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建築中的隔牆要盡量上下對應?

我是一名建築學大二的學生 我們現在在做小別墅設計 老師告訴我們 建築樓上樓下的隔牆要盡量對應
但是一直想不出如果都不對齊 會有什麼不好的地方 因為現在都是框架結構 隔牆也不承重 理論上是可以隨意放置的
我能想到的只有施工不方便 不美觀(梁會裸露在2樓房間的天花板上)
如果做成下圖這樣 會有什麼問題呢


@豬小寶 說專註黑建築師三十年,那麼作為躺槍的一員,當然也來參與一下這個話題。(有點長,抱歉)

必須說把小寶君的帖子看完完全沒有被打臉的感覺的說,倒不如說用一個例子很概括的交代了多種結構的可能性,如果以後碰到類似的在結構上的扯皮,大家也可以把這個帖子翻出來(把文字部分遮住)指給合作的結構師看,諾,認識這個貓臉大叔嗎?這樣子的結構不就可以解決了嗎?


但是,如果看完他的回答,得出的結論是:啊呀,原來考慮造價安全方方面面後就沒得選擇了啊,不是我的創意不夠,而是我國的大環境不給這個機會啊。那麼,豬小寶回答的信息量就被浪費了。


===關於工程師和建築師關係的分割線,以題主的例子隱身的部分在下一部分===

一直喜歡以前ARUP的皮特萊斯(Peter Rice),在 建築師對於建築結構設計需要了解到什麼樣的程度? 里提到過他。 之前看過一個視頻,萊斯叉著手撐著講台把自己工程師在建築項目中的身份比作莎士比亞《奧賽羅》中的伊阿古(Iago),因為他覺得工程師會習慣性地阻止一些突破性的設計出現,這是因為結構師的確有義務去保證可行性和穩定性;但是他還是很戲謔的跳出來把自己比作建築業中作梗的傢伙。這也是為什麼萊斯願意離開ARUP組建自己的公司,為的是能接手自己心儀但是ARUP認為要賠錢的工程。

在微博上認識一個很有意思的結構師,當時兩個人討論到蓬皮杜藝術中心的時候,我把蓬皮杜那個桁架結構的設計連同萊斯的自嘲貼出去並@了他。當然也就被別人看見了,有些回饋是這樣子的:

是呀,穿件polo也要把領子立起來的裝逼犯,靠嘴忽悠個東西,最後就得結構工程師來擦屁股。搞設計的也能腦補自己在工程師那裡的評價。小寶君的文章里的結構師每次都是在建築師張嘴就要的時候一聲脆生生的哥,就立馬把問題解決了的。然而實際上是在新的結構中也許又發生了新的問題,然後建築師「又」不滿足了。這當然不該算是建築師難填的欲壑,也不該視為工程師賣萌的綏靖。這是在邏輯起點上就有缺陷的命題,這就不是建築師和結構師該有的關係,雖然行業里一直就是這樣。

用個老圖表:原出處智能建築(包涵綠色建築)的設計過程中,建築、結構、設備三個工種的分配與協作較傳統建築的模式有何改變?

這是一個在建築項目中表達「付出與回報「比值的圖表。由初步設計到深化設計再到施工後的階段,努力值在越初期的時候關聯著越大的效益,然後隨著項目的具體設計上的努力漸漸被物質化為實際,這就意味著,越早的考慮清楚一些問題就會帶來潛在的更有利的結果。(而項目進入施工階段,一切就幾成定局,所以兩個數值都下降表示相關性下降)。所以,在小寶君的故事裡,理想的情況應該就是建築設計和工程策略坐在項目初期就應該對整個項目有一個全盤的估計。相互配合產生設計。

配合這個老圖,舉個新例子:FCB Studio為University of Worcester做的圖書館項目。FCB Studio是一個英國的建築公司,主創三人Feilden, Clegg, Bradley (所以不是巴薩或拜仁的腦殘粉好嗎)。

這個圖書館的概念來源是藤壺(Barnacle)。。。

這裡面暗含的是建築師想利用組合豐富的突出天窗實現自然通風和採光,注意看那個出風口和採光井脫開然後外形上做圍擋的做法,還可以防止風和雨水的倒灌,相當不錯(FCB的學校建築設計非常優秀,研究生態建築有2,30年了)

在完成結構時,建築師陷入死胡同,想要跨度和凈空的感覺,但是鋼結構造價和重量都是問題,這時候他們公司的結構師改變了思路,採用木結構。不但在造型上達到預期,造價和結構性能上去了,更重要的是從環保角度,對比鋼結構,碳排放也在下降。

