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星巴克咖啡價格在國內外如此懸殊?

星巴克咖啡在國內要比美國貴75%,這是因為什麼原因?可以維權嗎?

http://www.21cbh.com/HTML/2012-11-2/1OMDM2XzU1NDE1OA.html


  • 價格錯。$1.65在美國只能喝regular coffee,而國內星巴克的regular coffee也就¥15,沒有高75%那麼多吧?
  • 國內星巴克坑爹的是,拿鐵上加個奶油要收5塊錢,怎麼沒人提這個?
  • 不知這個21世紀網扭曲數據到底想揭露何種事實,還是迎合大眾對「國內物價貴」的普遍心態?我看是後一種,那請用正確數據報道,而不要打著「用事實說話」的幌子。

原因是:這是星巴克的定價策略。
在美國,星巴克是大家早晨起來睡眼惺忪地衝進去抓起一杯咖啡就走的地方,採用的是薄利多銷原則。而在中國,星巴克選擇放棄了低端消費者,直奔那些對價格不太敏感的消費者。願意走進星巴克的人多半是需要喝咖啡,喜歡喝咖啡或者喜歡喝咖啡那種感覺的人。這部分人基數相對較小,又有支付能力,那當然高價賣一杯是一杯。而即使把一杯卡布奇諾從25塊降到2塊5,喝慣了茶葉的大部分中國人可能還是不會改喝咖啡;喜歡喝咖啡的人也沒法因此把消費量從一天一杯上升到一天十杯。so……
另外,可不可以維權?
我看不出來這裡要維的是個什麼權。企業有自己的定價權和定價策略,你可以採用的反對方式就是「不買」,但沒有立場要求「用指定的價格賣給你」。
————————————————我是補充的分割線————————————————
早就沉下去的一個回答不知為何突增大量贊同……是該感謝CCTV嗎?
看到下面大量評論都在討論房子,再多說兩句:
總有人說房子是必需品,是基本需求,但在真正討論時往往偷換概念為「有產權的房子是必需品」;其實,房子作為基本需求的是它的居住功能,不是嗎?人人都應當有房子住,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來實現,也包括租房。沒有任何社會任何政府能保證人人都有自有產權的房屋居住,尤其在資源稀缺度最高的一線城市裡。

2013/10/21


價格錯的離譜就不說了,今天還在法蘭克福去了星巴克,國內22元的這邊至少3.5歐。
從一個每年大概會光顧至少200次星巴克的常客的角度來說,我認為中國的星巴克定價是非常適中的,甚至在新品上可以適當上調到歐洲的水平(雖然我幾乎從來不喝新品),現在星巴克找位子越來越難、排隊越來越長、周末簡直人滿為患就是很明顯的原因,雖然中國的店鋪的一些人力成本相對較低,但維持水準而進行的其他開銷卻不比EMEA店鋪的少;
從市場角度看,星巴克的目標細分市場的收入在全球都是類似的,只是這個收入層在發達國家是只要有穩定工作的人便可消費,而在中國可能經常消費的要求是至少白領甚至中產,雖然在中國這個細分市場佔總人口的比率稍小,但在星巴克主要滲透的國內各大城市而言完全是最主流消費群體之一,另外造成國人對其價格有誤解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咖啡文化的普及太少,與韓國的每年人均338杯相比,中國人平均每年只有3杯,不具備消費依賴性,甚至街頭巷尾的奶茶、可樂等軟飲都可以作為替代品,因此與相對低廉的替代品相比價格當然高;
從最基礎的會計角度我去查了星巴克的12年財報、whitbread13年財報中costa板塊的數據、甚至麥當勞的財報。。雖然很難對成本結構進行詳盡分析,但我認為星巴克的定價基本上是成本驅動的,其毛利率幾乎是麥當勞的一半。而明顯比星巴克更貴的Costa毛利率比星巴克還要低兩個點。開咖啡店基本上跟搞互聯網一樣,其本身經營模式是沒什麼賺頭的,要賺基本要靠長尾。
以上。


我拿個DV都可以拍新聞聯播,請新聞聯播公布一下收入和成本。


這文章扯淡啊,由此那些嗷嗷思維發散的也都是扯淡啊。

1塊6美刀的只是最最普通的刷鍋水(義大利人這麼認為)好嗎。國內24?30的手調espresso比如焦糖瑪琪朵和摩卡在這邊也是4塊5到5塊2(grande和venti,東部紐約波士頓),要非得折匯率算下來還美帝貴呢好嗎?

