但是他跟我說他上次看話劇是他大學時代,居然連話劇名字都報不出來。如果說電影和美劇對我來說是消遣,那話劇和歌劇對我來說就是熱愛的東西,雖然我不見得懂,我沒有過成系統的學習,但是作為一個強調感情體驗的人,這樣的現場藝術表達,會讓我覺得毛孔張開的戰慄。

回歸到題主的問題,雖然也只是我主觀的看法,話劇這樣的現場藝術形式,它存在的價值恰恰在於其與影視劇這樣經過後期加工的藝術形式的不同點。誠然如果我們只關注於講一個故事,也許他們之間可以相互取代,但如果回歸感受,則完全不同。簡單說, @衛公方講了很多理性的東西,而我只剩下感性。

1. 離開蒙太奇
因為小劇場的摧殘,加上本來不太懂燈光,所以我現在對話劇的燈光已經完全不敢說話了。但是從技術層面我還是很喜歡看走位和人物的上下場,我總覺得這能看出一個導演有多用心和多大能耐。

話劇沒有蒙太奇效果,所以不能夠用剪輯技術來銜接不同的場之間。太多的利用黑燈來換場,有時候會打斷觀眾剛剛被帶起來的情緒。實際上人藝的一些新劇本,雖然宏大敘事、時間跨度大、演員多,加上人藝那個會轉、縱深極大的神一樣的舞台,但是依然有一些戲沒有辦法特別流暢的換場,讓人時常覺得若有所失。

不過一些特別成熟的老劇本,牛逼的上下場和走位絕對是視覺衝擊,比如《龍鬚溝》,每次演員一邊跑舞台一邊轉的時候,現場都會略略有些驚呼聲。

2. 舞台布景的Bonus
在舞台這個問題上,無論如何話劇也是比不上電影的,但是對於場地的合理、高效利用,有時候會給觀眾很強的代入感。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在人藝看徐帆、胡軍、濮存昕演的那一版《原野》。個人覺得這一版《原野》不能算特別理想,因為在有些刻畫上用力過猛。這裡要說一下首都劇場的舞台,首都劇場的舞台除了縱深很大之外,在最靠近觀眾席的台前,有一個下陷的溝槽,這個時常會有水或者是做一些其他需要起伏的布景。

在《原野》快結束的時候,虎子和花金子在原野中奔逃,終於找到了水。不得不說徐帆真人真是美爆了,身材巨好,腰細腿長,穿著一身紅色的衣服。在舞台設計上,有一個蹺蹺板,板的一頭靠著那個水槽。徐帆伸手去捧水的時候,在現場燈光的折射下,劇場的天花板上出現了一圈圈蕩漾開的水波紋,所有的觀眾(尤其是前排觀眾哈哈哈)彷彿置身於金色的水中。

帶我走,去那黃金子鋪路的地方……

3. 演員功底
我個人是很不喜歡,有一些話劇的演員,是配了麥的。當然,這其中不乏場地的原因,但若非不是場地原因,就是基本功有問題了。有我這種奇葩觀眾,話劇演員是如何被要求的,可見一斑。

昨天我和爺爺討論什麼是戲好。爺爺說我用誰能在牛逼劇團演話劇來判斷演員本身,並不一定對,因為話劇本身要求演員的表演更誇張,適合演話劇的演員如果收不回來不一定能演好電影電視劇。但是,至少在某一些人心目中,他們依然認為最好的演員才能進劇團,其次是電影,再次是電視劇。

話劇是一個演員和觀眾直接對話的表演藝術,也沒有NG和重來的機會。當然,話劇演員是有可能犯錯的,如何把錯圓過去也是一門技術活兒。雖然現場有燈光、音響,還有提前布置好的舞台,但是在表演中,和現場有真正交流的,只有演員。所以,一定程度上來說,話劇如果演員戲不好,基本連補救的機會都沒有= =

作為觀眾,我個人一直比較迷戀靠前排的作為,雖然就通常的劇場來說,因為舞台的自身高度,前排座位並不一定最好。但是,前排座位卻能最真切地看到演員的細微表情。沒有特寫鏡頭,但是表情卻依然不能被疏忽。

