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晰的思維模式是什麼樣的?怎麼養成?


1234567890123456789
8426795135894671023
145236978饕31486529

基本相同的信息,以上三組信息哪組我們更容易記住呢?哪組信息我們更能夠接受呢?

其實,思維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對信息的接收,加工整合,儲備和表達。通過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大概明白:清晰的思維模式,實際上就是將信息進行排序和規律化,進而降低受眾的認知成本,讓信息得到更好的傳達。那麼,怎樣才能養成自己清晰的思維模式呢?我大概說一些我的經驗。

1.框架

框架的目的在於支撐和減少加工成本。當我們需要表達一定量信息的時候,如果有框架,那麼我們就可以在有限信息裡面,通過框架進行設定,進而降低反應的過程,提高自己的信息接收和表達效率。思維漫無邊際地發散出去,沒有目的框架的導向會增加認知成本。我們看到一些不錯的議論文,都是儘可能將段落中心放在開頭,實際上就是設定這樣的框架,讓對方能夠更好的理解這一段落,不僅給了自己一個思維方向,也給讀者一個吸收信息的框架設定,讓對方在這個方向去思索。

2.分類和排序

我們進入圖書館,怎樣才能夠更好地找到我們所需要的書籍呢?我們都知道可以根據索引去尋,去提取。同樣的,想要讓自己的思維更加清晰,也需要構建這樣的「思維索引」,將信息進行分類和排序。

個人覺得比較好的辦法是思維導圖和組織框架圖。思維導圖的好處在於發散性,能夠更好的呈現事物多個維度的信息,實現化零為整,進而對事物有更加綜合的認識。而組織框架圖的好處在於它的層次性和流暢性,能夠更為直觀獲得各個要素的從屬和相互關係。以後在信息的獲取過程中,我們可以儘可能將信息整合成這兩種形式,形成個人的思維方式,相信可以大大降低我們的認知成本

3.交替自我和互動訓練

訓練分為自我訓練和互動訓練。互動訓練比較難有很大的刻意性,雖然能夠增加自己的實戰經驗,但是較難讓自己離開舒適區。所以在初期,思維深刻性的提升實際上更需要自我訓練。這個可以通過對書本知識進行較好的概括和吸收穫得,養成中心思想提取的習慣,把書讀薄。等到自己思維的進步空間受阻時,則可以通過更多的互動訓練發現自己的短板,然後繼續有針對性地進行自我訓練。現在能明白為什麼會有專題訓練(自我訓練)和模擬套卷(互動訓練)的類型了嗎?也是這個原因——交替進行自我訓練和互動訓練是讓自己進步較快的辦法。

4.減少無關信息

「我昨天在吃藥的時候看到一個新聞……」。

其實,這句話實際上就有干擾信息,進而讓人找不到清晰的思維方向,有的人關注到了你吃藥,有的人關注到了新聞。但是如果分開,那麼很多人就不會入坑。(很佩服這話誰想的,還好我機靈呀,沒有女朋友。)

同樣的,想要讓對方更好的會意你所要表達的信息,盡量減少無關信息。否則就像以前幾分鐘解出來的題目,發現有一個條件沒用,然後在那裡想,這個肯定要用到,否則也不會出現。經過半小時思考,老師進來通告說,把這個條件劃掉……這就是無用信息對人的影響,增加了干擾項,大大降低了思維的有效性。

5.儲備模版

思維有分經驗思維和理論思維。經驗可以通過實踐獲取,理論可以通過學習提高。可能我們會遇到這樣的情況:

別人說了兩三次的話或者英語聽力的時候,自己卻沒有吸收到多少信息,但是又不方便讓對方再複述一次。

這樣的思維遲緩帶來的信息吸收低效,則是可以通過訓練提高的。我們可以儲備足夠的反應模板,減少加工同樣信息所需要的時間,進而讓自己能夠更加清晰地獲得對方的信息。畢竟,思維的過程也是一個程序性過程,我們是可以通過優化程序來提高的,就像印刷術用了活字模版得到效率的提高那般。

有收穫也順手點個贊吧,認真答題需要你的鼓勵,謝謝。

邏輯的其他知識:

如何提高邏輯思維能力? - 衛藍的回答

如何成為一個能獨立思考的人? - 衛藍的回答

——————————

不到一天飯錢,卻可飽食一生的自我提升類書籍《反本能》銷售中,解答你80%的生活疑惑。點擊購買鏈接:《反本能:如何對抗你的習以為常(衛藍)》- 噹噹圖書


清晰的思維模式建立在清晰的概念定義上。只有每個概念的定義是清晰的,你的思維才有可能是清晰的。這句話應該在中國不斷反覆強調十年以上。

本答案中,對思維模式的定義是:研究某個問題時的思路(對問題的分析,邏輯推演)。思維模式這個辭彙目前沒有公認的定義。


@韓冬 的看法我是認同的。不過他說的比較抽象。我舉個具體的例子。

比如我剛才思考小米手機的問題。

首先,我的問題是小米怎麼這麼火。

然後剖析問題,「小米怎麼這麼火」太模糊,我要讓問題變得清晰。我引用了一個基本概念:在商業上,火,有兩種意思,一是銷量很好,二是叫好不叫座,說得多,買的少。

接下來,我引用了一個基本事實:小米是銷量很好,而且是秒速售罄。

於是我把問題歸納為:小米,為什麼銷量這麼好。

但是我做了一個對比,發現問題,太多產品銷量很好呀,小米之所以吸引我,因為它有與眾不同的地方。

於是最終我把問題歸納為:小米,從0到上億的高效聚斂和高速增長。——也就是說,是效率的問題。效率,是小米最與眾不同的地方。

得出問題之後,進入問題思辨階段。

我引用了一個基本商業知識:新商業實體的爆炸式增長,一定是其抓住了一個當下的消費者的需求。
同時,我又引用了一個基本事實:小米採用了新的銷售渠道和營銷方式。

接下來……

如上例:清晰的思維方式包含:
1 掌握儘可能多的事實
2 掌握相關領域的基本知識(公理、常識)、
3 熟悉思辨邏輯(用何新的話來說,就是多讀黑格爾的小邏輯,不過我覺得馬克思也不錯)

以上三點,其實就是@韓冬 所說的建立清晰概念的意思。

不過這三點其實很難。
對於第一點,很多人對事實不進行推敲和甄別,人云亦云
對於第二點,很多人缺乏常識,缺乏基礎知識
對於第三點,很多人缺乏訓練,他所用的邏輯可能是巨大漏洞的

善於靜思的曾國藩曾經對其難有很好的論述,散見於其文集。


你也太理性了吧?!