這是施工場景,好羨慕木材的施工。。。

這是完成的土豪金狀態。。。(因為他們嘗試了一種新材料,結果甲方表示非常愛。。。)

在這個項目里,工程師並不是擔任著「哥,你給錢,我辦事」的角色,相反,正是因為他的介入導致這個項目往良性的進化。工程師參與到設計過程中來,或者建築師參與到結構工程的設計中去(比如ARUP,他們的工程團隊里有接近一半的建築師背景的人員)往往能夠達成最本源的對創作渴望。

回到這個題目中來,如何找到設計創意和結構約束的平衡?不如把這個題目換個角度看——為什麼我一定想要不是上下對齊的隔牆?

=====建工基情分割結束,以題主圖例引申開來的=====


為什麼我一定想要不是上下對齊的隔牆?

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是因為傳統的結構太過單調,所以就要變一下?還是功能劃分的時候發現的確要這麼做?如果題主的方案像所給的圖例那樣,別說工程師,就是你學建築的同學也會納寒這樣做的意義。擺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乾巴巴的框架,時不時還有一兩個附屬結構暗地裡滋長。如果僅僅是因為害怕單調而覺得要是牆什麼的能夠隨心所欲就好了啊,這樣的理由又怎麼能說服結構師幫自己的任性買單?


我們當然不該總是在理想任務書里恣意放飛自己的「創意」而不管不顧其他方面的考量。但是題主的任務書畢竟是一個別墅級別的小住宅設計;而不是一個要求快速經濟安全建造類似震後安置房的東西。那麼,心中那一點小悶騷就不用遮遮掩掩的啦!但是有一點應該提醒自己:我不是僅僅用上下不對齊的牆來展示我的造型,我要的是能承載精彩生活方式的突破常規的解決方案。這樣的方案能讓結構師願意和我一起攻克難題,能讓甲方產生共鳴願意在造價上提供討論的機會。而最最關鍵的,突破常規並不一定要和「燒錢」劃等號。


如果是這樣呢?這是一個南北走向的剖面(意味著進深很大),住著一家人,有著不同的興趣愛好。搞不好還養著寵物,屋外環境噪雜,南面面向馬路。。。

依然使用整齊的框架體系來控制造價,但是在內部空間上進行了重新梳理。在保持基本結構規整的同時,適當的消解建築的體量,創造灰空間和庭院,在這樣的流動空間的周圍房間們不再是一個個孤立靜置的容器,而在同一個有機建築體里擔當一個個可呼吸的角色:

夏天,靠北邊的綠化庭院配合天井裡的植物給房子後部涼爽的蔭蔽;南側的二樓中庭因為相對乾燥和炎熱將利用風拔促進室內空氣運動,進而把內院的乾淨涼爽的空氣引領到了活動區域;綠化庭院二樓兩兩相對的陽台依靠天井開口透氣,考慮到一些私隱的問題,也許可以設置一幃輕紗作為視線的控制;二樓中部的房間里有可收起的屏風來區分空間,不僅如此,它還可以被當成幕布——不光屏風兩面的人,甚至北面第三進的人也會知道放的電影是《天使艾美麗》還是《北非諜影》。(插一句,這裡用虛線暗示二樓中庭的走水)

冬天,生活功能表現出些微的南移,北面的庭院並沒有因為寒冷而凋敝,因為角度的控制陽光依然可以惠及到里進;二樓的陽台封閉,連貓咪都知道靠著陽光花房全身都會有暖意;依然是南邊的二樓中庭,陽光同樣被篩下來經過一次反射落在餐廳里……

在這個粗放的方案里,非軸線部分的「分隔」依然存在,但是都和一些目的掛鉤:景觀,功能,事件……這是在提供一個暗示:這個設計是個整體,它來自有依據的分析,它有增色生活的可能性。這樣下去,你的疑問不會再是隔牆是否該對齊,因為你有了一系列相互關聯的疑問——我要怎樣設置樓梯才可以讓小影院更靠近廚房好讓自己看電影的時候去多拿幾包零嘴?我要怎樣設計開窗才能保證預想的箭頭可以真正實現而不會事與願違?我要怎樣的陽台寬度才能保證不用站起來就能從書桌看到院子里?


