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秦始皇、成吉思汗、李世民、朱元璋、劉秀等處於同一時代,誰更有可能統一中國?為什麼?

另外最好就這幾位的才能進行一些評價。


開始時候,多一個參變數

後來,就成了這個沒嘴的鳥樣

~~~~~~~~~~~~~~~~~~~~~~~分割線
OK 不喜歡的同學可以忽略上邊的內容
首先,提問者的想法太過於單純,以上諸位雖然都是一時梟雄,但是所處的形勢卻各有不同,所控制的人口和軍隊能力更是天壤之別,比如秦始皇如果跟朱元璋拉出來單練,僅僅是明代弓箭的射程和明騎兵的裝備,就比嬴政高的不是一星半點,而且如果朱元璋拉出來明代的超級戰艦和紅衣大炮,沿江而上,幾個月之內戰爭就結束了。而且,上述幾位都是在所處的時代,在軍事上有著極強的實力,如果給他們幾乎同等的裝備,並不意味著他能夠合理的利用和組織
然後,會有同學提出,歷史上有太多文明層次較低的民族政權戰勝層次高的民族政權的例子,但是,這些情況有著很強的時代特徵,打個比方,秦皇可以統一六國,遼可以推翻大宋,但是並不意味著秦皇打得過大宋
再然後,一個君主的實力更多的是在於他手下的團隊,包括軍事,外交,經濟等等等等,而團隊的整體素質也是很難做出詳細比較的,比如說劉基+李善長+徐達+常遇春+....與李靖+房玄齡+杜如晦+尉遲恭......僅僅比較一下武將能力就會出現bug
再再然後,關於出現動亂時很重要的一點:正統地位,還是需要討論,朱升給朱元璋提出的「緩稱王」策略以及很多時候被使用到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策略基本上都是對「名正言順」的把握,這一點現在看起來有些可笑,但是在歷史上屢屢是一個政權從弱到強,在擴張中不吸引太多仇恨而不得不採取的手段
最最後......還是順著提問者的思路來認真演示一下,因為1V1的情況不好辦,1V多的情況相對好辦,好在這幾位君主都有一個共同點:有便宜沒理由不佔的
對地圖上所出現的割據情況進行人口,資源,軍事實力,地形等等做一個綜合評估的話,政權危險程度最高的,當然是秦始皇,雖然地處關中,但是人口錢糧不如李世民和朱元璋,地理優勢不如松贊干布和努爾哈赤......秦能統一六國,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外交策略,但是那是在秦朝經過幾代優秀領導人和輔佐者所積累的優勢的前提下,至於現在....弱國無外交......不能打,又沒人跟你談,你又占著那麼多的好地面兒,活該你最先被搞死,至於會怎樣被搞死,更大的可能性是阿提拉+成吉思汗不斷的進攻和騷擾秦國北部的邊防線,修長城,拖死自己,不修,還是拖死...於是疲於北部壓力,國內越來越空虛,眾人分之,這個時候,努爾哈赤會和成吉思汗商量,把邊境的一部分地給努爾哈赤,努爾哈赤支持成吉思汗在滅秦中獲得更大利益,成吉思汗絕對不會同意,兩國開始交惡,進入七國時代

接下來,最危險的人變成了李世民,繼續滅掉李世民嗎?還記得強盜分金問題嗎?OK,考慮到秦始皇被滅,最終出現此種情況,李世民一定會在上一步瓜分秦始皇的時候,協助秦始皇修築長城,然後我們繼續八國之戰

然後,長城的出現,使得八國之戰進入另一個時期「中原混戰」,李世民和朱元璋將憑藉人口和資源優勢進入最終對決,最終,朱元璋將憑藉戰術戰備優勢戰勝李世民,並打過長城,將阿提拉趕到歐洲,將成吉思汗趕到西伯利亞(當然在他有生之年可能還搞不定,接下來的事情由他的兒子朱棣帶領以張玉和姚廣孝領銜的另一個團隊來完成)

再後來的事情......你們都知道的,唯一有區別的可能是滿清可能需要很久很久一直到明末(努爾哈赤實際上是李成梁扶植起來的,不解釋),才有機會,努爾哈赤還是別想了,老老實實繼續茹毛飲血吧最後......朱元璋給的位置太bug了,有人有錢又安全,還有驚人的大米產量,沒理由不贏的
其實修築完長城之後,情況基本就已經明朗了,跟戰國非常類似,只是版圖大了一些,而且優勢轉向了東南,而不是西方的秦國


同處於一個時代,是那個時代?不同的時代結果不會相同。

但是無論任何時代(歷史上),在西藏、新疆和四川的同志是沒有統一全國的機會的。
然後來自蒙古高原和東北的能入主中原一統中國的分別各有一次(元與清),對時機的要求非常嚴格,機會也不會太大。

可能性大的只剩下秦始皇、李世民和朱元璋了。
如果是在江南還沒有開發的年代(安史之亂之前),朱元璋必須退出。
在關中殘破(唐中期之後)的年代,秦始皇會退出。

總結下,在唐代之前,應該是秦始皇與李世民更有資格統一全國。
唐代之後,是朱元璋與李世民更有資格一統天下。

年代不確定是情況下,李世民有更大的概率統一中國。


肯定是唐國強啊!
