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魯迅說人們不憎道士,進而提到懂了這個道理就懂了中國大半?

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 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國大半。 ——小雜感


謝謝邀請:

興揚以道家思想的角度來補充一點,老子說的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你們在拿自己心中的道教。去看魯迅心中的道教,得到的答案和魯迅說的完全是兩回事。

蓋起原因在於道教在今天的眾人看來是很親切的,於是大家按照南懷瑾先生的說法在理解道教,在理解這句話。認為道家是藥店,只要不生病,就不用去找他,認為道士手上有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手段。這也的的確確是現在人對道教的看法,但你們要知道魯迅先生對道教的看法並不是正面的,當時的知識分子對道教的看法也不是正面的。

大家說是實用?可是佛教也很實用,魯迅筆下的和尚也很實用,魯迅曾拜和尚為師,魯迅師父的兒子也是和尚,他說出了「和尚沒有老婆,小菩薩那裡來!?」佛教進入中國後,道教會的很多佛教都會。包括現在的佛醫,禪太極等等,佛教也是很實用的。

最高票的答案,包括長生,佛教都有,只是佛教的長生需要往生凈土,基督教也驅魔,這種說法根本站不住腳。只是大家都覺得這種說法和想的一樣,於是最高了,但這些真的是魯迅先生心中的道教嗎?

魯迅曾經說:「中國文化的根底全在道教。」有不少道士對此很喜歡,喜歡拿這句話出來顯擺,但魯迅在後面說的是:「中國根柢全在道教,此說近頗廣行。以此讀史,有許多問題可以迎刃而解。後以偶閱《通鑒》,乃悟中國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此種發見,關係亦甚大,而知者尚寥寥也。」

這僅僅是魯迅先生對道教批判的一小部分,他還說過「在中國,從道士聽論道,從批評家聽談文,都令人毛孔痙攣,汗不敢出。然而這也許倒是中國的『永久不變的人性罷」。道教在魯迅先生眼中,並不是好的。

但魯迅先生對道家思想是很推崇的,如他在論語一年中說:「我們雖掛孔子的門徒招牌,卻是庄生的私淑弟子。」還有就是他對莊子的推崇:「其文則汪洋捭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在魯迅先生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他對中國文化的批判,也可以看到他對中國文化的愛,這是和他筆下那些:「自己就飄飄然覺得皮色變白,鼻樑加高,成為臘丁民族的戰士,站在野蠻的菲洲了。那就無怪乎看得周圍的老百姓都是敵人,要一個一個的打死。「的洋奴不一樣的地方。

大家現在知道了魯迅先生對道教的看法,就可以明白興揚為什麼要說魯迅不是在誇道教,是在罵道教。

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國大半。

這些裡面誰最窮?誰最弱?在現在在當時答案都是一樣的道教最窮,道教最弱小。大家都特別喜歡看隱士道士,苦道士,不愛看富和尚。我們就是看到弱小的,就會喜歡,看到強大的,就會討厭,除非是自己坐上那個位置。就像有些人他不是憎恨特權,而是憎恨自己沒有特權。

興揚並不是在憑空猜測魯迅先生的想法,魯迅為自己的佛教師父,寫過一篇文章,名為《我的第一個師父》裡面有這樣一段話,說的是魯迅先生自己的感受:「我所熟識的,都是有女人,或聲明想女人,吃葷,或聲明想吃葷的和尚。」這些和尚和魯迅像,所以魯迅喜歡。我們大部分也窮,也喜歡和我們一樣的窮的道教,一樣不得志的道教。

興揚前段時間,在知乎發了一些道教經典的經文,裡面有一句摘自《莊子》:「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惡人之異於己也。」 作為莊子粉絲的魯迅,不大可能沒看過這句話。

這句話可以解釋,為什麼魯迅先生喜歡和這種和尚打交道,也可以解釋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國大半。

道教在那個時候不富裕,佛教在那個時候富裕,耶教的信眾在清末欺負其他人,鬧出了不少教案,這些是道教弱勢,人們會喜歡弱勢,同情弱勢。

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道教的勸善語,也是勸的大家從小接受的價值觀,只是很多人做不到而已,這點大家可以看看佛教印的勸善經典,很多都是道教的勸善經典,如《太上感應篇》,因為這些思想早已深入人心,但其他宗教,一上來直接按照自己的教理勸善,相信不少人會覺得有點奇怪,會覺得你憑什麼說這個比我父母重要啊,你不扯淡嘛。

