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人稱、第三人稱小說該如何寫他人心理活動?
本人最近在寫兩部小說。。一部是第一人稱小說,這種類型的小說該如何寫人物心理活動?另外一部小說是第三人稱小說。。這種類型的小說人物心理活動如何寫?是不是第一人稱類型小說好寫?
謝邀。
第三人稱小說也分。
如果是全知視角,直接寫就是。比如《三國演義》、《紅樓夢》就是第三人稱全知視角,大家的心理描寫可以直接白描。
舉例:
張佳瑋想:這隻貓真萌,就是黑了點。貓想:這個張佳瑋真呆,他看我幹嘛?
如果是非全知視角,即以」他「為主角,但這個」他「其實隱含第一視角,那心理描寫就可以選用。比如《戰爭與和平》和《歐也妮-葛朗台》這類19世紀小說,會描寫主角的心理活動,弱化其他人的心理活動,給人製造極強的主角代入感;但到必要時,也可以描寫其他人。金庸小說其實也類此。
舉例:
張佳瑋看那人面沉似水,手塞在口袋裡,不由驚慌;看他口袋鼓鼓囊囊,莫非其中有槍?兩人相去只七八公尺,這衚衕又窄,瞧來甚為麻煩。
他卻不知,那人正摸著口袋裡一個土豆,心想:出門又帶錯東西了。
如果是第一人稱,那麼有一些固有技法。19世紀後期一些評論家總結過,可以通過描寫他人的表情細節等暗示他人的心理活動,當然最好的法子還是設計情節,讓他人通過信件或大量獨白來表露心聲。
舉例:
我看著張佳瑋嘴角微抿,腳尖輕輕擊地,呼吸起伏,臉色發白,顯然甚是不安。這會兒離開考還有五分鐘,難道是他昨晚沒複習么?
第一人稱意識流小說里,有些會單獨辟一段,允許非主角進行大量第一視角心理描寫,但這樣的鋪陳其實是種文體的變化,用在傳統敘述里會很痛苦。不另舉例。
他想從這個問題中得到什麼?我習慣性地咬了咬手指,我曾以為這樣有助於思考,事實上並未有得到證明,但是它卻成為了一種暗示。
我思考不出,因為我認為所謂「第一人稱的心理活動」其實正是寫出「如果這個主角是我,那麼我會如何」,我的行為、我的思考、我的??一切「我的」都可以成為為「心理活動」作為鋪墊的內容。
因為一個人的一切行為都是他心中所想的體現嘛!我這樣想著,換句話說,如果把文字中的「我」替換成「他」,那應該也是可行的。
Lucifer把雙手已經放到了鍵盤上,做出了「要開始打字」的模樣。但電腦屏幕上卻一個新的字也沒有打出。
「我要不要把我的所知告訴他呢?」他在鍵盤前輕彈著ASD,「阿薩德」、「阿薩德」這三個文字不斷被打出,然後不斷被刪掉,「但這樣是沒有幫助的吧?我並不能知道他習慣的描述心理狀態的寫作方法是什麼,如果他是擅長使用一些由對神態和情緒的描寫來表達出人物心態,那麼我所說的這種描述對他而言就毫無意義。」
他停下手來,撓了撓頭髮。
「算了,還是把自己認為的和他說了吧!」
於是他打出了這個答案。
今天你們寫故事,你們會選擇用很多形容詞,比喻,來解決你們想要解決的問題,因為這種思維是線性的,你會看到很多優秀的作家是這麼做的,而郭敬明是其中的佼佼者。
但是,如果你真的要讓這個故事有畫面感,要振奮人心,要讓人有代入感,就一定要學會用動詞,用劇情去講故事,而不是乾巴巴的形容詞。
這也是郭敬明拍電影的短腿,辭藻華麗的他對鏡頭語言的理解能力太差了。
所以新人寫心理活動是用畫外音,寫多了以後,就會知道用一個什麼樣的事件,什麼一連串的動作去表達這個心理狀態,而不是直接去寫。
但是等到你真的寫了很多作品,你會發現怎麼寫心理是根本沒有定則的,成熟的作家各會有各的套路,所以你要做的就是勤做練習,形成風格,發揮特長,找到在文字產業中適合自己的位置。豬腳不在場時,感覺第三人稱更多的是用上帝視角