而且這麼比有個毛意義啊?購買力和相對物價水平才說明問題好嗎?


事實上我覺得這是一個挺有趣的問題,除去打擊題主的部分不說,這個問題里有很多可以發掘的東西。其實題主是這麼想的吧:
1.發一個釣魚的圖,得到用正確數據才能進行分析的結論。
2.收集反饋信息,發現可以用一杯大杯拿鐵在世界各地的價格,可以用Starbucks Index來研究
3.想到很久以前PPP研究中Big Mac Index作出的結果和Starbucks Index不同,分析原因並對匯率走向有個大體判斷。
4.堅定認為定價和GDP有關,發現http://www.economist.com/blogs/dailychart/2011/07/big-mac-index文章,以及這張圖。

5.覺得Starbucks大杯拿鐵指數太坑爹,想將其定義為奢侈品,又覺得同樣是食品,為什麼burger king, subway的價格在中國價格就會比較低而Starbucks卻會基本不變,於是查閱了定價策略
6.順便由於對定價很感興趣,題主也一定想去從財務報表的角度了解它的成本,會發現租賃費用和運營費用很高占成本的大部分,不像某些人說的以咖啡豆做主導。(支線)
7.想到也許是因為是進口商品的原因所以價格會和本國基本相似,想到中國很多出口外貿單價格竟然被內銷低,覺得很奇怪發現稅和費佔了很大一部分,也很希望了解詳情。(支線)
8.想回到Starbucks的問題,題主又想知道它的企業環境對它的外部環境管理狀況做個分析,想去了解它的競爭戰略,更詳細地了解定價。
9.始終放不下GDP,題主也想知道福利經濟體下的各類價格和我國的比較
10.題主覺得湊十點這件事真的很麻煩,所以只是淺淺地說了一點。(如圖)

好吧我又在2了,只是有時候覺得打擊題主或者教育題主沒意思,有時候約摸中能感覺到題主在問什麼,不如在第一時間改個問題編輯一下把它改成正常問題感覺效果會更好。update:這個回答只是想說從一個直接可以給adverse opinion的問題也可以繼續想很多東西。。可是這誤會是哪來的啊喂。。傷心><


且不論星巴克是否真的比國外貴。
就算是真的比國外貴,那也不是很正常的嗎?
因為:
房租比國外貴;
稅收比國外貴;
運費比國外貴;
貸款利息也比國外貴;
通貨膨脹也比國外貴;
基本上,除了人工,都比國外貴啊……


看著好玩,來瞎扯淡兩句。

關於維權?
如果22一杯要維權的話,那麼日本、法國就必須發生打砸搶了。

不是專業的,只能猜測:
1)入市成本不一樣。
在米國,他是「民族品牌」本地貨;在中國,他是進口貨,且來自米國的進口貨;

2)產品定位不一樣。
在米國,他是打著「義大利現磨」口號的便捷咖啡小館;在中國,他需要明顯區別於85℃、80℃、Mcafe以及大量麵包坊……

另外:

隨便去什麼西餐廳或者類似於四川良木緣這樣的中檔餐飲水吧,就會發現,星巴克的咖啡是何其便宜!
其實,星巴克的定位,就決定了這一點——鏈接家庭與辦公室的第三空間


國外門店的具體價格我不知道,但據海外同學反映的,和樓上幾位知友說的差不多,都是5刀左右,換算成人民幣,很便宜么?國內espresso飲品均價也是差不多30左右。人家的便宜是建立在高收入的基礎上,而不是絕對價格有多便宜。
另外,嚴重反對第一名陳小俊的,這根本就不是什麼策略問題,星巴克確實有很多市場策略,但是不反映在常規飲品上,人家在國外就是差不多這個價,來我們天朝有什麼必要搞什麼市場策略。我同學在美帝一杯橙汁2.99刀,相比國內,那實在太貴了,那也是美國橙汁供應商的定價策略?答案是,那杯橙汁是用十幾個橙子純擠壓汁水做成的,連果肉都不含,成本就很高了,再獲取合理利潤。
同樣,星巴克的東西成本也是非常高的,內部原料價格我不能透露,我只能說,在星巴克全球大宗採購的情況下,已經儘力壓縮成本了,儘管如此,一杯飲品的利潤真的只能說是合理的,談不上暴利,糕點利潤率更低,有的糕點為了符合市場策略每天保持售賣,但擺上櫃一兩天沒賣完就要扔掉導致部分糕點是虧損的。

其實真要說國內星巴克有什麼和歐美星巴克差別特別大的,就是員工薪資。國內吧員和歐美星巴克吧員的時薪數額基本上是持平的,都是10左右,只不過人家後面多個單位——歐,或者刀。

但是敢問央視,薪資低只是星巴克這一家低么?


