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迫降航班》中的機長到底是英雄還是罪人?

飲酒加吸毒,嚴重違規,但卻在危機關頭超常發揮,救了大部分乘客的命。事故不是因為他違規,但是整部電影中從官方到身邊的人都對他窮追猛打,一定要將他定罪。一個政治不正確但是很容易產生的想法是:如果換成一個嚴守規矩但是技術平凡的機長,9成9要機毀人亡。
我很好奇航空業的人和普通美國人是怎麼看這件事的呢?這個故事其實取材自2001年的真實事件,一個英雄機長因為私生活不檢點(並沒違規)而被社會輿論圍攻,最後下場悲慘。


謝謝書記的邀請,電影是很久以前看得,有些細節記不清了,試著從運行人員的角度來回答一個:
第一,從拯救全飛機的人來說,他是絕對的有功這點不假
第二,他的各種違規行為包括執行飛行任務時作為責任機長在飛行中過量飲用烈酒,對他懲罰是完全不為過。
第三,倖存者偏差吧,這樣的人就像毒瘤一樣,用自己超強的能力在破壞著需要嚴格遵守規章,需要嚴肅紀律的領域裡為其他人樹立非常不好的榜樣。
我在學校上課時,老師就說過:民航運行不需要英雄,當有人立功的時候肯定有很多人倒霉,民航運行需要的是規規矩矩老老實實把各種隱患消滅在萌芽里。
試想一下,電影里的那個飛行員他能做到的事,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世界上各種各樣的人那麼多,難免不會有人看了以後就認為定規矩的都是傻叉,你看他開飛機時抽煙喝酒睡空乘法庭上說謊做假證據一樣是好機長,老子也能做到比他好,沒實力偏要模仿學霸的下場,我想大家應該都見過很多了.

我帶學員時會跟他們強調一句:你見習過程中技術方面的問題我來解決,紀律方面的問題你碰了就是殺無赦。

所以,電影裡頭的主角,在我們看來,被開除出飛行隊伍坐牢一點也不冤,假使這次空難情節沒有發生,隨著時間的推移,假如他依然醉生夢死,他存在極大的可能讓全飛機的人命都給他陪葬。

唔,以上一點愚見&<(_ _)&>


作為業內人士,我認為對機長這樣的處罰一點都不為過。

前段時間在準備辯論賽,有個辯題是過程中要還是結果重要,在這個辯題里,我們應用了這個例子來說明過程更重要。

民航業不是需要個人英雄主義的地方,並不是說你只要把乘客安全送到目的地就可以了。舉個例子,你穿越了雷雨區,但是仍然安全著陸了,這樣對嗎?不對!因為你已經將乘客至於風險不可控的狀態了。目前的運行要求你要在每一個過程中做到符合標準規範,民航業通過精細規範每一個過程,來保證安全。這樣能保證絕對的安全嗎?不能。但是卻能保證高標準的安全。

回到這個例子,你只看到了這個機長拯救了一飛機的生命,卻沒看到更多的機長違規帶來的可怕後果,這就是倖存者偏差。

所以功是功,過是過。功該獎,但是違規必受罰。

另外,已經有人指出了,這個電影的原型是阿拉斯基空難,當時機上88人全部遇難,無一倖免。事故主要原因是設備問題與飛行員決策失誤。


這個電影取材的真實事件里飛機墜毀了無人生還,所以不知道問題描述里的「真實事件」是哪裡來的…………………………
阿拉斯加航空261號班機空難
另外,在飛行員眼裡,這電影就是笑話。(順便一說,在大多數專業人員眼裡,大多數涉及到他們專業的好萊塢電影都是笑話……)
見飛行員協會的公告吧(對,因為這電影人家不得不發個公告):News Room - ALPA
再看這個:Real Pilots Laugh At Flight

最後,在現實世界,也就是區別於電影世界的我們生活的世界,出現「守規矩而技術精湛」的飛行員的可能性,比起「抽煙酗酒而技術精湛」的飛行員的可能性要高得多的多。


剛看這部電影。我跟大家的意見不大一致。

如果事實確實是電影中所演繹的,並且能被安委會認可,那不能判他入獄。

我覺得大家過分的執著與所謂一碼歸一碼,法律無情之類的。我有兩個理由:


1:這個世界是結果論的,失事的原因跟機長無關,最終結果是機長拯救了其餘的百把號生命,這就是一個概率事件的決定性結局。(你不能講未來他可能酗酒墜機,那畢竟是個沒有發生的事件,應該通過吊銷執照來解決)。一般的案件可以使用一碼歸一碼的互不影響原則,但就此案是同一件事,因為是酗酒和吸毒導致機長本人情緒穩定異常清醒。拯救了100多人的英雄,在這個拯救過程中犯下的罪行都是可以被免除的,即使是因為錯誤的原因導致正確的結果,首先得承認這個結果,因為死亡是絕對的結果論。而總統就有特赦令,這個功績也足夠總統給個特赦令了。很多罪犯因為立功而被減刑或者免除刑罰,這是鼓勵大家立功,減少社會二次傷害的整體最優方案,並不違背法律。

2:下次還是這種情況,如果機長知道無論出多大點事,一旦落地被查出酗酒吸毒就會被判重刑(包括死刑),那機長最有利的選擇是直接墜毀全機,這對所有人都是一個更差地選擇,說明這裡確實存在帕累托更優的空間。所以即使不能給予他免刑,也要有足夠的減刑或補償來保證對於機長來說安全降落更有利。

想想這個問題,如果這次拯救機上人員生命的是一個死刑犯,那百分百這個死刑犯會被大幅度減刑,甚至得到赦免。
而沒有機長會因為這名機長喝酒吸毒沒被判刑,而去不知死活的酗酒吸毒,因為正常人都知道這個邏輯是不成立的。首先你得拯救一飛機的人。

整體說,這種鐵血法律既不符合常情,也不符合帕累托最優。法律是為了平衡已發生損益和未來風險損益而做的統計性規則。


知乎小透明來說句話。
分析事情一碼歸一碼,機長立功是真,違規也不假。這明明是兩件事為什麼非得一併了了呢?
按規矩違規應該受到應有的懲罰,機長臨危的表現拯救全機也應該得到讚頌。
可是你要明白機長應該受到讚頌是因為他在臨危關頭的過人表現而不是他一直是一個愛崗敬業兢兢業業的模範員工。
媒體如果想把他歌頌成愛崗敬業的道德模範肯定是不合理的,但是如果僅僅是表揚他過人技術我肯定是支持的。
現在的問題是國內包括國外的許多媒體總喜歡把報道升華,本來只應該放大報道人物的某個閃光點,卻非得把對方塑造成完人。
你要知道每個人都是有見不得光的一面的。

輿論向來是無腦的,但我希望作為個體的各位不是。


非常喜歡這部電影。前不久,又重溫過這部電影。

答案:以電影而論,既是英雄,也是罪人。

威特克因何定罪?


電影中,並沒有法庭宣判的片段。所以,你很可能不知道威特克到底為什麼坐牢。反倒可能,因為電影中聽證會的片段而誤以為過失殺人而坐牢。根據電影情節,我推測是因為醉酒駕機和吸食可卡因,這可不是僅僅是違規,而且違法

Hugh:毒理報告上說你醉酒了,還吸食了可卡因。這種罪最高可判12年有期徒刑。

在後來,威特克懺悔時的台詞,我們也大概知道他被判了7年左右,與Hugh依據毒理報告推測的判刑基本吻合。

Hugh:如果你的醉酒被證實和4位乘客的死亡相關聯,這會被判無期徒刑的。

雖然,事故被證明是升降舵卡住所致。但,這不意味著機長可以醉酒駕駛飛機,逃避自己的責任和逃脫法律的懲罰。機長在聽證會上,威特克承認了醉酒的事實。所以,坐牢是理所當然。

那他是英雄嗎?

是,毫無疑問。正如你猜想的那樣,如果換成一個嚴守規矩但是技術平凡的機長遇到這種事故,90%要機毀人亡。即便機毀人亡,機長也無可挑剔和無愧於心,我們也只能扼腕嘆息。在《迫降航班》中,威特克創造性地應對事故,挽救了多數人的性命。所以,他是英雄!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平台「八了尾個喵」,任何形勢的轉載請在微信後台留言,反正我又不收費。

周一終於過完了,在這裡祝大家周一快樂。雖然我知道你們並不快樂,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更不快樂的事情吧。


人性扭曲了嗎?

道德淪喪了嗎?