總是能聽到來自朋友們這樣的評論,然而並沒有打算改掉。理性,清晰的思維在社交中並不總是受歡迎(好吧,其實是基本不受歡迎),因為這樣的思維和處事模式會給周圍的人造成無形的壓力。在評價「太理性」的時候,朋友們往往還有一句潛台詞沒講出來:

每個事情都想這麼細,你也活得太累了吧?……

可是同學們,清晰理性的思維模式才是最最輕鬆的好么?你要是沒試過,就永遠不會明白「清晰思維理性決策」有多爽!那真是太遺憾了。

什麼是清晰的思維呢?按我的理解,做每一個日常決策之前,按照這樣一個路徑去思考:

1,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2,搞清楚現實是怎樣的

3,找出從現實到目標的優化路徑

舉個栗子~

約了妹子去吃晚餐,那麼到底去哪裡吃呢?這個決策就可以應用上面的路徑來進行思考:


1,和妹子去吃晚餐這個事情,是要達到怎樣的目標?

A.為了填飽肚子,考慮經濟實惠

B.創造和妹子獨處聊天的場合,考慮清凈便利

C.為妹子創造驚喜,展示誠意,考慮環境浪漫菜品特別

D.展現經濟實力,考慮餐廳檔次

E.為了飯後啪,考慮上菜速度避開大蒜韭菜

2,達到這個目標需要滿足怎樣的條件?我具備哪些條件?

A.晚餐能有多少時間,最多能接受多少預算,交通方案是否可行,這些是客觀限制條件

B.關係進展如何,妹子口味偏好,餐廳評價可信度如何,這些是主觀判斷的條件

C.假如選擇某餐廳,是否能達到預期目標,這是對「策略-目標」的匹配度進行客觀評估


3,找出從現實到目標的優化路徑

A.確定了上述客觀條件,並對主觀條件做出判斷後,開始嘗試執行,也就是試著訂位

B.若訂位成功,思考截止

C.若訂位不順利,則結合反饋的結果對目標進行微調,直至成功

上面說的三步決策是個簡化的模型,也是我認為可用性最高的模型。但是,真正將這個模型內化為清晰思考快速決策的習慣,並沒有那麼容易,需要穩定明確的價值觀,需要敏銳的判斷力,還需要學會給自己設定邊界。

如果每次都要用手寫或者畫思維導圖的方式來做日常決策,那一定是一種病。為了防止清晰的思維變成「死循環的混亂思維」,在應用這個模式來思考問題的時候,還要給每條分別加上一個限制:

1,不要聽別人講你應該要什麼

2,不要自己騙自己

3,不要苛求最優路徑

同樣是上面約妹子吃晚餐的例子,我們看看怎麼對思考路徑進行限制:

1,不要聽別人講你應該要什麼

A.你年紀不小了,該考慮找對象了,多主動約妹子。這時候你要搞清楚,約妹子吃飯、搞對象是不是你自己真正想要的。

B.搞對象當然應該找異性。這時候你要搞清楚,異性戀是不是你真正的取向。

C.不要聽我前面兩條瞎扯,要聽自己的。(這是個悖論)


2,不要自己騙自己

A.自己的經濟狀況如何,能不能吃得起人均500+的日料自己最清楚。對客觀現實的判斷一定要完全客觀,騙別人可以考慮(劃掉),自己騙自己就太笨了。

B.和妹子進展狀況如何,飯後有沒有可能啪,這種主觀判斷要盡量基於客觀事實來推導,不要想當然,不要把想像當成事實,不要自己騙自己。昨天拉手都不同意,現在你想開房那現實么?

C.選擇某種策略是否能達到目標,這種判斷也請盡量客觀謹慎。人均預算15塊想要清凈浪漫的晚餐環境,這種事情還是不要騙自己了,就算心裡默念100遍「沙縣蘭拉也能很浪漫」那也不管用!


3,不要苛求最優路徑

這條很好理解吧,在明確了目標和現實條件之後,通常會面臨多個選擇,在吃飯這種事情上,往往還會是幾十幾百個可選項,這時候怎麼辦?你要是學米其林一個個去評估打分調研那當然也能找出數學最優解,可是這樣有什麼意義呢?清晰的思維是幫助我們擺脫選擇焦慮的,如果因此又陷入了完美陷阱,那就一點都不酷啦。

對吧?


以要做一個智慧校園的解決方案材料來進行說明下,背景是我原來做企業內部信息化開發和需求工作,主要涉及到CRM客戶關係管理系統,熟悉軟體工程和軟體生命周期,對ERP也較為熟悉,有過需求分析和調研經驗,做過CRM軟體項目的售前解決方案並進行過宣講。可以看到這不是要給完全跨新領域的工作,而是一個已有IT領域的延展性新工作。

第一步思考:破題-不破不立

首先要考慮的仍然是破題,即智慧校園解決方案 = 智慧和信息化+校園業務+IT解決方案。即以上三個方面的內容都了解清楚後你才可能做出一個完整的智慧校園IT解決方案,而實際經過初步分析得出的就是我只有IT解決方案經驗,而沒有智慧校園方面的經驗,即我們要做這個事情還是存在技能和經驗差距的。那這個時候的匹配就是:

業界做法+我已有的知識經驗=》達成目標的完整框架邏輯

對於業界做法很簡單,需要的就是網上搜索和瀏覽大量的資料,這裡面本身包括兩個方面的資料,一個是智慧校園的解決方案材料,一個是介紹校園信息化和主要業務的資料,大量資料瀏覽後需要的就是對比,拆分出各個資料裡面的關鍵項目,最終再去考慮如何基於我們自己的目標整合為一個完整的方案。

我已有的經驗是基於IT解決方案的,即對於寫一個IT解決方案一般會涉及到項目背景和概述,總體解決方案,實施方案幾個方面。有時候對於總體解決方案本身又分為業務解決方案,技術解決方案。對於技術解決方案本身又可能分為技術架構設計,功能架構設計等更加細化的內容。不論是哪種,我們對於IT解決方案經過總結和歸納後會形成一個關鍵經驗點,即:

做IT解決方案的思路,都是

1.提出問題(背景,問題和現狀分析)
2.總體設計(建設的目標是什麼?這個目標達成的總體架構設計是如何的?)
3.詳細實現(我們的解決方案是如何解決和達成目標的,詳細過程和思路是如何的?)