美國星巴克沒這麼便宜,先查好準確價格再來提問。一般喝杯拿鐵,卡布奇諾,最小的被子也得20多30人民幣,4--5刀差不多


哪來的破表啊??
LA一杯拿鐵怎麼都6刀了吧?
香港一杯中杯拿鐵也要快20人民幣了撒!!!

你怎麼算的?最便宜的星巴克在香港,大陸的沒貴多少~~
大陸貴在市場,香港買一個杯子,送一杯喝的不說,還送我一個升杯券。然後杯子又比大陸便宜4塊錢。


搞笑嗎,一塊多美金的那種咖啡就是超級普通的煮好的那種好嗎,但凡有點味道的拿鐵或者摩卡就好三五塊好嗎。
啊對了,還有稅沒算呢。


定價與購買力無關!定價是基於市場定位的市場行為。定價甚至沒必要和成本相關!真是不明白許多人要這麼糾結於國內和國外的價格差異以及成本是多少。
定價的終極目的是最大化利潤,但可以採取薄利多銷、厚利少銷和中利中銷的策略。而採取何種策略又取決是市場的大小,競爭的激烈程度以及企業自身的市場覆蓋能力。所以同樣的產品在不同的時間、地點、客戶群完全可能採取截然不同的定價策略。
定價是綜合營銷、銷售、財務、供應鏈、服務的大學問。這是市場經濟中的重要環節。可惜很多人的認知還停留在計劃經濟時代。而定價能力的缺失也導致了利潤的外流。老是說一台iphone在中國的生產只留了幾塊美金的利潤,而蘋果公司則賺取了幾百塊美金的利潤。既然我們血汗工廠的產能不夠,為什麼不向蘋果漲價呢?產能只夠生產100台,這裡就沒有薄利多銷什麼事了!


我從文化及後果的角度說下吧,國人心中「喝咖啡」作為一種小資、閒暇生活行為的形象已經在各階層深入人心了,走進咖啡館、不到一個小時絕對不會出來,美國的咖啡文化則是把它當成日常生活一部分,到咖啡店能走就早、能快就快。

如果星巴克在中國的價格降到麥當勞的價格甚至以下,那麼坐在裡面「磨洋工」的人只會見其增多,喝口咖啡要排的隊也不知道有多長了。

不過讓我自己摻這個回答一耳光的是即使國內定價已經很貴,即使坐在StarbUCKS裡喝咖啡的人都磨著洋工不出來,幾乎每家星巴克還是排著驚人的長隊。等著輪到自己在吵雜的環境裡享受悠閒的下午或者似乎若無其事的自拍幾張?至於樓上有人說星巴克給了人安靜的環境理應貴一些我只想說——

你見過哪家星巴克安靜了。
= =


首先我承認星巴克不算便宜,我也覺得小貴,但是究竟有沒有比國外貴,貴多少這才是問題

麥當勞肯德基在剛進入中國市場的時候也沒有現在的超值午餐超值套餐之類的東西,最初中國人甚至把肯德基和麥當勞當做高檔餐廳一樣看待,請客在洋快餐,甚至婚禮都安排在洋快餐。但僅僅20年,麥當勞肯德基已經是各種低價站當頭了。並不是所有進口食品都會像麥當勞肯德基一樣普及的如此之快,在星巴克步入二線城市的時候肯德基早已在中國有千家分店,三線城市也不少。肯德基麥當勞在中國市場的流行使整個餐飲行業有了更多的選擇,中餐也有各種不同的快餐式的創新,而消費者像中下層擴展的發展也迫使麥當勞肯德基降價。但是目前我們並沒有看出星巴克在中國變成普及性的品牌。

另外,常去香港的朋友已經會發現香港商品的價格規律是,標價與內地是一樣的,但是貨幣不同,同樣100,在大陸是100rmb,在香港是100HK$,所以香港更便宜。我不知道星巴克在剛進入中國市場的時候定價是多少,從我了解星巴克到現在咖啡的價格沒有什麼變化,但是rmb對美元的匯率可是已經發生了巨變了。在歐美商品普遍都比中國價格低的情況下,星巴克的價格差也應該有匯率的因素,而不是定價佔了100%