4. 現場式體驗
有人說話劇虛假,但是作為我這樣強調體驗的人來說,話劇很容易入戲,因為我所見的一切都是1:1的。我只要告訴自己,走進去那個世界,他們都是活生生的人。我甚至覺得,我和舞台上的人,每一次呼吸吐納都可以交流——不是和演員本身,而是和他們扮演的那個第四堵牆內的世界的人。而這樣強烈的體驗,隔著一個播放設備,我無論如何都感受不到。

我並不知道自己是如何迷上話劇的,隨著時間和個人經歷的變化,我也逐漸會對不同的劇有不同的看法和見解。有時候我會覺得自己真的成長了,有時候我會覺得我變成了自己不認識的人。

幾周前,我曾一個人在半夜讀著《戀愛的犀牛》的劇本放聲大哭。我並不知道自己哭的理由,當年看話劇時也沒有如此強烈的感情。那一刻我覺得哭的並不是我所知道的我,而是那個我並不認識的自己,她一直在那裡,只是我甚至從不知曉……

一種東西並不見得歷史悠久就不會被淘汰,並不見得理論完善就一定優秀,但是藝術是沒有優勝劣汰的,只要稱其為藝術,便有其獨特的價值——這種價值,不會因為喜愛和需求的人數多少而消減、湮滅。

精神需求的價值,本來就無法衡量。


戲劇是活人的表演藝術,區別於機械或電力產生的工業化和科技化藝術形態,相比較而言,戲劇誕生的歷史遠比影視藝術久遠。戲劇是在一個場所內,人與人的交流,這種現場感受是影視藝術無法替代的,它的獨特魅力也在於此。現場感受是舞台藝術最直觀和刺激的攝受力,當鐘聲敲響場燈漸暗,假象社會的「現在時」正在發生。


這個問題被邀請了好幾年,一直不知道該如何下手,直到今天看了下面這一篇文章:
編劇宋方金「卧底」橫店帶回一線實錄: 表演,一個正在被毀掉的行當

看完文章,我唯一可以相信的是,劇場和舞台永遠不會背叛表演。

戲劇在20世紀逐漸式微,毫無疑問是影視帶來的衝擊。如果說之前對於「模仿生活的表演」的爭議還是戲劇界的路線之爭,鏡頭的出現便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戲劇窮盡所能也只能「像真的」,而鏡頭裡的東西,它就「是真的」。
我們永遠困囿於每晚這畔不超過千人的大房間里,而影視早隨著電波傳遍全球。
舞台上只能陳設肉眼可見的道具,來回不過幾人踱步言語;而影視技術已經發展到可以製造更刺激的,絢爛的,超越直覺的視覺奇景。

然而,在繞了一大圈之後,我們彷彿看到了一個現狀:影視在技術發展中,逐漸降低了對表演的依賴,而戲劇在兜兜轉轉過後,又回到了以表演為本。

舞台上的演員無處可藏:他們沒有替身,沒有特效,甚至不怎麼愛用麥克風,只能用自己的身體和情感,在幾小時內吸引你的注意力。

舞台也從來不會強迫你的視線:沒有導播,沒有剪輯,也沒有廣告,除了偶爾的暗場和上下道具,就只有演員通過表演來左右你的注意。當然,我的一大樂趣就是看沒有台詞的演員,他們不是舞台的中心,但他們仍然活在台上。

舞台永遠是獨一無二的:哪怕是同一齣戲,同一批演員,同樣的狀態下表演,你每一次看到的表演都必然有些微的特殊性,和你同坐在劇場內的人也永遠截然不同。

拿文學類比,大部分的影視產品屬於通俗文學,而戲劇大體上還是在探索嚴肅文學的邊界。它的審美閾值會逼退一部分人,但是它的審美區間整體上是偏高的。

然而,身在行業中,一直都有大把人在討論:戲劇和影視結合會怎麼樣?戲劇和VR結合會怎麼樣?戲劇是不是一定非要坐在劇場里?

