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扎哈·哈迪德以及她的設計?

為什麼扎哈·哈迪德等一批明星建築師在業內飽受爭議的情況下仍然能在世界範圍內(尤其是中國)廣受歡迎?他們的設計最突出的是什麼地方?


扎工大學在黎巴嫩念得是數學系,大學畢業了二十多歲才轉到AA念建築。考慮到差別如此大的教育背景(當然人家老相好庫哈斯是個記者,差別更大),和其後來建築作品所呈現的革新性,本就可以說她是建築行業一個具有高度求知慾和專註度的大師。

當然我對於扎工的作品是無感甚至於反感的,甚至現在大學的tutor經常批評我們的作品不尊重場地文脈都會把扎哈拿出來批判一番,老人家大聲嚷嚷著 「Even Zaha Hadid is more respect the location than you guys...」. 扎工的項目著實是讓人目眩神迷,但是她確實是對於自我風格過度推崇,而且總是在不斷重複自己的老路。(柯布老頭後期也有完全推翻自我的神來之筆啊)

但是我仍然尊敬扎工對於建築學的貢獻和作為建築師的專註。記得工作時,有個項目是和扎哈工作室進行廣州大劇院的後期室內深化設計。扎哈做出的室內方案早已超脫了當時國內聲學材料所能達到的美學極限。(過去的劇院和影院設計的方案都是在現有的材料中選擇後進行設計,既滿足了後期的施工,又節省了造價)扎工的執念使得我們全公司和扎哈工作室不得不在現有的材料和施工工藝里尋找如何才能達到效果圖中那種具有凹凸質感的無規則拼貼,後期甚至需要大家創造新的施工工藝。

可以想像,如果大家都在循規蹈矩的按照老一輩的套路做著方案,那將是一個皆大歡喜的局面,甲方花的少,設計師睡得早,施工工人幹活少。但是正因為有了扎工這樣的人的存在,我們才能目睹一些看起來本不屬於這個時代的奇蹟,行業也因為如此獲得了成長。

正如扎工曾經說過的「If you want an easy life, Don"t be an architect.」


建築界女魔頭扎哈·哈迪德突然去世的消息在3月31日夜間引爆了朋友圈,如果再晚上半個小時的話,我幾乎就要以為這是個愚人節玩笑了。

對於這樣一位在全世界鋪灑其獨特線條的建築師,每個人都會有記得她的理由,對於音樂界也是如此。扎哈在很多人看來並不是第一流的劇院設計師——至少與讓·努維爾和磯崎新等人比起來算不上最頂尖的,但是在扎哈數量巨大的作品裡,音樂卻佔據了相當大的比重;而對於每一件作品,扎哈都選擇了以精益求精的態度加以打磨,這正像她談到廣州大劇院時曾經說過的那樣,「像廣州大劇院這樣的建築,跟普通辦公樓不一樣,它將在這個城市停留更久的時間,它將給城市的文化帶來衝擊」(《南都周刊》)。

誠如扎哈所說,劇院同普通的建築物有著很大的不同:前者作為城市的文化地標,其承載的文化意義與價值通常遠遠超過建築本身,正像人們提起維也納金色大廳、柏林愛樂大廳與紐約林肯中心時所自然產生的聯想那樣;與此同時,作為具有強烈的功能屬性的建築物,劇院對於廳堂內的聲學效果、觀眾的組織與疏散、舞台機械與舞美設備的安裝、樂器及舞美布景的保管等都有非常嚴苛的要求。因此,劇院絕不是建築設計新手可以隨隨便便嘗試的項目,就連那些聲名卓著的建築大師都有可能在這方面遭遇滑鐵盧。

廣州大劇院無疑是扎哈最為驕傲的藝術創作,這座劇院已經不僅僅是華南地區的演出旗艦,更是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場館之一。即將於今年落成的長沙梅溪湖國際藝術中心則是扎哈在中國的第二座劇院,也不幸地成為了最後一座。正在興建中的摩洛哥拉巴特大劇院和已經落成的曼徹斯特巴赫室內樂演奏廳均是奪人眼球的傑作。

而除了音樂廳與劇院之外,扎哈在其設計生涯里還曾無數次以其它方式與舞台結緣,包括了舞美設計與音樂展覽等。

作為一個不懂設計的半吊子藝術愛好者,同時也作為古典音樂行業的從業者,在此謹介紹幾件扎哈與音樂相關的最美的作品。如果天國也要建一座新的歌劇院,她將是最合適的設計師。

