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目前到底需要什麼樣的電影?

這幾天看了《道士下山》《小時代4》《梔子花開》《大聖歸來》,感覺比一些好萊塢大片還是有所欠缺,我們差在哪裡了呢?還需要在哪些地方有所進步呢?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優質電影呢?或者說,對於發展進步有意義的電影呢?

正經討論問題,為了避免一群人噴我的品位,先匿了_(:з」∠)_


[圖不算多吧]


簡言之,中國需要的是充滿誠意的作品,才能推動國產電影發展的電影。有誠意的電影雖然會有差評、質疑,甚至口碑兩極分化嚴重,然而它們對於電影發展還是有其積極意義的,這些電影並不應該一棒子打死。但是,有些電影壓根連「誠意」二字都拋在一邊,拍攝這樣的電影等同於製造垃圾。


如果要說中國這些電影目前欠缺在哪裡,那從表面上看,我們一一數過去:電影的劇情鬆散,立意模糊牽強,大量copy國外經典劇情,演員演技差到讓你想吐血等等。


然而這些都不是根源,差的根源就在於兩點:一、這部電影根本就沒打算好好拍。二、這部電影根本就不用好好拍。


而題主你題目中所提到的四部作品,《大聖歸來》在網上口碑爆棚,可以去看知乎的相關問題,一千多條答案幾乎零差評;《道士下山》引起了廣泛討論,口碑略有些兩極分化;而《梔子花開》這類的,無論何方的影評都是一片哀鴻遍野,是要誠意沒誠意,要情懷沒情懷的圈錢商業爛片,所謂的「青春」與「奮鬥」的主題實際上是他們圈錢的遮羞布。

《大聖歸來》畫面完美,製作用心,要情懷有情懷,要口碑有口碑。網路上曝光了《大聖歸來》的原畫手稿圖,耗時8年,電影中的的很多場景都是基於此製作。我們充分地領略到了這部電影的誠意,因此更為這部電影的成功感到油然而生的喜悅。

相比而言《道士下山》的口碑雖然有所爭議,但是這部電影至少還能看得出導演的誠意。電影的畫面、演員的表演(尤其是范偉)、配樂和美術與置景都是誠意。

攝影指導是Geoffrey Simpson,聲音設計也請來了Lon Bender。

真的要向范偉老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絕對是老戲骨、「走心」的表演藝術家,看過電影的朋友們對電影態度或許有褒有貶,但是范偉老師的演技卻是毋庸置疑。

除此之外,元華,林雪,王學圻等老戲骨的表演也可圈可點。林志玲和張震也成功地憑藉顏值打動了觀影人群。

《道士下山》被質疑的缺點也很明顯,比如故事劇情不夠流暢,立意也起得太高,結果劇情沒能兜住,有一些設定太過突然而並不和邏輯。當然,劇情不夠流暢的問題《大聖歸來》也有,這基本上是國產電影的通病。


說到劇情,我們可以做一個比較,優秀的電影中的細節全部為故事主線服務,每一個細節都有它存在的意義與歸屬,絲絲相扣,草蛇灰線,這樣的電影值得被反覆地回味和鑒賞。

用兩張簡單的圖做一個示例:

國內能做到這一層的優秀電影不在少數,典型的成功案例就拿《風聲》說說吧。

大家一起回顧一下周迅和張涵予第一次在大廳里衝突的畫面吧,注意金生火和白小年。

注意,這裡金生火,在拿餐布擦嘴,但他並沒有把餐布拿起來,而是直接把臉埋進去了。

再往前看,大家都記著捉鬼的時候,他在幹什麼?——吃餅乾。

一個做事不講究,胸無城府,沒有頭腦的,憑藉裙帶關係當上軍機處長的胖子形象呼之欲出。

後來張涵予和周迅掐起來了,張涵予馬上要動手打周迅的時候各位的反應:

金生火很不走心地勸了一下,沒有起身。

白小年生怕自己被誤傷,馬上抱起雙臂站起來往後退了一步。

只有李冰冰站起來,直接擋在了周迅和張涵予之間,是唯一真心想保護周迅的人。

這一套細節把影片中的各種人物的性格,人物之間的關係巧妙地表現出來,如果你看得次數足夠多,一定能找到更多有意思的細節。這種電影配得上「製作精良」,"劇情嚴密「。


反觀之,有的電影本身的問題出整個電影製作的水平上,由於水平低下而拍出令人恥笑的電影不在少數,《富春山居圖》就是最典型的一部。

電影中出現毫無意義的B超背景圖:

毫無意義地仰視洲際酒店的樓頂:

毫無意義的奇怪布景:

這些細節對整個影片的主線不僅毫無幫助,而且會讓觀眾感覺到一種」令人憎惡的莫名其妙「。同為容納眾多大牌的國產電影,《富春山居圖》拍的既可笑又可惡,即可憐又可悲。

相比而言,《道士下山》起碼在布景上拿出了十足的誠意。

說到好萊塢,我們也可以舉出來很多主線支線「雜而不亂」的好萊塢經典商業片,除了我曾經寫過的《盜夢空間》和《禁閉島》,還有《指環王》《恐怖游輪》等等。當然,中國的電影要考慮到本國的「特殊國情」,電影的情節會因為廣電總局的要求被不停的刪減與修改,從而造成對劇情完整性的破壞,最終我們所看到的情節不一定是製作方的初衷。

比如說《道士下山》里莫名其妙的畫外音其實是何安下的兒子,結果被廣電以「道士不能生兒子破壞宗教和諧」的理由刪減,還有觀音廟求子那一段,我看得莫名其妙。我問了看過原著的小夥伴,通過他的解釋我才明白,這個王香凝是怎麼回事。後來才得知,何安下和王香凝的XX戲其實原電影也是有的,不過也是被刪減了。


然而說回《道士下山》,在我寫完觀影體驗後,10天過去了,那個問題積累了900個答案,或褒或貶。這部電影的確有不如人意之處,但是起碼引發了觀影者對劇情,對人物,對畫面,對音效,對電影本身,對導演本身,甚至對電影行業的思考。這些珍貴的思維碰撞都會成為促進中國電影行業往更好更健康的方向發展的助力。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道士下山》或許沒有那麼優秀,沒有那麼驚艷,沒有那麼經典,但是它也是我們當下所需要的電影作品。


如果說《道士下山》是考了60分的孩子還有些希望。那《梔子花開》和《小時代4》則是不想讀書的孩子考0分。對,給觀眾交了一份毫無誠意的白卷。


《梔子花開》包括之前的《青春期》《老男孩2》等電影,是典型的由半路出家的導演和弔兒郎當的製作團隊打造的圈錢商業片。劇情粗糙滑稽可笑之外,男女主角(尤其女主角)演技簡直令人乾嘔側目。

女主角說:因為我要去巴黎學跳舞,所以不管你們有沒有錢都要一起去。

男主角說:因為我女人受傷不能跳了,所以我們的夢想就是:替她去跳舞!

從頭到位的宋體字想給人一種清新與青春的感覺,卻適得其反,成為粗製濫造的最大證據。另外中英文標點符號的混用,這種情況只有在三流的街邊傳單上才會出現。

這種毫無誠意的電影是中國電影界的毒瘤,製作毫無誠意,存在也毫無意義。國產電影這麼多年來憑藉一步步好電影滿滿積攢起來的一點點口碑都被這種電影毀了。而所謂的「青春」所謂的「奮鬥」等主題說白了都是郭敬明和何炅圈錢的遮羞布。


然而,相比之下國外是如何處理 "青春"和"奮鬥"這一主題的呢?

我們看看《亂世佳人》。

由於經歷了家破與人亡,成為一個冷峻的婦人。她眉宇之間流露出不平凡的經歷所帶來的滄桑感,對世界的不信任以及對陌生人無法抑制的敵意。不用多說什麼,僅這一個表情就傳達出豐富的信息,她這十八年來掙扎與奮鬥的不如意,她的倔強與對命運的不屈都寫在眉宇之間。