不是不可以,也逐漸開始有了不錯的嘗試,但都把戲劇想得太簡單了。

當你走進劇場,90%的信息毫無疑問是靠視覺和聽覺帶來的。演員口中的台詞,舞台上行進的調度,燈光音效和舞美精準的配合,構成了最基礎的審美體驗。

而另外的10%,你可能不會下意識地覺察到,但它們戲劇不可被取代的最核心要素:

這不是一種玄學,如果你進入過劇場,仔細想想有沒有過這樣的幾種體驗:

1. 當演出進入高潮段落,似乎所有人的呼吸都開始焦灼。這不僅僅因為你的內在情緒和心理暗示,也是因為空氣中微妙的二氧化碳濃度提高,離開這裡便感受不到。

2. 當主角在進行巔峰表演,全場的心跳彷彿趨向一個頻率,台詞和音樂除了聽覺更帶來振動,你的身體跟隨著振動發生反應,而不簡單是你的意識所驅。

3. 你時常覺得,你和舞台上的角色情感越來越趨向一致,你以為是他改變了你,但更多時候,是你改變了他。一切的現場表演,觀眾才是那個最重要的因素。

而如果你曾經也登上過舞台演過戲,我相信你和我一樣,永遠也忘記不了面對觀眾席時的感覺:你是君臨這個空間的王,你的一舉一動能改變整個空間的力場,你不再是你自己而是世間萬物,所有的眼神從黑暗中向你只投射一個信息——
打開我,進入我。

我每次都說,劇場的「場」翻譯的極為精妙,因為它確實有一種類比力場又或是磁場的「場」,如果你不"在場」,便永遠無法體驗到戲劇真正的奧秘。

只要「在場」沒有辦法被科學完美地模擬,戲劇就永遠是所有表演的王。我們還不會使用文字,指揮圍著火堆跳舞的時候是;我們拿著一個小屏幕就能獲知全世界的信息,不出門就可以買到任何東西的時候也是。

不止戲劇,一切現場藝術,在目前可認知的技術範圍內,都無法被取代。

它們一點也不古老,它們永遠隨著人類一起成長。


更重要的是參與感啦。
你的情緒反應,是可以反饋給舞台的。
你是和表演同時同地的,這個太棒了。
社會固然進步很大,可是這種體驗卻不是能無限量供應的。

遙想古羅馬的角斗場內,
敗戰的鬥士望向你的拇指所向,焦灼,期待,恐懼。
你無法隱匿迴避選擇。

而你在電影院里觀看一場偉大的戰役,卻只能像一個黑暗裡的偷窺者。


問得好。但並不新鮮。
其實這個問題,在電影剛剛出現,也就是近一百年前,就開始討論了。
1936年,本雅明在大名鼎鼎的《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中非常系統地闡釋了這個問題,但是大家都知道,這種文藝學專著都是非常艱澀難懂的(儘管《機》本身已經算淺顯的了),我在這裡盡自己所能做一個淺顯的解釋。
當然就理論而言,淺顯則必然有失準確乃至漏洞百出,希望大家也多予指正。
本雅明的問題其實套在題主的問題里,可以這樣理解:當繪畫被批量複製生產的攝影(照片)代替,當戲劇被批量複製生產的電影(膠片)代替,藝術品的價值又在哪裡呢?
本雅明引入了一個概念:Aura,用來描述傳統藝術品身上獨有的一種性質,使藝術品區別於日用品、複製品(贗品)等等。
如果你是個遊戲玩家(特別是暴雪遊戲玩家),多半見過這個詞——魔獸爭霸系列中的「光環」、「暗黑2」中聖騎士的「靈氣」,都是這個詞。它在文藝學中的譯法很多,「光暈」「光環」「氣氛」「靈韻」都是他。
從大眾理解地角度上講,我覺得「光環」比較確切。你可以大致理解為「主角光環」一類的東西,籠罩在藝術品上;從文藝學角度,我比較認同張旭東老師譯本的「靈暈」這個翻譯,「靈」表現出藝術品的aura「靈氣」的一面,而「暈」則暗指aura與祭祀、崇拜、魅惑與祛魅等「非理性」因素的聯繫(這個後面會談到……好吧,也許會談到:p)
那麼,接下來我就來說「靈暈」了。
藝術品有了靈暈,所以就牛逼了。那麼靈暈具體是個什麼東西呢?讓我們扯回藝術的起源之初。
傳統意義上的藝術,是一種非功利性、非實用化的東西(蒙娜麗莎能用么?斷臂的維納斯能用么?呃好像有一些奇怪的聯想……)但是在人類文明蒙昧之初,飯都吃不飽的時候,肯定都是以功利性非實用性的為主的,最早從功利性里脫離出來的部分,就是祭祀。所以藝術應該就是從祭祀中產生的。
祭祀有什麼特點呢?首先是獨一無二性(祭祀嘛,祭祀的哪位神仙就是哪位,哪能三心二意一廟兩神),然後是儀式性(祭祀當然要有儀式),儀式性又帶來在場感(來到廟宇才算祭拜吧),以及距離感(雖然來到廟宇但也不能和佛像摟肩搭背啊)
然後,這些特徵就流傳到藝術品上,本雅明把他們歸攏一下,將這諸般特點的加持,統稱為「靈暈」。
所以藝術品的靈暈,首先在於獨一無二、不可複製;然後與儀式和崇拜相關,具備某種形式上的規範並且帶有崇高性;既要有在場感,又要有距離感,中國話講就是「可遠觀而不可褻玩」,本雅明將它又提煉一下,歸結在「舞台」上——既有觀眾在場,又和觀眾保持距離。
所以機智的你們應該就能明白,話劇較之電影的「靈暈」所在了吧——
獨一無二:每一場表演都有細微的不同,包括舞台環境、觀眾互動、現加橋段;而且每一場都是凝聚著所有人汗水的真人出演,略等於手工製品和流水線製成品在使用價值之外的差異:電影看一萬遍都是一樣,舞台劇看一萬遍有一萬遍不同。
儀式與崇拜:相較於電影,話劇舞台受限制更多,通過在限制條件下完成表演,使得其具有特殊的附加價值。如何在沒有特寫鏡頭的情況下使後排觀眾感到演員傳遞的細微情感?如何將敘事在有限的時空之內展開?並且將這種表演透過一個真實在場的人(演員)來表演出來,獲得觀眾的喝彩和敬意,這實際上構成了崇拜的一種。你看電影對著演員的影像喝彩就是一件你自己都會覺得傻缺的事情。
在場感和距離感:上面一條其實也提到了一些。這一部分本雅明有不錯的敘述,我就照搬了:

人第一次——而這是電影的結果——必須開動起他整個活生生的身體,但卻不得不放棄靈暈。因為靈暈與他的在場聯接在一起;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替代。舞台上麥克白散發出的靈暈對於觀眾來說不能同演員割開來。然而,拍攝的單一性卻在於攝影機替代了公眾。結果是,環繞著演員的靈暈消失了,隨機,他所扮演的形象的靈暈也四散殆盡。

另外,本雅明也沒有料到,百十年後我們不僅可以反覆觀看電影拷貝,甚至可以在家拖動滑鼠,跳著看,倒著看,各種看。這其實就是一種「褻玩」,消解了距離感,使得我們不用再注意於舞台上轉瞬即逝的表演,欣賞的過程也就變得更加廉價。按照本雅明的說法,就是藝術被消費的方式,從凝神靜氣地欣賞變為隨意的消遣,從有距離的觀看變成了零距離的佔有。
所以說,電影天生的具有更加大眾化的消費方式,更廉價,更輕鬆;而人力成本的上升,也使得舞台藝術日漸小眾化、昂貴化、精英化。儘管如此,對於「靈暈」的追求仍然是根植在人類社會性根源的,而舞台藝術也因此擁有了必須性和不可替代性,而不會完全消亡。


上文學概論的時候,我在看小說的時候偶然間聽到老師講文學敘事,裡面提到了場景問題。我覺得這應該是電影電視劇和話劇的區別,所謂代入感和即視感。

拿電影來說,看一場拍攝完成的電影和在現場看拍電影是完全不同的感受,你會覺得在熒屏前看這個人物多麼得風騷冷酷高大上,動作華麗沒得說,但是到了片場,就完全沒有這種感覺,因為對著支架橫生,一群人圍著幾個人的場景,太齣戲了。

話劇不一樣,它沒有剪輯和攝影需求,更加考驗演員的表演能力,在劇院里,面對台下黑壓壓的一片,你需要調整自己的情緒,合理地對待自己的緊張和拘束,就像現場直播。你演得出彩和演出了差錯,在觀眾的反應中體現得一目了然,而這種感受會真實地及時地反饋到你的表演狀態上,話劇可沒有「這條不太好我們再來一條」。

引用文概書里的話:

戲劇(drama)一次在希臘文中的原意是動作(action),在希臘人看來戲劇就是一種摹仿動作的藝術,是對人的行為動作的再現藝術。
舞台是亮的,有明暗的燈光變化,而觀眾席是暗的,觀眾在黑暗中睜大眼睛看演員在舞台上演,這是一種完全不同的感受。在戲劇表演中,有觀眾與演員的交流,演員甚至一邊表演一邊在觀察觀眾的感受,並以之把握自己演出的分寸。

