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隨著年齡的增長才會慢慢的理解古人的詩詞文章是多麼的美妙?

留學在外,突然看見此句「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頓覺感慨頗深,至今才發現古人的詩詞有時想起真是無比的契和人生的境遇。如果早在少年時便已體會到這些文章的美妙,而不是因死記硬背束縛而無法體味這其中的滋味,又是怎樣的光景?


同樣一處景,同樣是京都的櫻花,為什麼有人會觸景傷情,整夜整夜的喝酒,直至醉死,而有人卻熟視無睹,至多說一句:瞧,那櫻花開的好美。

同樣一首歌,同樣是李宗盛的《山丘》,為什麼有人聽不完一遍,而有人卻不敢聽完一遍,早早就淚流滿面,「還未如願見著不朽,就把自己先搞丟」?

詩詞也是這樣的,沒到那個年齡,有些詩你就是寫不出,就算寫出了,也是為賦新詞強說愁,最後老了,看著過去,搖頭一笑,說,到底還是年紀小,換到現在,就不這麼寫。

而沒到那個年齡,有些詞就是看不懂,哪怕釋義說得明明白白,還看了名家的解析,也不過就是知道了它講的是個什麼,但其中的愁緒和感情,其中的糾結和眷戀,一個連女孩手都沒摸過的男生怎麼看得懂,一個有生以來最大煩惱就是多長了兩顆青春痘的女孩,怎麼會看得懂?

拿詩詞來舉例:

《半死桐·重過閶門萬事非》

作者:賀鑄


重過閶門萬事非。同來何事不同歸。梧桐半死清霜後,頭白鴛鴦失伴飛。

原上草,露初晞。舊棲新壠兩依依。空床卧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

最後一句「空床卧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聯繫上文的「梧桐半死清霜後,頭白鴛鴦失伴飛」,不難猜測,這是首悼念亡妻的詩。

年少時,煞一讀,感覺這詞比起蘇軾悼亡妻的《江城子》不知道差到哪裡去,看看蘇軾的用字,「十年生死」、「千里孤墳」、「夜來幽夢」,把悼念寫得既大氣又浪漫,而「明月夜,短松岡」也比「原上草,露初晞」,來得更有畫面感。

不信的,不妨閉上眼睛感受下,看到「明月夜,短松岡」,你想到什麼,大大的月亮,有清風幾許,荒郊無人處,有短松獨立,旁邊一小冢,已長滿雜草,趁著月夜,有個長滿了鬍子的男人一邊拔著野草,一邊喝著酒,累了就歇一歇,嘴裡喃喃念叨著「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而「原上草,露初晞」,就比較難構建畫面感了,尤其是「晞」之一字,還不常用,再加上第一句的「閶」,會困擾到許多人,事實證明,含生僻字的詩詞,受眾程度比所有字都輕鬆認識的詩詞要差上許多,所以,寫作的各位,千萬別為了逼格,而用些只有死掉的人才會用的字啊,看著好累。

當然,在詩人的年代,大概這些字也是很常用的,不過,我還是對極愛用各種生僻典故的詩人,心懷敬畏……

總之,在很長一段時間,我就覺著這是首還不錯的詞,但不知道不錯在哪裡,也不明白它為什麼會有那樣高的地位。

然後,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漸漸增加,漸漸就明白了它能夠成為賀鑄代表作之一的原因。

你只有在失掉了很重要的東西,或人,然後在晚秋或初冬來臨之際,恰巧看到灑落了一地的梧桐葉,抬起頭,孤零零的樹枝上還掛著些枯黃的殘葉,也在不斷的簌簌落下,你只有這時候,才能明白「梧桐半死清霜後」是什麼感覺,既而感受到「頭白鴛鴦失伴飛」的苦痛和無奈。

而有關最後一句,我更有深深感觸。

那是幾年前,我穿的襯衣破了個小洞,在腋下部位,所以補補還能穿。那天女友來找我,急切地想向我證明她將來會是個賢惠妻子,拿出新買的針線就給我補,還不許我打擾。

她哪會這些,我又怕她扎著手,又想好不容易見一面,春宵一刻值千金,雖然是白天,不值那多錢,也值個五百金啊,頓時後悔告訴她衣服破了的事。

她就那麼認真地補著,我懷疑她是故意捉弄在一旁心急火燎的我,這種事,誰又知道呢,以後也不會知道了。

然後,終於補好了,或者說,終於補壞了,縫得丑得要死,我怎能不生氣?

