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部分兒時優秀者,長大後十分平凡?

是智力長大後被同齡人超越?還是自身不努力?環境影響?或者都有?再或者有什麼決定性的因素會影響一個人的成長?

看到很多關於「優秀,平凡」的回答了,謝謝各位了,因為對自己的職業規劃是當一名老師,所以對「有沒有影響孩子成長的決定因素,如果有,是什麼」比較感興趣,後來的大佬們可不可以關注下這個問題,謝謝了,比心


提醒:本答案一共19257 字,包含130張視頻截圖。

我理解,這其實是一個比很多人想像的更加複雜的問題,討論它的尺度不該是某個時間節點,或者某個時間片段,而應當是一個人的一生。也許很多短促有力的答案能讓我們的心境泛起一絲浪花,但它們真的不足以涵蓋一些更加厚重,更加複雜的因素——而這些內容,才是對人生最真實的反映。

幸好,我們確實有一個著名的,可供每一個人檢驗的實例來討論這個問題。他就是來自於英國傳奇紀錄片《成長系列》(Up Series)中的尼爾。作為世界上唯一一部拍攝了一群孩子從7歲一直到56歲(還在繼續拍攝)人生的紀錄片,該系列紀錄片記錄了孩子們兒時的表現,更每隔7年追蹤拍攝拍這些孩子的成長,甚至捕捉到了他們一生大部分的跌宕和波折。尼爾正是這些孩子中的一員,他的成長被無數觀眾津津樂道,因為他恰恰是典型的「兒時優秀者」,且他之後大部分人生的確十分平凡,甚至可以說是落魄。

但請注意,當我們總覽他的一生時就會發現,他的故事絕非一個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單薄敘述,而是一個集掙扎,尋覓,奮鬥,成長,痛苦,抱怨,遺憾等多種複雜的情感為一體的濃縮呈現。尼爾用60年生命書寫的故事,不該被一句話來簡單帶過。

這個答案花費了我大概一周的寫作時間。在寫這個答案時,我越來越有種感覺,就是我可以隨時在一個階段中止,給出一個結論:尼爾的生活從此之後愈發平凡。然而我理解這個答案的不同之處就在於,它在迫使你一次次面對真實的,不斷延展的複雜人生,不斷經歷期待,失望,繼續期待,繼續失望這個輪迴。而在這個輪迴里,我們也愈發感受到和人生真實的密度相比,優秀或者平凡是兩個多麼單薄的形容詞。也只有經歷了這樣的輪迴後,我們再回顧他的一生時,才會對一些真正影響他的因素有深刻的認識。

該系列紀錄片的第一部名為《7 Up》,記錄了這些孩子7歲時的表現。相信看過這部紀錄片的人印象最深刻的孩子就是尼爾,他不僅長相可愛,且能說會道,更活潑伶俐,和其他很多連話都說不連貫的孩子們相比,他絕對是其中的優秀者。

當他談到夢想時,他是唯一一個有既有Plan A又和Plan B的孩子,說明他的思維已經比同齡人更加縝密和實際。

該系列第二部紀錄片名為《14 Up》,顧名思義記錄了這些孩子14歲的人生。14歲的尼爾開始學習下國際象棋,然而在紀錄片中被他的朋友擊敗。同時他也少了兒時的笑容,開始意識到競爭的殘酷。同時可以注意到,那個時侯開始,尼爾的學業已經開始吃力了。

其實根據後面的紀錄片內容可知,此時尼爾已經開始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這個心理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以至於它貫穿了尼爾之後大部分的人生。

在系列的第三部紀錄片《21 Up》里,尼爾的人生遭遇了重大挫折。他報考牛津大學失敗後,去了另一所大學,僅僅待了幾個月就離開了,成為一個寄居在倫敦破舊公寓中的無家可歸者,靠打短工為生。

談及沒能去牛津大學,他掩飾不住臉上的落寞。

值得注意的是,在前一部紀錄片里,尼爾的成績並不出眾,他的這種沒有去成牛津大學的落寞真正的根源可能是他父母對於他極高的期待。接下來我們看到,他開始批評自己父母對於自己人生的規劃,責怪他們並不了解自己的另一面。

當被問起夢想時,這個坐在破舊床墊上的年輕人笑了:

請知友們記住這個夢想,因為我們在後面還會提及它。

當被問起如何看待7歲時的自己活潑開朗的表現時,他說

此時,我們可以看出,尼爾的確是思考過自己的人生,並得出了自己沒有經歷挫折因此不夠堅強的有些雞湯味道的結論。我們以為,在經歷了21歲這段挫折後,他理應會變得更加堅強。

然而在系列的第四部紀錄片《28 Up》里,尼爾的表現是什麼呢?

在第四部紀錄片里,尼爾變得更加坦誠。我們可以看到,沒能進入牛津大學而去了阿伯丁大學對於他的打擊是巨大的。

他同時也談到了他申請牛津大學時的成績

這裡我覺得挺可悲的,尼爾都已經28歲了,還在被問著當年考大學的成績。這相當於是在說,中間這十年,基本白混了。

綜上,也許我們可以勾勒出這樣一個故事:尼爾從小就有一種自我認知,認為自己的智力超越超越周圍的人,這種認知並非誇大,從他7歲時的表現就可以看出他的確是非常聰明的孩子。這裡需要注意,尼爾父母對於他的高期待強化了他的自我認知。

然而這種自我認知讓他也承受了巨大的壓力。他在申請牛津大學時的成績只能說不錯,但真的說不上非常出色,處在一個被錄取邊緣的水平上。在被牛津大學拒絕後,他滿懷著遺憾來到了阿伯丁大學,覺得自己身處一個非常平庸的環境,於是斷然退學,開始了一段自己也不知道前往何處的流浪生涯。