我覺得這就是為什麼這個時代還需要話劇。


以我粗淺的看話劇經歷來答一下。
大學幾年我看了很多部學校話劇社排演的話劇,每次看完心情都難以平靜。

話劇的特別之處主要有三點。
1. 現場的感染力。
首先演員的念白有著迅速抓住觀眾情緒的能力。其次道具就擺在你面前,酒瓶掉落的聲音,拍桌子的聲音,都能把你的感官調動起來。我覺得這是電影電視難以做到的,這種現場的真實感和戲劇感所帶來的直接感染力。

2. 集中的戲劇衝突
電影能表現戲劇衝突的方式更多,而電視劇表達衝突可以有較長的鋪墊,話劇則需要在短時間內製造足夠的衝突,才能把握住現場觀眾。所以看話劇是很爽的。

3. 漸入佳境的體驗
話劇明顯會呈現一種先冷後熱的觀感。話劇前一兩幕必須交待場景,人物,事件,關係,後面衝突漸起,就越發有意思。電影電視也是如此,但話劇的特別之處在於到後面觀眾對一切熟悉後,情緒會慢慢和演員起互動,演員馬上接受到觀眾的反應,從而更為投入。話劇有著表演的連續性,和電影電視這種一段一段的拍有明顯的差別。因此演員能越演越有感覺,觀眾也會有同樣的感受,從而形成良好的互動。

最後想起話劇社每年都會有畢業劇,演員用盡全力在台上演出,結束後觀眾長久不斷的掌聲,導演致辭感動了每個演員和觀眾。我每次都熱淚盈眶。
話劇的大魅力,就是演員毫無保留的發揮,觀眾毫不吝惜的讚美,融合成一個氛圍包裹著每一個人,這感覺真是太美好了。


這個時代我們為什麼還要出去旅遊?科技如此發達,各地美景可以通過網路圖片視頻甚至3D虛擬現實技術瀏覽。我們為什麼還要去實地?

因為我們需要體驗,需要和平日,和他人不同的親身體驗


話劇有著悠久的歷史,而且從未消亡,只會歷久彌新。電影不過百年歷史,從這個角度上講,具有著悠久文化底蘊的藝術形式生命力之頑強絕非我們能夠想像,話劇自誕生到現在不斷的革新和發展正是應證了這一點。對於藝術來說,表現的形式越多種多樣,深度和廣度越宏大,藝術就越是發達的。我們討論藝術形式,從來不會說有了什麼新的形式就要把舊的捨棄掉——況且電影電視劇的發展基礎正是話劇舞台藝術的又一次延伸,通俗一點說,話劇是這些東西的基礎。如果基礎失去了,其他的藝術談何發展呢?唇亡齒寒的道理大家都應該明白。

其二,話劇的表演我認為是非常需要功力的。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這種話說得一點都不過分,我可以拍著胸脯說現在有進取之心的演員,都以演過話劇或者話劇演員出身為榮——這說明什麼?恰恰是話劇的表演是一個標杆,衡量演員的功力和潛力的標杆,他是最直接的舞台藝術,不允許犯錯,不可以倒帶重來(形式先鋒的話劇咱單說)。這就考驗演員在直面觀眾的時候需要傾盡全力來展現自己。除此之外,我認為,話劇雖然是人民藝術。但是它對觀眾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不亞於聽交響樂和歌劇。因此,不能欣賞話劇之美的人,我在交往中往往會質疑這個人的審美情趣。這是個人問題,不多做討論。

其三,話劇有著成體系的理論,斯坦尼,布萊希特,加上咱們土生土養的梅蘭芳,這些死老前輩和無數仍然奮鬥在話劇理論和創作一線的活老前輩為我們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和廣闊的話劇世界,這些理論直接作用於話劇表演,也對很多學科起到了推動作用,我本科學習的是社會學,在符號互動論中,社會學家就根據話劇表演的理論發展出擬劇理論。例如庫利的「鏡中我」和「概化他人」就是如此——電影和電視劇的影響我可以不要臉的表示,有,但覺得沒有如此深入。所以話劇的魅力要遠遠高於電影和電視劇。

其四,現在流行跨學科,跨行業,話劇也是如此,電影藝術的發展也推動了話劇舞台形式的革新,電影的表現手法也可以應用於話劇表演中。信息化的時代中,藝術的形式的邊界也變得模糊,不同的藝術開始共生,不會再有一種藝術會因為人為的原因遭到捨棄。

