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電影《嘉年華》上映6天票房不過兩千萬?

剛剛看完,整個影廳就2個人……電影的排片佔比比票房佔比還高


其實這部電影的票房已經超出預期之外了。

本來按照正常的規律,這部電影恐怕無法拿下千萬票房的。

我給舉一個相近的例子就知道了。11月3日上映的電影《相愛相親》,就算導演是張艾嘉,口碑也非常出眾,但上映至今票房才1700萬。自首周末以後,大部分影院都難以找到它的排片了。

如果不是正好遇上幼兒園事件的話,《嘉年華》恐怕難以逃脫《相愛相親》的結局,甚至比後者更糟,畢竟《嘉年華》的知名度比起張艾嘉來說更是大大不如。

所以,一部電影的票房,固然要靠自身努力,有時候也要考慮歷史進程啊。

這部電影周五也就是24號首映日排片比例不到2%,票房只有200萬。按照一般規律,這種三無電影(即無明星、無名導、無大規模宣傳)很難在市場掀起什麼波瀾,往往在無人關注中悄悄上映又安靜下線。

《嘉年華》真的是三無電影啊,《相愛相親》張艾嘉的名氣可是比這個電影任何人都大多了。

如今《嘉年華》的票房已經超過《相愛相親》了。它憑什麼能超過呢?

無非是遇上了北京這次的幼兒園事件嘛。實際上,《嘉年華》24日能有3000多場排映,有一部分就要歸功於社會時事,否則它當天的排映場次可能更少。隨著事件輿論的擴散,很多人自發在朋友圈轉發電影《嘉年華》的相關消息,號召更多人去關注這部展現少女被性侵後續的電影。

得益於社會輿論氛圍,《嘉年華》周六排片比例和票房均大幅提高,且排片場次一漲再漲,到本周一全國排片場次已超過13000場,足足是首映日的3倍多。隨著觀眾的追捧,該片票房最終超越《相愛相親》已沒疑問。

不過,要嚴格說起來,電影《嘉年華》和幼兒園事件其實並沒有太多聯繫,電影講述的是少女被性侵以及引發的後續故事。但是,它們之間還是有很多相似性的,比如都涉及到孩子的教育,都涉及到社會問題,在面對這種事情時,家長的心理感受有相通之處。

就是這樣。《嘉年華》正好遇上了這起社會熱點新聞,給了它一臂之力。

一部電影如果沒有大規模的關注肯定會默默上映悄悄離去。但有了大規模的關注,也不代表它的票房很很高。

比如卻年的《百鳥朝鳳》下跪事件以後,影響多大?但最後還是沒有破億,因為觀眾覺得它不「好看」啊。其實,《嘉年華》這部電影不是那種「好看」的電影。我不是說它不夠優秀。

很多人都把這部電影和韓國的兩部著名電影《素媛》和《熔爐》聯繫起來。

電影《熔爐》中的著名一幕

《素媛》是通過被侵害女孩父母的角度,展現此類事件帶給整個家庭的痛苦。為了彌合女兒的內心傷痛,父親每天穿戴玩偶服裝,用一種童話的氛圍,希望給女兒帶來一些心靈上的安慰,帶走她的悲傷。這種父愛讓人動容。

無論是《素媛》,還是《熔爐》,有太多的細節催人淚下。當然,也有評論認為這些電影有點過於煽情了。煽情不煽情的,見仁見智吧。但是不夠煽情的電影,就很難讓觀眾情緒得到一種釋放。

相比之下,《嘉年華》全片保持了非常冷靜的節奏。觀眾看這部電影會沉思,會沉默,但幾乎不會流淚,以至於會覺得這部電影太過於平淡,不夠催淚。

整部影片就像是一個人在用一種平靜的語調講述別人的故事,非常的淡然。導演的意圖,大概是想告訴我們,這樣的事情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發生。越是這樣的平淡,才越顯得那樣的叫人無奈和憤怒。

畢竟《嘉年華》是一部藝術電影,是一部文藝片,這樣不夠「商業化」的電影,太過於冷靜的處理手法很難讓觀眾體會到感情上的共鳴。

最後的票房會這樣也就很正常了。

要不是遇上紅黃藍,你們有幾個人會聽說這部電影呢?

首發於觀察者網 梁鵬飛談《嘉年華》:一部電影和社會熱點事件如何互相影響? 有刪節,這部分是專門談票房情況。感謝你的點擊閱讀。


排片就是少啊,平常我走路去的電影院沒有,糾結一下繞的遠路
相親相愛上映的時候也是這情況,我當時乾脆宅起來補全職獵人

而且隔壁就是皮克斯。正義聯盟和追捕
沒有特效沒有槍戰追車戲
沒有外星人和飛船
除了耿樂沒有小鮮肉和老臘肉,嗯,耿樂算哪一種

所以但凡是貢獻了票房的都是對某事件有關注的人

可有的人也有用其他方式關注了少女性侵,比如嘉年華里的女律師們,他們中有人想周末陪陪家人,看湯川學大殺特殺或者綠燈俠大戰荒原狼,難道就沒良知了?