這樣你的房子就不會是一個空空如也的框架,畏首畏尾又莫名其妙的期冀一點點的俏皮或是創意。這樣子,才能夠真正有效的討論牆是不是應該要對齊,是否有其他可能性。


我在知乎的第一個認真的回答里, 為了闡述自己對建築的timeless的理解是這樣結的尾:建築容納人的尺度,保護人的行為,它們得益於物理性質而擁有了較長的存在時間。而與人相關的事件在建築里積澱並滋生新的章節。這樣的建築才是timeless的。讓房子保有這一特質的不是建築的形式而是建築和人類關於『被使用』所定下來的契約。


履行這個契約是一種誠實,而不是虛榮心。


專註黑建築師三十年。

建築師說,我要這樣的:

實際出來的是這樣的:

建築師看到凸出來的框架柱、裸露的又大又粗的框架梁、一層天花板上橫七豎八的次梁,崩潰了。

於是,建築師找到結構工程師,說:「兄弟啊,別的都好商量,咱先把一層天花板那些次梁去了行不?哥有審美潔癖,看著就鬧心。」

結構工程師說:「沒問題啊哥。咱只要把隔牆換成輕質隔斷就行了。牆體都用石膏板或者蜂窩紙板,這些次梁就能去掉了。我也省事,你看著也舒心。」

於是,房子變成了這樣:

不久,各大媒體就出現了題為「黑心開發商用紙板建房子」的報道,「奸商」、「黑心錢」、「豆腐渣」的呼聲不絕入耳。王大媽說:「我花了一輩子的積蓄買的別墅,想裝修呢,一砸牆,發現全是紙板子,天殺的奸商啊,還我血汗錢」。李大爺說:「我沒想到這些房產商想掙錢都想瘋了,竟然用紙板子給我們建房,我們一定要討回公道,媒體和政府可得為我們做主啊!」

開發商氣死了,建築師再次崩潰。

於是,建築師又找到結構工程師,說:「兄弟啊,為什麼我看的雜誌上,人家歐洲那些新銳建築師的房子,既沒有紙質隔牆,也不用梁呢?」

結構工程師說:「哥啊,人家用的是混凝土厚板啊,好些還是帶預應力的呢。」

建築師說:「那你不早說,巴巴在這整啥呢!早說不就完了嘛!鬧呢!」

於是,房子變成了這樣:

甲方叫來建築師,拿出概預算表格,樓面混凝土折算厚度是原來的2倍,用鋼量也上去了,算上地基基礎和預應力的額外費用,整個造價差不多翻了一番。開發商說:「你設計的這破房子,多給我花的錢,他媽的比你的設計費都多。我他媽為什麼要給你設計費?我他媽不找你索賠就不錯了!」

建築師再次崩潰!

終於,「人海之中找到了你,一切變了有情義,從今心中就找到了美,找到了痴愛所依」。建築師碰上了一個不差錢的甲方,保證隨便折騰。建築師高興壞了,找來結構工程師,說:「這次好了,碰上個冤大頭,隨便我們折騰!上次厚板的那個,我覺得還不夠,二層那幾個柱子很突兀,能不能拿掉?」

結構工程師說:「沒問題啊哥,都聽你的!」

於是,房子變成了這樣:

建築師看了看,說:「一層這幾個破柱子我看著也不順眼,拿掉算了!」

結構工程師說:「我無所謂啊哥,只要哥你到時候給我設計費就行!」

於是,房子變成了這樣:

在多花了許多許多錢之後,房子造出來了。很快就登上了建築雜誌,出現在建築網站,一顆建築師新星正在冉冉升起。「上承柯布的自由隔牆帶來了自由空間,流動性和向心性在二維蜿蜒展開」、「媲美蓬皮杜的大開間全開敞空間,結構表現主義的力作」、「建構和構造的邏輯合理性展現,當地文脈和環境的契合」、「隔牆的錯落布置,帶來了存在的哲學思考」、「維特根斯坦式的風格和追求」……


我是給排水的,對於我們專業來說必須是上下牆一起好呀,所以那種上下層結構一樣的住宅的給排水設計要比一些層層不一樣的公建要簡單不少,就是因為管線是直直沿著牆走的。當一管線都是沿著牆走的,結果一到下層發現牆沒了,怎麼辦?管線轉彎?壓力管還能處理,要是像廁所的排水管就很容易堵塞或者氣味從馬桶出了。而且我覺得其他暖通,電氣對這也有要求的


從施工角度講,因為現在的混凝土結構大部分是現場現澆出來的,需要先支模才能澆築混凝土。
如果上下層的平面布置形式相同(似)的話,模板就可以多次重複利用,達到節省材料費用的目的。