可以看到,這個通用的IT解決方案的思路對於做智慧校園IT解決方案的時候也適用,那麼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將搜索到的業界做法整合到這個大框架裡面去,通過學習網上材料提取出各個材料的關鍵點進行整合。

同時可以看到,這個跟做CRM解決方案時候有兩個大的陌生點,其一就是校園本身的業務究竟是如何的我們並不清楚?其次就是一個校園信息化的整體框架我們應該如何搭建?只有這兩個問題都想清楚後我們才能夠形成初步完整框架。

可以看到只要我們大IT解決方案思路和邏輯清楚,要做智慧校園解決方案並不是難事,我們需要學習和補充知識,同時由於本身又做過需求收集和分析方面的工作,因此要學習和熟悉校園業務也很容易。

第二步思考:搭建大框架和結構

什麼叫搭建大框架和結構?簡單點來說就是一個新的陌生領域你需要基於搜集的業界做法加上你已有的知識經驗快速的搭建一個概念模型,這個概念模型就是梳理清楚一件事的關鍵框架和結構,把核心的內在邏輯,演進和推導關係想清楚,確保框架中的每項內容是承上啟下,相互銜接為一個整體的。

金字塔原理說清楚很簡單,但是實踐起來卻不容易,你需要的就是先從大框架開始就把結構想清楚,確保邏輯完整。

實際上大部分人在做解決方案的時候沒有把這點想清楚和透徹,更多看到的場景是網上搜索到一個或二個智慧校園的IT解決方案,就開始簡單的拼湊和組合,最終交付一個解決方案,而裡面的內在邏輯是如何的自己也講不清楚,這種解決方案沒有太大的價值,也經受不住拷問,同時更加不利於自我的學習實踐和技能提升。

下面我們來看下如何搭建這個框架結構出來。我們先分析網上搜索的一些材料

材料1

總體建設思路(現狀和問題分析,智慧校園和傳統校園信息化區別,建設目標,演進路線)
技術方案(重點是總體架構設計,包括了業務層面和技術層面總體架構)
應用方案(主要是基於技術方案架構模塊展開的各個子系統詳細介紹和說明)

材料2

概述(現狀和問題,建設目標)
總體建設方案(建設思路,建設原則,頂層設計(業務,技術,數據等方面))
子系統介紹(各個子系統的詳細介紹)
實施方法論(項目實施方法,進度,資源投入,風險管理)

材料3

建設思路(政策背景,核心理念,建設目標,建設內容)
建設內容(應用系統建設,共享數據中心建設,雲平台建設,保障和運營機制建設)
建設成效(應用展示,建設收益分析)

收集和學習資料的目的就是要綜合對比這些資料,並結合我們已有的做IT解決方案的思路,給出一個做智慧校園IT解決方案的整體框架。由於我們是做一個通用性質的解決方案,因此初步考慮並不會去分析某個學校實際經過調研後的現狀和問題,因此基於前面的分析和歸納,應該理出一個大的框架邏輯。

1.提出問題(要包括抽象後通用現狀和問題,智慧校園概述和解釋,國家政策標準,總體建設思路,建設目標)
2.總體設計(建設原則,業務總體架構,技術總體架構,集成架構,管控架構)
3.詳細解決方案(分解後的各個子系統介紹,最後再增加子系統間協同介紹)
4.實施方案(重點介紹標準的實施方法論,各個實施階段的關鍵工作和內容,資源投入等標準內容)

這裡面關鍵還是要把校園業務搞清楚,包括各個業務之間的關係,同時搭建總體架構要考慮分析,可以基於平台+應用的思想來構建一個總體框架框架,如(基礎雲資源層,平台層(共享數據中心,服務匯流排平台,流程平台),應用層)等。到了應用層再按理解清楚的校園業務將信息化分解為各個大的業務子系統和功能模塊。

1.現狀和問題要通過建設思路映射到目標上,實現問題和目標的匹配
2.目標的達成要分解到具體的架構設計中的各個模塊上,實現目標到實現的匹配
3.各個子模塊實現要詳細描述清楚,回答交互邏輯和可實現性

以上內容都做到了,你就會發現整個解決方案的各個部分會形成一個相互銜接的整體,每部分內容都不散而且是相互集成在一起並承上啟下的,這就是搭建總體框架形成的關鍵概念模型。實際上到這個步驟,你對於裡面的類似在線學習,教學評估各個子系統並沒有詳細深入去了解,但是這個不影響你搭建出上面的這個大框架。

第三步思考:逐層求精,層層匹配

在第二步大框架搭建完成後,其實你心裡就應該有底了,即整個方案應該如何做出來,包括其內在邏輯是如何的。但是要成為一個完整的方案還有很多工作要做,裡面的很多點你都還需要進一步去分解和落地,即通過詳細解決方案和實施方案真正解釋清楚你規劃的總體架構和頂層設計是可以落地的,所以你必須要把how to 如何做,如何落地方面的事情講清楚才行。

那麼如何解決如何做層面的匹配呢?這個匹配是我們完成一個新領域的第二個關鍵所在。搜索很多時候解決的都是目標到目標的匹配,而這裡我們要解決的是如何通過詳細的過程和步驟達到目標的匹配,即:

Process(Step1-&>Step2-&>....-&>Stepn)==&>Goal1

要把這個搞清楚就必須進入到事物內部的運行機制和運轉邏輯了,舉個簡單的例子,客戶需要爆米花,你給出了一個爆米花機那麼就是最簡單的目標匹配,而下一步你需要回答的就是爆米花機如何將玉米+白糖變化為一個個爆米花的。要回答這個問題你就必須知道和清楚爆米花機內部的運轉機制。

在第二步搭建總體架構的時候我們更多的是採用了靜態分析和架構搭建的思路,而到了這個步驟更多的就需要用動態分析的思路,解釋清楚流程,包括如何通過流程達到目標。即這個步驟的關鍵是動態分析,而動態分析的關鍵是流程分析,而流程分析本身又必須要把關鍵活動,活動的輸入和輸出搞清楚,即流程的各個階段和活動節點本身是相互銜接和無縫集成的。