捅了這麼大的婁子,不好好懲罰一番,將來如何在家中立威?

所以我決定狠狠地將她批判一番……

三年以後,又是晚秋,窗外有雨。

那天我感冒了,可能是前天打籃球出的汗太多,回來時被風吹的。

生病了的人,情緒就會稍微不好些,我坐在窗前,無聊的往外望,窗外什麼都沒有,我也什麼都不忘。

身上有些發冷,我就翻件衣服披上,隨手一翻,掏出了那件她補過的襯衣,雖然補的丑,但後來我也沒再讓別人補過,就那麼一直穿。

腦子裡一下子像電閃雷鳴,「嗡」的一聲,渾身汗毛豎起,我迅速地將襯衣塞進去,手忙腳亂的翻出件外套來,然後趕緊離開,半靠著床,想玩會手機,可是怎麼也玩不進去。

那時候,響在我耳邊的,正是《半死桐》的最後一句:「空床卧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

每一個字都像是寫給我聽,那個曾幫我補衣服的可愛姑娘,也不知道怎麼樣了,打開手機,她的號碼還躺在那,但無論如何撥不出去,也不會再撥出去。

她或許正在工作,忙碌於各種瑣事,大概還穿著我買給她的裙子,因為她的所有衣服都是我買的,而我的所有衣服都是她買的。

她或許正在工作,但忙裡偷閒,跟新認識的男孩聊著曖昧,不時的嘴角抿一絲笑容,這時候,另一個追她的男孩來了微信,她就隨手回幾個字「在工作,回頭聊」。

她或許正在工作,但工作的不順心,有個要緊的文案也不知道該怎麼寫,心想要是他在就好了,他准能寫得漂漂亮亮,讓領導大大的讚賞,唉,當初太過依賴他,搞得自己什麼都不會,不想了,想這些幹嘛。

可是雖說不想,她卻無意識的拿起手機,名字早刪掉了,可是號碼還記著,隨手就打出來,可是無論如何撥不出去。

那個號碼,大概是永遠都不會撥出去了。

什麼樣的情境下讓你突然有種「心上開出一朵花」的感覺? - 張兆傑的回答


生活經歷不夠唄。

但這東西無解,你不可能等你有了某個生活經歷,然後再有人來告訴你,你看某某詩詞寫的多好。你不去刻意去背,以後就是很難明白了。

這就跟寫程序一樣。有些人不斷強調某某東西不用所以不去學,事實上,就是因為不學,所以到了即便能用的時候,你也不知道有某個好方法可以用。然後就這麼一輩子做初級勞動了。


因為曾經那是詩句,長大後就變成了人生。


恰是因為那應試教育讓你熟記了這番話。

才使你有機會懂得了這番感受i。


你本讀不懂它,只覺得不過是華麗詞藻堆砌工整的文章,可忽的有一天你卻發現那一字一句說的都是你的故事,這時你才真正明白了什麼叫感同身受。 少年時讀到蘇軾的「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之時,胸中抑鬱難抒,但也只是苦悶之氣,直到有一天真的望著嬌妻孤墳的時候,那悲苦與之千年前當真一般無二。
讀到「怕人尋問,咽淚裝歡。
瞞,瞞,瞞」之時,可曾想到過唐婉弱柳扶風,身似鞦韆索,又看到自己在眾人之前強顏歡笑?
讀到「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時,是否看到易安那形單影隻的身影,望著那南飛雁清淚滿衣衫?
當你讀到「淚彈不盡臨窗滴,就硯旋研墨。」時,你是否也心有戚戚焉,為那就腦海中的人紅了眼眶?
只有遭逢過苦難的人,才能寬慰別人。