央視給出的價格確實是片面,我在歐洲見到的星巴克基本都和國內一個價格,而且不同國家雖然沒有什麼關稅但因生活水平的不同而商品價格會有很大的差別。

咖啡銷售是一部分,但是星巴克不是只賣咖啡的,要不他也不可能做這麼大,跨國公司的避稅能力堪比他們賺錢的能力。


從我另一個問題的回答搬運過來。
連我這種也就看過一兩本西方經濟學教材的菜鳥都知道,價格是由供給和需求決定的,不是說簡簡單單的把成本算出來,然後說「矮油星巴克你掙一點兒就好了啦」,老百姓喜歡這麼算,央視你也就這麼去誤導?
現在中國的二線三線城市,比如合肥,還有我住的太原,近兩年星巴克開店都出現排長隊大半天只為喝一杯咖啡的情況,即便這種熱潮過去,星巴克大多數時候生意也很好,去星巴克消費的白領,學生,有說因為一杯咖啡貴討價還價的情況?這麼旺盛的需求,你指望星巴克老闆「流著道德的血液」,少掙一點兒?
事實上城市裡的咖啡廳不都是這個價么?花20多元在一個安靜的有wifi的地方坐一下午,和妹紙在環境不錯的地方約會,不是應該比喝咖啡更重要?
如果消費者覺得星巴克貴,可以不去消費,需求減少,價格自然降下來,一個咖啡廳而已,星巴克也好,城市裡一些年輕人建起來的各種各樣的咖啡廳也好,消費者可以用腳投票選擇去哪家,不需要央視淳淳教導,央視如果有功夫,算算茅台的成本,中華煙的成本,北京房價的成本可好?
不過星巴克的危機公關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就這個話題大家主要糾結於這麼幾個方向:1.為什麼星巴克的價格會把價格定的比其他國家高?2.是到底什麼是合理的價格?3.星巴克是否是處於競爭之中?如果是,為什麼它還可以定比較高的價格?
好了我要開始掉書袋了
只要一個企業是在競爭性的市場中,它到底如何定價或者採取其他的競爭策略,這是它自己的事情;其餘任何人或媒體都無權干涉。也就是說,如果企業定價過高,消費者不買賬,或者導致其他競爭對手的大量進入,哪怕面臨倒閉,這也是它自己的事情。最後好也罷壞也罷,都是這個企業自己的事情。即自主經營權,企業沒有必要向任何企業之外的人——不管是消費者還是政府機構——解釋在競爭性的市場中它為什麼要採取特定的策略,包括產品如何定價;企業沒有必要針對自己所定的價格以及利潤水平是否「合理」予以回應或解釋,如同企業在面對殘酷的市場檢驗產生虧損時也沒有必要向外界抱怨一樣。

現在有人覺得企業定的價格太高,認為不應該。如果認為這樣的質疑是合理的,我們還可以想像無數多類似的「應該」會對現實中的市場進行干涉。舉個栗子,如果消費者說喜歡低俗的東西不應該,因此,生產者不應該生產它們;如果生產者花了人力物力財力已經生產的東西消費者不應該不需要,就會導致已經投入的生產浪費了。類推,這裡講的這些「應該」和央視認為星巴克咖啡的價格和外國的對比而提出價格不應過高中的「應該」沒有任何區別。本質上都是派生於「任意的願望」的「應該」。如果都進行干預的話,市場經濟一片混沌。

所以,對於掌握了公權力的機構,除了對競爭秩序進行維護、競爭規則加以改善外,它不能針對企業本身的行為策略進行規範,因為,企業在市場中受競爭控制,政府如果繞開市場而直接對企業行為下手,這相當於是對整個市場秩序的破壞,表面看起來是在講公道或維護消費者的利益,實際上它是僭越了消費者、也僭越了市場。