本文圖片全部來自扎哈·哈迪德工作室官網(Zaha Hadid Architects)。


1. 廣州大劇院

2010年建成

這是扎哈的音樂建築中在中國知名度最高的一座。在廣州珠江新城璀璨奪目的天際線上,它就是那枚最閃亮的鑽石。不論是《今日美國》給出的「世界十佳歌劇院」還是《每日電訊報》「世界最壯觀劇院」的評語,都很難形容這座建築在映入眼帘時帶給人的享受。它美輪美奐又不咄咄逼人,更難得的是與周圍的高大建築群相得益彰。

雖然並不是為了演出音樂會而專門設計,但大廳的聲音效果已經足夠出色。作為中演院線的旗艦劇院,廣州大劇院的演出內容相當豐富,曾經堅持數年的年度歌劇計劃雖已停辦,但依然留下了《托斯卡》、《蝴蝶夫人》等經典演出,這其中又以著名歌劇導演明格拉製作的《蝴蝶夫人》最為令人難忘。

安東尼·明格拉導演的《蝴蝶夫人》開場場景

2. 德國波恩貝多芬音樂廳(方案)

2009

這個最終沒有被採用的音樂廳設計方案採用了獨特的多邊形窗口實現音樂廳內採光,「鞋盒型」的音樂廳造型如今已在新音樂廳的設計中不再流行,但通常能夠保證優良的聲音效果。

3. 威爾士卡迪夫灣歌劇院(方案)

1994-1996

這是上世紀90年代扎哈的設計方案,最終沒有採用。硬朗的建築線條與設計師晚期的風格大相徑庭。

4. 摩洛哥拉巴特大劇院

2010年動工

充滿流動性的外部設計靈感來自從拉巴特城中流淌而過的布賴格賴格河,劇院內部無處不在的銳角則為觀眾帶來極為硬朗的視覺感受。

5.英國曼徹斯特巴赫室內樂演奏廳

2009年落成

位於英國曼徹斯特的巴赫室內樂演奏廳是這個星球上造型最獨特的音樂廳之一。「飄帶」狀的外牆宛如五線譜環繞在觀眾席周圍;雖然並未形成密閉空間,但設計巧妙的外牆卻能夠製造出完美的聲音效果,特別適合獨奏音樂會以及小編製的室內樂音樂會。

6. 約旦安曼阿卜杜拉二世國王文化藝術中心(方案)

2008

端正的建築造型與周圍的建築群融為一體,但柔和的線條依然表明這是一座典型的扎哈式簡直作品。扎哈說,這件作品的靈感來源是古老的佩特拉城。

7. Metapolis

1999-2007

Metapolis是扎哈的系列現代舞舞台設計,也是她一生中對此唯一的一次嘗試。

8. 荷蘭海牙新舞蹈與音樂中心(方案)

2010-TBC

這也許是扎哈最為大膽的音樂廳設計方案,「葡萄園」造型的內部空間充滿了融合而色彩旋律的線條。

9. Salieri sulle tracce di Mozart

2004-2005

2004年,扎哈與維也納達·彭特研究所合作,在義大利米蘭做了這場名為《薩利埃里追隨莫扎特》的藝術展,主要內容是瑪麗亞·特蕾莎統治下的米蘭、神聖羅馬帝國時期的維也納以及大革命前夕的巴黎,以此展示生活在莫扎特陰影下的薩利埃里的生活。

10. 台中大都會歌劇院(方案)

2006-TBC

11. 長沙梅溪湖國際藝術中心

2016年建成

將於今年落成的長沙梅溪湖國際藝術中心,將成為扎哈在中國的劇院建設大潮中最後的一件作品。


我沒資格評價。
但每一個用相機將她建築拍攝到相機中的人,不管是否知道「Zaha Hadid」這個名字,都應當是對她曾經的所為表示了肯定。
晚上看到了新聞,說是Zaha去世,一方面驚訝地立即看有沒有到四月一日,又突然發覺很感傷,自己也覺得很奇怪,對於她的設計和她這個人,其實從未能說出「喜歡」二字。但為什麼很感傷呢??
想了很久,發現那種感覺就像是一個你並不喜歡的人達到了你夢想到達的最高境界,然後你心說等著吧,終有一天??
終有一天那人卻並沒有等你。
於是你只能看著那些建築,揣測曾經設計它們的那個人當時的想法,然後你依舊琢磨不透,只能嘆氣道:「哎呀??為什麼??就那麼好看呢??」
或許,當把每個建築都當成是自己的墓碑,並期望其流傳後世的時候,纔能設計出那樣的作品罷??