舉例來說,當我們開始講在線學習子系統的時候,我們就需要考慮E-Learning系統本身內部各個模塊之間是如何動態協同完成最終的業務目標的,從課件準備,到學員學習和培訓,再到後面練習,最終的考試評估如何形成一個完整的閉環體系,這個理解清楚了那麼我們的整體系統內部運轉機制就理解清楚了,再通過這個動態分析分解出培訓子系統,學習子系統,考試子系統,知識庫等各個子模塊就有理有據。

如何在第二步我們是以自頂向下的思路完成了總體框架的搭建,那麼到了第三步我們可以用自底上的思路將搜集到的各種材料,學習到的內容安裝目標要求進行組合和整合,形成一個完整的整體。先組合和整合完各個子件,然後再將各個子件最終集成和裝配到完整的總體架構設計框架上面。

即搭建整體框架的時候是從樹木到樹榦的分解和梳理過程,而到了詳細解決方案的時候是從各個細枝末節組合到樹榦上的裝配過程,兩種最終銜接好就完成了一個高度整體的解決方案。


謝邀,那個誰,誰說沒有清晰的思維模式的?
思維模式是可以習得,並可以不斷優化的。當然針對不同問題的思維方式不同,這個我就不多作說明了,但是還是可以找到一般性的規律來解決80%的問題的。
簡單來說,分析一個問題,可以從這幾個方面開始思考。
橫向的因素:這個問題所關聯到的所有的事物,以及他們之間的關係。商業領域中的競爭對手,客戶群,用戶需求,等等,當你把一個個名詞列出來的時候,你對這個事物的了解就在不斷地深入。
縱向的因素:時間,過去,現在,未來。摸清楚剛才所列舉的時間關係,你就可以針對每一個變數,簡歷一套時間變化圖譜。
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這是非常老套的思維方式了,不過也很有效。以上就能解決大部分問題了。


我,對,思維,的理解,和我做過的職業,有關。

額,題主不好意思,我從我對「思維」的理解來講,你看哪些是你需要的。

思維模式……我認為會是比較全面的東西,最後應該能形成一個閉環。

我比較喜歡用「問題的分析和解決」,去理解思維能力或者思維模式。

判斷一個人的思維模式我也會從這四個角度進行:

原因分析:抓住事物本質。
邏輯推理:把握事物之間的聯繫,以及分清事物內部的邏輯關係
思維策略:分層分類(金字塔那種感覺),反映為解決問題的策略
結果預測:對事物發展趨勢做出判斷(對掌握的信息進行分析之後)

抓住事物的本質,我認為這是出發點,核心,著眼點。最關鍵的東西。這個東西出問題了,其他的一切免談。
做事情,我首先確定:我的目的
討論研究,我首先澄清:我們討論的東西,到底是什麼。
分析問題,我首先確認:最核心的因素是哪個。

所有這些,是為了確定方向。
即和最高票的答案所表達的觀點一致。
(把那個叫做原因分析會不會引起誤解啊)

一個有清晰的思維能力的人,具備以上四點能力。
如何養成……
我……不知道……

我做的努力是這樣的
遇到事情就思考,這四個方面都要思考,一直思考到自己思維的局限
然後查資料,問其他人
再到極限,停下來,問題放在這裡

再遇到問題,重複這個過程

突然某天會發現事物和事物之間的某種聯繫

這種聯繫發現的多了,我就建立的比較清晰的思維的思路:
面對一個問題
首先:這個問題的核心本質是什麼,這個問題的原因是什麼(本質、目的等)
其次:這個問題有哪些解決路徑(這些路徑中哪些先做,哪些後做,或者統籌?)
再然後:有abcde這麼多因素裡面,哪些是A方面的原因,哪些是B方面的原因(也和統籌相關呀)
最後:如果這樣做,會導致什麼樣的結果?結果預測是我用來檢驗我思維過程的一個東西。

然後就解決問題了……

同時,做完一個時期,如果出了問題,我回頭查找失敗的原因,我也會從這幾個點入手,看到底是哪一個點出了問題。
如果能夠分析到位,那就沒有一個因素可以逃脫我的思考。

ps:除了黑體字以外,其他均為個人的胡扯……個人經驗個人經驗

……………………………………我是歡樂的分割線………………………………………………

突然嗨了,我再講下我的樂趣……
我原來做人才測評囧……
思維能力(或者說分析思維、系統思考)和溝通能力是職業人的最基本的兩項潛能。
只講思維能力。
通過幾種測評手段,假如我們完全把握了這個人的思維模式,那麼樂趣就來了……

原因分析:如果一個人這個方面的能力出了問題……比較慘,他做事情的風險會很高,那我不建議把這種人丟到領導崗位上,哪怕非要做領導,要麼做副手,要麼配個腦袋清楚的副手。
比如一個事情出了問題,他覺得這是經濟大環境因素的影響啊!其實問題的核心是公司內部管理問題,那麼他就沒有抓住事物的本質。差評!

邏輯思維:事物之間的聯繫……其實也就是方法論的東西,一個人的這個方面出了問題,做事情的大面上會亂~比如有一個問題的解決,可能直接影響到其他事情的解決,於是先解決前一個問題,後面的問題就迎刃而解。找不到這種聯繫,他就做不好事情。對於管理來說,很重要。我覺得時間管理和這個會相關比較多。

思維策略:分層分類的能力,解決問題的策略性。也可以用時間管理舉例子,我今天一堆事情要做,那麼我發現有2個事情是要去A地解決,有4個事情要去B地解決(這是最簡單的分類吧……)於是我先去A地解決2個事情,後去B地解決4個事情。如果不能分類……AB兩地亂跑吧

結果預測:從一堆信息裡面,得出一個很奇怪結果的人……經常會遇到這種人吧!額,我想想用這種人的風險……也許這種人的風險預估方面會出現問題。如果這種人就職在戰略層……

