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方面擁有高於常人品味的人,是否會感到孤獨?如果是,這種孤獨感會給他們帶來什麼?


不會更孤獨。

或者說,品味這件事,一個人和一萬個人,是同樣孤獨的。

這不是拉幫結夥,黨同伐異。

每個人喜歡一件東西的理由,都是獨一無二的,因為每個人的心靈是獨一無二的。即使是庸俗,每個人的庸俗也不一樣。

有沒有過這樣的感覺?在一場數萬人出席的演唱會上,身處茫茫人海,所有人都激動得不能自持,但你覺得別人在幹啥都和你沒關係,沒人能理解你,你也對理解別人沒興趣,你只是獨自默默流淚。

孤獨是人的終極本原狀態。


謝邀。

不太會。

每個人都有類似的感受吧?不跟別人比,只跟自己比,當自己品味更高的時候,比以前能享受到更飽滿、更濃密的體驗。

比如說,小時候看書品味差,只會看故事;看書多了,品味高了,懂得欣賞文筆、詞采、音韻、結構了。
比如說,小時候打遊戲就是圖過關。打遊戲多了,品味高了,懂得欣賞遊戲的配樂、人設、關卡設計和情節了。
比如說,小時候玩兒手機,無非就是撥弄功能;玩兒手機多了,品味高了,知道琢磨系統、工業設計、優化了。
比如說,小時候看畫兒,只看漂亮不漂亮;看畫多了,品味高了,就能夠在看見一幅新畫時,感受到筆觸、構圖、設色、光影的運用等更豐沛的細節。

當然你會說,品味高了,人的驚喜閾值會變高;但反過來,也會催使人去追求更好的東西。

人是通過與外物的感受交流來過精神生活的。跟人交流,只是交流方式的一種。與物交流,感受到其中的動人處,也是交流,也能緩解孤獨感。許多人會說,看好書,聽好音樂,彷彿是跟牛人交流一樣。的確如此。


品味的提高,能讓你更飽滿豐沛的感受到外物,你能感受到的世界會更繁雜多樣有味道,更活潑。
這並不會讓人更孤獨——除非你不滿足於感受外物,還特別需要跟人進行語言的思想上的交流。
但那其實是社交需求,跟品味已經沒關係了。


首先,我喜歡題主的這個問題。正好可以藉此回憶一下,我這7年的經歷。
我學工科,本科、研究生都在純工科院校,身邊和我一樣愛讀點「閑」書的人少之又少,本科還有兩個,研究生基本絕跡,這樣不可避免的和身邊的人有些不一樣,有些「異類」。大伙兒業餘時間看的是《快樂大本營》、《中國好聲音》、《爸爸去哪兒》等等,我看的是《史記》、《沉默的大多數》、《黑客與畫家》等等;大伙兒茶餘飯後津津樂道的是吳鎮宇又要殺人了,有時連打招呼都問,我支持張碧晨,你支持誰?我則有時會感慨魯迅先生要是能少打嘴仗,必會有更多作品傳世。是該抬頭仰望星空,還是低頭拾起腳下的六便士?
所謂共同的志趣產生共同話題,共同的話題自然能聊到一塊兒去,比如:大家聊好聲音,我卻不知道陛下(畢夏)是誰;而不同的志趣也有不同的投入,比如:當大家知道我花了899買了一個Kindle,而這玩兒除了看書,什麼也幹不了的時候,臉上的表情顯然在告訴我好多我不知道的事!總之,活在一個集體中,身邊卻少有人討論起心裡的想法,我想這便是孤獨了。
最初,孤獨帶來的是優越感。想著自己走在心智成熟的路上,能從眾多書籍中吸取營養,而別人打的Dota只是爽到了一時一刻。那個時候,真心覺得自己品味比別人高。
後來,慢慢學會了思考,對孤獨也有了不同的理解,發現自己的品味並不比別人高,你喜歡看《天天向上》,我喜歡看《少有人走的路》;你喜歡下班後打打麻將、唱唱歌,我喜歡擱寢室,抱著kindle殺時間,只是志趣不同而已。而志趣本身並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是在大家心裡有一套「排行榜」的邏輯。
再後來,發現孤獨就是孤獨,不必優越也不用逃離,在時間自由的時候,做自己喜歡的事,這本是一個人的私事,所謂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世界如此之大。你的孤獨只是沒有找到人與你志趣相投,靈魂共振,而當有一天你這隻鳥大了,什麼林子沒有,世界如此之大。
我來知乎,進而去Quora,就有這樣一個明顯的感受,好多問題都想一吐而快,卻又發現好多問題都有珠玉在前,自己這點淺見也只有給人點贊(Upvote)的份。不過點贊(Upvote)也很欣喜,發現這個問題也有很多人在思考,發現這裡好多「異類」,自己並不孤獨,而好多人都想的遠比你深入。