但我們道教說的是「父母之恩,昊天罔極」。

而其他宗教,總是有不少觀念和人們衝突,信了之後,自然遠離眾人了,皆因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惡人之異於己也。 故魯迅先生有此一說。

這個答案也許和大家想的不一樣,但想想魯迅先生當時的情況,他面對的境況,也是如此,《吶喊》中從回憶童年開始,到最後是最近的一件小事,一個人力車夫教魯迅如何做一個頂天立地的人。

魯迅在當時並不想我們現在想的這樣,有很多人接納,反而他是文壇的異類,正因為他是異類,所以他一直在批判,對於當時,甚至是現在看別人和宗教不一樣,就生氣,見人好就嫉妒的事情進行批判。魯迅在這裡說這是中國人的人性,但興揚覺得,這是人類的本性,是絕大部分人的本性,就像今天這個答案一樣,題主問的是為什麼魯迅說人們不憎道士,進而提到懂了這個道理就懂了中國大半?

但沒有人去關注魯迅先生心中的道教一樣,如果要批判一個人,讚美一個人,解讀一個人,一定要了解那個人,不然廖之千里兮。

只要大家願意在評價一個的時候,去了解一個人,這種喜人之同乎己而惡人之異於己也的事情會少很多。


高票答案啰嗦了一堆,射了幾十槍,就一發子彈打在了靶子邊上。

中國人為什麼不憎道士?

答案極簡單:道士提供「實用的,立竿見影的」乾貨,其他佛、回、耶教只熬雞湯。

要長生,好,吃了我的仙藥,立馬益壽延年;
要人肉穿牆,好,看了我的教科書,立馬穿牆有術;
要夜御數女而不倒,OK,吃了我的密制仙丹,腰纏十萬貫,開車去東莞;
你家鬧鬼,呵呵,你找對人了,貧道這個符你拿去,貼在門框上。甭管男鬼女鬼機靈鬼,統統鎮住,狗血一噴,保他魂飛魄散。貧道看你鬼頭鬼腦,也算捉鬼的奇才,這符,我只收你十塊錢。

……

道教土生土長,極具中國特色,接地氣,懂市場,牢牢把握了中國人重現實,輕虛幻,重實效,輕品牌,重現世,輕來生的心理。廣大群眾喜聞樂見。

而佛、回、耶等洋教呢?雖也有入鄉隨俗,針對中國市場的改變,但其雞湯本質始終不改。

我要幸福,好,信我的教,等你死了,即可飛升;
可我現在很痛苦啊,好,信我的教,你先忍著,等你死了,就不痛苦了;
可我忍不下去了啊,好,信我的教,你先禱告,喏,給你經書,念一段,等你死了,就能……

中國人怕不怕死後進不了天堂?怕。那怎麼辦?那就找個有權管身後事的神先信著,燒香也好,禱告也罷,把來生安置妥了,不至於將來做孤魂野鬼或者下地獄。然後去道士那裡談談人生,談談仙丹的煉法,談談房中術。
畢竟,現在還活著。

魯迅說,懂此理者懂中國大半。

我說,懂此理者就懂百度和谷歌,左和右,也懂保增長,也懂「老鄉,加入紅軍可以分到土地」……


打住吧,又得被封了。阿彌陀佛,真主保佑,阿門。


——8月20日補:

評論區里有不同意見,很有見地。這個問題其實很大,我的回答以調侃為主,各位不必深究,也不可全信。宗教與民族文化心理的 關係,可以開一個大論文了。我這裡指的道教,是一般草民眼裡的道教,是牛鼻子老道,是賣仙丹的,是驅鬼的,是送財神的,是看相算命的,是練各種劍法的。至於道教的本源是什麼,教義如何,有幾個鄉村野夫說的清楚?不嚴謹的概括成一句話「道教為人服務,其他宗教為神服務。」或者也可以說,道教是站在地上的,滿是人間煙火味,國人總有三分親近,一分狎昵;其他宗教是飄在天上的,遙不可及,萬一哪個和尚吃狗肉被抓住,無聊的看客總會調侃一番,在和尚禿瓢上敲幾個栗鑿:釋大師,還我香火錢來。

給佛祖上的香油錢,你憑什麼給換了酒肉?