當然四個方面在思維模式中都會起作用,相輔相成,各種錯綜複雜……我只是單獨拎出來舉例子了。
因為相輔相成,錯綜複雜,所以我在單項的解釋上糾結了好久……


所以只要我知道這個人的思維模式,我就知道,他判斷出了錯誤的關鍵點,可能在哪個方面。
我可以非常快速的找出問題的核心。

以上~心情大好~這是我的樂趣~樂趣~我真素個變態的人啊~

這個問題我改了好多好多遍,說實話我自己研究的也不久……寫出來之後才發現有些地方還是有點模糊。

所以謝謝題主啦~讓我又對自己腦袋梳理了一遍
我去幹活了~


……算了我還是不安心……

我覺得 @吳遇安 對什麼樣的男人才算是成熟的男人?
這個問題的解答,是一個清晰的思維模式的超好範例~
勞資當時就想截下來去做公司內訓的案例啊……
請參考。


勤能補拙,熟能生巧。

多做複雜的思辨,上知乎大牛吵架神馬的是很好的鍛煉,在吵架的過程中努力去理解大牛為什麼那麼多。

做做數學題啊~打打麻將也是很好的~

多看類似正義: 一場思辨之旅 (豆瓣) 這樣的書也是很好的~

=====

清晰就是知道自己在想什麼,有什麼問題,需要怎麼解決,不能解決的,為什麼解決不了。可以非常有條理的講這些思緒給寫下來。

嗯,多寫,把自己的思緒以列要點的方式寫下來也是很好的。

第一遍寫可以很亂,不要緊,一遍一遍的修改就好了。

=====

我再推薦一部電影吧~ 盜鑰匙的方法 (豆瓣) 裡面香川叔跟廣末姐就是思維極其清晰的人,並且,也直接反應在他們在片中的生活表現上。

以上。


(文章分為幾次推送,後續部分只能在"我的文章"中查閱)

談思維模式的培養1 - 思維是什麼?


關於思維模式,讀過一些書,也看過一些文章,坦率講,都不滿意。我個人非常強調思維模式(Thinking)的重要性,在最近幾年的企業培訓中,也把思維管理相關的課程作為主要授課方向。

於是,就寫了一點文字,希望從如下幾個方面幫助讀者認清思維模式的重要性與培養方式,期待幫助大家解答如下問題:


問題1:什麼是思維?

問題2: 人類思維的習慣模式是?

問題3: 面對問題,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思維?

問題4 : 什麼是系統思維?

問題5:什麼是結構思維?

問題6 : 什麼是創新思維?

問題7:思維導圖,六頂思考帽等思維方法有什麼區別?


要點:正確理解思維的功能,明晰不同思維工具的運用領域及彼此區別。


註:由於此主題相對涉及內容較多,故會分為幾個部分逐一推出。

自古以來,思考(思維)的重要性就被不斷強調。諸如:


「三而後行」—《論語.公冶長》

「博學之、慎問之、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中庸》

「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愛因斯坦

「我們的各種知識,歸根到底是用來喚醒我們的智慧的」 —馬雲

從問題1開始:什麼是思維?

我們經常會聽到如下辭彙:

發散思維、逆向思維、邏輯思維、雙贏思維,其中都涉及到思維,但不同的語境下,思維的定義又不盡相同。

需要明確的是:漢語的辭彙存在一詞多義的現象,就思維一詞而言:

上面的發散思維、逆向思維、邏輯思維:思維指的是思考的方法

雙贏思維:思維指的是觀察問題的角度(此處可理解為價值導向)

而在這個系列的文章中,我們討論的思維指的是第一類—思考的方法,通俗的講,可以定義為人腦的運動方式,用英文來表示:Thinking.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通常所見的運動方式一般指我們的肢體運動方式,它們可以被觀察,被描繪,而大腦的運動方式則往往難以被我們所直接觀察,更談不上清晰地描繪它的運動軌跡。

但思維(Thinking)的方式又對我們是如此重要,在我們學會高效的思考方式之前,我們需要先認清它的運動方式,同時也需要認真分晰為何我們的思考往往難以做到清晰與高效。

問題2:人類思維的習慣模式是?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要從大腦的基本單元—腦細胞開始。下圖是人腦的一個腦細胞,它在人腦中約有140億個,是人類處理各種信息,發出各種指令的核心單元。見下圖:

圖1

通常來講,腦細胞由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組成。

神經元具備發電功能,神經膠質細胞起到支持作用。參與腦中信號傳遞,同時參與信號傳遞的還有神經遞質。

我們可以把人腦的信號接收、處理及傳遞通俗地描繪成下圖所示:

圖2

圖中的藍色圓點可以理解為神經元,它負責接收、處理信息,並發出信息(放電模式)

神經元之間由神經膠質細胞+神經遞質構成,負責傳遞信息。

人腦接收、處理及傳遞信息的方式如下圖所示:

圖3


在此圖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先天條件下,人類的信息是從神經元發出,並向四周傳遞,這種先天或自然形成的思維方式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發散思維


於是一定有人會提出質疑,我怎麼覺得成年人的思維方式不是發散呢,我們一直不是在說成年人的發散思維能力變差了嗎?


其實,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都會接收各種信息或知識,當我們用這些知識去處理某類或某些問題時,隨著問題的處理結果,就會有信息或知識的不斷積累(轉化為經驗),這個過程會形成信息在腦細胞中的沉澱(記憶),如下圖所示:

圖4


於是,當再次面對類似的問題時,就會產生同樣或同類的信息刺激(信息接收),人腦的運動會延著曾經的經驗路徑走捷徑(偷懶是人類的天性,思維上也是如此。)


所以,如果讓兩群不同年齡階段的人(3歲和30歲)回答同樣的問題時:

無經驗的孩子會這樣思考:(真正的發散思維)

圖5


有經驗的成年人則這樣思考:(思維在經驗的作用下相對固化了)

圖6

而當一個問題出現不同的經驗時,成年人則這樣思考:(未經系統訓練或刻意練習而呈現混亂)

圖7


現在,我們可以總結人類在不同階段的習慣型思考方式:


幼兒時代: 無經驗約束或少經驗約束的發散思維

成年時代:被經驗約束或強約束的發散思維


如果讀者對發散思維對我們固有影響印象不深,那麼請看看如下的情況,是否在你的身邊經常出現:


1? 絕大多數人喜歡說「然後」,「比如說「,」那個「,」這個「;

2? 你的工作或生活中有人在和你說話時,說了半天,你卻聽不懂他或她要說的是「什麼「;

3? 你自己在表達時,常常是「想到哪,說到哪「。


下面,舉一個真實的事例讓大家感受一下這種典型的思維模式。


若干年前,當我還在企業做HR負責人時,曾經有大量的招聘面試工作需要我參與,其中,凡是中層管理幹部的候選人都需要我來面試。


在面試這樣的有管理經驗的候選人時,我所在的公司有一個常規問題:


問題:您是如何理解團隊管理的?


