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級大學哲學系的科班教育是怎樣的?


謝謝邀請。

說三所學校吧:1)香港大學;2)里昂人文高等師範學院、里昂第三大學;3)芝加哥大學。

1

我在港大的時候,本科還是三年的學制,現在應該有所不同了。

第一年的時候,基本沒有必修課。只用在四門導論課中選一門就可以了——其實一門都不選也沒關係。這四門分別是:認識論,心智哲學,倫理學與政治哲學,中西哲學史導論。除了心智哲學以外我都上了……共同點是非常注重問題把握的能力和歸納和總結的能力。每周或每兩周就會有作業,要把作者的意圖和論證思路用非常簡練準確的語言小結出來。助教(tutor)會仔細看每個人的作業,給出分數和意見,並在課外的小班導修課(tutorial)上和大家講解討論。這確實是一個非常好的訓練,這些基本功對於任何一個孩子而言都是經久受益的。

那時港大不開設邏輯導論之類的課程,邏輯學是通過一種很神奇的、類似遠程教學的方式完成的:大家自己上網看教材,下載習題自己做,期末去考試……這門課還不是必修。我沒有選……我並不認為這是教邏輯的好方法。

二年級和三年級就是高階的課程了,各種課都有,比如知識論、語言哲學、形而上學、早期近代哲學、盧梭、哈貝馬斯、莊子,等等等等。港大哲學系的老師不多,那個時候只有八位,有時還會有一兩位老師不開課,所以每一學期的選擇空間不大。每一門課的要求都很明確,從一開始你就會知道大約每周要讀些什麼,會討論些什麼,什麼時候要寫些什麼。上滿八門課,你就可以拿到哲學主修了——major in philosophy,四門可以獲得輔修——minor in philosophy。相對於英美的大學來說,這樣的本科訓練還過於薄弱了,所以緊接著的碩士就很重要。

哲學系很少考試。這裡的傳統是不進行沒有準備的考試,就是說,如果進行考試的話,考題事先都會告訴大家,讓大家回家準備。但考試的時間往往很緊……我非常不擅長用筆寫,所以每次,即使準備好的回答也會寫不完……

港大最好的地方是老師都很負責。每次做作業、寫習作之前,都可以先和老師談一下自己的想法,看一看自己在不在正確的路徑上,每個人、每一次作業之後都會得到很詳細的講評。有時,你還可以把初稿發給老師看一下。有一次我的初稿的幾乎每一句話都被老師改過了……某種意義上,寫清楚(clarity)是最主要的訓練。你寫的句子,呆不要緊,要緊的是準確地傳達你的意思,不留下歧義,這好難。總之,港大老師離學生很近,有我最喜歡的老師。直到很久以後,我還會想起那時的課堂,夢見在樓道里遇到老師——恍惚之間,良多愧疚。

2

說實話法國的學制我到現在還有很多地方不明白。

簡單說,法國的好同學拿到了高中畢業證(Baccalauréat)以後會繼續修讀預科,通過考試(concours)之後就可以去傳說中的大學校(grandes écoles)。大學校中和哲學、人文有關的主要是高等師範學院(Ecole Normale Supérieure),而高等師範學院中最富盛名的是巴黎高師了。但高師在各地還有分舵,比如里昂。我在法國的時候高師還是不頒發學位的,所以更像是一個進修機構,好同學一起去聽課……

進入高師哲學系以後,一切都是為了下一個考試做準備,就是傳說中的Agrégation,中文書中通常會翻譯為「哲學教師資格考試」。我喜歡稱它為進士。因為每個考過的人,頭銜就會變成agrégé(e) de philosophie,某年的哲學「進士」。他們就可以去大學任教,享受很好的待遇,同一年考上的人也會有同年之誼。考不上的人呢,要麼來年再考,或者就去發博士學位的地方念個博士什麼的……當然現在情況在變,而且變得很快。

之所以說這麼多學制,是因為法國哲學的教學完全是為了concours和agrégation展開的,為了在科場上能寫出好的答卷。

我在里昂人文高師只聽了一門康德的課,一學期都圍繞著康德spontanéité的概念。重點在於如何能夠梳理線索,寫出一篇既周整又技驚四座的科場佳作……老師似乎預設大家在康德的理解上都沒有什麼問題了,或者完全可以回去自己發揮,重點都落在寫作的規範上,承題破題……或許是我不會選課。我在德國的時候才發現里昂人文高師有一門斯賓諾莎的精品課程掛在網上,講得很好,我還給老師寫了信……他客氣一番以後就沒有下文了。

在里昂三大的課程就很不同了——因為這裡的學生,要通過agrégation,那就是絕無可能。毫不誇張地說,這所學校是我見到過的世界上最落後的哲學學院:不選課,課表和高中差不多,老師來了以後宣布這學期讀這本書,然後每節課他講,大家記,你有問題當然可以課後問……實在太可怕了。但有些學生會希望再參加一次concours的考試,希望能夠插板進入大學校,因此里昂三大會專門開設一種課程,叫prepa concours,是來幫助大家進入大學校。我上了一門主讀《純粹理性批判》的。最重要的訓練是叫做「寫注釋」(commentaire de texte),形式如下:

給你一小段康德的原文,通常不超過10行。然後,你要分三步進行答題。第一部分,導論,介紹一下這段話的大意,在全書中的意義等等;第二部分,逐行、逐句、逐詞進行分析,解析它到底在說什麼;第三部分,展開討論,講一講在哲學史中的影響,後人對其的批評,自己的感受等等——這一部分或許可以發揮一些自己的想法。

這是好的訓練么?我覺得糟透了……

但這樣的教育或許並非一無是處。從我的法國老師那裡我學到的是對遣詞造句的敏銳。我記得我在里昂人文高師的時候,老師帶讀德勒茲,他會不斷地回問,「他為什麼這麼寫?為什麼用這個詞?你們會怎麼寫?」 對於他們來說,思想和表達思想的文本是密不可分的。

3

當然,這些學校中,只有芝加哥大學可以自稱頂級吧。至少,芝加哥大學的哲學史真的很強。每個學期都可以開出各個時段的許多高階課程。

芝加哥大學是怎麼教本科生的其實我也不太清楚。有許多名教授會開設六十人以上的大課,這是研究生本科生一起上的,研究生的討論課(tutorial)教授自己帶,本科生分成小組由助教帶,研究生統一寫論文, 本科生要考試。

