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思美人》中端午節的歷史真相是怎樣的?該劇這麼拍合理嗎?

剛看《思美人》第一集發現劇情的第一條線索是:屈原去參加祭祀大典的路上碰見人們在觀看端午節慶典。本人百度相關歷史資料發現最多被認可的端午節是紀念屈原而形成的,那麼該劇這麼拍是否有其它歷史依據,這麼拍合理嗎?


紀念屈原這個說法其實是後人(大概是南北朝的時候吧)加上的,屈原死之前早就有端午節了,包括粽子也是早就發明了的,和屈原也沒關係,所以這個電視劇倒是沒弄錯。


這個編劇看來還是做了些功課的,雖然有一定的不準確的地方,但是人家沒上來就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就已經是很進步的了!接下來咱們就從屈原開始,來說說端午節到底是怎麼回事。

上學的時候《離騷》大家都學過,「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屈大夫含恨投江,人民心疼他啊,就往他跳的汨羅江里扔用葉子包好的糯米,希望魚蝦不要吃屈原的身體。

但是大家一合計,咱不能每天都來扔吧,扔少了這魚蝦很快吃完了不還是得去吃屈原?於是就有人說了:

【那咱乾脆扔一年份的吧,然後明年的今天再來扔一下一年的,不就好了。】

於是每年這個時候人們都去汨羅江里劃著船扔粽子,久而久之變成了每年的習俗,成了一個固定的項目。就有了現在的吃粽子划龍舟的端午習俗。

看到這裡敲黑板注意了,上面這個說法說的雖然有模有樣,但是【根本就是錯的】【端午節並不是因為屈原投江而出現的】

【一、端午節真的是為了紀念誰嗎?】

除了紀念屈原,端午節還有很多紀念各種各樣人的說法,比如紀念同樣心繫國家的伍子胥,或者是紀念孝女曹娥,但是這些都是不靠譜的,把這些名人跟端午節進行綁定很大程度是是為了給人民樹立榜樣作用,比如屈原,他本身會寫詩歌,人民看了喜歡啊,文人在古代地位還是很不錯的。在接下來,屈原官居大夫,如果算到現在也得是部長級的幹部了,朝廷里的官僚同學們容易有共鳴啊:你看看人家屈原,咱不得好好表現盡忠主公呢!最後還有就是在君主面前屈原還是個忠心耿耿的臣子,被放逐了還憂國憂民,簡直是愛國忠君好榜樣,所以君主們也喜歡他。

這樣一來,把屈原這個人,或者更準確的說是這個忠君愛國的符號跟國家大型節日綁定在一起,就非常有利於國家穩定人民幸福統治者安心了。

同理,把伍子胥和曹娥等人綁定到端午節上,也是上面這個原因。(統治者內心OS:反正現在也沒互聯網,誰也不知道到底端午節咋來了,我來立幾個典型大家學學挺好!)

但是說到這有同學就要問了,上面說端午是誰也不紀念,有證據嗎?

【二、端午節究竟起源在什麼時候?】

這個問題其實很難回答,因為畢竟大多數古書中都把端午節和歷史名人結合在了一起。

但是!如果我們從端午節兩大重要風俗【賽龍舟】和【吃粽子】上來看,就可以發現不管是啥時候起源的,肯定比屈原早。因為!屈原自己是這樣說的:

【乘舲船余上沅兮,齊吳榜以擊汰。船容與而不進兮,淹回水而凝滯。朝發枉渚兮,夕宿辰陽。】——(援引自屈原《涉江》)

古文看著費勁,我們就粗略的翻譯一下:

我坐【舲船】在沅這條河裡逆流而上,船工們一齊舉著(吳地出的)大槳擊打波瀾。這水太急啊,別說往前走的慢,有的時候還不能前進呢!