而76年過去了,我們國產電影對青春與奮鬥的理解還在「幾個女孩子握緊雙手大呼加油」上,不僅是一種悲哀,更是一種恥辱。

當然國產片想要達到好萊塢水平不能一蹴而就,依舊需要時間,需要觀眾的支持。我們應當支持像《大聖歸來》這種製作精良的國產一流電影。國產電影能做到這個程度,的確是令人驕傲,令人感動的。我們也要鼓勵像《道士下山》之類的充滿誠意並且可以引起爭議的國產電影,雖然這類電影有很多負面評論,但是有討論才會有進步,這種能引起討論的電影,都是國產電影往更好更成熟的方向發展的珍貴墊腳石。而像《梔子花開》這類用「青春」「奮鬥」的主題來騙錢的裹腳布是我們不需要的,這類電影應該被釘到中國電影發展歷史的羞恥柱上。

------------------------------------------------------------------------------------------------------------------------------------------

話說下一篇你們想看《蓋茨比》還是《華爾街》還是《恐怖游輪》還是《致命魔術》?


歡迎大家關注公眾號bewithalexya ,在知乎寫文章被抄襲太慘烈了,所以有內容還是想先發到自己的平台,希望大家能理解


謝邀。大體分兩種情況。

第一種,是需要把用戶當上帝同時沒當傻逼的電影。比如《泰囧》《心花路放》,最近正在上映的《大聖歸來》也是符合這一屬性的,其反面教材就是《梔子花開》、《何以笙簫默》這些,而《小時代》系列則難以用這一標準進行精確的界定。所謂把用戶(也就是觀眾)當上帝,就是尊重市場,尊重主流觀眾對類型片審美的喜好,讓自己的電影具備主流觀眾需要的娛樂性,讓觀眾發自內心喜歡你的電影。所謂沒當傻逼,就是在尊重其喜好的同時,不用俗套、爛梗、極端低智商的審丑等形式,和毫無敘事邏輯的元素堆砌(也就是不講故事只扔橋段)刻意迎合部分大眾的惡趣味,把花痴、瑪麗蘇等網路元素放在第一位,而把觀眾真正想要的講故事放在了末位。

我們具體說說反面例子《梔子花開》、《何以笙簫默》。《梔子花開》的文本容量根本不能滿足一部90分鐘完整電影長片敘事的需求,實際上就是一個4分鐘MV的容量。導演何炅用一部長片的時長,中間塞了無數人工移植的肌肉、脂肪,但其骨骼框架依然只有那4分鐘MV的大小。我把這種東西叫做注水電影。如果說《梔子花開》只是容量太小、幼稚可笑,起碼還講了個故事(雖然這個故事只需要3分鐘),那《何以笙簫默》則更為過分,連3分鐘MV的敘事都談不上,整部「電影」就是特寫鏡頭的集錦,加上符合瑪麗蘇情緒的台詞的背誦。整個觀影過程是痛苦到極致的。至於《小時代》,它確實把自己的目標用戶群體(而不是全體大眾)當成了上帝,而且滿足了他們的需求,但是至於是否把用戶當傻逼,我們不容易界定,我個人傾向於郭把自己的粉絲當肉雞,但為了讓肉雞吃飽,沒有完全不尊重肉雞的智商。

《大聖歸來》因為寫了很多就不說了。說一下《泰囧》和《心花路放》。這兩部電影作為我的正面教材,層次上和創作價值上還是有一定差距的。《泰囧》就是好萊塢的暑期喜劇片,典型喜劇的故事模式結合規整的情節,均勻分布節奏把握恰當的笑料,主題也比較簡單,可以說是精確計算的商業片的典範。

而《心花路放》我在當時曾經寫下過一段小評價,原文如下:

本片採用了最臟最俗的大眾文化材料(也就是素材),去講述的卻是很高尚的主題和想法。最難得的是還找到了恰當的方法論,這是寧浩本人用不俗的材料(如《無人區》)和同樣俗氣的材料(《黃金大劫案》)時未能做到的,當時的方法論都錯了。也是張藝謀用同樣臟俗的材料二人轉試圖拍攝《血迷宮》時沒能做到的。這方面的成就已經很難用Cult來解讀了,實際上就像當代藝術領域的很多天才藝術家的方法,近年來在大眾藝術領域最為知名的類似產物是龔琳娜的《法海不懂愛》,左小祖咒的一些作品也有類似的特點。很多音樂圈人士對MC石頭和《我的滑板鞋》的推崇實際上基於的也是類似的思路。