我個人覺得,對本科生來說,這些課真的太難了……我剛去芝加哥大學時的一門課叫「康德的倫理學」(Kant"s Ethics),本科生的考試有選擇題,問答題——哲學考試有選擇題,你敢信么?事實上,這些精心設計的選擇題是這門課的精華之一;要選對,真是要花一番心思……而這個老師講課的內容實在是太難了,一年以後我才逐漸理解她當時關注的問題,和她選擇的切入角度。這樣的課對於本科生來說,恐怕很有挑戰。但也有好處吧~ 他們第一天接觸康德,就在學術的最前沿,思考許多有意義的問題~

這是這裡幾乎所有課程的風格。「純粹理性批判」和「邏輯哲學論」兩門課,老師第一堂課就給大家畫了一張思想地圖,告訴大家歷來闡讀的一般狀況,然後以橫掃千軍的氣魄,淡淡然地告訴大家:「大部分都是錯的……」 他總是說:「我首先要帶你們坐上直升飛機,告訴你們路徑是怎樣的,然後你們自己去讀的時候,就都知道了。」 多麼懷念他的課啊~

當然,本科生有一些他們自己的導論課與哲學史課,由很多很受歡迎的老師來上。希望上過的同學可以補充~

芝大課程的閱讀量比港大大得多,你從來不考慮看得完看不完的問題,尤其對於哲學來說,數頁數毫無意義……我想能做的只有把儘可能多的時間投入進去。由於一個學期只有十周,通常在第五周的時候,你需要知道自己打算寫什麼。由於老師都很忙,通常一學期只能有一次見老師的機會,時間不超過30分鐘。你需要把自己的思路組織好,問一下老師可不可以寫。芝加哥大學的老師也都很負責,如果對你的思路不滿意,你必須回去反攻,下次再來。這時,他們不在乎你什麼時候交論文,他們在乎的是你必須交一篇能讓他們滿意的論文。一門叫做「亞里士多德的行動理論」(Aristotle『s Theory of Action)的課,我被退回來了三次。老師認為,我只指出了現有闡釋的不足,而我自己提出的解釋思路,每次都讓她覺得不夠。直到最後一次,她才覺得我提出了一個好想法,才允許我開始寫……這時,距離那門課結束已經過去三個月了,多麼可怕的三個月。

簡單說,你需要很強,然後,老師會把你變得更強。不然,就洗洗睡吧。當老師們開始對你有所認可的時候,那也是許多愧疚的開始了。


美國某前十學校哲學系。就不點名了,以免我詞不達意,粉成黑QwQ

必修課程:兩門哲學入門課程任選一門,哲學史,symbolic logic,metaphysics和epistemology任選一門,ethics和political philosophy任選一門,seminar至少上一門。seminar就和graduate課程很相似了,針對某一個具體問題學習,以討論為主,期末一篇15頁以上的paper。必修課的四個專題一般都會有一個額外的學分,recitation,就是課後TA帶著大家討論什麼的。

選修課程以單個哲學家為專題,常見比如Kant,Aristotle,Plato什麼的。或者是某一哲學領域的介紹性課程,比如philosophy of mind, philosophy of language, philosophy of science,philosophy of law什麼的。再其他的就根據老師的個人興趣隨機開課了,嗯,題目都很神奇有趣。

必修課人數會比較多,少說四五十人是有的。選修課人數一般也在三四十人左右浮動,但經常越往後drop的人越多。。。Seminar人數上限是25,有的題目比較熱門很難選上,有的題目就比較冷門,往往只有小貓三五隻。Graduate的課本科生一般都是可以上的,只要得到instructor的同意(好像很少有不同意的)。

考試方式以寫paper和exam為主,exam也大多是open book或者take home的。有老師對考試完全不care的,第一節課就說,你們想考試怎麼考,要不要期中考,我很民主的,舉手表決吧。也有optional的,可以選擇考試,也可以選擇寫paper。一般25人以上的課,exam,paper都是TA改的。除了seminar外,TA參與度一般都很高。

所有課程,無論是介紹性的還是專題性的,內容和上課形式跟教授本身的風格和研究方向關係很大。有的教授上課比較嚴謹,嚴格按照syllabus執行,有的時候學生活躍到影響教學進程了,教授會先把該講的講完,學生有什麼問題課後再問。有的教授就比較隨意,就木有syllabus,講到哪是哪。有的教授特別酷帥,上課講義資料什麼的完全不用,每次一來瀟洒地往桌子上一坐,然後侃侃而談一節課。也有教授就坐在那裡,讀讀自己寫的書什麼的。

上課形式大概就是這樣。內容的話不同的領域差距會很大,舉幾個例子來說好了。
Kant:
主要是講《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只講了兩節課吧。圍繞某個問題閱讀,討論,比如What is a Transcendental Deduction? The Puzzle of the Unity of the Self, The Refutation of Idealism等等。除此之外,還有一本我們老師編的討論Kant的論文集。對paper的要求就是能夠提煉出一個哲學問題,說清楚對於這個問題Kant是怎麼想的,然後說說他這麼想合不合理。如果我沒記錯的話,上課的時候老師還提過David Lewis當年教Kant的時候好像是要求學生每一小節都寫一篇讀書筆記。

Metaphysics:
用的是M. L. Loux, Metaphysics: A Contemporary Introduction和Metaphysics: Contemporary Readings作為教材,額外有一些相關的paper要讀。從內容上來說算是比較中規中矩的課。我舉這個例子是想說,這種intro性質的課程如果要有一些實質性的討論,就很難cover一個領域的方方面面,就是這樣,metaphysics上下來完全沒有時間討論space, mind-body problem, free will這些很重要的問題。

Philosophy of Physics:
主要是講quantum,一半的時間都花在學物理上了ORZ。。。

最後叨叨幾句廢話吧。我寫了這麼多,其實半點也沒有展現出這些課的精髓。我想了半天也不知道該如何描述,才能表達出那種狀態,那種渴望,興奮,又沮喪的心情。


來了德國一年半,總算有資格來回答這個問題。下面簡單介紹一下柏林洪堡大學的研究生課程設置。

可以擼得動德語的同學可以直接進入下面的連接自行查看。因為我的翻譯水平有限,意義上可能會有偏差:

http://www.amb.hu-berlin.de/2014/21/21_2014_AMB_MA_Philosophie_DRUCK.pdf


洪堡大學的哲學碩士所要修的科目分為三個大類,第一個叫做必修領域(Pflichtbereich),佔68課時分(LP);第二個叫專業可選必修領域(Fachlicher Wahlpflichtbereich),佔42課時分;第三個是超專業可選必修領域(überfachlicher Wahlpflichtbereich ),佔10課時分。其中最後一個是通過選擇修其他專業的課程或者實習來完成的,所以不重要,下面便不再介紹。重點放在前兩項。