這幾年是空難頻發的幾年。經常看到的新聞頭條都是飛機又?叒叕出事了,機上乘客多少人加機組多少人全部遇難。電影卻是跟現實世界平行的另一個時空,至少我很少在電影中看到過有空難是以悲劇收場。


之前《薩利機長》上映,這部典型的好萊塢傳記式電影將一位英雄機長介紹給了全世界。電影是真實事件改編,薩倫伯格機長2009年1月15日成功將飛機迫降在曼哈遜河的故事。

薩倫伯格機長與新聞圖片


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另一位偽英雄機長維普·惠特克的故事。

他喝酒、吸毒、紋身、撒謊、逛夜店、縱慾過度,但我知道他是個好機長。

本澤爾·華盛頓扮演維普·惠特兒與《迫降航班》劇照


2012年是好萊塢的大年,這部質量中上的《flight》因為名字起得隨便就被淹沒了,而國內隨隨便便照貓畫虎的翻譯《迫降航班》也讓它在國內並沒有多少知名度。如果不是《薩利機長》,誰會在意這麼一個爛名字的電影。


電影一開始是機長七點鐘從酒店的大床上醒來。因為前一晚太嗨,而飛機在九點鐘就要起飛,沒有辦法只能喝點酒壯壯膽,順帶吸吸毒刺激一下他麻痹的神經。


當飛機衝破雷雨區,溫暖的陽光灑滿機艙。我們這位可愛的機長為了能夠以更好的精神面貌去迎接新生活,所以他在飛機上開了兩瓶二鍋頭一人飲酒醉。我就知道,我真的知道這個時候飛機一定要出個幺蛾子,不然「迫降航班」這四個字就算白叫了。

因為飛機出現機械故障而導致操作無回應,副機長只能小心翼翼的將這位老司機慢慢搖醒(手動BGM:海風你輕輕的吹,海浪你輕輕的搖)。老司機眼明手快,看著飛機已經開始垂直下墜,他忽然覺得換個角度去看問題說不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所以他將飛機轉了個180°,果然飛機下墜的速度減緩了好多。飛機慢慢的滑翔避開了城市,到了人煙稀少的平原一帶進行迫降。因為迫降需要將飛機繼續轉過身,而在轉身的時候機翼撞到了教堂的屋頂。後來這場空難奇蹟般的只有6人不幸逝世,100多人獲救。


有時候

心靈雞湯也是能救人的

全民英雄?

對生命不負責的飛行員?


對於全程以上帝視角看待這場空難的我來講,這場空難發生的因素明明就是航空公司的維修保養環節出現了巨大漏洞才釀成了墜機,而老司機憑藉著當年在空軍駕駛戰鬥機打飛機的經驗完美的進行迫降而拯救了100多人。這樣的人當然是英雄。可錯就錯在了前面我們提到的兩瓶二鍋頭。

NTSB(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在飛機上找到了那兩個空酒瓶,而數據顯示當時航班並沒有為乘客提供飲料,所以飲酒的絕對是當時的機組人員。在調查了五名機組人員的血液樣本之後,只有老司機與一名為救一名兒童而逝世的空姐的血液中含有酒精。


老司機的智多星成功的將那兩瓶酒推到了空姐頭上,只要老司機在聽證會上不承認酒是自己喝的就好。這樣不僅可以免去牢獄之災,更可以加冕全民英雄的職稱。老司機的確也是這麼做的。

但是當聽證會現場的投影儀上出現了空姐的照片時,老司機想到了空姐是為了救一個孩子而犧牲(或者是其他一些不可描述的事)而改口。他當著聽證會所有人承認了自己有酒癮的事實,也承認了那兩瓶酒是被自己喝掉的,空姐是無辜的。

最後是老司機在監獄裡跟獄友聊天,談及自己那天在聽證會承認自己的罪行時他表示不後悔。雖然沒有做成全民英雄,但至少他現在過得坦坦蕩蕩。

有些人做了全民英雄

有些人做了自己的英雄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美國主旋律電影

反正我覺得

全世界的價值觀都差不多

延伸:關於這部電影我曾經問過我的好朋友首位華人機長唐亦琛,像老司機這種技術過硬而拯救全機人員生命的駕駛員算不算是一位英雄?他說:「民航業不需要英雄,出現一位英雄就意味著有更多的人陷入危險,像老司機這種人根本不配做飛行員,所以他坐牢不冤。

http://weixin.qq.com/r/60TC2urEFrdpra659xH5 (二維碼自動識別)


