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動物在哪裡〗會取代哈迷們的哈利波特情懷么?

雖然很期待神奇動物,但總感到若有所失。


不會取代 但會延續


首先劇情上是自然學家、神奇動物愛好者斯卡曼德博士(他孫子是盧娜的丈夫)追捕神奇動物的故事。
沒有霍格沃茲,沒有魔法課,沒有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

背景上是1926年的美國。
時代不同,沒有熟悉的場景,沒有熟悉的人物。

總之雖然是哈利波特系列作品,作為一部前傳,幾乎與發生在二十世紀末的那段冒險經歷沒有任何關係,除了這位博士日後寫了一本被當作神奇生物保護課教材的書。

哪怕是羅琳和導演能想辦法埋下什麼彩蛋,也肯定和哈利波特系列沒有太大關係了。


延續情懷
另:我肯定會去看的哈哈迫不及待 要是被詛咒的孩子也能拍成電影該多好


用一篇文章來回答吧。

《霍格沃茲應猶在,魔法永存少年心》


你帶著在心裡生長了十五年的霍格沃茨城堡走進電影院,最後仰頭靜靜沐浴了紐約傾城的雨,安靜柔和而清涼。依舊是Vsco cam的中世紀懷舊灰色膠片濾鏡,灰色調中隱隱透出光亮的藍。最後那隻遮天蔽日的鳥獸張開翅膀滑過紐約的上空,十五年前那隻叫做海瑟薇的長著雀斑的白色貓頭鷹,指引著一個小男孩穿過煙霧繚繞的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從此汪藍又淺灰的巨幅圖景在你們眼前展開。
魔法師們,歡迎回家!
———From 豆瓣
電影撕裂了現實的時間空間,十五年前國王十字車站羅恩說,嗨你是哈利波特,自此在平凡世界之外,你的心中洞開了一個充斥著蜂蜜酒,金色飛賊的魔法平行次元,與你如影隨形。坐在電影院面對銀幕的那133分鐘彷彿是在面對面問候這15年來的自己,莫名的儀式感。觀影時一直微笑,撰文時不住眼酸,原來我不僅在向那世界致敬,更已開始懷念我最自在的15年了。


上映的時候流沙很冷 沒有一個人願意陪我去看 我一個人坐了公交又因為修路走了半個小時看了IMAX版 沒有人理解 他們不會懂的見過那個世界的人 就算明知自己永遠不屬於那裡 可音樂響起的時候依然覺得像回家一樣。


觀影完畢~大家都知道當初對著書本里魔法世界如數家珍的小孩子們長大了,新故事的開端沒有原文的心知肚明,而是跟著每個畫面去揣摩書中第一次的70年前,比起帶我們回憶以前,更像是打開一扇門說:

「你長大了,有些故事我們重新講起吧,不止你熟知的那些人」。


開篇劇透一時爽(嘿嘿嘿),整部電影就像一場2016年爆款娛樂產品大集合:像Pokemon Go一樣滿大街捕捉神奇動物,像漫威和DC一樣造個怪物連飛帶撞的轟碎半個紐約城,像陰陽師一樣不停奔波在集齊SSR的路上(這麼說起來主角確實是個歐洲人呢,也算實至名歸)。