首先介紹的是專業可選必修領域,在洪堡大學哲學系,碩士生需要通過選擇三個專業方向(每個14課時分)來完成該領域的學習。這三個方向由學生在以下7個方向中任意選擇,所有的7個專業方向分別是:

1、重點為理論哲學 2、重點為實踐哲學 3、重點為哲學史 4、重點為邏輯學,語言哲學和形而上學 5、重點為認識論,科學哲學和心靈哲學 6、重點為倫理學,道德學和行動哲學 7、重點為政治哲學,社會哲學和人類學

從這種設置中我們可以看出,即使在有自身哲學傳統的德國,分析哲學也已經攻佔了半壁江山。

之前說過,學生自由選擇三個研究重點為自己的所修科目,每科14LP,那麼,這些課時分如何分布呢?每一個科目都將由兩部分的課程組成,第一部分是導論課(Vorlesung),第二部分是研討課(Hauptseminar),其中導論課佔2LP,研討課佔4LP。這兩門課會在一個學期內同時開始,也就是說,修一個方向代表著上兩門課。其中,導論課共有50學時,其中25學時是講課,25學時是複習與預習時間。研討課共有100學時,其中25學時講課,75學時預習、複習與討論;在修完上面兩門課後,再通過價值8LP的期末考試便可完成一個專業方向的學習啦!幸運的是,所有方向的期末考試都是家庭作業的形式,即寫論文,避免了應試的枯燥泛味。至於字數嘛......45000個德語字元。


介紹完專業可選必修領域,我們再來介紹必修領域。事實上,所謂的必修領域是依附於可選領域之上的,因為都要按照你所選的方向來制定。必修領域分為四部分:專業深化(Schwerpunktvertiefung ),項目工作(Projektarbeit),自由選擇(Wahlfrei)和畢業論文(Studienabschluss)組成。下面進行一一介紹。

專業深化,價值18LP。就是在所選的三個方向中再挑出一個進行深入學習。為完成這一領域,學生需要參加一個討論會(Kolloquium)和上兩門研討課。並最後寫期末論文,字數也是45000字元。

項目工作,價值8LP。就是學生需要參與到哲學系實際的項目於研究活動中來。為完成這一領域,學生需要自行組織項目小組(Projekttutorium)來進行集體研究活動。同時還要要參與在助教指導下的讀書小組(Lesegruppe)。最後需要在導師的帶領下出席學術會議(Konferenz-Exkursion)。

自由選擇,價值12LP。就是學生要在所選的3門方向以外對其他方向進行了解。由3門研討課完成,無期末論文。

畢業論文,價值30LP。這就不用多介紹了大家都懂,其中包括了向學術討論會做陳述,也就是國內的答辯,以及實際的碩士畢業論文。至於長度嘛......120000德語字元,重複一遍,十二萬字。。。。。。


好了,大概的課程設置就是這樣。至於評分,洪堡大學哲學系的畢業分數(Abschlussnote) 做是按照如下方式核算的:

可選領域的七個專業方向的分數:每個佔16%

專業深化的分數:20%

畢業論文的分數:32%

這就是洪堡大學哲學MA大概的課程設置,由於本人翻譯水平有限,可能有些地方表示的不夠清楚,對於準備去歐洲大陸國家的同學,希望能提供一個參考,即在歐洲的大學的哲學系裡咱都會學些什麼。有的放矢,這樣留學的準備便能更加充分。。最後的最後,你們也請祝福苦逼的本吊能順利畢業吧~~TAT


作為北大哲學系的學生也來答一發,雖然答主並非其中的佼佼者。。所以以下體驗分享主要是個人向的內容,不代表北大哲學系的整體狀況。難得看到有這麼多人文學科的小夥伴聚集,因此勉強還是上來冒個泡~

目前大三,大致列舉一下已經上過的課程吧。以下列的並不完全,主要是提供一個與國內以及國外小夥伴對比哲學教學內容的大致框架。宗教學導論,哲學導論,中西哲學史,馬克思主義哲學導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現代邏輯基礎,倫理學導論,知識論,先秦哲學,孟子哲學,比較古典哲學,基督教史,美學原理,海德格爾哲學研究,科學哲學導論。

以下主要介紹一些我覺得比較有代表性的一些課程,都是自己親身參與過的。

中哲類課程:可能中哲類的課程是國內與國外哲學系的一個非常大的差別吧。(雖然馬哲也是,但是個人斗膽認為馬哲很多課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哲學課程,而更加接近政治經濟學。個人主要關注的是西方哲學的方向,所以介紹也不會非常切中要害,也許晚一些可以找一些中哲的同學上來補充。中哲類的課程主要包括兩學期的中國哲學史以及諸多中哲類的選修課程,包括上面提到的先秦哲學和孟子哲學等等。老師一般都是在哲學史、哲學文本以及學術研究史上比較厲害的學者(主要是學中哲的小夥伴的評價)。上課也會相當地深入古籍的文本以及訓詁之中,不會找一本教材來照本宣科。例如,中國哲學史的討論課每一次都會找一定數量的原文以及二手文獻供學生閱讀,總之還是蠻特殊而且蠻有意義的,尤其是在和在國外學習哲學的小夥伴對比。(話說會有在國外學習漢學的小夥伴看到這個答案嗎,我好方。。)

哲學導論,倫理學導論:Lecture,這算是我入哲學系以來個人評價最高的課程了,由李猛老師講授。課程沒有教材,Syllabus會指定幾本課程要講授的書以及講授的Schedule。每次上課老師都會像構思一篇哲學論文一般對文本進行精細的分析並且結合哲學史思想史的內容進行闡述。雖然剛開始上老師的課會覺得很虐,無論是要完成文本的閱讀,還是要理解思想發生髮展的背景對於學生而言都有很大難度,但是上完課一般都會很有收穫,而且在期末整理錄音稿的時候一般還有會新的收穫。用一位朋友的話來說,李猛老師上課時就像是放著思想的光芒一般o(╯□╰)o。哲學導論的指定書目是:《斐多篇》(Phaedo of Plato)、《第一哲學沉思》(Meditations on Frist Philosophy, Descartes)、熊十力的《體用論》。倫理學導論的指定書目是《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盧梭《愛彌兒》(Emile)與梁漱溟的《東西文化及其哲學》。(老師倫理學導論居然沒有選擇Kant還是挺意外的,國外的小夥伴學習倫理學的時候也許更多的會關注Kant?)