當被問起21歲時總結出的那個沒經歷挫折不夠堅強的雞湯結論時,尼爾泛起了一絲尷尬的笑容:

尼爾的這句話深深擊中了我。

在20多歲時,經歷了挫折和失敗後,他總結了教訓,把它們視為苦難的磨練。

然而7年後,他苦難的磨練並沒有讓他真正成功。事到如今,他再也沒想過去總結什麼教訓,只是說出了這樣一句有些刺耳到殘酷的話。

一個諷刺的現實是,苦難就是苦難,它到底是不是磨練,很多是取決於提到它的人是不是成功。28歲的尼爾沒有主動提過苦難,更沒有像7年前的自己那樣再去把苦難描繪成一種磨練,而是在說完這句話後,保持了長長的沉默。

當問起他父母對他的看法時,尼爾明顯有些愧疚:

說實話,比起21歲那個還有些自怨自艾的尼爾,這個28歲的尼爾更讓我欣賞。他仍然在抱怨,仍然在懊悔,但已經開始直面一些現實的問題。

在談到夢想時,尼爾再也沒有提到21歲時參與政治的想法了,而是提出演講,做燈光師,或導演戲劇:

然而殘酷的事實是,就是這些聽起來很普通的工作,他卻一個都沒能做成。

當問起對未來的看法時,尼爾非常悲觀:

然而當我以為尼爾可能完全拋棄了他「苦難是磨練」的雞湯結論時,他又說了另一番話。

他見證了別人人生中純粹的苦難,但仍然覺得幸運,因為他認為他還沒有放棄。也許直到此刻,他才真正開始慢慢理解「苦難就是磨練」的含義——這其實是非常合理的,因為在沒有見證過別人身上沒有任何挽回餘地的純粹苦難前,誰又會真正感激自己身處於磨練中的幸運?尼爾再沒有說出任何雞湯結論,但實際上,他已經開始了轉變。

在採訪的末尾,記者甚至開始擔心他的精神健康問題。他自己也提出自己在接受治療。他特別提到了他有經常緊張的問題,這個問題也是從他16歲——也就是尼爾開始激烈的學業競爭後出現的。事實上,這個問題一直伴隨著尼爾,影響著他之後的人生決策。

最後,記者問尼爾,你為何能夠接受你現在的生活?你不是應該過得更好嗎?

尼爾的回答可以說非常坦率:

我在這裡非常期待35歲的尼爾能夠有所改變,然而事實上,似乎並沒有太大改變。

在系列第五部紀錄片《35 Up》中,尼爾來到一個英格蘭北部一個安靜小島——設德蘭島上,仍然住著救濟房,領著救濟金。

懷著他戲劇夢,他開始在村子裡的戲台上扮演角色並導演話劇。

他們的演出只能說有些反響,遠遠談不上成功。

尼爾開始籌劃巡迴演出,卻要面對一個個尷尬的問題。

但事實上,他已經從話劇的導演工作里退出來了,因為他想堅持自己的想法,提議去沒有被通過。

與此同時,他開始了寫作生涯,聲稱這是他16歲以來就想去做的事。

他直到35歲仍然沒有結婚,對此他的解釋是

他同時還有些諷刺地道出一個現實:很多人看了紀錄片後給他寫信,卻沒有人幫助他改變現實。

在採訪的末尾,似乎慣例一般,記者又開始問他是否覺得自己的人生失敗。在長長的沉默後,他說

記者又問在7年後的2000年時,他會是什麼樣,尼爾給出了一個悲觀的答案:

按照一般大眾的看法,在35歲時,一個沒有事業的人可能很難出頭了,尼爾的人生到這裡為止,都是一連串的挫折和失落,他甚至預言自己7年後42歲的自己仍然會是一個流浪漢。也許是時候結束這道題的回答了。

但時間還在流逝,生命還在繼續。我想著尼爾的人生會不會有些改變呢,可一轉念——就算有改變,對於一個42歲的中年人,是不是已經太遲了?

懷著這樣矛盾的心情,我點開了系列的第六部《42 Up》,心中只是想著不要看到他在倫敦街頭落魄的樣子就好。

然後我便看到這樣一句介紹:

但這個職位並不是聽起來那麼光鮮。

這裡的翻譯是錯誤的,原話的意思是,他的生活全部依靠國家救濟(state benefit),甚至需要繁重的勞動來養活自己。

在這期間,他向另一個紀錄片里的小夥伴(或者說42歲的老夥伴)求助。

他其實非常不會做人的,人家收留了他,他卻抱怨人家在他洗澡時計量水量。

然後這位老夥伴反口吐槽說尼爾在寄住期間覺得冰箱吵,結果就把冰箱關了。

順便一提,這位老夥伴可以說是從小就是聖母。如今聖母這個詞似乎是罵人,但他真的是知行合一的那種值得人欽佩的聖母。

當問到他的精神狀態時,曾經在流浪期間經歷抑鬱的尼爾卻說:

我理解這句話是真理,很多時候所謂的平靜根本無法治癒心靈,忙碌才可以。

在經歷了這麼多年的苦難後,他似乎開始學會感激。

在2000年五月份,他二次當選為地區議員(翻譯是錯誤的)。

在談到未來時,這位7年前還在擔心會在倫敦街頭遊盪的議員說

似乎此時,在尼爾身上過去經歷的種種苦難才開始一點點轉化成一種力量。

他開始談到未來的設想,這是之前從未有過的。

尼爾在42歲時,才開始有了一份看起來比較穩定的工作。但是他還是依靠著國家救濟,但是他的前途似乎已經不像之前那樣晦暗了,讓人不禁浮想聯翩——也許尼爾49歲時真的能夠不那麼平凡了呢?