我覺得往往是這種人孤獨感更強烈。高處不勝寒。能與之交流的人少了,周圍的人看似都庸俗不堪,說話有時候雞同鴨講,審美所得的樂趣與驚詫無人分享。隨之而來的,要麼就是性格古怪、抑鬱,要麼就是一個喜聞樂見的接地氣的鑒賞家,再要麼就是一個學會與孤獨獨處的人


不太同意 @magasa 的回答。這問題我覺得有個最好的文字做答,是朱光潛先生的一篇文章,標題和出處我現在不大確定,似乎出自《談美》一書,不過網路上搜到的標題都叫《詩人的孤寂》。似乎不確。

文章不太長,強烈推薦一讀(我把與問題最相關的部分加粗標出了)——

心靈有時可互相滲透,也有時不可互相滲透。在可互相滲透時,彼此不勞唇舌,就可以默然相喻;在不可滲透時,隔著一層肉就如隔著一層壁,夫子以為至理,而我卻
以為孟浪。惠子問莊子:「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反問惠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談到徹底了解時,人們都是隔著星宿住的,長電波和短電波都
不能替他們傳達消息。

比如眼前這一朵花,
你所見的和我所見的完全相同么?你所嗅的和我所嗅的完全相同么?你所聯想的和我所聯想的又完全相同么?「天下之耳相似焉,師曠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這是一句粗淺語。你覺得香的我固然也覺得香,你覺得和諧的我固然也覺得和諧;但是香的、和諧的,都有許多濃淡深淺的程度差別。毫釐之差往往謬以千里。法國詩人魏爾蘭(Verlaine)所著重的nuance,就是這濃淡深淺上的毫釐差別。一般人較量分寸而不暇剖析毫釐,以為毫釐的差別無關宏旨,但是古代寓言不曾明白地告訴我們,壓死駱駝的重量就是最後的一莖幹草么?

凡是情緒和思致,愈粗淺,愈平凡,就愈容易滲透;愈微妙,愈不尋常,就愈不容易滲透。一般人所謂「知解』都限於粗淺的皮相,把香的同認作香,臭的同認作臭,
而濃淡深淺上的毫釐差別是無法可以從這個心靈滲透到那個心靈里去的。在粗淺的境界我們都是兄弟,在微妙的境界我們都是秦越。曲愈高,和愈寡,這是心靈溝通
的公例。


人所以異於常人者在感覺銳敏。常人的心靈好比頑石,受強烈震撼才生顫動;詩人的心靈好比蛛絲,微噓輕息就可以引起全體的波動。常人所忽視的毫釐差別對於詩
人卻是奇思幻想的根源。一點沫水便是大自然的返影,一陣螺殼的嘯聲便是大海潮汐的迴響。在眼球一流轉或是肌膚一蠕動中,詩人能窺透幸福者和不幸運者的心
曲。他與全人類和大自然的脈搏一齊起伏震顫,然而他終於是人間最孤寂者。


詩人有意要「孤芳自賞」么?他看見常人不經見的景緻不曾把它描繪出來么?他感到常人不經見的情調不曾把它抒寫出來么?他心中本有若飢若渴的熱望,要天下人都能同他在一塊地讚歎感泣,在心靈探險的途程上,詩人於是不得不獨躑躅了。

一般人在心目中,這位獨行躑躅者是什麼樣的一個人呢?詩人布朗寧(Browning)在《當代人的觀感》一首詩里寫過一幅很有趣的畫像。誤解,猜疑,謠琢是
相因而至的。你看那位穿著黑色大衣的天天牽著一條老狗在不是散步的時候在街上踱來踱去,他真是一個怪人!——詩人的當代人這樣想。他一會兒拿手杖敲街磚,
一會兒又探頭看鞋匠補鞋。你以為他的眼睛不在看你罷,你打了馬,罵了老婆,他都源源本本地知道了。他大概是一個暗探。據說他每天寫一封長信給皇上。甲被
捕,乙失蹤,恐怕都是他弄的把戲。皇上每月究竟給他多少薪俸呢?有一件事我是知道很清楚的。他住在橋邊第三家,每晚他的屋裡滿張華燭,他把腳放在狗背上坐
著,二十個裸體的姑娘服侍他進膳。但是這位怪人所住的實在是一間頂樓角屋,死的時候活像一條熏魚!一般人對於詩人的了解如此。