阿城《閑話閑說》:

第16節:
魯迅在《而已集?小雜感》里寫過一組互不相干的小雜感,其中的一段雜感是:「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國大半。」
這一組互不相干的小雜感里,最後一段經常被人引用,就是:「一見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體,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雜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國人的想像惟在這一層能夠如此躍進。」這好懂,而且我也是具有「如此躍進」想像力的人,不必短袖子。現在全裸的圖片太多,反倒是扼殺想像力的。
可是「不憎道士」的一段,我卻很久不能懂。終於是在二十歲里的一天在鄉下豁朗朗想通,現在還記得那天的痛快勁兒,而且晚上正好有人請吃酒。
什麼意思?說穿了,道教是全心全意為人民,也就是全心全意為世俗生活服務的。

第17節:
道教管理了中國世俗生活中的一切,生、老、病、死、婚、喪、嫁、娶,也因此歷來世俗間暴動,總是以道教為號召,從陳勝吳廣,黃巾赤眉,漢末張角一路到清末的義和拳,都是。不過陳勝那時用的還是道教的來源之一巫籖。 ……

第19節:
再來看儒教。
舉例來說,儒家演變到儒教的忠、信,是對現實中的人忠和信。 孝,是對長輩現實生活的承擔。
仁,是尊重現實當中的一切人。
貞,好像是要求妻子忠於死去的丈夫,其實是男人對現實中的肉慾生活的持久獨佔的哀求,因為是宋以後才塞進儒教系統的,是禮下庶人的新理性,與世俗精神有衝突,所以經常成為嘲笑的對象。
禮、義、廉、恥、忠、信、恕、仁、孝、悌、貞、節……一路數下來,從觀念到行為,無不是為維持世俗社會的安定團結。
講到這種關頭,你們大概也明白常提的「儒道互補」,從世俗的意義說來,不是儒家道家互補,而是儒教管理世俗的秩序,道教負責這秩序之間的生活質量。
這樣一種實際操作系統,中國世俗社會焉能不「超穩定」?


中國這塊地方,嚴肅類宗教都是活不下去,都得被改造一圈,不然遲早要被淘汰,道教算是最接地氣的宗教,因為它貼近中國人的需要。

嚴肅類宗教在於信眾對於其宗教原旨相信,不能太實用,不然的話,今天這個有用,明天那個有用就去信其他教,那說出去就是我們宗教的信仰不堅定,老出叛徒唄!

中國人需要什麼?需要的就是有用的東西,有用兩個字就是我們生活的全部。二代目來了一個經濟實用主義,馬上奏效,而且功蓋千秋,當初王洪文也說過,他也準備搞改革開放,因為當時的中國實在搞不下去了,這段往事兒就不追究了,我想說的不是二代目改變了中國,而是中國最適合這樣的實用方式。

什麼有用就用什麼?綠教是個例外,綠教也不是中國人的宗教,大多數國人覺得綠教的人都挺傻,這樣不能吃,那樣不能吃,是抱著嘲笑的心態,加上綠教的種種作為吧!對其抱著嘲笑的心態,你還指望信它?綠教要不是有人身依附關係,我估計早就被同化了。宗教信仰不是軍隊,光靠暴力解決不了思想問題。

基督教講究的是上帝博愛,上帝的愛是用不盡的,當然跟其他宗教一樣,都承諾死後進入天堂,反正就是美好世界。但是吧!這玩意對中國人的吸引力不強,愛不愛不重要,做過的錯事兒多了也就麻木了。關鍵是天堂吧!誰知道有沒有有沒有老百姓包子好吃,搞不好還沒有特權車開開,公費報銷啥的。我個人對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持有悲觀態度,就算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也會被改造,個人覺得很有可能搞出一些精英圈子,因為洋氣嘛!我身邊信基督的都是有點文化學歷的中產,但是絕不是宗教信仰,禮拜完後,大家在一起拉拉家常,都快成行業業務交流會了。不過在中國,有組織活動都得被限制。

佛教差不多吧!只是人家已經幾百年了,所以針對中國做出了一些改造,比如搞出絕世武功這種玩意,一年到頭不知道多少武學愛好者往少林寺的藏金閣跑,非要去找絕世武功秘籍,去就去吧!居然還沒有掃地僧。佛教還有一個優勢就是提前進入,打入上層,奴化百姓的功用。這輩子被權貴欺負,那是你上輩子沒有積德,快來信我,下輩子搞不好就可以當二代,沒事調戲良家婦女,撞死老百姓。本來基督教也有這個功用,重視自省和自律,就是要安分守己,任打任怨。