比較古典哲學:Seminar,也是我上的第一門研究生課程,可能也是我自己收穫最大的課程。內容主要是亞里士多德《政治學》與四書中的《大學》的政治學和形而上學的對比。每節課由一位本科生或研究生閱讀老師指定的二手文獻並作報告,《政治學》部分一般會有幾篇英文論文加上兩本對於《政治學》的Commentary(其中一本是Newman的,另一本是Pangle的),而《大學》部分主要是參考各家評註以及《大學衍義》。由於二手文獻的強制閱讀量較大、針對的文本集中、上課的討論比較充分,所以覺得算是本科期間學習得比較深入的一本課程了(其實還是上其他課時自己太懶惰T&>T)。這門課每周三個小時,一般前兩個小時都拿來作報告和就報告問題進行提問了,後一個小時老師評論和自由討論。

知識論:Lecture,這門課可能是個人覺得比較能代表歐美的教學風格的課吧。老師從國外畢業才剛剛回國幾年,用的是英文版的教材,上課經常會通過Case來分析語言和邏輯,論文布置的也是關於兩篇具有對立觀點的知識論相關的英文論文的評述,以至於部分同學嫌麻煩也直接用英文寫論文了。相對於比較重視文本分析研究的其他老師而言,知識論的老師似乎更加註重學術前沿所關注的問題並經常會對較新的學術成果加以介紹。而且老師本人也是一個特別嚴謹但是又不失風趣的人哈哈,之前經常會在人人網上與學生互動。

海德格爾哲學研究:Lecture,這門是我這學期即將結束的課程。課程主要講授《存在與時間》,為了趕進度老師省略了不少段落(老師總是吐槽海德格爾的語言繁瑣重複)。每次上課老師就把他覺得比較重要的段落的德文和英文的文段放在Word裡面,然後就著原文就開始講解概念,介紹思想發生以及學術研究的背景等等,每節課都要吐槽英文或中文的翻譯問題然後自己現造一個新詞嘗試表達德文原始的意思囧。考核嘛就是其中一篇不指定題目的論文加上期末考場上的一道論述題。

還有一些課程沒有上述課程這麼有特色吧,有的可能比較照本宣科,上課就像是念學術報告似的,主要的文本閱讀還是要靠自己在準備論文的時候完成;還有的則比較有趣,像科學哲學就選了牛津通識讀本作為教材然後上課還看了一部電影以幫助我們理解亞決定論的概念。當然還有很多課我沒有體驗過,或者體驗過了卻沒有認真上所以不能理解其精妙之處#.#...

這篇答案寫下來感覺挺抱歉的,因為答主並不是一個很能雕琢語言的理科生(而且也懶得雕琢)。而且其中也還是中英文混雜,雖然有的時候確實有些辭彙用中文表達可能不是太準確或者沒有比較好的中文翻譯,大家就湊合著看吧。只希望想要了解科班哲學教育的朋友能夠窺得其中一斑,同時也能提供一個與在國外接受哲學教育的小夥伴交流的機會。

以上。


我來答個武漢大學的吧,僅限本科。當然如果樓主並不認為武大的哲學算國內頂尖那就忽略吧……

首先武漢大學有哲學國家重點文科人才培養基地,也就是哲學基地班。高考招生時候是按大類招生,第一個學期之後有一部分通過考試進入國學班(學校的弘毅學堂計劃)。然後在大二開始分班,分為哲學基地班;哲學國際班和宗教學(隔年)。
大一的課程說實話也就是那些了,中西馬加上一些概論、邏輯等等的。本人分班之後進入哲學國際班,重點說說這個吧。

引用一段教學計劃

國際班提供的課程分為8類,計有(1)哲學導論類;(2)邏輯類;(3)認識論和形而上學類;(4)心靈哲學類;(5)語言哲學類;(6)科學哲學類;(7)價值哲學類;(8)哲學史類。國際班要求該班的畢業生對8類課程都有涉獵,並且選修的國際班課程不少於10門。這10門課構成了國際班畢業生的最低選課要求,具體分布是:上面的8類課程中,邏輯類2門,認識論和形而上學類2門,其餘類各1門。國際班提醒學生,在選修其他類別課程之前,一門哲學導論和一門初等邏輯是必要的準備。
國際班每門課4學分,其中3學分為課堂學習,1學分為課外閱讀、課後作業和討論。國際班課程強調學生在閱讀和寫作上的訓練,以國際上有聲譽的著作作為基本教材。
國際班課程的評分採用國際一流大學常用的弧度制。一個基本的指導原則是,不低於85分的成績不超過三分之一。
在每年的新生入學指導中,我們將向學生們介紹國際班的教學計劃。我們建議有興趣的新生在第一學年學完哲學導論和初等邏輯。在他們剩下的三個學年中,我們將有計劃地提供其他類別的課程。通常,每個學期將至少有兩門國際班課程供學生選修。
二、課程
國際班課程的每個類別之下都設計了若干課程。限於師資力量,並非每門課都能在四個學年中開出一次。以下是大類下的子課程名單:
(1)哲學導論類:
哲學導論(預備課程)
哲學的核心問題
(2)邏輯類:
符號邏輯
一階理論和哥德爾定理
集合論
模態邏輯
(3)認識論和形而上學類:
認識論
形而上學
(4)心靈哲學類:
心靈哲學
意識
認知科學哲學
(5)語言哲學類:
語言哲學
(6)科學哲學類:
廣義科學哲學
數學哲學
物理學哲學
生物學哲學
(7)價值哲學類:
倫理學
應用倫理學
政治哲學
宗教哲學
藝術哲學
(8)哲學史類:
古代哲學
中世紀哲學
早期近代哲學
康德
當代分析哲學
歐洲大陸哲學