的確是生活經歷不夠,後來漂泊在外每次想家。
看著月亮都會想起那一句:千里共嬋娟。 即使電話網路通信那麼發達也不能時時溝通,有那一輪明月做伴還是能稍解離愁。 那裡寄託了作者感情,寥寥數語忠實的記錄了作者的心境。
什麼感情,工作,生活,包括思想,都可以記錄下來。古人看到美景不會只會說:太漂亮了我要拍照紀念,然後就過去了。
那麼多詩詞古文,是那些年代的縮影,是文化的代代傳承。
你以為變了么,骨子裡沒有變,歷史一次次重演。知曉了科學,用上了電就跟古人不一樣了?非也,內在也是一樣的。
因為流著同樣的血。
現在再來談談,為什麼察覺到古人詩詞與當下的人生無比的契合,換句話說你我就理解了。
從應試教育一路走來的我們,可謂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雖然那些都是灌輸進去的,但沒有無用的知識,只有用不到的地方。即使生活中用得上的不多,但是不會恐懼這個世界,什麼px問題,什麼一氧化而氫,面對神論會去思考,不會無腦投降。
記得知乎上曾有人問:讓年紀小的孩子背那麼多詩詞有什麼用?好像是這個問題。各路大神各抒己見,不過大多數還是贊成在小時候多背一點多學一點。
忘了跟不學是兩個概念,記憶是會儲存在腦海中的,有的時候想不起來是因為沒有被激發。等你遇到了那一刻的場景,自然會想到。什麼得意,什麼失落,什麼憤憤不平,什麼惆悵滿肚。在出現的那一刻,你忽地明白,我所經歷的古人都有過,至少感情上面都是重複的。
奔波在外,流離失所,此刻你需要寄託需要共鳴,想想古人,想想自己。從詩詞文章中跨越時空對話,你會發現不是你一人孤獨寂寞,無人可語,給你以心靈上的慰藉。
詩詞的作用大抵是如此吧!
最後少去看什麼外國的心靈雞湯,都是些什麼鬼。哈哈哈,就這樣。


我真的不知道為什麼應試教育又躺槍了。


那種早知如何我便會怎樣的想法會不會讓人過不好現在呢。呵呵,有些東西總要到那個點才能體會一二的,發現了就挺好


一年前曾迫於生活壓力,和七名同樣窘迫的小夥伴同住在一個寢室裡面。
我們總是在工作和學習歸來後的深夜,疲憊著談論著對未來生活的暢想。記得有天,風雨大作,擊打得窗口叮叮作響,我倚在床的欄杆,憑著當時的心境,隨口說了一句「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我只知道,那一瞬間穿越時空的共鳴感,打消了內心長久的失落和無助。


