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作品選印、用印與鈐印有什麼技巧、規則和法度?

姓名章,字型大小章,藏書章,閑章,鈐印的位置有沒有什麼講究?比如補白之類的。


10.16晚第二次更新

與武漢大學書畫協會(對對對我是來安利的) 路忠彥學長討論了一下,我認為他的觀點很可取。
如下:
「所謂『上朱下白』,其實不是必然。更傳統的做法是白文姓名印在上,兩方全是白文或朱文的也不少。只是一般姓與名分兩印時多以朱文刻姓氏,所以有『上朱下白』的誤解。」

用印如何,以達到整幅作品的和諧勻稱為準,不必畫地為牢多設無謂之規矩。正因為無定式,才有書家發揮的空間,因之用印才能夠體現作者的水平。」

「不用印的作品也不少。若書畫本身神氣完足,則用印並非必要,有時用印不當反而畫蛇添足。」
路學長也提了學習相關建議

「第一,各種風格和規格的印章應該盡量備齊,以滿足不同需求,印多無壞事(歡迎光臨小店雕蟲印館)」

這貨打起了廣告,我想靜靜…………

第二,多看明清名家書畫用印,體會其道理,不可臆測、想當然。」

「第三,不知為不知,老子又不寫字平常就鈐個印拓個邊我哪知道那麼些窮講究。」


靜靜,我又想你了。
————————————————————————————————
個人回答如下

謝邀,以下正文。
囧字印鎮!

好吧這是「公」啦,我不鬧…………

這是我的第一個回答,並且我只是在二王書風上投入精力,對於章法、篆刻、鈐印等等其實不甚了解。僅從個人認識回答,可以普及知識,但難免有所偏頗,還請各位方家指正。

我的回答,將從理論實踐兩方面談談書法篆刻與鈐印的注意要點。

從理論上來說,書法與篆刻直接的聯繫可謂相當複雜且密不可分
篆刻的起源是什麼?為什麼書畫作品要鈐印?印章又有那些藝術效果?

那麼我先普及一些基本知識
想必大家都知道甲骨文,篆刻就是在其之上發展起來的一門藝術。
篆刻藝術歷經了兩個高峰:
其一是在戰國、秦漢、魏晉時期。但是就像古筆與今筆的差別一般,當時的篆刻材料與我們今日見到的大相徑庭。當時的印章多為玉石、牙、角、金屬做成,比較知名一些的,比如傳國玉璽和氏璧。

(漢倭奴國王金印)
而在書法變體到了楷書當道的唐之時,由於篆書的被取代,加之官私印的分離和材料的不普及,篆刻藝術走向了衰微
然而在元末時,有些人(比如王冕)發現石料也可治印並找到了解決原料問題的方法,推廣(文徵明的兒子文彭乾的)之後,篆刻再度興起。(我的觀點是以石料入印古已有之,只不過沒有找到最能被廣泛應用的石料並且沒有大範圍推廣)並且隨著帖學的衰微,大量書家倡導碑學,篆書作為一種字體再度興起了,這更加速了篆刻藝術的發展。

(趙氏子昂,我猜應該是個銅印,邊框變形啦)

(燈光凍,最普通的青田石中最寶貴的一種)
到現在,一大批優秀篆刻家和篆刻作品的出現,使印章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與書法藝術再也不可分割。
在古時,印章是作為印證而出現的。隨後,在宋元時期,因書家對題跋屬款的重視,漸漸形成了一門藝術。
它可以與作品相映成趣,使作品增色
它可以調整重心,補救章法的不足
它可以寄示鄭重,防止偽造
它可以寄託作者內心的情感與抱負

(十一屆國展作品)

就印章本身來說,由其表現形式的不同,分為朱文印(陽)與白文印(陰)。
「朱文印又稱陽文,即字是凸出的,印在紙上字是紅色的;白文印又稱陰文,即字是凹陷的,印在紙上字是白色的。」