因為都是他的小號......
╮(╯▽╰)╭


關於這個問題 強烈要求題主去聽一個相聲 侯老先生的 關公戰秦瓊


這個問題有意思,但是感覺樓上諸位有些回答不是很貼近真實歷史。那麼我來按照圖片給出的位置來試著剖析一下:

從真實歷史的角度來看的話,第一個被滅掉的一定是努爾哈赤,滅他的會是成吉思汗;按照真實歷史上各位大佬的個性和所擁有的將領團體,一期以真實歷史來估算將會是:

  • 成吉思汗攻擊努爾哈赤,努爾哈赤滅亡;關鍵詞,蒙古騎兵;
  • 朱元璋坐擁淮西二十四將,與李世民交戰;關鍵詞,將領;
  • 秦以山川之險與關中形勝之地與阿提拉陷入持久抗衡;關鍵詞:秦弩、軍陣;
  • 劉秀和松贊干布基本不會有什麼作為;關鍵詞:地形;

一期的情況是:

  • 身為游牧漁耕民族,努爾哈赤對蒙古的威脅甚大,可憐他卻根本無法抵禦蒙古騎兵,雖然蒙古騎兵不可能有十幾萬那麼多(參看蒙古數次西征中的蒙古士兵數量),但是一樣扛不住,看看金與統一了漠南漠北的蒙古的戰爭就知道了。
  • 朱元璋與李世民之間的戰爭會陷入膠著狀態,其實從歷史性格上看朱元璋在此時會以不稱王的態度去攻擊劉秀,但是下游攻擊上游會非常費勁;而劉秀也無法順利的攻擊朱元璋,因為老朱實在是將星如雲,更兼有江淮富庶之地。
  • 秦軍抵抗阿提拉基本不存在什麼問題,當年蒙恬可以北擊匈奴,我不覺得阿提拉可以在秦身上佔到多大的便宜;但是他也很難反擊阿提拉;
  • 劉秀窩在蜀地能幹什麼呢?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嘛?秦始皇隨便就能塞住他;西擊西藏更是不可能;
  • 以松贊干布的性格,想離開西藏,還是算了吧…

所以一期下來的局勢很明顯,成吉思汗將佔據極大的優勢,然後趁著諸位還在混戰的時候,西擊阿提拉,原因很簡單,阿提拉也是游牧民族,對他的威脅將會是最大的。所以在二期開始的時候,將是:

  • 成吉思汗攻擊阿提拉,阿提拉滅亡;
  • 朱元璋取得與李世民的突破性優勢;
  • 秦軍取得與阿提拉戰爭的勝利,但感受到成吉思汗的壓力;
  • 劉秀和松贊干布繼續窩在家裡搞發展;

這會兒的情況會很微妙,在努爾哈赤和阿提拉都滅亡的情況下,成吉思汗已經幅員遼闊,秦軍和李世民都在面臨威脅。此時如果劉秀出川,朱元璋繼續攻擊李世民,那麼這二位基本都扛不住兩面夾擊;所以後面基本不用看了,一旦成吉思汗入寇關中或河北的任一地,以四傑四狗諸長子的實力,中原基本無法抵敵,無非是朱元璋率領眾將領堅持多久的事情(蒙宋戰爭強化版);這是第一種結局;

那麼我們來看看另外一種可能,就是朱元璋放棄攻擊李世民,轉而攻擊劉秀,那麼毫無疑問,在秦軍與李世民聯手抗擊成吉思汗的情況下,朱元璋會統一江南蜀地,長江以南咸為其有;然後…老實說,我覺得藏地的存在毫無必要,那個破地方除了松贊干布誰都不想呆阿…所以會演化為:成吉思汗VS秦軍VS李世民,朱元璋埋頭搞內政。

然後,就是看誰先死的早了吧…所以理論上講,如果是第二種線路的話,朱元璋集團(包含朱棣在內)將有很大可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其實沒那麼多廢話,各自統領都是英明聖主的話,長期混戰。

蒙古即使擁有成吉思汗的戰術加上更先進的攻城器械,滅個積弱的南宋也要40年。
白起百戰百勝,也未能滅得了七雄中的一國。
符堅帶著壓倒性優勢的兵力,只換得草木皆兵。

更何況各國都是強人?合縱連橫的事,聰明人自然會做,不用等人來說的。
歷史早有這樣的場景,三國時三強爭持不下,結果如何?要等精英都凋零了,再由司馬家收了去。


要說統一中國。首先,阿提拉和松贊干布兩個勢力,可以先排除。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從這兩塊地方能進圖中原的,他們入關都很困難,想統一,豈非夢囈。但他們在這個命題中並不是沒有意義。先放在這裡,下面再說。
