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很多香港電影要設定主角吃飯聊天的場景?

例如《無間道》系列中曾志偉和黃秋生吃飯、梁朝偉吃麵條等。


很遺憾,第一名的那個回答,又是多圖黨,據說上了知乎日報,是絕對錯誤了。
哈,振振有詞說:

排名靠前的答案都沒說到重點。

這個答案本身就是完全沒有回答到點子上嘛,還總結了一番食色性也的大道理,完全完全是錯誤的。
其他答案也是,都沒鬧明白怎麼回事。
除了這個還靠點譜:
為什麼很多香港電影要設定主角吃飯聊天的場景? - 連辰曉的回答 - 知乎
可惜只有6票。

並且我就不明白,一個答案,你貼那麼多圖幹什麼?

問題:為什麼香港電影裡面那麼多吃飯聊天的戲?

答案:因為對話戲必須讓演員有事可做,除了張嘴說台詞。

擴展:演員最忌諱光說話,不動手,肢體沒動作。吃飯是最自然的,也是最放鬆的。台詞在完全自然而然的放鬆動作中講出來,並且還能演出層次。

好萊塢電影的對話場面常常在運動中完成,比如開車,走路,這是規律,所以吃飯聊天少。

就這麼簡單。


排名靠前的答案都沒說到重點。

首先,搞電影的人總自詡是文化人,哼,明明就都是吃貨。不過木有關係,我們先順毛摸摸這些傢伙,來從文化經典中來找尋一下「吃」的蹤跡。

司馬遷在寫《史記·貨殖列傳》時引用了管仲的話,「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孔子在《禮記·禮運篇》中講「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告子說:「食、色,性也!」《漢書·酈食其傳》把吃從人性引到了社會性,曰「民以食為天」。

從幾位思想家的嘴裡來看待食物,「吃」的層次已經頗為豐富。通俗地說,「吃」,最首要的目的是維持人類的生存,其次,放大到生命(個體)意義上「吃」則意味著情 、欲的混合,它是 「食色」本性的表徵 。往社會層面上走,食物則反射出社會性生活與個體的本真狀態之間的糅合和變化。

之後西方文化中,弗洛伊德在其人格理論里講人的本能區分為「性本能」和以破壞為目的的「攻擊本能」。其中「性本能」就是「食色」本能。

也就是說,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吃」作為人們每天重複發生的、最基本的自然體驗——會不知不覺固化成為體驗格式塔,具有很強的認知力。大量隱喻性的思維就來自體驗反覆發生的模式。

影視劇導演們都習慣性地試圖通過對劇中角色在面對「食物」時候的反應進行描寫,以此來暗示人物本性,傳遞出有效的信息,並且同時把這作為一種影視創作技巧來控制影片節奏,從而使作品更加工整豐富。更有趣的是,電影里對於「食」的刻畫,和對於「性」的描寫,往往遙相呼應,十分有趣。這個問題跟此回答無關,以後再說。

接下來分析題主點名的《無間道》中的吃飯場面。

看一下背景。《無間道》的故事設定在香港的黑白兩道之間,講的是兩者之間的相互滲透、相互纏鬥與相互較量。


《無間道1》中主要人物劉建民和陳永仁的身份都是卧底,白加黑黑加白,由於面對各種壓力、誘惑和選擇,以至於他們的心理鬥爭狀態非常複雜,這種情況下人物適於被賦予強烈的個人人格的展現 ,我們從「吃」這個角度來試圖領會導演的用意。


為劇情伏筆、鋪墊:

劉建明的第一個關於「吃」的鏡頭是,當下屬買好食物之後,劉建明完全無心顧及,他繞過桌子走到監視器前,一門心思想著被抓到的古惑仔。由於案件緊急,對事物的置之不顧反映出他對自己這份工作的投入,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後來他可能會有反水的願望——他殺韓琛,目的是想要掐滅自己的恐懼之源之外,驅使他產生這個願望的,除了對安穩的追求,也有警察這份工作帶給他的本身的滲透。

他對破案(立業)的慾望遠勝於他對食物(存活)的慾望,也就是說,他並不滿足於「生存」。以至於他選擇先處理案件,而忽略了此處以為著「生存」的食物。換言之,不管劉建明是不是卧底,他都的確是一個「警察」。

劉建明的第二個關於「吃的」鏡頭是,他從古惑仔口中詐出信息之後,拿到自己的麵包和奶茶開始食用,這時下屬問道,「頭兒,有兩下子,你怎麼知道工廠是阿毛的?」劉愣住了。

這裡劉建明愣住了意味著他的信息是韓琛提供的(後面劇情有提到),然而他瞬間沒有反應過來,不知道怎麼告訴屬下自己的信息來源,因此不由得暫停了咀嚼食物。這種細微的動作變化加上華仔面部表情都告訴了我們華仔處境的尷尬。

但是此處更需要注意的是下面這一個鏡頭:

電影中每一個鏡頭都是不能浪費的。導演之所以在電影開始不久花一個鏡頭在劉建明的這個下屬身上,是在為影片後來的劇情鋪墊——該下屬在此處一直在「吃」,這暗示著他是一個有強烈物慾、計較得失、且本我大於自我的人。這就與後來他槍殺陳永仁,並要求跟劉建明繼續在黑道「混」的行徑達成了一致。

為什麼說《無間道》是不可超越的?從劉偉強、麥兆輝對每一處細節的把握和接合里便可感受一二。

對反派角色的塑造:

柳迪善教教授在《論「十七年」電影中的反面角色》中談到,在「十七年」電影時期,電影的反面角色塑造就常常在「食」「色」的生物本能層面逡巡。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解釋,也就是說這類角色是只具有「本我」結構的非完全意義上的「人」,即被妖魔化的動物性「非人」異類。