道教不管有用沒用,就是現實,什麼意思呢?長生不老,伏魔降妖,畫符,貼咒,養寵物,請神仙,看風水,學武功,養生,總之覆蓋衣食住行,全面打造中國人一條龍服務。本來佛教也要做做個別業務,但就是拉不下臉來。

邪教也喜歡搞一套,把基督教,佛教,道教的道義抄一些,拿來主義發揚一下。邪教更加宣稱實用,堂而皇之的宣稱能夠包治百病,治不好那是神要收你,肯定做了什麼了不得的壞事兒。邪教還有一個作用就是要給錢,要給身體,因為你既然得到了就得回報吧!有借有還,這樣才公平。


概括起來,中國的大半就是兩個字「實用」


魯迅在《而已集·小雜感》里寫過一組互不相干的小雜感,其中的一段雜感是:「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國大半。」
 
 這一組互不相干的小雜感里,最後一段經常被人引用,就是:「一見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體,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雜
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國人的想像惟在這一層能夠如此躍進。」這好懂,而且我也是具有「如此躍進」想像力的人,不必短袖子。現在全裸的圖片太多,反倒是扼
殺想像力的。
  可是「不憎道士」的一段,我卻很久不能懂。終於是在二十歲里的一天在鄉下豁朗朗想通,現在還記得那天的痛快勁兒,而且晚上正好有人請吃酒。
  什麼意思?說穿了,道教是全心全意為人民,也就是全心全意為世俗生活服務的。
  17
  道教管理了中國世俗生活中的一切,生、老、病、死、婚、喪、嫁、娶,也因此歷來世俗間暴動,總是以道教為號召,從陳勝吳廣,黃巾赤眉,漢末張角一路到清末的義和拳,都是。不過陳勝那裡用的還是道教的來源之一巫簽。
  隋末以後,世俗間暴動也常用彌勒佛為號召,釋迦牟尼雖是佛教首領,但彌勒下世,意義等同道教,宋代興起一直到清的白蓮教,成分就有彌勒教。
  太平天國講天父,還要講分田分地這種實惠,才會一路打到南京,而洪家班真地模仿耶教,卻讓曾國藩抓到弱點,湘軍焉能不勝太平軍?
  道教由陰陽家、神仙家來,神仙家講究長生不老,不死,迷戀生命到了極端。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都成仙了,仍要攜帶世俗,就好像我們看中國人搬進新樓,陽台上滿是舊居的實用破爛。
  道教的另一個重要資源是巫簽,翻一翻五千多卷的《道藏》,符咒無數,簡直就是「十萬個怎麼辦」,不必問為什麼,照辦,解決問題就好。
  巫教道教原來是沒有偶像神的,有形象的是祥獸,羽人。張光直先生說「食人卣」上祥獸嘴裡的那個人是巫師,祥獸送巫師上天溝通,我相信這樣的解釋,而懷疑李澤厚先生在《美的歷程》里的「獰厲的美」。
  彝器供之高堂,奴隸既無資格看見,怎麼會被「獰厲」嚇到?奴隸應該是不準進電影院看「恐怖」片的人。「食人」卣,「獰厲」美,是啟蒙以後的意識形態的判斷。
  回到話題來,佛教傳入後,道教覺到了威脅。
  佛教一下帶那麼多有頭有臉的神來競爭,道教也就開始造偶像神,積極擴充本土革命隊伍,例如門神的神荼鬱壘終於轉為秦叔寶和尉遲敬德。
  《封神演義》雖是小說,卻道著了名堂。名堂就是,道教的神,是由世俗間的優秀分子組成,這個隊伍越來越壯大,世俗的疾苦與希望,無不有世俗所熟悉的人來照顧,大有熟人好辦事的意思,天上竟一派世俗煙火氣。

摘自阿城《閑話閑說》


要自殺的人,也會怕大海的汪洋,怕夏天死屍的易爛。 但遇到澄靜的清池,涼爽的秋夜,他往往也自殺了。

其實魯迅和桑塔格太像了。看不上那些沒有自由的小情懷的技術官僚。魯迅要的是張灝先生要求的、張光直要求的那種先知知識分子,或元知識分子。這樣他必然對什麼都有反對批評的境界。誰讓魯迅敵人太渣,否則魯迅早就締造了一個薩特-巴特-本雅明的文本世界,影響多少中國實驗文學!