最後我要說的是,我無意指摘那種藝術更優秀,更好,更偉大,因為這種討論是毫無疑義的。我想說明的事情很簡單,為什麼在電影電視如此發達的時代還有人在熱愛著話劇。並願意為此終身奮鬥。上面的四點是理性的分析,

===========================================從觀眾的角度上來說,話劇存在的原因可以分為以下幾個種類

1,情感的滿足,劇情中的故事會引起觀眾的共鳴。劇中人物的話會驚醒某個尚在疑惑中的靈魂,這點電影電視也具備相同的功能,不多做敘述。

2,互動的快樂:話劇發展到現在,單向度的表演已經不能滿足觀眾的觀賞需求,隨著第四堵牆被拆除,表演從舞台延伸到整個空間中,觀眾和演員的互動是良性的。積極的,可以帶給雙方快樂。這點是電影電視劇所不具備的。也是話劇獨有的。

3,強烈的臨場感和儀式感:話劇導演多喜歡用象徵性的符號來代表某種含義,這種符號是任何人進行互動的紐帶,他不是直觀的呈現,而是用一種更加委婉隱晦的方式促使觀眾進行思考。這就是為什麼很多話距觀眾喜歡儀式感的原因,電影可以做到儀式感,因為符號互動無處不在,但是擺在面前的儀式感又確確實實只有話劇才能做到——這就是我說的另一個話題:臨場感。通俗地說,看電影里死人,和一個人切切實實的在你腳下流血死去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感受,這種區別只有身臨其境的人才能體會到。

這三點是我看話劇的原因,當然還有更為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我本身就很喜歡,如果你不喜歡話劇,也不必強迫自己喜歡,尊重每一個尊重我選擇的人。
===========================================

最後回答問題:

「優秀的話劇往往門廳慘淡。為什麼我們還要堅持話劇。」

不知道你在哪個城市,但就北京看來,話劇市場可一點都不慘淡。尤其是以人藝為主的核心經典話劇團體。更是一票難求。場場爆滿,更不用提孟京輝導演的蜂巢劇場。營銷做得相當出色,培養了大批的核心話劇觀眾。不否認在其他地方話劇可能日漸式微,只要還有人在堅持做這項工作,只要還有人喜歡錶演藝術,那麼這個市場就不會經營慘淡,門庭冷落。

=====================================================================
私貨時間結束,因為私貨,也遭到了不少非議,intro講的故事也只是我有感而發的回憶,雖然和話題關係不大,但是我行文就是如此,啰里八嗦,你看不慣可以來打我啊,哦呵呵呵呵!於是有人說我打感情牌,饑渴——諸如 @董二千 君或是日報上諸位正人君子這樣說道。

我是半調子出家,本科學習社會學,因此思維和某些一直從事該行業的前輩可能會略有不同,理論基礎也不雄厚。因此我很坦然的面對這些不足。並且請各位予以指教,小生一定側耳傾聽。認真學習。但是討論也好,質疑也好,且需要有理有據,方能信服於人。也請各位朋友多多與我討論,共同進步。

本文並非純理論的文章。也絕不是煽情的雞湯文字,把簡單的標籤貼在本文上顯然是無法和我作過多的討論,也勸某些君子,去做一做小學時候的語文閱讀理解,再看一看邏輯學的教材。否則我們是沒有辦法愉快的交流的。

感謝知友們的回復和支持,也感謝所有點贊或是罵我的朋友。感謝還有這麼多人熱愛話劇,熱愛舞台藝術。感謝這個並不算好也不算壞的時代。

第一部分是intro
第二部分是用理論分析話劇的特徵和傳承原因。
第三部分是作為觀眾喜歡看話劇的理由
第四部分是回答題主的問題。

此外對某些人的閱讀理解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抱有深深的疑惑和不安。我在文中並沒有非黑即白的論述,希望這種上來就貼標籤,拉人站隊的評論可以少一些。

以上


已經有了數碼相機,為什麼還有人玩膠捲相機呢?
已經有了照相機,為什麼還有人畫肖像畫呢?
已經有了唱片,為什麼還有人看音樂會呢?
因為藝術的價值不僅僅在於最終呈現的結果,還在於創作的途徑。