男建築師:搞建築不適合女生,太累了。
女建築師:我們有扎哈。
男建築師:女生在建築上的造詣,趕不上男生。
女建築師:我們有扎哈。
男建築師:女生設計的建築,就是不大氣。
女建築師:我們有扎哈。
男建築師:……你們的扎哈……沒了。
女建築師:是啊,扎哈沒了。可是賴特早就沒了,柯布西耶也早就沒了,可是有的東西卻從來是在的。扎哈對於我們女建築師,從來都是一種精神,而不僅僅只是建築。


以我實地考察過的一個建築開始來談談扎哈大姐。

萊因霍爾德-梅斯納爾的「梅斯納爾山地博物館」(Messner Mountain Museums)

位於義大利北部山區的一個1,000平方米博物館。

在很多的資料里提到這是一個插入山體的覆土建築,冬暖夏涼,環保節能之類的。

但是,這個博物館本質上不是嵌入在山體里的,而是就直接造在了山頂上。

建築頂部由於長年積雪,所以從表面上看起來像嵌進去一樣。

不存在任何為求環保節能而採取覆土的設計手段。

請各位建築愛好者不要再做免費的虛假軟文廣告了。

(施工過程,圖片來源網路,侵刪)

同時,因為積雪冰凍,建築本身也是無組織排水,所以屋頂經常性的需要做漏水維護,

經營方直接在外面掛了一個梯子,

方便直接上去維修。

並且建築的屋頂是可以從另外一方直接爬上去的,

為了保證安全,防止手癢的遊客爬上去不小心滑落到山谷,

經營方又在旁邊設立了一個圍欄,並掛了禁止攀爬的標誌,很滑稽。

----------------------------------------------------------------------------------------------------------

整個立面其實設計很粗糙,由於立面框架是不規則的,所以混凝土和玻璃的切分比較困難,

扎哈完成得相當不好,不規則的立面和規規矩矩的大門,顯得十分不和諧。

同時,哪怕設計到位了,不規則的建築立面很難施工,考慮到施工因素是一個建築師的必備素養。

從室內看的話,好的景色都被窗戶風格破壞了,景色的宏大都被中間的很粗的分隔給攔腰折斷了。

扎哈沒有能力從一個體驗者的角度去思考和審視一個建築。

這個建築處於極端的氣候條件,扎哈和他的團隊顯然沒有極地建築設計的經驗。

混凝土要設縫,但是沒讓你整個facade 里外相通啊。

由於氣候關係開始損壞,保溫層也直接被凍住,整個建築耗電量會徒增。

其他各種建築材料被腐蝕,被破壞,觸目驚心,整個建築建成才不過三四年時間。

同時,在裡面拉屎的小夥伴一定很懊惱,

手紙箱設計得太遠,所以經營方很貼心地放手紙在了地上,

讓你可以和扎哈進行更親密的接觸,見圖:

整個建築唯一值得稱道的可能就是最開始提的,由於積雪的關係,看起來像被嵌入山體


如果我說扎哈和王澍是同一類建築師,肯定有人覺得我瘋了或者不可理喻狗屁不懂。

但是他們確實是!

從某個角度來說,建築師分為兩類:

1.產品型建築師,這個建築是要做為一個產品,能夠用的,好用的,並且在好用的基礎上滿足甲方的審美需求。整個項目是一個多角度的optimization。

2.個人豐碑式建築師,這種建築師是沒有建築師的綜合素質能力的,但往往具有很強的個人風格(視覺上的), 他們往往會忽視同時也沒有能力解決因為他們建築造型而帶來的其他方面的弊端。這類建築師打造的產品不是建築項目本身,而是他們自己,他們用各種建築項目來打造自己的獨特品牌。所以建築項目必然是符合他們自身的利益,而非甲方的利益。他們要的是被看到,被記住,建築好不好用是跟他們無關的。

這個行業真正在貢獻力量,造福大眾的是第一類建築師,可悲的是,社會乃至我們的教科書都只會把眼光投放到第二類混子當中。給了很多學生一種錯覺,噢,只有第二類建築師才是值得做的,第一類的都是沒有靈氣的畫圖匠。。。

可喜的是,傳統建築行業迎來死期,但是新的浪潮又立馬在眼前了。目前個人風格強烈的建築師只能在中國,沙特這些國家來做項目,而歐洲本地根本沒有他們的份。原因就是:歐洲越來越強調建築性能,各種法規已經出台:譬如零能建築,生命周期的碳排放等等。這樣的建築,是絲毫沒有個人豐碑式建築師的份的。他們不感興趣,當然,他們更沒有能

扎哈身邊人回憶其如何用高超的理論指導設計。@孫競

自己出的書,卻不明白為什麼要用這張圖,也不承認自己所為。

可能嗎?