此處就運用了這個做法。

陳永仁在幫韓琛試驗毒品。而其後的胖胖正在忙著吃飯。在這個胖胖眼裡,買賣毒品意義並不大過於「吃飯」,這體現出他作為小混混的心態:成為黑道的原因也不過是為了活著。也正是由於他這種態度,所以後來會毫無顧忌地告訴陳永仁泰國人在龍湖灘收貨。如下圖:

這一幕的「吃」除了反應胖胖的小市民氣質,流露了重要機密外,又隱含了另外一層涵義,即所謂的餐桌文化。

事實上,中國古代和西方一樣,原本是分餐制,各有一套餐具和飯菜。最著名的例子是《鴻門宴》。(要是對分餐與合餐感興趣,可以戳一下這個鏈接:中國餐桌上的文化演進)

但是不論分合,自古國人就是是喜歡在餐桌上拉攏關係、傳遞信息的。人們在享用食物的同時,心理防備會有所鬆懈。這裡陳永仁就是藉此,獲取了重要的情報。設想一下,如果僅僅是兩個人直挺挺地對話,要傳遞信息就會變得十分生硬,達不到效果。

對人物性格的刻畫:

這是《無間道1》。

這是《無間道2》。

為什麼先後兩部電影中都出現韓琛大快朵頤的情景?難道是巧合?

我們來回憶一部名著,它叫《西遊記》。

在《西遊記》中,得道高僧唐玄奘遇到九九八十一難,這些劫難基本上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是美色誘惑,如蜘蛛精、女兒國等;
剩下的劫難發生的動機,都是妖怪想要「」唐僧肉。

再看《史記》。「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這說的是商紂王。

推此及彼,在電影隱喻所有可能的具象元素中,美食和性慾的影像美感與隱喻能力尤為強烈。原 因一方面在於美食是最無接受障礙的認知元素,另一方面,相對於色,美食是人類更可公開的本能之欲,更便於表達。

《無間道》中對於韓琛的刻畫旨在說明他是一個頗為市儈的人,食用成堆的食物,代表著追逐人世間的各種物質和顯而易見的利益,他是「世俗」的。

《無間道2》中第一幕黃警官說,「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補路無屍骸」、「世界不應該是這樣,做人不應該是這樣,阿琛。」說話間,他的眼光絲毫沒有停留在桌上的食物間,而是不停地吸煙。

相對應地,黃警官的形象則是一個有精神追求的人。他更關心的是自己頭腦中和心靈上的東西。

但是同一個場景,《無間道2》較之《無間道1》對韓琛的塑造更為立體。不同之處在於,麥兆輝加了這樣兩句話:

前面已經說過了,食物的一個基本意義是作為「生存的基礎」,之所以說韓琛的形象在第二部中更為立體的原因是,他與其他人產生了感情上的合理的聯繫。分享食物,可以理解為分享成果(金錢、名利、其他的物質等等)。

正因為「食物」是樸素的,所以角色對「食物」的態度,也就能更加真切地反映出人物的真實性格。

人物關係的搭建:

《無間道2》中,坤叔死後,他的四個下屬聚在一起吃火鍋。當天正好是大家要向倪家交錢的日子。

正在吃東西,大家談到要交錢的事情,這時,四個屬下之一的文拯說,「這個月起我不再給坤叔交錢了。」

說完大家相視一笑,共同舉杯。導演給出全景。四人碰杯,畫面中四人在餐桌上所佔比例相當,即他們達成一致,決定四人共同瓜分食物——利益。

但很顯然,此處四人,只給了甘地(上圖用筷子夾食物往嘴裡塞的人)一個正面把食物塞進嘴裡的鏡頭,吃相非常狂放,這一方面反映出他是四人中最為貪心的一個,另一方面則暗示他是個比較蠢的人,相對應的,國華在餐桌上的表現始終較為含蓄,說明他考慮的比較多,正在忙于思考「交錢」的事情,所以他最先被威脅——他顧忌的東西最多,最缺乏底氣。

在四人討論坤叔之死的時候,有三雙筷子往火鍋中夾食——文拯對面的人的筷子沒有伸進火鍋里——文拯對面坐的恰好是國華。(見下圖)

這就意味著國華是四人中,最容易動搖的部分。果不其然,他最先交錢。

然後是黑鬼。然後是文拯,最後是甘地。

我們來看一下這四個人是怎麼死的:
國華——被槍殺;
黑鬼——被女人暗算窒息而死;
文拯——汽油潑到身上,被燒死;
甘地——被活埋。

這個死法跟他們在飯桌上的表現有什麼聯繫嗎?有。

他們四個原本都是有保鏢的老大,之所以倪永孝可以一次性解決他們,利用的是他們在餐桌上表現出來的弱點。

簡言之,倪永孝輕輕鬆鬆地搞定四人。

「倪先生說他去吃宵夜了。」可以翻譯為:
「倪先生說他去收錢了。」

......

