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院包場看電影要花多少錢?

畢業季,我們班打算包場看電影,班級總共117人。
附近一家影院開出的價格是2800元,單價與團購票一致。
按理說包場應該非常便宜才對,我們預計的觀影時間是6月20號,星期四中午。

希望業內人士或者有相關經歷的前輩們能科普下包場電影的費用。對了,我們在合肥


非影院從業人員,只能淺顯地聊聊我對影院定價的理解。

你們如果包場看的是正在公映期的電影,那麼影院經理能給你們的價格是有最低限制的。因為檔期電影的片方和院線分賬時會有一個最低分賬價格,合肥算是三線城市(好像最近已經將合肥劃歸到二線城市了),那麼一般國產電影的分賬價格基本不會低於15元。再算上影院的基本成本(人員水電稅費等),那麼差不多就是團購價格了。

你們如果包場放映的不是正在公映期的影片,而是放映一個你們自己拍的畢業紀念短片什麼的,那麼你們是可以和影院經理談判價格。因為這種情況下,你們算是租用場地。
但是對於影院經理來說,他仍然要考慮一個機會成本的問題——他把這個時段的這個場地租賃給了你們,和賣電影票相比,哪個利潤更高呢?

6月20日,國內正在上映的熱門電影,要麼《超人鋼鐵之軀》,要麼是《速度與激情6》【最新消息,6月20日定檔影片是《超人鋼鐵之軀》,這是一部3D電影!哇咔咔】,作為好萊塢大片,票價比一般國產電影要貴,而且分給片方的錢更少(也就是留給影院的錢更多),那麼,哪怕中午時段的上座率只有30%左右,影院經理都會毫不猶豫地放電影,而不是租給你們。
(如果你們能以不到25元的人均價格看《鋼鐵之軀》或《FF6》,我覺得你們已經很夠本了,同學!)


我曾經租過影院放映廳作為拍攝場地,但我們租賃的時段是從晚上11點開始,到第二天早上9點。對影院經理來說,他需要支付的成本,除了人員的加班費外,其他基本上都是零成本。但我們最後還是按照包場價格支付的場地費用——因為,人家能租給你就是幫忙了,他完全可以不掙這個錢。


樓主包場的夢想,想必已經實現了,但我在知乎上賣弄專業知識的夢想還未曾實現,哪怕一次。終於逮住一機會,作為前影院從業人員(我會厚顏無恥地告訴你我還是經理嗎),我可得暢所欲言一番。
誠如圈內人小北兄所言,影院最低票價根據城市經濟發展水平,是分三檔的。第一檔:無懸念,北上廣深。第二檔:各種省會以及直轄市,還有南方一大波縣級市等。第三檔:大部分你沒聽說過的四五六線城市,甚至包括一些北方人口不足10W的小縣城(我在自黑)。
通常來說,在經營影院前,上級單位都會給予文件指示。之於我曾混跡的影院,主管單位就是中影集團。他們負責提供影片拷貝,(其實就是一特供版移動硬碟,一般都是西數),然後我們下載到放映機。最後,便是等待中影內部網站提供密鑰。一般都是在影片上映前一天更新到只有我們才能登錄的內部網站。下載以後,拷貝到U盤,然後錄入放映機。哈哈,別以為這時候就可以放映了。時間沒走到上映當天零點,萬事具備,影片也無法放映。
其實這些技術性因素,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沒有什麼實際意義。真正喜歡電影的人,興許會覺得有趣兒。
但大多數人可能更關心電影票的定價機制,我隨便扯扯,諸位看客還望笑納。
經營影院沒多久,很多人便質疑票價過高,有人問可否10元,有人問可否5元,更有甚至詢問可否免費包場,體驗尚好,來日方長。對於這種缺乏常識的問題,我很是無奈。於是乎,專門在我做的公眾微信平台寫了一篇文章,講述定價機制。可我相信,百分之九十的人壓根沒耐心看我嘮叨。對他們來說,價錢才是王道,其餘都是扯淡。突然,忍不住感謝知乎,跟我提供一嘮叨地兒,而且還有不少志同道合之人能堅持看我嘮叨這麼老半天。
根據我三個月前查看的信息,最低定價如下:
第一檔:30元,所以你一般很少在北上廣深的團購網站看到30元以下的團購券。
第二檔: 25元,我常年在西安上學,經常以20元的價格購得團購券。別急,走到影院,售票員常常會要求我加5元或是10元,這與上級的要求也算吻合。Ps.也有意外狀況。我曾經在鄭州德化街奧斯卡影城斥資25元購得兩張電影票?兩杯小可?爆米花兌換券。對於他們是如何實現如此低成本經營,我至今不明所以。而且你一旦經營過影院,你就知道這樣沒有節制地損耗設備,是很過分的。一般影院上座率較高,便會被中影集團和影片發行方合作成立的第三方監督公司盯上,謹防你隨意定價,以確保各自利益。舉個例子說:一張影片25元,影院和中影各自分成50%左右,也有52%和48%之說。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沒法賣10元一張票,因為如果中影規定最低票價是25元,那麼假設賣10元,你還是得向中影上繳12.5元。所以,賣10元的話,你就是虧2.5元,對了,這還不包括人工成本和設備損耗以及各種雜費。
第三檔: 20元。比如我的城。人口不足八萬。老齡化嚴重,年輕人多漂泊在外,缺乏主力消費人群。我費盡心思,各種網路宣傳,用兩個多月的時間吸引了500多個人添加影院公眾微信賬號。每晚勤勤懇懇製作次日放映內容,早晨八點定一鬧鐘,發布給用戶。大家已經習慣了微信的推送,卻還是缺乏消費動力。我常常把我的努力定義為:一個理想主義者的一次失敗踐行。
當然,以上所描述的最低票價都是理想狀況。基本上很少有影院這麼做,因為他們還得讓會員感受到實惠。二檔城市普遍都會在此基礎上加價10到30元。你辦理一會員,打一八折,讓你感覺挺好。一檔城市就比較隨性而為了,普遍加價在30以上,甚至於50以上。但這些地兒不愁沒人,所以你前往北上廣深的大部分影院,常常會感覺到中國電影市場正在蓬勃發展。在我看來,一線城市所給人帶來的錯覺,有意無意間遮蔽了中國電影市場存在的許多問題。如何實現地域間均衡發展,是一個長期橫亘在電影市場的一個問題。
樓主只是想問個包場的問題,結果我……抱歉,我有一瞬間真以為自己是來學方舟子科普的