國際班的兩個重要人物,程煉老師和徐明老師,分別是國內分析哲學界和邏輯學界的大牛。他們打造這個班的目的是想與國際接軌,引入國外哲學系的教學模式,因為目前這個班只到了第二年(之前叫做比較哲學國際班,中西哲都要學),所以並不好說到底成功與否。
當然了計劃只是計劃,理想也是理想。這個班最終還是以實體的形式出現,並且最功利的角度至少今年沒有享受到基地班50%的保研……(哭死)
課程:
我們的專業必修課程都是四個學分,也就是每周四學時。這其中兩個學時是老師講課;後面兩個學時是討論課,要有兩個同學準備presentation。報告的內容大致就是對書上某個問題提出疑問,發表自己的見解;或者讀一篇論文來講這篇論文,然後老師進行點評與補充。按照程煉老師的話講,並不指望我們做出什麼精彩的報告,而是一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課程有形而上學、科學哲學、語言哲學、行動哲學、心靈哲學、認知科學哲學、當代分析哲學(維特根斯坦)、認識論、倫理學、古代哲學、哲學經典選讀、符號邏輯、一階邏輯(兩門邏輯沒有討論課,而是習題課);我沒上過的有弗雷格專題、政治哲學和邏輯專題(各種邏輯問題什麼的)
P.S.這些教材要麼是英文要麼就是不說人話的邏輯……
至於專業選修課,基本上就跟別的哲學課程一樣了,但是課程也是精挑細選的,比如西方近代哲學(笛卡爾開始,涉及到很多形而上學、政治哲學的問題)、康德哲學(著重於訓練文本閱讀能力)、中世紀哲學史(也是涉及很多形而上學問題)。
師資:
程煉徐明的在國內學界甚至國際上的地位應該不用說了。一直支持國際班的朱志方前院長在國內的哲學「江湖」還是很吃得開的,新來的唐浩老師是匹茲堡的Ph.D(20140712更新:唐浩老師已經去了中山大學),還有年輕有激情的潘磊、蘇德超。偶爾還會有別的大學的老師來上課,比如認知科學哲學是中山大學的朱菁老師,古代哲學是一個年輕時候搞邏輯然後玩兒分析哲學老了之後去弄古希臘的德國老爺子。
出路:
程煉老師有一句話叫做,「學哲學可以教哲學」,也就是往學術方向上走,這也是大多數選擇進入國際班的同學的嚮往吧。本專業的考研情況我不了解,因為大部分學生最終是保研成功的(09年是50%保研,我們這屆30%,但是加上別的學校給的補償名額啥的基本想上的都上了);至於出國,雖然可以說中國前幾名的哲學專業畢竟水平和國外差得遠,據我所知並沒有本科申請去美國成功的,而是選擇留校讀研以後申請,不過我們班的學霸在準備去德國;工作的也有,具體去向我不大清楚。跨專業讀研出國的也都是存在的,嗯。
對了說到補償名額,貌似我們宿舍三個(其它兩個是基地班的)都是拿了外校的補償名額推免研究生成功的……(捂眼睛)

先想到這麼多……以後補充~


Oxford哲學政治經濟專業畢業。先馬 有空就寫。

牛津本科沒有單列的哲學本科,所有哲學本科生都是跨學科的,主要有PPE(Philosophy, Politics, and Economics), Physics and Philosophy, Maths and Philosophy, French/German and Philosophy等幾種。高等學位有Bachelor of Philosophy (碩士學位)和Doctor of Philosophy.

教授方法
之所以先講方法而不是內容因為牛津本科哲學教育中,方法較內容更為獨特。課分為兩種,大課lecture和一對二的小課tutorial。前者的重要性基本為零,除非是lecturer特別讚,不然我也上的不多。後者才是教育精華。每週兩節tutorial,每節關注一個話題。教授給出書單,學生在課前看完書,寫一篇1500-2000字的essay,帶到tutorial上。你的tutorial夥伴也已經就同一話題寫了essay。雙方在教授的引導下進行辯論討論。老師起引導作用,而非傳授作用。

內容
第一年的哲學課內容完全固定。以ppe的哲學模塊為例,一共三門課:General Philosophy (形而上學和認知論),邏輯導論以及《功利主義》。每門課基本佔一學期,每週都有這門課的tutorial。General Philosophy我一共上了八個話題,Knowledge, Free Will, Scepticism, Perception, Primary Secondary Qualities, Induction, Personal Identity。邏輯導論主要介紹formal logic。功利主義是基於John Stuart Mill Utilitarianism展開的深入討論。牛津第一年哲學不講究攻讀典籍,而是通過對於邏輯的學習,來形成基本的analytic philosophy的思維方式,並將其運用於General philosophy的學習中。

考試形式:
第一年結束有考試。考試形式簡單寫意,發下來一張紙,上面十幾道題目,基本都是一句話。挑三道,各寫一小時的essay。結束。

有空更新第二年之後內容。


不太算頂級大學的來湊個熱鬧(反正最後也會變成單機)大概哲學專業美國20左右吧~

我們學校在很多專業下都有哲學方向,不過這個我沒有接觸不多說,應該就是專業課加修一部分哲學的課程。

哲學專業的課程畢業要求的課數相對較少,並且專業課比較靈活,沒有必須上的順序,課之間也沒有prerequisite,所以專業內部比較提倡選擇也很容易和另一個major或者minor一起上。大部分哲學專業都是兩個專業。比如我就是工程加哲學(本來已經打算應用物理加哲學了,沒想到竟然進了A A),不過更常見的是理科加哲學或者其他社科或者學語言。

專業設置上要求10分(2節課)進專業,共50分(十節)專業課就可以拿到學位。其中需要一節邏輯課成,一節古哲學類一節現代哲學類,並且滿足四門以上400-level的課程。所以選擇的範圍很廣,沒有太多局限。

專業里有許多組織的活動,比如會布置話題以及推薦書單,在活動中討論。然而我目前為止光顧著AA的freefood了還沒去過。。。也會請許多客座教授來做演講。

課程設置一般是lecture+quiz,老師講課以及小課的討論。開學初會發課程進度,在課前讀書,quiz section一般用於討論書上以及課上講到的觀點理論。會要求寫essay對比、評判不同觀點流派。考試一般是一小時五十分鐘要求寫三之四篇關於觀點的看法或者不同觀點間的對比。書的選擇都是原著或者對其的批判(所以其實這也算原著?),經常是一學期(10周)看完一至四本千餘頁的書。因為許多是用古語之類寫,所以十分晦澀難懂。不過其實在閱讀量(純厚度上看)寫作量上(暫時還)並不比工科的多很多。

我個人最喜歡的是quiz討論課,每個人的想法都是不同的,卻又有許多人有相似之處。是一個理解內容以及不同人理解問題方式的很好渠道。。。(還可以貧嘴)可以通過quiz section整合自己的思路,以及通過TA同學的質疑找到不完善的地方加以補充。最有趣的事情是可以明顯看出,同一國家,或者相似專業的大部分人在思維方式上都在某些方面上有驚人的一致性~

附我們AA教授課上講的笑話(沒錯我們萌萌的教授就是把課上的笑話都打出來了。。。)不得不說,確實在哲學課上science專業和文科專業在許多問題上的思維十分不同~


我校哲學系第三,我是說無論你怎麼比都第三. 我問過一個一起上分析的美國哥們,他說他們被強烈推薦去把數學系一切不應用的課上了. 好像是因為數學系的拓撲課招不滿人吧,數學系教師就跟哲學系主任打了個招呼.