有人問,他們聚餐一定要吃火鍋嗎?吃別的不行嗎?粵菜?川菜?這裡使用「火鍋」的原因是,讓四個人分一個「碗」。也就是說,這裡的「火鍋」,意味著一塊被稱之為「利益」的蛋糕,它是個恆量。大家的利益關係在這個上面能得到最好的體現。也就是說,你要是還想表達同樣地意思,大家不在一起吃火鍋,而是吃烤全羊、東北亂燉,都是可以的。

到這裡,《無間道》1、2裡面主要涉及到主角吃飯的鏡頭已經差不多了。沒說的,基本上含義也已經說到了。《無間道3》留給題主。

接下來延伸說幾部別的關於「吃」的、比較愉快的電影填,豐富一下「吃飯」這個行為在電影中的內涵。畢竟,粗暴地把食物比作物慾或者利益,實在是讓我過意不去。在我心中,食物是非常美好的東西,它和音樂一樣,其間蘊藏著世界上最耐人尋味的和諧和哲學。

  • 李安:《飲食男女》

李安 「家庭三部曲」中的《飲食男女》,通過五次家宴詮釋著家庭秩序的打破與建立,每個禮拜理性的「家庭聚餐」是三個女兒與年邁的父親之間建立聯繫、鞏固感情、訴說心事的儀式。這部電影中,美食承載的是中國家庭式的溫情,代表了導演對生活平淡質感的理解和肯定以及平凡人對感情溝通連接的需要。影片將主要的敘事空間放在廚房和餐桌,主要的敘事都在此展開。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父親味覺的麻木和喚醒,他與他和女兒之間的感情的蒙蔽與明朗,導演都呈現得十分精到而工整。且其中蘊含的東方人文意蘊,恐怕是外籍人士難以盡然體會的。

  • 荻上直子:《海鷗食堂》

《海鷗食堂》講了一個十分平靜的故事。女主人公在荷蘭開了一家「食堂」,她的「食堂」在他的悉心經營嚇由門庭冷清變成了門庭若市。

這部影片中的食物非常平凡(飯糰、咖啡、麵包),但它散發出一種令人心馳神往的安寧和溫和。表現出導演對人類空前膨脹的慾望、躁動、迷茫的對抗,以及對五光十色的誘惑的不妥協。呼籲簡單和純粹。裡面有難得的平靜。

  • 萊斯·豪斯特洛姆:《濃情巧克力》

《濃情巧克力》講的是思想和人性的禁錮與釋放。

這部影片的食物比較單一地呈現為巧克力。食物在影片中的力量是融化芥蒂與隔閡。整個影片流暢溫存,看完會覺得內心很開闊。。

......

美食,在西方電影里還有救贖、縱慾、引誘等含有宗教意味的深刻含義,與此題關係不大,因此暫不贅述。

就此篇簡單總結下來就是,電影中常會藉助美食來作為情感激發、慾望調動和換回本我的重要方法 ,這是美食作為具象符號在電影世界裡實現的最基本的隱喻意義。而當吃飯由個體活動變為群體行為的時候,往往又折射出該群體的相互關係。

想起錢鍾書先生寫過的一段文,名字叫《吃飯》,貼到這裡分享。

吃飯有時很像結婚,名義上最主要的東西,其實往往是附屬品。

吃講究的飯事實上只是吃菜,正如討闊佬的小姐,宗旨倒並不在女人。這種主權旁移,包含著一個轉了彎的、不甚樸素的人生觀。

柏拉圖在《理想國》里把國家分成三等人,相當於靈魂的三個成份;饑渴吃喝是靈魂里最低賤的成份,等於政治組織里的平民或民眾。最巧妙的政治家知道怎樣來敷衍民眾,把自己的野心裝點成民眾的意志和福利;請客上館子去吃菜,還頂著吃飯的名義,這正是舌頭對肚子的籍口,彷佛說:「你別抱怨,這有你的份!你享著名,我替你出力去干,還虧了你什麼?」其實呢,天知道——更有餓癟的肚子知道——若專為充腸填腹起見,樹皮草根跟雞鴨魚肉差不了多少!真想不到,在區區消化排泄的生理過程里還需要那麼多的政治作用。

得出個簡單的道理:食物不會撒謊,吃飯不要貪多。


不邀自來~ 可轉載,但請千萬註明出處!

多圖預警! 流量黨退散~ 壕隨意


(傳送門哪些電影里有讓人激動到全身起雞皮疙瘩的場面?)

吃,是作為提升一個演員(特別是男演員)提升B格和證明演技的一大利器,吃的好看 有氣質的影視片段絕對是」男見大拇指,女見下面濕」

例如《十一羅漢》裡布拉德皮特吃墨西哥薯片,「拈起一片大大的薯片,略微有點困難的塞進嘴裡,腮幫子一鼓一鼓的嚼著。玩世不恭的眼神看著右前方 一點點帶著陽剛的俏皮的微笑」 融化了多少無知少女的心?

又例如黑客帝國一里那個死跑龍套的光頭小鬍子,在準備背叛人類的時候和電腦人吃牛排的場景:
「知道嗎
You know...
我知道這塊肉並不存在
...I know this steak doesn"t exist.
我知道,當我把它送入嘴裡時
I know that when I put it in my mouth...
母體就告訴我的腦子說這東西
...the Matrix is telling my brain that it is...
既多汁
...juicy...
又可口
...and delicious.」
當他把那塊帶著一點點紅色的牛扒塞進嘴巴時,多少人的喉結在鼓動?

再來個小羅伯特唐尼的鋼鐵俠童鞋...穿著鋼鐵甲吃甜甜圈,吃相帥不帥不說,那造型就有夠囂張了。

又例如陳佩斯的小品《吃麵條》 他可以端著一個空碗「吃麵條」吃到讓觀眾在電視機前面感覺到「餓」! 這是什麼境界! 當它演到後半段的時候我看著他我都覺得有一大堆麵條頂到我嗓子眼了,真演技 真大神。

再看陳佩斯在電影《太后吉祥》里的吃相...把扮演吃不下飯的老佛爺斯琴高娃給饞了個半死...我也饞啊...

瘋狂的石頭裡的黃渤在電影的最後一幕在高架橋上一邊狂奔一邊狂咬麵包...也蠻拼的...