在系列的第七部《49 Up》中,尼爾第一個鏡頭竟然是在開車,連記者都忍不住驚訝:

然而尼爾隨後說,這輛車是他弟媳送給他的。

接下來的一系列訪談,似乎又一次推翻了我之前的期待 。在七年前還在規劃社區未來的尼爾,如今卻離開了倫敦,來到了一個新城市發展,這等於說是拋棄了之前在該社區積累的人脈,而且這個新城市是保守黨佔據顯著上風的地方,尼爾可以說毫無機會可言,完全沒有任何政治前途。

對此他的解釋非常簡單,背後想必又是一連串挫折。

接下來他坦白說,離開了倫敦後,他就沒再和曾經收留他的老夥伴多聯繫了,非常符合當年他不會做人的性格。

這位老夥伴卻非常看得開,不愧是真聖母。

他一邊做著看似毫無前途的議員工作,一邊在書店做義工。

他甚至公布了他拮据的生活收入,這是之前他一直諱莫如深的話題。

49歲,人生已經過了一多半,他仍然住著福利房(議員宿舍),依靠國家救濟生活。42歲時看到的希望,如同氣泡一樣破碎了。然而,可能是在鏡頭前打腫臉充胖子吧,他卻對人生有了另一種解釋:

面對這樣的一個尼爾,記者感慨道:

不過這話反過來就是說,尼爾之前一直都是脆弱不堪的。

系列的第七部,也是最新一部,是《56 Up》。在這部里,原來7個一起拍攝的小夥伴竟然有已經有一個人過世了。56歲,可以說是一個比較靠譜的鑒定一個人成就的年齡了。很多人甚至沒有活到這個年齡的奢侈。

56歲的尼爾老態已經非常明顯。他作為議員,參與到街邊一個公廁拆遷問題的爭議里。

他仍然在為了自己的經濟情況苦苦掙扎著。

他接下來開始抱怨自己不成功的作家經歷。

在56歲的節目里,尼爾首次披露他曾經有過自殺傾向,且嚴重的心理問題一直伴隨著他。

尼爾坦白他一直拒絕接受治療,因為他理解自己比這些治療者更能幫助自己。

同時,他也一直沒能夠維繫一段感情關係。他曾經有過四次短暫的關係,全部都是對方甩了他。

縱觀尼爾的一生,的確當得起平凡兩個字。然而這兩個字背後,卻是一系列我們必須要正視的因素。

毫無疑問,他人生最大的轉折點就是他大學退學這件事。這件事對他的影響貫穿了他的大半輩子,如前所述,哪怕直到十年之後的28歲時,他仍然念念不忘自己當初的成績。

這是我們學習到的第一個沉重的道理:有些決定會影響一個人的一輩子。尼爾當年做出從阿伯丁大學退學的決定,他的人生就陷入了無盡的彷徨中。他以為他在尋覓什麼,他在證明什麼,其實他只是不肯面對自己的平凡。他以為自己應該是一個非常優秀且非常聰明的人,但他錯過了利用平台提升自己能力的絕好機會,他的青春被浪費在了流浪的過程中。正如紀錄片中另一位56歲的主角所言:

但是這裡我們一定要追問一句:既然這個決定如此重要,尼爾又為什麼會做出這樣一個決定呢?

這是我們學到的第二個沉重的道理:千萬不要忽視一個孩子的心理問題,因為這種忽視將會改變孩子的一生。

據28歲的尼爾坦白,他的心理問題早在16歲時就已經出現。如前所述,這可能和他在新環境中喪失了競爭優勢有關。無論如何,這個心理問題並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證據就是他和他的家人仍然對尼爾報考牛津大學的懷有極高的期待——而之後報考的失敗恰恰就是尼爾人生最致命的轉折點。

這裡最嚴重的問題還不是心理問題本身,而是尼爾在之後的人生里——甚至到56歲——對這個問題的忽視和抗拒。

報考牛津大學失敗毫無疑問加劇了尼爾的心理問題。然而18歲的他和他的父母都沒有意識到這點,而是任由他報考了另一所大學。尼爾帶著自己已經加劇的心理問題來到了新環境,立刻就發現自己無法適應。他無法坦誠接受自己報考牛津大學失敗是心理問題的作用,他抗拒接受自己是一個病人,是一個需要幫助的人的事實。他沒有中斷學業去採取治療,而是帶著心理問題開始彷徨和流浪,浪費了接下來將近十多年的歲月。有關心理問題的討論,可以參見我幾天前的另一個答案:山羊月:部分家長是否很難接受自家小孩的平庸?

談到這裡,我們也要反問一句:尼爾真的浪費了他的人生嗎?他一直也在努力做著他以為自己擅長的事情,不是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也許就是我們學到的第三個沉重的道理:熱情絕非天分,人要學會面對失敗,接受平凡,選擇放棄。

尼爾一直到56歲都堅信自己的寫作天分。然而他的寫作事業極其不成功,為什麼呢?答案很簡單,那就是他本身並沒有這方面的天分。誠然,他一直在熱情的創作,然而熱情不是天分,他的創作並沒有給他的人生帶來任何實質性的改變。