確實已經很久沒有在放映結束後聽過如此熱烈的掌聲了。我這小城市裡的電影院難得的也出現了爆滿,片頭熟悉的音樂一出來就歡呼的觀眾等等等等,不得不說能夠再次回到這個世界真的很好。特別誇一下James Newton Howard給新系列配的原聲,還有這次3D躍屏特效,在描繪神奇動物這方面上確實做得很好。不光開場的音樂,很多場景台詞和細節都能讓人會心一笑。格雷福斯給小男孩的那個標誌是死亡聖器標誌,還有聽見鄧不利多的名字、還有霍格沃茲、都忍不住開心笑起來。片末落下的大雨真的太美了,巫師們一個接一個地拔出魔杖將戰後的斷壁殘垣一一復原,真的讓我想起了很多年後霍格沃茨那個殘酷又美麗的夜晚。最後一個場景簡直不要太棒。其實我覺得最好玩的是阿拉霍洞開打不開的門被麻瓜直接踹開了誒,那時候在妹妹心裡麻瓜一定男友力爆表!話說我們經常會遇到這種習慣了某種方式,而忘記了用最暴力最直接簡單的途徑解決!格林德沃真身的扮演者我真看不出是加勒比海盜的船長23333,還有許許多多值得回味的——Newt拿著魔杖說「阿拉霍洞開」「統統石化」的時候好想哭,對,沒錯,就是這些個咒語,哈利波特說過的咒語!!一個系列,相同的咒語,不同的情節!看過原著的人都知道,神奇動物在哪裡只是哈利波特系列中出現過的教材而已,儘管後面出了實物,但仍驚嘆於一個只有幾十頁沒有劇情的兒童圖書,竟然被她自己完全再創作成一套新的電影系列,而且世界觀之恢宏、之博大…此次的故事裡三條主線互相穿插,魔法師、正常人還有神奇動物都有著很好的發揮,尤其是選擇了一個不會魔法的「麻瓜」作為男二主角,(不好意思原著黨還是習慣了麻瓜的稱謂)由他帶領同樣不會魔法的觀眾去走進這個世界裡,安排得非常巧妙,他的主線既好笑又感動,最後甚至還很催淚。講真,本系列並非圈錢行為,而是實打實的前傳+世界觀擴展作品,從羅琳親自擔任製片+編劇就可以看得出來原作者有多上心。本作中所有出場角色+事件都會成為第一次巫師戰爭事件的重大轉折點。第二部將會出現中國神獸(萌物),電影絕對推薦去看,還是很感謝羅琳阿姨出了這個系列,會一直追下去。無論如何,它每一部上映的時候,我都會乖乖坐在電影院里,興奮無比地再次回到魔法世界,就好像許多年前,第一次閱讀那一章,《大難不死的男孩》。


提及《哈利波特》,這本現象級的作品好像已經成為過去式有一段時間了,但估計沒有人會徹底地將它遺忘,就好像隨時都能回憶起來的童年往事。


每個人的童年都不盡相同,有歡笑也有淚水,也許不必說誰好誰壞,所謂的經典可能只是因為佔據,佔據了你的時光,你的回憶。就好像當年看《哈利波特》的日子,能夠隨時沉浸其中,忘記一切現實中的煩惱,慢慢地,好像自己在跟隨著鐵三角一起冒險。慢慢地,就好像自己也成為了其中一員;慢慢地,就好像這個魔法世界就存在於現實之中…..
那時候每天一度的回家返校,都讓自己覺得是9又3/4車站一樣,伴隨著現實和魔法的混合,似真似幻,讓人分不清楚。
《哈利波特》吸引我之處,大抵如下吧:第一.當然是滿足了所有人的幻想。霍格沃茨,魔杖,掃帚,貓頭鷹,會飛的汽車;妖精,家養小精靈,火龍,門鑰匙,隱身衣,時間轉換器;對角巷,霍格莫德,陋居,魔法部……每個人都能在裡面找到自己最想要的魔法道具,最想掌握的魔法技能,上天入地無所不能,斗魔王,打怪獸,騎著掃把,舉起魔杖,天地任我遨遊……何等幸事!第二.是無與倫比的真實的世界觀。真實與幻想從來都不是對立的,劉慈欣說最偉大的科幻小說,是把科學幻想寫的如同新聞報道一樣真實,魔幻小說自然也差相彷彿。而羅琳阿姨近乎完美的完成了任務。裡面的虛實結合無懈可擊,倫敦火車站,對角巷,妖精開的銀行,貨幣體系,各種商店,酒吧,甚至公交車,政府部門,體育運動應有盡有!你很難感覺出自己是處在一個完全虛擬的世界之中,彷彿舉起魔杖就能召喚一輛魔法公車,只要知道竅門,就能找到對角巷,買到你需要的所有東西……當然,你得有金加隆才行hhhh!第三.是隨同主人公一起成長。第一部的哈利波特是如此簡單,以至於你會以為自己在看童話故事,雖然最後的反轉讓人吃驚,但除此之外一切都好似是安排好了的:大難不死的男孩從小被虐待,突然被告知自己是巫師,在學校結交朋友,樹立敵人,一步步追查暗中搗鬼的壞蛋,最終直面對敵,戰而勝之……如此清晰流利,雖然一樣好看,卻沒有擺脫童話故事的一般套路。然而隨著三個主人公漸漸長大,故事也越發的沉重和黑暗起來,你得不斷地經歷和適應人生的挫折,苦難,甚至犧牲。
生活不是只有魔法焰火和鮮花,還有食死徒和黑巫師。
當然哈利波特的好看,絕不僅僅在於這三點,羅琳巧妙的布局,精心的策劃,扣人心弦的懸念,驚心動魄的冒險描寫的無不出眾。而且在故事的中後期,還加入了關於種族歧視的深刻話題,讓整個故事更提升了內涵和厚重感。我們當然不能要求每個孩子都能理解這些沉重,但終有一天,孩子會長大,他們會明白自己看的小說,不僅僅只是童話故事。它關乎成長,關乎自由,關乎平等。你可能進不了霍格沃茨,但你同樣能收穫到知識,成長和友情;你可能擁有不了強大法力,但你同樣可以學習到堅強,勇敢和面對。
成長吧,拿起魔杖,迎接挑戰。
好像是有心人才會真正懂得這個十五年意味著什麼,亦或是再來十五年的十五年。這一次他們的歷險在紐約,下一次聽說是在巴黎,你的城市,我的城市,你們的,我們的,無論在哪裡,依然心系那片土地。少年每次提起霍格沃茨都會上躥下跳激動萬分,長大後再提起會不禁微笑說起那是陪伴我十多年最美的故事,內心總是溫暖濕潤。無論身處在哪個時空,都希望每一位哈迷的世界精彩紛呈。就算等我們都老去,也會在陽光底下,笑眯眯的給孫子女說起曾經,有一個陪伴了我們十多年童年青春的魔法世界。