看到沒,這裡的這個【舲船】的結構和用法,是不是感覺說的就是龍舟。而在研究端午節由來的文獻《端午風俗的歷史演變》中也有提出,舲船其實就是一種狹長而輕小的競度用船。

所以這樣看起來,划龍舟這事,肯定是在屈原之前就有了。

但是到底有多麼之前呢?這事可能就得溯源到新石器時代去了。

根據考古研究,新石器時代有個部族叫做崇拜龍的部族,喜歡斷髮紋身,不僅如此,他們還喜歡把自己的龍圖騰刻在船上,一高興了就劃著船去找別人玩,別人也挺閑的,就說那來賽艇吧!於是各種刻著圖騰的船的比賽就滿滿演變成了賽龍舟。也就有了端午節風俗之一的雛形。

【三、編劇哪裡搞錯了?】

錯就錯在屈原並沒有去參加端午祭祀。

也不能說他沒去,關鍵是,他要是去參加祭典,到底是個叫啥的祭典?

根據史料記載,第一次提到端午節這個說法的是西晉(公元266-公元316年,比屈原的時代晚了約500年)周處所著的《風土記》:

【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

很遺憾在此之前,並沒有任何文獻提到了端午這個說法。

但是那天一定是有節日的,因為自先秦時期人們對於五月五日就很重視,根據與屈原同時期的《大戴禮》記載:

【 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

所以我們可以大膽的猜想,那天屈原是去參加一個公共澡堂的打折大酬賓活動(劃掉)沐浴凈身的祭典活動,而不可能聽說「今天是端午節祭典」這種說法。

【四、說到端午,不說說粽子肯定不合適】

據記載,吃粽子這回事得回溯到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這也遠遠早於屈原的年代了。

這時候的粽子是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可以算是粽子的雛形的。(不過粽子真正的發展應該要算到魏朝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才詳細記載了粽子的製作方法,並在晉朝時期確定為端午節官方指定食品之後了。)

而在之前,粽子還真不是為了人們自己吃而出現的。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兩篇論文中考證指出,粽子最早是被用於投入江河水裡祭祀龍神的。所以這裡我們其實也可以看出,屈原投江並不是端午節出現的原因,而是正好屈原選了這天投江,後世強行把他們聯繫在了一起而已。

【五、甜咸兩派粽子天天吵,到底誰是正宗的?】

關於這個問題可能還真沒答案。

魏朝(公元386-557)的賈思勰說:

《食經》曰:「粟黍法:先取稻,漬之使釋。計二升米,以成粟一斗,著竹內,米一行,粟一行,裹,以繩縛。其繩相去寸所一行。須釜中煮,可炊十石米間,黍熟。」

這個時候,還是白米粽子。

時間過去800年左右,明朝(1368-1644)的李時珍說:

「糭,俗作粽。古人以菰蘆葉裹黍米煮成,尖角,如糭櫚葉心之形,故曰糭,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為節物相饋送。或言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飼蛟龍也。」

(看到沒,李時珍也以為是紀念屈原,洗腦嚴重~)

這個時候還是白米粽。

別的不說,現在你穿越回明朝問起粽子,當時的人一定會給你講述:

也許就像是豆腐腦的咸甜之爭,可能就是南北方做粽子的師傅賭氣我就不跟你一樣!這樣大概。(如果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歡迎大大們留言告知哇!)

【六、端午節不能說快樂只能說安康?】

無稽之談。如果誰告訴你端午節不能說快樂,請熟讀並把下面段落呼他臉上:

端午節不是為了紀念誰,本來就是大家劃划船吃吃粽子的節日,愉快一點挺好的。再說了,就算是為了紀念屈原,人家境界比咱們不知道高了多少去了,肯定希望人民快快樂樂,所以沒有說端午節不能說快樂的講究。

【七、一個不走心的廣告】

一年基本也就吃這麼一次粽子,我們現在賣的還便宜,快來京東生鮮買點,不管是自己吃還是送人都特別好!

恩,就醬!端午節祝大家都快快樂樂吃粽子吃的爽!


放個瑪雅金字塔搞楚國的祭祀!哪位大神解釋一下這是什麼鬼?


推薦閱讀:

為什麼漢武帝的廟號是世宗?
不包括民國和當代,中國歷史、神話、演義中最厚顏無恥、趨炎附勢、首鼠兩端的人或者神、妖,是誰?
《資治通鑒》裡面楚漢相爭的時候,劉邦開始被項羽慘虐,為什麼沒有早調韓信來直面項羽?
為什麼曹操要冒險行刺董卓?這對曹操有什麼好處?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電視劇 | 端午節 | 屈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