說個特逗的事兒…………這學期學Life and Death,先讀Derek Parfit,Professor說他在NYU大家可以給他發郵件…再讀Thomas Nagel,Professor說他在NYU當教授可以去找他…今兒個講David Velleman,Professor邊說著他又在N…就樂了……


謝謝邀請
看著這麼熱鬧,我也來聊聊好了,因為是double major,所以這個問題mark了很久一直在糾結答不答。還是一樣,這種問題列tips來說。

哲學各校的設置差別很大,僅就互相在隔壁的北大和清華課程的安排思路都差很遠。

一般來說,哲學系的課程安排方法分以下幾種:
1,一種是哲學基地班的方式,事實上就是在本科階段通過統一培養計劃,通才式灌輸大量的人文課程,在大一以概論類和哲學史類為主,主要介紹主要的哲學流派,各時代的主要哲學命題,基礎符號邏輯,以及大量補充類的人文課程(比如宗教類,心理學類)等等,以及一些其他專業都要學習的基礎課。而通才培養階段一般持續一年或者兩年,然後進行分方向。但是分方向依然是按照大類的分法,不是按命題向來分。一般的分法是:哲學,宗教學,科哲。各個學校的命名方法大致有些不同,但是一般來說,
第一類,一般是西方哲學體系的課程為主,以及倫理學,基礎邏輯,認識論等等,以及一些科普類課程,比如大量西方各不同年代的哲學思想的大略介紹。

第二類,宗教學,一般開設宗教哲學的原著課,宗教學和哲學的交叉課程,比如佛學哲學,基督哲學等等,以及哲學和人文類的交叉課程,比如宗教人類學,宗教心理學。還有就是一些科普課程,科普各大宗教體系。

第三類,科學哲學以及邏輯學,這一塊在人文類的課程就大幅度削減,倫理學,哲學史都會相應變輕,德國古典哲學和德國現代哲學,科學哲學,笛卡兒體系等等都是這一方向的基本點,除此之外,馬哲課程會單獨列出來,並且馬哲原著課的比重也非常大。以及一些基礎的原理論,比如美學原理。

以上三類之中,中哲方向的課程都會按學校自己的安排,插入到其中,各方嚮應該都會接觸一點。

這一路線國內學校走得多,北大,武大等等傳統校為代表,但是細節處有差異。


2,這一類就是不開通才教育的,直接從本科開始就選擇命題向,而將命題向通過「導論」的形式包裝。從一開始就會讓學生選擇,但是僅本科階段而言,方向並沒有卡那麼死。基礎課方面各個方向是共享地,大家一起上大課,通常60人的大課,由明星教授來上。基礎課一般包括基本的邏輯課,倫理學,哲學史等人文課程,以及其他常見的基礎課。
而專業方向的課程就非常得難,他們不會單純去接受一個時代的哲學,或者單純某一個體系的哲學,不僅僅具體到人,而且具體道「命題本身」。而且很多學校,專業方向的課,本科生研究生都可以選,但是要求不太一樣,靠和方式並不同意。
比如我們舉個的例子---哲論:死亡。這是門研究生本科生共選的課。但是不是必修(這棵要必修,就真要死人了)
這門課就不是單純介紹《西方死亡哲學》,也不會單純去介紹古羅馬時期,死亡命題的背景。而是往往把這門課拆解到具體的命題上,而其內容橫跨哲學史,倫理學和哲學分析:
比如,
「死亡命題是如何宗教神學化」
「人本學和人本不死」
「最本己的可能性」
「生死觀的平衡與張力」
一個明星教授,可以從認識論扯到倫理學,到哲學史,道宗教史,橫跨幾個方向,不同哲學家,不同體系,不同領域給出不同角度地解讀。

這樣聽起來貌似是很有水平的課程安排,但是對於本科生來說,非常得蛋疼,因為是在太難了。而且這類課的論文要求不低,且教授私貨往往很多。

除了以上兩種形式之外,剩下就是討論課,討論課也是以命題為主,本科階段,教授一般不會來帶,給面子一點的會叫助教,混賬一點的乾脆派博士生了。

除了論文以外,還有考試,一般有確定淘汰率,知識性東西為主,考核比例還是很高的。

以上方式以美國老牌校為主。

3,還有一種就是歐洲大陸某些學校比較多的那種。以@ 介紹的法國國內的哲學院為典型,具體可以參照這位的介紹。我再大略的說說,這種教學方式在課程安排上未必很有特點,但是教學核心就是「考試」與「論述」,以類似於應試的方式來處理。
經典題目就是,
XXX曾經說過「XXXXXXXXX」,
這句話你怎麼理解。

XXX在《XXX》裡面提到了XXXX和XXX概念,
請論述兩者的關係和各自如何理解。

所以一般情況下,老師在教學的時候會主動幫你梳理命題向和命題關係,然後將理論拆分成塊狀來給講解,課程安排還是落實在「人」上面。但總的來說,寫作的訓練占的比例永遠不低。

既然寫作是應試,那麼必然會有些應試經驗出來,比如(此處為吐槽,請不要當真),先清晰地去解釋題面的話,然後一副謙卑的態度去恭維題面涉及的那位哲學家,然後寫一個「但是」,一頓鋪天蓋得狂批,噴得越狠越好,然後最後挽總一下,把自己的觀點和題面的觀點攪個漿糊,然後搞定。


最後總結一下吧,
1,無論哪種方式,教你的只是些知識喝思考點,思考的過程必須自己去做。學會重構法和還原法
2,學哲學多多少需要些理想主義。個人態度要擺正,要培養嚴謹的態度
3,其實哲學找工作並不難,就就業來說,其實比人文,社科包括某些理科就業面廣一些。


從一個懵懂的大一新生到一名稱職的哲學學者,順利的話大概需要8-10年時間,成才之路分為以下六大步,當然每一步都不容易:

一、基礎課程:也就是哲學入門前的必要訓練。一名優秀的高中畢業生,已經具有一定的文史、理科知識了,進大學後,有幾門課要學好:

首先是外語(很多時候指英語,如果你勤奮、有抱負,可以逐步精通德、法乃至古希臘、拉丁,當然要量力而行,前提是你的英文過硬),首先是閱讀專業文獻的能力,比如,能在偶爾查詞典的情況下通讀羅素的《西方哲學史》,其次是聽說能力,最後是翻譯和外文寫作能力(這兩種能力在研究生後很重要)。