其他零零總總得還有很多,就像速度與激情系列裡的韓,總是拿著一包餅乾零食在那嚼啊嚼的,也能矇騙不少眼球。 又如極限特工2里的老黑剛越獄的橋段 在款餐廳把一個巨大的牛肉漢堡吃的暴躁無比,邊嚼邊啃邊噴肉星,讓人也忍不住想去試試美利堅大牛肉漢堡的滋味...

(這張嘴裡噴肉丁的圖我截了幾十次才截對..感覺跟TM空手抓子彈一樣..)

又如無間道1裡面曾志偉被抓進警局,吃一個普普通通的便當能吃出鮑參翅肚的感覺。

還有大家都印象深刻的吃火鍋...

再來個最牛的鎮樓! 發哥的賭神絕對是美貌與智慧並重,英雄與俠義的化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說的就是你!氣場這麼強,別說吃歪果巧克力了....嚼大大泡泡糖也比一般人帥得多...

(答主今年初在澳大利亞南部一家巧克力工廠參觀,還很瀟洒的模仿了一下賭神吃巧克力的英姿...可惜選錯了道具..還被保安帶走...)

還有很多 就不一一列了,總之 吃是一門大學問。也是提高B格的一個好方法...

當然,女性能擋半邊天嗎,說了男生怎麼能不提女生呢~~~

下面這位,鼎鼎大名的千頌依...一口炸雞一口啤酒吃的韓國啤酒對中國的出口量短時間爆漲到百分之三百...吃一口炸雞能吃出國家GDP,真心屌炸天(可惜那高冷的表情不接地氣啊)

電影里阿獃拜壽里的吳倩蓮,被一根快要融化光的冰棍打動的開心無比,那幸福的笑和彎成月牙的眼睛也打動了我好久

還記得天下無賊裡面的最後一幕嗎? 孤零零的劉若英,拚命的 一大口一大口的吃著香噴噴的北京烤鴨,這麼粗狂的吃法,可竟能吃出一股悲傷的感覺。奶茶姐的演技之細膩果然爆奶茶妹一千六百多萬倍啊..(咦? 好像混進了奇怪的東西)

個人拙見 歡迎探討 請勿拍磚


這問題……就好像在問為什麼港片裡面那麼多人在呼吸。


吃飯本來就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不多才怪。另,其實裡面抽煙的場景比吃飯的多。

我還是再說說《無間道》吧。


你說的那些「吃飯場景」本質上是「對話場景」。

《無間道》雖作為一部警匪片,但並不是動作片,更傾向於一部劇情片。它擁有甚少動作場面,整部電影開的槍不知道有沒有三十下(沒數)。相反,電影里人物眾多,關係錯綜複雜,很多場戲都靠「對話」來展開的。不信我給你數數前十場:

第一場:曾志偉在佛像前和一堆小年輕聊天,叫他們去卧底。(對話)

第二場:【蒙太奇】陳永仁做了小混混,劉建明做了警察。

第三場:陳永仁和劉建明在音像店遇見了,聊天。(對話)

第四場:陳永仁上天台給黃秋生(忘名字了)報告情況。(對話)

第五場:警局,劉德華審犯。(對話)

第六場:黃秋生與曾志偉的第一次交鋒,雙方得知雙方都有內鬼。

第七場:黃秋生把曾志偉抓到了警局,兩人聊天。(對話)

第八場:劉建明搬家,和MARY聊天。(對話)

第九場:陳永仁看心理醫生。(對話)

第十場:劉建明上天台,上司給他任務——查內鬼。(對話)

你看,十場裡面有八場都是兩個人對話,說呀說呀說。這麼多對話場面,如果不加點動作,就倆人站在那裡說呀說呀說,那是會悶死的,不信你看《後會無期》(我差點看睡著了)。

而吃飯,就是為了讓這些對話場景擺脫沉悶而增加的動作。

為了讓對話場景不沉悶,除了吃飯還有很多別的玩兒法比如——


1、 聽音樂。

2、 地點選擇開闊的天台(風景多好)而不是隨便一間酒店房間。(好吧這個是場景不是動作)

3、 抽煙。

4、 打樓頂高爾夫。

5、 看電影。

6、 搬家。

7、 海邊散步。

這些動作盡量家常,因為越家常,越讓人感覺真實,越貼近觀眾。關鍵四個字:衣食住行。

=====================================================================

最後猜測一下,題主所說的「港片里吃飯的場景多」,是否是和好萊塢對比?相比之下,好萊塢大片里,吃飯的場景的確比港片少很多。


這個是因為好萊塢大片信奉「三一定律」,強調「一句話概括整個故事」,大部分故事都是圍繞著主角在一個極短時間內解決一個重大危機而去做的,很多時候,裡面的英雄不是不吃飯,而是還沒到飯點,危機就已經解決了。

也有很多時候,是因為危機太大了沒心情去吃飯,比如壞人綁架了主角女朋友,說你要在半小時之內籌齊20萬,不然我就殺了她。這個時候你吃得下飯?