給你說個故事。
-------
⑴女人從書店裡抱著一堆書回來。在接下來的幾個星期內,她一本接一本地,很快就讀完了這些書。但是,當她打開最後一本書的時候,女人驚訝地皺起眉頭。這本書全是空頁,每一頁都是空白無字。
  ⑵女人把這本書拿回書店,但書店經理不讓她退書。「已經寫在封面上了,」書店經理說,「本書無文字,而且是不可退貨的。」女人很生氣,她要是知道書內無文字,是不會買下這本書的。但是書店經理就是不鬆口。女人怒氣沖沖地離開了,她將書扔進了垃圾箱。
  ⑶幾天後,女人在地鐵上看到一位男人在閱讀這本無字書。她氣瘋了,在擠滿了乘客的車廂內尖叫起來。「裡面沒有文字,你根本就無法閱讀!」但男人在保護著自己。「你可以假裝,」他說,「沒有任何法律禁止假裝。」
  ⑷「我覺得,如果在特殊光線下,也許是會有文字的。」坐在附近的一位女人說。她手裡也捧著一本無字書。「這真是太愚蠢了!」女人尖叫,「難道你們不知道這是多麼愚蠢嗎?難道你們不知道這是不可思議的嗎?」
  ⑸到了下一站,一位警察被打電話叫來制止這場爭執;電視攝製隊趕到了現場,女人接受了現場採訪。她大聲地抱怨這本書,抱怨的時間還不算短。
  ⑹第二天,這本書出現在暢銷書排行榜上了,同時在「小說類」和「非小說類」上榜,女人感到狂怒,暴躁,震驚。她打電話到一家電台的「脫口秀」節目,開始大肆抨擊。第二天又打電話過去,接著還不斷打電話過去。她再次出現在電視上,這次是跟作者辯論。
  ⑺「你的書是個笑話!」女人說。作者只是坐在那裡,笑而不語。
  ⑻不久,女人出名了。她甚至自己寫了一本書,在書中呼籲銷毀那本無字書;作為對她呼籲的回應,無字書的銷量直線上升。
  ⑼女人氣急敗壞,她不知道該怎麼做。她覺得自己就要發瘋了。
  ⑽然後,有一天,在大街上,一位男人走上來,往女人的臉上啐了一口。女人站在那裡,震驚,渾身無力。她沒有意識到所有人都恨她。她轉身,一路哭泣著跑回家,把門鎖上,整個人癱倒到地上。
  ⑾她手腳並用地爬進卧室,用毯子把自己蓋了個嚴嚴實實。整整一夜,她躺在那裡抽泣,感覺就像自己要死了似的。
  ⑿到了早上,女人將電話插頭拔了下來。她再也不想被邀請上電視了。她在床沿坐了一會兒,然後,她慢慢地站了起來。
  ⒀女人翻開了嶄新的一頁。她將自己的注意力轉到了其他事情上面。她開始養成各種愛好,她去做深水潛水,她甚至結交了一些朋友。在失去了因女人的憤怒引起的爭辯之後,無字書的銷量開始下滑;並且一個星期接一個星期地下滑,直至有一天從排行榜上消失。女人自己的書也在排行榜上消失了,她對此甚至都沒有注意到。
  ⒁歲月在流逝。女人遇到了一位男人,她陷入了愛的漩渦,並且結婚了。她有了孩子,撫養他們長大成人,看著他們建立自己的家庭。她與丈夫的感情有過一段困難的時期,但最終還是沒有分手。然後,終於有一天——在她人生的晚年,她的丈夫去世了。這之後,有好幾個月,她都無法入睡。她在屋子裡徘徊,感覺很失落。她打開所有的燈,然後又關掉。她坐下,站起來,再坐下。一天晚上,她在閣樓上翻看丈夫留下的東西,看到了一本無字書。她已經多年沒有想到過這本書了。
  ⒂她慢慢地將書打開。令她感到驚奇的是,書內是有文字的——有大量的文字,非常明顯地印刷在上面。她翻到第一頁,開始閱讀起來。她讀了一個通宵,到了早上,當女人閱讀到最後一頁的時候,她發現自己在小聲地哭泣。這是她一生中讀過的最美好的一本書,她真希望它沒有結束。
  (作者【美國】本?盧瑞,陳瑞生譯,有刪改。)
---------

文字是器皿,不同人的文字般若不同,所創造的文字境界不同,文字器皿容量不同。優秀的作者可以造出承載廣闊人性的器皿,器皿的極致便是中國古代文人所追求的文以載道。
多年之後,你讀到的不是詩句,是透過精妙的文字器皿承載的,你人生經歷所醞釀的醇酒。


一言以蔽之,「少年不識愁滋味」。

很多事情在你沒有經歷過之前是很難有共鳴的。
很多景色在你沒有見過之前無法想像它有多麼美麗。


要是沒有應試教育,你真的會記得這句古文嗎!