作為一個過了30以後,才去到北京,然後被話劇深深的感染,從之前從來不看話劇的人變成一個話劇迷,我想話劇的魅力不是電影、電視可以隨便替代的吧?
1、如果硬要做類比的話,電影電視那就是快消品,消費以後迅速拋棄。
2、而話劇可以一遍遍重演,每次復排都可以加入新的元素新的理解。
3、話劇更多會指引觀眾思考人生本質,而電影電視劇主要是用來打發時間的。
4、電影靠場面、電視靠情節、話劇靠對白,雖然武斷簡單,但不無道理。如果完全靠對白來保證觀眾坐定兩個小時,那麼這樣的對白必須是有力量的。不是嗎?
5、相比於電視劇電影,話劇的審查寬容度會大很多,也因此話劇的創作自由度會更高,由此帶來話劇更有力量!


請問題主是怎麼得出「優秀的話劇往往門廳慘淡「的?按你對現代科技的理解,崑曲京劇越劇這些古老的藝術更應該走進博物館了吧。


不談話劇好看在哪裡,先看看你對現象的看法是否正確。


網上隨便搜了兩張圖,這是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半價票排隊的場景,不足以還原現場。九點開票,七點多到那裡隊伍已經排到兩三百米的隊了……我那個凌晨兩三點趕去買票的朋友,估計現在已經搶不到頭幾名快了。劇迷的熱(zuo)情(si)可以死守到第二天凌晨四點(見下圖)。

大劇院的就更不用說了,除了小青年還有中老年票友,大牌的話劇差不多是一票難求好吧。

而且話劇的熱潮就目前而言不會衰退(誰掌握中產誰就掌握了未來)。


這個問題不如換一個問法:話劇不能啃爆米花、不能喝飲料、不能開手機、不能有大屏幕大特效、還賣得那麼貴,哪有電影精彩,哪有電視劇豐富?對於這樣的問題,居然有人聲稱自己玩了很多年話劇,還在那裡強調話劇的優雅,呵呵!對於這種問題,我只有一個回答:大眾審美都是臭狗屎!

你愛你的伴侶,而她他不是萬人迷,難道需要費勁跟人解釋她/他相比其他人好在哪裡嗎?

青銅器早就不實用了,幹嘛還放在博物館裡看呢?

戲曲早就鮮有人聽了,為什麼還有人在演呢?

現在的貓咪都不能抓老鼠了,為什麼還有人養貓呢?

提這種問題的人請想清楚了,你的喜好是大眾的,難道小眾的東西只要稍有類似就要去死嗎?

有時候演完一齣戲,最無言的就是觀眾會胡言亂語,主題和虛偽人性有關,卻被說成是農夫與蛇。你們感受大眾審美毫不需要思考的快餐式的快樂,卻不知道說出大腦短路的話時,你的問題出現在哪裡。

你要追求令人身心愉快特效絢麗感官刺激的電視劇電影沒人管你,因為我也喜歡愉悅身心絢麗特效刺激感官。我不喜歡韓劇,不喜歡《小時代》,我也沒讓他們都去死,因為有人就是喜歡看,我管不著。我愛話劇發人深省考人智慧發掘生活,又管你何事了?


做話劇的人沒嘲笑你思維幼稚還給你盡心解釋真的是肚量好大。我覺得美的東西被你嫌棄了,我還要強辯幾句來解釋為什麼它是美的,真是話劇人的傲骨都給大眾審美摧折了腰,非得把和女友分手的事兒拿出來講,看著怎麼那麼心酸呢?


我贊了一個答案。因為這個問題再長的解釋都是無意義的。

你只要去看一場好評的話劇,進一次劇場,你會懂為什麼的。

你問到了很多人的心聲,這是個好問題。這也是是中國的悲哀,藝術永遠只是極少數人的奢侈品。太多人在還沒來得及追求享受機會之前,這個需求就已經被扼殺。
另外,我在這裡對以上所有說這個問題不該提的人表示鄙視,我希望有機會用最難聽的形容詞形容你們。


樓主去看一場話劇吧。自會有答案。


所有被現代科技淘汰的東西,都不會消失殆盡,而會變成奢侈品。


因為話劇是表演學中出現最早的一種表現方式,話劇演員的台詞功底及表演張力,是一般影視演員所不能比擬的,一部影視劇的一個鏡頭可以拍N遍,所以演員也不怕所謂的表演失誤,而話劇就不同了,相比於影視劇,話劇可以用現場直播這個詞來形容,所以演員在整場話劇的表演當中不容有失,對手之間的配合以及各演員的情緒都需要進行很好地保持,雖然話劇市場在近幾年並不景氣,但在一些大城市還是擁有一些固定的觀眾人群,我個人認為話劇市場在不久的將來也許會東山再起。