連這樣戲謔諷刺的事情都出來過,

中國的學生到2017年還在意淫這些所謂大師的高深理論。

真是讓人可嘆!

中國目前的建築教育到底在經歷什麼!

真心建議各位學生把所謂的理論,想法,流派,先放一放好嗎?

先好好學習怎麼做一個建築好嗎?

等工作了兩三年再去看理論可以嗎???


大概兩個個小時前看到她去世的消息
因為是建築生,室友也都為此覺得驚恐
以前一直黑參數化,黑扎嬸不考慮自然什麼的
因為最近在做建造節白天還在參考她蛇廊方案里的摺紙造型,才知道自己那點小心思早被她玩爛了
突然很感慨,沒想過大師會在自己的時代去世

作為一個女生,佩服她的堅強勇敢,也希望像她一樣做個了不起的建築師,希望一路走好


確實不喜歡扎哈,比如廣州歌劇院和望京SOHO(SOHO系列)就沒什麼感覺。
往往她設計的曲線缺乏了某種「神性」,於是就談不上「被凝固的音樂」。
但是,作為開創這類「異形未來建築」的代表者,應該每個人都有過某個喜歡扎哈曲線建築的時刻吧,比如:

又比如長沙文化中心的那幾張效果圖,當年第一次看到太震撼了。
RIP.


NBA中的庫里 手機中的蘋果 汽車中的特斯拉 建築界的扎哈 相聲界的郭德綱 其他的我不知道 他們讓世人知道了「原來這件事還可以這樣玩」這件事 我把它叫做推動事業的發展 而建築最具爭議的地方在於 它具有很悠久的發展歷史 從古至今都是以人腦進行思考 而非程序 以至於學院派的建築師認為「扎哈的設計失去了建築本身的意義」 實際上建築本身的意義在於建造遮風避雨的場所 而其他衍生出來的藝術理論都是基於時代和環境產生的 作為建築師 理應與時俱進 接受新鮮事物和理論 而不是以為的堅持落後守舊的思想 拒絕新的思考方式的出現 扎哈的建築的出現無疑是對自柯布西耶開始的現代主義風格一次巨大的衝擊 但其實 在柯布西耶出現的年代 現代主義風格也是對古典主義的巨大衝擊 事實上每一次劃時代的思考方式出現的時候都會出現巨大的爭議 而這種爭議正是改革思潮和行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至於扎哈的建築是否能夠成為歷史經典 還需要時間來證明


她真的很勇敢,扎嬸走好


解構島的扎島主是開宗立派的人物有木有

你們都在說「天下建築皆出四傑」 ,每天一招一式,在功能,光影,結構種種問題上面翻來覆去苦心鑽研。我扎島主在英倫三島潛心圖紙,作品無一建成數十年,但一朝得道,立時另開一派,全然不見一板一眼的套路,招式行雲流水連綿不絕,打遍天下罕見敵手,四處奪標誰與爭鋒。

尋覓到無上神兵參數化之劍——的鍛造和使用方法。以後這就是闖蕩江湖的標配之一哦,五金一件,先到先得,童叟無欺,物美價廉。配上我派武功,人生贏在了起跑線呢!

門下小馬等開派弟子已經獨擋一面,繼承衣缽;招式武功天下皆知,慕名求學者成千上萬,可謂桃李天下。

除了「五金一件」 那個。。。。整個一建築界張三丰式的人物。

扎島主內有《數學真經》護體,外有參數化之劍防身,前有AA大門派出身的尊貴地位,後各個設計領域混得飛起的來錢手段。。。。如此種種,讓我等江湖小混混學得招式也使不出威力。

但是,為無數出入江湖的孩子們提供了一個牛逼閃閃的人生偶像啊,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以上所有強調ZAHA為女性的答案都是對ZAHA的侮辱。


初看求跪舔 再看禮膜拜 看完覺蛋疼 多看要反胃。
還是喜歡她最初的作品維特拉消防站跟辛辛那提的當代藝術博物館。最初的作品都給人以發展與未完成的的勢態。
最近的作品給人感覺千篇一律之感。解構之後的重組過於完整因為失去了動力。也許也是跟她的廣泛運用實習生機制有關。力求協調完整吧。