當然,也存在一方印中朱文白文並行的表現形式。

(西泠八家印存)
再由其作用的不同分類。
所鈐位置來分,可分為:起首印壓腳印攔邊印補白印。(多為閑章)
印章內容來分,可分為:名號印閑章鑒藏印

說一說每種印的刻制及使用要求


名號印:首先應注意,姓、名、姓名、字、號應區分考慮,且都應單獨備章並應有不同大小。
其形多為正方形
若鈐一方,印章應示姓名。
若鈐兩方,印章應為上姓下名或者上名字下字型大小。兩方印也應一朱一白,一般為上朱下白以防止頭重腳輕。從其形狀來說,可用兩方正方形的印章,或者使用一圓一方。
與落款相呼應的是:如果落款書字型大小,則應鈐上姓名;若款有姓,則用名章;若款名,則印字;若無姓或不落款,用姓名章。
如果要注意禮節,那麼還應注意:卑幼致書尊長,用名章;平輩互贈,用字型大小;尊長致書卑幼,可用別號章。

(用老趙的圖只是因為懶得去找…………)

起首印:其形不定,可圓可方,可長可正,可隨形(葫蘆等)。但方形好像用的較少。
不是所有作品都應用起首章。
首行過於整齊平正,需「破形」;
款尾印章分量太重,需「提升」;
作品章法分布單調,需「調整」。
其內容繁雜,可用格言詩詞,可用閑文雅篇,可用齋館名,也可用地名等等。
(我常用的一方是「寄長懷於尺牘」)

壓腳印:其形正方長方為主,應大於名章和起首章,起鎮壓之用。
其內容同起首印,並可使用年齡、肖像等。

攔邊印:其形正方或長方,小於壓腳印,鈐與作品左右的中部。

補白印:顧名思義,起填補章法空白的作用,實際就是閑章的綜合運用
(這些都是一些閑章)
比如

鑒藏印:多為方形,大小不定。
使用時,不可破壞畫面
我簡直想砍了乾隆!!!附庸風雅的俗人!!!破壞了多少名品啊啊啊啊!!!!
此處應有圖………………

像這樣

和這樣

來,一起去砍乾隆和那些流俗者。

在鈐印時,共八條注意
其一,大小適中:要與作品匹配,應與題款字等大或略小
使用多枚時,應上小下大
多人合作作品,印章亦應大小相當
其二,數量宜少:就鈐印數目,古人喜單數,取「扶陽抑陰」之意。
防止雜亂甚至喧賓奪主。
應選擇形式不同的印面,避免雷同
名章必鈐,其餘選用。
惜紅如金啊各位!!
其三,位置恰當:章如秤砣,需注意虛實疏密
要保持適當間隔,如名章應與款尾有兩個字左右的間隔,對聯單款時印於中下部,上聯引首印與第一二字間,冊頁中如內容獨立,每頁可單獨蓋名章,也可最後歸總。
當款下有空白時,可印在署款下;款下無空白呢?宜左不宜右
而壓角章多放於左下角。
其四,輕重權衡:注意朱輕白重。
印章選用需與墨色匹配。
印色也應有主次,如多朱少白,多白少朱。
其五,風格一致:注意章之間,章與字之間,章與書寫內容之間都應匹配。
所以,應製作序列印章,成套使用
漢印風格可是百搭喲~
其六,注意禮儀:蓋印之下,不再題字。
上款人名之上不可蓋閑章,多不尊敬啊。
不要流俗,一副好的作品蓋上不適宜甚至低劣的印章,簡直是毀滅啊啊!
其七,優選印材:不好的石頭可是會裂的。
其八,慎用印泥:大字適用殷紅,小字適用朱紅。
印泥常置不用再度啟封時,因為硃砂較重而油脂較輕,會影響印泥的效果,所以應用骨棒調和,切勿使用金屬製品。


而在蓋印時,還應注意:新石去屑,印泥不應蘸重,用手持正按下,用力均勻,不可動搖。下可鋪墊專門蓋印的墊板,也可用薄書做墊。


先寫到這…………我好餓…………該去吃飯了是吧?
整個實踐部分沒寫,心好累(捂臉)。
——————————————————————————
10.16日晚更新
雖然咱們說的好聽,但是實踐起來可不一樣了
就以此次第十一屆全國書法篆刻展為例。(我沒去,圖是陳博洋散堂學長所攝)
多圖
預警!!!