從設計角度講,上下層對應有利於整體力學性能的演算,更重要的是節約了設計時間,避免考慮布置是否合理問題。

從開發商角度講,上下層對應有利於樓盤戶型的分類銷售,不會顯得雜亂無章。


想想看自己當年也和題主一樣被所謂的柯布的新建築採用框架結構給坑了。。。其實多米諾體系明明白白得告訴我們這是板柱體系啊有木有,儂想想薩伏耶包括柯布n多小住宅裡面就是喜歡把一些牆給彎那麼一下的尿性,這下面要是看得到次梁那這些房子就要被黑出翔了。。。上面回答都很精彩,但是既然題主是二層高端洋氣上檔次小住宅咱就別那麼早把題主拖進開發商的漩渦了吧?到了那個時候你要想上下隔牆對不上那才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兒,二年級能布好功能讓老師挑不出毛病就不容易了


推薦《異規》。結構與建築的相容是另一種境界的美。另外你的樓板在承受剪力啊親,它會在深夜發出嗚嗚嗚的低鳴,鬧心而煩躁的說出對你的詛咒。。。。


其實在國內,買別墅的土豪們會把你們的設計全部推翻重來。所以也不要太糾結於功能劃分,結構布置是否合理。設計這類東西的意義也僅存在於紙面上,通過審圖,通過驗收。


註解一下豬小寶的答案。

第一個方案

(1)「一層天花板上橫七豎八的次梁」

因為即使使用隔牆,它不承重,但還是荷載,作為一個線荷載加在一塊板上,下面的混凝土板,是要開裂的。所以要在下面加上次梁,把荷載不通過板直接傳遞到主樑上。

(2)凸出來的框架柱、又大又粗的框架梁

框架結構要想板不承受豎向荷載,荷載的傳力次序是次梁-主梁-柱-基礎。

二層沒有柱、屋面板荷載、雪荷載、積灰荷載僅靠邊柱難以傳遞。

而且框架結構只有柱網整齊、側向剛度才有保障,抗震性能較好。

第二個方案

輕質隔斷(石膏板)的耐火性不太好

第三個方案

使用無樑樓蓋、就是用板做梁,把框架梁含到厚板中,還沒有得到T型截面梁的好處。

第四個方案

屋面板改用桁架了,承受屋面荷載直接依靠桁架,傳到兩邊的柱上。

第五個方案

把二層樓面也改成桁架了,而且用混凝土桁架並不合適,應該改用鋼桁架。


不是可不可以的問題,而是有無必要的問題,大多數情況下是無必要弄得如此亂七八糟的。須知結構是一種藝術,結構雖然看不見,但同樣追求美。這種內在的美一直關聯牽絆著整個建築的方方面面。


問題中的圖,二層的梁應該可以放到隔牆的位置,主要問題是一層的樓板在二層有牆的位置應該會有次梁,在一個房間中間有梁,是非常忌諱的事情
小別墅其實還是可以做成磚混的,一般做成框架結構會出現很大的柱子,不美觀,所以我們做住宅都避免正常的框架結構,6層以下一般磚混,11層一般異形柱,18層一般剪力牆,磚混和剪力牆不用說,上下層是要對齊的,但是異形柱,雖然也是柱,但是如果上下層不對齊,非常不利於藏柱子
而且能做成磚混的一定要做成框架,在經濟上也是很不划算的
所以,各種住宅的隔牆,還是盡量做到上下層對齊吧


現在多是框架結構但是兩三層的別墅還是磚混的比較多,框架結構處理不好裸露在外的柱子不美觀可能還會影響功能。還有無論多高明的結構,房間設置功能分區上還得遵循一些和諧,這樣對以後的設計也有幫助,一開始就要培養一個意識。前幾天才被老師罵過,說我們現在還是做平面十分大膽,做立面小心翼翼地挖洞,這個應該調換一下...嗯,不小心吐槽一下自己扯遠了


回答的人都是從各種專業來否定這種思路 但忘了 你只是大二的建築系學生。現在需要的是培養創造力 而不是被這句話限制住。那些他們說的都是你將來在工作中 或者準確的說是在中國的工程實踐里會慢慢學到的。如果現在你就被些限制 那就永遠陷入什麼結構機電不允許的怪圈 而徹底喪失創造力。
沒有解決不了的 只是代價不同。如果你的創意足夠 代價大點有什麼關係。


非經驗人士,自己的理解:隔牆雖然在建築結構意義上不承重,但在室內意義上還是承重的,比如空調,和各類重物的牆體支撐需要,所以自身也要有一定強度,通常就意味著一定重量,而樑柱承受這個重量顯然比樓板更合理~但這也主要是成本權衡的結果,不是絕對的,材料不同隔牆可以保持強度的同時很輕,就不需要放在樑柱處,但成本也高。