下面:回顧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回答,回答者的背景是做生產管理方向,10年工作經驗,3-4年管理工作經驗。在這裡,我稱其為A先生,他的回答如下:


A:我認為團隊管理對企業非常重要,因為企業就是一個大團隊,同時又是由若干個小團隊組成。但團隊管理要做好是不容易的,我在以往的團隊管理中就遇到一些問題。比如說,曾經我有一個團隊,總人數為7人,內部存在經常信息不反饋,彼此不配合的現象,然後我通過找主要原因,然後與主要關聯人談話,然後在團隊建立信息溝通與協作的行為規則,以身作則,解決了這個問題。再比如說,我以前有好幾個下屬,他們在工作中雖然努力,但工作成效不理想,然後我花了大量的時間與他們一對一交流,輔導,然後最終也實現了他們的工作改進。所以我認為,作為團隊管理者,首先要能對下屬以誠相待,然後對他們要關心,然後對工作的信息要及時交流與反饋,然後在管理時,對下屬的錯誤有一定的包容,這樣,我認為才能做好團隊管理。


下面,我給出對A先生的回答的點評,在此之前,先說一下,公司對這個問題期待的回答要點:


1? 能給出團隊管理的定義(簡明扼要);

2? 能分析出團隊管理中諸多鍵要素:目標,決策,計劃,任務分配;過程中的交流和信息反饋;對團隊的引導,支持,參與;對任務的過程式控制制(成本、風險等);

3? 能找到上述各要素之間的重要關係,並能清晰地全面把握;


總之,期望候選人是在對此問題有認真總結分析後給出回答,而不是僅僅依靠以過往的經驗,即我們希望的管理幹部是在經驗之上,有較好的分析與總結能力(Thinking)。


對A的回答的點評如下,重點對下劃線部分,點評見括弧中的粗體字體部分:


我認為團隊管理對企業非常重要,因為企業就是一個大團隊,同時又是由若干個小團隊組成。第一句直接給出的是基於經驗的判斷,既重複,也無營養)但團隊管理要做好是不容易的,我在以往的團隊管理中就遇到一些問題回答開始發散,大多數人自然就會去找自己回憶中的經驗)。比如說第1步發散),曾經我有一個團隊,總人數為7人,內部存在經常信息不反饋,彼此不配合的現象,然後(1)我通過找主要原因,然後(2)與主要關聯人談話,然後(3)在團隊建立信息溝通與協作的行為規則,以身作則,解決了這個問題。再比如說第2步發散),我以前有好幾個下屬,他們在工作中雖然努力,但工作成效不理想,然後(4)我花了大量的時間與他們一對一交流,輔導,然後(5)最終也實現了他們的工作改進。所以我認為(由兩個發散的經驗導出了總結),作為團隊管理者,首先要能對下屬以誠相待,然後(6)對他們要關心,然後(7)對工作的信息要及時交流與反饋,然後(8)在管理時,對下屬的錯誤有一定的包容,這樣,我認為才能做好團隊管理(部分合理,但基本來自工作中的經驗化認知,同時給出的總結與上述的內容之間邏輯不清)。


小結:

1? A沒有給出團隊管理的清晰定義;

2? A在回答過程中,表現出典型的經驗導向,思維缺乏條理與邏輯;

3、A在回答問題中,基本上是用「然後」(8個)在做句子的連接,而不是用第一步,第二步或第一方面,第二方面等結構表達方法,在表達的條理上明顯缺乏訓練;

4? A在總結時,給出的一些基本概念說明A對團隊管理的某些要素有基本認知;

5? A是一個典型的經驗導向的管理者,有一定的實操經驗,但反思不足,需要其它問題再進一步判斷。


多說一句,關於此問題的有效回答,將在後文的結構化思維部分展示。


我建議讀者在這裡停一下,想一想自己在表達時是否有「想到那說到那」的習慣,而不喜歡說之前先組織要說的內容,如果符合此特徵,那麼經驗導向的發散思維就在你的大腦中佔山為王。


總結:發散思維是人類大腦的天然運動模式(思維導圖就以此為基礎開發),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大量的經驗出現使我們純粹的發散思維變成了經驗導向的發散思維。它對我們的工作與生活有兩種不同的作用:


正向: 運用已有的經驗快速處理與解決同類型問題;


反向:

1、 當需要我們對錯綜複雜的信息處理時,發散思維完全失效;

2? 當遇到全新的問題時,經驗導向的發散思維也成為一個障礙。


發散思維在什麼地方會對我們有正面的功能呢?我會在創新思維部分給讀者解答。


現實的情況是:這個世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改變,我們面對的新問題越來越多,這就意味著,以經驗導向的思考方式將越來越成為我們分析與解決新問題的桎梏。


待續。。。


講真,清晰的思路+技能傍身,這輩子真不會過的太差(這裡不包含性格人品道德因素)。

說下讓我從一個一遇事就懵逼轉為遇事不怕事的最簡單好用易上手的方法:

5W2H~

附贈思維方式:
從X軸(橫向寬度)與Y軸(縱向深入)抽絲剝繭、層層遞進。

1、what:定義
接觸一個事物,先定義這個對象。
當你不知道如何定義的時候可以
A問百度 B問人 C找書看 

從各種信息來源歸納總結,或者尋找相近事物演繹推論
歸納:我家貓喜歡吃魚,小紅家貓喜歡吃魚,趙四家的貓也喜歡吃魚。
所以,貓喜歡吃魚。

演繹法定義:貓喜歡吃魚。我家貓、小紅家貓、趙四家貓都喜歡吃魚。

正確定義對象,還包括對象涉及的標準與規則。
如舉辦企業運動會,要定義「什麼是企業運動會」,運動會的舉辦標準要求是什麼,舉辦運動會會涉及到哪些規則與條條框框。

2 、why :找原因,由因及果,並找到目的。
比如,領導突然要你招聘一個總經理秘書。
之前領導並沒有秘書,突然增編,你需要了解個「為什麼」。
是因為業務擴張瑣事增多?還是原來有秘書職能的行政部協助不力?還是領導從長遠安排的需求?……找到領導增編的原因,並理解目的,才能夠繼續解決問題。