也就是說,這部電影相比《泰囧》有其更為深刻的創作表達。但是他依然是基於首先滿足觀眾的需求來創作的。也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另一種情況,是需要允許一部分創作者不把觀眾的好惡放在第一位,而更追求自己藝術創作的表達,當然如果這種表達能照顧一下大眾的理解力會更好。即將上映的《聶隱娘》、《烈日灼心》,和已經上映的《道士下山》,都屬於這類電影。《聶隱娘》、《烈日灼心》這兩部電影還都沒上映,大家可以先聯想一下《一代宗師》或者《李米的猜想》,具體分析留到上映後再說。《道士下山》目前在知乎、豆瓣包括微博上的口碑,可以說和當年媒體筆下的《刺秦》、網友吐槽的《無極》一樣,不是很理想。這種不理想有其合理性,但更多是讓人惋惜的。

很多網友的負面評價集中於情節上的荒誕和一些細節上的「奇葩」,而專業影評則主要在說對原著面目全非的改編,帶有一定的原教旨屬性。我本人對於網友這種延續自《無極》、《夜宴》和《滿城盡帶黃金甲》時代的對台詞、情節、細節的吐槽一向持厭惡態度,我一直認為這是一種本末倒置的評價體系。而影評界原教旨的評價也不和我胃口,我從來都不是徐皓峰的粉絲。

具體到《道士下山》電影本身,我認為陳凱歌導演是有意用一些碎片化的人物經歷和傳道授業常見、電影語言中稍微刻意的講道理方式,來表達他對功夫、武學和東方哲學的一些理解,然後由於他的主觀焦慮擔心大眾的理解力,所以刻意做了一些有損藝術表達的處理(如旁白過多、王學圻禪語還要掰開解釋),這種努力值得鼓勵,但效果可以更好,其實完全可以更端著一點的。具體對本片的評價,我之前也有寫過,原文如下:

如果說《梅蘭芳》和《趙氏孤兒》都是因為想講出新意但卻無力基於新意把故事邏輯理順(以至於後半段直接崩塌),《搜索》是導演個人對現代社會的內在邏輯本身就搞不清楚,那《道士下山》這樣大幅度的改編,而且是把徐皓峰式的天馬行空變成了港片式的怪力亂神(同時家國情懷完全被港漫式的武學追求取代),這完全不同的方向,我個人傾向於導演對功夫或者武俠世界的一種誤解。


不管他本人是否輕蔑武俠或者功夫,他可能在潛意識裡覺得,武林只有徐克那一套或者港漫那一套(雖然我覺得他都未必看過港漫)是他覺得合理或者更容易認同的,也是武俠小說里把儒釋道和武學結合時能夠說得通的(打打殺殺如何修行嘛),而徐皓峰的這套「家國、修行、人格」的邏輯,我覺得陳凱歌骨子裡是覺得不成立的(插一句,我也不認同徐皓峰那一套邏輯,包括《一代宗師》在內),帶有一種知識分子對習武之人的評價。


可是每一種故事都是基於其內在邏輯構建的,徐皓峰寫的《道士下山》,包括《一代宗師》,其背後就是他認同的那一套武林規則和邏輯,而視覺呈現上也應沿襲這一套理念。陳凱歌在認同《道士下山》本身是個好的故事(或者故事模板)的同時,卻不認同其內在邏輯,試圖用(某種意義上)更老派的理念講述這個故事,於是無論是人物關係、故事走向、人物設定乃至造型、動作的視覺呈現就都變了。


陳凱歌版的《道士下山》,本質上是把徐皓峰的武學、武林、人格塑造等東西都簡化(甚至漫畫化),然後重新講了一個大脈絡上貌似一樣,實際裡面的人和事都變了的故事。其實漫畫化並不一定無法解釋徐皓峰所要闡釋的武學背後分別來自儒釋道三教的那點人格自塑的哲學,周星馳的《西遊降魔篇》就做到了,本片在這方面也並沒有徹底搞砸,重新塑造的通俗化(甚至遊戲化)的何安下的經歷依然能夠起到呈現其表達的作用,而不是很多差評中說的完全沒味兒(我覺得是有的,但有個大敗筆就是旁白把這些給搞low了)。