其次是邏輯,包括所謂批判性思維課程,還帶點經典邏輯的內容,此外是現代符號邏輯。邏輯至少與英語同樣重要。

當然還可以學第三門課,比如高等數學、大學物理、大學語文(尤其是文言文部分對閱讀中哲文獻很重要,直接通讀《古漢語》就更好了),以及中西古代史,可以任選其中一門或幾門。數學和自然科學素養對哲學非常重要;此外,文史哲還是不要分家得太早吧,即使你是學分析哲學和科學哲學的。

二、哲學導論。我指的不是以「哲學導論」命名的書或課程(這種課太多而不是太少,比如某大同時有五六個老師各自講這種課),而是某些分支學科的導論,如語言哲學導論、形而上學導論、科學哲學導論,等等。書(教材)與課程最好是配套的,教材最好是用英文的(可以參考中譯本),課堂講授可以逐步增加英文內容。當然,前提是不管老師還是學生都能用中文把問題講清楚。學導論,首先培養一個學科意識,這個學科做什麼的,與一般哲學及其他分支哲學有何關係,與哲學史有何關係;其次是問題意識,這些學科有哪些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有哪些觀點和流派,當代代表性人物和著作有哪些。

這種分支哲學導論課,一流大學哲學系可以開出10門以上:形而上學(本體論)、知識論(認識論或認知科學哲學)、現象學、心智哲學、語言哲學、科學技術哲學、哲學邏輯;倫理學(道德哲學)、政治哲學、宗教哲學、美學(藝術哲學)、社會哲學(如存在主義、女性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後現代主義等等)。

三、哲學史及經典研讀:哲學史這一塊話題太大。一般有中國哲學史(偏古代),西方哲學史(偏古代,比如黑格爾以前的)以及黑格爾之後的所謂現當代西方哲學(通常有歐陸與英美兩大派系)。這個也有教材的,需要讀的書很多,哲學史經典的選讀或者精讀應該在這個階段完成。如果量太大,那麼應當在碩士畢業前完成。在不精通德法語言的前提下,能用英文讀這些經典也不錯了。學這門課,首先培養對哲學、哲學史和哲學家的虔誠心態和寬厚情懷,以理解之同情態度對待之,不可將任何哲學視為一無是處的謬論,當然也不必對某一家過於崇拜。其次當然是哲學史上的大問題,主要流派,哲學家及其觀點,後人對他的批評、繼承和發展,他對現代哲學的影響,等等。第三是對哲學理論的重構工作。比如,讀完《第一哲學沉思集》,能將笛卡爾的論證過程逐一重構、還原,就不錯了。這時才能體會到邏輯的重要性。

四、當代經典研讀:這裡說的經典,是本學科的「新經典」(一般出版發表於最近幾十年),與哲學史經典不一樣。以分析哲學為例,《純粹理性批判》(屬於德國古典哲學,但對分析哲學也很重要)屬於哲學史經典,《命名與必然性》屬於所謂當代經典。當代經典是非常重要的,對於一個領域,如心智哲學或知識論,哪些屬於「當代經典」一般有一個共識,分歧不太大。這裡的經典可以說是承前啟後的,對這一部分掌握得如何,特別考驗一個人專業功底。這裡的當代經典,在語言哲學裡有幾十本(篇),心智哲學裡也有類似的數量,現象學裡大概也是如此。

五、掌握學術前沿:這是做學問的功夫了,為寫論文(學位論文或期刊論文)、寫書、參加學術會議、講授哲學課程作鋪墊。首先還是問題意識,不管你研究什麼,必須明確知道你的問題是什麼,有什麼研究價值,是否太大或者太小,是否太空洞或者太刁鑽,是否在自己的興趣和能力範圍內;這些問題與哪些前人的問題聯繫在一起,密切程度有多大,諸如此類。其次是論證技能,因為光是重構別人論證還不夠,關鍵是自己能論證,這就是學問功夫。與論證密切相關的,一是對問題的洞察力,以便於形成明確的論點,明確知道你支持誰,反駁誰;二是選擇適合自己的切入角度和研究方法,這些都是不斷磨礪的過程,很難一下子就非常清楚自己該怎麼做。再次特彆強調培養的是前沿意識,知道某個領域、某個問題的(國際和國內)前沿研究動態,當前的主要哲學論爭是什麼,等等。研讀近幾年乃至近幾月內發表在權威期刊上的文獻,或者新近幾年出版的著作,追蹤新近的哲學思潮,或者直接與哲學專家對話。最後是文獻意識,圍繞你寫一篇論文或者一本書,哪些中外文獻對你的研究(在相關性上而非絕對重要性上)是核心層次的,給它標上5顆星,哪些文獻是第二層次的,標上4顆星,諸如此類。你所依賴的文獻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研究的廣度和深度。

碩士階段能到這些就了不起了,許多人博士階段都做不好。

六、可以「出師」了。如果能在前沿並且權威的國際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就算是一名勝任的哲學學者了。如果能夠引領一代風氣之先,作為一個流派或思潮的開創者或代表人物參與國際學術論爭,就是一名哲學家了。同時你還要訓練口頭表達和公共論辯能力,以便成為一名受歡迎的哲學教師。


忍不住想跑題說一下三流大學的科班教育!!!
贊同最高那位同學!!」 這所學校是我見到過的世界上最落後的哲學學院:不選課,課表和高中差不多,老師來了以後宣布這學期讀這本書,然後每節課他講,大家記,你有問題當然可以課後問……實在太可怕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說的就是我們學校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雖然不是這一所但這尿性一模一樣的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特別是邏輯學啊!!!!!
老師搞一個課本的pdf在課堂念啊!!!!
時斷時續跳躍驚人自己看都比他講的容易懂啊摔!!!!!
摺疊我吧


別具一格的造型

密密麻麻的板書

厚厚的獨家hand out

……tough grader


朋友在大學申請的時候幫他做了美國選校的Research

最後他歡脫的去了NYU 紐約大學念哲學;

去之後他給我天天念叨NYU的哲學多麼好~

具體就一個表現

他崇拜了多年當代可以稱上哲學家的人Thomas Negale在他們的哲學Club裡面當他們指導老師。。。

時常過來講座。。

他個Freshman跟他聊天來著。。。

瞬間覺得NYU那死貴死貴的學費值了 QAQ


人大舉爪子,防止被老師打我就匿名了
基本上符合大家的吐槽:全是哲學史和哲學導論
1,原著精讀的課程設置的不是很合理,讀的原著過糙過少,以致於專業素養簡直是跪著跟大家說話。。。
2,哲學攤的攤子太大,基本上大家被太過於繁雜的課程弄得很累。。。
3,我只能說哲學的教育。還是起步太晚高中應該開始的,以致於前兩年我們是在擺脫高中東西的束縛,很是麻煩,這也是來到哲學系唯一令我欣慰的地方。哲學系是一個好地方,我們這屆的大牛他在高中暑假搞定了維特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感受一下就好。。。
4,好老師很多,確實適合跟老師交流,人文學科需要名師。。。
暫時想到這麼多,還有問題評論我回復吧。。。