3、who:涉及到的人/解決問題的人
如,公司開展新項目造勢,決策用網紅吸引眼球配合營銷策略。這時候,你要思考的是,你在這個決策下你的角色定位、你要根據任務的要求及對團隊人員的了解分工下去、要根據團隊的營銷目的/策略找到適合的網紅…… 

4、when:時間節點/時間成本
做一件事,要衡量花的時間、開始時間、deadline等,多數沒有時間觀念的人,常常被人簡化定義為「拎不清」的人。思考任何事情,都不能忽略時間因素。

5、where:地點
思考涉及的地點、場所。根據實際情況設置或者調整地點。

6、how:如何解決問題/如何達成結果
how是方法論,也是戰術、還是設置步驟與流程。同樣要考慮達成結果所涉及的標準與要求。

7、how much:預算成本與代價。
比如我要學習英語,我想考雅思。我的英語基礎很差,但我好學呀,想從0開始。但我必須清楚因為基礎差,我要投入的教材、請私教、報班等等的成本。
比如我要辦年會,我要思考預算是多少,每一筆費用怎麼花,怎麼樣把錢花到刀刃上員工開心老闆開心。我要根據人員、規模、公司的標準、想達成的效果等等來設置。

以上,只是個人的一點淺見。
任何習慣、知識體系的構成都需要通過反覆實踐來達成。
想養成清晰的思維模式,在5W2H的思維習慣上,配合縱向的窮根究底(對知識對解決問題的好奇心),真的蠻好用的誒~


最近有一種感覺,清晰的思維模式的一個重要特點是 一致性


其實在學術領域,尤其是理工科專業內,保持清晰的思維並不太難;
問題在於涉及到生活、社會領域的問題,還能保持這種一致性就難能可貴了。

對於這樣的問題,感覺重點應該是找出觀點背後的基本假設,以及基於假設的推理模式。
對於假設的價值判斷是需要在生活中長期養成的,而邏輯推理的過程的嚴密性的判斷則在於多加思考。
很重要的一點是,始終保持一種謙恭的態度,尤其是在公共領域的討論中,要愛惜自己羽毛。


寫作啊~

step1
不寫出來,你不知道你已經了解了哪些資料。
step2
不寫出來,你不知道你了解的資料里有哪些概念和聯繫。
step3
不寫出來,你不知道你通過了解資料,來表述你的想法。

這些「資料」也可以是你已經積累的認識和經驗,不一定是紙質的。


總是追求清晰的思維事實上是一種誤區。

《思考,快與慢》把大腦分為兩部分:系統1和系統2。對應兩種思維,一種是快思考,一種是慢思考。

清晰的思維是系統2做的,屬於慢思考。所以一個完全追求清晰思考的人,他的思維效率是很低下的。

吉爾伯特認為系統2的主要工作就是不信任/質疑。而系統1很容易受欺騙。一個善於理性思考的人,他很大的特徵是善於懷疑。

如果希望自己的思維變得清晰,那麼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善於懷疑。


下面我就用一個例子來說明一下這個問題吧。
我們經常會到紅綠燈的路口那去吃蛋炒飯,但是我們為什麼不去吃紅綠燈那家的蛋炒飯了呢,我把這個問題反思了一下,另外延伸了一點:

  • 最主要的問題,是我們吃膩了。每天都是如此,除了烤鴨略帶吸引力之外,蛋炒飯真是成了一個雞肋。一開始是因為離得近,加上天氣冷了,還可以外賣,誰都懶得再去找第二家吃飯的地,每人的選擇性不多,幾乎為零,所以只能吃蛋炒飯。但也正是如此情況,正好可以說明我們實在是吃膩了,一旦找到一個新發現點,短時間就不會再在這吃蛋炒飯。
  • 我們找到了花錢更少、而食物更豐富的地方——一家快餐店。只要十塊錢我們就可以吃到兩個葷菜三個素菜,飯管夠,而且還有湯喝,再者重要的一點,雖然是這個價位,但是味道非常好。唯一一點的短板就是距離有點遠,騎車要十分鐘,但是加上有人願意帶飯,所以目前這個選擇還是非常值得的,於是這個飯點頂掉了我們經常光顧的那家紅綠燈的蛋炒飯。
  • 紅綠燈那家蛋炒飯份量太少。這個情況跟老闆反應了幾次,依然沒有改變(其實我感覺老闆挺傻,他用來裝烤鴨的是小飯盒,而用來裝炒飯的是大飯盒,其實蛋炒飯的份量本身並不比我們去店裡吃要少,正是在這種大小飯盒對比之下,我們覺著炒飯的份量太少)。本來這個因素可以放在上面第二位,但是我感覺如果我們不發現那家『新的快餐店』,蛋炒飯量少的問題我們也是可以忍受的,畢竟後面還有半隻烤鴨墊底,勉強來說還是吃得飽的。
  • 如果我是蛋炒飯老闆,我應該反思的地方有哪些? 這個問題才是我真正應該思考的,不過其實下面的問題更加重要,我之所以這樣說就是給自己開個玩笑,不想讓自己一直這麼無趣的寫下去。好吧,現在我是老闆了,我會發現經常來吃炒飯的那幾個傢伙好久沒來了,這個很不正常,經過我多年從事炒飯老闆的經驗來分析,大概上有兩種情況,其一,這幫傢伙搬走了,因為其中一個長得略帥的(答題者本人)說他們只是臨時在這辦公,過段時間就會搬回去。第二,他們有了解決伙食的新辦法,包括在辦公地點做飯、找到更符合他們口味的飯點。當然也會有其他情況,不過可能性太小,幾乎可以忽略(我知道在現實中,再小的可能性其實就是真實情況,不過為了節省我自己的腦力和炒下一個蛋炒飯的時間,我必須要忽略,再加上我更加明白一個道理,一般來說,如果付出的實際價值大於最終的收益價值,那麼這個付出是毫無意義的)。對於第一種情況,我是無能為力的,對於第二種情況,其實、、、我更加是無能為力的,那麼我還在這推理什麼的,我要讓這種情況不會出現下一次,除非自然因素之外,我不能讓他們因為我個人因素而不來消費,比如,他們說量太少,各自的口味有些不同,我沒有做到讓他們都滿意,我有哪些細節其實可以做得更好,說哪一句話的時候會讓氣氛很尷尬,從而顯得我這個三十多歲的人跟他們有代溝,差不多就是這些了,都是我應該反思的地方。
  • 我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其實這個時候就需要我的社會經驗了,我要第一時間找出來他們之中誰是話語權較大的哪一個,也可能他不是BOSS,但是他的話所有人都會聽,這一點對我來說很重要,尤其是每一次點餐的時候我要特意注意他的要求,如果他不吃辣,我還要故意再跟他確認一下,這樣說『這位帥哥,我記得,你是不要辣的是吧?』,這個行為是為了讓他知道我其實很在意他,這樣他也就會有一個相互的回應,雖然說最後也可能因為眾人做了不吃我蛋炒飯的決定,不過他很有可能出來為我說一句話——』不要那麼麻煩啦,我們還是繼續吃蛋炒飯吧『,哪怕這個可能性是百分之一,那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我只是用了一個小小的心理技巧,並沒有付出任何東西,所以這百分之一也是我賺來的。不要得罪那個要求最多的人,不要對他顯示出來任何的不耐煩,因為很多時候就是這種人在他們的圈子裡決定了『要什麼』和『不要什麼』,所以萬萬不要覺得他們要求太多而去討厭,這樣的人跟上面說的那種人一樣重要,同樣要好好維護。
  • 暫時就這麼多吧,想到再寫