不一樣的觀看體驗吧。
個人是將電視作為消遣,吃飯的時候和家人一起看;電影作為娛樂,喜歡的電影才會去看。
而觀看話劇,尤其是小劇場話劇,所能體會到的,與演員很貼近,同哭同笑的感覺,那種深刻的投入感,我從未能從電影和電視中獲得。
而且,有些話劇,也完全想像不到它如果以電影或者電視方式呈現出來會是什麼樣的情形,我想像不到《暗戀桃花源》如果不是話劇形式,劇終最精彩的兩個劇組同時排練的高潮如何呈現?白衣女子怎樣一次又一次的出現在舞台上尋找劉子驥?
所以我想,對於一些作品,它是話劇,而且只能是話劇。
與電視和電影不同,我覺得看話劇就是要去現場看,現在每天都有好多電影,但是卻不是每天都有話劇看,而且名導的話劇票較之電影票要貴很多,上次孟京輝《兩隻狗的生活意見》最低票價就五百多···所以,對於觀眾來說,能看一場好的話劇,真的是可遇不可求的事。


我認為這個問題本身很難成立。第一,北京而言,話劇市場一點都不慘淡,孟京輝的戲不談水平高低,演了一遍又一遍還場場爆滿。人藝大戲也是如此。說明現在市場是沒有飽和的。第二,電影電視和戲劇是不同的藝術形式,就好象攝影和繪畫。雖然會有交叉,但本質上有區別。我只是普通觀眾,自己看戲的一點體驗。比如,戲劇的儀式感。比如,戲劇的現場性,觀眾和演員會有直接的互動。比如,戲劇不可能有表情特寫和剪輯,台詞和動作表現方式就和電影有了很大的不同。比如,戲劇舞美設計的象徵性。比如,小劇場投入少,容易實現小眾的優秀作品的傳播。如果說話劇看似市場慘淡,那只是過去中國整體文化市場蕭條的反應,不是這個藝術形式過時了,更談不上什麼堅持。我看戲之後一點感覺是,現在做戲劇的人,只要能做出真正的高品質的戲,不管是神聖的粗俗的直覺的戲,一定能從市場切走一塊蛋糕的。


在世界舞台上,話劇的歷史很悠久,電影和它比起來還很年輕,但是在中國,話劇的引入比電影還要晚,所以我不認為話劇在中國是古老的藝術,戲曲才是。與戲曲相比,話劇缺少歷史沉澱和民間基礎。比如在廣大農村乃至城市,直到今天,紅白喜事大壽之日仍然能夠看見戲麴生存的空間,而沒有話劇生存的空間。

另外,在中國,話劇很早就淪為了政治的工具,政治對其介入之深,恐怕是其餘藝術形式所不及的,這也勢必造成它在亟需轉型時更加不適應體制的變化。其中最嚴重的問題,就是尋找資金不易,資本集約化程度不如電影,而電影則得益於其工業化的生產方式,資本易於介入,形成規模,獲得支持。

至於電視,那是後起之秀,負擔更輕。

綜上,話劇的民間基礎不如擁有歷史沉澱的戲曲,而在轉型時期,面對市場變化時又是一盤散沙,無法像電影一樣順利地轉型。

至於作為藝術的話劇,它是無法替代的。無論是案頭之曲還是場上之曲,它與電影都有相通之處,可以互相借鑒,死求一技者,死。事實上,這種交流也是無法阻止的,話劇演員演電影、電視,電影、電視演員演話劇,乃是司空見慣之事。只要有愛寫故事的編劇,愛看錶演的觀眾,熱愛表演藝術的演員,話劇藝術也好,電影藝術也好,都會有人堅持下去的,沒有為什麼,只因為這是一門動人心魄的藝術。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電影《西遊伏妖篇》?
可不可以認為魔戒是一部勝利者寫的史詩,可實際情況確不是這樣?
怎樣把平淡的故事寫成一個好劇本?
《空中監獄》中塑造Garland這個殺人狂角色的作用和意義是什麼?

TAG:話劇 | 影視評論 | 戲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