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者張 偶然看到你的評論多次提到孫子兵法,然後就想請教書里的一句話?

用間篇有句,不可驗於讀,看了好多的解釋覺得不準確,你怎麼理解的?


《用間篇》原話不是」不可驗於讀「,而是「不可驗於度」。

這裡的度不是指度量或者計算,這裡度指天文星象。不可驗於度指:不可用日月星辰運行的位置去驗證和判斷敵情或者戰局,簡單講就是老孫讓戰爭或戰鬥決策者不要相信星象星座那些主觀聯繫。

《孫子兵法》的原話是: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不可象於事,不可驗於度,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

我對整句的理解為:能夠預測戰局的決策者(先知),要事先了解敵情,不可求神問鬼,也不可用相似的現象作類比推測(這裡的類比指非客觀現象的主觀類比),不可用日月星辰運行的位置去驗證,一定要取之於人,從那些熟悉敵情的人那裡獲取。

現代引申:我在早先的文章中就強調過《孫子兵法》是唯物的,其中心思想是基於客觀判斷的博弈。老孫在2500年前就強調不信鬼神神功;不要用非客觀現象的主觀類比進行判斷,比如(出征前旗杆被風颳倒了,看似很不吉利,但這是主觀類比和戰局無關)。其實「不可象於事」也隱含了不要用穿鑿玄學及用比喻解釋問題。我想到了中醫中的「取象比類」,中醫中脈象就是取象比類的典型(滑脈中的取滑或沉滑,像滾珠一樣;這樣用比喻進行判斷是否懷孕,完全沒有標準,無法構成集合)。同時老孫建議決策者不要信星座,他更加相信人之間基於客觀條件的博弈。

再次引申:同為2500年前的《黃帝內經》其實就用最簡陋樸素的唯物觀察法在試圖解釋人體,經脈其實是對人體血管系統樸素不準確的認識,所謂氣血概念的出現是因為古人完全沒有動脈靜脈的知識,他們只觀察了死人,死人的動脈血管是空的,血液集中在靜脈,於是有了死人」動脈中的氣「和」靜脈中的血「。——大家都有常識,循環系統是不能進氣的,輸液時,血管中進了氣泡是很危險的。古人的方法開始是基於客觀的,而當遇到問題時拉進了陰陽家的學說,於是中國自古就有的」循證醫學「傳統漸趨消失。

——還好,《孫子兵法》沒有被陰陽家玷污。
孫子兵法與博弈論。可以講,John Forbes Nash Jr等人對現代數學博弈論的研究更像《孫子兵法》中某個子問題的深入研究,因為數學博弈論中的主體是趨利避害的理性人,這些理性人的決策是自始至終貫徹的,沒有對方因素的干擾,不會自己突然改變決策。《孫子兵法》是把理性人博弈與心理學放在一個空間中去進行判斷,因為實戰中,有的人是會變卦的,甚至用趨害避利的策略去收買人心。由於我做軍事格鬥和基於社會的防身術,發覺格鬥技術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所以應用了心理學的一些方法進入格鬥技法的博弈(比如語言控制等),突然就發現了和孫子兵法的異曲同工之妙。孫子兵法提出了一種零距離實戰的方法,其實還有很多地方有待我們去進一步研究。


推薦閱讀:

為什麼說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孫子是如何得出此因果關係的?
在《孫子兵法》里,為什麼說對被包圍的敵軍要「圍師必闕」,預留一個缺口給被包圍的敵人呢?
軍事史上有哪些人可以稱得上「善戰者無赫赫之功」?
如何解讀兵法中的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

TAG:歷史 | 孫子兵法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