更多的時候,是因為吃飯對這個危機沒有起到任何作用,於是就直接省略了。


【警告:本文超級多圖,手機黨千萬慎重。PS: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說到吃飯的戲,我本能的想到的兩部電影:一部是彭浩翔的《伊莎貝拉》,另一部是《陽光小美女》
前者純粹是因為杜汶澤的那番自白:「你知道嗎,在澳門做人很難的,沒金錶不行,不是人家看不起你,是看不見你」,寥寥幾句就把人生的艱難與辛酸勾勒了出來。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場戲是通過極其普通的吃飯來完成情緒情感上的表達。

後者則完全是因為其出色的編劇水平,整個片子的敘事幾乎可以作為教科書來學習。那下面就用《陽光小美女》來說說吃飯的作用有哪些——
1、交待人物:包括人物的性格、價值觀、特點等等

【叔叔弗蘭克和哥哥迪瓦恩等待開飯前,叔叔問哥哥平時和誰一起玩,哥哥回答「我恨所有人」】
此處就是哥哥迪瓦恩受尼采哲學影響,其價值觀的一個體現。

【爺爺來吃飯,一看見雞肉就開始吐槽「每天晚上都是吃他媽的雞肉」】
此處是對爺爺「老流氓」形象的具體呈現與刻畫。
(在這場戲裡其實這樣的處理還有很多,就不一一舉例介紹了)

2、交待人物關係

【爸爸理查德和叔叔弗蘭克打招呼,然後兩個人相對無語】
看似一個冷幽默的處理,但是很好地把兩個人的關係交待了出來,也為後邊兩個人的爭執埋下了伏筆。

3、情節的補充和發展(含矛盾衝突)

【叔叔弗蘭克向媽媽詢問哥哥不說話的原因】
這裡實際上是在補充交待前面劇情中已經讓人產生疑問的哥哥不說話的原因。當然,這裡是在借「陌生人」叔叔的嘴告訴給觀眾。

【妹妹奧利弗談及自己排練是為了參加選美比賽,媽媽作補充說明】
這裡很明顯是為後邊奧利弗一家參加陽光小美女比賽在作敘事上的鋪墊

4、細節處理(埋伏筆)

【叔叔弗蘭克介紹自己自殺的原因】
這裡既是對叔叔背景的介紹以及爸爸「成功至上」的價值觀的體現,實際上還給後面的敘事埋了一個伏筆。我所說的這個伏筆不是後面碰見前男友,也不是看見報紙,而是這裡——

叔叔向奧利弗解釋冰淇淋的含義,是來自法語。而叔叔之所以能解釋,因為他是研究法國作家普魯斯特的學者。

總結起來吃飯的戲從敘事的角度來說主要有以下幾個左右:
1、交待人物
2、交待人物關係
3、情節的補充和發展(含矛盾衝突)
4、細節處理(埋伏筆)
5、情感表達、情緒升華

---------------------------------------------------------------別人吃飯分界線-----------------------------------------------------

既然題主問的是《無間道》,那下面就說說裡面吃飯的戲:
黃秋生曾志偉

鏡頭1 空鏡頭 轉場並延續上一場戲的情緒氛圍

鏡頭2 交代環境的同時,通過人物快速運動,改變此前的節奏和情緒氛圍,進而把觀眾帶入到下一個故事情節中

鏡頭3—鏡頭6
首先,通過主體(黃志成)和攝影機的運動以及鏡頭的快速切換形成強烈的節奏感。

其次,通過主體(黃志成)的視線交待出了人物的運動目標。

第三,最為關鍵和重要的是——黃志成的「動」與韓琛的「靜」形成了強烈的視覺反差,這種「動」「靜」間的關係表達已經將二者的對立關係在視覺上強化的表現了出來。

當然,鏡頭4還有題主最關心的「吃飯」在這裡做了一個呈現,至於作用,我們下面來說。

鏡頭7 這裡用了一個全景的俯拍鏡頭,景別和角度上的改變不僅起到了交代位置關係、確定後續鏡頭方向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使整場戲具有了張力感。而這種張力感源自鏡頭由剛開始的「動」到此後的「靜」的轉變,其次這也是內容中由「進入」到「對決」開始的起始點。

鏡頭8—鏡頭13

關於鏡頭的分析我們先放到一邊,說說題主關心的吃飯問題。

在這段戲裡韓琛一直都在那裡吃啊吃,說話也是嚼著東西再說。這一設置最大的作用是把韓琛的內心戲外化的表現了出來。也就說韓琛知道自己不會有事,黃志成拿他沒辦法,所以他歡快的吃著警局裡的盒飯。我們假設沒有吃飯的動作,那韓琛無非坐在那裡翹著二郎腿搖頭晃腦,氣場是不是明顯弱爆了。

其次,一開始觀眾的視點是跟著黃志成的,黃志成的「動」和韓琛的「靜」在形成前面說到的視覺反差的同時,實際上還有一種內在的心理主導權。也就是說,黃志成一開始是掌握主動權的,而當兩人落座後,這個主導權卻發生交換了。我們明顯感覺韓琛的氣場在這一段里完全壓制了黃志成。除了內容上的東西外,其實還有視覺上。韓琛因為有吃飯這一肢體動作,這就把觀眾的注意力(氣場)給聚焦過來。反之,黃志成則給人一種故作淡定的感覺。

鏡頭14—鏡頭16

有了上面的分析,再看這組鏡頭的時候其實就很容易明白了。黃志成與韓琛「火拚」,氣場不再聚焦於韓琛一人身上,與之對應的是黃志成有了肢體動作。

鏡頭17—鏡頭19

這三個鏡頭其實不必多說都看得出來,首先是節奏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韓琛扔掉筷子那一刻起,整場戲就進入到了一種「凝固」狀態。換言之,這是吃飯帶來的另一個作用,即節奏的變化

其次,韓琛的兩個與吃飯有關的附加動作——扔筷子、擦嘴,同樣起到了把內心戲視覺化的作用。前者如同小說文字里經常看到的語言描述「當他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心裡"咯噔"了一下」,不同的是在這裡是通過動作和連帶的產生的音效完成的。後者則是情緒爆發前的蓄力。

鏡頭20—鏡頭21

通過韓琛的動作打破停頓感,節奏再次趨緊,再跳回到鏡頭7的位置把緊張情緒進一步渲染加大。而回到題主關心的吃飯問題,我們會發現此時那些無辜的小盒飯成為了人物情緒爆發的動作支點。