其他幾個地方割據勢力,都不可謂不強。但如何評價,不妨先設計一個模型,來做個加減法的遊戲。一個「國家」,要想統一,進取天下,有十個因素不可不察。那麼我們就給這十個因素每個10分權重,(還有兩個變數,後面再說)經過分析再下結論不遲。80分月以上為第一梯隊;70-80為第二梯隊;60-70為第三梯隊;60以下不及格,基本沒希望。
1、正朔。即政權的合法性,也直接關係到人民認不認同,支不支持。這點非常重要。每一個政權首先都要解決這個問題。比如兩晉,五胡十六國時期。雖然兩晉政權孱弱不堪,但能維繫幾百年,全靠「正朔」二字。因為天下老百姓都認為姓司馬的才是正統,其他都是「匪類」。李、劉、朱自不用說,起於亂世,漢族正統,誅戮殘暴,10分。贏政雖是漢人,但居於關中,離異中原,「非我族類」,8分。成吉思汗和努爾哈赤乃「胡虜」、「異族」,居於塞外漠北,起於白山黑水,中原人民孰不可忍。6分。
2、地利。李世民,中原之地已有其五,青、兗、豫、冀、徐五州足以傲視天下,盡收洛陽繁華,實為帝王之資。9分。秦始皇,雄踞關中,坐守雍、涼二州,進可直逼洛陽,退可虎據長安。又有漢中要塞,扼益州咽喉。8分。朱元璋,揚州物華天寶之地,人傑地靈,北有長江天險以守建鄴,東有海域諸島保其萬一,兼收夷洲、崖州之資,又有半個荊州,自古俱為稱帝建號之地。但據圖中原,還需天時。7分。劉秀,益州全境,天府之國,外有葭萌、綿竹、劍門三關,萬夫莫開,內有成都平原以蓄軍資,東面控制長江上游,威脅江東,北有襄陽直逼洛陽。偏安稱霸,可謂上天所賜,但進圖中原,難上加難,漢中在秦始皇手中,門戶大開,豈敢輕易出兵。6分。成吉思汗,塞外草原,廣闊富藏,對手難覓其形,又可騷擾邊塞,養軍屯馬,不可小覷。5分。努爾哈赤,白山黑水之間,只需在東面防守敵軍,便可安頓經營,坐觀天下之變,遠交近攻,尋覓有利戰局,進圖燕京尚有可能。4分。
3、軍事。成吉思汗騎兵天下無敵,一旦短兵相接,根本無其對手。9分。秦始皇關中雄兵,自古彪悍,加之涼州輕騎,對手只能避其鋒芒。8分。李世民府兵精銳,訓練有素,又有李靖、侯君集等為其統帥,王師所到,所向披靡。8分。朱元璋火槍火炮,誰與爭鋒?7分。努爾哈赤,八旗精銳,關寧鐵騎勢不可擋。7分。劉秀依靠銅馬軍和廣大農民起義軍,游擊戰、運動戰出神入化。6分。
4、政治。李世民輕徭薄賦,懷柔天下,知人善任,與各民族融洽相處,國泰民安,「貞觀之治」古今無雙盛舉。9分。劉秀「柔道治天下」,修養生息,大興儒學,寬刑輕法,限制外戚,宗親拱衛王室。8分。朱元璋積極推行政治體制改革,封建政治水平達到了空前的高度,懲治貪腐,整頓吏治,興修水利,擴大人口。誅殺功臣,嚴刑峻法。7分。成吉思汗領戶分封,發展貿易,改革開放,創立文字,宗教政策穩定民心。6分。努爾哈赤統一八旗,厚祿工程,優撫俘虜,編戶齊民。5分。秦始皇的暴政,不多說了,鑒於郡縣制的實行,給2分。
5、經濟。朱元璋,揚州之地實在無可挑剔,乃中國經濟中心。9分。李世民,中原之富庶,足以讓其衣食無憂。8分。劉秀天府之國,旱澇保收,自給自足。7分。成吉思汗,草原物藏豐富,水草豐足,牛肥馬壯,少兵禍。6分。努爾哈赤,有山有水,名貴之物繁多,發展貿易最為合適。6分。秦始皇,雍州兵禍連連,糧食缺少,涼州自古荒涼,稍遜一籌。5分。
6、外交。劉秀與朱元璋俱在長江以南,要想統一天下,必先聯合抗北才是上上之選。而劉秀又可與松贊干布通婚,貿易。朱元璋可北連努爾哈赤,南北威脅李世民。都是9分。努爾哈赤南聯朱元璋,再全力向成吉思汗公關,最為有利。7分。李世民必然會與成吉思汗通婚,成吉思汗又與努爾哈赤交好,西面不去輕易驚擾阿提拉,也可高枕無憂。成吉思汗7分。李世民四面受敵,發展外交比較困難,他是朱元璋和秦始皇的首要對手,盟友也難免背後插刀。6分。秦始皇最難,劉秀伺機奪取漢中,李世民第一戰略就是攻取長安,而成吉思汗必然大軍壓境。5分。
7、帝王。縱觀幾人,李世民胸才大略,「天可汗」,千古第一帝王。9分。成吉思汗,一代天驕,8分。秦始皇,壯志凌雲,六合諸侯。7分。劉秀,韜光養晦,恢廓大度,英勇明斷。7分。朱元璋,胸懷韜略,深謀遠慮,7分。努爾哈赤,天錫智勇,神武絕倫。7分。