我覺得古文一直都很美,年齡的增長可以轉化為閱歷的增加,有些故事就是要感同身受引起共情讓你潸然淚下,有些音律與格調的美是你靠著知識的積累,也就是靠著你對古文的閱讀量而滿滿領會的,與其說你是長大後懂得了古文的美,不如說你就是在那個時刻有了一點點古人早就用優美的語言描述過的感受而已。


單單《從軍行》中這1句:
牙璋辭鳳闕 鐵騎繞龍城
就可以支撐起半部電影了。
畫面感太強,辭文官願當卑微百夫長 鐵騎踏破匪首都城。

小時候不知道是了解太少
唐詩宋詞是穿錢的索子
只有索子無錢可穿泛泛無物
只有銅錢無索子穿凌亂不成體統
醬紫...
因為要給小寶取名最近在翻唐詩宋詞,迷上了,和以前上學時讀的感覺截然不同。各位也可以試試!
然並卵,上戶口時不給改名一定要同出生證,各位沒有小寶的長個記性了...


少年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年輕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成熟了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所有詩詞歌句都是作者有了一定人生經歷與感慨的產物,現在你的人生境遇與作者有了那麼一絲共通之處,自然就感受到了,跟你出沒出國沒關係,更別怪應試教育。


一首好的詩詞必須是在一個恰當的時間,恰當的地點,恰當的人物,借用一個恰當的時機運用恰當的言語把自己心中恰當的情感表現出來的。

這其中,時間可以用其他時間來代替,地點也可以,人物可以,時機可以,言語本身存在不必替換,只有情感!情感!!情感!!!詩詞重意,只有你和這首詩詞有情感的共鳴,你才能真正領會這首詩詞的真正意蘊。

而要想擁有情感的共鳴,最快的方式莫過於閱歷,沒有那麼多的閱歷你是絕對絕對無法體會一首好的詩詞的真正意蘊的。你說你懂了你就真的懂了么,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現象,小學時讀詩詞一番味道,初高中讀詩詞又是一番味道,大學時讀詩詞再是一番味道,真正原因在於我們經歷還不夠豐富,對於人世間各種情感波動,世態紛紛還不夠透徹啊!

沒有那麼多的閱歷,安能承得起那麼重的人生~又安能引起情感的共鳴,從而讀懂一首詩,一首詞~


年輕時,心裡有點事就想找人說出來,寢室卧談會,煲電話粥,簡訊,甚至還會寫信。有點小情緒,日記寫起來就沒完沒了。總之,生怕語言不能完全表達出自己的一絲情緒,儘可能地用各種形容詞各種比喻排比擬人等修辭手法。
前段時間,因為一些瑣事情緒有些低落,老同學察覺出我情緒不佳,問怎麼了。本想傾訴一番,卻又不知從何說起,更清楚說了也沒什麼用。那段時間,下了不少雨,天一下子涼了不少。突然想起那首中學時讀過卻不以為然的詞。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於是,跟他說,沒什麼,天一下子涼多了,不太適應。

大概是因為詩詞能將一個人有千言萬語卻又無從說起的心境幾句話就精準得表達出來,淋漓盡致,讓人有種知音的感覺。


個人覺得喜歡詩詞這些啦跟年齡和應試教育這些雖然關係蠻大,但並不是很絕對的關係呀,那麼多從小就喜歡詩詞的人難道都是裝出來的?

我覺得在年少時就體會到大多數詩詞的美麗並沒有什麼很困難的地方呀。這個主要就是自己多積累多閱讀多感受多經歷多思考,就慢慢能體會到的。並且題主沒有感覺到詩詞本身也是有音韻美的么,就算沒搞明白啥意思,多讀讀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嘛。就像歌一樣,很多歌你可能體會不真切其中的深情,但這不妨礙你跟著節奏讀出來嘛。所以詩詞之美並不局限於文意,這絕妙的文字排列組合難道不值得讓人為之流連么?不管你是覺得看起來高大上裝逼必備,還是覺得小清新簽名來一發,亦或是覺得情之深處不能自已,這麼多詩詞總有一款能夠滿足你嘛。詩詞本身就是一個如此複雜的體系嘛,多讀多尋覓,有啥需求滿足不了的?