一般人不也把讀詩看作一種時髦的
消遣么?倫敦紐約的街頭不也擺滿著皮面金裝的詩集,讓老太婆和摩登小姐買作節禮么?是的,群眾本來是道地的勢利鬼,就是詩人,到了大家都叫好之後,還怕沒
有人拿稱羨暴發戶的心理去稱羨他!群眾所叫好的都是前一代的詩人,或是模仿前一代詩人的詩人。他們的音調都已在耳鼓裡震得濫熟,聽得慣所以覺得好。如果有
人換一個音調,他就不免「對牛彈琴」了。「詩人」這個名字在希臘文中的意義是「創作者」。凡真正詩人都必定避開已經踏爛的路去另開新境,他不僅要特創一種
新風格來表現一種新情趣,還要在群眾中創出一種新趣味來欣賞他的作品。但是這事談何容易?英國的華茲華斯和濟慈,法國的波德萊爾和馬拉梅,費了幾許力量,
才在詩壇上辟出一種新趣味來?「千秋萬歲名」往往是「寂寞身後事」。詩人能在這不可知的後世尋得安慰么?湯姆生在《論雪萊》一文里罵得好:「後世人!後世
人跑到羅馬去濺大淚珠,去在濟慈的墓石上刻好聽的殊語,但是海深的眼淚也不能把枯骨潤回生!

阿里斯托芬在柏拉圖的《會飲篇》里說,人原來是一體,上帝要懲罰他的罪過,把他截成兩半,才有男有女。所謂「愛情」就是這已經割開的兩半要求會合還原為一
體。真正的戀愛應該是兩個心靈的忻合無間,因此,許多詩人在山窮水盡時都想在戀愛中掘出一種生命的源泉。像莎士比亞所歌唱的:
這裡沒有仇讎,
不過天寒冷一點,風暴烈一點。


但是從歷史看,詩人中很少有成功
的戀愛者。布朗寧最幸運,能夠把世人看不見的那半邊月亮留給他的愛人看。此外呢?瑪麗·雪萊也算是一個近於理想的人物了。哪一個妻子曾經像她那樣了解而且
尊敬一個空想者的幻夢?但是雪萊在那不勒斯所做的感傷詩,卻有藏著不讓她看見的必要,他沉水之後,瑪麗替他編輯詩集,發現了那首感傷詩,在附註中一方面自
咎,一方面把她丈夫的悲傷推原到他的疾病。讀雪萊的原詩和他夫人的附註,誰不覺得這美滿因緣中的傷心語比蔡女的胡笳,羅蘭的清角,還更令人生人世無可如何
之嘆呢?然而這是雪萊的錯處么?瑪麗的錯處么?錯處都不在他們,所以這部悲劇更沉痛。人的心靈本來都有不可滲透的一部分,這在戀愛者中間也不能免。


彼得萊爾有一首散文詩,叫做《窮人的眼睛》,以日常情節傳妙想,很值得我們援引。我們的詩人陪著他的佳侶坐在一間新開張的咖啡店裡。一個窮人帶著兩個小孩子過路,看見咖啡店的陳設漂亮,六隻大眼睛都向裡面呆望著。

那位父親的眼睛彷彿說:「真漂亮!天下的黃金怕都關在這所房子里了。」大孩子的眼睛彷彿說:「真漂亮!真漂亮!但是進去的人們都不是我們這種人。」小孩子望得太出神了,眼睛只表現一種呆拙而深沉的欣羨。



人們說過,娛樂能使人心慈祥。那一天晚上,這句話對於我算是說中了。我不僅被這六隻眼睛引起憐憫,而且看見奢侈的杯和瓶,不免有些慚愧。我把眼睛轉過來注
視你的眼睛,親愛的,預備在你的眼睛裡印證同感,我注視你那雙美麗而溫柔的眼,注視作那雙蔚藍而活躍的、像月神所依附的眼,而你卻向我說:「這般睜著車門
似的大眼向我們呆望的人們真怪討嫌!你不能請店主人把他們趕遠些么?」


親愛的天使,互相了解真不是易事,連戀愛者中間,心靈也是這樣不可互相滲透!

連戀愛者中間,心靈也是這樣不可
互相滲透,追問其他!梅特林克說有人告訴過他,「我和我的妹妹在一塊住了二十年之久,到我的母親臨死的那一頃刻,我才第一次看見了她」。這實在是一句妙
語。我們身旁都圍著許多「相識」的人,其實我們何嘗「看見」他們,他們又何嘗「看見」我們呢?

西班牙一位詩人說得好:「人在投股之前就被註定了罪的。」個個人面上都蒙著一層網,連他自己也往往無法揭開。人是以寂寞為苦的動物,而人的寂寞卻最不容易打破。隔著一層肉,如隔一層壁,人是生來就註定了要關在這種天然的囚牢裡面的啊!