8、人才。李世民,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俱是人中之傑。9分。朱元璋,謀有劉伯溫可比蕭何、孔明。武有徐達、常遇春、藍玉等可比關、張。8分。成吉思汗有窩闊台、哲別、速不台、博爾忽、博爾術、木華黎等,都是以一敵百。7分。努爾哈赤有五大臣、四貝勒、八旗主。7分。劉秀有二十八名宿為其效勞,7分。秦始皇有王翦、蒙恬、蒙毅、白起、李信等。7分。
9、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不可不察。朱元璋,9分。李世民8分。劉秀8分。成吉思汗7分,努爾哈赤7分。秦始皇5分。
10、子嗣。統一,非一日之功。繼任者的能力德行,直接影響著事業的發展。努爾哈赤9分。朱元璋9分。成吉思汗8分,劉秀7分,李世民6分,秦始皇4分。
先來統計一下,得分從高到低列出:
李世民82;朱元璋82;劉秀75;成吉思汗68;努爾哈赤65;秦始皇59。
從這十項綜合來看,李世民和朱元璋為第一梯隊,最有可能在最後勝出。
但我前面說了,還有兩個變數,一是政權內部鬥爭分裂;二是國土內部農民起義。
還有,雖然我說松贊干布和阿提拉不可能統一,但——他們卻能阻止其他勢力統一的進程。不過今天先寫到這裡。
等有時間,我再來仔細分析李世民和朱元璋到底鹿死誰手!第二梯隊和第三梯隊如何發力,對統一的格局會產生如何重大的影響。這樣的「歷史」很精彩!


這是個非常不靠譜的問題,但是鑒於樓主還畫了一幅這樣的圖,還是可以回答一下的。
從這幅圖來看,統一中國的一定是成吉思汗。因為圖中整個漠北都已經統一了,基本上是1206年以後鐵木真統一了蒙古各部,形成最強戰鬥力的時代,這意味著什麼呢?十幾萬的騎兵。
而這幅圖的其他幾個人,基本處於發展期,秦始皇還沒收復河西,李世民還窩在山西,沒取得關中,劉秀給分了個窮山惡水的地方,朱元璋估計還在跟張士誠較勁。最慘的是努爾哈赤,天天的在被李成梁吃飯睡覺打滿人玩呢。至於叫松贊的幹部就不用說了,沒見他們從那麼高的地方下來過,阿提拉樓主沒提,不過他的地盤也不是很容易能玩的轉的那種。
所以,成吉思汗的贏面是最大的,絕對的兵力優勢結合強悍的組織和動員能力,基本可以對任何一方勢力摧枯拉朽,當然合縱連橫這種事兒出現的話,結果就非常難說了。


成吉思汗終其一生並未統一中國,才剛滅了西夏,鑒於他史實上的對手遠比這幾位人傑要差,首先可以排除掉他。
剩下這幾位,秦始皇21歲時真正掌握秦國權力,而在這個歲數,劉秀還在洛陽求學,朱元璋還在皇覺寺出家,只有李世民,已經統率軍隊打過幾次大仗了,也就是說,只有贏、李二人,有統一的機會。
秦滅六國,主要是整體國力的強大所致,所謂奮六世之餘烈,嬴政雖有才具,其表現是沒有李搶眼的。但兩人都面臨一個問題,就是北方成吉思汗的威脅,不可能全力以赴,因此很可能北周北齊化。論壽數則李比嬴只多活兩三年,這麼短的時間,就算嬴政死後秦有內亂趁機滅之,估計也沒有時間統一其他地方了。
同一時代牛人太多,很多牛人可能就沒出頭的機會了,剩下的很可能維持平衡,誰也很難通吃,也就是說,誰也統一不了,一定要選一個,只能說李的機會更多一些。


這種問題沒有意義。既然上面那麼歡樂,咱也歡樂一把。
首先,努爾哈赤是沒有機會的。努爾哈赤能夠成功,與明朝末年的環境有很大的關係。當時只要明朝能夠切行封鎖政策,努爾哈赤他們早就掛了。另外努爾哈赤的幾次入侵,也為關外擄去大量人口和財富有關。而從這個地圖來看,努爾哈赤能夠入侵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山海關,而這個地方是就算是努爾哈赤在明末都一直沒有攻破的地方,更何況是對李唐。
成吉思汗也沒有機會。強盛時期的游牧民族對強盛時期的農耕民族,沒有一個能夠勝利的。比如漢,比如唐。哪怕是宋,在宋強盛的時候,契丹也占不了便宜,真以為那幾百年的和平是靠一紙盟約來約束的。可笑。
松贊干布?太搞笑了,居然還把它列上來。
阿提拉?以乾隆那麼渣的武力都能平準格爾,更何況秦。
劉秀?沒機會。沒有一個西部邊陲的地方政權能統一全國的。
李唐。有機會,只是地理形勢不好,沒有防守的天險,機會很渺茫。