以上是對這場戲的一個簡要分析,除了我們前面已經總結過的東西外,這部分分析從視聽和演員表演的角度做了一些闡釋。


每一座城市都有不一樣的街景,不一樣的美食,就像每一個人都有不一樣的名字,不一樣的個性,香港也不例外。

香港的美食,在香港電影中,也似一道不可或缺的街景。

香港電影中經常穿插著美食的場景,或作為情節的推動,亦或作為後續的伏筆,我們在煙火如常的美食中,感受著情節的一脈傳承,亦或無常跳躍。

就像美食本身,可以是滷水燒臘,也可以是麻辣鍋仔,出現的順序不同,起到的作用不同。也像酸甜苦辣不同的味道,賦予了不同的感受,可以浪漫,也可以沉重,可以治癒,也可以殺生。

警匪片里的吃,輕鬆愜意的少,殺氣騰騰的多,吃得沉重,吃得悲愴。先說輕鬆愜意的,比如,《盲探》里,劉德華的約會總是在吃、吃、吃。再說火藥味濃的,比如《槍火》、《黑社會》、《無間道》里,老大們談事時總是在茶餐廳。《槍火》里,林雪總是那麼愛嚼花生米,來排遣壓力。《無間道》里曾志偉在警局吃盒飯,也那麼氣焰跋扈。《槍火》里,王天林飾演的老大鄧伯,在最後時刻,吃著一桌菜,對著對面的槍,坦然說道:以前沒的吃,拚命去打,現在有的吃了,卻也……是啊,誰不是為了養家糊口,才去拚命的啊。一個黑社會老大如此,芸芸眾生,不也循此路徑嗎。

文藝片里的吃,就是閑情逸志的多,如上砧板的少。《花樣年華》里,梁朝偉和張曼玉,從不約而同地去買街邊的餛飩,到約會吃著情調的牛排,說著調情的蜜語。《重慶森林》里,梁朝偉總喜歡去王菲的便利店裡點一份簡餐,然後加熱。金城武也總喜歡買鳳梨罐頭,提醒自己,任何東西都是會過期的。《藍莓之夜》里,雜貨店老闆每晚痴等那個愛吃藍莓派的姑娘的到來。

劇情片里的吃,真是吃,無關恩仇,無關風月,可以是果腹,吃得實實在在,吃得滿腹辛酸。《歲月神偷》里的頑童進二,為了能吃到一整個蓮蓉月餅,放學後去賣明星大頭照,攢錢去廟裡供了半份月供,並因此挨了父親的打。每次和哥哥進一吃完難得的糕點,拍打檯面把漏進去的末末彈出來,捏起來,一粒粒地吃完。晚上很晚時,問父親拿來家裡僅有的一點錢去買包子,小小年紀就知道,包子一份全價,第二份半價,問父親要不要也來一份。劇情片里的吃,也可以是寄託,寄託了滿滿的溫情和暖暖的心意。《天水圍的日與夜》里,阿婆送給母子倆的那袋冬菇,本是送給女婿和外孫一家的,女兒不在了,冬菇沒送出去,轉送給了經常幫助自己的孤兒寡母,最後孤兒寡母為其送終。《桃姐》里的老保姆葉德嫻,為了讓少爺劉德華吃上新鮮的蒜瓣,一早鑽到冷庫里一粒一粒地挑。桃姐住院後,大小姐王馥荔從美國回來,為她煲了銀耳蓮子湯送來。吃,是聯繫人和人之間溫情的紐帶。

劇情片里,還有一類吃,比較另類,喻義深刻,這類吃食,一般吃食名,即電影名,如陳果的《餃子》和《榴槤飄飄》。《餃子》里的餃子餡,是成形的胎兒。吃餃子的人,是為了回春、養顏。餃子喻示這個社會裡的人吃人,華麗的顏面、活力的生命,是建立在扼殺、殘食了另一部分生命的基礎之上的。《榴槤飄飄》里的榴槤,喻示人是帶著刺的,太近了,會刺痛。鮮活、堅硬的外殼下,會有柔軟的內里,但也會隱著惡臭。這類片兒,看了以後,會像被扎著了,本來生活中很好吃的東西,在這類片兒里,變得詭異,變得腐朽,變得不願碰,變得不願吃。

看來看去,吃來吃去,還是《歲月神偷》里小兄弟倆敲出來的那些點心末末,最甜。


飯桌之上談生意


最高票從演員角度回答,那我就從劇情發展角度談好了。

設置主角吃飯更多的是情節張弛上的需要

無間道之所以讓人難以忘懷,除了讓人心驚肉跳的卧底戰,更在於其劇情的張力,張弛有度。

你會記得影片中一群黑幫老大在火鍋店吃夜宵、喝啤酒,說話間檣櫓灰飛煙滅,死活一瞬間;

你會記得梁朝偉靜靜的躺在沙發上似非而是對陳慧琳的表白;

你會記得梁朝偉劉德華躺在沙發上的《被遺忘的時光》;

你當然也會記得倪坤被殺時在一棟小公寓里和票友唱粵劇。


正是這些劍拔弩張背後的清揚,帶給你一種獨特的韻味,讓你緊張的跟入劇情,又來得及思考。


無間道的出彩並不止其沉醉於組織架構博弈的劇情衝突,更重要的是通過鬆弛有度的節奏把控突出了對人性的表達,與人斗、與天斗,更與自己斗,梁朝偉、劉德華的卧底生涯就是一個人人性的掙扎過程,如果不能做自己,無疑在無間地獄中煎熬。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最近上映的古天樂主演的《反貪風暴》。

先貼上我在下面這個問題里的一段回答:

如何評價電影《反貪風暴》?