要革命,莫如走後方。既英雄,又穩當。

也就是說,中國那些學者、哲學系學生、官僚智庫和遊民階級(農民或流氓,農民不是流氓)等等,都是在吃讓人看不下去飯又不真正做事的那碗飯。先鋒實驗家必然早早被人民和官僚屠戮殆盡。而人民也不斷被瞞和騙,自願瞞和騙。這瞞和騙,其實就是吃人的建制化,建制化的吃人比不建制化的吃人還可怕。福柯和阿倫特說過。

魯迅說自己身上有韓非的峻急和莊子的隨便。魯迅受不了民族全面的後現代化、虛無化。


沒讀過這篇文章。不過看完整個句子就猜到了
道士對人沒有要求,而其他這些宗教都對人是有要求的
和尚尼姑要茹素,終生不得婚娶。普通人如果信佛,吃素也是非常常見的。
基督教神職人員不得娶妻生子,聖經裡面也是要求人向善好入天堂的。我看國外電影電視,經常覺得要都按聖經上的來,那得是聖人了。
伊斯蘭教不僅神職人員,連信眾都不能吃豬肉,我完全能理解他們在中國發展不起來。
當然以上這些要求,神職人員和信眾也可能做不到。不過要求擺在那裡,明晃晃的違反戒律還是讓人心虛的,哪裡比得上一開始就沒有什麼要求的呢?

道教我不了解,按照我一般人的想法,他好像對信眾完全沒要求嘛。種類繁多的神,需要的時候愛求哪個求哪個。佛教還經常聽說為求佛吃素一個月的,道教都沒有聽說過。道教是中國本土化的宗教,是完全中國自己產生的宗教,從這個意義上可以理解。跟這個有點類似的是,中國的佛教喜歡頓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前的既往不咎,多好啊。
這就是中國人的性格啊。中國人並不喜歡付出太多。那個時代的宗教大部分給信徒許諾美好來世來吸引人的,因為要許諾現世太難了,宗教要能辦到就改天換日了。
不過中國人不容易上當,有點不見兔子不撒鷹的感覺吧。太講實用性。沒讓我見到什麼效果就要我不娶妻生子不吃肉,那是不可能的。

而道教有很多花樣照顧到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不然怎麼拿到捐獻?這是口味挑剔的受眾培養出最牛的推銷員吧。道教在中國的市場是極其細分、極其有實用性的。看祥林嫂去捐門檻,她那麼窮的農村寡婦,孑然一身沒有牽掛,心灰意冷幾乎精神失常的,居然也能有針對性的「罪」需要「贖」,從牙縫裡擠出錢來去捐獻,不得不說這針對性的推銷已經到了極致,達成了推銷員們培養客戶需求的理想狀態了。(我忘了是和尚還是道士了,不過在這點上差不多)當然,太細分太針對客戶需求的產品似乎容易在客戶群體轉變時跟不上潮流,只能說有利有弊吧

所以在魯迅看來,道教無異於精神鴉片,把中國人的精神嚴絲合縫的合上的一個大蓋子,使中國人從心靈、思想、知識上都失去和外界新思想、知識接軌的動力和需求,沉湎於愚昧和落後的狀態中不可自拔,上層思想的更新無法向下層社會傳達。基層農村的愚昧殘忍落後和近千年前沒什麼區別,這也部分因為精神鴉片的維持效果太好。道教這樣也是千年來進化之功。

魯迅自己是個鬥士,智者,當然看不慣佛道,尤其是道教。不過魯迅可能太悲觀了,我認為中國人入世、有所作為的方面比較集中的體現在儒家,佛道兩家是照顧中國人偏向消極愚昧的一面。但這樣兩個方面無論什麼時代其實都是共存的,只是此消彼長。魯迅的時代後一點體現的更明顯而已。即使到了現代教育普及,精神麻醉的需求仍然存在。能直面慘淡的人生的,真可以稱之為猛士了。世人需要虛無縹緲的神給自己信心,幫助自己做決定,許諾自己是個好人必得好報。(忍不住吐槽一下,現在不是據說朝陽區有上萬活佛嘛,都是什麼鬼。魯迅要是見到了,肯定就改成吐槽佛教了)