再看看尼爾人生中的其他選擇。他以為自己有戲劇天分,但是他的戲劇也沒能成功。他以為自己有政治天分,結果從倫敦離開淪為一個鄉村小鎮的議員,為了街邊公共廁所的問題和人扯皮。直到56歲,他都沒能找到他真正相對於別人優秀的地方,而是一直堅持著自己所謂的「熱情」,和這些熱情背後,無可爭議的「相對平凡」。甚至在56歲的節目里,他還在天真地抱怨著自己寫作不受關注,卻並不能好好反思一下自己是否真的沒有這方面的天分,更別提放棄寫作和從政,去探尋一下人生其他的可能性。他緊緊抱著自己的熱情不放,就這麼平庸了一輩子。

有人也許會問,尼爾真的有其他可能性嗎?這裡僅僅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尼爾完全可以嘗試轉型為網紅,利用自己紀錄片中的形象發布一些雞湯段子和文章。他的經歷足夠吸引很多關注者。然而他的見識卻極大的局限了他的選擇。

綜上所述,我們深刻剖析了尼爾從7歲到56歲這49年人生中,從一個優秀的孩子轉變為一個平凡的老者的經歷。我理解,尼爾的平凡是很多因素決定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他兒時的心理問題。這個心理問題直接影響了他在人生中的重要決定,拖累了他之後幾十年的人生。同時,他一直抗拒接受這樣的心理問題,一直抗拒接受自己的相對平凡,一直渴望能夠通過自己的熱情來開闢新的人生,卻陷入了失敗的輪迴,將自己人生所有的可能性都束縛在了並沒有任何天分的熱情里。

尼爾的人生可以說是一個失敗導致另一個失敗的連鎖。當然,尼爾還有其他一些問題,比如不懂感恩,不會反思自己的行為和錯誤,等等。但當我們追根溯源時,就會發現發現他從16歲開始,就不肯直面心理問題,不會面對失敗,不會接受平凡,不會選擇放棄,導致了他的人生只不過是在重複同樣的失敗罷了。

我真誠地希望,尼爾用他一生向我們展示的這些問題,不會再發生在我們自己和我們的孩子身上。


優秀的孩子有更多選擇,有的選擇征服世界,有的選擇安穩的生活。

當他們長大了,某一天,會發現,別人眼中的自己是否優秀,已經無關緊要。而真正的幸運,是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並正在為之努力。


一個人在他一生中的任何一段時間優秀過,他的一生就算是值了。不論是兩歲還是八十歲。
畢竟對於絕大多數人,一生中一天都沒有優秀過。
所以我也樂意以一個過來人的態度勸告大家,別被所謂的優秀所綁架,被逼沿著一條看起來不會錯的路跑到黑。一生牛逼過一次就夠了,剩下的日子,活一天賺一天。做些情願做的事,盈虧無怨。


優不優秀,看參照系


我優不優秀?我小學初中都是郊區普通中學,但基本都在全校前三名,高中進入省重點,以全校第十名的成績考入985,我優秀嗎?當時在學校還挺優秀的

現在呢,京城三流大學副教授,月薪幹了十幾年才一萬多,一家人住四環外80多平米小兩居,買不起學區房,我優秀嗎?在帝都沒有任何人覺得我優秀,包括我媳婦,認識的人頂多一句,老師有寒暑假真好,但就是掙得太少

在我家那個十八線土錘小縣城,很多很多人沒見過我但都知道我,因為都聽說我是個博士,還在北京當大學教授


總的來說,小孩優秀的那些特性,長大了之後很多都是沒有用的。


高考結束後的暑假,我和發小一起報名學車。

我們倆除了同時考了科目一與科目二外,科目三和科目四都不在一天考。

因為我每次考試都是一次過的。但發小的科目二考了三次才過,科目三也考了兩次。大一寒假我就拿到駕照,發小卻一直拖到暑假。

我們是同一個教練教的,教練說得最多的話,「同樣都是胖子,怎麼差這麼多呢?」

在教練看來,我一教就會,隨意練幾次考試就過了,肯定屬於優秀;而發小練起車來,笨手笨腳,考試也困難重重,算是很平凡了。

但現在呢?

今年暑假,發小開車,我們來了一場說走就走的自駕旅行。貴州多山路,路不好走,有些地方坐在副駕上的我都感到害怕,而發小開起車來卻輕車熟路,穩穩噹噹地帶著我完成了一周的自駕旅行。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看著發小這麼嫻熟的車技,誰會想到當初他考試掛了這麼多次?

而我,雖然考試都是一次過,很快拿到駕照,但考完試後到現在,方向盤都沒摸幾次。現在讓我開車上路,無異於馬路殺手。

是什麼讓原本學車時優秀的我,變得平凡?而原本平凡的發小,變得優秀?

@vczh 輪子哥的回答,其實簡明扼要的道出了關鍵。

我練車時表現得優秀的特性,其實對於一名優秀的老司機來說,可以說是毫無幫助的。科目二的考試要點,無非就是記住教練所說的,到了哪個位置看那邊的鏡子,方向往哪打多少度,什麼時候踩離合剎車都有明確的指示。科目三也大同小異,只不過多了個換擋操作。

但當我們作為一名司機獨自上路時,有教練告訴我們遇到什麼情況該怎麼操作嗎?沒有。

我們需要獨自地去綜合判斷路面信息,及時做出各種判斷,進行一系列操作,這也就意味著,獨自開車上路的我們,幾乎是沒有模板套路,來指導我們怎麼開車的。

我的優秀,只是單純地因為我死記硬背了應對考試的套路而已,這個優秀的特性,對實際駕駛乎幾是毫無幫助的。而發小雖然學起來慢,考試也幾經失敗,但卻在思考實踐中逐步掌握了各種開車規範,這才是一個老司機的必備素質。