所以我認為最後的勝利者在朱元璋和秦始皇之間產生。秦始皇雖然被團團包圍,但戰略形勢很好,周圍都是天險,防禦起來比較輕鬆。關中平原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國力強勁。還有養馬地,戰力強大。又加上一系列軍備和後勤方面的措施,真是兵精器利,國人同心,天然就擁有統一的條件。
再看朱元璋。戰略態勢也很不錯,與李唐以淮河為界,保護了長江以南的安全,而據有湖南廣東一線,哪裡也有防禦的優勢。
中國從秦開始就有編戶齊民的政策,可就是秦始皇和朱元璋實行的最徹底,這也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證國力得到最大的發揮。
不過綜合來看,打到最後,因為秦始皇有馬,戰力方面會稍強一籌,所以我相信最後的勝利者是秦始皇。
——————————————
我暈,寫完才發現居然和我上面的那個回答一樣。
嗯哼,我真不是抄襲的。


這要看在哪個時代的吧,在經濟重心沒有南移之前,秦始皇和李世民佔有絕對的優勢的,雖然地理位置不佳,但是只要向上打出一個角就行了。另外在火器沒有成為主流之前,很難想像朱元璋能夠抗衡北方擁有強力君主的騎兵軍團。所以,很可能會變成一個大戰國,如果李世民能夠把努爾哈赤打掉,在和秦始皇聯手擊潰成吉思汗,秦始皇把阿提拉打掉。那麼最有可能一統中國的顯然是這兩個國家,至於朱元璋和劉秀是很難有機會的,原因很簡單,在冷兵器時代守城很重要,在輔助一定的騎兵,南方矮個子軍隊很難打贏一場大規模的平原或者攻堅戰役。


他們統一中國的前提是他們都有一幫能人輔佐。

沒有漢初三傑的劉邦,沒有凌霄閣功臣的李世民或者沒有劉伯溫的朱元璋。。。放在他們自己的時代都贏不了,就別說還去跟別的皇帝爭了。

歷史人物從來不能孤立看待,就是這樣。


歷史上有個時代能夠解決你的疑惑。就是三國時期。高質量的君主謀臣武將井噴就是這個時期。這種狀況下將會成為一種平衡,誰活的久或者誰的繼承者更有出息誰就能贏。明顯司馬懿活的最久。

我的看法
--------------------------------------------------------------------------------------------------------------------------------------------
樓上很多人都低估李世民能屈能伸的性格了。李世民會向蒙古妥協。成吉思汗時期,蒙古雖然攻佔了很多土地,但是他們的目的以掠奪為主。蒙古西征時大型屠殺就是例
子。所以成吉思汗會接受李世民和親提議。
第一階段成吉思汗接受李唐納貢並為李世民提供優良馬種訓練騎兵。蒙古也穩同時向東壓迫努爾哈赤,向西與尋求匈奴決戰。秦始皇的性格絕不
會向少數民族低頭,所以一定會與匈奴死磕。成吉思汗在取的李世民的納貢會鞏固東方戰線的,就是壓迫努爾哈赤。不會急於參合匈奴和秦之間的戰爭。李世民在這
個時候第一想法一定是進入關中。劉秀也有兵出祁山北上的想法。這時候秦軍在和匈奴廝殺正酣的時候,李世民帶兵進去關中抄了秦軍老巢,始皇戰死。同時堵住還
在祁山和秦國守軍廝殺的劉秀。劉秀一出祁山失敗。秦軍在西方與匈奴休戰,擁立太子扶蘇為帝,割據西涼。匈奴這邊迫於蒙古的壓力也接受休戰。這個時候朱元璋
還在囤積實力。

第二階段,首先引爆的是蒙古和匈奴決戰。匈奴在和蒙古廝殺中戰敗西逃,西秦向蒙古稱臣,唐蒙決裂。李世民這一時期首先回復實力與劉
秀再次修好。同時與努爾哈赤暗通曲和。在蒙匈決戰的時候幫助努爾哈赤攻破蒙古東方防線。蒙古錯失追擊匈奴的機會。阿提拉去席捲歐洲去了,蒙古20萬鐵騎從
西線趕回與努爾哈赤決戰。努爾哈赤戰敗身死,皇太極帶來大軍退回盛京。同期唐軍兩次西征剿滅扶蘇。朱元璋實力積攢完畢開始北上,唐軍在河北一帶與大明膠著
後開始撤退。最後唐軍兵退黃河以北,穩住了陣腳。劉秀因為第一次北伐失敗,川中豪強叛亂,平叛中。

第三階段唐軍鞏固內政,進一步拉攏與皇太極的關
系。蒙古在西秦覆滅後開始直接與大唐交戰。蒙古久攻不下,成吉思汗留木華黎繼續保持對唐的攻勢。準備西征。皇太極登基後穩固了內政,先攻佔朝鮮,統一東