在電影中,牛逼哄哄的駕駛員憑藉個人能力拯救了一次飛機,但是,也正是他對自己能力的過度自信,他的每一次飛行中都實在實實在在地將飛機和乘客置於危機之中。


夜路走多了會遇鬼,而且像這種專門半夜去墳場睡覺的人應該會遇到更多的鬼,而且少不了幾隻厲鬼。

幾乎所有的嚴重的事故都是由幾個偶然湊到一起的故障和意外疊加而產生,

所以這件事情很簡單,一碼歸一碼,救人當然需要表揚,嚴重違規也要受罰。
這樣沒有責任心缺乏職業道德的員工還是不適合繼續機長這個位置的,最合適的處理是,獎勵一筆錢,然後開除。這對乘客,航空公司,以及他本人都是好事。

當你一個人玩心跳,挑戰極限,蔑視權威和規則,這一切都不是錯。
錯的是,你坐在機長的位置上的時候,沒有想過身後是幾百個深深信賴著你的職業操守和技能水準的人。


航空從業人員,入職四年,本科就讀於國內民航學校,空中交通管理方向。
僅就事故發生的時刻起看,機長毫無疑問是個大大大英雄。剛剛起飛,雙發失效,返航無望,如此危局能讓飛機平安迫降於哈德孫河上,恐怕全世界都找不出來幾個人。


罪人,不要問我為什麼


這很難臆定。


從結果來看,的確是由於機長的一系列操縱而拯救了機上絕大部分乘客,一二傷亡情理之中,總比整架飛機一頭栽下來強。這說明機長在專業知識和經驗方面確實不錯,迅速判斷故障,最終以不可思議的方法控制下降率,最後迫降。

但是從過程來看,該 機長的生活充斥著美色、酒精和毒品,而電影中強調的是因為機械故障而墜機。看似與機長的風流生活並無關聯,但放到現實中,休息不足、毒品和酒精,都會造成反應變慢。而面對馬上墜機、壓力巨大的情景,哪怕是慢了半秒,都會導致無法挽回的結果。
今年九月份馬上上映的電影,就是有湯姆漢克斯主演,完全還原當時情景,雙發失效前一刻開啟APU維持了供電系統,奇蹟般地迫降在哈德孫河,拯救全機旅客。事後,也面臨NTSB的調查,他們認為飛機具備返回機場降落的能力。當然了,他現在也被人們稱為英雄機長。
但此時此刻,我們只能「馬後炮」地加以評論。
畢竟,我們沒有辦法真情實景去體驗。畢竟,機長肩章上面比副機長多的那道杠,是責任 Responsibility。

以上個人愚見,不喜勿噴。


每次出事總是要有個背鍋的人的。很不幸 機長就是
如果他沒有喝酒的話或許會被媒體稱為英雄 就像是哈德遜迫降_(:з」∠)_ 。
媒體很喜歡放大一樣東西導致輿論呈現一邊倒的局勢 。一開始 機長被大家稱讚 大家認為他是英雄 直到ntsb發現垃圾桶里的啤酒...
雖然飛機本身有問題 但是媒體認為飛機缺陷 沒有「英雄機長是個酒鬼+有毒癮」這個標題更吸引人
這個電影還是我初中時看的 我現在還記得 感觸挺深的 「人們通常只會記得一個人的壞 100件好事都會被一件壞事給毀了」
違規了 就算他把所有人救下來了 估計也要終身禁飛了
這個機長本身人品也不好 糟糕的生活 糟糕的人際關係(和副駕關係不好)
第一次回答 我的語文簡直糟透了(?_?)


推薦閱讀:

為什麼全世界登機旅客/起飛架次最多的機場是亞特蘭大機場而不是其它機場?
飛機剛剛進入起飛滑跑階段,突有乘客異常不安,表示懷疑飛機出現嚴重故障不能起飛,乘務員如何應對?
為什麼國家地理頻道和探索頻道播出的《空中浩劫》系列紀錄片沒有中國大陸航空公司的事故?
飛行員哪些體檢項目是最難通過的?
民航飛行員和空軍飛行員之間是如何互相看待的?

TAG:航空 | 航空安全 | 好萊塢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