小孩子,沒有還形成自己的三觀,也缺乏判斷力,因此很容易隨波逐流,父母老師倡導什麼,他們就接受什麼。他們滿足了父母老師的期盼,自然也就被父母老師認定為優秀。

就像我,學得快,考的快,哪個教練不希望遇到這樣的學員?那我當然被教練認定為優秀啦。

但更重要的一點,發小報名學車,是有很強的目的性的。他愛好旅行,期望有朝一日帶著還不見蹤跡的女朋友自駕游遍全國。不成為一位老司機,怎麼可能達到這個目標呢?於是,這個目標時刻驅動著他,給予他動力,即使考試掛了很多次,他還是努力地拿到了駕照。而拿到駕照後,他沒有像我一樣疏於練習,而是把他老爸的車開到學校,隔三差五就出去溜達幾圈,車技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顯著提高。

而我又是為什麼去學車?一是隨大流,二是被發小軟磨硬泡硬拖著去陪他。我學車完全沒有目標,只是單純地去學而已,我不是真正想去學車

小孩子,往往會被周圍的長輩持續灌輸什麼是好的,做什麼很有用的信息,被迫地去學習各種本質上他們不想學的東西

小學初中,父母還陪同在孩子身邊,這個階段的老師也還比較關注學生,父母老師時刻告訴孩子,好好學習非常重要啊,學習改變命運啊,甚至孩子一旦違背了父母老師的要求,等待他們的肯定是懲罰。這種填鴨式的方法,只是單純地讓孩子接受了學習很重要這個概念,而沒有真正的讓孩子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他們努力學習,是被迫的,沒有目標性的;他們的優秀,只是一種不可靠的假象。

而到了高中/大學,孩子離開父母,開始住宿生活,老師的管教也越來越鬆了,沒有約束的孩子,就真正放飛自我了。除了那些及早意思到學習重要性的孩子,依舊有目標感的去學習,大部分的孩子,都不願意花大部分的時間去學習了,外面的誘惑實在太多了,比學習有趣的事多了去了,我為什麼要學習?

而不去學習,哪怕是被迫的學習,也就不再優秀,變得平凡了

就像我,拿了駕照後,連方向盤都不想碰了,缺乏練習(學習),自然也像仲永一樣,漸漸泯為眾人。而發小,雖然過程曲折,但也漸漸成為了一名優秀的老司機。

---------------------------------------

結尾慣例求贊,如果大家覺得的回答有幫助,寫得用心,就點個贊支持下,讓更多的朋友看到哈。

------------------------

先謝謝各位的支持,謝謝各位的贊。

但不少看官在評論區說我寫得扯,兩件事完全不搭邊,畢竟新人答題,難免寫得不夠精闢,所以在這裡特地補充一個總結吧。

覺得我的類比扯淡的,可以直接看我對該問題下的結論。

1.小時候優秀的特性,可能只限於家庭與學校,但長大後,這些特性很大一部分其實是不適應社會的,因此小時候被評定為優秀的孩子,長大後也就因此不優秀了。

學車時教練教我們的考試技巧,各位不會認為真對我們實際上路幫助很大吧?我學得快,考得快,只是一種應試的填塞,是缺乏自己獨立思考和實踐的,這種死記硬背的套路,讓教練可以更快的去教導其他學員,花費更少的精力 ,賺更多的補貼,這樣他當然認為我優秀,而我們身邊的親戚朋友,一聽說你考駕照每次都是一定過,難道不會誇你,這孩子真有開車天賦,學得真快?但到了真正上路時,這種死記硬背是幫助不大的。我也就不再有優秀的表現了。(雖然學車的時間只有不到一年,從小到大卻要經歷很多年,但這個類比應該講清楚了吧?)

就好比小時候父母告誡我們要聽話,要順從,要老實等等,表現出這些特性也許在家庭學校會讓我們受到表揚,被認定為優秀,但到了社會卻不一定了。

2.帶有目標感的學習及長久的努力,是成為真正優秀的必要條件。

我學車只是隨大流,拿個駕照,但我內心是不想自己開車的,我並不喜歡駕車馳騁的感覺。因此,我學車是不帶有屬於自己的目標感。這樣,即使我很快拿了駕照,我也不會想去練習,而缺乏練習,即使開車屬於程序性記憶,我也很快生疏了。

就像《傷仲永》里的仲永,小時候有過人的詩詞天賦,但後來疏於練習,也就泯然眾人了。

我學得快,除了死記硬背外,是不是也能多少說明我開車還是有點天賦的?但我拿了駕照後,因為沒有明確目標感的原因,疏於練習,現在在開車上也沒多優秀的表現。

但我發小呢?他學車是帶著目標的,拿了駕照後也有目的性的去練習,因此,車才能越開越好。

這樣的對比,就是想要突出我想表達的第二點點:

目標及刻意練習對於成為優秀的重要性。


現在越來越感覺,一個人變得平凡是一件太容易、太自然的事情,而一個人變得不平凡是一件太難、太不自然的事情。

人性中有很多弱點,好逸惡勞也好,畏難怕苦也好,不敢開始也好,無法堅持也好,等等等等,它們太強大,又太自然,你想要戰勝它們,就要讓自己不自然。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人,得自己成全自己。老話說盡,但能戰勝能控制自己的人太少。

只是能戰勝能控制自己就行了嗎?這個世界變化太快,一個人還得有足夠的見識、眼界、判斷力、自我調節能力去找到、走好自己的路,否則逼自己太狠,最後要麼崩潰了,要麼一堆心理問題。