北。李世民被李淵收回了兵權。朱元璋繼續突破黃河防線。李元吉南下入川,戰敗。李建成丟失河北大部分地盤。李淵火速起用李世民。李世民在河北先是和徐世績包抄徐達後路為敗逃唐軍贏得喘息。然後和皇太極尋得合作,撤軍出山海關,清軍南下。徐達和皇太極決戰北京城下,李世民在黃河上游決堤淹了大明的輜重,徐達被迫撤軍。清軍戰勝,但是皇太極箭傷促發死於北京城外。徐達在河北被徐世績再次伏擊,戰死。多爾袞攝政扶持福臨登基。清軍再次南下和朱棣膠著在黃河邊,徐世績在徐達敗退後搶回部分失地。三家在黃河一帶膠著。明因為朱元璋長期海禁,江浙福建商人與倭寇勾結,東南海波起。李世民入川遊說劉秀。蒙古西征至高加索山脈以南。朮赤與哲別繼續西征,成吉思汗班師東回。李世民說服劉秀,劉秀答應李世民收復河北後即歸降。


那得看他們誰先加入共產黨,因為中國共產黨是歷史的選擇


為毛光武在雲貴川地方,所謂四川是古時天下晴雨表,「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平蜀未平。」雖然劉秀雄才大略,是眾多皇帝中極具戰略眼光和軍事能力者,但是處在這位置,不看好。世民所處地方為中原,關中,自古皆由北自南統一天下。而世民所屬兵力最強,可一統天下。不要講成吉思汗了,那能南下,是因為承接弱宋,要是鐵木真活在漢唐,早送他上西天了。。。


簡單說點自己的看法:
修改之前先感謝KSYII對文中錯誤的指出,秦始皇是二十一歲親政,三十一歲統一。

阿拉提不是很了解,似乎應該是阿拉伯的強者吧,不知道他的事迹,就不說了。
秦始皇的成功絕不是他自己的成績,嬴政從十幾歲繼位到三十一歲統一,實際上他的成功絕大部分是憑藉他祖上的努力(當然他自己也還是比較努力的),沒有他祖上從秦穆公開始的幾百年的不懈努力,秦嬴政頂多也就是齊桓晉文差不多的人物,統一是不用想的。

松贊干布的戰績也不是很清楚,只是知道他最大的成功大概是迎娶了文成公主,當然如果是在亂世也許能夠有更大的成績,但是他畢竟只是統一了一個小藩國,恐怕無法與其他強者爭雄。

剩下的幾位都是統一過大國的人物,可以相互比較一下。

劉秀,東漢帝國的開國皇帝,個人能力是很強的,並且能夠禮賢下士,也能忍辱負重,但是,我想說的是,如果沒有西漢帝國200年的統治,恐怕他沒有多少機會,因為,在王莽篡權之後的幾年裡,雖然王莽的改革政策很多被現代人推崇,但是在當時是不得人心的,特別是那些權貴和世族們是極力反對的,而且,當時的老百姓一直處在大漢帝國的統治下,對於漢帝國還是有一些感情的,這都是劉秀可以利用並且也確實利用了的,所以,如果放在一個相對獨立的環境里,沒有了以上那些背景,劉秀真是機會不大的。

剩下的幾個人,鐵木真、努爾哈赤、李世民和朱元璋,都是具備雄才大略者,並且基本上都是開創了一代帝國的創始者(李世民雖然還有他老爹當過幾年皇帝,但是大唐的創始者是李世民估計沒多少人反對)。
先說說努爾哈赤,他的成功最大的優勢是起家於東北,雖然大明王朝也對那裡有統治,但一直採取的是以夷制夷的方式,分化、利用,相互牽制,實際上的統治基礎是比較弱的,因為那裡在當時來說不是重點,漢族人不是太多,經濟不是很發達,基本上屬於蠻荒之地,所以大明王朝一直沒有對那裡進行嚴格控制,而是採取分而治之的方式,可以屬於放樣模式,這給了努爾哈赤極好的發展機會和極大的發展空間,逐步侵消周邊的小部落,最終統一了東北,而這時大明王朝又正好處於快速墜落的階段,內有官員腐敗,外有老百姓起義,根本也沒有精力和財力對付後金勢力,等到崇禎皇帝繼位之後,大勢已成,回天無力(就是那時候,皇太極也沒有打破山海關,而是死在大明手上,他的弟弟多爾袞利用了關內的戰亂和李自成與吳三桂的矛盾才終於進關)。實際上,努爾哈赤和他的帝國的成功,內外因素各站一半,內因當然是他和他的後人確實非常英明神武,善於利用各種勢力;外因就是大明是被李自成推翻的,而且李自成還跟吳三桂鬧翻了,否則,按照當時的軍事力量對比看,起碼多爾袞是沒有機會活著進入山海關的。