非頂尖大學,但是學校哲學專業在國內也算排名15左右的二流本科大學哲學在讀學生的回答。

我們專業一般第一年設的基本是入門類課程,比如哲學導論,倫理學,但是主要都是同時搭配一些中國哲學方面的基本原著閱讀,比如論語導讀,孟子和老子等。馬哲方面有為了考研設置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還有一些「娛樂性」的課程比如心理學,藝術欣賞,科學哲學導論等,當然也是為後面課程比如美學和科學哲學做基礎。主要原因是因為一個是大一基本對哲學沒有概念(更不用說我們班級近30個人自己填志願非調劑的只有個位數……),還有就是中國哲學更看重原著的理解並且論語這些基本的書目過去學生就有接觸。

第二年開始要學習一整年兩個學期的中國哲學史(上下)和西方哲學史(上下),這是大學裡面最重要也耗時最長的兩門課,主要是講中國和西方哲學通講一遍,重要的哲學家和流派會分析並且也會有一些片段的閱讀,中國哲學史的老師要求我們做讀書筆記,基本四書五經要求都讀一遍(雖然很多很水……)。搭配了很多的原著課程,比如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學奠基》,《》;還有一些哲學重要分支的導論性課程,比如美學,基督教史。大二下半學期會學習形式邏輯,算是邏輯學的入門了。

第三年基本都是原著課程了。除了中國近現代哲學和西方近現代哲學這種哲學史類的課程之外(哲學史主要就是將重要人物串講),還有很多可以選擇的原著課程。比如亞里士多德的《尼各馬可倫理學》,柏拉圖的《理想國》,宋明理學的各家經典,佛教禪宗的《壇經》,休謨的《人類理智新論》,近現代哲學的各家經典等等等等各種原著……還有一門就是邏輯學的進階,數理邏輯和科學哲學了。

第四年沒有課程,主要就是給考研的學生全力準備,給工作的學生全力實習,不知道幹嘛的全力不知道幹嘛,然後就是畢業論文了。對了,在大三下還會要求準備一個類似畢業論文前期雛形的學年論文。

之所以說沒有教給學生哲學研究的方法,是因為第一,生源問題。真的要學習哲學,因為自己意願希望在這條專業路上走下去的真的很少很少很少,所以能百分之百完成上課的任務學生已經很少了,更不用說自主閱讀了(這其實真的是最重要的)。第二,就是學習方法的問題。雖然我們也有學習論這門課,但是這門課的設置很不科學也不受重。但是這門課本身我覺得對於本科還是很有意義的,怎麼閱讀,怎麼做paperwork,怎麼查閱,對於一名本科生其實是基本功。第三,就是國內教學師資和大學的體製造成的一些問題了。老師更加註重科研,很多老師開的課程只是為了開課而開課,沒有科學的設置一個學習的線路。而且每個老師都似乎設定了學生一開始進來就會對哲學這門學科有一個認識,但是事實是本科生可能讀了四年都不知道哲學是什麼,老師似乎也不會跟你解釋哲學是什麼(當然也是因為哲學是什麼這個問題本身就無解)。但是一些基本的思維的方法、學習的方法並沒有教,只是串講了重要哲學家的思想,沒什麼意思。

說實話我很羨慕那些真正頂尖大學的教授他們能夠逐字逐句幫助學生閱讀這樣的課程。但是現在中國,特別是我們這種二流學校的本科內因為各種原因這樣的課程很少幾乎沒有。但是跟著老師一起研讀一些重要的著作,不僅是幫助哲學本科生紮實基本功,更是本科生學習摸索自己的閱讀方法,梳理思路還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的很好的一個方式。

但是看到上面說清華也沒有教會學生研究的方法,瞬間我就無語了……順便吐槽一下,上次看新聞說一個女孩被香港大學錄取但是說要學習正宗的國學放棄香港大學去了北大還是清華(記憶不清),只能說國內的學生眼光太窄,看的太近,真的要學習,還是要去一流的有哲學傳統的學校。


知道的一點關於UC Berkeley的信息。
去年朋友去交流一年,說沒有做過presentation,但是有很多討論,討論多圍繞一個理論的論證的優勢和缺點,具體可以慘遭耶魯公開課《死亡》。
課程的的內容設置方面不了解,但是自主性比較強,可以去上研究生的課。
課程論文是少不了的,老師也是比較嚴格,但是有幾個有些注意點:
1.用詞、論證要清晰——日常語言需要澄清,即使用專業術語也要澄清是在哪個意義上的術語,比如你說功能主義,是在說形而上學領域的功能主義,還是在說心靈哲學領域的功能主義;
2.學會重構別人的論證,並採取合適的論證技巧支持自己的觀點。並不是要求你的觀點一定要很新,因為很多觀點都被說得差不多的,所以關鍵要看你的論證技巧。你可以像劉易斯那樣用符號去重構論證,也可以用日常語言去重構論證,都可以,但是一定要清晰(不違背基本的邏輯規律等)。

總體來說美國的哲學MA比較少,一般都要求直博。美國MA的一般是terminal MA,有的不一定要求寫論文,就是考試,更像是高階的本科哲學課程,所以會慢慢來。
其實要了解國外名校的課程設置,可以直接去院系主頁查看,一般都有。內容還是比較詳細,大部分都有學分要求,成績要求,還有授課內容,結課方式等。至於排名可以參考下面這個網址:
The Philosophical Gourmet Report 2011 : Welcome


@王思聰


前段日子和一個北大哲學系博士也是學長見面,一見面就叫我攤開手來幫我看手相算命,哈哈哈哈,閑談之中了解到這是他們的一門課學到的,瞬間我的雙膝就送出去了


推薦閱讀:

吉他老師為職業有什麼優缺點?
意志力薄弱,怎麼改善?
為什麼國內高校沒有專門開設web前端的課程?
人長大後就一定要變得很功利很現實嗎?
可汗學院的視頻製作過程中用到了哪些軟體?

TAG:哲學 | 教育 | 名校就讀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