有了這些,還得能熬得住,能等到機遇,能抓住機遇。

總有人貌似什麼都沒有準備就走上高峰,但那樣的人太少,而且往往你沒有看到背後的東西。絕大多數人,要首先是那個人,才能成那些事。

你首先要是個不凡的人。

這個標準其實很高。

這不是亂世,也不是草莽遍地的初期,現在的一切都很成熟,成熟到很難出頭。

努力,自控,見識,眼界,知識,判斷力,勇氣,運氣,自我調整能力,耐心……

不說你樣樣具備吧,至少都不能太差。

於是我們只能去熬,去打磨自己,去完善自己的各方面品質,去等待一個不知道能否到來的未來。

小時候很優秀,其實反過頭看看,其實問題太多了,其實很平凡。自己就是很平凡的人,所以就是很平凡。

想要不平凡,就要打磨自己,養成好習慣,改掉壞習慣,積累時間。

先做個不凡的人,才能做不凡的事。

以下的話寫給自己。

十八歲前,主要靠專註、努力、自控。主要問題是毫無見識、眼界、判斷力,心理調整能力太差。

十八歲到二十八歲,心理狀態極大好轉,見識眼界很大擴展,專註和自控力下降。

未來十年,去把自己現在處於不同水平的努力,自控,見識,眼界,知識,判斷力,勇氣,運氣,自我調整能力,耐心……整合起來,好好打磨自己。

先做個不凡的人,方能成不凡的事。

養成很多好習慣,改掉很多壞習慣。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務要日日知非,日日改過;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自是; 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天下聰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廣者,只為因循二字,耽閣一生。 ——了凡四訓

因循二字,耽擱一生。警惕警惕。

與君共勉。


你們發現沒有?

「神童」是古代當到三品官的絕對必要條件。

然而一個朝代,有一個宰相青史留名就不錯了。

個頂個名震一方的神童,運氣不好,被某人連累就流放嶺南。歷史眼裡,你不值一提。

現代,優秀的小學生只是進入你們那裡重點高中的必要條件。然而優秀小學生中的佼佼者,才能摸到名校校門。然後被名校大牛看做弱智。

Phd里被虐到腦損傷的,當年都是神童。

然而又如何,不是你不夠優秀,是你優秀的方式,在中國太平凡。

什麼好東西,放到全中國的尺度上都很平凡。等你終於不平凡了,恭喜你,別人會把你和歷史人物比,你還是個渣。


一個班上的第一名在全校平均是20名,全區可能有20所學校,於是這個小孩在全區的排名是400名,在全市可能是2000名,在全省可能就是20000名了,而20000名,在湖北省,連一本線都過不了,而在你眼裡,可能成為公眾人物才算得上優秀,而公眾人物在全球又有多少呢?

所以你以為的優秀,只是對比範圍太小
而你以為的平凡,則是對比範圍太大

評論里有人質疑我的計算方式,我覺得完全是在鑽牛角尖。這明顯是一個很粗略的計算,我只提一點:正態分布。就不解釋了


小時候,

想考一百分可能需要特別聰明,但一般的學生努力一下考個八九十分還是有可能的,

懶點的就考六七十分,實在太挫的就不及格,

因此學生可以被劃分為優良中差四個等級,並且拿良的偶爾爆發一下也可以成為優,拿中的只要努力一下也能成為良。

所以在學校,給人感覺是只要保持努力,就有成為優秀的可能。

長大後,

想一年掙一百萬可能需要一個好爸爸,或者特別牛逼的能力,

想一年掙七八十萬似乎也要有個好爸爸,或者特別牛逼的能力,

想一年掙四五十萬貌似還是離不開一個好爸爸,或者特別牛逼的能力,

而那些一年掙四五十萬的也不覺得掙一百萬的就一定比自己優秀,反正又不是限時考試,誰笑到最後還不一定呢。

於是在成人世界裡的等級劃分,似乎只有優秀和平凡兩大類。

而那些小時候優秀而長大後卻平凡的人,更多的或許並不是真正的優,而是比較努力的良,或者是非常拚命的中。

簡單來說,就是學校比社會要好混太多了~
——————————————————————
公眾號:鬼木知
喜歡就關注下吧 (?˙▽˙?)


我講講我的例子吧。真人真事。

小學的時候我在班上大概十幾名。很多人都比我優秀。

但是到了初中是一個分水嶺。

我認識很多曾經優秀的人。

因為去不了好的高中,得不到好的教學資源。

怎麼說呢,好的老師講課很容易懂。你聽課就像講故事。

故事聽完了,你也學會了。

偶然一次我去過一個很普通的高中聽英語課。

我會發現他們老師,很多題目講不清除,明明一句話就能解決的問題,講了半天就是講不到重點。

只會讓他們背單詞,背課文。而不講背後的原理。英語是一門語言,它的演變是有規矩的。如果你死記硬背怎麼可能學的好?

我當時是很驚訝的。

所以你會發現,再優秀的孩子,也是需要優秀的老師來培養的。

但是優秀的老師很有限。

所以學校之間的教學資源的差距,會把人和人之間的差距無線放大。

最後和我差不多聰明的同學,去了那個學校。最後都只去了三本。而我去了一本。

你見過大學特級教授去初中講課嗎?

我聽過一次,人家就是講的深入淺出。

不得不服。一節課,比我在學校十節課學的還多。

so?

最後你會發現,學生的區別其實不會太大。但是老師之間的區別,卻是天差地別。

名師出高徒,不是沒有道理的。

===============================================

來來來,英語背和背是不同的。

我舉個例子。

alone這個詞。怎麼背?