接著說成吉思汗,也就是鐵木真,他的成功跟努爾哈赤基本上差不多的,最初的起步基本相同,都是逢於亂世,又處於統治薄弱地帶,周圍沒有太強大的勢力,周邊勢力大概相當於春秋中期。而鐵木真與努爾哈赤最大的區別是他確實曾經組織了幾次大的戰爭,比如滅西夏,而且
他的幾個兒子也比較出色,能征善戰的(當然這也導致了蒙古帝國後期的分裂),最終滅掉了南宋王朝。 這也是他應該能夠比努爾哈赤要強一些的原因。

現在還有朱元璋和李世民了,他們兩個之間對比的話,我看好李世民。
當然,從戰略選擇和判斷、軍事組織、民心凝聚和強強對決等方面來說,兩個人都是比較成功的,李世民先後與劉黑闥、竇建德、王世充、劉武周等交手並取得了最終的勝利;朱元璋則經歷過與陳友諒的競爭,從兩人的政治路線選擇上,朱元璋有「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英明戰略選擇,而李世民的選擇則是「遠交近攻、各個擊破;扶弱抑強、保持均勢;聯近抗遠、服近攝遠」等戰略並且都取得了成功。還有,二人對人才的尊重和重視也相差無幾(魏徵和劉基),所以,從各方面看,最終的競爭會是他們二人的競爭。而努爾哈赤和鐵木真與李世民、朱元璋相比,還有一個最大的劣勢是民族對決(大家都知道嘉定三屠和揚州十日吧,鐵木真的屠城戰略也是差不多的),這在強者對決中可是極大的決定因素。

我個人對朱元璋是沒有多少好印象的,雖然他確實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從最底層起來的開國皇帝,也確實在開國後採取了很多的惠民政策,但是他對功臣的態度讓我總是很難接受他,並且他對於接班人的選擇和處理也證明了「鳥盡弓藏」是不可行的,所以,從個人感情上來講,我不認為他能夠取得與李世民的競爭勝利。

最後說說李世民,這是位雄才大略的幾百年一遇的明主,在中國幾千年歷史上,比他英明的強大的確實不多,所以說在的相同條件下,李世民與上述幾個人進行競爭的話,都將是最後的勝出者。


還是成吉思汗
沒辦法,這個人的歷史戰績和其他幾個完全不是一個數量級的,他可是歐亞國家的建立者,碾壓的遠遠不只是東亞的地區勢力,這些人中,只有他和他的兒子們真正直接改變了世界歷史進程。
其結局大概成為其他幾人或聯合抗蒙,或被蒙古人各個擊破,然後蒙古帝國又多了一塊,然後和歷史上一樣,各個汗國突厥化的突厥化,伊斯蘭化的伊斯蘭化(兩者重合),接受藏傳的佛教化,漢化的漢化,總歸一大片地盤上出現很多互不服氣,但是同宗同源的黃金家族後裔,最後漸行漸遠,或者異化的再也看不出蒙古色彩,或者乾脆就被推翻了,然後這些地區出現了和今天差不多的一大批國家,當然,也許其中還是會留下一個萌發矇古民族主義的群體,成立一個叫蒙古的國家。


我來試著回答一下。
先說時代。以上諸公,分別是秦--公元前200年,漢(劉秀與阿提拉)--公元初年,唐(李世民與幹部同志)---公元600年,元---公元1200年,明---(朱元璋與努爾哈赤)公元1400年,取中間值公元500年:即南北朝時期--此時為冷兵器時代,火藥大炮的並未出世。
再看地勢。題主明顯偏心,給少數民族的都是寒旱之地啊,阿提拉和幹部一看就是打醬油的,努爾哈赤為什麼不把外興安嶺也佔了呢,難不成羅莎國在那裡畫了符?成吉思汗雖然面積最大,但地廣人稀,陰山和燕山山脈還不在掌握之中,天不於時啊!漢民族幾巨頭從賬面上看,秦始皇的地理位置是最好的,北邊與成吉思汗分野於陰山山脈(成吉思汗南下著實不易)東邊潼關在手(易守難攻,李世民的秦王可怎麼當),難免秦嶺漢中在手(劉秀天險盡失),青海在手(幹部沒有了河湟谷地,沒地養馬,驅氂牛上陣?)敦煌武威在手(阿提拉還是往西打吧);劉秀和朱元璋次之,劉秀據有三峽荊襄之地,想重八同學了就放一具竹排,上面刻上字,從漢水早上一放,第二天重八就收到了,而朱重八同學佔了淮河,與李世民隔河相望,話說守江必守淮,只要淮河不失,李同學就難以染指江南;於是最壞的就是李世民了,燕山是必守的,否則努爾哈赤和成吉思汗進來可不是旅遊的)。所以排名:秦&>劉秀&>=朱元璋&>李世民&>成吉思汗&>努爾哈赤&>阿提拉&>=松贊干布