豬腳在場時便和第一人稱類似,以外表看起來的來描寫,不然似乎代入感就弱了。
如果只是簡單的情緒可以用動作、神態和語言表現出來啊~但是複雜一些的情緒還真不清楚,還是上帝視角吧,求高手~
個人感覺吧,大概是這樣,獻醜了~ :
【那花瓶已經光潔如新,但她還是一遍又一遍地擦著,握著抹布的手攥得指節發白,她銀牙緊咬,目光狠狠盯視著前方,一字一句彷彿都是從齒間勉強擠出,「xxx,一朝天子一朝臣,咱們走著瞧。」】.....暈,怎麼覺得怪怪的
【「不……我不可能讓你留在這裡,這樣太危險了。」A同學焦躁地來回踱步,揉著眉心,良久才停步轉頭,卻又不自覺地反覆把袖口的衣扣解開又扣緊。】
【他怔怔站著,彷彿五雷轟頂,「這、這不可能!不可能!」】
【手術室前,她整個人癱軟在地,口中一次又一次叫著母親,護士給她遞去紙巾,她哆嗦著手,才接過便掉在了地上。】
還有諸如「撇撇嘴」、「微微蹙眉」、「斜睨了XX一眼」、「語氣依舊是淡淡的」、「額邊剎那間滲出了汗珠」,==。
還有一個栗子,摘自龐澤雲的《夫妻粉》
「這……什麼都沒……變,變呀。是不是,你老……"鮑大勺心虛,說話也嗑巴起來。
這時,婆娘扭著屁股過來,膀子一抱,眼睛望著天,「袁大爺,怕是你老竹馬架墊在屁股上,把口味也墊高了吧?看樣子,我們這淡水堰塘是不敢在留你這鹹水魚羅!」
「你,你這是什麼話,袁老頭兒氣得眼珠子都不活泛了,「千金難買良言一句,不是那個人,我還不說呢;我袁老頭兒,不敢說嘗遍了蜀中名吃,可川北這一百單八樣攤食,我還是深知其味的……」
袁老頭兒越說越起勁,不知不覺聲音大起來。
鮑大勺更慌了,忙把自己泡的那壺蒙頂茶拿過來:「你老心靜些,來,消消火。」
「哼!」婆娘不買帳,屁股一掉,過去了。
她操起撈粉的漏勺,故意在鍋沿上拍得山響。這時,一隻老花貓鑽封條桌下,也被她踢了一腳,隨口罵道:「快滾!你這老不死的貓,這兒沒你吃的!」;
這不是指著禿驢罵和尚嗎?
袁老頭兒從竹馬架上起來,氣得嘴皮子牽著鬍鬚一齊抖。他想罵,可到了嘴邊的話又被抖回去了。唉,人老了就是這樣,好多事情都力不從心,想罵都罵不出來。多窩火喲!縫只狠狠地瞪了那婆娘一眼,取下鳥籠,憤憤地走了。
最好不要用第一人稱 很多人都看不慣的 整片文章一會一個我 一會一個我看起來很扭曲的
第三人稱上帝視角給人的體驗一般是主角的上空俯視 如果把主角寫活了 有些地方心理描寫自然有種第一視角的感覺 但是第一人稱不管好壞人家可能根本不看 你寫兩千字自己讀一讀就知道了
舉個例子 第三人稱寫環境的時候 ——黑暗中突然燃起了一簇火光 照亮了幽邃的山洞 李四突然感覺到了自己的心臟 彷彿也隨著明滅的火苗律動。
描寫情緒自然有第一人稱的感覺 你要沒感覺到 只是我寫的不好~
其實我覺得寫小說就跟拍電影一樣 你腦子裡先構建出畫面 然後把看到的重點 你想表達的意思和其中環境 情緒寫出來 是不是跑題了。。。我覺得第一人稱的小說,除了「我」以外的人的心理描寫,可以參照郭敬明的小說《幻城》,藉助其他途徑來描寫。
史上第一混亂 張小花著 第一人稱寫的就很好
能用第三人稱就不用第一人稱,心理描寫的話,看情況來。一般直接和間接,如果誰真能告訴你具體的,那是不可能的。
莫伸手,做一個好寫手
我最近也好糾結這個問題 感覺這可能和心態性格敘述的習慣有關
推薦閱讀:
※《長城》中的防禦是否符合《惡魔法則》中的卡巴斯基防線?
※對於創作小說的新人來說,創作熱情和寫作技巧哪一個更重要?如何磨練自己的寫作技巧?
※誰有好的教寫作的書推薦?
※什麼是小說的節奏感?
※寫小說如何將異性的生活習性描述地更加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