一部好的劇情電影難就難在劇情推動阻力的設置上,障礙是對不同劇情勾勒最好的跳板,好的障礙能使劇情深度由平面化走向立體化。《反貪風暴》的劇情設定就是圍繞廉政公署與警隊的鬥爭,廉政公署與利益集團的矛盾來推進,顯然這樣的設定難度指數不高,沒有無間道那種繞來繞去的人物關係,也沒有《寒戰》雙線劇情的推進,觀眾看起來很輕鬆。

但也因為劇情的單線發展,觀影的時候也沒有太多出乎意料劇情的發生,誰要死了誰不會死都能猜到,給觀眾留下的懸念不夠。而劇情一旦平鋪直敘那就更加考驗演員演技的立體感,導演視角的豐滿度,顯然這部影片沒有達到這種水準。

顯然,同樣作為一部廣泛意義上的港式警匪片,《反貪風暴》過於「緊湊」,情節沒有張力,看完你也不會記得什麼,只會記得廉政公署又一次贏了……


所以無論港片還是其他大片,設置主角吃飯聊天的場景更多的是為了情節進度上的把控,以松反襯緊更加考驗導演的功力。


因為吃東西的時候防備性低,降低了觀眾的接受門檻,不然觀眾就會說,媽蛋你們在辦公室里什麼都不幹就為了說幾句話,當你們演戲我看不出來啊。


因為大佬們大街上站著聊天會顯得很尷尬


-

昨天Live講到這一節,今天順手一答。

小跑題,講講劉建明和他的飲料吧。


1. 熱奶茶

劉建明到辦公室,同事們正一籌莫展。
「如果五點前拿不到情報給國際刑警,假護照這個案子就麻煩了。」
女同事Fanny帶著外賣的飲食進來,分發著,問劉建明,「喝什麼?」

「熱奶茶。」劉建明隨口說了一聲,眼睛卻在看電腦上的資料。

然後,劉建明用出乎所有人意料的辦法,從這個誰也撬不開嘴的嫌犯身上挖到了情報。

大功告成,滿堂喝彩。同事把三明治拋了過來。

劉建明問:

「我的奶茶呢?」

一將功成奶未涼。

這是關雲長溫酒斬華雄的典故。

2. 凍奶茶

劉建明到了家裡,發現Mary獃獃坐在地上。

Mary神情恍惚,說,

「吃早餐了嗎?我給你去買。凍奶茶?菠蘿包?」

劉建明尷尬地微笑:「好啊。」

三十秒後,《被遺忘的時光》忽然中斷,劉建明滿懷希望一心搭建的美滿家庭轟然崩塌。

如果喝熱奶茶的劉建明稱得上炙手可熱,喝凍奶茶的劉建明已然是衾寒枕冷。

3. O記咖啡

劉建明被梁sir調入內務部,卻在重案組上班。黃志誠親切寒暄後,說,

「重案組的咖啡,是總部最好的。你也來一杯。」

這一杯,是上峰的賞識。

誅殺韓琛後,劉建明回到重案組,仝仁盡皆為之鼓掌,並奉上情深義重的一杯重案組咖啡。

這一杯,是下屬的敬佩。

上可通天,下能徹地。這一杯暖到心田的咖啡,象徵著劉建明熾盛的前景。

4. 渴

上面幾處,在劇本里都有痕迹。而劉建明其他時候與飲料的互動,並沒有寫在劇本里。比如群發簡訊救韓琛那晚,行動開始前剛坐下時向大B索要的水。比如吩咐大B跟蹤黃志誠時喝著的水。

這也許是在拍攝的過程中,為了順便豐富奶茶和咖啡,加進來的。

於是最後呈現出來的劉建明,就是一個時時需要喝點什麼的角色。

只有緊張的人,才總是口乾舌燥,需要不斷喝水。

也許,奶茶與咖啡的熱量,都來自地獄的咒焰。

-


試問。。。。中國人的哪頓飯不是充滿著談判說教和分離
象徵意義


香港本質上是大吃省(廣東)的分支,「吃飯」在生活上的比重比較大,早茶、午飯、下午茶、晚飯、宵夜、夜茶等等,所以出現的順其自然,要通過語言過渡劇情時選擇吃飯就顯得順理成章。香港的辦公室情景劇劇情一般選在茶水間、在食堂,家庭倫理劇在餐桌,武打片在客棧茶樓……拍片的時候,多拍吃飯戲,可以少吃盒飯。


吃飯,是影視作品中的極常用,也極管用的場景。

任何國家、任何地區的影視作品,都跳不開在飯桌上解決問題

這是我這個暑假剛完成的電視劇分場梗概,國產、日劇、美劇(按季)、英劇(按季)一共寫了9部,其中有264個場景都發生在餐廳,這還不包括我命名為「飯館」、「客棧」、「酒吧」的場景。

先說香港電影。

最愛拍吃飯又把吃飯用得最神的是杜琪峰。

《槍火》:

《放逐》:

這都是比較正常的吃飯,還有極端酷炫的——

生吞瓷勺!

這場戲,是我小時候在電視上瞥到的。真的驚呆了!!!!!!

大D從此不敢再小看這個小頭目...

《黑社會》這部電影我現在就記住了這個場景。


再說題主問的《無間道》。

《無間道》系列經典的吃飯場景,

除了目前排名第一 @Shen Homer 說的琛哥對黃警督:

這場戲告訴觀眾,兩個人從此撕破臉了,誰先被誰幹掉是運氣和早晚的問題。

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無間道2》里的那頓火鍋:

火鍋,香港導演的最愛!