為啥不能樑上返,同隔牆寬,板底同梁底呢,怕你們笑話,匿了


簡單的說,隔斷牆雖然不承重但是其自身的荷載是不能忽略不計的。
240的牆下一般是必須要有梁的,這會造成更多外露的柱和梁。想像一下一樓房間牆面和天花板上突出的柱子和梁會是一個怎麼情況吧。
如果一定要這樣設置房間,可以考慮複合材料的輕型隔斷(如小寶老師所說的)或者整體或部分採用鋼結構或木結構等自重較輕的結構形式,這樣樑柱外露的情況要好的多。
結構的實現形式有很多種,更多時候制約建築和結構的是甲方和預算。


簡單來說 基本上是一個力的傳遞的問題 題主說到的「現在都是框架結構 牆都不受力」 這個結論 在沒有提供更多結構細節的基礎上 可以成立 但是 框架受力主要受的外在力 諸如風荷載 抗震 多為橫嚮應力 那麼縱向力的走向呢(諸如 結構本身自重量 外來物體的重力 比如家居 還有 可移動力 比如 住在屋裡的人)? 縱向力多是靠樓板 或 橫樑傳遞到結構框架的邊梁再分散到框架里的柱子

那麼按照這樣分析 從題主發的那張圖裡看來 屋頂下面並有橫樑直接把縱向力帶到邊梁/柱子 所以直接通過二樓牆傳遞到樓板 然後再從樓板傳遞到一樓牆和邊框 最後到地基

問題就出在 從二樓牆到樓板這裡 從簡單力學物理可直接看出 當二樓牆裡的縱向力的力心 與一樓牆的支點中心不重疊的情況下 會有多餘的彎距和剪力生成在樓板裡頭 所謂多餘 指的就是樓板本身已經在承受這的自重力 家居重力 和人帶來的移動重力以外的力所生成的彎距和剪力 如果上下牆直接對應的話 縱向力就直接一條道走到黑的傳到地基里去了 那麼樓板就可以減少那些「多餘」的應力

當然 題主提到老師也只是說最好要對應 而不是千萬不能不對應 也就是說 還是有很多對策的 現在的科技水平 已經有很多奇形怪狀的結構了 很多問題都能解決 前提是如果結構的投資方因為強硬理由而讓此結構的上下樓牆不對應 直接的方案有:
1. 直接讓樓板變厚 裡面放更多更多鋼筋 這得花更多錢
2. 在屋頂的縱向力傳遞到牆之前 在上方多加橫樑結構來把力直接分散到邊架 這也得花更多錢

上面的方案都是要往結構里加更多錢 這就是問題 一般 投資方都想以最少的投資生成最大的利潤 俗稱「摳門」 這也是一個較為普遍的問題 所以如果像別墅此類的小結構 如果能讓上下牆對應 還是能減少些不必要的問題的

在小弟看來 結構是優雅的 是一種藝術 需要建築師和結構師的心血結合而成 但是行業里也常會因為建築師為了美觀而忽略了一些主要的結構問題 從而生成了問題

上面都是些較為表面直接的分析 如果要深入了解 還需結合實際結構需求 結構應用 還有寫更深入的專業知識 如回答有誤 請諒解


學了結構力學自然知道,就算不承重,隔牆也要算入荷載的

荷載與承重是兩碼事

隔牆有自重,其自重由屬於建築物結構支承系統中的相關構件承擔

隔牆隨意布置之後,你可以做個彎矩圖來看一看就知道了~~~


不對齊的話樓板要承受大量的彎矩啊。這不是很常規的材料力學內容?


我來簡單仔細的說下,你把框架結構的強度想的過於完美,以至於隔牆無所謂在哪裡設置
板自然是越薄越省錢,但結果是上面有隔牆的話下面板就得有點次梁什麼的
如果次梁下是下層的隔牆,那就美觀了,如果下層沒隔牆,那就是逼業主下層要吊頂啊!


學到建築力學或者建築結構的時候好好學,你就知道了。


推薦閱讀:

現在建築師奇缺嗎?如果是的話,缺口多大,為什麼建築行業發展這麼久了,感覺還在趨於供不應求狀態?
如何短時間提高快題設計的造型和立面設計能力?
在改造老北京四合院(比如最簡單的一進院)時,有哪些生態設計的方法可以運用?

TAG:建築設計 | 建築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