conclusion!在競爭性的市場環境下,存在的就是合理,反之,聽起來再怎麼合理,如果在競爭性的市場環境下不能存在,說什麼都沒有用。


央視批星巴克近兩天,微博各路人士罵的罵、捧的捧,從微博數據上看反對央視的聲音佔多,事件本身也演變為網友聲討房價、油價的「人民內部矛盾」。
然而事件的主角——星巴克,截至目前從官網到微博未做任何回應,像沒事兒發生。也不排除高層在開會討論,但我個人覺得不回應是上上策。原因如下:
一、央視質疑的依據站不住腳,以中國星巴克對比外國星巴克,且不說國情、物價不同,價格是一家企業說幾塊就幾塊的嗎?中國也是有物價局的。(習大大不是號召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嗎?)
所以參照上次央視爆進口車價格過高的經驗,只要是關於價格而非質量的問題,國人遇到此類矛盾,首先想到的是「會不會是有關部門的問題」。任事件自生自滅,不要出來煽風點火是上策,也不要官腔做作,免遭一炮,閉嘴就好。
二、參照上次央視爆麥當勞的衛生問題來看,國人的寬容度比想像中還要寬,衛生問題尚能如此對待,30多塊錢的咖啡真不是個事兒。即便算事兒,但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網友日日聲討的畸形房價、食品安全、貪官污吏相比,猶如芝麻比大象粑粑。(央視這次選題確實是閑的蛋疼了,往槍口上撞,受指使也是沒想明白)。
三、咖啡在中國,說是飲料,不如說是「顏料」,拿在手裡,裝在面兒上。土豪與小資可能常光顧,土鱉一年去不上五回都。所以,討論它的都是我這樣的屌絲和曬存在感的大V。而真正的目標消費群,不當事兒。(我為啥喝星巴克啊,不就是因為它貴嗎?不貴誰喝它啊!)
四、參照」央視批,最後都變成批央視「的鐵律,在中國只要有房價和貪官墊底兒,幾乎都不算事兒。
五、真希望央視也因為價格問題給我的客戶爆光一下,這得省多少廣告費啊。。。羨慕!嫉妒!恨!


星巴克進入中國以後策略不甚相同。首先,除了北京上海個別幾個地點,很少有人把星巴克當做「工作和家以外的第三空間」。但是「第三空間」是星巴克在美國等國家的理念,就是讓你有事沒事,見朋友、約炮、找人閑聊,都去星巴克喝上一杯。但是,在中國星巴克並沒有成功成為」第三空間「。也就是說,一般來講,星巴克的人流量沒有美國多。雖然中國的人口多,潛在客戶貌似多——但是能買得起星巴克的人比較少,即便按照美國價格,所以潛在客戶並不非常多。

星巴克的策略就是尋找那些對於價格不敏感的客戶——比如花了10塊錢和40塊錢對這些人區別不大,但是他們對於服務品質和環境的要求很高。準確來講,星巴克在中國是一個」中產品牌「,而在美國就是大眾品牌,工薪階層也可以消費得起。

定下這個策略以後,星巴克對於服務和地點的重視也要圍繞」中產生活「,所以一般建立在大商場,高尚住宅區等等地方周圍,方便中國式中產人物經常光臨。而這些中產人士的平均工資和全市平均工資相去甚遠,所以拿平均工資來說事,十分不妥。簡單來說,星巴克在中國本來就沒有面向工薪階層。

註:以上有人認為是中國的租金太高,所以星巴克必須要提高價格。這是不妥的,因為中國北京的租金並不是很高,比起香港、紐約、舊金山等同類型同等城市。北京的房價雖然高,但是租金遠遠比不上舊金山。


完全不同意上面很多把國外價格和國內價格進行單純比較而得出的這種簡單結論。沒錯,美國價格換算成人民幣相差確實不大,但是國人普遍認為星巴克咖啡貴的主要原因不是一杯咖啡12RMB,25RMB,而是,在我一個月只賺5k,4K,甚至只有3K的時候,我要花掉一天工資的十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去買杯咖啡。同樣的價錢,在許多西方國家,卻真的是抓把零錢的價吧。現在國內北上廣一類一線城市應屆本科畢業生的平均薪資基本都在2k~3k,個別會有稅前4~5k的。而在之前答案中出境頗多的美英,同樣數字換成的不同的貨幣單位所意味的消費能力就完全不同了。如果我現在一個月賺3000刀,我估計我都不會關注星巴克多少錢,需要麼?
當然,還有消費習慣,地域文化的問題我就不說了,都能寫論文了。
最後吐槽一下,國外中餐一樣貴。我弟10胖子叫份外賣根本吃不飽,國內一百塊一份外賣盒飯,我倒真想看看誰叫。你要是這時候跟老外說在我們中國成都小吃遍地都是,大多是工資低的吃,一份就你們那1磅,你看他揍不揍你。


推薦閱讀:

為什麼男生說分手比女生更決絕?
女朋友總抱怨這兒痛那兒痛,讓我很抓狂,為什麼?
為什麼介紹對象的人總感慨女多男少?

TAG:咖啡 | 情感 | 經濟 | 商業 | 星巴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