一般的老師a-l-o-n-e 。大家跟我讀[??l??n],[??l??n],[??l??n]。

特級教師,a表示一個,one表示一個,中間隔了一堵牆l。是不是兩個人都很孤單。

所以alone的意思是孤單。

正常人1分鐘就學會了拼寫和意思。

比一遍一遍的讀,不知道搞到哪裡去了。

更主要的是。

第二種學習方法讓學生覺得學習英語是有趣的事情,而第一種讓人覺得英語是枯燥的。

相信,聰明的你也記住了alone這個單詞。也愛上了英語。

=======================================

這是15年前,我上初中的事情,你們不要用現在的眼光去看。沒意義。

最近發現,上海有不少十幾歲的孩子,英語水平都超過我了。

家長有一口流利的英語,平時在家要求孩子用英語講話。

每年至少去美國,參加一次夏令營。

我表示已經絕望。。。。


路徑依賴。


在單調乏味甚至保守落後的價值觀之下,小時候的優秀是一種膚淺又眾人矚目的事情。而長大了面臨各種價值觀的挑戰,一些勇敢的人拋棄掉小時候所謂的「優秀」的光環,一往無前地上自己的路,一條越來越孤獨的路。

因為大家都能看到的優秀,確實熱熱鬧鬧,但是那是因為頭上頂著光環,身上貼著標籤。而真正沉下去,獲得自我成就的人,都要經歷一個去掉標籤的過程,成為一個「不在乎」的人。

所以,不是小時候優秀的人不再優秀了,而是他們分散在了各自的領域繼續優秀,只是不再被所有人看到了。

我有一個學霸同學,是典型的以前別人家的孩子,考試成績一直碾壓眾人。然後畢業後進入了遊戲產業。跟別人說起在當年的學霸在做遊戲,果然被傳:你看這孩子小時候被管得太厲害了,結果現在跑去做遊戲,不成氣候。
其實人家牛逼極了好么,做著自己熱愛的事情,還順便把錢給賺了,他的遊戲團隊在行業里的排名絕對高於他當年的高考排名好么!

再比如清北高考狀元的遊戲主播女流,被多少人嘲笑,但是其實只不過是遊戲直播的行業是新興行業,好多人不理解而已。而她在這個年齡的成就收入,絕對是對得起她的學歷背景的。

不是小時後優秀的人長大以後不再優秀了,而是很多時候,他們的優秀不再被所有人理解了而已。
—————
留言里的小學老師的評論真有意思,遊戲是一個多大的產業,頂級遊戲團隊的人多厲害,背景多牛逼,全然不知。開口閉口給人家扣帽子,用自己的道德judge甚至意圖綁架別人的人生選擇。也許你把上清北看成國家之光,社會棟樑,人家只是認為這只是個人選擇而已。道德牌匾自己抗好就好,別試圖壓住別人。

我還認識有學霸去常春藤讀生物,研究某個種稀有微生物;還有學材料的妹子在劍橋研究石墨烯;我自己學的某個前沿學科,不懂的還以為我學修電腦的。

但是我就是不想放正文里說。

世界的優秀標準就不應該還是那麼單一狹隘的,這就是我這個答案想說的全部意思


大學一個師兄,上英語課要麼不去要麼去了也是趴下睡覺,從來不聽的。結果考英文妥妥的第一,後來才知道人家讀高中的時候就是什麼全國英文競賽的前三名,再一打聽,父母都是外交官,英文對人家就是類似於母語的存在,同時還精通二外。
我閨蜜,市狀元,高中畢業多少年,海報依然掛在市裡的,人家現在也還是牛逼,研究方向上全世界排名前十。
講真,別自我麻痹,真的優秀的那些長大了還是優秀。人家跑馬,我們吃土,拔腿都追不上。
中國人說三歲看老,老外的棉花糖實驗也就是四歲看未來。
但你要是就看那些會彈個鋼琴、跳個舞、背個詩、年級考個第一名的就算是優秀,那你優秀的範圍未免太廣了,長大後當然都是普通人了。人的智商也不過就是個正態分布,能有多大差異。
但是事實上真正優秀的人是很少的,有多少,就是哪怕是清北這些名校也就十分之一吧,你把他們往回推,回到小時候,會發現人家的牛逼是種進行時,而不是完成時。真的優秀的那些人,不管什麼年齡都碾壓同齡人。


兒時的優秀,是和同齡人比,
長大的優秀,是和古今中外所有人比。


古人有一句話。我覺得有一些小時候就很強的人輸在一件事上:對抗挫折感和挫敗感的能力。少時了了,大未必佳。我小學作左右的時候其實就是一個個性頑劣叛逆的孩子。因此沒少因為自己當時的個性吃虧。我也不是老師的pet。但是我反而覺得這種對抗挫折感和失敗感的能力反而錘鍊了我。

對,我那個時候就是一超級大熊孩子。我爹是phd,我爺爺是教授,對,所有人都在問為什麼這小孩個性如此頑劣。而且頑劣中有一種不可救藥的氣質?

另外,我一直到初三和高一數學和物理都很弱。我那個時候是擅長文科的。在學校文學社和文青圈子裡非常活躍。我印象中我是初二才有意識的好好學數學。然後真的就把它學好了。雖然為此付出了好幾年的努力。我後來明白了一件事,你做很多事情,需要長期投資並且耐住寂寞,懂得堅持。甚至一開始受人嘲笑也見不到任何結果。

假如你在16世紀且有上帝視角,西班牙和英國,荷蘭,哪個更值得投資?恐怕最後的結果你做夢都想不到。

但成功的那一天是數萬倍的投資回報比。

願你的個性如大山一般堅韌。


我來寫個純粹跟題主較真的回答。不保證回答的客觀性,但是,事實如此。

我上小學,班級第一,升初中的時候,班級後幾名已經屬於混義務教育了,我去了鎮上的初中。
初中班級第一,每個班都只剩下20來個還學習的。
中考我全校第一,去了市重點高中,20名之後的同學們大部分沒有上高中。
高中時候,平均班級第十,高考失利考了601,上了一個普通一本。
跟我同一個小學班級,上一本的人,屈指可數;同一個初中班裡,上一本的十來個;同一個高中班級,差不多50來個人都上一本吧。