魯迅沒有進一步說明,我們就只能見仁見智了
不過我覺得以他對中國的態度,他想表達的應該不是什麼好聽的話
有意思的是我們這個時代似乎也是這個樣子
在知乎我也見過有用戶抱怨家人狂熱地信佛,然後逼迫他也信的
其他幾個宗教就更別說了
但我還真沒聽說過現代人信道教信成這個走火入蘑的樣子


我覺得道家最牛。
因為統治階級的需要,儒家把道家擠到宗教這套路上來。
又因為統治階級的需要,道教被佛教輪了一圈。
但是,他依然存在在中國人心裡。


這裡說的是中國人莫名的民族自豪感。


中國很多人,習慣於【經驗】、【實用】、【現實】、【眼前】、【輕鬆自在】的思考方式,在我看來,實在是由多重極複雜的緣由所致。

剛剛瀏覽過一個有關道教/道家提倡的問題,心裏面有一點感觸,乾脆隨便找個題目記錄下。

有人常懷一種觀念:各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由此有很多類似的成語乃至於陽春白雪的詞句,例如:對牛彈琴、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狗拿耗子多管閑事……

長久以來中國人麻木,冷漠,自私自利的心態,固然是因為生存之本能,也未嘗沒有老聃「老死不相往來」之教誨的緣故,也未嘗沒有「非禮勿視」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因。

熱情的關懷和訪問他人的生活和心界,而無謀利之圖,何其難也。

每個人類種群生存的理念都是受其自然環境和交流變遷的影響形成的。

中國幾千年文明長期都處於安定之時多於動亂和交流的趨勢之下,在日常的生存方式中,享受安逸也是一件隨時隨地的追求,在古代,只要不被壓迫到驚天地泣鬼神的地步,永遠都是試圖苟且偷生。生存本能的能量何其大也。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之語之所以振聾發聵,未嘗沒有實在長期缺乏的因素,人們長期處於近乎於凝固(人們稱之為安寧祥和—簡稱為「和諧」)的甚少流動的生活狀態中,長遠的眺望已經是一件值得「槍打出頭鳥」的事情了。

由此看來,生命的意義不在於長久而在於精彩的雞湯雖然經常在灌卻也永恆的被無視,只作為臨時的興奮劑來用罷了。

齷齪而反文明的事情看得多了,越發的會疑惑這一點。


道家的辯證法是深入國民骨髓的,什麼陰陽相生,什麼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都是中國人骨子裡的東西。無為而治,大智若愚都是其變種思想。這種思想在智者不能說錯,但流弊就成了阿Q的觀念,無論是對自身缺點還是不幸都特別善於「辯證看待」,意淫出一種自己強大且深不可測的幻覺。
而魯迅則洞察了中國人仁義道德的儒家外表下面的這一套。
同樣洞察於此的人,還有太祖他老人家。
太祖這樣推崇辯證法,除了符合馬哲本身的特點外,私以為也有對傳統文化的迎合這曾考慮。
說起來太祖和魯迅,或許是近代對國民性把握最深的兩個人了吧?

引申一下,澄清概念:魯迅究竟指的是道家還是道教?
我們知道嚴格來說道家和道教本不相同,道家是一個學說流派,而道教是有實體組織的宗教。而魯迅具體所指我認為頗為含糊,如果說魯迅的意思是宗教性的道教,那麼道教起源於東漢,何以「中國根柢全在道教」?東漢以前的歷史又如何解釋?如果說的是道家思想,原文又說過:「……而不憎道士。 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國大半。」頗為矛盾。
聯繫魯迅所處的年代,學術研究尚未規範化,用西洋概念研究中國國故學的事業剛剛興起,因此可以推測,魯迅在此問題上並未截然區分這「道家」和「道教」所以我們可以認為二者兼而有之「大約未必十分錯」。