因為大部分人就是被社會熱點吸引進來的呀,非商業電影本來就很難得到高票房。

我看的時候正值幼兒園事件爆發的周末,電影院一個中型放映廳滿場。
但是我周圍兩個姑娘幾乎一半時間在玩手機,而且我瞄了一眼,是刷微博,並不是回信息郵件這類緊急的事情。
前面一段情侶在觀眾退場時大聲抱怨電影放到最後那段廣播就該結束了,最後一段騎車出逃完全是浪費時間。

很多觀眾對於電影的想法還停留在故事的起承轉合和高潮的催淚煽情。所以他們可能被獲獎記錄和社會熱點吸引進來,期待看到的是熔爐素媛這一類情節情感豐富的故事片。

但是嘉年華不是,它太不按電影的套路出牌了。

按照韓國故事片的套路,母親在粗暴對待女兒後,應該會後悔吧,會修復關係吧,最後母女和解抱頭痛哭吧?
女律師在知道小米的身世後,應該會幫助她,幫她伸冤甚至收養她吧?
在拿到證據後,女律師應該要努力上訴討回公道吧?
可惜都沒有。女兒離家出走後,母親再未露面。女律師只是付給小米醫藥費,也只是把證據交給警察。
然而生活中有幾個搭上自己為別人伸冤的律師和警察呢?有幾個本來不負責任的父母瞬間就能變成育兒專家幡然悔悟?

故事來源於生活,但是更多的時候,生活不會像故事一樣大悲大喜,大起大落。
我們需要會講故事的電影,同樣需要能平靜地講述一些更貼近平淡生活的電影。
不是說嘉年華就十全十美,它當然也存在不完美的地方,比如一些配角過於臉譜化。但是沖著酒店老闆送魚這個細節,這也是部真的下了功夫的電影。


成本約為1000萬,回本了,好。


這部票房已經算高的了,再說文藝電影不都這樣么,更何況是這種揪心的片子。以前還好說,現在社會壓力這麼大,大家去電影院主要是為了放鬆的。


而且,不看投資就扯票房的,都是耍流氓。


我買了一張電影票,25元。
做個人的一些努力,略表敬意。


不追求音響與視覺效果的電影,大多數觀眾都會選擇下線以後再慢慢看。比如我就會選擇邊喝著紅酒,邊吸著泡麵,邊坐在客廳沙發上觀看,細細品味每個細節,想上洗手間就點暫停,如果要哭了就放心哭……不是說不支持這類電影,而是,真的不在電影院或許觀影效果會更好。這個票房應該已經有許多情懷人士貢獻票子了,我相信他們一般情況下也是不會去電影院看的,為了這次事件,以及為了支持一下這樣的好電影。


大概是因為沒有勇氣看這種類型的電影吧,看一部就要難受很長時間


證明整天在微博里罵這個罵那個的反性侵的勇士們還是有點少。


認真的,我們夫妻二人行業從業者,都說要去看的,結果到現在也沒找到機會去……

我們也確實這大半年可能只進過一次電影院……想想也是挺對不起最近的優秀作品的……

不過對於很多人來說,看電影圖一個休閑,這麼沉重的主題,可能不想去電影院看吧。


沒有大牌,沒有宣傳,沒有煽情套路,導演和製片方也壓根沒有高票房的想法,如果不是正好碰到最近這個幼兒園事件,票房都不一定能過千萬,但總要相信有些東西不是用錢就可以衡量的,自然也不能因為票房來判定電影的好壞。


我想大部分人去電影院都不是很願意去看一些負能量的電影


很巧,剛看完回來躺在床上睡不著刷知乎就看到了。也許是因為時間的原因我和小夥伴包場了,首先排片少,前兩天想看一直沒有合適的時間的場次,基本離得近的每天就只有一場,當然離得遠的也是一場。如果不是跟這個小夥伴說我想看然後他就帶我這麼晚去看我想即使我再想看也會等下映然後在手機看不會貢獻票房了


前兩天特意買了票去看了《嘉年華》,剛好是寒冷有風的一天,放映廳里人不多,影片平淡克製冷靜晦澀的講述,心情越來越壓抑,身體開始難受,反胃犯噁心,不知道是因為生理期還是因為影片,總之越看越難受,扯開圍巾,強撐著看下去,但是心理和身體都壓抑得難受。影片最後,劉會長被抓,王警官被判瀆職,媒體報道,16歲女服務員小米聽到電視廣播,終於學會逃離。可是反觀現實11月28號平安北京再次通報。好像現實更殘酷更壓抑。影片本身沒有問題,可是世界已經夠殘酷了,去影院都不能放鬆下?無疑,人們更想看完電影開開心心的出來,而不是看完電影陷入更深的絕望。也就不難理解都喜歡看爆米花電影了。所以,越是觸動社會問題越是讓人看完久久不能平靜的電影,往往票房不會太高。


我是在上映的首個周六去看的,影院本來只排了上午一場,後來臨時加了中午一場。我看的上午場,居然坐了二十多個人,大部分是女性觀眾。


生活已經夠艱辛了,我們去電影院主要還是想放鬆一下


沒排片啊,很多人想看都沒地方看,這也是沒辦法的……


2000萬不錯了。

龐大的電影市場始終是屬於商業電影的。藝術電影只要不餓死,就已經是最好的了。這個票房我想肯定是足夠回本的。

順帶一提,正是因為票房低,所以排片才少。因果關係不要弄反了,沒有哪家電影院會和錢過意不去的。


排片極少,而且電影製作的導演到演員都沒有出名的,號召力會不夠。再者,除了追憶青春的文藝片,其他的票房都不怎麼樣。
這次恰逢紅黃藍事件,引起了人們對兒童性侵的「盛情」關注,加上幾個明星的推薦轉發也都使票房沒有很慘淡。
電影平靜,隱忍,著重於性侵發生後女孩的心理以及後續成長,說實話,沒有直刺心靈的衝擊。
還好,票房有我的一份力。


排片是真的少了,上周五去看,下午買票的時候發現只有一場真的少的不行,然後到影院一個大場只有八個人!
享受包場的感覺


推薦閱讀:

TAG:電影 | 電影票房 | 嘉年華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