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孫子是如何得出此因果關係的?


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出自《孫子兵法》中的《作戰篇》。

整個段落是「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


大意是說:軍隊作戰就要求速勝,如果拖的很久則軍隊必然疲憊,挫失銳氣。一旦攻城,則兵力將耗盡,長期在外作戰還必然導致國家財用不足。如果軍隊因久戰疲憊不堪,銳氣受挫,軍事實力耗盡,國內物資枯竭,其他諸侯必定趁火打劫。這樣,即使足智多謀之士也無良策來挽救危亡了。所以,在實際作戰中,只聽說將領缺少高招難以速勝,卻沒有見過指揮高明卻採用持久戰戰術的。戰爭曠日持久而有利於國家的事,從來沒有過。所以,不能詳盡地了解用兵的害處,就不能全面地了解用兵的益處。

「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出在《作戰篇》,指攻擊的一方,用兵之害指發動戰爭的進攻方,其軍事行動會對國民經濟造成嚴重「拖累效應」。不了解作戰對經濟等因素的不利影響,很難發揮用兵的好處。

當今的拓展意義:


放到當今,引申為:了解作戰與經濟、金融、甚至媒體的互動效應,知其戰事之害,發動戰爭前要做好充足的經濟、物資、和後勤準備;開戰後要速勝,一招制敵,閃電擊潰敵人,以使戰事對經濟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繼續引申:

未來的戰爭一定是金融戰、工業生產能力戰、科技比拼、資源儲備戰、媒體輿論戰、外交戰、軍事戰鬥的同時運作。這要求不同領域的協同作戰,這需要更多的跨專業型複合人才以及多領域的統一指揮。

我把《孫子兵法》中《作戰篇》的一些原理運用到了軍事格鬥中:

以下是我寫的軍事格鬥(或者防身術)的一條戰術原則,啟發就源自《孫子兵法》。

——軍事格鬥,擊要害,求速勝。若擊敵四肢軀幹則力屈,久戰必體力不足;我方力竭,敵之同夥必趁虛而入,我雖有技力,乃不易勝。


後來想想,覺得應該是這樣的:
九變篇中寫道,故將有五危:必死,可殺也;必生,可虜也;忿速,可侮也;廉潔,可辱也;愛民,可煩也。凡此五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覆軍殺將,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因此,必須有所畏懼,才不會被別人殺害;知道自身有缺點,才有可能想辦法克服缺點。過於的自信,必將導致自大。
有句話說得好: 勇敢,不是讓別人擔心換來的,尤其是那些關心他的人。真正的強者,是讓那些關心和愛護他的人感到安全和放心。當你有所畏懼,才不會盲目地帶來不知道的危險。
因此,只有知道用兵打仗的危害,才能想盡辦法避免它所帶來的危害,盡顯它所帶來的利。


汝不知成本,何以談收益?


只看收益,不談成本。。賺的再多也是幻象。


當你知道前面有個坑的時候,你不但要讓自己不掉進去,還要爭取讓敵人掉進去←_←戰爭不是單方面的,戰爭的弊端也不會是單方面的,當你把戰爭對雙方的影響都了解透徹的時候,就可以知道那些戰爭可以打,那些戰爭不能打。越戰如果不打,越南就會稱霸東南亞。鄰國里出個世界第三那還了得?所以老鄧把越南一舉擊潰,然後再放他十年血。這一仗我們中國有沒有損失?當然有,但不管是明面上還是暗地裡,不管是已有的還是潛在的損失,越南都比我們大,而且越南相比中國又小的多,so…


孫子核心應該在「不戰而屈人之兵」上!!


很簡單,敵人的用兵之害,就是你的用兵之利,打仗不能光想著自己怎麼動,還要逼迫敵人按照你的意思去動,以靜制動,以逸待勞,你如果能用一千人的部隊逼迫對方三萬人追著你跑,不交戰你也是在賺分。


很簡單吧?利害是相對的啊,我的害就是敵人的利,敵人的害就是我的利。知害就知利了啊。


很簡單的邏輯啊:
戰爭的危害太大了,每一場成功的主動戰爭都是多種因素完全協調的結果。主動發動一場戰爭,然後勝利,是困難的,因為挑起戰火的一方對於被動應戰的一方是非正義的,因為防守方比進攻方優勢大太多,除非斬盡殺絕不然很可能人家N年抗爭再把你搞走......
所以輕啟戰釁是危險的。
強國戰敗而衰,弱國戰敗而亡。(實在懶得舉栗子了,近現代主動挑起戰爭的就沒幾個打贏的。)
最典型的,不知戰之害而戰的,朝鮮戰爭、越南戰爭、海灣戰爭。
世界警察的確富,的確強,滿世界製造爭端,結果唯一干成的事兒只有坑隊友。這是一個正在走下坡路的超過級大國昏招迭出的過程。現在小夥伴們誰都不願意陪美國玩耍了。(哦,不要說美國發動戰爭不是為了勝利!我已經說過了,他成功的賣了隊友,從盟友身上賺的盆滿缽盈,然後換來的是離心離德。)美帝如今的不斷作死行為,是因為習慣了不承擔戰敗的後果,遲早他的小夥伴們要讓他學會買單。


推薦閱讀:

在《孫子兵法》里,為什麼說對被包圍的敵軍要「圍師必闕」,預留一個缺口給被包圍的敵人呢?
軍事史上有哪些人可以稱得上「善戰者無赫赫之功」?
如何解讀兵法中的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

TAG:孫子兵法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