題主想想詩詞難道就沒有應酬之作了,這本身就是一個能滿足社會各階層360度的一個系統嘛,用當前的話說就是兼容性杠杠的。詩詞之美,也在於很多方面,多看多讀自能發現其中美妙嘛。想想人家王勃才多少歲就寫了那麼漂亮的詩,人家寫《滕王閣序》的時候會比在座的各位大?詩詞這東西嘛,說實話真的跟年齡啥的關係不大,有心就能在其中獲取到樂趣。

至於所謂的應試教育確實讓很多人都對語文產生了厭惡,不過說實話就算沒應試教育難道很多人就會天天捧書讀詩,真是太看得起學生這個群體了。還是學生的想想看就知道身邊人是打遊戲打得多還是看書看得多,再說了應試教育有禁止你讀詩?自己沒興趣讀啥的也不要老怪到應試教育上嘛,雖然是蠻糟心的,但什麼鍋都背了也是夠中槍的。

接下來說說答主的個人經歷,答主初中就喜歡沒事背幾首喜歡的詩詞了,我現在都還記得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這首詞是初一背的,當年哪裡知道是什麼意思,但就是覺得很好,很想背下來,雖然背的時候搞不太清這說的是啥,但那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種逼格又高又霸氣的詩每每讀一讀就覺得整個人的氣場要爆炸了(不知道有沒有誰也有過像我這麼蠢的經歷),配上若有若無的哀怨和嘶啞,簡直感覺自己吊的不能再吊了好么,誰說年少不能喜歡詩的,就算讀不懂我也喜歡我也讀,你還能打我不成?

到高中尤其是高三的時候,因為學業也比較累,每次早讀別人背字詞讀音好詞好句的時候,我就讀詞讀詩,沒有經歷過的真的難以體會到那種美妙的心情。就像是每天累死累活之後找到了休息的機會,就像是每天機械化地刷題之後感覺到了心裡流過的一股暖流。當我讀到「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時候,真的是有一股豪情萬丈而起,讀到「忍把浮名,換了低吟淺唱」的時候真的蠻嚮往這種心境的(答主當年也是蠻反動的,天天沒事就寫寫應試教育之弊端這種讓人完全停不了筆的文章,內心也常常是波濤洶湧的呢),還有就是「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這種,我是沒有經歷,但我覺得我很喜歡,我這輩子都忘不了這一句話。這其中的滄桑然後並不妥協的態度真的很震撼我,也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我對生活的態度。這真的是高三階段每天讓我十分開心的時間段,就是這個早讀大聲讀詩詞(真的很大聲,隔壁班都聽得到),大聲讀詩詞真的很快樂,真的感覺到詩詞是一種能夠讓你從日常生活的艱難中解脫出來的一種方式。還有一個時間段就是晚上睡覺前看散文,這個要是機會有興趣以後也可以寫寫(關鍵看有沒有贊,嘿嘿)。

所以你說題主,年少真的體會不到詩詞的美妙么?我並不這樣認為。詩是詩,每個人讀詩都是會有自己的想法,讀詩不僅是讀詩更是希望能讀到自己的內心。所以題主你現在開始體會到了詩的美妙不妨繼續進行下去,現在不晚什麼時候都不晚。千萬不要後悔自己年少沒有詩,卻又在中年錯過了詩。


如果早年就看遍了世界的種種,還有繼續活下去的必要嗎,少年?


所謂感同身受,你身沒受過,談什麼感同呢?


推薦閱讀:

如果算命的說堅持你自己的夢想會四處碰壁且不會有很大的成就時 你們會怎麼做?
達芬奇的智商據說高達220,思維可以用右腦成像,這種說法有依據嗎?可以借鑒嗎?
18歲女生,近兩個月突然發現人真正掌握在手裡的只有短短20年,再也沒有小時候那種對未來的期盼,怎麼辦?
鼻音重的人怎麼讓聲音變得清晰嘹亮一些?

TAG:生活 | 文學 | 現實 | 留學 | 古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