"她的成功不是因為她是女人,而是因為她比男人更男人「


事實上我覺得扎哈最大的貢獻不在於她的建築本身或者是其他炫酷的傢具或者高跟鞋設計(事實上不管是建成還是未建成的,她的作品都飽受爭議),扎哈最大的意義在於想這個年代的女性表明了一種特立獨行的活法,一種獨立而酷不依賴男性的生活方式。
在之前被男性壟斷的建築界打開一個缺口,成為第一個普麗茲克獎女性得主。
事實上她的死在我看來倒是在這個時代的有趣註解,女性要想活得夠酷夠獨立也許要付出太多的努力而讓人心力憔悴。當然其實在人類歷史上來看,以她這樣級別的天才來看其實並不算天妒英才走得太早,畢竟莫扎特三十多就走了。


看完這個新聞,設計師建築師同仁們都多活動多鍛煉吧,生命寶貴


扎哈作品集:ikuku-&>標籤-&>扎哈·哈迪德

對於這個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只希望後來人能通過她的生前作品了解她的建築人生。


扎哈的設計,就是在圖片上看起來炫酷,真修出來感覺很不舒服。

望京soho.銀河soho.長沙劇院什麼都感覺很炫酷,各種線條

但是你近了看就感覺特別不舒服。裡面待著也不舒服 容易讓人眩暈。眼神刺激一次就沒感覺了


居然有兩個贊,考慮一下還是改動一下文字,變成一個軟文。
年輕人之所以很喜歡扎哈的飛線,倒不如說喜歡那種虛擬世界的無力和無真實人的系統。
在電腦里,這種建築語言體系可以輕鬆成立,畢竟不需要力,而且也不需要人真的用;但是現實不一樣,現實是有自然規律和社會組織的,歷代建築師花了很多力氣跟自然界較勁、跟人較勁、跟社會較勁和互動,所以才有了那些舉世聞名的建築和建築群。
高迪算是西方傳統建築語言體系中的一個高不可及的頂峰,而扎哈完全跟他不在一個維度上,強行比較只能讓高迪詐屍。
當然,如果有一門學科,譬如研究電腦中(或者虛擬世界中)的建築學的話,我覺得扎哈值得新時期的人推崇,即適合那些所有製作遊戲和那種玄幻電影的人去模仿和學習,在這樣的世界裡,讓那些所謂的跟人性相關的建築語言統統滾蛋;但是,要在現實之中,一定硬要把電腦中的那套建築語言體系搬到現實中,就如同用電腦中的程序語言代替現實中的漢語一樣,乍一看很新穎,也很酷,甚至感覺還很邏輯,但是如此的高潮過後只有無盡的空虛和寂寞,時間再長一些就只有一個結論:那就是現實的人最好不要在這個語言體系里生存。
從某個角度上講,虛擬世界的建築語言也就只適合虛擬世界。
所幸的是,在現實世界裡,時間會把眾多的建築類型沉澱和篩選下來,這也可能是建築里的建築語言體系自身的進化論。
想呼籲一句,學建築,一定要懂得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
因為建築從來而且也永遠都不是個人因為自身的意志而單獨發生的一個獨特的產物,其受到了各種各樣的影響,而這代表的是人類作為整體對抗自然和人類自身意識逐步復甦之後產生的集中智慧。
但是,可悲的是,現代科技工具讓一些人的想像力在無形之中增添了無數翅膀,什麼maya等這樣的軟體讓人把原來的那種處處受限的思維變得無所顧忌,自然規律和社會組織甚至人這些硬性的基本規則都成為了這些想像力的公敵。
也正因為此,這些東西在虛擬世界的觀點來看,就是shit,什麼是人文這樣的概念更是搞不懂也不會想去搞懂。
總而言之,飛線需要妥善處理的是虛擬和現實的關係。
當然,要牢記一句,現實永遠都是骨感的,是有規則的。
如果沒有認清這樣的一個基本事實,隨意把虛擬引入現實,並且希望大規模推廣,那就是建築里的Hitler,是精神錯亂,嗑藥太多,是一種對歷史的無知和對自己智商盲目崇拜的惡物。


長處必然是線條,短處可能是用色較為單調


謝邀。
很高興上次已經就此問題寫過了一些看法,見
如何看待 Zaha Hadid 對蛇形畫廊北面老火藥庫的擴建?
曾經的天才少女,如今已背叛了她自己。
受歡迎這事兒最沒譜,能比得上選秀明星受歡迎么。。。


或許我們曾經不齒過她玩弄形式的參數化表皮,也許也戲謔地把她歸為建築界之俗,但她讓我們看到了城市生命力的噴薄與流動。她總是抱有堅決、鮮明的立場。一次能觸動心靈的奢侈,也許就是扎哈曾給予我們最好的的禮物。
(PS:珍愛生命,遠離建築)


推薦閱讀:

TAG:設計 | 文化 | 建築 | 扎哈·哈迪德ZahaHadi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