壓腳右下居多,起首位置較低,一方大印(九疊篆?看不太清),位置不合規矩且內容奇特的名章。
怎麼看都和我上面說的不一樣
再來。

歪著補白,不拘一格。
補白的距離比較遠了。

不是姓名上不宜再蓋閑章嗎?

還有不用印的。

每次都用補白?不留點空尋求變化?小空一枚,大空兩枚?規律都有了

名章好像比落款稍…………

說好的上朱下白呢…………

那三個一樣的印,是我看錯了嗎?
雖然有這麼多不合上述我所言者,但是仍有許多合法度的作品。

疏處可走馬,密處不容針。還機智的寫大了落款最後一個字以求相等

這個運用比較合法度了。印的風格和字一樣,清新俊逸。

很漂亮。超格而不雜亂

同一個冊頁,人家也是可以鈐得好的。

雖然有些人合乎法度,有些人超乎規則,但是,無疑哪一幅作品的鈐印,都有其獨特的風格和藝術衝擊力
這無疑證明了,法度不是唯一的
我想說的是,不要囿於法度
雖然說合法度是我們習書者唯一的追求,但是也別忘了符合規矩的同時,勇於創新
探索和鑽研,正是新的流行、新的法度、新的藝術的源泉。
王羲之正是一沉重厚實的隸意,才創造流利妍美的新體。
趙孟頫正是一元代書風而直取晉人,雖不可及,也是寫的一手溫柔圓潤的簡牘。
王鐸也正是一前任字與字的不連續,才創造「後王勝先王"的奇蹟。

但是,切勿在能力不足的情況下,亂改規矩,亂做選擇,亂談改變
那一切都是空中樓閣


所以,在不產生嚴重的知識性錯誤前提下,做你認為對的事情,選擇你感到有理的方法,尋求個人藝術的獨特風格和藝術新的生命力。


第一部分回答,僅供參考,不要小瞧了自己的能力

以上。


用印其實無定法,不要蓋反,蓋歪,蓋糊才是最該注意的,另外,書法作品裡印章盡量少蓋,古人一般只在自己的作品上蓋必要的名章。橫卷只需名章一二,中堂可加引首及壓角,多了就俗濫了。
歷代書法名作上,蓋的多是收藏印,那逼格是一代代人積累起來的,當代人還是別裝這種逼了,前人後人都會笑。


閑章一般用於引首章,陰陽都有,但陽刻居多;
姓名章在落款處,較完整的一般是兩方章,上面姓名,下面字型大小;

章的大小的最基本的講究是要和落款的字的大小相符,大了小了都不好;

說起蓋章,就個人經驗有這樣幾點,第一如果是初學者或好久不寫字了,先在紙上試,試的目的在於對方位和輕重的把握,就像開個新車要先踩兩腳油門一樣,圓形章的方位是不是正在試的時候是觀察的重點;二是印泥的打法要多次輕拍,不是想像中的到泥塘里蘸一下,蓋一個,這個跟樓上說的「千萬不要太多印泥的」實操解釋;三是蓋的時候下面最好有一定緩衝的東西,如寫字的氈子,不要是玻璃類的容易打滑。

印章篆刻學問大著呢,只貢獻略知的一二。


我想說一個利器
印規,漂亮實用


意境相投吧。還有鈐印也可以有花樣。像寫了一副《陋室銘》,蓋了一個「山」字的章,但是只蓋一半,這樣就呼應 山不在高... 有仙則名。


一般名號印兩方,一朱一白。大小一般是和題款大小差不多。一般是上白下朱,但是也有上朱下白的。蓋章的位置一般在款下邊一字左右的位置。兩方印章之間的距離,大概是一方印章的大小。
或有加蓋引首的,大多是長形,位置在書法右上角偏下一點的位置。
以上只是傳統常見的方法,但是也有各種不按套路出牌的,尤其當代書家,多有創新,效果也很好。


推薦閱讀:

成字先寫橫還是先寫撇?
王羲之有沒有真跡存世?
怎麼寫好走之旁?
毛筆可以寫英文字體嗎?
這副字是誰寫的什麼?一次從知乎上保存下來的,後來越看這副字越舒服,但看不懂,想請教一下是誰寫的?

TAG:藝術 | 書法 | 篆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