「寧願相信自己是個麻瓜,也不信這世上沒有魔法。」
影片的結尾,應魔法部門要求,「麻瓜」男二悲壯走入遺忘之雨,洗去了記憶。一個情懷年代的終結。Kowalski就是我們,我們就是Kowalski。我陰差陽錯買了第一本哈利波特,他用差陽錯把箱子提回家。我們從一開始用他的眼看這個魔法世界,進入無數種想入非非的可能性。一開始還睜大眼睛問自己這是不是夢,不想離開手揮魔杖的人一步,這個夢做著做著就信以為真。

在雨中,

臉朝上,

告訴自己,just like wake up。

淚如雨下。
我們最終也伴隨影片《神奇動物》走進了那場雨里。 站在雨里漸漸被一忘皆空咒抹去記憶的胖胖的男二,顯然就是我的縮影,是每一個還在等待貓頭鷹到來的人縮影。他與主角們的告別,就像我與這個陪了自己15年的系列一樣:
深夜小酒館裡燭火昏黃,矮胖的老闆在櫃檯算著酒賬,客人們喝著麥酒看著舞台之上,吟遊詩人開始唱起久遠的歌謠:當所有的故事寫下第一行,原來所謂英雄開始也和我們一樣。
一個人的神奇動物,七本的成長冒險,八部的光影魔術,十五年的魔法記憶。從十一歲到二十五歲,我終於變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麻瓜。
十一歲的你憧憬收到貓頭鷹的郵件,二十五歲的我幻想能猜到暴富的數字。
十一歲的你年復一年的苦等,二十五歲的我書櫃已經有了灰塵。
十一歲的你對著世界地圖尋找倫敦,二十五歲的我對著負的信用卡一腔惆悵。
十一歲的你苦背羽加迪姆勒維奧撒,二十五歲的我頭疼十八屆一二三四五六。
十一歲的你躲在書本後對老師偷偷揮舞鉛筆,二十五歲的我在寂靜夜裡只能一遍遍聽著那熟悉的海德薇序曲。
十一歲的你不斷憧憬霍格沃茲,從此夢境可以描繪,二十五歲的我不斷品嘗生活的苦味,從此酒酣也不醉。
十一歲的我常常欣喜可以與三人共同成長,二十五歲的我才知道原來97年故事就已寫下。
十五年過去,你依舊沒有收到那封郵件,而我終於變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麻瓜。於是,你終於發覺已經長大,夢境應該醒來,但當音樂再次響起,眼眶開始泛出淚水,我才知道其實你沒有。