要說真正差點意思,我們和周星馳相比,《道士下山》先天題材上不如《西遊降魔篇》這樣更奇幻的故事可以更放得開更漫畫,同時還有一點境界上的差距,周星馳在創作上和表達上的純粹,要比陳凱歌的猶豫擔心(尤其是加上旁白,以及很多地方節奏拖沓怕講不清楚)高太多了。


至於很多人吐槽的動作場面啦,飛來飛去啦,掃把變成釘耙啦,總之就是各種怪力亂神啦,還有一些有點雷的說教範的台詞啦,我覺得挺好玩的呀,和《無極》一樣,都是一些我覺得笨拙但有趣的惡趣味。尤其是說教範的台詞,你和《我是路人甲》一比,就根本不算啥了。

簡而言之,我認為陳凱歌導演作為一個創作者的表達,在《道士下山》中依然可以看到,但是對於這樣巨大投資的所謂大片,觀眾有時候就是會比較「無賴」地只想要看到簡單直接的東西,試圖講道理(尤其方式對於他們來說又稍微生硬了些,現在中國的年輕人由於對應試教育的深惡痛絕,對這種直接講道理告訴你的方式顯然也有強烈的逆反)就是會產生負面的評價。可如果中國電影已經沒有人再做關於世界關於現實的作者表達,或者說所有人想要講點什麼都要像寧浩一樣,把道理深深埋藏在電影敘事的底部,姑且不論這樣的方式是否有效(《心花路放》想要講的道理,大部分影評和觀眾觀後感都證明根本沒有get到),那中國電影的形態也未免太過單調了。

雖然我們從電影工業的角度說,中國電影確實還只是個吃得很多的巨嬰,但這個巨嬰在還很窮的年代其實就展現過其過人的天賦,沒道理說吃飽了之後,曾經展現出來的天賦就應該丟掉了。


中國首先需要減少大量因電影演員顏值或某某當紅"偶像"有出演而屁顛屁顛去看爛片的粉絲。

然後電影投資方覺得粉絲電影票錢沒這麼好賺了,才會把錢投在那些靜心製作的國產電影上(比如瘋狂的石頭,讓子彈飛,無人區,大聖歸來這類)。

最後,才會讓"中國需要"的電影有增多的趨勢。

但是,目前電影市場這情況還是不容樂觀。前天去看大聖歸來,瞅了一下排片屏幕,下午和晚上也就我那場放一次。其餘基本全被小時代和梔子花開佔據了。

正面回答下:同意某些高票回答,天朝需要

有誠意並且製作水準上乘

的電影。大聖歸來在國產動畫電影里屬於製作上乘的作品,而梔子花開這種,即使在國產青春片里,都是製作低劣那一類(知乎有影評寫梔子花開如何製作低劣)。


暴力血腥色情陰暗悲哀絕望殘忍變態的東西。

什麼誠意儘是狗屁,一個連黑暗都沒法好好描繪的大環境,是不會存在任何有張力的東西的。


不如改為中國需要一個什麼樣的電影制度和一個什麼樣的廣電總局


記得以前看《第十放映室》,裡面好像說過現在中國缺少的是合格的中等成本電影。


中國更需要抵制垃圾片的觀眾,這些觀眾養育了垃圾片。


票房進步則進步,電影產業糅合了很多技術,一時半會就想超越..很難!


正常的電影。
演員不是紅極一時的明星,而是最合適的演員。
導演不是各領域的名人,而是認真拍戲的導演。
故事不是各種熱門IP,而是合情合理的改編。
宣傳不是緋聞八卦滿天飛,而是回到電影本身。


用知乎的環境打個不那麼恰當的比方:
有些電影,比如《小時代》,《梔子花開》,就是類似知乎上爆個照,抖個機靈。然後大堆大堆的贊和關注;
有些電影,比如(道士下山》,依存的是導演的名氣,類似知乎上那些大牛,調侃幾句,同樣被頂的老高;
有些電影,比如《我是路人甲》,踏踏實實,認認真真的描述,刻畫。類似知乎上那些寫的好的,用心的答案,有時候卻是被壓在下面,星星點點的贊同。
中國到底需要什麼樣的電影,也就不明而喻了。

