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河大橋》被俘英軍的指揮官在最後對炸橋行動的破壞可以歸結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么?

看過很多影評將英語被俘指揮官的行為歸因於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但個人卻認為並非如此。感覺正如之前這位指揮官和醫生的談話中說的,他把建橋視為維持大英帝國軍隊的風紀軍威和尊嚴的一項措施,因此這座大橋也就被指揮官視為這個集體榮譽的象徵,最後他對炸橋的破壞也是由於執念太深,對自己的角色定位太深而一時糊塗吧。而且之前從英軍指揮官的行為來看他始終將自己的部隊置於與日本人平等的地位上,感覺上並沒有什麼依附心態.還請高人分析一下吧。


剛才跑去豆瓣看了一眼那個影評,氣死我了,那個說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的人根本沒看懂電影好嘛!不要在意!嗷嗷嗷嗷生氣!!!!!!!!!!!

桂河大橋是我非常喜歡的一部電影,個人認為這部電影的成功之處還有一點就是它的人類學視角。影片中對不同國家人的行為和性格都有或幽默或深刻的詮釋,細節處理的十分到位。
我認為被俘英軍的指揮官在最後對炸橋行動的破壞完全與斯德哥爾摩綜合症無關。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指揮官建橋的原因——他們認為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有意義的,在這一基礎上英國人才願意進行這項工程,而不是單純的因為被俘和被逼。所以他們本來在態度上就不認為自己是受制於人的,英國人做事講究規矩,所以他們認為自己的行為只是戰爭博弈中的一個部分。這也是為什麼指揮官敢在開始時與日本人死磕。
當一切按照他們的心意進行的時候,他們認為這座橋是自己的傑作,是尊嚴和名譽的象徵,頗有一種騎士精神的感覺。實際上可以說,這座橋是他們在被俘期間存在的意義。所以當得知要被炸毀的時候,指揮官完全是一種心血付之一炬的心情——而且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當時他是不知道美國人炸橋的原因的。
這部電影的精妙之處在於,炸橋對於美國人和建橋對於英國人來說,都是一個在當時當地必須完成的任務,而他們的驕傲和自尊又讓他們必須很好地完成任務。這構成了本片的矛盾,同時也使之成為了一部經典的影片。
如果用斯德哥爾摩來簡單地分析英國指揮官的行為的話,就顯得太過膚淺了。拜託,這可是英國人的電影。


桂河大橋
2016-01-29 木水杯 歷史故事每日讀

今天要說的是泰國的一個旅遊景點桂河大橋。桂河大橋上是一條鐵路,所以先說鐵路。這條鐵路的這邊和那邊分別要連接緬甸的仰光和泰國的曼谷。

這條鐵路地勢陡峭,兩邊密林叢生,驚險+綠色=下圖:

鐵路的曼谷段是政府修復開發的旅遊景點。如果現在的沿路風景是一幅秀麗的油畫,以前的鐵路就是以血研墨的狂草。

往事不堪回首,二戰時期,日本對東南亞發動了全面的侵略戰爭,入侵了中國、泰國、緬甸。大家也能想到,日本彈丸之地,人心不足蛇吞象,戰線拉得太長,供給不足,當時急需解決的就是入侵緬甸日軍的供給和切斷中國滇緬公路的運輸線!

日本當時有一條運輸通道,就是走馬六甲海峽,海運物資到緬甸,但是問題來了,英國的各種潛水艇都在狹窄的馬六甲海峽守株待兔,只要日軍船隻一過,魚雷馬上跟上。馬六甲海峽船過不去了,底下潛艇太多了,一層又一層,太硌得慌了,容易擱淺,必須換路!


於是日本費勁腦汁,在泰國找到了一條以前英國人探索出的道路,當時由於這條道路地形複雜,密林滋生,氣候炎熱,瘴氣叢生,建設難度太高,英國人放棄了。

呦西!就它了。日本軍隊開始修鐵路,但是盟軍也不傻,你修我就炸,轟炸機隨影而至,日本人馬上把盟軍的戰俘頂到修路第一線,這招有點陰損。不能用飛機炸自己人呀,盟軍也只好作罷。原計劃6年完成的鐵路,日本軍隊16個月就修好了。但是代價是慘絕人寰的,修路的工人全是被抓的戰俘和當地人,在修路的過程中由於受到疾病、氣候和日軍迫害,6W盟軍戰俘死亡1W多,18W緬甸人死亡4W多,8W馬來人死亡4W多,還有印尼人,泰國人……可以說這是一條用生命換來的鐵路。

話題有點沉重,那麼現在說回到桂河大橋。桂河大橋在曼谷西北122公里的北碧府(Kan-chanaburi),當年泰緬鐵路的一段。一部經典的影片可能大家都看過《桂河大橋》(《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講的就是盟軍戰俘被逼迫修建桂河大橋的鐵路,當戰俘用生命的代價修建好桂河大橋鐵路時,寄托在大橋上邊的已經不是冰冷的鐵軌和無情的枕木了,而是戰俘們用頑強的毅力和精神換來的生的希望。或者說,桂河大橋已經變成他們生命的寄託。當得知盟軍準備炸掉桂河大橋時,一位英軍戰俘竟然進行了阻止,脫離了政治,戰爭,國籍,他已經把大橋看做是用自己的生命創造的建築一般,大橋已經代表了他的生命和精神依託。

大家有時間可以看看這部老電影。感受下戰爭給社會和人類帶來的不可磨滅的創傷。感受過痛苦,才能更加懂得珍惜現在的和平生活。

現在的生活多美好,有圖為證,當年的荊棘已經變成今日的密林美景,險峻的地勢已經變成了遊客的驚心一笑 。有去泰國旅遊的朋友,有機會可以去桂河大橋看看,親自乘坐下這鐵路上的火車,現在的風景,已讓人如痴如醉。

這次上圖有些多了,不過還是厚著臉皮把自己的微信公眾號的二維碼發下,希望大家以後關注,多交流,O(∩_∩)O哈哈~


我不認為英國軍官有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第一,在之前他和齋藤針鋒相對時他就提到過「俘虜的義務」這一詞。我認為正如他堅持俘虜軍官不勞動這一原則,他也履行了自己作為戰俘的義務。他是被上級命令投降的,這就代表了他是被命令去做戰俘。既然作為戰俘,日本人提供了生存條件(雖然極其惡劣),那麼戰俘也應該有義務提供勞動。
第二,既然要做,那就要做好。正如他回答部下的不解時所說的:「如果是你在給齋藤做手術,你會讓他死嗎?」。
題外話
其實不論是英國軍官還是日本人還是後來的破壞小隊,沒有誰是錯的。首先,英國軍官寧死不破壞原則,履行義務,做事就做好。日本人雖然開始不尊重公約,但最後也妥協;齋藤如果不完成任務他也會死,換作誰都會驅使俘虜去勞動。破壞小隊也沒有錯,搗毀敵人目標還能有錯?我認為電影是想突出戰爭的荒謬,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正義自己的原則行事卻得到了大家都悲劇的結果。


類似,都是在對強於自己的力量時逃避對抗,期望用妥協換取苟活。如果是你在給齋藤做手術你會讓他死嗎?通過把維持日本侵略戰爭的交通線想像成垂死病人的生命線,消除內心的負罪感。


推薦閱讀:

為什麼斯德哥爾摩綜合征是病不是愛?
如何看待布魯塞爾恐怖襲擊後,瑞典部分婦女通過戴頭巾的方式表達對伊斯蘭的支持?
有哪些名人是你黑著黑著就變成真愛粉了?

TAG:斯德哥爾摩綜合征 | 桂河大橋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