這真是一段奇幻的旅程,儘管最後我們還是要說再見。

「如果你生於1985到1998年之間,請記得你的霍格沃茲入學通知書之所以沒寄到是因為伏地魔抹去了政府文件中這期間出生的麻瓜巫師記錄。」— —From JK.羅琳

在社會洪流中動蕩的成年的我,仍然幻想有一天,貓頭鷹叼著一封信來到我的窗前,讓我去9又3/4站台,有一隻魔杖還沒有賣出去,因為我沒到它面前。儘管我的額頭上沒有閃電型傷疤,但在我的腦海里,生活仍然處處都是魔法。

這裡講一個有趣的細節,我看完電影出來,外面就剛剛下起雨來。

感謝羅琳,你用魔法鑄成了我童年的信仰,讓我知道一個理想世界的存在。羅琳真的知道怎樣開始和結束一個故事,最後大雨傾盆的時候,我覺得自己也像被施了遺忘咒。這是一場關於童年、與這個魔法世界的告別,一忘皆空。
所以生活依舊負重前行,內心真的只能留在這裡吧,就像這部電影里男主Newt說的一樣
———因為 「霍格沃茨是最棒的魔法學校。」
『?Always?』——From 斯內普教授


不會


魔法世界中沒有一個人能取代小天狼星在我心中的地位。
哈利波特就像是第一次真心喜歡的人,哪怕沒多完美,但是遇上初戀的時候,彼此都是人生最美好的時候,哪怕以後結婚的人多麼好,心裡也永遠有當初感覺,不是為了那個人,而是始終懷念當初掏心掏肺的自己,後來結婚的人可以取代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喜歡的人,但是不可能取代第一個喜歡的人的那種感覺。
對神奇動物在哪裡我很期待,如果不出現意外,我覺得拍的應該會很好,畢竟我都是成年人了, 那些離奇的動物,成年人的友情愛情明顯更能打動我,而且我早在一年前就買了神奇動物在哪裡的書,我對於新生事物的接受度是滿大的,但是我肯定,不管是神奇動物,魁地奇球,一段校史,都不能取代哈利波特,不是小說多美完美,電影多麼精良,而是當初我冬天用被子蒙著頭,抱著一大瓶雪碧,躲在被窩裡看哈利波特的曾經不可能複製。


這是一個舊的延續,更是一個新的開始。

那種感覺像奔赴一個約定,在碰面的路上總幻想著赴約的人能是那個老朋友,見了面,卻發現老朋友沒來。不過當坐下來、面對面的,跟這個新朋友聊一聊,發現其實他也相當不錯。既然經典是沒辦法複製甚至延續的,那麼就把這當做一個新的開始吧,更何況這個新開始還有那麼多撲面而來的熟悉感和可愛到不行的小動物們吶(坐等Pickett的周邊中)


當然,我心中的經典是無法超越的,

就像世界上最好的魔法學校是霍格沃茲

最好的魔法電影是哈利波特??


不會啊

縱使神奇動物最後比哈利波特更棒(就是客觀的故事講的更棒),神奇動物影響力超得過哈利波特還得看親媽粉們同不同意_(′?`」 ∠)_

「眼看著長大」是一種神奇的力量


不會,但無疑是情懷的延續,從一個期待貓頭鷹的小孩,到現在即將大學畢業,哈利波特系列的影響已經根深蒂固,是童年,青春


推薦閱讀:

為什麼《神奇動物在哪裡》中魔法部害怕與麻瓜發生戰爭?
如何評價「小雀斑」艾迪雷德梅尼?
《神奇的動物在哪裡》中有多少情節、動物和哈利波特相呼應?
《神奇動物在哪裡》男主是如何知道格林德沃的真實身份的?
如何看待約翰尼·德普(Johnny Depp)將出演蓋勒特·格林德沃?

TAG:電影 | 哈利·波特 | J·K·羅琳 | 神奇動物在哪裡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