不說走心的事情,就說「務實」一點。畢業之後,在大唐找了個工作,待遇一般,還說的過去。小學的同學還是在村裡,繼承了「家產」。

所以我想問,什麼叫平凡?什麼叫不凡?
小學班裡的前幾一定能去清華?初中班級前幾一定能去耶魯哈弗麻省伯克利?高中前幾一定能成為公司老總?
成績好的人註定不凡本來就是病態的思維。成績再好,也是大部分要寄託於企業,才能實現自我與社會的對接,施展個人的價值和才華。
說的自誇一點:不凡?不是的,我們都是平凡的人,在平凡的崗位,平凡的生活。平凡?不是的,我們在做著不凡的事業,實現著不凡的價值,獲得不凡的收穫。


我記得幼兒園的時候,優秀與不優秀的分界線就是,能不能自己吃飯,不用老師喂。能不能自己睡,不用老師哄。

成長中的種種小紅花和競賽,大抵如此。過了那個情境就覺得好笑起來。


小時候的優秀,是比拼的執行力

但長遠的優秀,是拼的願景

人終究會朝著自己最真實的模樣成長

初中時班上成績最好的是一個女生,文靜,乖巧,所有人眼中的三好學生

而我另一個基友,則是成績差,不聽話,家長讓好好學卻偏做著畫家夢的吊車尾

在誰眼裡,前者都更為優秀吧

但問題是,他從始至終對畫畫抱著無限的熱情,高考因為家裡偏見沒有考藝術生,大學依然努力自學鼠繪技術,畢業後他總算是做了熱愛的畫畫的工作,兜兜轉轉這麼多年終於圓滿,如今也算小有名氣,剛剛有了自己的工作室

而成績最好的那個女生,畢業後聽聞回家去了一家事業單位,再未聽聞更多的消息。

如果把這個結局定義為平凡,那我想說:

人終究會朝著自己最真實的模樣成長

文靜,乖巧,好成績,其實她只是在完成他人的期許

懷著畫家夢的小孩既不聽話也不懂事,但他從很早的時候,就跌跌撞撞的走上了自己決定的路,而很多人,直到大學畢業都還沒有想明白

哪一個更優秀,會在人生的長跑中慢慢體現出來

實際上,學生時代但凡志向很明確的,信誓旦旦要做遊戲也好要做作家也罷要造汽車的,都慢慢在行業站穩了腳跟了。

但我覺得,這不應該看做一個簡單的屌絲們逆襲的故事

其實我想,聰慧如那個女生,未必不能走看起來更酷更帥更不平凡一點的道路

但問題是,她不喜歡,她也許覺得自己選擇的那條道路,更幸福

外灘邊的高樓,南京路的車水,亮閃閃的名片,也許在她眼裡比不過每天的4:30下班

世上的路那麼多,從沒有規定說所有人都必須在稱為優秀的那一條賽道上比

視頻封面【毒雞湯勵志】日本神反轉熱血廣告,誰說人生是一場馬拉松?_廣告_廣告_bilibili_嗶哩嗶哩bilibili.com視頻


一方面,就是很多人提到的,班裡第一名其實是全省的幾萬名所。

我想提另一個角度,就是小時候小孩子智力發育是有早晚差異的,硬體差異造成的各方面能力包括智力差異會顯得非常巨大。

好比,有的寶寶一歲就會說話,有的寶寶3歲才會說話。再好比,身體上發育也有差距,比如說,有的女孩小學就來例假了,晚的到高中才來。但是,其實3歲會說話的最後也會趕追上來,甚至成年以後沒準超級能說會道呢。晚發育的女孩子,到成年以後不都一樣都會來例假嘛。

你覺得小時候特別聰明的娃,就好比剛剛一歲就說話的娃,他們也許是腦子發育得比較早,在同齡人里領先了,但是隨著青春期發育以後,大家普遍都發育到成熟狀態,「贏在起跑線」的優勢就沒有了,有可能就被被趕超了。

再好比一下,小學時候有的娃發育早長得高,而有些娃長得矮小,但是初中高中,矮娃發育了,慢慢就開始趕超了,有些長得高的娃反而落後了。

同理智力也是如此。

人生是一場長跑,有的人起跑線沖得快,但是未必是最早衝過終點線的。

~~~~~~~~

PS 我覺得有些人的理解力真是很要命吶,拿自己小時候笨長大還是笨的例子,來證明所有人都是不可能翻身的?

請看清楚,現實是有四種情況:

小時笨,長大還笨~就是普通的庸人而已。很多,很常見,很平凡。

小時笨,長大聰明~起跑線落後,但是慢慢越來越聰明最終翻身的人,有不少的,你要是從來都在庸人圈子自認為自己沒見過就等於絕對沒有這樣的人,那算我沒說。

小時聰明,長大平凡~就是提問者看到的那些。我也看到過,不少,頂峰就是小時候,後來就被慢慢趕超了。

小時聰明,長大還是聰明~比如天才級的那些人,是既贏在起跑線,也耐力強贏在終點線。


推薦閱讀:

有哪些對孩子成長很重要的電影?(收集儲備中)
怎樣才能發泄內心對父母的怨恨?自小父母離異,現在積怨很深,導致性格極端,敏感,不懂愛人。
窮養男孩的說法正確嗎?

TAG:兒童教育 | 情商 | 家庭教育 | 自我成長 | 智力培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