不敢說自己的思維方式清晰,而且思維模式覆蓋的面太大了,暫時很難答全。暫且從回答這個問題的思維過程的角度去回答一下吧。

  1. 首先,既然是要回答這個問題,先從大腦中找出來「回答問題的方法」是什麼呢?自然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步驟。
  2. 怎麼分析問題呢?用提取關鍵信息的方法,確定一下句子的句式,「清晰的思維方式是什麼樣的?」可以拆成:「「清晰的」+「思維方式」+「是什麼樣的」?」這個句子是問「xxx是什麼樣的」,那基本可以轉化為我們要去尋找xxx的定義,或者一個實例——準確的說,如果問「xxx是什麼」問得是定義,「xxx是什麼樣的」是讓我們找個實例出來。
  3. 問題已經被我們轉化為「請舉出一個清晰的思維方式的實例」。但是我們如果不知道「清晰的思維方式」是什麼,是沒法舉例的,所以還是得找定義。
  4. 「思維方式」這個詞定義可以去百度百科或者其他地方找,在此就不解釋了。但是「清晰」的「思維方式」的定義可能沒法直接找到,那我們就再研究一下「清晰」的定義。「清晰」的定義可以在詞典里找到,再跟「思維方式」結合一下。這需要用到語言學知識吧。
  5. 知道「清晰的思維方式」的定義之後,我們需要去腦海搜索一個符合這個定義的實例。這是人的記憶提取的過程。
  6. 因為我沒有去大腦里找,我決定用這個回答來作為實例,於是有了上文。

怎麼養成呢,這個問題更大了,以後再更。

===========update===========

後來看了認知心理學後了解到,這個解決問題的過程有抽象化的描述:

  • 將問題(總目標)分解成子目標。
  • 使用「運算元」來實現子目標。
  • 最後問題得到解決。

「運算元」(operator)是個術語,指:將某一個問題狀態轉化為另一問題狀態的動作。


這兩個問題相關性很強:
你看nba球賽,奧尼爾罰籃動作真心耍萌,羅斯昨天那個跳投真棒,某某昨晚肯定泡夜店了。知道得真不少,可你不下場,還是不會打籃球啊!
籃球的評判標準是打,思維的評判標準是你的思維過程和結果,練習吧!在知乎回答也是一種方法


收集→建立標準/規則統一併重述→抽取關鍵字重分類→實踐→小結→對比→完善。

處理信息的思維過程和偵探辦案或者繪製地圖的過程是一樣的:
1、收集儘可能多的線索:比如畫地圖前要勘測,比如小說要收集素材;比如找工作收集目標公司的心儀崗位招聘啟事
2、使用同一個維度建立指標體系:比如數據、貨幣、度量衡,在線索之間建立前後、上下之類的關係,用統一的表達方式串連線索
將五則以上的同一或相近崗位的招聘啟事放在一起,按自己的理解梳理要點並重寫崗位招聘要求
還是用畫地圖的例子,要統一河、橋、路、行政省市的表達方式和邊界,如果是小說的話一般是大綱和人物譜
3、抽取關鍵字並分類排序:
畫完地圖,可以折起來塞進口袋帶走
使用時不需要記憶一大堆山河湖海,只要記住地圖,然後在需要的時候再展開地圖。
抽取招聘啟事中的必要條件(五則以上相同要求)和不同要求,分辨這些不同要求是基於行業的還是公司特有的
4、實踐並完善:
通過衛星照片或者實地勘測,對已繪地圖的錯誤修訂完善
優化個人簡歷並應聘,參加面試並修訂自己對崗位的認知

學習工作生活中擁有這樣的能力會不斷優化自己的書面和口頭表達能力甚至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特別是工作上不僅需要有人指出問題所在,更需要解決問題的方案以及有人能夠做完並反饋,那麼擁有清晰的思維能力可以幫助自己更快地定位問題所在並身體力行地解決問題,可以升職加薪。

在知乎回答問題(看到不分段沒有標點的問題描述我挺頭疼的),寫會議紀要,錄音並修正自己的發音技巧,這些行動都可以幫助自己邊享受個人能力提升的進步效益升職加薪,邊整理小結自己思考問題的邏輯修正自己的人生曲線整體上揚。

只問不想,只想不做,是沒有幫助的。


清晰的思維:客觀 全面 的分析,有序的組織分析結果

養成方法:請自學(了解點即可)離散數學和博弈論

ps.知乎APP里發完了居然不能修改,什麼情況這是


參考李天命的思考三基式,推薦《從思考到思考之上》等書。不打廣告,看完也許你會回來點贊。


遇到一個社會現象,先假設它是合理的,決策人是理性的,然後盡量找理由,這樣長期以後就會明白很多現象背後的邏輯。如果先假設它是不合理的,決策人都是腦殘,那隻會離真相越來越遠。比如我曾經分析過有錢人喜歡拜佛的原因。


推薦閱讀:

高樓有沒有提高自殺率?
腦子不靈活,想東西轉不過彎,記性差怎麼辦?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為什麼人需要各種各樣的紀念日?
為什麼女人喜歡把自己比作貓?

TAG:思考 | 思維 | 日常心理分析 | 思維方式 | 思維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