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為什麼不利用成熟的興趣圖譜,開展更深入的移動端的興趣社交?

我是豆瓣用戶,豆瓣沉澱了我多維度的標籤,書籍、電影、音樂、愛好、小組等。如果被定義,我願意用豆瓣的這些標籤來定義自己,而不僅僅是一張頭像。是否有很多人都有類似的想法?而目前大多數陌生交友軟體,似乎都沒有這種天然優勢。並且沒有興趣標籤,對話難於展開。除了「約嗎」。
那麼問題就來了。豆瓣為什麼不能夠基於這些標籤,來做一款超越陌陌的陌生人興趣社交App?
豆瓣可以在很多維度上做的比陌陌更好。
1. 對象推薦匹配。相似度匹配+Tinder或許是一個好的想法?
2. 線下約會。電影下的邀約是豆瓣最自然的使用場景。
3. 小組討論。把豆瓣小組整合進來,隨時進行私信討論。
4. 社群。QQ都在做興趣社群了,豆瓣不能?
。。。貌似可能無限啊。


基因問題

每個公司都有他長期的發展方向和積累下的團隊,這就構成了它的基因,你所列舉的優勢,百度也有,甚至更廣更準確,但它為什麼做不好社交?以百度的大數據,它基本上可以做很多事情,但是到頭來大家還是只記得搜索和貼吧,換句話說,你掌握的大數據是一種資源,而是否能夠把這些資源利用好,靠的是能夠很好執行的團隊,但凡無法直接靠資本優勢或壟斷優勢解決的東西,最後都會成為「人」的問題。這也是很多投資商青睞團隊的原因,同樣的思路,不同團隊執行下去的結果差別很大,很多收購也是為了買團隊,而不是為了買創意,創意這種東西可以隨時山寨,但是團隊你是無法山寨的,除非你直接挖走。即便團隊被你挖走了,還有公司文化和工作流程等問題,很多團隊被大公司收購以後就完蛋了,就是因為大公司的行事風格制約了團隊,不放權,資源也供給不到位。

社交困境

這些年來,國內的社交網站幾乎是此起彼伏的更新換代,先是QQ,然後人人,開心,接下來又回到QQ,然後微信,接著陌陌。
把陌陌拎出來看,它毫無積累,在QQ那麼強勢的情況下,硬是殺了一條血路出來,這對於很多人是連想都不敢想的問題,一說碰社交,先想到騰訊的身影,然後就退縮了。
再說大企業,新浪,網易,阿里巴巴,個個是紅著眼殺進來,又悄無聲息的被遺忘,你空有資本力量,根本解決不了問題。
前些年屌絲社交網站逆襲分別抓住了幾個好的時機,人人(校內)是從校園切入,開心是從職場切入,每個網站都得到了爆發性增長,最後卻一個接一個的倒下,可見即便前期OK了,要保住優勢也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並且校內和開心的域名之爭更是把網站間你死我活的鬥爭擺到了檯面上。
所有人都把社交當做自己的制勝法寶,似乎社交就意味著滾滾財源,有一幫粘性極高的社交用戶,從哪個角度賺錢似乎都大有可為,但是結果怎麼就都折戟沉沙了呢?
這是因為線上社交不可避免的陷入一個難題,就是加的好友越來越多,遇到很多奇葩,然後發現每天被刷屏,最初的新鮮勁一過,緊接著就發現毫無興緻繼續玩下去了。
比如校內大肆推廣遊戲,像剪羊毛一樣的收割用戶,大量的遊戲又無節制的要求用戶加好友,把用戶工具化,最後的結果就是用戶有一堆垃圾好友,遊戲也越來越無聊,最後刪號了事。
而開心則是各種販賣雞湯和內容聚合,試圖利用話題吸引用戶,後來也受不了誘惑,殺進了遊戲圈。
一旦社交和賺錢掛鉤,就會產生非常強烈的排斥反應,爆發以後就是衰退。
你可能會覺得QQ不也是這麼做么,為什麼他沒事,那是因為qq本身就是弱關係起家的,每個人的qq里至少有上百個跟自己不怎麼熟的人,甚至好幾年都沒怎麼聯繫了。
人們在毫無選擇的那幾年已經適應了這個現象,他們當年無處可逃。

無限可能
無限可能意味著無限作死,幾乎這些年來心很大的創業團隊,大部分都完蛋了,這些就不一一舉例了。


你還抱怨豆瓣不能約?


可是豆瓣的初衷是社交嗎?
原諒我 我不知道 我只聽豆瓣FM


推薦閱讀:

視覺設計師不給力怎麼辦?
萬達集團進軍O2O大家怎麼看?
你有哪些「做過某功能的改進之後,數據得到大幅提升」的經歷?
今天有個想法,就是把女生想要的裙子,從設計稿變成實體,大家幫我分析下我的這個想法對不對?
爐石傳說標誌著網遊開始往移動終端發展嗎?

TAG:移動互聯網 | 社交網路 | 興趣圖譜 | 豆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