再看人主的綜合素質。恭喜阿提拉和松贊干布同學再次墊底,表現力極其穩定啊!成吉思汗除了打仗天縱奇才之外,馭下能力與關內各人君差的也不是一點兩點,所以也一邊歇著吧;再看努爾哈赤兄,這個時候三國演義還沒寫出來,自學成才,比其他四位可汗強一些!漢族人主們教育程度秦始皇與李世民都屬於本科水平,劉秀大專,朱同學嘛,到底算初中還是小學文化呢,這真的好難!從個人單兵能力來看,關外阿提拉&>=成吉思汗&>努爾哈赤&>松贊干布,關內來看,則是李世民&>秦始皇&>朱元璋&>劉秀
再看看手下將帥情況。秦始皇有統帥指數逆天的白起(中國古代史上絕對的戰神級人物:「楚地方數千里,持戟百萬,白起率數萬之師以與楚戰,一戰舉鄢郢以燒夷陵,再戰南並蜀漢。又越韓、魏而攻彊趙,北阬馬服,誅屠四十餘萬之眾,盡之於長平之下,流血成川,沸聲若雷,遂入圍邯鄲,使秦有帝業。楚、趙天下之彊國而秦之仇敵也,自是之後,楚、趙皆懾伏不敢攻秦者,白起之勢也。身所服者七十餘城」)王翦,蒙恬等將;李世民有李靖、李績等;朱元璋有徐達(常遇春只宜做先鋒);至於劉秀,手下鄧禹馬媛之屬戰可戰矣,但大軍團作戰能力還是稍遜;關外來看,松贊干布同志和阿提拉同志又要悲劇被無視,墊底;成吉思汗和努爾哈赤伯仲之間,不相上下,但總的來說,贏面成吉思汗大些;綜合來看,應該是秦&>李&>朱&>成吉思汗&>劉&>努爾哈赤&>阿提拉&>=松贊干布。
最後士氣來看。秦實行的是軍爵制,且都是農民,兵源充足,加之軍陣紀律性強,可排最上;李世民和朱元璋實行的都是府兵制(朱元璋的軍戶制是府兵制的一種),戰鬥意志高,但兵員不廣,可並排第二;劉秀關內又墊底;至於關外,成吉思汗&>努爾哈赤&>阿提拉&>松贊干布。綜合來看,排名應該是秦&>=成吉思汗&>李世民&>=朱元璋&>劉秀&>努爾哈赤&>阿提拉&>松贊干布
總之啦,根據題主給的條件,秦的贏面最大。李和朱都有硬傷。

怎麼贏?容我三思。我大概會這樣,第一回合,與努爾哈赤結盟,東拒李世民,北守成吉思汗,與松贊干布聯合攻蜀,此時朱元璋是不會救的,只會過來分口湯喝,但由於要守淮,不敢用重兵仰攻。拿下益州之後,鞏固後方,清除幹部勢力,甚至將其消滅;第二回合則是驅除阿提拉和成吉思汗;第三回合依舊與努爾哈赤結盟,這個時候最好的戰略是一路由三峽東下,一路由商宛一路出關,平服江南,這個時候李世民大概也會渡淮南侵,江北淮南之地其可盡有;第四回合聯合努爾哈赤征服李世民。最後定關外。

以上為理想情況,但當年秦之統一全國基本也是這樣的路數,先佔西南,再東南,最後關東。


題主其實有個隱含前提,樓上諸位都指摘錯了。題主典型認為是英雄造時事,所以外部客觀條件在這裡不重要嘛,乾脆無視好了。

在這個前提下,這幾位的性格成為了制勝因素。劉秀首先就要排除,很有可能是俯首稱臣,守著一畝三分地的份。至於向誰,如果是朱元璋,那麼會活的久點。向李世民的話,距離過遠,可能性很小。向秦始皇的話,那不如自殺算了。

朱元璋氣量狹隘,在這種與其他強人相爭的環境下,很難吸引到人才。而且他也有裝孫子的性格成分。總之很難進一步的擴張。

李世民與秦始皇差不多,雖然歷史上唐朝建立有其特殊的偶然性,但是我們的前提在於沒有外部環境的影響。所以這兩個人具體誰會獲勝,在題主設定的前提下,只能看運氣。

然而,如果秦始皇獲勝,考慮到他的早逝與他兒子秦二世,以及成吉思汗和努爾哈赤,那麼就意味著五胡亂中華的"再"一次開始。

如果李世民獲勝,綜合歷史上唐朝向北向東的擴張,天可汗的傳奇將"再"一次出現。

其實,這個題目真的很不靠譜,因為缺少外部環境的支持,很難講清楚說真的會獲勝。


如果這個問題是問希望誰贏的話,我投給劉秀,劉秀是這裡面幹壞事最少的皇帝了。


推薦閱讀:

袁世凱是賣國賊嗎?
電視劇《思美人》中端午節的歷史真相是怎樣的?該劇這麼拍合理嗎?
為什麼漢武帝的廟號是世宗?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秦始皇 | 中國古代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