歡迎討論。


魯迅這句話就是批判中國人的口氣,他認為中國人矮窮挫,矮窮挫不會仇視道教,但會仇視和尚,尼姑回教徒耶教徒這些高富帥。畢竟老子說要處眾人之所惡,渾俗和光么,所以道教中不管什麼層次,都不會跟魯迅所嘲諷的那些中國人站到對立面,於是魯迅誤以為道教和中國人是一夥的。尼姑和尚回教徒耶教徒都和魯迅一樣想給不信自己的人治病,於是難免被那些認為自己沒病的人所憎,所以他認為自己和那些傳教者是一夥的。這都是建立在他的錯覺之上的,其實道教也不是沒有想給普通人治病的人,只是少而已,佛教也不是沒有愛信信不信滾的人,只是少而已。而魯迅人生短暫,所活動範圍又大多集中,有沒有互聯網,沒去過歐洲。所以他所描述的道士和尚中國人也只是他所了解的那個時代一部分人罷了,至於回教徒耶教徒更是有可能只是他所遇到幾個頂多幾十個教徒的一個大概印象罷了。

還可以這麼理解,結合中國根柢全在道教。幾千年來道教習慣了中國人,中國人也習慣道教,不是不恨,而是所有的矛盾都被磨合了,而佛教之所以還會有矛盾,這就像我上面說的佛教想給人治病的人比較多,魯迅這種人也見的比較多。魯迅好像有說過「橫眉冷對千夫指 俯首甘為孺子牛」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現在有幾個人指他了,我看大多數回答都是贊同他說的,這就是個磨合適應的過程,現在的中國人素質也許比起一百年前的中國人是有了提高,但如果說提高很多,未免太過了,畢竟只是也許呢,至少我認為魯迅要是穿越到現在,他不會覺得現在的中國人和過去指著他的那些中國人有太大的不同,只不過我們習慣了他,不習慣他的人死了一部分,剩下一部分不習慣的人,即便把不習慣留給後代也只會遞減,因為後代跟魯迅不熟,誰會沒事去想一個不主動出現在你面前的人,畢竟沒有很多人給魯迅傳教。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
因為中國人怕死、迷信、信命,而道教搞得是修道養生、採藥煉丹、道術氣功、陰陽五行、預卜算卦、御女之術這些玄而又玄的東西迎合了人們的需求。道士說我能煉丹,你服了能長生不老;道士說我能看相算卦,你印堂發黑、必有胸罩;道士說我教你御女之術,能達成陰陽調和、宇宙的大和諧;道士說這裡風水好,你陰宅修這必能保家運旺盛、後世發達。僅這些,就搞得中國人鬼迷心竅。風水一說,到現在不還是有人信么?推背圖、燒餅歌研究的人還少了?擺攤算卦的先生票子不照掙著?
90年代氣功一說盛行一世,光前幾年,王林大師騙了多少無知民眾?

可能我的的觀點偏頗,非有意攻擊。


愛信信,不信滾,別耽誤老子飛升。就這種傲嬌性格,肯定受寵


道教很少干涉別人,求的是自身超脫


常視人間笑哈哈,爭名奪利你為啥?
不如回頭修正道,蟠桃會上赴龍華。


佛、回、耶三家,給你定個聖人標準,做得到就成佛上天堂,做不到就地獄下油鍋。問題是,凡人幾乎都做不到那些,於是教義容易淪為虛偽教條,招人憎恨——我強國人容易對無法做到的事情「阿Q」,做不到索性就仇視。

而道家,明心見性、隨意洒脫,道在屎溺間,甚至吃幾顆仙丹就能入化升仙,法門容易尋,得道較簡單,太符合我強國人幹什麼事情都想著「方便法門」和「捷徑」的操性了。

無知小兒,虛言妄語,勿噴。


因為他不懂。


因為道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縮影

獨善其身,逍遙自在,戒律少,想出家出家,想還俗還俗,不還俗也能娶老婆,滿足長生不死的幻想等等。。

在宗教里太討喜了,比比佛教和綠教簡直天堂


比起佛教徒,道士不化緣;比起回教,道士不立牌坊;比起耶教沒那麼多繁文縟節。
道士提供的都是具體的服務,驅邪捉鬼,做儀式法事。
和尚尼姑一來從來都是拿死後往生說事。二來法事沒套路只是一味毫無創意的念經。
花同樣的錢,最起碼道士還給你步罡踏斗畫符起陣掐指念占搖簽解讖。
不管有沒有效果,首先足夠一本正經。


推薦閱讀:

「掐指一算」的具體演算法是怎樣的?
為什麼商紂王和申公豹都可以封神,妲己卻不可以?
道教這朵宗教界的奇葩,怎麼才能把神仙之說給圓過來?
在道觀與女朋友擁抱,被道士呵斥該怎麼辦?

TAG:中國文化 | 文學 | 魯迅 | 道教 | 文學鑒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