不會。要是會也是暫時的。

爬上更高的山,孤獨的不是在山頂之後,而是在爬山的過程當中。山的那頭有你沒見過的世界和更好的人。


其實當一個人在某些較偏的方面有著比其他人更深的愛好與研究時,他是不會輕易的把這個東西拿出來分享的。
孤獨對這類人來說是一種享受,它帶來一種內心的寧靜,能夠充分的沉浸在自己的愛好里。


你低估了別人了,騷年。
每跨上一個台階,雖然那台階上的人越來越少,但是絕不會沒有人。


不會。

自身的品味——對美的認識,只能作用於自己,

有知己能相互分享體悟當然是一種愉悅的經驗,

但是沒有這個經歷卻不能算作孤獨,因為發生的一切都屬於自己。

抑或說,每個人,因心靈的獨立而孤獨的,卻無關品味。

~~~~~~~~~~~~~~~~~~~~~~~~~~~~~~~~

不過也想到一個反例,便是當人們將自己的標準帶入現實的生活,就會發現,因為觀念的不同,有的時候與人交往還真是一件令人尷尬的事呢。可能是這個問題,使一些人感到孤獨罷。因此,我們與其說「自身的品味」會讓人孤獨,不妨是與其他人互動中所受的拖累罷。


感謝您的閱讀,筆者還有一個公眾號「若昧若退」,主要發一些哲學和歷史的隨筆,有興趣歡迎關註:

http://weixin.qq.com/r/hTm_povEBdZ6rc-F92yX (二維碼自動識別)

或者可以來本人的小站:晏如齋隨筆,看看:)


我一直覺得品味這種東西根本不存在高低上下,一個喝紅酒的人並不比喝啤酒的人更有品位,只是興趣點有差別而已。

而人永遠都是孤獨的,這是生理決定的。至於因為覺得自己品位比別人「高」而感到孤獨,實際上是難以找到同好而產生的孤獨感,和品味高低並沒有關係。


當然會孤獨,但我的孤獨是一座花園。


獨立的思想在中國還是一件奢侈品。如果你恰巧是一個有獨立思想的人,那麼你要小心了,因為絕大多數沒有思想的人,會固執地認為有思想的你是一種奇怪而可怕的怪物,人們有責任,有信心,有耐力,有手段,有時間,通過大量口水來說教你,解救你,直到你也成為沒有獨立思想的人。


越高的山,登的人越少,這是常理。

剛開始發現相對論的愛因斯坦,不孤獨嗎?

剛開始發明交流電的特斯拉,不孤獨嗎?

剛開始研究博弈論的納什,不孤獨嗎?

還有梵高、尼采、吳清源、馬寅初、梁漱溟、崔健,這些人都是孤獨的。大概也很少人會認為他們在某些方面的品味比常人低。

越遠的路,走的人越少,孤獨是常理。就像長征,如果只走100里,堅持下來的人可能有10萬人;走1千里,人數就少一半;走1萬里,最後只剩6千人。

越高的山,登的人越少,孤獨是常理。就像泰山,海拔1524米,每年幾十萬人去登;而珠穆朗瑪海拔8844米,每年登的人屈指可數。


不會,因為你會懶得廢話


我是我們寢室里唯一一個看書的人。

當我拿著孫子兵法看得津津有味的時候,那位早晨6點起床化妝的女孩對我說:「你看這種書,有用嗎?」這句話我記了一輩子。

每天在寢室里被那群不看書的女孩排擠,諷刺。他們會找各種機會阻止你學習。

孤獨嗎?我覺得不孤獨。我的同伴是楊過,是徐子陵,是錢鍾書,是莫扎特,是舒曼。

我並不與她們為伍啊!


不如意事十八九,可與語人無二三。

老友漸隨千劫盡。

平生知己者,屈指能幾人?

一生負氣成今日,四海無人對夕陽。

少年子弟江湖老。


孤獨感的產生,更多的因為有想要傾訴交流的慾望。在某個方面擁有「高於常人品味」的人,或者說「異於常人」品位的人,我覺得若要減少孤獨感,最好不要主動和人分享。
如果你期待與人分享,其實你要的是你「高於常人的品位」帶來的社交屬性罷了——較為私密的品位如果作為社交砝碼,只能說明你很在意分享、交流帶來的附加值
其實我們作為網路為第二故鄉的一代人,要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已相對容易。「品位」需要沉靜地建築和深挖,過程本身就是在抵抗孤獨。


我在喜歡一個人呆著這方面有高於常人的品味。


我覺得會,
而這種孤獨不是來自於品位高於他人的孤芳自賞,而是感受美好時無法跟人分享的孤獨。


擇偶標準高於常人的話的確可能孤獨終生


推薦閱讀:

年輕人到底愛不愛聽京劇?
本人168男,感覺知乎上關於關於這個身高的裝扮方法以及髮型方面還不夠全面。希望有更多補充?


體重150斤以上的女胖子是什麼心態?
月生活費1200女大學生如何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和穿衣品味?

TAG:品味 | 審美 | 孤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