每部電影發行方都會給院線規定一個最低票價,包場的價格一般就是最低票價乘以影廳座位數,當然還得參考所包時段,周一一大早肯定要比周六晚上七點便宜。


去年《雲圖》剛上映的時候,那天上午,我17元團購了一張票,取了票,還有一個多小時,我就去商場逛了一下,時間差不多了,我又回到電影院,眼看就到放映時間了,還沒見人進場,我就忐忑的過去檢票了。檢票人員驚奇的看著我,說:居然有人買了這場。於是打電話叫人放映。

於是我就以17元包場看了一次,連廣告都不帶,直接放片的《雲圖》


我有一次去小庄電影院看電影 正好門口有一哥們是話劇導演 跟他聊了聊話劇 就帶我去樓上看話劇去了 然後話劇結束下樓看電影 發現電影已演了一半 放映廳里除了工作人員就是我一個人 這就是我包場的體驗


差不多就是這個價,你認為的「包場更便宜」,是覺得租場地比較便宜吧。可是這個和租場地開年會是不一樣的,如果是比較熱門的電影,你不買票的話別人也會買,所以包場價格底線就是團購價。如果那種已經過了熱映期或者完全沒人看的爛片,一場兩個觀眾都嫌多的場次,他們自然樂得幾百塊包出去。要看的電影不一樣,包場價格自然不一樣。


運氣好的時候29塊錢~


上班時間請假看 基本包場


曾經25塊錢包場看了魔獸


早上10點,下午4點。全都是包場,


現在就是包場 沒人啊 ,一個人看,有點嚇人的好伐!!!


前天,18塊!包場!

《一條狗的使命》第一場 買票的時候還有好幾個,去的就我自己!有點蒙圈,不過挺爽……


作為影院的市場部負責包場票務以及廣告業務的非業餘人士給你回答一下,包場的費用就是 發行價乘座位數等於 包場費 這個發行價25、30或者35都有可能 看影片,還有影院給你的報價。一般都是按這個常態再走。包場除了普通的看個電影,還可以有映前活動,類似產品宣講,公司企業宣傳片,個人求婚,學術報告,年會抽獎等等


我在合肥的時候單位包場,我負責談的是25的價格,晚上8點檔的黃金時間,周幾忘了。合肥電影團購價格還是很便宜的,最低到16.8,我看過!


中午場VIP小包60人那種。買2張票也就500。進去保證沒人就你兩,想座哪就做哪,想幹啥就幹啥。電影結束了,還有阿姨過來給你打掃 。


包場價格如果是連鎖影院則就是單價*座位數。如果是獨立的電影院,可以和影院去協商,但是結果一定也是單價*座位數,但他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單價。影票有最低發行價,通常不會低於最低發行價,可以等於。因為每出一張票都要有明確的記錄並與相關部門和公司進行分成。


剛剛回來,不邀強答:剛剛在一家新開業的SFC上影,看了一場專場小廳《雲中行走》,工作人員很敬業,我遲到了,到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播放五分鐘了(不過我估計在試機器的可能性大些)。

一個人靜靜地看完了。


去年各種在線電影票紅包,免費包場不是夢


關於錢差不多就是團購價。單位包過。
如果非常在意價格
建議選擇遠離市中心上座率低的影院,並選擇冷門時段。周四中午這個時段挺好,但是20號是臨近國產保護月,好萊塢大片要在兩個月的保護月前撈最後一筆,那個時候基本沒有國產小成本電影的空間。能以團購價包場已經是很好的選擇了,不虧。
另外,為什麼不選擇租下學校階梯大教室呢。學生不怎麼在意影音效果,主要還是氣氛。以前學校里電影協會每周都在大教室放老電影來著。


推薦閱讀:

公司在履行社會責任時,是否會與自身行業與公司特點相結合?這種差異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呢?
开一个包子店需要注意什么,有什么经营技巧?
為什麼屈臣氏的收銀台普遍設置在裡面?
「新媒體營銷」出現後,相對電影業的傳統營銷方式有哪些改變?電影營銷未來的大方向在哪裡?
優秀管理者需要具備的氣質?

TAG:電影 | 生活 | 商業 | 電影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