再補充一點:
有些電影,比如《天註定》,針砭時弊,一陣見血,堪稱如今社會版清明上河圖,結果
……………………
就這樣子
「回答建議修改:違反法律法規的內容

作者修改內容通過後,回答會重新顯示。如果一周內未得到有效修改,回答會自動摺疊。」


目前…就這個詞來說現在的電影就是市場所需的,就是觀眾的選擇,因為沒有受眾的好片都因為票房或者其他原因死了,現在的電影就是市場選擇的結果,就是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藝術鑒賞水平的!
那些真正純粹,誠意的藝術只有等觀眾鑒賞水平達到一定程度了才會成為市場所需


不是需要電影,而是需要整體文化娛樂業發展。
垃圾片為什麼有人買單?因為在中國,看電影不是需求,去電影院才是需求。
朋友聚會看電影,情侶約會看電影,單身狗無聊只能看電影。
真的,除了看電影沒事可做了。朋友間除了看電影就只能吃喝,情侶除了看電影就只能啪啪啪,單身狗除了看電影就只能玩玩遊戲擼擼睡。

當人無論什麼都可以吃的時候,他只配吃屎。
不想吃屎的話,請拒絕吃屎。沒有好片的時候,跟一起玩的人說,咱們看展會,去博物館,打桌游,看話劇,聯機玩大法4,去音樂會,去圖書館,去釣魚,去滑雪,去登山露營,去觀星,去做點有意思的科學實驗,去玩樂隊。
就他媽不去電影院。

過個兩年,你且在看看這市場時候有沒有變化。


既然都看了這幾部,題主再去電影院順便看看這部唄。
每天就兩三場,記得提前看好時間。


我們需要合格的商業類型片!


2014年中國電影總票房296.39億元,面對如此巨大的市場,我們不可能依靠小眾的文藝片來支撐起國產片的天空,只有像好萊塢學習依靠商業類型片這樣的商業電影才能使國產片發展壯大。


事實上我們在影院看到的絕大部分好萊塢大片都逃脫不了商業類型片的範疇,在好萊塢龐大的電影工業體系下,商業類型片已經有了教科書般的操作規範,電影就好像流水線上的產品一樣被生產出來,而它們至少能夠滿足觀眾進入影院的基本需求:好看!至於是否能夠在其中加入更多的思考與情感表達就要看製作團隊的功力,可它起碼是個好看的電影。


不錯,國產電影恰恰就是不夠好看,觀眾一次次被騙入影院,又一次次被虐的體無完膚,只因我們的電影工業無法大量生產好看的商業電影,無論這是對於女演員的愛,還是對於金錢的愛,抑或是導演對於自己的愛,打著大製作大明星旗號製作的爛片都充斥著國產電影市場。


反觀那些叫好又叫座的國產電影,《瘋狂的石頭》,《泰囧》,《失戀33天》甚至最近的《大聖歸來》,其中的元素,敘事的手法,甚至鏡頭的運用都依稀能看到好萊塢式的商業類型片的身影。


在點贊最多的答案中提到誠意,這是很難把握的尺度,不具有可操作性,只能是我們對於國產電影製作方的美好願望。而商業類型片是有著實實在在的可以複製的模式來進行製作得,對於國產電影我不奢求多麼高深的立意,多麼複雜的敘事結構,多麼大氣磅礴的畫面效果,只求能夠按照商業類型片那樣把一個故事講清楚,這,就足夠了!


需要沒有光腚總菊的電影


對於一個長期以不健康方式生活,現在顯出病狀的人來說 改變不健康生活方式比名醫良藥更重要。

所以真正需要的並不是什麼樣的優質電影,而是如何保證這些優質電影順利完成並且通過市場收回成本的電影審查制度和市場規則。


需要寬鬆的制度和敬畏的觀眾


愛擺道理建樓閣的導演太多,愛把電影市場當股票交易所的投資人太多,愛當導演的演員歌手作家主持人太多,愛上知乎的觀眾太少。


從技術層面很難短時間彌補和好萊塢的差距,如果用心做一些文藝片,也許是一條不錯的出路.另外群眾演員也找的專業一點


多了分銅臭味,電影也可以歸為藝術,藝術沾上太多銅臭味,原本要表達的理念就慢慢扭曲了


推薦閱讀:

恐怖游輪中最多存在多少個女主角?
寫作是否需要科班訓練?

TAG:電影 | 影視評論 | 中國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