我相信,如果歐美國家也吃火鍋,那麼這也將成為各導演拍具有轉折性吃飯場景的首選。

因為吃火鍋意味著:

1.人多

2.主次地位凸顯

3.集中,可操作性大

比如《無間道2》的這個場景,倪坤死後群龍無首,這些人都是叫囂著要散夥的嘍啰,這時倪永孝(吳鎮宇飾)一個電話打過去,解決了在座的所有人。

這頓飯,吃得真是汗流浹背。


接下來跑題談一場我很欣賞的吃飯場景。


《盜火線》:

這頓飯,吃(準確地說應該是侃)了6min,

這劍拔弩張的幾分鐘,真是用了大勁兒!表面風平浪靜,暗地波濤洶湧。鏡頭頻繁地切換。

老帕

德尼羅

我覺得這兩個角色唯且只能交給他們詮釋。

老帕飾演的是正在經歷婚姻危機的警察;

德尼羅飾演的是有兄弟有美人的職業匪徒,老帕的死對頭。

他們講了自己意味深長的夢。

還有一段殺氣騰騰的台詞:


老帕:現在我們坐在這兒,面對面...但有朝一日我不得不殺死你。

兄弟,我不得不一槍打死你。

德尼羅:這種可能性只有一半。

要是你逼得我走投無路,我必須打死你呢?


一個再普通不過的餐廳,周圍人嘰嘰喳喳,誰會想到,兩個來頭不小的男人,頃刻間就為彼此定下了生死。


另外美劇《絕命毒師》中,

多少情感變化都體現在白教授一家的早餐上。

天空姐死活不情願給丈夫擺數字。

再想想一年前老白過生日的時候,早餐氛圍是什麼樣的?!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吃飯,能體現人的性情,你是狼吞虎咽,還是細嚼慢咽;是專心致志,還是心不在焉;你是獨自一人邊吃邊思考,突然靈光一現,還是和一群人有目的地交談,或者體驗一把喧囂中的寂寞。這裡發揮的空間大了去了~


最後補充一點,其實關於飲食,影視作品中還有一個現象,

就是黑幫大佬一般都會做飯。

越是大Boss,做飯強迫症越多,做飯過程越有格調、有品位,做出的飯越精緻。

(記不住做飯哪集了,找不到圖,僅以這張代表。)


我爸當年半夜看電視,水滸傳裡頭梁山好漢吃牛肉喝酒,於是自己去廚房拿了瓶白酒喝了一碗……這就是食物的感染力!


因為吃飯很重要。
通常在藝術表現的時候,若要勾勒出我們現實生活的背景,難免會涉及衣食住行。
衣食住行這四個字,過於普通,很難引起注意,但比如在影視作品中,除了人跟人之間的故事外,這四個字就是基礎元素了。
吃飯既然那麼重要,那麼,許多人通過「食」這個基礎元素,去表達某種思想,附加某種情緒,或者是展現一段情節,那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但其實要比較誰運用這個元素比較多,是很難,亦無必要的,比如說你要比較香港電影里的食跟大陸電影的食,哪個多,是很難科學統計的。
你覺得香港電影里吃飯聊天的多,是因為你接觸的港片多呀。並且由於他特有的濃厚人情氣質,又給了你深厚的印象。
國產片里也有好多人吃飯,《小兵張嘎》里還有吃西瓜不給錢的情節呢。
不過我個人見過關於食的最高境界,乃是影片《棋王》里梁家輝的一段鏡頭。
無論是原著小說里的原文本,還是演員的演繹,都讓人感覺到完美,對生活與藝術的關係的思考更是春風化雨。

我放些截圖,最好是自己去看原片。

拿到飯後,馬上就開始吃,吃得很快,喉節一縮一縮的,臉上綳滿了筋。常常突然停下來,很小心地將嘴邊或下巴上的飯粒兒和湯水油花兒用整個兒食指抹進嘴裡。若飯粒兒落在衣服上,就馬上一按,拈進嘴裡。若一個沒按住,飯粒兒由衣服上掉下地,他也立刻雙腳不再移動,轉了上身找。這時候他若碰上我的目光,就放慢速度。吃完以後,他把兩隻筷子吮凈,拿水把飯盒沖滿,先將上面一層油花吸凈,然後就帶著安全到達彼岸的神色小口小口的呷。有一次,他在下棋,左手輕輕地叩茶几。一粒干縮了的飯粒兒也輕輕地小聲跳著。他一下注意到了,就迅速將那個飯粒兒放進嘴裡,腮上立刻顯出筋絡。我知道這種乾飯粒兒很容易嵌到槽牙里,巴在那兒,舌頭是趕它不出的。果然,呆了一會兒,他就伸手到嘴裡去摳。終於嚼完,和著一大股口水,「咕」地一聲兒咽下去,喉節慢慢地移下來,眼睛裡有了淚花。——阿城《棋王》

我就不講解了。大家自己體會吧。


哪有那麼複雜……
就因為廣東(包括港澳)是大吃貨省嘛……
我覺得你們都想多了……
去廣東待倆星期,體會一下吃在大吃貨省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程度……然後就不奇怪了……

嗯哼~


人間煙火氣。
再打打殺殺也得吃飯,再大的幫派頭子也要啃豬腳喝甜湯,再多的愛恨情愁下在魚翅撈飯面前也得暫時放一邊。
不管你為何而來,也不過是個人罷了。
食物面前眾生平等。


食物和性能讓人共情


是啊,尤其是佩服喝杯咖啡2小時的,不酸么?


推薦閱讀:

古惑仔系列中,牧師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又有什麼作用?
為什麼港劇港片裡面質疑警方的劇很多,而廉署的負面形象很少?
發哥劉德華張學友劉嘉玲等人為什麼會接《澳門風雲3》這樣的爛片?
香港電影黃金期女星的演繹為何都美得格外有韻味?

TAG:香港電影 |